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广场写一段话(如比喻拟人手法描写鲸鱼.拟人等手法)

啥啥很活泼写一段话要求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王者刘忻6sL
去百度搜搜
草地上的露珠很活泼
像一群调皮的孩子
俏皮的眨着眼睛
又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
更像璀璨的星星
兔子蹦蹦跳跳的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蹦蹦跳跳的跳,蹦蹦跳跳的往主人里拥抱
微风吹过,小树就向我点头哈腰,笑咪咪的说:你好!朋友!
夏天的到来,一切都被夏日的阳光感染了,变得随意安逸。瞧,树木越发绿了,他们撑起高高大大的绿伞,阳光从层层叠叠地枝叶间洒下,如碎金一般。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知了用它的歌声,唤醒了夏日的活力。这时的天空显得特别蓝,抬头仰望,太阳变得更烈了,在蓝天的映衬下,似乎更亮了。池塘里,蜻蜓时不时点水而飞,荷花笑着,开出了羞涩的花朵,鱼儿好像玩累了,干脆躲在荷叶底下睡着了。...
星期四早晨,天气晴朗,老师带着我们到动物园里看猴子。  动物园里有一座假山,山上住着一群活泼的猴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它们有的用尾巴挂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把香蕉皮戴在头上,像一顶帽子,有的在大口大口地吃着香甜的苹果,有的坐在假山上,懒洋洋地晒太阳。有一只猴子坐在山顶上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还有一只猴子妈妈在给小猴子挠痒痒。  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猴子,她们非常喜欢这群小机灵鬼。...
春天是很活泼的姑娘。她拖着青绿的裙裳,把小草染绿了;她跳着闹着,将冬眠的小动物叫醒了;她到溪边玩耍,将结冰的睡眠融化。
幼儿园的孩子们很活泼,整天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说着,又像动物园的小猴子一样动个不停
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鸟在唱歌。小狗在和我说话。 最简单的 小鸟在树上唱歌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Copyright & 2005 语文轩 www.yuwen888.com 站长:项余岸 项余遇(温州)
客服热线: <font color=#ff0120
技术支持:茶鱼网络工作室 高级编辑:阳光高老头第29周主题
比喻、拟人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比喻
考查知识点:拟人
考查知识点:拟人
全年练习计划 - 小三
小学必知字音常识
音序、音节
字音辨析达标检测
易混易错字
字形辨析达标检测
词语运用(一)达标检测
第一学期期中备考
近、反义词
词语运用(二)达标检测
句型运用达标检测
标点符号运用达标检测
第一学期古诗文默写
第一学期期末备考
谚语、歇后语
比喻、拟人
排比、夸张
修辞手法运用达标检测
打比方、列数字
作比较、举例子
说明方法运用达标检测
修改病句:成分残缺、语序混乱
第二学期期中备考
修改病句:关联词用错、前后矛盾
修改病句:指代不明、重复啰嗦
修改病句运用达标检测
常见文章体裁
文学常识达标检测
第二学期古诗文默写
第二学期期末备考
重、难点字词
病句、仿写点拨
文学常识集锦
古诗文、现代名篇大盘点
&&&&&&&&&&&&&&&&&&
北京高拓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壹灵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客服电话:400- 传真:(010)
这个内容你已经完成, 是否需要再练习巩固一遍?
亲爱的同学,你好!
你将可以免费体验 5 道题目!如果现在注册将可以免费体验 20 题哦!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亲爱的同学,你好!
你将可以免费体验 20 道题目!欢迎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选中当前你要练习的内容,后面将自动、依次提供后续各周练习内容,并且你可以随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
是否设置当前周为本周要练习的内容?
(为方便每周练习,进度随时可调哦!)第一周语文课外练习及答案_育才语文陆宗梁_新浪博客
第一周语文课外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一)
1、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
&#9312;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9313;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9314;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9315;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9316;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只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桌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9317;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9318;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9319;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9320;“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9321;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9312;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9322;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有删改)
【注】&#9312;《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9313;段画线词“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2分)
2.第&#9313;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9312;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9313;-&#9316;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9320;&#9321;段分别对第&#9318;&#9319;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9322;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2016上海高考卷】答案
1.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3.“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6.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现代文阅读(二)
1、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2016上海高考卷)
湖殇&&&熊久红
&#9312;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9313;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9314;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9315;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9316;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9317;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9318;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9319;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9320;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9321;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9322;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9323;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9324;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9325;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9326;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
7.第&#9312;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9322;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11.以第&#9323;-&#9326;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8203;【2016上海高考卷】答案
7.第&#9312;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9323;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9323;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歌鉴赏四】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2016年上海卷)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9312;,南浦清江万里桥&#9313;。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9314;答圣朝。跨马出郊
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9312;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9313;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9314;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2015年上海卷)
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9312;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9313;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9314;,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9312;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9313;鼍:鼍龙,扬子鳄。&#9314;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8分)
13.(1分)B
14.(3分)B
15.(4分)答案示例:画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评分说明:雨景的特点1分,情怀2分,效果的分析1分。
&#8203;【文言文阅读】(五)
&#8203;(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2016年上海卷)
&#9312;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9313;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9312;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9314;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9315;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祜默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9312;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2)枯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犯&&&&&&&&&C.侵害&&&&&&&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9314;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9315;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9633;&#9633;
&#9633;。(2分)
21.依据&#9313;&#9314;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羊祜的品质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2)C
19.答案示例: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答案示例:不谋权私
21.答案示例:(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2015年上海卷)
&#9312;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9313;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9312;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9314;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9313;’。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9315;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9314;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9312;邺都:邺城,相州治所。&#9313;饧:饴糖。&#9314;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4)聪令有闻者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18.把第&#9315;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9314;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9633;&#9633;&#9633;&#9633;的心理状态。(2分)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参考答案】(18分)
16.&(4分)(1)振兴(2)质朴(3)料想(4)美好
17.&(2分)A
18.&(5分)答案示例: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评分说明:“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为6点,1点有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19.&(2分)评分量表:
准确概括画线部分反映出的心理状态
(1)胸有成竹(2)信心十足
概括的心理状态与画线部分有关,但不准确
(1)欲雪前耻(2)争强好胜
(3)急于纠错(4)励精图治
应答错误。
(1)刚愎自用(2)任劳任怨
&20.&(5分)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1分),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1分),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1分),另一方面立学兴儒(1分),以德化人(1分),取得成功。
&【文言文阅读】(六)
&#8203;(一)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2016年上海卷)
&勿斋记(明)朱舜水
&&#9312;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9313;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9314;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9312;传心:传授道统。&#9313;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9312;段的意思。(2分)
&&&&&&&&&&&&&&&&&&&&&&&&&&&&&&&&&&&&&&&&&&&&&&&&&&&&&&&&&&&&&&&&&&&&&&&&&
23.第&#9313;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9314;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参考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2015年上海卷)
静者居记&&&&&&&&&&(明)高启
&#9312;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9633;。
&#9313;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9314;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9315;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9316;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9312;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B.乎&&&C..耶&&&D.也
22.第&#9313;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分)
23.对第&#9316;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9315;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9312;吾知其所勉
&&&&&#9313;居不静而静者
&&&&&#9314;居静而非静者
&&&&&#9315;吾知其所警
A.&#9314;,&#9312;;&#9313;,&#9315;。&&&&&&
B.&#9313;,&#9315;;&#9314;,&#9312;。
C.&#9313;,&#9312;;&#9314;,&#9315;。&&&&&&
D.&#9314;,&#9315;;&#9313;,&#9312;。
2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12分)
21.(1分)D
22.&(2分)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1分),引出后文“客”的感叹(1分)
23.&(2分)C
24.&(3分)D
25.(4分)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1分),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1分)。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1分),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1分)。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68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拟人和排比写一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