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中心医急诊科医生有位教授请问他叫什么名字,怎么挂他的号谢谢!

急诊室24小时——走进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 信阳新闻 - 信阳网 -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急诊室24小时——走进信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查看: 259|
评论: 0|原作者: 王姝 乔亚丽 殷海明 章继军|来自: 东方今报
摘要: 信阳网讯  急救中心,急、危、重病患汇聚的地方,每天上演着生死之战。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如何工作?怎样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遇到紧急情况,怎样配合他们,为生命保驾护航?东方今报信阳新闻中心记者深入 ...
信阳网讯  急救中心,急、危、重病患汇聚的地方,每天上演着生死之战。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如何工作?怎样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遇到紧急情况,怎样配合他们,为生命保驾护航?东方今报信阳新闻中心记者深入信阳市中心医院,为您讲述急救中心的故事,解读急救细节。  医院如战场 每天打响生死战  普通病房医生动嘴多,查查房,下下医嘱;重症监护医生要更多的动手,透析、插管都由病房医生来完成。医生创造性工作更多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危重病人的集中地,生死之战最激烈的地方。  穿上隔离衣,套上鞋套,戴上口罩和帽子,清洗、消毒,穿过两道隔离门,记者来到这里。这里的床位基本都是满的,各种仪器的数字让人眼花缭乱,医护人员专注于仪器、病人,安静而紧张有序。  “很多病人都上了呼吸机,呼吸道是开放的,对空气要求很高,病房的地板是无尘地板。医生进出也都要更换口罩帽子,穿上外出服。”医生孙杨说。  重症监护病房的很多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对这里的医护人员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稳定病人生命体征,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普通病房医生动嘴多,查查房,下下医嘱;重症监护医生要更多的动手,透析、插管都由病房医生来完成。医生创造性工作更多。”孙医生举了一个例子:打针都是直接把针头埋入锁骨下比较大的血管里,就像高速公路一样,进药速度非常快。一瓶500毫升的液体普通输液快得也得两个小时,通过“高速公路”,5分钟就能滴进去。重症抢救就是在跟时间赛跑,对休克,失血的病人抢救就快很多。  在重症监护病房,一个病床对应一个护士,24小时监视病人状况。每天来上班,护士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交接病情,随后开始做病人的治疗,根据病人的血压、血糖,通过微量泵可以很精确地把药物送入病人体内,精度可以达到每小时0.1毫升,这是人工无法实现的。  护士们还要实时关注病人的心电监护,心电室波、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每小时记录一次。每个病人床前都有一张护理记录单,上面记录了病人每个小时呼吸机的支持内容、神志、瞳孔变化情况。医生根据这些指标调整病人的治疗。  一旦病人出现异常,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每打一瓶药也要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执行单和护理记录单双签字,确保用药不会出错。有的心梗病人,根据医嘱,每4个小时做一次心电图。因为病人都是昏迷的,为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这些看似很瘦弱的护士们每两小时给病人翻身拍背。  每天两次口腔清洁,每隔两小时翻一次身,每天擦拭全身两次,还要随时吸痰、倒屎倒尿,护士们的工作就是由这些一件接着一件繁琐的事情组成的。病人24小时输液,护士的看护也是24小时的,夜班时也不能休息。工作量大而繁琐。比普通病房的医生护士需要更多的责任心。  重症监护室里护士工作要占很大一部分,很多病人都是靠护士精心的护理才能有重生的希望。  一位老人在重症监护病房住快一年了,到现在身上皮肤都还是完好的,没有一个褥疮,一开始家里人来探视时把老人全身上下翻过来看看,后来来都不看了,因为知道照顾的很好,没有那些个顾虑和不信任了。这种病重病人,如果没有重症监护室,没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可能早就没有了。  孙杨说,在重症监护病房,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有时早上8点下夜班,来了病人,下午五六点也不一定能走。“这里共有9张床,平均使用率在95%以上,很多时候这边病人还没走,那边病人已经在外面等着了,只能把稍微稳定点的病人转到楼下急诊内科病房去。”  入行暴瘦十几斤 每年三十医院过  在急救中心一楼的抢救室,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  陈清柏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天接了20多个病人,几乎忙的脚不沾地  在急救中心一楼的抢救室,是另一番繁忙的景象。  8:37,急救车呼啸着从中心医院急诊中心驶出,前往朱堂卫生院,救治一名药物中毒的男子。男子经过洗胃,情况比较稳定,转到急救中心后,医护人员给他做心电图进行观察。  10:55,出车平西路世纪广场,救治一名车祸导致外伤的女子,伤情不重,进行检查后,叮嘱注意事项。  10:58,明港钢厂医院发出求救,一名左心衰患者发病,医护人员赶到后进行急救,病患稳定后选择暂不转院,医护人员返回。  11:42,出车双井乡五纪村,救治一名手臂外伤患者,中途患者因为伤势较轻,要求退车。这是9月14日上午,中心医院救护车的出车情况。  这仅是相对清闲的周二。信阳市中心医院的急救中心,肩负着院前和入院救治的双重任务。120急救车担架师傅陈清柏告诉记者,有时候一天接了20多个病人,几乎忙的脚不沾地,刚把病人接送到医院,还没缓口气,又要出去。  中午十二点,有人往急诊室送工作餐。“你不知道急救什么时候发生,所以这24小时都要有人,常遇到吃饭时有病患求助,吃了几次也没吃完的情况。”余敏说,作为急诊护士,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早晨八点到下午四点,四点到十二点,十二点到第二天八点,这是理论上护士们的工作时间。但是只要有病人救助没有完成,他们就会坚守在岗位上,加班成为家常便饭。  今年夏天,余敏决定利用年假,带上小学的女儿旅游一次,最后依然因为工作没有实现。“8月31天,我们仅出诊就有525趟,实在走不开,女儿也说理解,”余敏的眼圈有些泛红,“很少在家做饭,女儿都是爸爸和爷爷奶奶带大的,说到这里心里有点难过。”  谈话过程中,又有救护车送来术后晕倒的女孩、酒精中毒的男子,值班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治疗,将中毒较严重的男子送往三楼重症监护。  四点,有护士下班,换上了便装,让人眼前一亮。工作那么忙,年轻人有时间谈恋爱吗?余敏说,急救中心不是已婚就是单身,“从87年到91年的护士,都还没有着落呢”。  2012年来到中心医院急救中心的第一个月,徐艳华瘦了12斤。  工作忙碌早在预料之中,精神上的压力接踵而至:每一次心随着病患的状况忽高忽低,回到家还在想着患者情况,频繁面对生死,也有一些病患在小事上的争执……91年出生的她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  日,信阳一高速路段发生连环车祸,徐艳华跟随急救车辆前往,营救一个被压在翻车下的男子。从四点到九点,五个小时的营救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眼睁睁看着他失去意识、呼吸了。”徐艳华说,回到家休息时,不断做恶梦,重现当时场景。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今年夏天,急救室运来一位43岁的男子,心肌梗塞停止呼吸。医生和护士尽全力为他按压了一个小时,还是没能救过来。“他的儿子赶来,撕心裂肺喊了一声‘爸’,我们的眼泪都流了下来。”  平时,医护人员都会寻求缓解压力的方式。徐艳华是利用休息时间爬山、骑自行车,做一些慢节奏的运动。  今年是她加入急诊队伍的第四年,徐艳华也从一个略显稚嫩的毕业生成长为说话干脆、做事利落的专业护士。她和余敏都喜欢用“急诊人”称呼自己和同事,并表达对这一行业的热爱:“劳累、委屈,在救死扶伤面前都变得很小,经历这些我们的团队很团结,很有活力,我希望一直在这一行做下去。”  医学发展减少遗憾&&& 急诊老护士=二甲医院医生  1989年,信阳中心医院急诊科成立的时候,张健被分到了这里做一名急诊内科医生。26年过去了,他见证着这个科室团队由最初的2人壮大到现在的100多人,看着设备由不完善到如今越来越好。  现在的急诊科有了急诊外科门诊、急诊抢救室,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室(EICU)等,一年又一年,急诊科在逐渐发展壮大。  1989年,由于条件有限,那时人的观念认为年前和过年期间治病有点不吉利,身体不舒服也拖着不去医院,张健记得那时过年到正月初一,出诊七八趟,基本上是抢救一个死一个。  “现在,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了,只要身体不舒服,立即到医院看病。”张健说,而且医院的医疗条件好了,病人被送过来,几个急诊医生马上组织抢救,也注意及时和家属进行沟通,家属埋怨的少了,看着病人死亡的那种无能为力感也少了。  过去,喝农药中毒的,由于医疗条件不行,缺少呼吸机而没有抢救过来,但是现在遇到这种情况,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呼吸机给病人戴上,呼吸通道建立,很快就能抢救过来。  几年前,曾有一个心脏病患者在急诊科接受治疗,身体状况各项指标都不错,但心脏跳的很慢,张健和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抢救,却没能抢救过来。“这个心脏病患者对医护人员很理解,对我们说‘谢谢’,就这样我们看着他的心跳一点一点的停了,当时我们真的感到很惋惜。”张健对记者说道,而现在,遇到这类心脏病人只要安一个起搏器就能抢救过来。  医学是一个缺憾的学科,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让每一个患者都痊愈,张健觉得医生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人们寿命。科技的发展,让很多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医生技术越来越高明,让这种梦想成为可能。  护士长余敏告诉记者,正因为急诊科接待各种病患,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综合能力都非常高。“专家说一个在急诊科工作多年的老护士,临床经验相当于一个二甲医院的医生,说明了我们工作的要求之高。也正因如此,看着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让我觉得工作充满意义。”  余敏说,一些患者看似不严重,其实生命正遭遇危机,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和专业。“比如一些车祸伤者,一些看似清醒的可能比大声呼救的更严重,内脏破损或者意识昏迷容易被非专业人士忽视,还有一些人治疗过程中会有突发情况。”  2012年,一位63岁的老人农药中毒来院救治,情况好转后躺在病床上恢复。余敏想去安慰老人,发现她双眼紧闭不说话,一看心电图发现心率已经从50多骤降到20多,立即拍打老人的背部,把紊乱的心率打平。半分钟后,老人发出缓慢的“哎呀”声,随后心率恢复正常。“那一分钟真是心突然提起来,又落了下去。”  对待病人,不仅是病理上的救助,还有心理上的辅导。今年夏天,一名女子在商场发生争执,生气发生严重的抽搐。余敏了解情况后,对女子说:“你现在把心放平,闭上嘴巴,慢慢的深呼吸,可以调整过来,否则给你用镇定药,会对身体起副作用。”女子听从医嘱,情绪逐渐平缓。还有一次,余敏在去郑州考试的火车上,遇到一位40多岁的男子捂着肾部,疼得面部扭曲。在众人慌张时,余敏和病患进行简单沟通,判断是结石发作,虽然疼痛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于是开始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男子聊天。在余敏下车时,男子已经基本好转,等待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  “急诊中心的医生和护士,专业要求很广泛,也很严格。我们有定期培训考试,每天都会进行业务探讨交流。”余敏说。  不会画地图的临床护士不是好接线员  “你好120,请说。”9月14日上午9点, 120急救指挥中心内,电话响一声,刘效勤轻声快速应答。对方要求从第三医院转至中心医院。刘效勤一边听电话,一边在电脑查看中心医院急救车信息:一辆已出车,一辆应接收过重症患者,正在清理。她立即在另一台电脑向三院急救车发出指令,让其出车送患者到中心医院,同时拨通三院急救电话:“请问是否受到指令,麻烦你们转车送到中心医院,好再见。”  随后,第三台电脑的实时监控显示三医院出车,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  信阳120急救指挥中心有9个急救站,设在浉河区和平桥区,以及明港镇的九个医院,每个分站平均两台常用救护车。要求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后,急救人员车辆三分钟出诊,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连接病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接线员,所做的工作绝不是打电话这么简单。接到求助电话后,指导现场急救、就近调度车辆、实时跟进车辆进度……在那个危急时刻,每个指令都关乎患者安危。  10年前,因为药物过敏,刘效勤从中心医院妇产科转岗到急救指挥中心,经过培训、实习后,正式上岗。  和她想象中清闲的接打电话不同,平均一天50——70次的电话,个个关系人身安全,身心同时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遇到小孩嗓子卡住东西、溺水的情况,如果无法及时获得救治,很快就不行了,听着大人哭喊的声音,心里很难受。”刘效勤说,刚来的接线员,都会经历一个心理上的适应期,同时也会寻求专业上的提升,给求助者一些有效的急救建议。  刘效勤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急救效率,熟悉信阳特别是城区的每个角落成为接线员的必修课。她拿出一叠纸,上面清晰地画着信阳城区和周边乡镇的路线:大到片区、街道,小到社区里的一个小门店,被一一列举。  “这些都是刚来的接线员画的,只有熟悉路线才能保证就近派车、协助救护车尽快到达。”刘效勤说,自己平时走在路上,也会注意观察新开的店面。在脑海里不断更新地图,成为一种职业习惯。  120电话关系重大,除了保证24小时有人,只要有人求助,须不惜任何代价找到求助者。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半夜一点多,长台关乡有男子打电话,说妻子喝药中毒,并只报出所在村庄。刘效勤立即派车,并指导男子带中毒患者去附近的卫生院洗胃。  车辆出发后,刘效勤继续跟进求助者病情,但是男子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担心救护车到达村庄,无法找到男子,凌晨又不能挨家挨户寻找,刘效勤联系了周边每一个卫生院,终于在其中一家找到该男子,才知道夫妻俩均喝药中毒。救护车到达后,将洗胃完毕的两人护送至中心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还有一次,刘效勤接到外地求助,说信阳的网友正在自杀,但是不知道具体地址。她在调度急救车的同时,联系上110和通信公司,通过技术手段短时间确认了自杀者的位置,避免了悲剧发生。  也有不少假求助,甚至骚扰电话,对接线员们的工作造成极大困扰。“我们有一些判断真假求助的方法,但是只要有一些不确定,还是会派车前往。希望市民妥善拨打120,避免无效占用资源延误他人的救治。”  同时,对于市民就近急救,她提出了一些建议:“一些疾病是有发作规律的,比如夏季酒精中毒的多,冬季夜晚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希望市民及家属能够重视,调整饮食和作息,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抓住急救的黄金几分钟。”  被打挨骂是常事 120资源浪费严重  病人处于危急状态,家属容易激动,或者产生怀疑的情绪,我们内心是理解的  现在社会上普遍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来到医院对医生也有戒心,这样是很不利于病人治疗的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有急、危、重的特点,病患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家属也常常处于激动状态。护士长余敏告诉记者,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基本都被患者或者家属打过,等患者转危为安后,又常常给他们道歉,让人“哭笑不得”。  2010年,一个女孩上课期间,因痛经被同学送往急救室。见到赶来的家长后,女孩情绪激动导致更加疼痛。看到孩子如此,女孩父母十分慌张,不断问女孩问题。考虑到患者需要平复心情,余敏劝说家长不要过多跟女孩说话,让她平静一会。当时,孩子父亲十分气愤地说:“你这个护士什么态度!如果是你的小孩,你家大人这样,能不让问吗!”余敏解释期间,孩子父亲一步冲上前,扯住余敏的领口,用脚狠踢她的腿部。在场人员见状,立刻将两人分开,把余敏送到另一个办公室。  余敏急火攻心加上委屈,禁不住流出眼泪。但是后来,女孩恢复正常后,家长去道歉,余敏又表示了理解。  “病人处于危急状态,家属容易激动,或者产生怀疑的情绪,我们内心是理解的,”余敏说,“实际上,尽全力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基本原则,除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几乎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其他。”  急诊科医生张健的小腿上有一个颜色很深的疤痕。今年3月份,一个少数民族人从云南外出打工,由于精神亢奋,加上坐火车熬夜没有休息好,出现了突发性精神症状,被送到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  在抢救室里,这个患者见谁打谁,张健上前询问他哪里不舒服时,这个少数民族患者上来抱着张健的腿就是一口,而且咬着死活不松口,几个人工作人员都制服不了,医护人员没有别的办法,最后用束缚带强行给病人捆住。  120急救车资源浪费严重,也是医护人员觉得无奈的地方。急诊出诊医生方中平告诉记者,每接的10个病号中,至少有一半是不需要急救的,有人便秘、轻微头疼,也拨打120;有人因为病人太重或者不能动,拨打120,这些时候,医护人员充当的就是一个担架工角色,专业知识没有得到运用。  今年8月,方中平就接到一个出诊指令单,一个80岁腰椎痛的患者躺在床上不能动,不方便来医院,家属就拨打120,让急救车去帮助。“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去就不需要进行救急处理,只要把患者给接送到医院就行,”方中平说,“中心医院的急救车总共就两辆,如果一个去接便秘患者,一个去接慢性老年病患者,那边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车祸事故,真正需要救治的人就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急救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对这个少数民族患者检查完毕之后,张健才赶紧去处理自己的腿伤,“那时候天气还冷穿着秋裤,要不穿,估计咬的更狠。”说起这段经历,张建还是有些心有余悸。  前几天,张健去急诊病房查房,病房里一个患者认为自己的医药费被多收了,理论无果之后,把护理站的桌子掀翻了。  “很多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打了解毒剂之后情绪会变得很烦躁。曾经有一个病人拿输液架把病房的热水器都砸瘪了,在一旁的护士也免不了受到攻击;有次一位护士的手被病人抠的直冒血;还有病人往医生护士身上脸上吐痰的。”孙杨说,医生护士知道这是解毒剂的副作用,就会理解和包容;但是最大的委屈,是付出得不到理解。  “现在社会上普遍觉得看病难、看病贵,来到医院对医生也有戒心,这样是很不利于病人治疗的,医生不能违背家属意愿,一些原本能够去做的现在不敢去做了,这对病人愈后还是有影响的。”孙杨无奈地说。  冷静之中彰显温情见惯生死珍惜生命  作为急诊外科医生,乔俊和同事有时会被患者和家属扣上“心硬”、“狠心”的帽子。对乔俊来说,医生一种职业,他必须面对血腥和生死的场面,必须在病患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静。  有病人临近手术的时候问乔俊,“乔大夫,你在手术台上紧张不?为啥我好紧张啊!”乔俊笑着回了他一句,“如果我做手术都紧张的话,那病人恐怕要紧张死了,医生淡定是患者的一颗定心丸。”  有患者家属抱怨,医生对患者特别“狠”,做手术切了那么多的组织器官,也不给他多留一点;有家属就说,患者刚走,作为患者的主治医生没有伤心,没有一点跟病人家属心情同步的意思,该看病号还是看病号,心真狠啊。  乔俊认为把情绪带到工作中肯定不行,在病房值班的时候,一个晚上有七八十个病号,有的病号病情恶化,有的病号好转,处理这些都要冷静,如果带着明显的情绪,会让患者也慌张。  对乔俊来说,医生一种职业,他必须面对血腥和生死的场面,必须在病患面前保持清醒和冷静。  遇到比较血腥的场面,感到有压力时,乔俊会选择手机上网看新闻、翻看专业书,或者手术视频,放松一下心情,那种不适感慢慢地就没有了。  在急诊科,常出现一些身份不明、联系不上家属的病人。工作人员会让他们先走绿色通道,以抢救病人为主。  2009年春节期间,乔俊在急诊出诊时,从沪陕高速接过来一个外伤病号,家住在上海,患者和另在一个人开长途车,在路上出车祸,两个人一个当场死了,一个重伤,当时就只有一个车牌。乔俊等人将这个重伤病号接到医院,当晚进行急诊手术,检查、取药、复查等费用都先帮患者垫上。两天后,患者的家属才赶到医院,这个患者在医院住了21天,病情稳定才转到上海的医院。  在患者临走的时候,家属拿出了一沓子钱,对着医护人员千恩万谢,乔俊笑着拒绝了。“钱不重要,家属们的心意,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他说。  信阳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成立3年不到的时间,一共收治了1000多个病人,超过三分之二的危重病人能顺利出院。孙杨说,对医生和护士们来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病人闯过鬼门关,送病人下楼的那一刻。  正是由于见惯了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们,这里的医护人员更明白生命健康的意义  有些人觉得医生对生死看淡了,但其实医生也是人,也是有感情的,哪怕早已见惯生死,却并不对生死漠然无睹,而始终以从医者的初心面对着“生死”。  一位病人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半年多,中间反复猝死,医生多次抢救回来,但最后还是不幸去世,那几天孙医生的心情都非常不好,在一起时间长了,已经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病人家属处理完后事之后送来花篮和一张卡片,这张卡片孙医生也一直留着,鼓励自己,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从事这么多年急救工作,孙杨觉得社会上应该更好的普及心肺复苏,这一观点也是急救中心不少医生的共识。  心跳骤停后的前五分钟非常关键,超过五分钟生还的机会就大大降低。现在城市交通也比较拥堵,医生想在五分钟内赶到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多培训一些懂这些急救知识的市民,就能拯救更多的生命。正是由于见惯了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们,这里的医护人员更明白生命健康的意义。“我会自然而然地劝亲友少熬夜,饮食清淡。”余敏说。
(责任编辑: 姜烽烜)
上一篇:下一篇:
大众单人汽车XL1 4000元是谣言信阳电商创业骄子——杨建勇固始90后歹徒入室抢劫 当着男主人的面性侵潢川县一乡党委副书记两入激流三救老人政协委员熊抱陌生美女跳水致其溺亡 赔500万自制蜂蜜柚子茶的做法
热门新闻排行榜
Powered by医学会议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河南信阳2015年03月急诊科医学会议暂无记录
Fri Dec 02 00:00:00 CST 2016 到Sun Dec 04 00:00:00 CST 2016
Sat Oct 29 00:00:00 CST 2016 到Mon Oct 31 00:00:00 CST 2016
Wed Oct 26 00:00:00 CST 2016 到Fri Oct 28 00:00:00 CST 2016
Fri Oct 21 00:00:00 CST 2016 到Sat Oct 22 00:00:00 CST 2016
Thu Oct 20 00:00:00 CST 2016 到Fri Oct 21 00:00:00 CST 2016
Fri Oct 14 00:00:00 CST 2016 到Mon Oct 17 00:00:00 CST 2016
Thu Oct 13 00:00:00 CST 2016 到Sat Oct 15 00:00:00 CST 2016
Wed Oct 12 00:00:00 CST 2016 到Fri Oct 14 00:00:00 CST 2016
Fri Oct 07 00:00:00 CST 2016 到Sun Oct 09 00:00:00 CST 2016
Mon Oct 03 00:00:00 CST 2016 到Fri Oct 07 00:00:00 CST 2016
亲爱的用户,如果您是老用户,请先登录后才能进行此项操作;如果您是新用户,点击“注册”按钮,注册登录后,才可以进行此项操作!谢谢合作 !
账号/学员代码:
验证码:刷新,换一下
请选择用户类别:医务工作者会议组织者
亲爱的用户您好,请上传您要提交的论文(支持格式doc、docx、pdf):
选择论文:
论文题目:
亲爱的用户您好,请输入您需要备注的内容:
亲爱的用户您好,请输入您需要备注的内容:>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
鲁ICP备0934335号&&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山东新闻网<font color="#FF& &当前位置:&&&&&&&&&&&&
急诊科推荐医生
科室:急诊科
按地区查询
按疾病查询
按科室查询
急诊科推荐医院信阳师范学院招聘教师被平顶山招去的6名学生,其中有学计算机的,改为教物理o她叫什么名字?手机号是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诊科医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