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烷值是什么异丙脂是什么

石油加工基础知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石油加工基础知识
||暂无简介
石化质量分析师|
总评分4.8|
浏览量3694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2 烷烃
(1)母体化合物 mother compound
一般讲,碳氢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碳氢化合物中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的为其衍生物。
命名有机化合物时,常把选定为明明主体的化合物也称母体化合物。在系统命名法中,选出最长的碳链的化合物就是母体化合物。例如
在衍生物命名法中,以最简单的烃为主体(即母体),其它烃视为母体烃的氢原子被取代的衍生物。例如
母体化合物
甲基乙基异丙基甲烷
不对称二甲基乙烯
1,3,5-三甲基苯
(2)衍生物 derivative
母体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得到的化合物称为母体化合物的衍生物。例如,氯甲烷是甲烷的氯代衍生物;氨基乙酸是乙酸的氨基衍生物;环己醇是为环己烷的羟基衍生物等。
(3)主链 principal chain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开链化合物时,从分子中选出的最长碳链称为主链。当分子中含有官能团(如
, , 等)时,主链应是包括官能团碳原子(如
)或官能团所在地碳原子(如
)在内的最长碳链。当分子中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等长的最长碳链时,主链一般是含取代基最多的(亦即取代基碳原子尽量少)最长碳链。
(4)支链 branched chain
主链碳原子上所连的烃基称为支链。命名时支链看做是取代基。例如
(5)取代基 vsubstituent
母体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如-X,-NO2等)取代,这些原子或基团称为取代基。命名时取代基写在母体化合物的名称前面。例如:
(6)基 group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一个单价原子或基团,剩余的部分称为基。如
等。结构复杂的基则需加以定位,定位数字冠于基名之前。例如:
(7)亚基 idene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两个单价或一个双价的原子或基团,剩余的部分称为亚基。亚基有两种不同的构造:①两个价集中在同一个原子上。例如:
②两个价分别连在两个原子上,这是需要定位,定位数字写在基名称之前。例如:
(8)次基 idyne
一个化合物从形式上消去三个单价原子或基团,剩余部分称为次基。例如:
(9)官能团 functional group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反应并反映着某类有机化合物共同性的原子或基团称为官能团,亦称功能团或功能基。如醇类含烃基(-OH)官能团、卤代烃含卤素(-X)官能团等。一个有机化合物分子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多个官能团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的性质。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为同一类化合物,它们的性质相似。
(10)次序规则 sequene rule
为表达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某些立体化学关系,须确定有关取代基的排列次序,其方法称为次序规则。主要内容如下:
①将各取代基的中心原子按原子序数由大到小排列,大者为&优先&基团;若为同位素则质量大的为&优先&基团;孤队电子排在最后。例如,Cl&O&C&D&H&:。
②若两个取代基的中心原子相同(例如都是碳)则比较与它相连的几个原子,比较时仍按原子序数排列,先比较各组中原子序数最大者,若还是相同,在依次外排比较第二个、第三个等等。例如:
C*上所连四个取代基的次序为:-OH&-CH2OCH3&-CH2OH&-H。
③含有双键和三键的基团,则相当于连有二个或三个组成双键或三键的原子。例如:
④芳环和杂环按 构造式处理,例如:
(11)命名有机化合物的一般规则 normal rule for giving name of organic compound
命名有机化合物主要用系统命名法。一般规则是:
①首先确定分子中可作为母体的结构体:a 含有一个官能团的化合物,母体结构应包含此官能团;b 含有多个官能团的化合物,按&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见官能团的优先次序词条)来确定母体结构应包含的官能团(即主官能团);c
开链化合物的母体是含有主官能团的最长碳链;d 环状化合物一般以环为母体;e 下列官能团总是作为取代基来命名:-OR、-SR、-X、-NO2、-NO、
②命名规则及顺序:a 将母体化合物进行编号,其它官能团作为取代基,并使取代基编号尽量小。b 命名时,取代基名称的顺序一般按&次序规则&的序号排列。c
命名顺序:取代基序号、取代基数量、取代基名称(若有不同取代基,重复前述内容)、母体化合物官能团序号、母体化合物名称。各序号间用逗号隔开,若母体化合物官能团序号是1,往往省略。取代基序号、数量间用半字线连接。
部分有机化合物(如糖类、氨基酸等)常用俗名(见俗名词条)。例如葡萄糖、山梨糖、谷氨酸等。
立体异构的命名是对分子的立体构型作出标记,在命名立体异构时写在名称的前面。其它部分的命名同前段所述。
①对映异构的命名有两种方法:a D-L法是对指定的手性碳原子,按一定规则确定D型或L型(见D-L命名法词条)。这种方法标记的是整个分子的构型。主要用于糖类及a-氨基酸的命名中。b
R-S 法是按一定规则标记分子中所有手性碳原子的构型(见R-S构型词条)。
②顺反异构的命名也有两种方法:a 对两个双键原子上的相同原子或基团处于双键同侧或异侧者,分别以顺或反标记(见顺反异构的命名词条)。b
当两个双键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相同的原子或基团时,用Z-E法标记分子的空间构型(见Z-E标记法词条)。此标记法也适用于a所指的顺反异构体。脂环烃以平面构造式表示时,根据环上取代基在环平面同侧或异侧确定其顺或反、Z或E构型。若环以构象式表示时,除标记顺或反外,还需标记键型(a或e)。
③构象异构的命名一般多用于开链化合物。它是以Newman投影式表示的构象为基准。按投影式中前后碳原子上非键合原子或基团的角度变化命名(见构象的命名词条)。
(12)日内瓦命名法 Geneva nomenclature
18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化学命名改革会议&上,提出64条命名原则,既通称的日内瓦命名法。本次会议完成了有机化学命名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开创了有机化合物称谓的国际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共同语言,是有机化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次后,经过反复修改和增补,1947年后逐步形成了现在使用的IUPAC命名法。
(13)IUPAC命名法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nomenclature
IUPAC命名法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方法。是有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从1947年以来经多次修改后,于1979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法》。
(14)系统命名法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系统命名法是我国根据IUPAC命名法,结合我国文字特点制订的一种命名法。其内容是:
①直链烷烃:碳数在10及10以下的,命名时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如CH3(CH2)4CH3命名为己烷。碳数大于10时,以十一、十二……命名。
②支链烷烃:选取最长碳链为主链,取代基按&次序规则&排序。取代基在主链上的位次由靠近支链一端开始,依次排列。例如:
由此看出IUPAC法取代基是按基团首字母排列顺序。
当有相同取代基时,取代基数量用汉字二、三表示。例如:
(15)习惯命名法 common nomenclature
习惯命名法是对于简单的、含碳数少的烃类(主要是烷烃)的命名规则,亦称普通命名法。基本内容是:
①根据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数称为某烃。碳数小于或等于10时,用甲、乙……壬、癸表示,碳数大于10时用十一、十二等表示。
②链端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一个甲基支链(即链端具有异丙基结构)的烃称&异&某烃。
③链端第二个碳原子上有两个甲基支链的烃称&新&某烃。通常仅用于含五个碳的烃的命名。
(16)系统名 systematic name
按系统命名法得到的有机化合物的名称,称为系统名。例如:
(17)俗名 trivial name
历史沿用或按化合物天然来源而得到的名称叫俗名。例如,历史沿用的有苦味酸(即1,3,5-三硝基苯酚)、甘油(即丙三醇)。由来源命名的有蚁酸(即甲酸)、水杨酸(即邻羟基苯甲酸)、石蜡烃(即烷烃)等。
(18)石油化学petroleum chemistry
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石油化学是研究石油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在加工成为各种产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19)石油化学工业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在化学工业中,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品的,叫做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广义上讲,石油化工包括天然气化工。
石油化工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经过油气加工处理及常、减压蒸馏,可以得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以及石脑油、煤油、柴油、重质燃料油等馏分油。轻烃和馏分油经裂解可生产乙烯,同时副产丙稀、丁烯、丁二烯和芳烃;轻烃裂解也可制乙炔;轻油(60~140℃馏分)经催化重整可得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轻油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生产合成气。由以上生产的四类石油化工基础原料--烯烃、炔烃、芳烃和合成气可进一步生产醇、醛、酮、羧酸、环氧化合物等各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以及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
国际上常用乙烯的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20)石油 petroleum
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碳氢化合物主要有正构烷烃(直链烷烃)、环烷烃和芳烃。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非烃类化合物,如含硫化合物(硫化氢、硫醇、噻吩等)、含氧及含氮化合物(吡咯、吡啶、蒽醌、呋喃等),以及痕迹量的铁、铝等金属元素。化学分析表明,一般原油平均碳含量为83%~87%,氢为11%~14%,氢碳原子比为1.65~1.95,氧含量为0.1%~2%,氮为0.1%~2%,硫为0.5%~7.5%,金属元素痕迹量存在。
石油按其主要组成不同分为烷基(石蜡基)石油--以开链烷烃为主要成分的原油;环烷基石油--以环烷烃为主要成分的石油;中间基石油--烷烃和环烷烃含量均较高;芳香基石油--芳香烃含量一般可高达5%~10%。
石油的色泽依产地与成分不同可从黄色到红褐色、深褐色、黑色不等。颜色越深,石油的相对密度越大。
石油经炼制可产生汽油、煤油、柴油等轻质燃料,以及润滑油、石油沥青、石油焦等产品。此外,还可得烯烃(乙烯、丙稀、丁烯等)和芳香烃(苯、甲苯、乙苯及二甲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21)天然气 natural gas
天然气是一种从地层下面开发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含有乙烷、丙烷、丁烷,以及二氧化碳、硫化氢、氦、氩、氧等。
只含有甲烷和乙烷成分的天然气称为干性天然气,简称干气,多由非油田产生。除了甲烷和乙烷外,还含有丙烷、丁烷和更高级烷烃的天然气称为湿性天然气,简称湿气,多由油田产生。与原油共生的天然气称为油田气或油田伴生气。划分干气和湿气尚没有严格的界限。
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用作燃料。此外,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乙炔、二氧化碳、四氯化碳、硝基甲烷、碳黑以及提取氦气。
(22)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石油醚为轻质石油产品,是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液体,与乙醚相似,故又称石油醚。有30~60℃,60~90℃和90~120℃沸程规格的石油醚。溶与乙醚、氯仿、苯、动植物油脂等。由直溜汽油或铂重整抽余油加工得到。广泛用作溶剂。
(23)石脑油 petroleum naphtha
石脑油是一种轻质石油馏分,其沸点范围一般为30~220℃(相当于粗汽油),故又名石油英。石脑油有轻石脑和重石脑油只分。轻石脑油是60~145℃的馏分,主要用作重整原料制备芳烃;重石脑油是60~180℃的馏分,主要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30~220℃全馏分,可用作合成氨的原料。
(24)石油焦petroleum coke
渣油在焦化装置中进行深度裂解得到的残余物为石油焦。石油焦是黑色多孔带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本质上是一种部分石墨化的炭素,元素组成主要是碳。
石油焦按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生焦和熟焦,由延迟焦化得到的叫生焦,又称原焦。生焦经煅烧(1300℃)处理得到熟焦,又称煅烧焦。按显微结构形态形态的不同分为海绵(状)焦(又称普通焦)、蜂窝焦、针状焦(又称优质焦)。按含硫量的高低分为高硫焦(含硫量高于4%)、中硫焦(含硫量2%~4%)和低硫焦(含硫量低于2%)。
石油焦用于制石墨、冶炼和化工等工业。
(25)裂化 cracking
在加热条件下,使大分子烃裂解成为小分子烃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叫做裂化。主要用来裂化。主要用来裂化减压柴油或重油以生产轻质油或改善重油的质量。裂化按其反应条件的不同,分为热裂化、催化裂化和减粘裂化。
(26)热裂化 thermal cracking
热裂化通常是在500~600℃、气相条件下进行的,不需要催化剂,常压或0.3~1Mpa压力。它是石油炼制的一种老工艺,主要用来裂化减压柴油和重油以生产轻质油。
热裂化是按自由基机理进行的。在热裂化产品轻质油中,汽油产品的辛烷值低,稳定性差。轻质油的产率也低,裂化气中C3和C4 含量低。因此,热裂化已被催化裂化代替。但是,不以生产轻质油为主要目的的&减粘裂化&至今尚有广泛的应用。减粘裂化是早期发展的一种工艺,是一种浅度热裂化,是为了将重质高粘度油料(如常压重油、减压渣油等)转化为低粘度、低凝点的燃料油。反映温度为470~490℃,压力0.39Mpa。减粘裂化是利用高粘渣油生产燃料油的一种重要方法。
(27)催化裂化 catalytic cracking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常压,460~530℃,使减压柴油或常压重油进行裂化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叫做催化裂化。最早使用的催化剂是活性白土,后来用硅铝微球催化剂,近年来则普遍采用分子筛催化剂。
催化裂化是按碳正离子机理进行的。在催化剂作用下,除发生裂化产生较小分子的烃外,还发生异构化、芳构化、缩合、脱氢和环化等反应。裂化产物中异构烃和芳香烃含量增多,汽油辛烷值增高(研究法90~92,马达法80左右)。催化裂化产品除高辛烷值汽油外,还有柴油、干气[C2以下的烃,约含10%~20%(质量)]、液化石油气(C3~C4烃)。液化石油气中,C3和C4烯烃含量高,可达50%左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催化裂化是石油炼厂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28)加氢裂化 hydrocracking
加氢裂化是重质油在催化剂作用下,大约10Mpa压力,370~430℃,在氢气存在下进行裂化的一种石油炼制过程。它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粮油工艺,可以生产汽油或重整原料(石脑油)、航空煤油、低凝固点柴油。催化剂由金属组分和载体组成,金属组分是镍、铂、钨、钼、钴和钯等,载体是,Al
2O3,SiO3·Al2O3分子筛等。
在加氢裂化过程中,除了发生裂化、异构化和缩合外,还发生加氢、多环酯烃及多环芳烃的开环,含硫、氧及氮的有机物的氢解等反应。产品几乎全为饱和稳定碳氢化合物,芳烃含量少,有机化合物中的硫、氧及氮经氢解转化为硫化氢、水和氨而被除去。重质油加氢裂化产品质量好、产率高,已成为石油炼厂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29)裂化气cracking gas
重质油裂化为轻质油时产生的气体称为裂化气。随裂化过程不同,有热裂化气、催化裂化气、减粘裂化气及加氢裂化气。即使同一裂化过程,原料、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不同,裂化气组成与产量也各异。一般说来,热裂化气中C3~C4含量低。减粘裂化因操作条件较热裂化缓和,气体生成量较少。与热裂化相比,催化裂化气中C3和C4量较多,而C4中异构烷烃和异构烯烃量较多二烯烃量极少。加氢裂化气量较大,其中烯烃含量极少,异构烷烃含量较高。
(30)裂解pyrolysis
石油馏分在高于700℃温度下进行深度裂化的一种加工过程称为裂解。其目的是为了得到低级烯烃--乙烯、丙稀及丁二烯等,同时副产裂解汽油。裂解原料最早是乙烷、丙烷、丁烷等,后来扩展到石脑油、煤油、轻柴油和重柴油。烃类裂解现在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裂解反应很复杂。在高温下,烃除了发生碳碳键的断裂外,还能发生脱氢、异构化、环化、聚合和焦化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反应。因此,在生成烯烃的同时,还生成炔烃、二烯烃、芳烃和焦油。
裂解副产的裂解汽油经净化和分离可得到芳烃(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异戊二烯、环戊二烯等。
(31)裂化气pyrolysis gas
烃类裂解生成的气体混合物称为裂解气。其中含有氢气和多种烃类。除主要产品乙烯外,还有丙稀、异丁烯、丁二烯,相当数量的甲烷,以及少量的乙烷、丙烷、丁烷、C5馏分、炔烃、硫化物(如H2S)和碳的氧化物等。裂解气的组成和产率依原料组成和裂解深度而异。裂解原料油越轻,原料中烷烃含量越高,裂解深度越大,裂解气中的乙烯产率越高。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裂解气,约含乙烯21%~28%、丙稀13%~17%、丁二烯4%~8%(质量分数)。裂解气经净化和分离后,可得所需纯度的乙烯、丙稀及丁二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32)裂解汽油pyrolysis gasoline
裂解汽油是烃类裂解值乙烯时的轻质液体副产物。其组成和产率与裂解原料、裂解条件及方法有关。裂解原料油愈重,裂解原料油中芳烃含量愈高,裂解汽油的产率愈高。相同的裂解原料,裂解程度愈深,裂解汽油中芳烃的含量愈高。
裂解汽油经加氢处理使烯烃饱和后,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做芳烃的抽提原料,经二甘醇、三甘醇、环丁砜、N-甲基吡咯烷酮或二甲基亚砜等抽提分离即可得到苯、甲苯和二甲苯。抽提繁体之后的抽余油,是较好的重整原料,可进一步生产芳烃。因此裂解汽油已成为生产芳烃的重要原料。
(33)重整reformin
汽油馏分中烷烃分子或其它烃分子重新排列成支链较多的烷烃、环烷烃和/或芳烃等新分子的过程叫做重整。重整是石油炼制中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的一个过程。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重整分为热重整和催化重整。
(34)热重整thermal reforming
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重整过程叫做热重整。热重整产品(汽油)的辛烷值(研究法)最高只有80,且稳定性差,收率低,自催化重整问世后,此法已被淘汰。
(35)催化重整 catalytic reforming
在催化剂作用下,汽油馏分进行的重整过程叫做催化重整。根据催化剂的类型,分为铂重整、钼重整、双金属重整和多金属重整(后两种也多以铂为第一金属组分)。催化重整的目的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烃。如果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为目的、原料油的沸点范围是60~180℃(即&宽馏分重整&);如果以生产芳烃为目的,原料油的沸点范围是60~140℃(&窄馏分重整&)。
重整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环烷烃芳构化(脱氢)、烷烃芳构化(环化脱氢),以及异构化和加氢裂化等反应。常用的催化重整是铂重整,温度482~538℃,压力1.414~1.919Mpa。铂重整已成为炼制石油的一个重要方法。
(36)辛烷值octane number
辛烷值是汽油抗爆性的表示单位。辛烷值大小与汽油的组成有关。一般情况是,芳烃的抗爆性好,辛烷值大;环烷烃和支链烷烃次之;直链烷烃抗爆性最差,辛烷值最小。规定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辛烷值为100,正庚烷辛烷值为零。在规定条件下,将汽油样品与标准燃料(异辛烷与正庚烷混合物)相比较,若两者抗爆性相同,则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体积分数即是该汽油的辛烷值。
(37)十六烷值cetane number
柴油机燃料的点燃性用十六烷值表示。十六烷值高的柴油,着火快,容易起动,输出功率大。反之,则着火慢,燃烧不均匀,容易发生爆震。十六烷值的大小与柴油的组成有关,一般顺序是:直链烷烃&烯烃&环烷烃&支链烷烃&芳烃。规定正十六烷的十六烷值是100,α-甲基萘的十六烷值为零。将柴油样品与标准柴油(正十六烷和α-甲基萘的混合物)在标准柴油机中进行比较,若两者燃烧性能相同,则标准柴油中正十六烷的体积分数即是样品的十六烷值。近年来改用较易合成的2,2,4,4,6,8,8-七甲基壬烷(HMN)代替α-甲基萘,规定其十六烷值为15。标准燃料的十六烷值则用下式计算(φ代表体积分数):
十六烷值=100×φ十六烷+15×φHMN
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如硝酸戊酯或己酯)可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
(38)润滑油lubricating oil
液体润滑剂通常称为润滑油。润滑油用途广泛,用量也大,是润滑剂的主流。
润滑油按其来源分为植物油、石油基润滑油和合成润滑油,其中石油基润滑油占全部润滑油的97%以上。因此,通常所言的润滑油均指石油基润滑油。石油基润滑油是从石油得到的润滑油馏分和渣油馏分,经加工制成润滑油基础油,加入适当添加剂后,即成为润滑油产品。添加剂的种类有:抗氧化剂、防绣剂、降凝剂、抗泡剂、粘度指数改进剂等。
润滑油在工业生产上用途广泛,如用作冷冻机油、真空泵油、液压油、齿轮油、汽车发动机油、船用发动机油等。
(39)润滑油lubricating grease
润滑酯在常温下一般是半固体状态,是在润滑油中加入稠化剂和添加剂制成的。某些常用的润滑酯俗称&黄油&。润滑酯中润滑油主要是矿物油和合成润滑油,占75%;稠化剂有固体烃、脂肪酸金属盐(如钙皂、钠皂、锂皂等)、有机膨润土等,占5%~25%;添加剂有抗氧化剂、防绣剂、抗磨剂、稳定剂及润滑酯结构改善剂等。
润滑酯密封及黏附性能良好,故可简化密封结构。与润滑油相比,润滑酯使用温度范围宽,寿命长,用于润滑轴承和齿轮等。提高催化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提高催化柴油十六烷值的方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Recv failure: Connection was reset||||||||||
您的位置:&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06年硕士生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我要纠错】
  本《有机化学》适用于中国科学院院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有机光电材料,导电材料等研究方向的硕士,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枝,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丰富,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的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熟习典型的反应历程及概念;了解化学键理论概念、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等中间体的相对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进程中的作用;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初步了解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中的应用。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及物性
  (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物现象
  (2)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
  (3)有机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国际IUPAC命名原则和中国化学会
  命名原则的关系
  (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关系
  2、有机化学反应
  (1)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简单的杂环体系
  (2)主要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重排反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
  3、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
  (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
  (2)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卡宾、苯炔等活性中间体
  (3)共振论简介、有机反应势能图及相关概念
  (5)有机反应机理的表达
  4、有机合成
  (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
  (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
  (3)逆向合成分析的基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有机立体化学
  (1)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
  (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不对称合成简介
  (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
  6、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学、物理鉴定方法
  (1)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HNMR),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MS)的谱学特征
  (3)运用化学方法及四谱对简单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7、元素有机化学
  有机硫,磷、硅化合物
  8、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蛋白质、萜类、甾族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
  掌握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
  1.1了解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2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
  1.2.1共价键的本质(价键法、分子轨道法、鲍林共振论简介)
  1.2.2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
  1.2.3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体),构型与构象,凯库Kekule‘A的两个基本原则。
  1.2.4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
  1.2.5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1.3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1.4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
  第二章烷烃和脂环烷烃
  2.1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异构、构象及构象异构体、物理性质变化趋势;了解甲烷的结构:碳原子的四面体概念SP3杂化、δ键(构型概念);了解乙烷、丁烷的构象及相互转变关系
  2.2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掌握分子结构对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稳定性、卤代、氧化(完全氧化和控制氧化)、裂化和裂解、异构化等。
  2.3理解烷烃的反应甲烷的卤代反应历程、游离基、连锁反应、能量曲线、过渡状态、游离基的稳定性和卤代反应的取向:自由基取代反应、碳自由基形成及性质、链反应的引发与终止
  2.4了解烷烃的来源及制备
  2.5了解环烷烃命名及反应及环己烷工业来源;掌握小环的张力及稳定性、椅式/船式构型、取代环已烷和十氢化萘的的构象:船式、椅式、a键、e键。
  第三章烯
  掌握单烯烃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
  掌握单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3.1熟悉烯的命名、结构、异构体、物理性质
  3.1.1理解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
  3.1.2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体和命名:碳胳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系统命名法(烯基的命名)、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Z/E
  3.1.3了解物理性质
  3.2烯的反应
  掌握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鎓离子、亲电试剂、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马氏规则、诱导效应,游历基加成反应历程、过氧化物效应的解释马尔可尼可夫规则、加成反应中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结构及性质、二烯的1,4加成Diels-Alder[2+4]环加成反应
  3.2.1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与乙硼烷的加成、加X2、与酸的加成「加HX、[马氏(Markovnikow)规则、过氧化物效应]、加H2SO4、酸催化加H2O、与有机酸醇酚加成、加HOCl、自由基加成。
  3.2.2与卡宾的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反应
  3.2.3氧化: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3.2.4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
  3.2.6了解聚合反应
  3.3烯的来源和制备
  掌握醇的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掌握乙烯、丙烯的结构特点及制备方法、主要用途
  了解石油的裂解和热裂气的分离
  了解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
  第四章炔烃和共轭二烯烃
  4.1掌握炔烃、二烯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同分异构现象
  4.2掌握炔烃和二烯烃的重要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规律炔的反应:加成、氧化及末端H的活性
  4.2.1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乙硼烷、加X2、加HX、加H2O、HCN、HOCl;与含“活性氢”的有机物的亲核加成;与碱金属(K,Na,Li)及液氨还原加成;炔烃和烯烃加反应活性的比较
  4.2.2聚合反应(二聚、三聚)
  4.2.3氧化反应
  4.2.4炔键碳上的氢原子的性质和鉴定:弱酸性、金属炔化物及烃化(碳负离子)
  4.3了解炔的制备乙炔的性质、制备方法及用途
  4.4掌握共轭二烯烃特别是1,3-丁二烯的性质、结构特点及用途
  4.4.1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分子结构:离域键、离域能、共轭效应
  4.4.2共轭二烯烃的化学特性:加成反应(1,2和1,4-加成)、狄耳斯-阿尔德(Dieis-Alder)反应、聚合反应
  4.4.3重要的二烯烃:丁二烯和异戊二烯来源与反应
  第五章苯及芳香烃
  掌握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特别是苯的特性及芳香性、结构
  掌握芳烃类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苯及同分物的反应,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取代效应的解释,并能应用在有机合成中。
  了解苯、甲苯、萘的性质及重要用途,了解多环芳香化合物和非苯芳香体系
  5.1芳香烃
  5.1.1熟悉苯的分子结构:凯库勒(Kekule)式、分子轨道法、共振论简介,芳香性解释
  5.1.2了解单环芳香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5.1.3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5.1.1.1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Fridel-Crafts)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历程(δ-络合物);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理论解释和合成上的应用)超共轭效应。
  5.1.1.2卤素(Cl)甲基化反应,加特曼(Gatterman)-科赫(Koch)反应
  5.1.1.3伯奇(Birch)还原反应
  5.1.1.4氧化反应:苯环氧化、侧链氧化
  5.1.1.5重要的单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
  5.2多环及稠环芳烃
  5.2.1了解三苯甲基化合物及其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联苯特性及合成
  5.2.2掌握萘:结构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5.2.3了解蒽和菲:结构和性质(9、10位的活泼性)
  5.2.4了解其他稠环芳烃(致癌烃)
  5.3了解芳香烃的来源:煤焦油的分离、石油的芳构化和重整
  石油:石油的成因、组成和分类;石油的炼制和石油加工
  (1)石油的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
  (2)石油的二次加工:裂解和重整
  汽油和柴油:辛烷值、抗爆剂、十六烷值
  5.4一般了解非苯芳烃:休克耳(Huckel)规则及其应用、二茂铁
  第六章卤化烃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掌握卤代烃的命名及重要化学性质
  了解几种重要的卤代烃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应用
  6.1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结构、同分异构
  6.2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6.2.1掌握化学性质卤代烃的反应:取代、消除、还原
  6.2.2.1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及氰化钠的反应
  6.2.2.2消去反应:札依切夫(Saytzeff)规则
  6.2.2.3与金属反应:格氏(Grignard)试剂、有机锂试剂、武慈(Wurtz)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概念)
  6.2.2掌握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6.2.2.1取代反应的离子机理SN1、SN2;消除反应的机理E1、E2
  6.2.2.2亲核取代的立体化学
  6.2.2.3烃基结构、离去基团对亲核取代反应速度的影响
  6.2.2.4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脂肪烃与芳香烃对比,伯仲叔对比)
  6.3掌握一般卤代烃的制法:由烃制备、由醇制备、卤代烃的互换
  6.4了解重要卤代烃:氯乙烯、氯苯、氯苄、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氟里昂、四氟乙烯。
  第七章醇、酚和醚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和命名和结构同分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光谱特性
  掌握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氢键-醇与醚对比醇与的酚的酸性对比,
  醇的反应、醚的反应、碘仿反应,醇的鉴别:Lucas试剂和铬酐硫酸水法
  了解醇、酚、醚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
  7.1.1醇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熟悉掌握其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卤化磷(或亚硫酰氯)反应,与无机酸(氢卤酸、硫酸、硝酸)酰氯和酸酐等的成酯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和脱氢反应,相邻二醇特有的反应Cu(OH)2、HIO4、口片呐重排、羟基被置换反应(邻基参与效应)
  7.1.2掌握消去反应历程
  a)、β-消去反应:反应历程E1、E2,消除反应的取向:札依切夫规则的解释,与亲核取代反应的竞争
  b)、α-消去反应:卡宾的结构和性质
  7.1.3掌握醇的制法:卤代烃水解,醛、酮的还原,由格氏试剂合成,烯烃的羟汞化。
  7.1.4了解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三十烷醇、苯甲醇、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的化学式)、肌醇
  7.2.1掌握酚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
  (1)酚羟基的性质:弱酸性、酚醚的生成、显色反应(FeCl3)
  (2)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7.2.2了解重要的酚:苯酚(异丙苯氧化制备和用途)、甲苯酚、苯二酚、萘酚
  7.3.1掌握醚的制法:醇的脱水,威廉姆逊(Williamson)
  7.3.2掌握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
  7.3.3了解重要的醚:乙醚、二苯醚(传热载体)、环氧乙烷、冠醚(相转移催化)
  第八章醛、酮类羰基化合物
  掌握醛、酮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异构、物性及光谱特性
  掌握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
  熟悉重要醛、酮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
  8.1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8.1.1熟悉并掌握与含氧、含硫、含碳、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及反应历程,加成-消去反应历程,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加HCN、NaHSO3、RSH、RMgX、ROH、H2O,与有机胺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与氨及衍生物。
  8.1.2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卤仿反应)、羟醛缩合
  8.1.3掌握其氧化还原反应
  a),氧化;托伦(Tollens)试剂、费林(Fehling)试剂、强氧化剂
  b),还原:H2,LiAlH4,NaBH4,B2H6,Me2CHOAl,Zn/Hg/H+,NH2NH2/KOH等还原成醇(双分子还原)、还原成烃、克里门逊(Clemmensen)反应、武尔夫——开歇纳(Wollf-Kishner)-黄鸣龙反应
  c),歧化:康尼查罗(Cannizzaro)反应。
  8.1.4了解醛的自身加成缩和
  8.1.5了解醛的显色反应:希夫(Schiff)试验
  8.2掌握醛、酮的制法:醇的氧化、烃的氧化,偕二卤代物的水解,傅-克酰基化反应,炔烃的羰基化,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还原。
  8.3熟悉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乙烯氧化合成乙醛)三氯乙醛、苯甲醛(安息香缩合)、丙酮、丁二酮(镍试剂)、环己酮[贝克曼(Bechmann)]重排
  8.4了解乙烯酮,醌等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熟悉α,β-不饱和醛酮的特性:1,4-加成、插烯规律。
  第九章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质
  熟悉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9.1羧酸的命名、物性及光谱特性
  9.2熟悉羧酸的结构与酸性(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及场效应的影响)
  9.3熟悉羧酸的制备:由烃、伯醇或醛的氧化、由酯制备、由腈水解及金属有机试剂合
  成如格式试剂制备
  9.4掌握羧酸的反应
  酸性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形成酸卤、酯、酰胺、脱羧、α-H的卤代反应、还原(被氢化铝锂还原)、酯化反应的机理羧基中的羧基的反应(酯化反应的历程:阐明机理的同位素法)
  9.5了解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丙烯酸、苯甲酸、萘乙酸。
  了解重要二元羧酸物理化学性质:乙二酸、己二酸、癸二酸、丁烯二酸、苯二甲酸
  9.6熟悉羧酸衍生物酰卤、酯、酰胺、月青的分类、命名、结构比较、物理和化学性质、反应和制备;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及其相互转化:亲核取代反应(加成-消化反应历程)、水解、醇解、氨解酯的水解及历程;与金属试剂的反应;羧酸衍生物的还原;酯缩合反应;酰氨的脱水和霍夫曼(Hofffmann)降解反应。
  9.7熟悉并掌握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与应用
  a),乙酰乙酸乙酯:制备、互变异构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b),丙二酸二乙酯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c),碳酸及衍生物:光气、尿素、氨基甲酸酯
  9.8乙烯酮
  9.10熟悉取代羧酸(如卤代酸、羟酸、酮酸)的合成与反应,了解多元羧酸的性质
  9.11了解动物与植物脂肪的区别:油脂、蜡及合成洗涤剂去污原理
  特别是油脂的组成与结构及性质:皂化、加成反应、油脂酸败(酸值)和干性
  第十章立体化学: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
  10.1了解对映异构(enantiomers)现象、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手性(Chiral)、对称因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平面偏振光和旋光性、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0.2熟悉含有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对映体、外消旋体、费歇尔(Fischer)投影式
  b),对映异构体的构型: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掌握构型的R/S法(次序规则)、了解D/L法、
  c),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非对映体、内消旋体
  d),环状的化合物对映异构
  10.3掌握烯烃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顺反异构及性质。
  10.4了解含手性轴或含手性面的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体,了解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丙二烯型、联苯型,螺旋型化合物;了解N,S等手性原子的化合物。
  10.5了解外消旋体、拆分和不对称合成
  10.6掌握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历程中的应用:烯烃的加溴
  第十一章红外,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
  熟悉紫外、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了解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11.1红外光谱
  11.1.1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11.1.2熟悉重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影响红外吸收信号位移的因素
  11.1.3掌握重要官能团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11.2核磁共振谱
  11.2.1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等性质子与非等性质子,偶合常数
  11.2.2掌握简单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剖析: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峰面积的
  强度与质子数,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11.3紫外光谱和质谱简介
  11.3.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图,了解各类化合物的电子跃迁,紫外光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3.2质谱的基本原理与质谱仪,质谱图离子的主要类型、形成及应用,影响
  离子形成的因素,各类化合物的质谱图特征
  第十二章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
  掌握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化合物的应用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12.1胺的分类、命名、结构物性和光谱特征
  12.2熟悉并掌握胺的性质物理和化学性质
  12.2.1胺的结构和碱性(结构特点、手性、碱性及影响碱性大小的因素)
  12.2.2成盐、四级铵盐的形成、特点及应用(彻底甲基化反应、四级铵碱的形成,相转移催化剂)、Hofmann消除(规律、反应机理)
  12.2.3酰基化:乙酰化、酰卤、酸酐、苯磺酰氯(兴斯堡Hinsberg反应)
  12.2.4胺的氧化和Cope消除(顺型消除)
  12.2.5胺与亚硝酸的反应(重氮化反应,蒂芬欧一捷姆扬诺夫的环扩大重排反应)
  12.2.6胺的特殊反应:易氧化、苯环上易取代;Mannich反应及其应用
  12.3熟悉掌握胺的制备:氨或胺的烃基化、芳卤的氨解(苯炔);盖布瑞尔(Gabriei)合成法,用醇制备,含氮化合物的还原: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腈、酰胺、肟的还原,醛、酮的还原胺化(如刘卡特反应,埃斯韦勒一克拉克反应);从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霍夫曼重排、克尔提斯重排、施密特重排)
  12.4了解重要的胺:苯胺、二甲胺、乙二胺(EDTA)、己二胺、各种烯胺化合物。
  12.5掌握重氮和偶氮化合物:重氮甲烷及卡宾、氮烯、叠氮化物的制备、反应
  12.5.1重氮盐的制法
  12.5.2重氮盐的性质:去氮反应(被-H、OH、-X、-CN取代)、留氮反应(偶合和还原)
  12.5.3了解染料结构与性质和用途:化合物颜色和结构的关系(生色基和助色基)、
  染料的分类及偶氮染料和指示剂(甲基橙、刚果红)
  12.6硝基化合物
  12.6.1了解分类、结构和命名
  12.6.2掌握其性质:硝基对α-氢原子的影响(互变异构)还原、硝基对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
  12.6.3熟悉重要的硝基化合物:硝基苯、苦味酸、TNT
  12.7腈和异腈:分子结构、水解和还原反应
  12.8掌握含氮芳香化合物的以下有关内容
  12.8.1芳香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制及化学性制
  12.8.2芳胺的制备和芳胺的特性
  12.8.3苯炔的制备和环加成反应
  12.8.4芳胺的重氮盐及反应及其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三章含硫、磷、硅化合物
  熟悉含硫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
  熟悉有机磷化合物的分类、命名以及有机磷农药的性质、性能和应用
  了解含硅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13.1硫、磷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成键特征
  13.2熟悉含硫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和命名及和合成与反应
  硫醇和硫酚、硫醚、亚砜和砜、磺酸及其衍生物(磺胺药物、糖精)
  13.3含磷化合物
  掌握重要反应:形成季磷盐的反应、维狄希(Wittig)试剂及其反应
  13.4了解有机农药分类、农药的剂型、药效和防护、有机磷农药及其他
  13.5了解常见卤代硅烷及硅醇、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应用
  第十四章缩合反应(熟悉和掌握大部分内容)
  14.1醇、醛型缩合反应:满尼赫一胺甲基化反应、麦克尔加成、鲁宾逊增环反应
  14.2酯的酰基化反应:酯缩合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混合酯缩合、分子内的酯
  缩合反应(狄克曼缩合反应)、用酰氯或酸酐进行酰基化
  14.3酮的烷基化、酰基化反应、经烯胺烷基化或酰基化
  14.4β-二羰基化合物的特性及在合成上的应用:β-二羧基化合物的特性、丙二酸酯合成法、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3-二羧基化合物的γ-烷基化和γ-酰基化、酯缩合的逆向反应
  14.5魏悌锡反应及魏悌锡一霍纳尔反应:伊利德的结构、磷伊利德的制备、魏悌锡反应、魏悌锡一霍纳尔反应、硫伊利德
  14.6芳醛与酸酐亲核加成反应:蒲尔金反应、克脑文格反应
  14.7醛、酮与α-卤代羧酸酯的反应:达参反应
  14.8苯甲醛的氰离子(CN-)催化下:安息香缩合反应、安息香酸重排
  14.9合成剖析:设计一个合成的例行程序[识别官能团,切断(几大类有机反应,几种典型结构的切断),原料的选择,合成步骤的设计,选择性反应及保护基的应用,立体化学控制]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熟悉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
  熟悉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和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酸碱性
  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等的合成及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了解吡啶、喹啉等的化学性质及亲电取代反应规律
  15.1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音译法)
  15.2熟悉五元杂环化合物:呋喃、吡咯、噻吩、糠醛的结构和性质和制备及简单反应,了解其衍生物性质(VB1、青霉素等),了解卟啉衍生物:血红素、叶绿素、VB12.
  15.3了解六元杂环化合物
  15.3.1吡啶的结构及吡啶衍生物:烟酸、VB6、异烟肼
  15.3.2嘧啶及其衍生物:尿嘧啶、胞嘧啶、胸腺嘧啶
  15.4一般了解稠杂环化合物:吲哚及其衍生物、喹啉及其衍生物(斯克奥浦Skraup合成法)。
  第十六章周环反应
  16.1电环化反应
  16.2熟悉并掌握[ 2+2],[2+4] 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16.3熟悉σ-迁移反应(Claisen克来森重排,Cope重排,氢原子参加的[l,i]迁移,碳原子参加的[l,i]迁移)
  第十七章碳水化合物(糖)
  了解碳水化合物(糖)的涵义、分类、存在
  掌握D-系列单糖的重要物质及化学性质
  熟悉单糖的环状结构和链状结构以及差向异化作用和变旋原理
  了解几种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淀粉、纤维素)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7.1熟悉单糖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
  17.1.1单糖的碳架结构:单糖的构造式的确定、立体构型、环状结构[哈武斯(Haworth)透视式、构象式]
  17.1.2单糖的性质:糖酸的差向异构化、氧化与还原(吐伦和菲林试剂,溴水或电解氧化,硝酸氧化,催化氢化,钠汞还原)、成脎反应、成苷反应、单糖的递降(Ruff降解,Wohl降解)、糖脎与糖腙。
  17.1.3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
  17.1.4变旋光及氧环的测定
  17.2了解双糖:还原性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非还原性双糖:蔗糖(结构测定)
  17.3了解多糖:淀粉(分类、结构和性质)、纤维素(结构和利用:造纸、人造纤维、羧甲基纤维素)、半纤维素、右旋糖酐
  第十八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熟悉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常规的化学性质
  了解多肽的结构特征、结构的测定方法、性质
  了解蛋白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8.1氨基酸:结构、分类和命名、制法「氨基酸的合成:Strecker合成、σ-卤代酸氨解、Gabriel合成、丙二酸酯法」、性质「两性和等电点、氨基的反应(与亚硝酸、甲醛、二硝基氟苯反应)、脱羧反应、与水合茚三酮反应」
  18.2了解多肽:多肽结构确定和合成原理简介、多肽合成「:羧基的保护、氨基的保护、接肽方法(混合酸酐法、活泼酯法、碳二亚胺法)」;重要的多肽(谷胱甘肽、催产素和牛胰岛素)
  18.3了解蛋白质:蛋白质的分类和重要性质、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性质(两性和等电点、胶体性质、沉淀、变性(可逆和不可逆)、水解、显色反应)
  第十九章萜类、甾族化合物
  了解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分类,异戊二烯规则及其生理作用及应用
  19.1了解萜类的定义、分类、异戊二烯规则:单萜、倍半萜及其它萜类
  了解常见萜化合物的结构的一般书写方法:VA、胡萝卜素、柠檬醛、橙化醇、香叶醇、薄荷醇、蒎稀、龙脑、樟脑
  19.2了解甾族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和命名
  三、参考图书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03重印)
  伍振寰《有机化学》,第二版,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
  题型:
  问答题,是非选择题,填空,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及反应机理,波谱分析结构鉴定
◇&编辑推荐
&考研教育网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账号cnedu_cn
&网上辅导课程特色
&24小时报名咨询
华中科技大学06年硕士研究生经济法学考试大纲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06年硕士生遗传学考试大纲
考研网上辅导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丙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