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稻粒黑粉病用的东西

病原/水稻稻粒黑粉病
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 et Syd.称狼尾草腥黑粉菌,属。异名: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zmat 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25-32×23-30(μ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2.5-4(μ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55×1.8(μm);次生小孢子膜肠状,大小10-14×2(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稻粒黑粉病
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此外雨水多或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加重该病发生。在杂交制种不同组合中,存在着母本内外颖最终不能闭合的现象,称作开颖。开颖率高的组合,如献优63,开颖率高达30%-40%,则发病率高。品种间发病率高低差异较大,汕优63第一年制种田,病穗率高达92%,病粒率25.19%。
防治方法/水稻稻粒黑粉病
(1)实行检疫,严防带菌稻种传入无病区。(2)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必用10%,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3)实行2年以上轮作,病区家禽、家畜粪便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粪肥传播。(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孕穗后期喷洒赤霉素等均可减轻发病。(5)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喷1次14%黑偻净2400倍液或灭黑1号胶悬剂250倍液。轻病年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1次即可。此外也可选用30%百科乳油每667m275ml或50%可湿性粉剂50,40%200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L进行喷雾。使用三酮时应避开花期,于下午施药,以免产生药害。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喷洒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还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6)选用抗病品种。在杂交稻的配制上,要选用闭颖的品种,可减轻发病。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41:47
贡献光荣榜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
稻粒黑粉病&&&&&简 介&  英文名&&Rice kernel smut  异名&&水稻墨黑穗病、水稻黑穗病;俗称乌谷、黑粉谷。  病原&&狼尾草腥黑粉菌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et Syd.,属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  寄主&&水稻。  危害&&穗发病率70%~80%;病粒率达10%~15%,高的达70%~80%以上,损失率达10%~20%,甚至达50%以上,成为杂交稻制种田最重要的病害。病粒黑粉粘在未发病种子谷壳表面,引起谷壳颜色发暗,影响销售。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等省区均有分布。  详 细 资 料&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谷粒。谷粒被侵染后,起初症状不明显,与正常谷粒无异,到发病中、后期表现出症状,症状有3种类型:  谷粒色泽正常,颖间自然开裂,露出黑色粒状物,手压质轻,如遇阴雨湿度大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状的厚垣孢子。谷粒色泽正常,外颖背线近护颖处开裂,现出红色或白色舌状物,颖壳粘附黑色粉末。谷粒色泽暗绿色,外观似青秕粒,不开裂,手捏有松软感,浸泡清水中变黑色。&病原物&    (1)形态:厚垣孢子黑色,球形,大小(25~32)微米×(23~30)微米,表面密布无色至近无色齿状突起,稍弯曲,高2.5~4微米;厚垣孢子萌发时发出无色菌丝,顶端轮生很多指状。  (2)特性:厚垣孢子经5个月的休眼后,在充足的高湿条件下,30℃的温度的一定的光照下即可萌发。刘占山等研究表明,厚垣孢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贮存3年左右即丧失活力;度过休眠期的厚垣孢子在吸湿、感光、适宜的温度及充足的氧气条件下即可萌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水层厚度小于0.5毫米较为适宜;荧光、紫外光或散射光处理均可促进萌发,光照强度以6 000Lx为宜;每天光照时间为10~12小时,5天后厚垣孢子大量萌发;先连续黑暗水培3~4天,再间歇光照3天,也可大量萌发;体积分数为(50~200mg/kg的赤霉素,对其萌发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侵染循环&    病原以病粒散出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和畜禽粪便中越冬,为初次侵染的病菌来源。此外,带病种子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  厚垣孢子在温湿条件适合时,开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在水稻花器上再次萌发,菌丝体从花器的柱头侵入,而后进入子房,在子房内进行营养生长,产生大量的菌丝,使米粒不能形成。经过约10天的潜育期,菌丝壁加厚,原生质浓缩形成黑色厚垣孢子充满谷粒。最后谷粒破裂厚垣孢子散发出来,落入土壤和吸附在谷粒上又进入越冬,完成病害循环过程。&发生因素&    (1)菌源:在连续制种3年以上的田块发病较重,且制种时间病害越重,这主要与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有关。此外,病种子也是重要的侵染源,病种子带菌率越高,病害发生也就越重。  (2)寄主抗性:病菌从水稻抽穗到乳熟期均为害,但盛花期是主要侵染时期,病菌侵入后,10天后病粒出现黑粉表现症状。  粳稻和糯稻发病最轻,籼稻和杂交稻发病也轻。杂交稻制种田发病最重,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制种田父本、母本间异花授粉,母本花期延长,开颖授粉时间长,从而提供病菌较多的侵染机会。水稻开花期最发病。  (3)环境:气候因素中以湿度最重要。在水稻抽穗稻乳熟阶段,特别是扬花期,温度在25~30℃,如果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不仅有利于孢子萌发、侵入,而且使父本花粉量减少,花粉难于飞散,造成母本花期延长,有利于病害发生。抽穗扬花期天气干旱、晴日,发病较轻。  (4)栽培:病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可积累,多年制种田菌源多,发病重,轮作的田发病轻。氮肥追施过迟,施用量偏大,氮、磷、钾比例失调,茎秆柔嫩,群体抗性差,无效分蘖多,通风透光不良,栽培密度过大,不及时烤田等发病较重。&防治方法&    侵染的部位较为专一,而且时间较短,侵染的机会受柱头外露影响较大,这些特点为综合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应防治重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减少田间菌源量,缩短母本开花时间,以化学防治为保证,把发病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1)检疫:严禁从病区引种,检查可疑种子。  (2)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D优68、株两优173。②实行水旱轮作可减少土壤病菌积累。③冬季制种田翻土晒田,可以杀死土壤中的越冬孢子,减少侵染菌源。④先用重力式精选机选种,可去除95%以上的黑粉病粒。再用7%的盐水选种,可将病粒全部清除。⑤应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合理搭配,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施肥要早,适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控制田间湿度提高。⑥在秋季制种地区,对易发病的不育系,尽量不要安排秋种。⑦搞好花期预测,抽穗扬花期要选择晴日多,湿度小的季节,避开阴雨湿度大的不利天气,以控制病害发生。正确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使母本开颖后能及时接受到花粉,闭颖快,发病轻。为了确保花期相遇,可在错期播种前后加一期父本,以延长散粉时间。  ⑧每年制种收割时有90%以上的黑粉病粒随着母本收割被带出田间,母本脱粒后,大多数病粒成为下扬,要将这些下扬集中烧掉。  (3)药剂防治:①选种后,用50%多菌灵WP 800倍浸种12 小时,或300~500倍强氯精浸种12 小时,或70%甲草托布津500倍液浸种24 小时,或1%石灰水浸种24 小时,或2%福尔马林液浸种3小时。②在生产田始花期、盛花期和灌浆期用药剂防治1次。可选药剂有:25%三唑酮WP 1 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AS 25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克黑净200倍液,或灭黑1号SC 200倍液。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我的位置:
“古法”种水稻用的农具,你认识它们吗?
作者:茅冠隽
又到水稻播种时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传统农艺种出一季水稻,究竟要用上哪些农具?这些农具你认识几个?
端午时节插秧忙。最近去沪郊农村转转,你可以看到农民正在加紧扦插绿油油的水稻秧苗,乡村田野里一派夏耕夏种的繁忙景象。
从小背过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到底辛苦在什么地方?恐怕很少有人想过。现在种水稻,灌溉、施肥、除虫、收割、去壳等各环节大多已经机械化,人们对“粒粒皆幸苦”的体会也越来越不明显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家小屋变成了红瓦白墙的农村小洋楼,传统的人力、畜力水稻种植也正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一些古老的农艺、传统的农耕器具离我们越来越远。你是否知道,要用传统农艺种出一季水稻,究竟要用上哪些农具?这些农具你认识几个?
种植一季水稻的第一步,是犁地——让农田中的大土块碎裂,翻整土地,并耕出最基本的槽沟。
大面积种植任何农作物时所要用到的第一种农具,都是犁,这也是这种农耕器具历史悠久的最主要原因。它起源于商朝,流传至今已达数千年,但基本原理并未有明显变化。
犁的核心构件是一块或数块略呈三角形的厚重犁刀,最早是木制的,如今通常由钢铁制成,犁刀通过一根横梁被架在动力源上。犁田时,犁刀斜斜地插进泥土,由于刃口方向和行进方向并不一致而是有一定角度的,因此犁刀所过之处,泥土就会被翻出来。
如果要评“最累的农活”,犁田不敢说稳居第一名,进前三名是没问题的。犁刀插入泥土后,要拉动它需要花极大的力气,还要保证拉出的槽沟深浅一致、不歪不斜。如果是人拉犁,往往是有经验的农夫在后控制犁刀的方向和深浅,数人在前用绳拉犁,和纤夫拉船很相似。用牛拉犁就省事很多,只要把牛赶到田里,套上牛轭犁锁,懂事的牛不用吆喝就会拉着犁一步一步前行。如果是重犁,可能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两头牛背上就要装上一个叫做“轭”的曲木架子,使两头牛同步前进,这也是数理化学科中“共轭”一词的由来。
如今在沪郊农村,牛拉犁、人拉犁都已经极为少见了,最常见的是拖拉机犁,犁刀可装数排,有的还能旋转,大大增加了犁地效率。
如果说犁田是深耕,把沉睡的土地唤醒,那么耙田就是细作了。耙就像一个大梳子,在田里来回转圈,梳理平整田块,粗大的泥块被切割,碎草、石块等可被挑拣出来。耙地,是犁地之后、插秧或散种之前的重要工序。
大多数人对于“耙”的理解,可能仅仅来源于《西游记》中猪八戒所用的武器——九齿钉耙。事实上,耙本质上是一种破泥用的农耕器具,主要用于耕过土地之后的水田平整,适用于水稻等农作物。
传统耙地过程,看上去并不像是在干农活,而像是一种水上游戏:由于耙上要吃到分量才能达到平整土地的效果,通常是农民直接站在耙上,把耙齿压进水田里,耙由牛拉着往前行,宽大的耙就在水田里“乘风破浪”。孩子们最喜欢这个环节,往往跃跃欲试,但很少有大人愿意带上孩子一起耙地:一旦翻入水田呛到泥水,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沪郊农村,水稻收获之后仍要用到另一种耙——谷耙,用于晒谷时将谷粒归拢或者散开,同时也可剔除谷堆中的稻秆、稻叶。谷耙和钉耙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因功能不同,铁齿换成了木齿或竹齿,耙齿形状也由圆柱状变成了扁平状。这种谷耙比耙地的钉耙要小得多,也轻便得多,常被孩子们当作“兵器”挥舞把玩。
耙地之后,种水稻的流程就进入了插秧、除草、灌溉等阶段。沪郊农村一般都是由电灌站用电力从沟渠里泵水灌溉,而除草环节需要用到的锄头等工具很多人都熟悉,就不介绍了。下一步直接说到收割环节,要介绍的农具是大多数人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镰刀。
镰刀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农具,大多数镰刀都由一个略带弧度的刀刃和一个直的木柄构成,木柄和刀刃呈“7”字型。而且,镰刀的刀刃方向和刀柄走向并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可以保证农夫在收割时只需弯腰即可,而不用整个人趴在地上。镰刀的使用方法也非常奇特,常见刀具的用法一般是往外或往下挥舞,或者是绕着身体做圆周挥舞,而镰刀却是要把刀刃向身体内侧挥舞的。收割水稻时,一只手搂住一捆水稻,另一只手拿着镰刀的木柄,从外向里斜斜一挥,这捆水稻就被齐刷刷割下了。
作为收割工具,镰刀的“7”字型设计和由外向里挥舞的使用方法很符合力学原理,可使收割好的水稻被快速整理成跺堆放在一边,农民可以不断前进,继续收割。但因为构造和使用方法特殊,要用好镰刀是需要极高技巧的,刚开始使用镰刀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弯着腰向内挥舞镰刀时割到自己的小腿上。
水稻收割好之后的工序,是脱粒。看到“床”字,你可别以为稻床和睡觉有什么关联,稻床只是旧时农村用来给水稻脱粒的一种器材。它是一个长方形的矮木架,上面空着的框架中部微微隆起,中间由细木棍支撑,然后再在上面安上一根根小竹竿。脱粒时,把它置放在宽阔的场地上,人们拿着一捆捆收割好的水稻,使劲在上面摔掼,稻子和柴草碎屑就会在小竹竿缝隙中掉落下来,堆在稻床下面,再扒出来在风中扬干净即可。
别看稻床原始简陋,它曾经是沪郊农村主要的脱粒工具之一。以往,农家要是能备得上稻床,家里一定是比较富足的,稻床和耕牛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大多数的农户因为没有稻床,要脱粒时只能搁上一块门板在上面摔打,收集稻子非常麻烦。如果要向人家借一张稻床来脱粒,得说上许多好话或给人帮工相抵才行。
不过,脱粒效率更高的脱粒机很快就被发明出来,有人力的,后来又有了电力的,工作原理是驱动一个带着无数铁齿的大型轴轮,只要把成捆的水稻放在这个滚轴上,强烈的震动就会将稻粒从稻杆上甩下来。自此,稻床就再无用武之地,只好堆放在社场上日晒夜露,久而久之,大多成了人们填充灶膛的柴火。如今在沪郊乡间,40岁以下的几乎都没见过稻床,即使小时候在家里的角落中见到过,也往往不知其真正用途。
这也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水稻脱粒工具。据《国语·齐语》记载,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当时的齐国(在今山东半岛)就开始用梿枷打麦。梿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由平排的竹条或木板组成的梿枷拍构成,将梿枷拍轴套在梿枷把折弯处,即成可使用的完整梿枷。使用时,操作者将梿枷把上下甩动,使梿枷拍旋转,拍打敲击晒场上的稻杆,使之脱粒。
由于这种农具使用起来技巧性和游戏性很强,它还曾经被作家当作段子写进了小说里。在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中,他把梿枷描述成了一种“开平方机器”,一组梿枷连接木杆和摇把后,按下相应位置的木杆就表示要开哪个数字的平方,再转动摇把,梿枷就会噼里啪啦打下来,显示相应数字的平方根。
梿枷可以开平方?这当然仅仅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使用梿枷的场景确实是很欢乐的。用梿枷打场多在午后进行,因这时阳光最烈,无论是稻穗、麦穗还是豆荚都被晒得较脆,最好脱粒。打场时,人们互相帮工,结伙打场,七八人或十几人在一起各执梿枷,自动分成两排,面对面地拍打,梿枷打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乒乒乓乓”之声宛若丰收的鼓乐。兴致高了,人们还会随着梿枷节奏吼起劳动号子,社场上的气氛就更加热烈了。
如今,犁、耙已大多被拖拉机取代,镰刀、稻床、梿枷的功能也仅仅是联合收割机的一部分。尽管传统农具的消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些传统农具在几千年农业发展历程中中立下汗马功劳,它们闪耀过光芒,也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进步的伟大见证者。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顾勤 摄
(编辑邮箱:)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稻谷脱粒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