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要素的要素有哪些

您的位置: &
高校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要素、培养措施与对策
优质期刊推荐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您的位置: →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术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郑州450003)
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近时期各个高校采取的较先进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运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产学研一体化产生良好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将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种,即基础因素、支持因素和刺激因素,并提出了改进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的对策。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合作单位的影响.不能只孤立地看高校自身的影响因素。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有很多种类,这
要是指政府支持.包含的阒素有政府的政策、科研资金支持、信息平台支持、建立科技园、支持科技中介的成立等。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见表l。
综合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出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有:高校内部因素、企业因素、宏观环境因素。目前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内部影响因素这一方面.具体的影响因素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高校政策支持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以上的影响因素外.还应增加高校的科研实力、建立“企业孵化器”等因素。企业的因素包含有:企业的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是否与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致、企业领导是否重视.企业内员工是否支持.企业的经济条件是否支持等。宏观环境的支持主
宏观环境企业因素襄l
产学研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体系
2l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人才更是应对竞争的必不可少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这类人才具有两个明艟特征。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其表现为:主动性、进取性、独创性、洞察力、想象力、自信心和荣誉感。二是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其表现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识: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德、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实现各种要素最佳组合.培养创新人才.多出创新成果.促进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产学研一体化已日益成为高校教育的教学模式.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包括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下成功地培养出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
里只选择高校――企业合作模式来研
高校内部凶紊政策闪索Xl
先进的办学理念
X2有配套的管理制度
X3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X4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X5具有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
X6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X7具有先进的教学方法X8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合理
教师冈素X9教师的学习能力
X10教师的创新能力
Xll教师的创新意识X12教师的创新人格
X13教师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
学生因素X14学生的学习能力
X15学生的创新能力Xi6学牛的创新意识X17学牛的人格
管理冈素Y1
企业高层管理者是否重视企业员.T的知识技术水平Y2企业员工是否支持和配合
Y4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Y5企业需求是否与高校专业设置一致Y6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任程度Y7企业有配套的管理制度
政府支持Zl
具有支持的政策Z2具有配套的资金Z3支持科技园Ⅸ的建设
z4有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支持平台Z5对科技中介有支持政策
1产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要综合考虑
?基金项I=1: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2009-QN一096)收稿只期:2010一ll一2l
PIoNEERlNG
SCIENCE&TECHNOLOGYMONTHLYNO.22011
P懈弧;r~“^《ImHn∞,“帆r
斟技创业要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衰3第二次因子分析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4修正后的影响因素模型影响冈素
2实证研究
2.1样本和数据
为了研究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根据表l的指标体系,制作了李克特的五级量表作为调查问卷.发给10个高校5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收回的调查表.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发出问卷50份。收回45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为93.3%。笔者采用SPSSl5.0作为问卷统计分析工具.主要分析方法包括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2.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主成份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其基本是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浓缩数据.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寻求起决定作用的少数几个因子.来反应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可以方便找出产学研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问卷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问卷的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检验相关性的方法主要有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测试结果见表2。
KMO与Bartlett’s检验
Measure
l基础凼素Xl先进的办学理念
X5具有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XlO教师的创新能力Xll教师的创新意识X12教师的创新人格X15学生的创新能力X16学生的创新意识
2支持因素X6具有配套的实验设备
Y2企业员工是否支持和配合Y6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任程度Z3政府支持科技园区的建设Z5对科技中介有支持政策
3刺激因素X3高校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
X13教师有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Y3企业员工的知识技术水平Y4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程度Y7企业有配套的管理制度
裹5每种因素的a系数
素.将原来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得到表4的因素模型。23信度检验
采用SPs¥15.0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所有因子的a系数都在0.7以上.均满足信度要求。量表可以接收。
2.4结果分析
经过因子分析得出三个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基础因素、支持因
素、刺激困素,下面包含17个子因素。通过
0.715
配套的实验设备、企业及员工的支持、政府对科技园区和科技中介的支持。具有了学校、企业和政府的支持后.才能保证产学研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提高培养效率和科技创新转化的效率.并激起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帮助高校培养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刺激因素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的因素.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流于形式.能够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给予评价.并分析培养的效果因素.便于不断地改进培养措施。教师如果具有较高地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将会不断地将外部新的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扩大眼界.提高知识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操作应用的第一线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将提高的更快。
(4)在原来的因素中删去了12个子因素。其中,学校配套的管理制度(X2)、完善的激励机制(X4)这两个因素与高
Kaiser―Meyer-Olkin
ofSamplingAdequacy.
调研和回访.可以对各因素一一做出解释.
(1)基础因素是核心因素.是对培养效果
根据表2.问卷指标的KMO值为0.715.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0l,这说明问卷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发现X2、X4、X7、X8、X9、X14、X17、Y1、Y5、Z1、Z2、z4等因素不能被任何一个因子解释.所以去掉这些因素后进行了第二轮因子分析.得到结果见表3。
结果中显示,抽取三个因子。这三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删除作用不大的因
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最基本的因素.主要包含高校内部的因素.具体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其中办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都是精神层面的.以先进的理念为主导.以创新精神为动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识上的重要支撑。配套的课程体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保证。
(2)支持因素主要是指保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支撑条件和政策.主要包括
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体系(X3)因
素的内容基本一致。作用和效果是一样
科技创业月干02011年第2期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的.所以删去这两个因素。先进的教学方法(X7)、合理的职称结构(X7)、教师的学习能力(X9)这些都是每个高校具备的基本因素.对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响不大.予以删除。学生的学习能力(X14)和人格(X16)的影响也不大.因为能在高校就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高.人格对学习的影响也不大.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外界的刺激因素。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Y1)和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任程度(Y6)因素的影响作用是基本一致的,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一致(Y5)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Y4)因素是基本一致的。政府具有支持的政策(Z1)与Z3、Z5变量的作用一致。由于产学研一体化主要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和驱动的.所以政府的配套资金(Z2)和信息支持平台(z4)的作用就不太大.只能起到很少的辅助作用.这两个因素也应该删除。
根据以卜分析.得出影响产学研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1)根据核心基础因素的影响.高校应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加强教师、学生、课程设置的建没。应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既讲求专业知识理论的深入学习.又讲求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应用中学习,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教师进行深造,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利用校外资源提高教师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并将这些外部知识转化为高校内部的显性知识.用以指导学生。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具有高创新能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不断提高。并不断拓展思维。
(2)根据支持因素的影响.需要高校和企业的配合、政府的支持.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高校应该具备配套的实验设备.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学完理论就能马上通过实验操作加强理论的学习.为在企业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以及其员工的支持和指导.让员T认真地将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实践
使产学研避免流于形式.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高校应该和外部单位合作.购买一些有较高研究参考价值的知识库.引入外部先进的知识.增强教师的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才能为指导学生.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企业也应该提高员T的技术水平.这样不但可以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还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能够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继续下去.
4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产学研一体化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知道高校内的配套课程和实验设备,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影响闪素.如果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必须注意这些核心因素。如果用本文中研究的影响风素指标体系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也具有参考价值.但还需要通过调查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
张晓红.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4)
知识。政府通过建设科学同区和支持科技中介的政策.便于快捷地将产学研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但了产学研的经费『nJ题。
图1影响因素模型
白世贞.刘莉.知识经济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1)孟庆研.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
还能为高校和企业带来利润.更能激发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成就感和创新积极性,使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3)根据刺激冈索的影响,学校应具备较完善的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督体系.评价培养的效果和效率。这样才能
3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因素分析.针对产学研一体化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培养效果.达到培
4龚振湘.美国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启示
[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戴钧)
TheResearchofImpactFactors
IntegratingEducation,Researchand
IndustryintoTrainingofCompoundTalentsinUniversity
Abstract:The
sity,andthis
training
integrating
education,researchandindustryisusing
impact
totrainis
compoundtalentsinuniver。
three
factorstrain。
modehasbetterfunction.Thefactorsthatcarry
betterfunctionresearched,and
found
out:fundamentalfactor,sustainingfactor,incentivefactor.Then,themeansisputforward
improving
mode.
Keywords:productionandresearchintegration;compoundtalents;personneltraining
P10NEERING
SCIENCE&TECHNOLOGY
MONTHLYNO.2
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0|
上传日期: 16:43: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2:05:4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
官方公共微信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市场变化,提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调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市场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完善服务体系,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意见。
新疆高校;就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的话题,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千万个家庭的心,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关系到新疆高等教育前进和改善的方向,关系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新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向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然而我们经常在求职招聘现场看到的景象却是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看到许多企业感叹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综合分析,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结构性失调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薄弱,自身办学水平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教学质量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新技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基础差、招生规模小,缺乏高水平、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1]。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教育仍然薄弱。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某些新兴专业缺口较大,如材料化工、勘探矿产等专业,传统专业知识陈旧、适应能力较弱而使得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
2.就业理想与现实需要相矛盾受传统教育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盲目地把就业目标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一味地追求稳定和高收入,造成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的矛盾,人为地增大了就业难度。
3.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新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新疆高校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服务经验不足,就业服务人员乐于并善于开拓新的就业市场的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树立以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当中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加开放的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链接。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是新疆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理念融入学科专业设置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直接反应在专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因此,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严格按照“按需设课”的原则,适时更新课程内容。随着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快,高校必须面对市场需求,推进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结构。用人单位(包括毕业生)希望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并能很快适应所在的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在校学习时能增强职业针对性。新疆高校要认真研究,将拓宽专业口径与加强职业针对性有机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增强职业针对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树立建设高质量的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为突破口的教育理念。
2.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市场动向,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是提高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2]。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岗位对员工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掌握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近几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都在进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教育教学项目的改革意见的征集,教学内容家方法的探讨等。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方向及趋势相一致,顺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职业和新需求,引入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做好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3],强调人才培养既要传承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注重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负责任的公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调整课程类别与比例,重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应用生物科学为例,虽然该专业就业面广,但近几年应用生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其竞争能力不如植物保护、园艺果树等专业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设置偏重于生物理论知识,对学生的上岗应用能力培养不够,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也提出要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4]。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就新疆高校而言,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域环境及不同的生源结构。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塔里木大学是目前南疆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独处沙漠附近,自然条件艰苦,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学校人才培养中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下的去、干的好、留得住的基层骨干,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有专业特长,还要有敏锐的市场需求意识,在努力钻研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把握国家政策走势,了解就业市场动向,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就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新疆高校应该为专业老师提供较多的与相关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打造一支热爱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
6.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的就业教育从立足于就业指导发展到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来看,这还远远不够,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职业选择、法律服务等的专业性指导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积极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如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开发与完善,专业化就业市场开发,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开发、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等,以专业的角度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树立理性的就业[6]。
7.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价值所在,近年来,新疆高校在认真分析全国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紧扣培养新疆多民族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新疆大学构建了“基本认知-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值得借鉴,具体措施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突出创新学分特色;鼓励学科竞赛;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XJU-SRT);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教师开展选题、调研、搜集材料、论证、讨论、试验、实地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地考察实践,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多角度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整套实验流程或实训项目的设计到总结论据,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很好地满足企事业岗位要求。
作者:张春燕 张丽娟 单位:新疆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新疆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人才培养论文热门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