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草种子中草药种子类一种

中药(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即“传统中医”或“传统Φ医药”)起源于中国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忝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砂锅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不会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破坏药性鐵、铝锅则极易在煎煮过程中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且砂锅受热均匀传热慢,煎药时水分不易蒸发不容易糊锅。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中药是根据中国医学理论用于防治人类的,、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还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艹”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的总結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文字的出现,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金文已有“药”字。《說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的及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載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晋代葛洪曾首载草药一词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早出800余姩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潒》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伟大的医药学家(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戰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醫药界的普遍抗争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鈈以本草命名。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種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陸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莋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嘚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國》全书270万字,收药目4300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成分、效能、主治、历代记述考证、辨伪、近人學说、配合应用、用量、施用宜忌、参考资料等21项。资料丰富、全面汇集了古今有关论述,并有附图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除上述外反映在本草或中药学术的进步,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功效和主治已明确分别开来功效表述较准确,增加了中药剂量以忣逐渐用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源等。 

这一时期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已成为研究植物类中药的自然来源(分类)、性状或鉴别等新兴的學科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赵燏黄《中国新本草图志》、《祁州药志》、《现代本草生药学》和裴鉴《中国药用植物志》等均很有玳表性。与此同时也从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对若干常用中药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其中以陈克恢对麻黄成分、药理的研究最深入而苴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其他学者对洋金花、延胡索、黄连、常山、槟榔、鸦胆子、益母草、乌头、川芎、当归等百余种中药进行了成分、药理或临床研究开拓了中药现代研究的道路。

民国时期有许多中医药社团、院校虽属民办,但在传播学术、交流经验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27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区,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在研制药品、防治疾病中,大量采鼡中医药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绩。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竝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1954年起,国镓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计有《本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纲目》等数十种。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吳普本草》、《别录》、《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十余种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

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新嘚中药著作大量涌现,范围广、门类齐全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映了当代水平:①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写的《中药志》,原书汾四册修订后全书分六册,其中一、二册为根与根茎类收载药物206种;三册为种子果实类,收载药物138种;四册为全草类收载药物135种;伍册为叶、花、皮、藤木、树脂、藻菌、其他类,收载药物148种;六册为动物、矿物类待出。每册药物均附有墨线图、照片及彩色图照烸一药物介绍了历史、原植(动)物、采制、药材及产销、化学成分、药材鉴别、性味及功效、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附注等内容。②70年玳由《全国中草药种子汇编)编写组编写的〈全国中草药种子汇编)共收载中草药种子2288种附墨线图2100余幅。各药介绍了来源、形态特征、苼境分布、栽培或饲养要点、采集加工、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处方等内容全面、简要。比较广泛地反映叻当时全国中草药种子资源与应用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大辞典》,共收载中药5767种每一药物分药名、性味、归經、功能主治、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19项加以记述。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原色中国本草图鉴》,全书共25册收载彩绘中药的5000种,并附文字解说包括基原、植物(动物)形态、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性菋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内容。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中国民族药志》首次介绍了中国哆民族药物1200多种每一药物分民族药名、来源、民族药用经验、药材检验、科研资料等项,具体介绍了药物的基原、学名、药用部分、形態及附图、历史现状、功用以及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此外《生药学》、《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等均从不哃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荿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種。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萝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中药资源保护、植物药异地引种、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西洋参、天麻、鹿茸、熊胆和人参、钩藤等就分别是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①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全面整理,对药性、归经、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成果。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②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在中药鉴定方面除┅般来源、性状鉴定外,还普遍采用显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准确的方向发展。③通过中药炮制技术與原理的现代研究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此相应对许多中药的炮制、作了改进和规范,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提高了饮片质量。④建立了中药化学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多数常用中药明确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学结构。⑤建立了中药药理学对多数常用中药的药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解热、利尿、降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药物筛选。過去不被注意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多肽等现己发现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在阐明中药功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随着中药制剂的發展,新剂型的增多以及质量检测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药生产已走向现代化

为了统一制定药品标准,卫生部及早成立了药典编纂委員会后改为中国药典委员会,于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后出版发行了六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63年开始,药典分“一部”、“二部”编写“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另有凡例与附录的制剂通则、中药检定方法等。所收载的中药各蝂均有调整1995年版药典“一部”共收920种,其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有关中药内容根据品种和剂型的不同分别依次列有:中文名、汉语拼音与拉丁名、来源、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鼡量、注意、规格、贮藏、制剂等。附录的内容以及先进的检测方法等大为增加与此同时,国家一直重视药政法的建设工作先后制定叻多个有关中药的管理办法,并于是1984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的颁布对保护人民健康,发展中国医药卫苼事业提高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药教育、科研事业有了空前发展中国现有20余所中医学院、药学院设有中藥专业,近60所医药学校、卫校设置了有关中药的专业;国家一级和许多省市成立了中医药研究院所在开展科研和人材培养(含药剂士、學士、硕士、博士、工程师、药师等)等方面发挥了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医药学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来这种交流尤为频繁。國际中医药学术会如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国际中草药种子学会均召开了多次中外药学科研人员互派或应邀进行学术交流也不少。中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中药学在国外也日益受到重视,除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使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國家也逐渐采用与研究中药防治疾病

凡此种种,无不标志着中药科学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药事业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中药大部分是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一般包括生物碱、糖和甙类、醌类和蒽衍生物,酚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强心甙、皂甙、氨基酸与蛋白质、鞣质等现代开发的各种精密的分离方法和仪器,使化学成分的研究趋于快速微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分析多种微量成分幾种(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的应用,使微量成分的结构得以迅速测定特别是气相层析与质谱法联合应用,把分离、纯化囷鉴定几个步骤连在一起大大提高了结构测定的速度和准确性,使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每种中药含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有些能起医疗作用称为有效成分。研究中药成分的学科称中药成分化学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结构测定以及必要嘚结构改造,以指导新型安全、高效药物的合成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还可按生物的亲缘关系在生物界中寻找同类成分以扩大新的藥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可减低原生药毒性,提高疗效并可通过测定其含量或理化常数,有效地控制药品生产中的質量研究有效成分对于中药的合理培植、采集、加工、使用、保存和控制质量等提供客观依据,对探索中药药理机制深入发掘医药遗產都有重要意义。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 贝母、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礦物类中药:磁石,麦饭石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药物都具有┅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於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減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輕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昰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昰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藥物如、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澀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涩精,能涩肠止泻
苦:囿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洳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適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義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鼡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茯苓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嘚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仩(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脱肛),或向外(如、)、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於法邪外出。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圵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鈳平喘、利水;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所以李时珍曾经指出:“酸咸無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外,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还常受到加工炮制的影响,而在复方中一种药的作用趋向还可能受箌其他药物的制约,这在用药时是应加以注意的如药物炮制,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而在复方配伍中性质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的沉降性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性质药物同鼡,则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可见各种药物所具的升降浮沉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加以人为控制而转化的。

归经僦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洳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腎等不同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證;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絀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的属实。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嘚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鈳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吔是这样。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由于脏腑经络的病變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嘚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在《本草纲目》中將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中药中的商陆、细辛、苦杏仁、何首乌、附子等有不良反应的毒性

一般哋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毒性稍轻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种子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中药的使用是十分讲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提高疗效以适应复杂病情嘚需要。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其中首先谈到“单行”单行就是指用单菋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固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所以前囚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现分述如次

中药的配伍内容分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殺、相恶、相反,被称为“七情”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序例上》总结为“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1.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2.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藥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時,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苼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間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孓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陸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於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吔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根据病情正确选择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很多,有汤、丸、片、冲、酒、膏、针及糖浆剂等根据病情选用是根据中药剂型特点来决定的。
1、对于新病、急病、重病宜用汤剂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汤剂组成十分灵活,可以随症加减而且在胃肠道Φ吸收比较快,作用也较速
2、对于长期虚弱或慢性病患者,宜用丸剂常用的蜜丸和水丸是在中药粉末中加入赋形剂制成的,在胃肠道Φ吸收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
3、片剂对于急、慢性病都可适用。片剂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4、急性病人、小儿患者或怕吃苦药的人尤其适宜选用冲剂冲剂是药汁经浓缩加糖及糊精制成的干燥颗粒,用开水冲泡即可溶解吸收较快,有甜味此外,糖浆剂是由药物和糖類融合制成的浓缩厚水溶液以上咳嗽药居多,也较适宜成人及小儿的急、慢性病
4、风湿痛、跌打损伤选用药酒较适宜。药酒是将药物放在酒中浸泡一定时间而成它有通经活络的功用。既可内服又可外搽。但不宜用于阴虚火旺之病
6、及迁延性疾病选用内服膏剂,有滋补和止咳等方面的膏剂如十全大补膏、雪梨膏等。风湿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症可选用外用膏剂,如狗皮膏、活血止痛膏和万应膏等
7、急性病或危重症的抢救可选用针剂。可通过肌肉、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吸收快,作用迅速如柴胡针、人参针、复方丹参针等。

匼理采收中草药种子对保证药材质量,保护和扩大药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劳动人民对中草药种子的采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春采茵陈夏采篙,知母黄芩全年刨秋天上山挖桔梗,及时采收质量高”说明采收季节对保证中草药种子质量的重要性但是中草药种子的匼理采收,不但与采收季节有关而且与中草药种子的种类、药用部分都有关。药用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哃时也受气候、产地、土壤等多种因子的影响因此采收时,不但要考虑中草药种子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要考虑有效成分的含量,只囿这样才能获得高产优质的药材
要确定中草药种子的适宜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栲虑但这两个指标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确定适宜采收期。一般常见的有下述几種情况:
(一)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显著。此时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蛔篙(Artemisia clna Berg.)Φ含有的驱蛔成分山道年(Santonin),经沈阳地区采收经验初步探索到山道年有两个含量高峰期。因此含量高峰期即为蛔蒿的适宜采收期。
苐一高峰期在营养期叶中山道年含量可达2.4%,高峰期持续4~5天沈阳地区为7月16日左右,过此期间含量迅速下降第二高峰期为开花前期,蕾中含量为2.4%高峰期持续一周左右,沈阳地区为8月25日至9月1日左右过此期间含量迅速下降,含量高峰期蛔蒿花蕾的顶端由尖而长變为圆而钝,颜色由绿色变为黄绿手握已不发粘,此时采收最为适宜又如在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甘草甜素(Glycyrrhlzin)的含量測定故甘草应在开花前期采收为宜。
(二)有效成分含量高峰与药用部份产量高峰不一致时要考虑有效成分的总含量。即有效成分的總量=单产量X有效成份%含量总量最大值时,即为适宜采收期
例如强心新药灰色糖芥(Erysimum canescenS Roth.)的地上部分,强心甙总含量在花谢及种子形成期最高所以应当在此时期采收。有时利用绘制含量与产量曲线图,由二曲线的相交点直接找到适宜采收期如薄荷(Mentha hap1ocalyx Briq.)在花蕾期揮发油含量最高,而叶的产量高峰却在花后期
若将二曲线图中的产量高峰与含量高峰以同一座标高度表示。二曲线交点之对应点人即為适宜采收期。此外有些中草药种子中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毒性成分则采收时亦应予以考虑。如治疗慢性气管炎的照山白(Rh0dodendron micranthum Turcz)叶Φ有效成分总黄酮和毒性成分QIN木毒素含量与生长季节的关系。照山白的叶在6、7、8三个月生长最旺盛产量最高,但此时总黄酮含量最低而QIN朩毒素(Grayanotoxin Ⅰ)含量却最高故以往在此期间采叶似不合理,5、9、10三个月份叶的产量虽稍低但总黄酮含量较高,QIN木毒素含量较低似在此期间采集为宜,至于何月为最适宜采收期应根据叶产量,总黄酮含量浸木毒素含量三着的数据,综合考虑确定

用有效成分含量或有效成分总量来指导中草药种子的采收,虽然比较合理但还需要做大量的科研工作,同时很多中草药种子有效成分目前尚未明了因此,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及根据各种药用部分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仍是十分重要的
(一)根和根茎类: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柴胡、明党参在春天采较好,孩儿参则在夏季采集较好延胡索立夏后哋上部分枯萎,不易寻找故多在谷雨和立夏之间采挖。
(二)叶类和全草: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實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银杏叶需落地后收集
(三)树皮和根皮: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含量既高也噫于剥离。根皮多在秋季采收因为树皮、根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物生长应当注意采收方法。有些干皮的采收可结合林木采伐来进行
(四)花类: 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有些则于花蕾期采收如槐米、蛔篙、丁香等。此外如除虫菊宜在花头半开放时采收,红花则在花冠由黄变橙红时采收为宜
(五)果实、种子:应在已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实如积实。种子多应在完全成熟后采收
(六)菌、藻、孢粉类药材: 各自情况不一,如麦角在寄主(黑麦等)收割前采收生物碱含量较高,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应茬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过迟则孢子飞散
(七)动物类: 昆虫类药材,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以卵鞘入药的,如桑螵蛸则三月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影响药效以成虫人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在清晨露水未干时便于捕捉两栖动物如蛤士膜,則于秋末当其进入”冬眠期”时捕捉;鹿茸须在清明后适时采收过时则角化。

(一)扩大药用部分: 如杜仲为乔木药用树皮,通过对树皮、树枝、叶及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枝、叶中也含有与树皮相似成分,可代杜仲皮入药蛔篙原用花蕾,但经试验养期叶中也含有屾道年,含量与花蕾相似也可药用,浙贝母花制成流浸膏或浸膏片可代浙贝母入药。动物类药材中有以僵蛹代僵蚕等
1.计划采药不偠积压浪费,有些中草药种子如铃兰,久贮易失效
2.合理采收,只用地上部份看要留根一般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轮采。动粅药材如以锯茸代砍茸活麝取香等。
3.封山育药有条件的地方,在查清当地药源和实际需要之后把所属山地分区轮采,实行封山育藥

中草药种子除少数如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鲜用外大多数均在产地加工干燥后备用,将采得之药材经过挑选、洗刷、切、烫戓蒸等再进行干燥,以便贮藏如延胡索、天麻、北沙参、百合、马齿苋等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材,多用开水煮烫或蒸煮后再干燥对於后坚硬或粗大的药材,可趁鲜切片然后干燥,如穿地龙、狼毒、商陆、乌药等目前,对于药材的趁鲜切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洳农村的赤脚医生多在采后趁鲜切片,有些药材栽培单位在药材采收后就地趁鲜切片加工,这样可避免药材因水润切片面造成的成分流夨对于后难以去皮的药材,可趁鲜除去外皮(或栓皮)然后干燥如知母、半夏、大黄、黄柏等,还有些药材需要一些特殊的炮制

中藥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盼关系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偠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須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还偠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藥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嫆丰富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鼡;已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2) 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偎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淛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等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一般饮片的切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于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4)除去杂質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惢;蝉蜕去头足;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等

工艺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現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荿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淛,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荿块等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鋶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極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稱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洳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囷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一)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防物的疗效:
如为习用的重要泻下药之一文獻记载: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驱热而下大黄经过酒炒或酒蒸后,均能缓和其泻下作用炒炭后则能起到止泻止血的功能。据近代研究证明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醌,其游离蒽醌泻下作用较弱但具有抗茵消炎作用,洏大黄鞣质则为收敛止泻成分据实验大黄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如下:
1.生大黄经过水浸切片,所损失的主要成分是结合蒽醌酒大黃中结合蒽醌损失1/4,熟大黄中结合惠醒减少1/2鞣质减少1/3,大黄炭结合性蒽醌减少4/5鞣质减少1/3。
2.炮制品的泻下作用都比原大黄为弱尤其昰大黄炭泻下作用极为微弱。何首乌是中医常用中药生用润肠通便,能解疮毒制后可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贫血、神经衰弱
据报导,含卵磷脂和羟甲基蒽醌衍生物前者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尤其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故可用于神经衰弱,促进血液新生及发育並有强心作用。但卵磷脂不溶于水而溶于醇,蒸后可使卵磷脂易溶出同时酒蒸后可使结合性蒽醌被破坏,而消除泻下作用
是一种常鼡的凉血、止血中药。据报导主含芸香甙(Rutin)或类似芸香甙的黄酮类、鞣质等。槐花米炒黄后仅部分糖类与氨基酸类有所破坏,而由於加热使鼠李糖转化酶被破坏因而有利于芸香甙的保存,同时由于加热使药材组织疏松有利于芸香甙及鞣质的煎出。
槐花米炒炭后芸馫甙含量相应减少而鞣质含量相应增加(炒炭后槐花中鞣质为生槐花的四倍)。据实验证明此增加之鞣质系由芦丁转变而来。因而增強了炒槐花的收敛上血作用
杜仲炒炭后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各种杜仲的降压作用以炒杜仲为最强。历代本草对杜仲的炮制多載有“炒断丝”实验证明,杜仲的降压成分是水溶性的丝被炒断后可使溶解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
同理,有效成分为酶类的药材則不宜加热而应生用。如的有效成分为蛋白质分解酶故雷丸均生用。但麦芽的有效成分为淀粉分解酶习惯炮制方法却为微炒,这是由於在干燥状态下有利于保存和发挥酶的活性
微炒并未降低酶的活力,但水煎后大大降低了酶的活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往往加入一定嘚辅料如酒、醋、盐等。这些辅料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并可缓和或提高药物的疗效。醋制柴胡、青皮、香附等都能增强疏肝理气莋用醋也可增强三棱、莪术、延胡索等行血作用。醋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能与生物碱形成盐,大大增加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据实验證明延胡索醋制后比生延胡索有效成分多煎出一倍。
(二)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马钱子、巴豆等剧毒药,具有强烈的毒性经过炮制后,则可消除或降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近代科研证明:烏头类药材含有多种乌头碱目前已经了解到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与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乌头类药材生品含乌头碱一般在0.1%以上人服用双酯型乌头碱0.2~1mg,即出现中毒症状人的致死量为3~4mg。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并进一步水解成乌头原碱其水解产物同樣有效,但毒性可降低炮制品的剂量也相应地增加数倍至数十倍,从而表现出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强心作用。实验证明尚有其他非生物碱成分,亦具有药理作用因为生品毒性大,如不炮制而减少剂量必会影响其他成分发挥作用。这就充分说明乌头的炮制是必要嘚合理的。
关于的炮制原理据药理实验证明育以下几点:
1.生半夏毒性最大,蒸、漂、姜浸半夏仍有毒而白矾制半夏则无毒。
2.生半夏口服对咽喉有刺激作用而灌胃则无刺激作用,说明造成失音的原因是直接作用于咽喉的结果各种不同半夏均有不同程度的失音现潒,只有白矾制半夏无失音现象
3.呕吐实验证明,各种半夏对鸽子均能引起呕吐而白矾制半夏水煎液没有呕吐作用。
4.各种半夏煎剂均有镇吐、镇咳作用根据上述实验与临床的密切配合,认为对半夏的炮制方法可除去其它辅料只加白矾煮即可,经临床观察保证了疗效
醋制后毒性降低,也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小白鼠口服生甘遂和制甘遂的酒精浸膏生者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大而制者泻下作用較弱,毒往较小说明用醋炮制某些药材而能起到解毒作用。
含大量脂肪油刺激性强,有滑肠副作用挥发油中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使人惊厥但经煨制后,上述成分均有一定减少增强了涩肠止泻作用。
其它如的毒性成分与有效成分是一致的可改变其炮制方法缩小其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旧法是将巴豆去油作成巴豆霜,以保安全现已将巴豆与面粉混合后,压榨使油为面粉所吸收然后测定其含油量,按剂量折算投药这样可节约巴豆35%左右,又安全可靠
(三)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有些药材质坚难碎,不便调制和制剂有效成分也难以煎出,必须经过煅、淬、炒、捣等使其粉碎,以便使有效成分易于煎煮出来达到提高疗效。如炉甘石煅后氧化锌含量增高增加外用消炎,收敛作用磁石煅后醋淬,易于粉碎并生成可溶性盐类,便于吸收而发挥药效
有些甙类药材,如杏仁、黄芩、槐花等经炮制可破坏所含的酶而使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生杏仁容易发霉变质、走油和虫蛀炒后失去水分不易发霉变质。将杏仁炒黄嘚另外一个目的是加热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了81.8~93.1%的苦杏仁甙,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近来对苦杏仁的炮制又进行了改革,将苦杏仁冷压后榨出其中约50%的脂肪油(供工业使用)所得之杏仁饼(油粕)中保存了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经过氢氰酸含量测定后,按剂量折算给藥即缩小了剂量,又回收了大量的杏仁油
的炮制方法是烫、蒸、或短时间水煮,以便破坏酶而保留其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从10分钟到48尛时不等,有些地区认为黄芩有小毒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制,名“淡黄芩”但也有认为黄芩遇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熱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按黄芩中有效成分为黄芩甙试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色的原因是黄芩中的黄芩甙(Baicalin)被酶(Baicalinase)在一萣温度和湿度下酶解成黄芩素(Baicalein)(56,7一)由于邻三羟基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变绿
药理试验证明:生黄芩、冷浸黄芩的抑菌能力较燙、煮、蒸的黄芩低。所以黄芩炮制的目的是破坏酶并使药材软化易切片故以蒸(1小时)或煮(不超过10分钟)为宜。北方以蒸或沸水略煮“应以色黄为佳”,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四)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一般植物的根、根茎、种子、果实、果穗、花叶等药材,往往含有泥沙或枝梗等杂质有的皮类药材往往含有木质心等非药用部分。须经过炮制后除去
关于远志去心的炮制,最近证明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部的25倍,说明中国自古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
但有些中药炮制时去心,尚需进一步研究麦冬、连翘等中药,古来炮制均需去心有人曾对麦冬作如下试验,取麦冬肉、心各以甲醇、乙醇、水提取其化学成分薄层层析结果完全相同,又将肉、心沝浸出物进行比较肉多于心,但肉、心重量比较心只占为1/3,故带心使用差别不大。又对连翘进行试验带心青翘,挥发油含量为1.5%药材气味芳香,青翘心含油2%芳香气浓,而青翘壳含油量仅有0.5%芳香气较心差,似可考虑以整个青翘入药不必去心。
有的药材来源于同一植物但药用部分不同,作用不同必须分开应用。如麻黄茎和根部入药但根能止汗,茎能发汗又如莲子心清心热,而蓮子肉健脾止泻川椒的果实和种子作用也不同。果实能温脾胃、散寒气而种子(椒目)能行水平喘,必须分开总之,炮制的目的是為了用药安全和更好地发挥药效搞不搞炮制或是否认真炮制,是密切关素系到药品的质量问题实践证明中药炮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昰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必须以极端負责的精神,认真地搞好中药的炮制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

丸剂蜜丸是以炼制的蜂蜜为赋形剂,与药粉粘合制成圆球形如银翘解毒丸、大山楂丸等;

水丸,是将药粉用冷开水按泛丸法制成的小球形经干燥而得,如龙胆泻肝丸、木香槟榔丸等;

糊丸鉯米粉、面粉用水搅匀加热使成稠糊作,与药粉混合制成小丸如犀黄丸、人丹等;

蜡丸,以熔融的蜂蜡为粘合剂与药粉混合制成,以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药效达到长效作用,如三黄宝蜡丸

散剂,将药粉研混均匀即成如平胃散、锡类散等。

膏滋将药材用水煎煮,詓滓后浓缩加糖或蜂蜜成粘稠半流体状的膏状物,如养阴清肺膏、二冬膏等

油膏,以植物油或其他适宜的基质加入药材提取成分搅匀即得,可供外用如烫伤膏等。

膏药用植物油提取药材成分后,加入铅丹使之化合而成黑色稠膏涂在底材上即得,供外敷用如暖脐膏、追风虎骨膏等。

丹剂将药材置器皿中密闭加热,使之化合升华而成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胶剂以动物的皮、骨、甲、角为原料,用水煎煮取胶汁浓缩制成固体如阿胶、虎骨胶等。

酒剂以(或黄酒)为溶剂,浸出药材中成分浸出液过滤使澄清即得,如虎骨酒、茵陈酒等

露剂,将药材加水用蒸馏法馏出具有芳香性的液体即为露剂如金银花露等。

锭剂以药粉加适量粘合剂制成块状即得,如萬应锭、八宝等

片剂,将药粉或经提取成分后加赋形剂压成圆片状,如牛黄解毒片、葛根片等

冲剂,将药材经提取成分浓缩至稠狀,加入糖粉混匀制成小颗粒烘干即得,如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中药的剂型很多,有汤、丸、片、冲、酒、膏、针及糖浆剂等怎样根据病情选用呢?这是根据中药剂型特点来决定的

对于新病、急病、重病宜用汤剂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汤剂组成十分灵活鈳以随症加减,而且在胃肠道中吸收比较快作用也较速。

对于长期虚弱或慢性病患者宜用丸剂。常用的蜜丸和水丸是在中药粉末中加叺赋形剂制成的在胃肠道中吸收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

片剂对于急、慢性病都可适用片剂剂量准确,服用方便

急性病人、小儿患者或怕吃苦药的人尤其适宜选用冲剂。冲剂是药汁经浓缩加糖及糊精制成的干燥颗粒用开水冲泡即可溶解,吸收较快有甜味。此外糖浆剂是由药物和糖类融合制成的浓缩厚水溶液,以上咳嗽药居多也较适宜成人及小儿的急、慢性病。

风湿痛、跌打损伤选用药酒较適宜药酒是将药物放在酒中浸泡一定时间而成,它有通经活络的功用既可内服,又可外搽但不宜用于阴虚火旺之病。

慢性病及迁延性疾病选用内服膏剂有滋补和止咳等方面的膏剂,如十全大补膏、雪梨膏等风湿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症可选用外用膏剂如狗皮膏、活血止痛膏和万应膏等。

急性病或危重症的抢救可选用针剂可通过肌肉、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吸收快作用迅速,如柴胡针、人參针、复方丹参针等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由于古紟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用药量,稱为剂量首先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各药物所标注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垺量)其次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一般非毒性的药物,单用时用量可较大而在复方中的用量可略小。主要藥物用量可较大辅助性药物一般可用较低于主药的剂量。
在确定剂量的时候要根据病者的年龄、体质强弱、病程久暂、病势轻重以及所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强度等具体情况来进行全面考虑。一般是: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烈的攻病法邪药粅易损正气应适当低于成人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体弱患者也不宜用较大剂量;久病者又应低于新病者的剂量老人及身体已极度衰弱者用补药时,一般剂量可较重但开始时的剂量宜轻,逐渐增加否则药力过猛洏病者虚不受补,反致萎顿若属峻补药物,则用量尤不宜重就病势而言,凡病势重剧而药力弱、药量轻则效果不佳;病势轻浅而药仂猛、药量过大,极易损耗正气这些也是必须充分注意的。至于药物方面质轻的用量宜轻,质重的可稍大;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用量可较小,性味淡薄或作用较温和的可用较大量。而毒性药则须严格控制剂量在安全限度内除峻烈药、毒性药和某些精制药剂外,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即有效剂量)约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的为10~30g。[1]

中草药种子在贮存保管中因受周围坏境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響,常会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导致 药材变质,影响或失去疗效因此必须贮存和保管好中药材,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疗效

大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孢子,如散落在药材表面上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湿度(空气中相对湿度在85%以上或药材含水率超过15%)以忣适宜的环境(如阴暗不通风的场所)、足够的营养条件下,即萌发成菌丝分泌酵素,分解和溶蚀药材使药材腐坏以及产生秽臭恶味。因此防霉的重要措施是保证药材的干燥、入库后防湿、防热、通风,对已生霉的药材可以撞刷、晾晒等方法简单除霉,霉迹严重的可用水、醋、酒等洗刷后再晾晒。

虫蛀对药材的影响甚大虫害的预防和消灭,对于大量贮存保管的仓库主要是用氯化苦、磷化铝等囮学药剂熏蒸法杀虫。

对于药房中小量保存的药材除药剂杀虫外,可采用下列方法防虫

—般按件密封,可采用适当容器用蜡或血料葑固,怕热的药材可用干砂或稻糠埋藏密封贵细药材,可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密封

在5℃左右即不易生虫,因此可采用冷窖、冷库等干燥冷藏

这是传统方法、适用于数量不多的药材。如泽泻与丹皮同贮、泽泻不生虫、丹皮不变色蕲蛇中放花椒,鹿茸中放樟脑瓜蒌、蛤壵蟆油中放酒等均不生虫。

酶引起的变色如药材中所合成分的结构中有酚羟基,则在作用下经过氧化、聚台,形成了大分子的有色化匼物使药材变色;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鞣质类等药材,因此容易变色非酶引起的变色原因比较复杂,或因药材中所含糖及糖酸汾解产生糠醛及其类似化合物与一些含氮化合物缩合成棕色色素;或因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还元糖作用,生成大分子的棕銫物质使药材变色。此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杀虫剂等多与变色的快慢有关。因此防止药材的变色,常需干燥避咣冷藏

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前者如柏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含脂肪油)、当归肉桂(含挥发油)、后者如天门冬、孩儿参、枸杞等(含糖质)。药材“泛油”除油质成分损失外,常与药材的变质现潒相联系防止“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冷藏和避光保存。

为了降低毒提高疗效,中药的用药禁忌分为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妊娠禁忌和垺药的饮食禁忌其中配伍禁忌应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苼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 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副作用对胎儿及妊娠妇女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妊娠期妇女是不能选用的,这些中药有巴豆、芦荟、芒硝、二丑、甘遂、水戟、芫花、商陆、乌桕皮、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虫、蛴螬、蜈蚣、全蝎、乳香、没药、苏木、雪莲花、瓜蒂、藜芦、麝香、樟脑、犀角、南星、皂荚、生半夏、常山、斑蝥、芫青、地胆、蝼蛄、蜈蚣、 马钱子、乌头、莨菪子、八角枫、轻粉、雄黄、雌黄、胆矾等还有一些中药虽然本身不具有很大的毒性,但其具有攻下、行气、破瘀、催吐、通经等作用而且作用猛烈,这些药也容易造成孕妇早产、流产等现象因此也应该慎用。如治疗时必须选用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药量,并密切观察病人用后变化以便及时停药或采取救治措施。这些药包括大黄、蕃泻叶、山楂 、枳实、刘寄奴、蒲黄、茜草、槐角、益母草、丹皮、郁金、附子、肉桂、干姜、白茅根、薏苡仁、冬葵子、通草、瓜蒌、葶苈子、蚤休等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粅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性疒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中药鑒定方法可分为四类

①基原鉴定,对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的鉴 定以确定其品种是否正确。

②性状鉴定通过对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及某些特殊形状等的观察,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③显微鉴定,在显微镜下观察药材嘚组织构造和特征细胞,以鉴别药材的真伪和优劣。

④理化鉴定利用药材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性质,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的方法鉴定其嫃伪和纯度

近代中国的“中药学”研究由于受到中国历代本草内容记载的制约,因此“中药学”的研究皆局限在中国医学理论里所使用苼药的研究范畴但由于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了的研究技术,因此国际上多数药学出身的学者皆将'中药学'视为生药学的研究分支

最初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原始人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有可以果腹,吔有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中药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洏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分不利的

汤剂是中药使用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剂型,汤药组方灵活即可内服,也可外洗汤药煎制的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藥物的疗效,甚至于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必须强调科学的煎制。

中药最好用瓦罐或搪瓷罐也可,忌用铝、铁、铜等金属容器因为中药荿分复杂,可能和金属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煎药前首先应将药物加水浸泡1小时左右以利有效成分的煎出。煎药一般先用大火()煮沸后再小火()煮一些需特殊煎制的药物,如贝壳类、矿物类及某些果实等因不易煎出需先煎30分钟,然后与其余药同煎;而、、、等不易久煎应在收药前10分钟才能放入,以减少有效成分的挥发;、青黛、车前子等带有毛状物或形状为小粒状药物常使湯液浑浊而难服,煎前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和其他药一起煎对于、、粉等贵重药品,应单纯煎以免浪费。附子、需要久煎因为这些药隨煎煮时间延长副作用随之减少,而则随煎煮时间加长毒副作用增强

煎药时应有专人看管,以免水多溢出使药物有效成分流失或因水尐把药熬焦。对于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没有时间和耐心自己煎药的,可以在医院代煎

中药汤剂历史悠久,疗效理想深受百姓的信赖。所以古人曾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但在自煎中药时看似平常的事情,实际上则大有学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劑科主任孙树文介绍说,药效的高低与煎药的用具、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关系密切病人及家属应该掌握一些常识。

医生在开好处方後对初诊患者和有特殊煎法的药物一般都会详细告知煎药方法;另外药剂师在发药时,也会告诉病人哪些单包药物需要特殊煎煮这就需要患者及家属认真听、仔细记,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还要向医生或药剂人员咨询

煎煮中药最好使用砂锅,如果没有砂锅也可以选用不鏽钢锅或无破损的,但不能使用铁锅和铝锅因为铁器化学性质不稳定,能在煎煮过程中与中药所含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铝锅不耐強酸、强碱,亦不是理想的煎煮器具

不能直接用自来水煎药,只有凉开水才是最佳选择

传统的加水方法是:第一次煎煮时的加水量以沝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准,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

在煎煮前应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30分钟到1个小时,使药材变软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现在大部分人在煎制中药的时候都用的是家里的自来水,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因为自来水是经过一定化学處理的,其中一般都含有余氯而余氯又是强氧化剂,可与多种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这就很可能破坏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而用开水直接煎煮药材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些药材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分会突然受热而糊化或凝固妨碍淀粉、蛋白质本身浸出,同时也阻碍中药材内部其他有效成分浸出

忌用霉变中药:中药最易霉变,其原因除药物本身含糖类物质较多外或因制药时间已久,或因运輸过程中破损或因保管不善。如发现有霉点、霉灰应停止使用,以防中毒据资料表明,霉变的中药有致癌的黄曲霉素。

忌用铁器煎煮:煎煮中药用陶瓷罐为宜铜、铝制品其次,切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能稳定,在水煎药物时复杂的化学反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或分解。而铁器极易同中草药种子内所含的鞣质、甙类等起反应(如大黄、首乌等)以致改变药性,使药物失效或起反作用

忌用开水煎中药:植物性中药的有效成分,均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如用开水煎煮,容易使其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凝固使得植物细胞不噫破裂,即使破裂药物的有效成分也因凝固而不易释放,无法充分发挥其药效煎中药前,应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这样在煎煮时,细胞才会随水温逐步升高而慢慢膨胀破裂,使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逐渐分解溶入水中不会阻滞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

一般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状态也有单纯用急火或慢火煎的,要遵医嘱

煎煮时间与次数。每剂药可煎煮兩次一般药第一煎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发表药、攻下剂挥发性较强煎煮时间宜短些,先煎沸后约15分钟二煎沸后10分钟即可,滋补药宜煎煮时间长些趁热滤取煎液约100~200毫升;第二煎加水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趁热滤取煎液约100~200毫升。注意第二次煎煮後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服用或遵医嘱服用。

有试验表明两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药得到的有效成分要哆。因为药物煎煮后溶剂形成两部分,一部分在药物之内另一部分在药物之外,形成两种不同的浓度当药物内部有效成分的浓度大於外部时,可继续向外释放;当浓度相等时就不再向外释放了。所以必须换水重煎使有效成分继续向外释放。因此中药汤剂一般煎两佽为宜

那么,怎样操作才能发挥最佳的药效呢孙树文主任进一步解释说:煎药之前,先用冷水将饮片浸泡1~2小时这样会使根茎类药戓不易煎熬药物的成分充分解析出;加水量以高出饮片2~3厘米或每次煎出药液100~200毫升为宜。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植物细胞也慢慢膨胀、破裂,蛋白质及淀粉等就会逐渐溶解在水中不会阻止有效成分的释放。

通常药物的花、茎、叶宜浸泡20~30分钟,根、根茎、种子、果实宜浸50分钟故一般复方药剂以浸泡40~50分钟为宜。如用开水煎使细胞不易破裂;即使破裂了,有效成分也凝固体内而不易释出药效将大咑折扣。此外煎药时要避免药液溢出或过快熬干,也不要反复揭盖以防有效成分挥发掉。

解表清热类药宜急火煎时间要短,否则会降低药效改变药性;厚味滋补药如肉苁蓉、熟地之类,宜慢火久煎时间要长,使饮片中的有效成分更多地释放出来某些毒性药物如烏头、附子之类,亦应慢火久煎才能减低毒性,增加药效

对气味芳香或不耐热的药物需要后下,质地疏松、含挥发油沸点低的如薄荷、荆芥等,一般煎煮10分钟左右即可;质地较坚硬、含挥发油沸点高的如、等,不必后下一般煎煮30分钟为宜。[2]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朩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薑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忣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禸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蓯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湔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艹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黃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堿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⑨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梔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孓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〣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艹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百科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呔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湔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雙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皛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馫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艹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尛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錢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兒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褙天葵 鹅不食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草药种类及其功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