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写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哪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初中课文《春江花月夜》教案和反思
初中课文《春江花月夜》教案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教学反思: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 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本文已影响0人
精彩抢先看New&&Top
最热文章榜Hot&&Top
Copyright ©春江花月夜解读 对李白的解读 加 《春江花月夜》的解读37_春江花月夜的作者
一切就像是一场注定,冥冥之中安排我们穿越时空之墙,透过历史长河去认识如此与众不同的他——李白,一位又狂又潇洒的诗仙。李白爱酒。似乎自古以来,浪漫的文人才子都对杯中之物情有独钟,酒更是李白的精神寄托,酒也成了他佳作诞生的催化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政治场上失意至极的他,也许在酒中能得到些许安慰与解脱,尽情享乐,将一切不痛快抛之脑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也许在李白眼中,所有功名利禄还不如一碗美酒,只管狂歌豪饮,醉个天翻地覆。试问,古来几人可以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酣畅举杯对影成三人?所以他饮得潇洒,醉得诗意。 李白有愁。也许李清照之愁只恐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而李白愁得气势磅礴,愁得悲壮,如天上来的黄河之水,任举杯欲消也不灭。当年的赐金放还,浇灭了这位学富五车的才子的雄心壮志报国梦。人生在世不称意,他满怀失望与忧愁离开长安。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当他发现人生如此短暂,望高堂明镜,昔日青丝已成雪。现实已不允许他为国家施展所长,回首曾经,谁能不愁?他的愁,化作流光溢彩的篇章,化作不尽江水向世人涌来。李白亦狂。李白的狂,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的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初,狂放不羁的他奉诏入朝,却因性情恃才傲物受到排挤遭孤立。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狂傲一生,从未低下那颗高高的头颅弯下坚挺的脊梁向权贵屈服献媚。也许多数读书人寒窗数载,只为一朝功成名就,侍君于朝。几人如李白般狂得纯粹,一生不肯摧眉折腰,岂是蓬蒿人?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无论是他的欢乐畅快,还是他的忧愁癫狂,他以笔写心,于是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又多了一缕奇香,而且经久不绝。他的双脚踏遍名山大川,苍翠幽深的山,清澈灵动的水,都融入他的诗句中。每当读起李白的诗,仿佛被注入鲜活的血液,仿佛身临如醉似幻的境界。李白是诗仙,也是谪仙。也许并不寂寞孤独,他拥有一颗狂放的心,一个不羁的灵魂。他来去自由,不变的气节让他穿越时空,永恒的精魂伴着他的激情凌于青冥之上。李白在诗歌史上永远光芒四射,傲视凡尘。他亦如流水般烂漫、豪放、洒脱、无拘无束,坚定一个心中的方向,一往无前。我心中的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是拥有神髓的赤子。他绽放了生命的梦幻与激情,集一身酒之浓香,诗之回肠。让我们聆听他吟出的悠长的韵律,让我们永远仰视他站的高度。看那天空,你是否能透过千年的相隔,与诗仙的目光相遇?H《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隋唐诗人的较量唐人张若虚借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谓人人皆知,其文字句间的风采既承袭六朝文风,又开创初唐风采,可谓为诗坛上的里程碑之作。 不过,或许世人皆知张若虚有一名著为此,却很少人知道,《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早在六朝南陈就已经出现了。据史料载,此题为南陈后主陈叔宝所创,以其生活奢靡的程度来看,该诗应该描写的是南陈皇宫中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可惜原诗并未流传下来,所以不得而知。倒是这一诗题却被人传承下来。以现在的资料显示,包括张若虚,共有六人曾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作诗。而张若虚可借鉴到的有这三人五首:隋炀帝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承袭南陈后主的,史上列为“暴君”之一的隋炀帝:杨广。杨广虽是一代君主,却也喜好作诗,而他笔下同名为《春江花月夜》的两篇诗歌便继承了南陈后主的宫体诗格调。何谓宫体诗?简单的说,即是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主写君主欢娱生活的诗歌。这种格调在隋炀帝的诗中便很好的体现了出来,其二首如下: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前诗以静淌的暮江,遍野的春花,随波而去的月色和顺潮而来的星辉描绘出一幅春花江岸的夜色美景图。手法上动静结合:江不动,花不动,而潮水流波把题目中的月“送”走,把星“带”来。这诗无疑描绘的是一幅美妙的春江花月夜之景。 但仔细看下,诗中又有弊端:开篇写“暮江”是“平不动”的,而到了最后二句却又出现了会流动的“流波”和“潮水”,这与第一句产生了耐人琢磨的矛盾。而且最后二句中把月“送”走了,“带”来了星。这与题目《春江花月夜》不符,难道隋炀帝打算把题目创新后更改为《春江花星夜》?姑且不提这些,我们再来看看第二首。前二句写美景,夜晚的露水沾在了花瓣上,仿佛染上了花的香气,清香的韵味十足;春潭荡漾着月亮的光辉,美艳无比。后二句写美人,汉水的游女和湘川的妃子。总体看来,以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之景衬托了君王所遇女子的美丽动人,表现了君王的喜悦、畅快之情。美景配美人,妙不可言。可这诗却感觉不到任何内涵,只觉徒有外表,空虚无华罢了。宫体诗毕竟浮夸风。写景兼艳情,艳情趋于淡化、净化。况杨广的诗仅五言四句,篇制短小,境界狭窄。这也怪不得杨广,毕竟贵为一国之君,若他的生活如同乞丐般艰苦潦倒,想必也写不出这样浮华的句子。所以真正能称为“作家”的国君——南唐后主李煜,他吃过的苦可是一般国君所难以品尝的。虽然杨广的诗贵为浮夸的宫体诗,却并不是一毫优点也无法取,张若虚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之中,就参考并借鉴了杨广的诗,并在借鉴的基础上更增加了他独有的“张氏美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一句便仿造于杨广诗“春花满正开”这句,而张若虚诗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他不仅写出了春花满开,并且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江水环绕在花草遍生的郊野上,可谓静中生动,动静结合,美感四溢。还有开头那句“春江潮水连海平”,仿的是“潮水带星来”,光凭气势上张若虚的造诣就高过了杨广:江潮涌向了大海,与海连成了茫茫的一片。这种堪比帝王的开阔视野甚至连贵为帝王的隋炀帝杨广也无法比拟。诗中还有一句“江潭落月复西斜”,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把月落的过程一笔带过:滟滟江潭上一轮孤月缓缓向西边倾斜而去,渐渐消失在天穹之间。突出了时间的飞逝,春江尚还流淌,春花依旧盛开,可夜已尽,月已斜,年华已老,流光轻易把人抛。相比之下,隋炀帝笔下的“春潭漾月辉”就少了诗背后淡淡的惆怅之感,仅仅是纯粹的写景之作罢了。与隋炀帝同期的还有一个人也写过一首名为《春江花月夜》的诗,这个人名叫诸葛颖。此人曾做过杨广的正议大夫,性褊急,常被皇帝骂。但他却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著有《隋书志》、《两唐书志》等几十部卷书。他所作的《春江花月夜》诗少了杨广的宫体诗格调,更贴近与下层的诗人,其诗如下:花帆度柳浦,结揽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拂船楼。拥有五颜六色如花般船帆的客舟渡过柳树荫荫的堤岸,诗人将客舟停在岸边,隐居梅洲。朦胧的月色笼罩在岸边的树林上,仿佛月色把江树包含了起来,繁花的丽影约绰地覆满了舟上的小楼。诗人用五言四句点出了自己所隐居的地点是如何的美丽:江树、月色、花影连结成了一幅幽美静谧的夜景图,仿佛就已说出了诗人隐居在此地是多么的舒适和赏心悦目。诗人借景抒情,道出了对梅洲这个地方的深深喜爱。因为诗的简短狭小,所以此诗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相比起来就逊色了许多。但不得不提的是,诗中有两字用得极佳。一个字为“含”,月色只听说过“笼”、“照”,却从未见过有人会用“含”这一种写法,但正是这一种与常人不同的写法,把月色拟人化了,好像那岸边的江树被如少女般温柔的月色“含”在了“口中”,徒增了那一份亲切之感,是为一绝。另一个字则是“拂”,花儿美妙的身姿在轻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在月光映照下显形的花影仿若在温柔地轻拂船楼,那一份动态的美感便不请自来。诸葛颖的诗虽然短小,但却不乏借鉴之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就有几句是从中幻化而来的,如“青枫浦上不胜愁”一句,同样是江浦,诸葛颖的诗中仅把它作为一个路途上的标记,而张若虚的诗中则暗含了离别之意,因此才会有“愁”;张若虚诗中还有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相比“月色含江树”来说,前者蕴含的情感更为浓烈:树影在落月下摇曳,牵动了离人的心思。张若虚诗可谓词词贴意,句句含情,其字词句中感情的投入是诸葛颖诗无法比拟的。张若虚诗的妙,由此可见一斑。虽说张若虚诗好,但前文都是以唐代以前的诗来与之作的对比,而诗歌真正繁荣起来的时代应该是唐朝。正巧,唐代就有两位诗人以《春江花月夜》为题作了三首诗,其中两首为张子容所作,因为诗的分界不清,我暂且将他二首合为一首来谈。张子容诗如下:林花发岸红,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 当然,品一首诗,自然要先看作者。张子容为何许人也?传他为玄宗时期人,曾官晋陵尉。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为死生交。复值乱离,流寓江表。后弃官归旧业以终。据说他诗兴高远,为当时文人所称赞。单看他写的这两首《春江花月夜》,就与隋炀帝、诸葛颖的风格迥异:树林中的野花自岸而发,艳红的气色撼动了江面。月光倒映在江面,月色倾洒在花野上,更突显出了春色。石潭清澈见底,甚至可以映照出浣纱人皎好的面容。郑交甫怜惜仙女所赠的玉佩,却难有与其主人相逢的时期。于是他的心情如同傍晚的绿江一般沉闷,碧云飘逸的身姿倒映在江中,却平添了一股惆怅。初次相望花野上的明月,就好象看到了仙女的珠佩一般,感到月亮是如此的美艳动人。 张子容的诗与隋代两人的诗相比,就突显出了唐人的风采。无论是在用词还是用典上,都略微的超于隋代前人。首句“林花发岸红,气色动江新”,诗人用娇柔弱小的野花齐开之气色来“动”了江水,试想一下,林岸的野花一片连着一片绽放出艳丽的红色,把原本清凉透亮的江面也染成了相似的彤红,这颇有杜甫“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般的气势。“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仅用一联遍点出了诗的主题:春、江、花、月、夜。月不仅照在了江中,同样也照在了繁花之上,顿时使得春意盎然。而后两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则点出了江水之清,暗含诗人思念“浣纱人”的感情,仿佛这江水就是用来映照其思念之人的。后面的三联则化用了一个典故:“交甫遇仙”。交甫,即郑交甫。相传其曾于汉皋台下遇到两位仙女,其中一位就是西王母的侍女许飞琼。许飞琼貌美如花,郑交甫对她一见倾心,便向她索要了她的珠佩。“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出自《神仙传》)。纵是万般爱惜那珠佩,终究还是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心目中的仙女也难有相逢之时。这里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诗人曾经“值乱离,流离江表”,或许这一联正是诗人在暗暗抒发身世的悲凉之情:途径乱世,失所流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到家乡,才能与亲人团聚?于是诗人对着绿江才会感到心情的沉重,诗中用“沉沉”一个叠词来很好的表明了他的苦闷和无奈,甚至在对着风姿绰约的碧云,诗人也只感到了一丝丝惆怅,那是由美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诗到了这里,仿佛诗人的情已抒发到了极致,殊不知后面二句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若是不仔细考究,是无法领会这二句的妙处所在的:“弄珠”即是仙女许飞琼的珠佩。诗人虽头一次在花野上仰望明月,却犹记起了仙女给予交甫的那一块珠佩。陌生的地点,陌生的景色,却有一轮与家乡相似的明月悬挂在空中,这种在陌生的环境中忽然萌生的熟悉感,怎能不让诗人想起了家乡、想起那一份曾经美好的生活呢?这六句诗以典故串联,抒发了诗人在异地他乡对家乡的深深怀恋,却只能凭月而思的惆怅叹惋之情。在感情抒发上,张子容的诗与张若虚的诗虽有相似之处,即都是抒发了淡淡的离愁别绪与浓浓的思念之情。但通过了另一首诗,我发现了张子容的诗中暗含着另一层寓意。那便是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中也引用了交甫的典故,并给他们编造了一个悲剧式的后续。诗人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暗喻了君臣关系,讽刺的是当朝专权的司马氏。由此不得不联想到了诗人的背景——玄宗时代。诗人是否经历过安史之乱,因资料而无从考究;诗中是否暗含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也不得而知。因此,此诗仿佛被贴上了一层淡淡的埋怨与讥讽之情,远不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的淡漠儒雅和纯洁了。 以上便是张若虚在作《春江花月夜》诗时可读到的范本,相较之下,张若虚的作品明显较前人优越许多。也不愧闻一多老先生对它的高度评价:“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气势之焰,使得以此为题写诗的后人也暗淡几分。有一位敢与他“叫板”的诗人姓温名庭筠,又叫温八叉。他为何许人也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也有一篇名为《春江花月夜》的作品,在此切提出来与张若虚相较,品味一下唐朝新生与衰老两代不同时期的诗之风采。温庭筠诗如下: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 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 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蛮弦代写曲如语,一醉昏昏天下迷。 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香梦魂里。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通篇而观,温庭筠诗与隋炀帝杨广、诸葛颖、张子容的诗相比较,篇幅及字数是大大的增多,在感情抒发上看,温庭筠诗的情显得更为浓烈。前面二句中的“玉树”及“后庭”采用的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相传陈叔宝曾作《玉树后庭花》一诗,其中有一名句为“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巧的是,南陈就在后主荒淫无序的统治下很快便灭亡了,那句本写花开花落的美景的句子也被后人指为拥有国家不长久的寓意,因此才有了“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亡国之感。用这一典故出名的还有杜牧的《泊秦淮》,以歌女不知亡国之事,犹在江边遥唱《玉树后庭花》之曲,来讽刺了唐王朝的迂腐和衰败,也对唐王朝的未来感到了无限的渺茫。若说杜牧的诗还是借着歌女来抒发自己的不满,温庭筠诗更是直接挑明了:第二联开头的“秦淮”暗喻了杜牧的《泊秦淮》,水是无情的,可无情的水却荡漾着春色,流入皇宫之中。诗人在写景下隐含着冰冷的嘲讽,表现出了对统治阶级不问世事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的原因在下面一联给出:“杨家二世安九重,不御华芝嫌六龙”,温庭筠年轻时几番考试不中举,后被杨贤妃谗害,卷入了宫中的是非,导致其科举不及第,直到了老年才步入仕途。这两句便是他在揭露统治阶级对自己命运的不公:高傲的杨贤妃等安然的位于如同天庭般的高位之上,仍不满意驾御华芝与六龙,实在是贪得无厌。下面的两联则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百幅锦帆风力满,连天展尽金芙蓉”,诗人自比为迎风而招扬的锦帆和连天招展的金荷,以表自己才华的横溢及为国抱负之心的强烈。可后两句“珠翠丁星复明灭,龙头劈浪哀笳发”却又表现出了诗人心情的低落与无助:仿佛自己就是那零星的珠翠在黑暗中忽明忽现,通向仕途的路径被滔滔风浪狠狠的截断。这两联写出了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被埋没,抒发了其对统治阶级深深地埋怨与不甘之情。诗人虽然很苦闷,但并没有丧失对统治阶级的信心,这一感情在下一联中被很好的抒发了出来:“千里涵空澄水魂,万枝破鼻飘香雪”,诗人希望千里的江水能澄清自己的灵魂,使得君王能够看得更清晰;期盼千万的树条能破除君王鼻前的障碍,使他能嗅出诗人如雪一般的清香。温庭筠在这一联中写出了自己最美好的愿望:期望统治者的醒悟,能够认识到他是一个人才,并重用他。可惜,可背,愿望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最后的四联,诗人终于翻然醒悟:唐王朝,已衰。后面四联写出了统治者生活的荒淫无度:霞高沧海,枕上闻鸡,听曲歌罢,醉昏天下。四方的战事打响,浓烟四起,而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却仍在香梦之中。这样的景象,如何不使诗人联想到那位写出《玉树后庭花》这首亡国之音、使南陈王朝毁于一旦的南陈后主呢?晓莺从不远的西江飞来,似乎宛转的歌喉中唱着的正是那祸国殃民的靡靡之音……诗人以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典故为主线贯穿全诗,怀古伤今,讽刺了晚唐统治者的庸俗无能,对逐渐衰败的唐王朝表示深深的惋惜,同时也为自己仕途命运的坎坷感到无奈与叹惋。温庭筠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诗不得不说是一首很出众的讽刺诗,其用典恰到其分,感情浓烈,大起大合,似有李白《宣洲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之风采。但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相比,温庭筠诗的内容没有张若虚诗的内容广泛,仅仅是诗人自我遭遇的写照,只是一味的讽刺和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之情。而张若虚诗更天界了对人生及宇宙的思考,其感情细腻,如行云流水般缓缓倾泻而出,优美至极。这一点是温庭筠诗所无法比拟的。不过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温庭筠所处的时代已是唐朝的后期,战火连绵,生活疾苦,也难怪他写不出初唐的张若虚诗中的那股纯净及幽艳了。陈后主一篇只传题目未见传文的诗竟使几代文人墨客的诗兴大发,挥笔而作,更是出了像张若虚这样的“大家”之才,可谓千古风流人物竞折腰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独居诗之顶峰,将同以此为题的其他诗踩在了脚下,也不难理解后人予他的评价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劲其支流”。对李白的解读 加 《春江花月夜》的解读37_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有人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简直就是德国的浪漫美学之一——诗化哲学。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附:隋炀帝杨广《春江花月夜》诗另一版本:“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袅袅秋风过,凄凄春草繁。佳期遥不至,美人游未还。” 因篇幅有限,此处不再多作说明。G诗仙·酒仙??“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最近向朋友借了一本书,名为《唐代三大诗人》,写的是关于李白、杜甫以及白居易的生平与诗风。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于李白仅仅是喜欢,喜欢他写的诗,喜欢他狂放的个性,认为他是个的文略超群的诗仙,是一个风华绝代的酒仙。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唐代三大诗人》之后,发现李白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生命坎坷,历经沧桑的诗人,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李白,很多时候就像我的影子,虚无得让我难以捉摸。但他却能一语道出我的思想,仿佛他那双犀利的眼睛,可以窥探到我的心境。他的思想常与我相同,他的话语回荡在我耳边的时候,不经意地拨弄了我的心弦。??于是,我突然间发觉,他就在我的身边,离我如此的近。他好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一个亲人,甚至就是我自己。??心中的明月??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意象,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周敦颐爱莲,而李白独爱月。月是他心中的信仰,是他心灵的守护。??浪漫超脱。如果说饮酒,那一定要有月才好。独自坐在月下,自斟自饮,自娱自乐。“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酒后的泪眼朦胧中,就看见月也与之同醉。此时此刻,什么都可以抛之脑后,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圣洁柔情。皓月当空,无数美丽的月光洒落一地的银白,水光潋滟,月色清朗,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有着两轮明月——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里。船泛着月光悄然前行,而太白早已陶然心醉,他没有目的地信流而行,逞情游赏。无数皎洁的光芒洒落泻在水面,水月融合的一刻,衍生出无数柔婉与圣洁。此时的太白,柔婉如河中的水,圣洁如天上的月,月光之下,波光之上,已是物我两忘了。??孤独寂寞。孤独是内心最玄妙的灵感,是超凡绝俗的智慧。当孤独来临的时候,李白独守着心灵的明月,对月抒情。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就是醉卧酒场君莫笑,对坐朗月予自酌。在清风朗月间,笑看人生冷暖悲欢离合,坐观世态炎凉潮起潮落。??月光下有自己的影子,拉过来吧,连自己在内,化成三个人,这样也许会热闹一些。可是,明月毕竟不解饮,而影子呢,只是随身而动而已。罢,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永恒时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悠悠万世,明月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人不能攀上明月,明月为什么总是与人相随?明月从海间而来,天亮时又归于何处?孤独的嫦娥月宫中有谁为伴?……这一些,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明月是太白心中最简单的信仰,只有心中的明月不丢失,那纯美的心灵才不会丢失。在我的眼中看来,这是李白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什么都可以背叛自己,惟独明月不会,什么都可以欺骗自己,惟独自己的心灵不会。当自己被欺骗,被背叛的时候,寻找心中的影子,寻找心中的灵魂,只有那里才是最安全的。 ??在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是迷茫的,空虚的,就是应为丢失了心中的明月,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如果能多看几眼明月,多与心灵对几句话,那心中的梦想就不会迷茫,心灵的巢穴也不会空虚。李白的这一方式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乐观地面对人生。月明星稀月光皎皎如霜,在天边静静地释放着它美丽的光华,轩窗旁是它为人间投下的倩影。凝神屏息,还能听得到它的光芒坠落大地的声音,那是一种比雾还要轻,比纱还要柔的声音,只要听到了,心里的困境将全部消失。在梦境的边缘,有一个人始终仰望着这一轮明月,并且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倾听月光落地的声音,不觉间会有一滴泪滑落唇角,化作酒浆落入咽喉。 是的,在李白的心里,永远住着这一轮完美的明月。也有人曾不止一次好奇地猜测过,李白喜欢月亮的原因。其实,喜欢月亮,并不只有李白一人。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多少作家都喜欢月亮。曹孟德在《短歌行》中不是曾说过“月明星稀,乌雀南飞”么;王维也在《山居秋冥》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然而这两种月,也不一样。 孟德心中的月,带着某种悲凉色彩,是一轮挂在战场边关夜空中的冷月,是让人顿生忧愁的触眉;而王维眼中的月,却是朗朗照在松林间的一盏明灯,带着安祥的目光俯视着大地,它的光芒如流泉般倾泻,流淌在安静的松林,顺着山间石上清泉,流进人们心里,去洗净他们心上的尘埃。直到今天,当我们感到无助与孤独而独自仰望明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月亮有着一种共性,就是纯澈和安静。诗人们喜欢月,无非两种原因,一是借月来抒发情感,诉诸胸怀,二是用以表明自己纯澈的心灵。但是,李白不一样。日本松浦久友教授就曾经指出过,说李白对一种白色的,闪光的,亮色调的东西,始终憧憬。如明月,如露水,如明珠。这是一种内心的单纯完美体现。李白爱月,是因为他一直视月亮为信仰,把它作为一种做人的标准——孤傲,但不失温暖;冷漠,却始终纯澈。月光照进他心底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无比心安,于是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感慨;有时大笑,有时流泪,有时叹息。但,他对于月的感情是不变的。李白和月可以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或者说是一种缘份,因为月亮里有李白自己的影子。明月是太白心中最简单的信仰,只有心中的明月不丢失,那纯美的心灵才不会丢失。在我的眼中看来,这是李白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什么都可以背叛自己,惟独明月不会,什么都可以欺骗自己,惟独自己的心灵不会。当自己被欺骗,被背叛的时候,寻找心中的影子,寻找心中的灵魂,只有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后来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月亮对李白的影响。他怀揣着心中最完美的明月,渐渐地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仙,在这片大唐的天下,时而潇洒自在;时而忧郁感伤;时而冷漠孤傲;时而热情好客。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永远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信仰,追求自己的理想,保持一颗纯澈的内心,像明月一样,淡定从容的生活,冷漠孤傲地俯视这个世界,却永远温柔地抚慰百姓的心灵。 透过李白,我们看到了一个纯美的世界,明月,也并非只是李白心中的信仰。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轮明月,它一直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我们心底的海洋,给一叶扁舟指引着航标。在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是迷茫的,空虚的,就是应为丢失了心中的明月,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如果能多看几眼明月,多与心灵对几句话,那心中的梦想就不会迷茫,心灵的巢穴也就不会空虚。我们的心灵,应当是永远如月亮般纯澈温暖的。有时默默倾听,就是一种尊重;有时伸一只手,就是一种搀扶;有时一个眼神,就是一种鼓励;有时一个拥抱,就是一种安慰。请你永远记得,月亮其实并不是冷漠的,它有它自己的温度。它是温善的,美好的,永远带着微笑在看着这片大地,永远带着祝福去温暖人们的心灵。 F夜色中,江水静静的,呜咽着向天尽头淌去,渐渐的融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刹那间,月伴潮生,世界瞬间明朗起来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人心疼。置身其中,一丝忧郁便不知不觉的渗遍周身,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月轻柔的为江披上银纱,江便高兴了,孩子似的,炫耀着跃向前去。水和月,永远是各自的宠儿。有了月,水更活泼;有了水,月更清丽。江天一色,格外的明净。婉转的江绕过水中小汀。银色的月光下,一片静谧而又生机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你听啊,空气中充满了她们的窃窃私语和低声笑谈。看啊,那一片似雪的锦绣,是花海吧,因为空气中漫是馥郁。没法看出是什么花,月给了她们一袭面纱。不过也好,花都是美的,朦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载起落花,凄美之外别有一番柔情。雪样的花林,温柔的流水,恋人般的般配。 月使得世界变的精致,也使世界变的朦胧。河畔上那片洁白柔软的沙滩清梦般的虚无,却又难以置信的真实。这月,这花 ,这水,构成了这春夜。天和地都沉默,寂静中别有一番威严,慈父般的宠着这月,这江,这花,这夜。 有多久了?我在这儿看夜?几千年?亦或几万年?想不起了,太久了。这亘古未变的夜!人生匆匆,几番沉浮,早已物是人非。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望月兴叹?是谁第一次赞叹这江天一色的景致?又是谁第一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都不记得了,太久啦人生代代,几经更迭。我以为一直是自己在这儿陪着夜呢,却听见心中的声音说:不,早不是你了!我争辩到:不,我一直在这,夜没变,我也没变。夜微笑着,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轻轻笼住我。我猛醒,曾几何时,也有过这么熟悉的感觉?大概是前世吧。我无语,是啊,夜已经经历过我的无数次人生了。她洞悉一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赠给我的礼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会是短暂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一般。摆摆头,想从思绪中挣脱,却又陷入更深的忧郁中。那是谁家的一叶小舟孤零零的漂在月色中?舟中的人儿是否正在牵挂徘徊在月光下同样无眠的她?月将似水的光挥洒在楼台上,更添了些许的离愁,些许的无奈,些许的落寞。愁绪如同偷偷溜进窗棱的月光般挥之不去。门上垂下的珠帘遮住了屋里垂泪的人儿,却遮盖不了弥漫四周的相思。放眼看去,似乎到处都有曾经的回忆,曾经的甜蜜。转眼间,却已是时过境迁,天涯海角。人生便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无奈。苏东坡说:“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沐浴在共同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挂念着,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鸿雁传书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鸟儿怎能传递这神圣的相思之情呢?舟中的游子啊,你是否也想到了久已未曾归去的故乡呢?梦里回乡千百次,蓦然惊起,依旧身在关山外。问那默默流去的江水,是否能为人们传递相思之情呢?脉脉江水默默无言。江水亘古不变的坚决逝去,带走了许多,也留下了许多。春将尽,落花纷纷,赴诸流水。斜月向西沉去,仿佛要回归般坚决。有些伤感,这江,这花,这月,都要逝去了。这夜,也会消逝的。“不,不会的!”有个坚决的声音说:“他们是永恒的,你忘了吗?”是啊,永恒的。我默念到。前面是一条无尽的路,甚至不知道它会通向哪里。我义无反顾的踏上去,带着满腔的感动和希望。我相信,路的尽头,会有我的情感的归属。月终于落下了——映着疏松的江树,摇落满江的光辉。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就这样轻松地,将我们引领进了一个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蕴含着美的遐思,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那醉人的明月,那滟滟的湖水,那洁净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诗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虚拟的场景,沉醉于这春江花月夜。 ????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只能名噪一时,很快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人对明月,对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变化无穷,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变。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潇洒飘逸的诗仙,性情狂傲不羁,面对明月面对自然时,心头也不免有些感慨与落寞;想起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豪放派的代表领袖,官场的落魄者,却在人之与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释然与安慰。 ????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开始,诗人叙写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诗人从千古的冥思中回到现实,想到了天涯游子,想到了闺中思妇,中间的转换丝毫没有突兀之感。“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人徐徐停下手中的笔,却让读者人掩卷长思,那其中的意蕴,那美妙的回忆,诗已尽却味无穷。“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 ??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 记得周国平说过:诗人与哲学家是相通的。他本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有着哲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这句话在张若虚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传说中,当年他就是凭借着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当之无愧。 D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C《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对李白的解读 加 《春江花月夜》的解读37_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全诗由情入景,最后以景结情。其中“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发生法”使其出现,又用“消归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条贯穿性的线索,有它将哲理性思索,将思妇,游子紧紧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情,景,理有机统一的完整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情是升华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开篇诗人用神来之笔给人描绘了一幅奇丽的图画后,(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转入了对永恒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1、诗人在空灵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恒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问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表现了对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这些奥秘的兴趣。同时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说中,又表现了对人生的执着和赞美。诗人在有限,无限,顷刻,永恒的相遇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2、诗人把对人生意义的满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恋的情爱上。诗中“白云”“清风浦”分别象征行踪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别的所在。诗文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纯洁的经过升华的男女情爱,创造了神秘,美妙,动人的情,景,理的有机融合境界。 这是一首优美的长篇抒情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作者留诗只有二首,但仅凭这首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B《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其次:初唐时被封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一生虽只留下两首诗,但却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所谓“量少而精”实属难得,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8月北京第1版第21页)。全诗前四句以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明暗兼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极力描绘了一幅幽雅美妙的春江月夜图景。春江的潮水,海上的明月,滟滟随波,江流芳甸,月下花林,汀上白沙,这一切在朦胧的月色中,是多么融为一体,多么和谐统一呀!也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动人的良辰美景,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自然万物,而“我”却孤芳自赏,寂寞顿时涌上心头,诗人进入了冥思遐想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于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 得清楚。毕竟人生太匆匆,太短暂,很容易一晃而逝,我们抓不住,也留不了,更不用说与之赛跑了。我们都不禁要问“我何曾抓住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朱自清《匆匆》)。从而引发我们在这有限的人生里应该“做点什么”,“怎么做”等等一系列问题 的思考。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句“‘意谓自然景色年年相似,而人类则生生不息’跳出了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1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面讲的我并不十分认同,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而那永恒明月却年年相似,不正从另一面反映了人生短暂,宇宙无限吗?这与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比多了一份豁达通脱,与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相比则少了一份苍茫悲怆,因而全诗透出了一股哀而不伤的基调。但如果说“跳出了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我想也不容易吧!“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马上证实了这种不容易,江月有恨,流水无情,想到思妇游子的离愁别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试问谁能超脱,怎能超脱!但这种对人生宇宙的无奈与不容易却因后文对思妇的描写而出现了曙光。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不得而苦闷:每夜在小楼上与孤单的月影共徘徊,只为你的归来;对着镜子精心装扮,只为你的归来;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只为你的平安归来。但这一切都不能排遣她深深的思念情怀,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她仍相信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比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比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善飞的鸿雁和潜跃的鱼龙都无心传递此夜对他的思念,几千回梦里花落闲潭,可怜自己的青春不断流逝,春花良宵都随江流而去,美好的容颜也将成为过去。面对此情此景此心境,思妇却没有“江南春尽愁肠断”(寇准《江南春》)的悲痛,“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唐?刘希夷《代白头翁》)的怨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反而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的了悟。诗人对思妇的描写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他开始自觉人类的“局限”,开始自觉人类局限之绝对的制约,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春江花月夜》洗尽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以清丽空灵之姿把离别相思之情和封建文人的沉沦失意之感与人生短暂交织在一起,把大自然的美、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宇宙人生的真挚探索交织在一起,并且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从而使此诗成为千古绝唱。 A赏析加读后感 春江花月夜 李白春江花月夜人说自古相思寄明月,而张若虚又将 春 江 花 月 夜五种美好的事物寄于一体,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这奇妙的世界更将情愫诉说的洒脱飘逸…… 喜欢这首诗,不仅是因那与幻境大海的连接。明月,潮水,海夜;把心中淡淡的那抹柔情融化,融进江水曲曲折折绕花草流淌,融进月光如霜一般从空中轻飞而下……感觉不到的是飞翔,飞翔着的仍是那抹水天一色的寂寞,那抹似无灰尘的一轮孤月!心有些淡淡的痛了,悠然遥想时,随着诗人的思绪也任自己惆怅。是啊,历史游轻轻走了岁月,是谁最初看见了这江边的月亮?而江上的月亮最初又照亮了谁的忧伤?“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无尽的感慨啊,尽收与诗人细腻的思绪,淡淡忧伤里的些许明智又或许是些许的淡然吧,因为无论江上月亮照耀了谁,长江之水仍旧不断地输送着,载着的或许还有诗人那抹无法言述的相似与落寞吧?“白云一片去悠悠“啊,正如游子身后的那个欲语泪还流的女子静静地站在清风浦矗立成的一副画,诉说着分离的幽幽怨伤……是谁又坐着一叶扁舟开始了流浪?而他的谁又在月光乍泄的清醒里相思着煎熬?也许月光本身是没有感情的吧,物转星移的规律坚恒着岁月,也许月亮该是多情的,会陪着佳人照亮离去的妆台,因为你看啊,那思人的闺房中连门帘都卷不去的柔柔月光似乎又飞奔而回了!这也正是离人的心吧,特别喜欢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那缕心痛,还有月华照君的深厚,却化为淡淡的祝福……也许就那样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此首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之作,靠的不但是那奇妙的美景细腻吧,触动我的是恬恬淡淡的愁,是那无尽相思里的寂寞与孤傲,更是那抹欲将愁绪淡忘去,却将祝福搌心头的洒脱!不信你看那试尝淡忘的寄送信与天鹅和鱼龙,却因追随不了月光的相伴而只留淡淡水波……梦中静花落悠悠,凝望迢迢路之遥,回不去的愁啊又将岁月感慨千万遍。因为随江水远去的春光都要穷尽了,而相思之情仍如那月光一样复西斜!沉默的不再是心情了,还有藏于海雾沉与碣石的遥远想念……终不知有几人会乘着月光回家呵,也许那一刻诗人是淡淡的笑了吧,因为渐渐吱呀作响的摇荡船桨中,欢快的声音里载着渴盼回家的希望洒满了江边也触动了那个站在江边的张若虚吧?月光淡淡倾泻了一江的静默,也生动的描绘了他的相思吧?呵呵,不知江水归于平静之后他会何去何从,但祝福是从那刻开始的吧?因为转身离去还是那幅静静的历史那幅绝美的春与江 与花 与月 与夜!是啊何处春江无月明!你看见了么?就在此首诗感动的背后仍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相关阅读: &
&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江花月夜写的是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