段玉山 论文著作排名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期​检​查​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首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4级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2014级硕士)
有一定的地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有学术沟通、对话能力和科研合作精神,掌握教育研究基本方法,有批判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独立科研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培养方式本专业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社会调研与参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学习时间。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在完成培养的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1.地理课程、教材、教法
2.GIS教育与教育技术
3.地理考试与评价
4.比较与国际地理教育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公共课(必修)9学分,学位基础课(必修)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6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8学分,鼓励多选。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鼓励选择相关课程。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必修)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教材比较分析
教育名著选读
学位专业课(必修)
学科教改理论与实践及地理新课程进展
地理教学评价
专业英语与中学地理双语教学
专业选修课
地理教学刊物编辑理论与论文写作
第一、第二学期
多媒体与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学进展
人文地理学进展
宁越敏、段玉山等
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资源与环境遥感
国外地理教育
教育心理学
教育研究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学术前沿理论专题讲座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专业课程以“课堂讲授”、“课程论文”为主,同时重视课堂讨论与交流;选修课程的学习,鼓励“自由研讨”与“课程报告”,并建议“课程报告与科研报告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在读期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或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全国三大地理教育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为通讯联系人。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考核内容:除了研究生院规定的考核内容外,突出两个方面:科研能力和开题报告审核考核程序:教研室为基本考核小组报送学院与研究生院备案建立中期考核的评价、选拔、修正与淘汰机制。评价机制:经全面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选拔机制:选拔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毕业。 修正机制:经全面考核未全部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予以延期毕业或推迟撰写学位论文。淘汰机制:经全面考核较差者建议予以肄业。
(一)开题报告要求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均应包括以下要素: 阐明选题理由,清楚地表达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部分比较系统、清晰地介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设计,本课题的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本课题的创新点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难点、疑点和存在问题等。主要参考资料。
(二)内容要求:选题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研究课题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能反映作者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硕士论文有新见解。
(三)学术规范要求:尊重他人成果,严肃对待参考文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有严格的逻辑结构,能对问题作完整和系统的论述,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语言精练,关键词得当,摘要与正文相符,并能突出论文的新见解或创新性成果。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钟启泉(总主编).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后现代课程观、比较课程论、理解课程、教学原理、教学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课程设计基础、课程流派研究、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澄.地理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5.张超,段玉山.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
7.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陈澄,陈昌文.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自然地理学(2014级硕士)
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与自然地理学有关的研究,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1、城市地貌与环境
2、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
3、生物地理学
4、流域环境与调控
5、城市与三角洲过程
6、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7、城市与流域水资源
8、环境磁学与环境演变
9、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10、城市气候与大气环境
11、全球变化研究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必修)
自然地理学进展(必选)
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资源与环境遥感
大气动力学若干问题
学位专业课(必修)
数据结构与算法
资源分析与评价
微体古生物数据处理及成果解释
现代沉积学与分析方法
定量遥感基础
人文地理学进展
环境科学进展
环境分析化学与测试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硅藻鉴定及生态
环境监测与管理
城市地貌学
构造地貌学
城市生态学
第四纪环境学
第四纪现代研究方法与技术
参考文献阅读
气候动力学
边界层气象学
学位专业课(选修)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
地貌第四纪野外工作方法
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城市水文学
景观生态学
数据挖掘与信息分析
环境地球化学
计算地理学
区域经济增长与模拟
地理信息科学
理论地理学
城市气候与城市大气环境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要求在核心期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为第一作者或为通讯联系人)。
除了研究生院规定的考核内容(课程成绩考核、科研能力审核、开题报告审核与政治思想品德审核)外,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两个方面:(1)科研能力考核,以导师与课题组的共同评价为准;(2)开题报告审核,以开题报告论证小组的评价为准。并建立中期考核的评价、选拔、修正与淘汰机制。
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中期考核后,应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要保证足够一年的工作时间。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在导师及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院系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组织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各专业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规格、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定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1.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
2.李学垣.土壤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忠芳.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999.
4.刘东生.第四纪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5.张兰生.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叶常明.多介质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7.严钦尚.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严钦尚.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张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傅抱璞.小气候学.气象出版社.
13.[英]F. 帕斯奎尔,F. B. 史密斯.大气扩散.气象出版社,1989。
14.符淙斌(译).气候变化.海洋出版社,1991.
15.符淙斌,严中伟.全球变化与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气象出版社,1996
16..气候物理学,1992.
18.李宗恺.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气象出版社.
19.刘式达,刘式适.大气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
20.钱学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1.钱永甫.大气问题数值模拟(南京大学研究生讲义).1988 .
24.[美]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译).现代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83 .
25.S. 弗里德兰德.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数学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85 .
26.桑建国,温市耕.大气扩散的数值计算.气象出版社,1992.
27.[美]T.F. 马隆,J.G.罗德尔(曹可珍,耿庆国等译).全球变化.1990 .
28.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29.王绍武.全球气候系统(北京大学研究生讲义).1992 .
30.伍荣生.大气动力学.气象出版社,1990 .
31.叶笃正.当代气候研究.气象出版社,1991.
32.叶笃正,陈泮勤.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第二部分分报告).气象出版社,1992.
33.章澄昌,周文贤.大气气溶胶教程.科学出版社,1995 .
34.章基嘉.气候变化的证据、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气象出版社,1995 .
35.赵鸣,苗曼倩.大气边界层.气象出版社,1992 .
36.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科学出版社,1979 .
37.周淑贞,束炯.城市气候学.气象出版社,1994.
38.[苏] M. MAXOBEP.对流层顶气候学.气象出版社,1988.
41.杨怀仁.第四纪地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44.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5.施雅风,赵希涛.中国海平面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6.许世远.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
47.郑祥民.长江三角洲及海域风尘沉积与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8.刘东生.第四纪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49.张兰生.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0.严钦尚.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人文地理学(2014级硕士)
(一)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了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国际动态,掌握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做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专业课程以“课堂讲授”、“课程论文”为主,同时重视课堂讨论与交流;选修课程的学习,鼓励“自由研讨”与“课程报告”。学制为3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
1、企业地理与区域经济。
2、旅游地理与区域发展。
3、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
4、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5、经济地理与区域创新。
6、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7、世界地理与地缘政治
8、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9、行政区划与城乡规划。
10、区域发展与资源管理。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文献阅读能力。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要完成重要文献的阅读。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修环节,但不计学分。
学术活动、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包括教学实习、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训练以自学为主。
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讲座、论坛、竞赛等活动,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教学实习内容包括授课、辅导、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及实验报告、指导毕业论文等,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同时,文科研究生还须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学术活动次数、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工作量、社会实践时间由院系根据各学科特点做出详细规定。实践环节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为培养过程必要环节,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需在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学术活动中公开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必修)
人文地理学进展
曾刚、谷人旭、杜德斌等
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区域规划理论与现代方法
学位专业课(必修)
城市总体规划理论与实务
经济地理前沿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
城市化和城市体系
English in Human Geography
论文写作——区域研究方法
城市规划理论
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
现代都市管理
工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与治理前沿
企业空间组织与管理
城市规划实务
旅游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原理
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发展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
区域治理与空间规划
学位专业课
Project Management
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城镇体系规划
新工业区位论
人类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跨国公司地理
城市空间组织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中国政区地理
新型城市化和生态城市建设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地缘政治学
文化地理与文化发展
国际经贸地理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中国社区地理
人文地理复杂性:理论、方法与实践
交通运输地理学
旅游规划原理
全球化与地区竞争力
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
关系经济地理学
海洋发展与城市管理
西班牙语及西语国家的文化概况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
唐曦、黄余明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应用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dustrial Cluster
区域经济学进展
Trends of Regional
曾刚、谷人旭等
技术经济学
Technology& Economy
创新经济学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将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在其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将对拟毕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基本文献阅读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
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包括中期考核复核、学术活动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不少于1篇论文(含录用)。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达到规定要求,方能提出学位申请。
除了研究生院规定的考核内容外,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两个方面:①科研能力考核,以导师与培养小组的共同评价为准;②开题报告审核,以开题报告论证小组的评价为准。
以培养小组为基本考核单位,考核结果由系主任审核并报送学院与研究生院备案。
经全面考核合格的研究生,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选拔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毕业。
经全面考核较差者,如政治思想品德不良、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者,建议予以肄业。
(一)开题报告要求
清楚地表达选题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比较全面,简明扼要地介绍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进展和动态;研究方案设计;研究阶段与工作计划;研究的创新点或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难点、疑点和存在问题等;主要参考资料。
(二)论文资格要求
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未发现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未发现发表有严重错误的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含录用)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为通讯联系人)。
(三)论文内容要求
选题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明确;熟悉与论文有关的学术前沿与研究动态;能反映作者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学术规范要求
尊重他人成果,严肃对待参考文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有严格的逻辑结构,能对问题作完整和系统的论述;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语言精练,关键词得当;摘要与正文相符,并能突出论文的新见解或关键性成果。
1. 理查德.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
2. R.基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
3. 萨拉L.霍洛韦.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8.
4. 保罗﹒诺克斯.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
5.G.L.克拉克.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5.
6. 彼得.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商务印书馆,2007.
7. 特雷弗J.巴恩斯.经济地理学读本.商务印书馆,2007.
8. 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7.
9. 美国国家研究院及资源局地理学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6.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014级硕士)
(一) 较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有较扎实的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理计算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
(三)身体健康。
(一) 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二) 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1. 专题地图编制与设计
2.遥感科学与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
4.卫星定位导航信息技术
5.地理计算
6.地球系统模拟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必修)
地理信息科学
象伟宁、李响
资源与环境遥感
and Environment Remote Sensing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方法
Method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理数据处理及可视化分析(双语选修课)
学位专业课(必修)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GIS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Application
of GIS software
由导师安排
学位专业课(选修)
理论地理学
专题地图设计与编制
cartography and Map Design
唐曦/黄余明
遥感图像光化学处理
定量遥感基础
遥感图像分析与空间数据挖掘
微波遥感应用导论
Development of GIS
原理与前沿技术
and Front Technology of WebGIS
区域经济理论与模拟
计算地理学
数据挖掘与信息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Data Analysis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要求在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对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或学习、工作态度差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可以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予以肄业建议,经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予以肄业。
所有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术讨论和聆听学术报告的次数不少于30次,并须在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中作学术报告1次以上。
所有硕士研究生均须参加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累积工作量40学时以上。
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的考核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交的有关表格、材料并结合实际表现给出等级制计分。
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包括:
1.选题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研究主题明确、具体。
3.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哪些问题。
4.论文有明确的、具体的、有严密论证的新见解。
5.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内容。
6.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句通顺,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等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6.梅安新.遥感导论.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1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2.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3.张超.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王劲峰.空间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王铮,吴静.计算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
气象学(2014级硕士)
(一)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和人民,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专门人才。
(二)对气象科学的前沿基础知识应有广泛的了解,具有坚实的数理、外语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用现代气象学和气候学理论从事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毕业后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应用及教学工作。
(一)培养方式
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及相关规定,课程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必修课程进行考试,选修课程进行考试或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记分。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的考核由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交的有关表格、材料并结合实际表现给出等级制记分。
(二)修读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掌握在三年。可根据情况适当提前或延长,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1、全球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遥感
3、城市气候与大气环境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
大气动力学若干问题
大气科学中的数学物理问题(一)
(数学系)
数学物理方法(二)
物理系老师
学位专业课(必修)
气候动力学
大气环境遥感
边界层气象学
学位专业课(选修)
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资源与环境遥感
理论地理学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大气数值模拟
城市气候与城市大气环境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物理系老师
数学系老师
注:公共选修课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学分)。
:大气科学、数学和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选。
:非大气科学、数学和物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选。
科研实践工作量累计不少于学时,参加学术讨论或聆听学术报告次以上。研究生必须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要求研究生至少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会议文集上发表(含录用)篇论文(第一作者),鼓励在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四学期末,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需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在其毕业前最后一学期,需对拟毕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各类课程、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的完成情况、文献阅读能力及学位论文开题情况。
论文答辩资格审核包括中期考核复核、学术活动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各门课程,考试和考查合格,并通过中期考核后,应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学位论文要保证足够一年的工作时间。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是硕士研究生在导师及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培养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过程。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院系应注意抓好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组织答辩等几个关键环节。
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
1.[美]E.N.洛伦茨.大气环流的性质和理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76.
2.蒋维楣主编,空气污染气象学.南京:,。
3.符淙斌(译).气候变化.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JoseP. P& Abraham H. Oort. 气候物理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5.J.R.Holton.An Introduction to Dynamic Meteorology,4th ed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2.
6.刘式达,刘式适.大气动力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钱永甫.大气问题数值模拟.南京:南京大学研究生讲义.1988.
8.R.A.Pielke.Mesoscale Meteorological Modeling. NewYork:Academic Press,2001.
9.桑建国,温市耕.大气扩散的数值计算.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10.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1.王绍武.全球气候系统.北京:北京大学研究生讲义.1992.
12.伍荣生.大气动力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
13.叶笃正.当代气候研究.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14.章澄昌,周文贤.大气气溶胶教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5.赵鸣,苗曼倩.大气边界层.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
16.曾庆存.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第一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17.周淑贞,束炯.城市气候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18.约翰.M.华莱士,彼得.V.霍布斯.大气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9.盛裴轩,毛节泰等.大气物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李崇银.气候动力学引论.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21.石广玉.大气辐射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2.陈渭民,卫星气象学。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
生态学(2014级硕士)
具有系统、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基础,能用现代实验手段和生态学理论进行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熟悉掌握一门外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有关生态学的研究、应用、教学以及管理等工作。
(一)采用课堂教授、实验教学、讨论和实践(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学习年限内,要求学习者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二)学制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1.群落与恢复生态学
2.植被生态学
3.城市生态学
4.种群生态学
5.景观生态学
6.克隆植物生态学
7.水生生态学
8.污染生态与生态修复
9.分子生态学
10.生态工程学
11.植被工程学
12.功能生态学
13.保育生物学
14.景观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
15.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分析.模拟与可视化
16.城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
(一)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第一、二学年
学位基础课(必修)
植被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生态学研究思想史
系统生态学与生态建模
学位专业课(必修)
生态学学科前沿与进展
科研论文写作(理科: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How to Write Research Paper
Statistics in Ecology
学位专业课(选修)
种群生物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功能生态学
克隆植物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
分子生态学方法与技术
保护生物学
水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污染生态学
城市近自然设计与生态建筑
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
环境与公共健康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科学进展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
生态环境遥感
城市生态系统工程
地理信息科学
研究设计及方法
城市环境,城市形态与城市生态一种模型及模拟的分析方法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注:(1)* “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2)听学术讲座30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论文报告1次以上(论文及证明),社会实践,不计学分,但纳入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在学期间至少在核心期刊(研究生院核心期刊目录及以上)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含1篇)以上。上述论文中,第一署名单位和通讯单位须为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末之前,参加院系所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
(一)选题: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
(二)开题:在中期考核前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证会。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方案、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三)撰写: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四)评阅和答辩: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合格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1. 系统生态学蒋有绪等译科学出版社宋永昌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宋永昌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伯荪种群生态学广东教育出版社张大勇理论生态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健康高级水生生物学科学出版社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方精云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铁珩污染生态学科学出版社孟紫强生态毒理学方法和原理科学出版社
环境科学(2014级硕士)
1.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2. 有较扎实的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
3. 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
(一)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二) 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1.环境微生物及应用技术
2.环境化学及应用技术
3.环境生理与毒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
5.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
6.城市大气环境
7.环境土壤
8.环境地球化学
9.污染物表生环境化学过程
10.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11.环境教育
(一)最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和研究方法类等公共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为本专业的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面向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考查成绩按等级制计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本专业应修总学分至少为30 分,且分项学分不低于以下要求,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程序。
其中学位公共课的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医科研究生指定选修,1学分);公共外国语为4学分;《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自主学习,网上考核,不计算学分。
学位公共课的选修部分的课程为“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学位基础课至少应修满 8 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应修满 5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至少应修满 6 学分。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选修)至少应修 2 学分。
跨专业入学(原则上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跨一级学科可认定为跨专业)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根据学生本科课程成绩和现专业要求决定是否补修本专业相关课程,补修课程学分另计,不能替代规定的学分。
(二)课程设置
课程中英文名称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
公共选修课 I*
第一、二学年内
学位基础课(必修)
资源与环境遥感
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
环境科学进展
学位专业课(必修)
环境土壤学原理
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生态学
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
环境土壤与理化分析
环境管理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
环境规划原理与方法
林逢春、张勇、车越
战略环境评价
林逢春、张勇、车越
环境神经毒理学
环境生理与毒理
何德富、张颖
现代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与管理
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分析化学与测试技术
废水高级生化处理
废水处理运行管理
河流健康与流域管理
车越、杨凯
环境经济学
林逢春,张勇
旅游环境评价
企业环境管理与环境经营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神经生物学
生态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分子毒理学
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
水的物化处理工程
色谱分离技术
近代电化学分析
近代光学仪器分析
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环保机械与设备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
环境科研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软件的应用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理论与工程实践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专题研究
环境工程设计
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
注1:听学术讲座30次,学术会议或学术沙龙论文报告1次以上(论文及证明),社会实践,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不计学分,但纳入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
注2: 1学分课程,每周2学时,上课8周,考试1周,共9周;2学分课程,每周2课时;3学分课程,每周3学时,均上课18周,考试1周。&&&&&&&&&&&&&&&&&&&&
注3: 以一级学科开设的课程,可由多位导师分别开设,但须统一教学内容。
注4:“公共选修课I”指“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技术”、“研究方法类公共选修课”等,研究生可选修其中一门(2学分)。
鼓励硕士研究生参与系所和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申请各类科研基金,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
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1篇(含录用,申请人排名第一;或导师排名第一,申请人排名第二)。
发表论文必须经导师审阅同意,导师必须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课程学习阶段完成后,硕士研究生最迟须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之前,参加系所组织的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办法参照“研究生中期考核规定”进行。
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攻读学位。选拔政治思想品德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提前毕业。
经全面考核未全部合格的硕士研究生,例如开题报告未获通过、科研能力一般、专业课程(基础课、选修课)中有一门经补考不及格,予以延期毕业或推迟学位论文的撰写。
经全面考核较差者,例如,学业成绩较差、明显缺乏科研能力者,建议予以肄业。
硕士研究生在开展论文研究工作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研究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
论文选题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学术价值或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要有新的见解。论文开题以开题报告论证会的形式进行。
硕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计划、关键问题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做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研究工作,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投入论文研究的时间不少于1年,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
论文评阅和答辩均实行单项打分。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参加论文“双盲”抽检,抽检合格方可进行正式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包括:
1)选题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研究主题明确、具体。
3)了解与论文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明确前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留下哪些问题。
4)论文有明确的、具体的、有严密论证的新见解。
5)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和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内容。
6)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语句通顺,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等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1.刘培桐主编. 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2.左玉辉主编.环境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3.史家梁、徐亚同等.环境微生物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徐亚同.废水中氮磷的处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5.郑微云,翁恩琪编著.环境毒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影印本). 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7. 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8.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编. 环境监测(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9.李天杰,宫世国等.土壤环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10.徐亚同,黄民生.废水生物处理运行管理机异常对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
11.叶文虎,张勇编著.环境管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12.陆雍森.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13.左玉辉.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14.郭怀成.环境规划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
15.戴树桂 主编.环境化学(第2版).高教出版社,2010年出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作与论文分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