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原理图中这个是表示什么意思?

单片机的发声原理
单片机的发声原理
学习啦【发声方法】 编辑:绮萍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微型系统,在工业控制领域广泛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4位、8位单片机,发展到现在的300M的高速单片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单片机的发声原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单片机的发声原理:
  一、单片机简介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相比,单片机只缺少了I/O设备。概括的讲:一块芯片就成了一台计算机。它的体积小、质量轻、价格便宜、为学习、应用和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学习使用单片机是了解计算机原理与结构的最佳选择。
  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各种产品一旦用上了单片机,就能起到使产品升级换代的功效,常在产品名称前冠以形容词&&&智能型&,如智能型洗衣机等。
  二、单片机的应用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作为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根据发展情况,从不同角度,单片机大致可以分为通用型/专用型、总线型/非总线型及工控型/家电型。
  通用型
  这是按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适用范围来区分的。例如,80C51式通用型单片机,它不是为某种专门用途设计的;专用型单片机是针对一类产品甚至某一个产品设计生产的,例如为了满足电子体温计的要求,在片内集成ADC接口等功能的温度测量控制电路。
  总线型
  这是按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是否提供并行总线来区分的。总线型单片机普遍设置有并行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控制总线,这些引脚用以扩展并行外围器件都可通过串行口与单片机连接,另外,许多单片机已把所需要的外围器件及外设接口集成一片内,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不要并行扩展总线,大大减省封装成本和芯片体积,这类单片机称为非总线型单片机。
  控制型
  这是按照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大致应用的领域进行区分的。一般而言,工控型寻址范围大,运算能力强;用于家电的单片机多为专用型,通常是小封装、低价格,外围器件和外设接口集成度高。 显然,上述分类并不是惟一的和严格的。例如,80C51类单片机既是通用型又是总线型,还可以作工控用。
  三、单片机的发声原理
  每个单片机系统里都有晶振,全程是叫晶体震荡器,在单片机系统里晶振的作用非常大,他 结合单片机内部的电路, 产生单片机所必须的时钟频率, 单片机的一切指令的执行都是建立 在这个基础上的,晶振的提供的时钟频率越高,那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快。
  晶振用一种能把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晶体在共振的状态下工作, 以提供稳定, 精确的单 频振荡。 在通常工作条件下, 普通的晶振频率绝对精度可达百万分之五十。 高级的精度更高。 有些晶振还可以由外加电压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频率,称为压控振荡器(VCO)。 晶振的作用是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时钟信号。 通常一个系统共用一个晶振, 便于各部分保持同 步。有些通讯系统的基频和射频使用不同的晶振,而通过电子调整频率的方法保持同步。 晶振通常与锁相环电路配合使用, 以提供系统所需的时钟频率。
发声原理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单片机的发声原理]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发声方法】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单片机时钟电路原理
查看: 9559|
摘要: 时钟电路就是一个振荡器,给单片机提供一个节拍,单片机执行各种操作必须在这个节拍的控制下才能进行。因此单片机没有时钟电路是不会正常工作的。时钟电路本身是不会控制什么东西,而是你通过程序让单片机根据时钟来做相应的工作。
时钟电路就是一个振荡器,给提供一个节拍,单片机执行各种操作必须在这个节拍的控制下才能进行。因此单片机没有时钟电路是不会正常工作的。时钟电路本身是不会控制什么东西,而是你通过程序让单片机根据时钟来做相应的工作。
在MCS-51单片机片内有一个高增益的反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为XTAL1,输出端为XTAL2,由该放大器构成的振荡电路和时钟电路一起构成了单片机的时钟方式。根据硬件电路的不同,单片机的时钟连接方式可分为内部时钟方式和外部时钟方式,如图1所示。
(a)内部方式时钟电路(b)外接时钟电路
图1时钟电路
内部时钟原理图 (就是一个自激振荡电路)
在内部方式时钟电路中,必须在XTAL1和XTAL2引脚两端跨接石英晶体振荡器和两个微调构成振荡电路,通常C1和C2一般取30pF,晶振的频率取值在1.2MHz~12MHz之间。对于外接时钟电路,要求XTAL1接地,XTAL2脚接外部时钟,对于外部时钟信号并无特殊要求,只要保证一定的脉冲宽度,时钟频率低于12MHz即可。
晶体振荡器的振荡信号从XTAL2端送入内部时钟电路,它将该振荡信号二分频,产生一个两相时钟信号P1和P2供单片机使用。时钟信号的周期称为状态时间S,它是振荡周期的2倍,P1信号在每个状态的前半周期有效,在每个状态的后半周期P2信号有效。CPU就是以两相时钟P1和P2为基本节拍协调单片机各部分有效工作的。
上一篇:下一篇:
Powered by &
这里是—这里可以学习 —这里是。
栏目导航:单片机I/O口的结构的详解
单片机I/O口的结构的详解
IO接口&1.什么是源型&漏型?什么是上拉电阻?下拉电阻?什么是&线驱动输出&集电极开路输出,推挽式输出?&&&&&&我们先来说说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右边的那个三极管集电极什么都不接,所以叫做集电极开路(左边的三极管为反相之用,使输入为“0”时,输出也为“0”)。对于图1,当左端的输入为“0”时,前面的三极管截止(即集电极c跟发射极e之间相当于断开),所以5v电源通过1k电阻加到右边的三极管上,右边的三极管导通(即相当于一个开关闭合);当左端的输入为“1”时,前面的三极管导通,而后面的三极管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我们将图1简化成图2的样子。图2中的开关受软件控制,“1”时断开,“0”时闭合。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开关闭合时,输出直接接地,所以输出电平为0。而当开关断开时,则输出端悬空了,即高阻态。这时电平状态未知,如果后面一个电阻负载(即使很轻的负载)到地,那么输出端的电平就被这个负载拉到低电平了,所以这个电路是不能输出高电平的。再看图三。图三中那个1k的电阻即是上拉电阻。如果开关闭合,则有电流从1k电阻及开关上流过,但由于开关闭和时电阻为0(方便我们的讨论,实际情况中开关电阻不为0,另外对于三极管还存在饱和压降),所以在开关上的电压为0,即输出电平为0。如果开关断开,则由于开关电阻为无穷大(同上,不考虑实际中的漏电流),所以流过的电流为0,因此在1k电阻上的压降也为0,所以输出端的电压就是5v了,这样就能输出高电平了。但是这个输出的内阻是比较大的(即1kω),如果接一个电阻为r的负载,通过分压计算,就可以算得最后的输出电压为5*r/(r+1000)伏,即5/(1+1000/r)伏。所以,如果要达到一定的电压的话,r就不能太小。如果r真的太小,而导致输出电压不够的话,那我们只有通过减小那个1k的上拉电阻来增加驱动能力。但是,上拉电阻又不能取得太小,因为当开关闭合时,将产生电流,由于开关能流过的电流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上拉电阻的取值,另外还需要考虑到,当输出低电平时,负载可能还会给提供一部分电流从开关流过,因此要综合这些电流考虑来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如果我们将一个读数据用的输入端接在输出端,这样就是一个io口了(51的io口就是这样的结构,其中p0口内部不带上拉,而其它三个口带内部上拉),当我们要使用输入功能时,只要将输出口设置为1即可,这样就相当于那个开关断开,而对于p0口来说,就是高阻态了。对于漏极开路(od)输出,跟集电极开路输出是十分类似的。将上面的三极管换成场效应管即可。这样集电极就变成了漏极,oc就变成了od,原理分析是一样的。&另一种输出结构是推挽输出。推挽输出的结构就是把上面的上拉电阻也换成一个开关,当要输出高电平时,上面的开关通,下面的开关断;而要输出低电平时,则刚好相反。比起oc或者od来说,这样的推挽结构高、低电平驱动能力都很强。如果两个输出不同电平的输出口接在一起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有可能将输出口烧坏。而上面说的oc或od输出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上拉电阻提供的电流比较小。如果是推挽输出的要设置为高阻态时,则两个开关必须同时断开(或者在输出口上使用一个传输门),这样可作为输入状态,avr单片机的一些io口就是这种结构。2.AVR单片机IO口的结构分析AVR的IO是真正双向IO结构,由于大部分网友都是从标准51转过来的,受标准51的准双向IO和布尔操作概念影响,没能掌握AVR的IO操作,所以有必要撰文说明一下,其实采用真正双向IO结构的新型MCU很多,常用的有&增强型51,PIC,AVR等。先简单的回顾一下标准51的准双向IO结构这种准双向IO结构的特点是1&输出结构类似&OC门,输出低电平时,内部NMOS导通,驱动能力较强(800uA);输出高电平靠内部上拉电阻,驱动能力弱(60uA)。2&永远有内部电阻上拉(P0口除外),高电平输出电流能力很弱,所以即使IO口长时间短路到地也不会损坏IO口(同理,IO口低电平输出能力较强,作低电平输出时不能长时间短路到VCC)3&作输入时,因为OC门有"线与"特性,必须把IO口设为高电平(所以按键多为共地接法)4&作输出时,输出低电平可以推动LED(也是很弱的),输出高电平通常需要外接缓冲电路(所以LED多为共阳接法)5&软件模拟&OC结构的总线反而比较方便-----例如&IIC总线*&P0口比较特殊,做外部总线时,是推挽输出,做普通IO时没有内部上拉电阻,所以P0口做按键输入需要外接上拉电阻。*&OC门:三极管的叫集电极开路,场效应管的叫漏极开路,简称开漏输出。具备"线与"能力,有0得0。*&为什么设计成输出时高电平弱,低电平强----是考虑了当年流行的TTL器件输入特性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接触过51单片机,51单片机的I/O口是准双向I/O口。其实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我们知道,51单片机有4个I/O口,分别是P0、P1、P2、P3,这4个I/O口的结构并不完全一致,其中P0口是标准的双向I/O口,而P1、P2、P3则是准双向I/O口。&&&&&&关于准双向I/O口和双向I/O口的区别请看另一篇文章“准双向I/O口和标准双向I/O口的区别”&&&&&&AVR单片机的I/O口是标准的双向I/O口,它的IO结构就就比51的I/O口复杂多了,单是控制端口的寄存器就有3个&PORTx(数据寄存器)、DDRx(数据方向寄存器)、PINx(端口输入引脚);另外还有一个SFIOR(特殊功能I/O寄存器),这个寄存器中的PUD位控制全部I/O口的上拉电阻是允许还是被禁止。&&&&&&&&下图是AVR单片机通用I/O口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每组I/O口配备三个8位寄存器,它们分别是数据方向寄存器DDRx,数据寄存器PORTx,和输入引脚寄存器PINx(x表示端口序号)。I/O口的工作方式和表现特征由这3个I/O口寄存器控制。&&&&数据方向寄存器DDRx用于控制I/O口的输入输出方向,即控制I/O口的工作方式为输出方式还是输入方式。当DDRx=1时,I/O口处于输出工作方式。此时数据寄存器PORTx中的数据通过一个推挽电路输出到外部引脚,如下图。AVR的输出采用推挽电路提高了I/O口的输出能力,当PORTx=1时,I/O引脚呈现高电平,同时可提供输出20mA的电流;而当PORTx=0时,I/O引脚呈现低电平,同时可吸纳20mA电流。因此,AVR的I/O在输出方式下提供了比较大的驱动能力,可以直接驱动LED等小功率外围器件。&&&&&&当DDRx=0时,I/O处于输入工作方式。此时引脚寄存器PINx中的数据就是外部引脚的实际电平,通过读I/O指令可将物理引脚的真实数据读入MCU。此外,当I/O口定义为输入时(DDRx=0),通过PORTx的控制,可使用或不使用内部的上拉电阻,如下图:&&&&&AVR单片机通用I/O端口的主要特点为:双向可独立位控的I/O口ATmega16的PA、PB、PC、PD四个端口都是8位双向I/O口,每一位引脚都可以单独的进行定义,相互不受影响。如用户可以在定义PA口第0、2、3、4、5、6位用于输入的同时定义第1、7位用于输出,互不影响。Push-Pull大电流驱动(最大40mA)可控制的引脚内部上拉电阻每一位引脚内部都有独立的,可通过编程设置的,设定为上拉有效或无效的内部上拉电阻。当I/O口被用于输入状态,且内部上拉电阻被激活(有效)时,如果外部引脚被拉低,则构成电流源输出电流(uA量级)。DDRx可控的方向寄存器。AVR的I/O端口结构同其它类型单片机的明显区别是,AVR采用3个寄存器来控制I/O端口。一般单片机的I/O仅有数据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而AVR还多了一个方向控制器,用于控制I/O的输入输出方向。由于输入寄存器PINx实际不是一个寄存器,而是一个可选通的三态缓冲器,外部引脚通过该三态缓冲器与MCU的内部总线连接,因此,读PINx时是读取外部引脚上的真实和实际逻辑值,实现了外部信号的同步输入。这种结构的I/O端口,具备了真正的读-修改-写(Read-Modify-Write)特性。AVR单片机通用I/O口设计注意事项:&&&&数据寄存器PORTx和数据方向寄存器DDRx为读/&写寄存器,而端口输入引脚PINx为只读寄存器。&&&&&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PINx&寄存器某一位写入逻辑"1“&将造成数据寄存器相应位的数据发生"0“&与“1“&的交替变化。当寄存器MCUCR&的上拉电阻禁止位PUD置位时所有端口引脚的上拉电阻都被禁止。&&&&&&在&高阻态和输出高电平&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时,上拉电阻使能或输出低电平这两种模式必然会有一个发生。编写程序时要注意两者的顺序。&&&&&通常,上拉电阻使能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高阻状态下强高电平输出还是上拉输出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使用情况不是这样,可以通过置位SFIOR&寄存器的PUD&来禁止所有端口的上拉电阻。在上拉输入和输出低电平之间切换也有同样的问题。用户必须选择高阻态或输出高电平作为中间步骤。不论如何配置DDxn,都可以通过读取PINxn&寄存器来获得引脚电平PINxn寄存器的各个位与其前面的锁存器组成了一个同步器。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内部时钟状态发生改变的短时间范围内由于引脚电平变化而造成的信号不稳定。其缺点是引入了延迟。AVR&IO具备多种IO模式:&&&1&高阻态&,多用于高阻模拟信号输入,例如ADC数模转换器输入,模拟比较器输入&&&2&弱上拉状态(Rup=20K~50K),输入用。为低电平信号输入作了优化,省去外部上拉电阻,例如按键输入,低电平中断触发信号输入&&&3&推挽强输出状态,驱动能力特强(&20mA),可直接推动LED,而且高低驱动能力对称.使用注意事项:&&&&&&写用PORTx,读取用PINx&&&&&&&实验时,尽量不要把管脚直接接到GND/VCC,当设定不当,IO口将会输出/灌入&80mA(Vcc=5V)的大电流,导致器件损坏。&&&作输入时:&&&&&&&&1、通常要使能内部上拉电阻,悬空(高阻态)将会很容易受干扰。(表面看好像是51的抗干扰能力强,是因为51永远有内部电阻上拉,)&&&&&&&&2、尽量不要让输入悬空或模拟输入电平接近VCC/2,将会消耗太多的电流,特别是低功耗应用场合------CMOS电路的特点&&&&&&&&3、如果先前I/O口为输出状态,设置为输入状态后,必须等待1个时钟周期后才能正确的读到外部引脚PINx的值。&&&&&&&&4、功能模块(中断,定时器)的输入可以是低电平触发,也可以是上升沿触发或下降沿触发。&&&&&&&&5、用于高阻模拟信号输入,切记不要使能内部上拉电阻,影响精确度。例如ADC数模转换器输入,模拟比较器输入&&&&&&&&&&作输出时:&&&&&&&&采用必要的限流措施,例如驱动LED要串入限流电阻&&&复位时:&&&&&&&&复位时内部上拉电阻将被禁用。如果应用中(例如电机控制)需要严格的电平控制,请使用外接电阻固定电平&&&休眠时:&&&&&&&&作输出的,依然维持状态不变&&&&&&&&作输入的,一般无效,但如果使能了第二功能(中断使能),其输入功能有效。例如&外部中断的唤醒功能。AVR的C语言IO操作:&&&&&&&&&AVR的C语言基于ANSI&C,没有像51那样扩展了位操作(布尔操作),虽然汇编指令里面有SBI/CBI/SBIC/SBIS指令,&&&&&&&&&所以需要采用&位逻辑运算来实现,这是必须要掌握的。&&&&&&&&&IO口和功能寄存器的操作方法一样,但对于部分功能寄存器的读写有特殊要求,请参看手册。&&&&&&&&&不必考虑代码效率的问题,如果可能,GCCAVR会自动优化为SBI/CBI/SBIC/SBIS指令,跟汇编的效率是一样的。&&&&&&&&&&&&例如&iom16.h&里面定义了&#define&PA7&7&&&&&&&&&&&(这标准头文件定义了MCU的所有官方定义(包括寄存器,位,中断入口等),但管脚的第二功能没有定义)&&&&&&&&&想PA7为1&&&&&&&&&&&&PORTA|=(1&&PA7);&&&&&&&&&&&&&&&&&&&&想PA7为0&&&&&&&&&&&&PORTA&=~(1&&PA7);&&&&&&&&&想PA7取反&&&&&&&&&&&PORTA^=(1&&PA7);&&&&&&&&&想检测PA7是否为1&&&&if&(PINA&(1&&PA7))&{&};&&&&&&&&&想检测PA7是否为0&&&&if&!(PINA&(1&&PA7))&{&};&&&&&&&&*&&&&&&为左移运算符,不懂的就要好好复习C语言基础了。注意IO操作的顺序:&&&&&&&//上电默认DDRx=0x00,PORTx=0x00&输入,无上拉电阻&&&&&&&假设PA口驱动LED的负极,低电平灯亮初始化方法1:&&&&&&PORTA=0xFF;&&&&//内部上拉,高电平&&&&&&DDRA=0xFF;&&&&&//输出高电平---------灯一直是灭的初始化方法2:&&&&&&DDRA=0xFF;&&&&&//输出低电平--------灯被错误点亮了&&&&&&PORTA=0xFF;&&&&//输出高电平--------马上被熄灭了,时间很短(1个指令不到uS时间),灯闪了一下,眼睛无法察觉&&&&&&但要是这个IO口是控制炸药包的点火信号呢?工控场合要考虑可靠性的问题&&&&& 模拟OC结构的IIC总线的技巧:&&&&&&&&&&虽然AVR大多带有硬件IIC接口,但也有需要使用软件模拟IIC的情况&&&&&&&&&&可以通过使用外部上拉电阻+控制DDRx的方法来实现OC结构的IIC总线。&&&&&&&&&&IIC的速度跟上拉电阻有关,内部的上拉电阻阻值较大(Rup=20K~50K),只能用于低速的场合&&&&&&&&&&#define&SDA&&&&&0&&&&//PC0&&&&&&&&&&#define&SCL&&&&&1&&&&//PC1&&&&&&&&&&(程序初始化设定&SDA和SCL都是&PORT=0,DDR=0)&&&&&&&&&&#define&SDA_0()&&&DDRA|=(1&&SDA)&&&&//输出低电平&&&&&&&&&&#define&SDA_1()&&&DDRA&=~(1&&SDA)&&&//输入,外部电阻上拉为高电平&&&&&&&&&&#define&SCL_0()&&&DDRA|=(1&&SCL)&&&&//输出低电平&&&&&&&&&&#define&SCL_1()&&&DDRA&=~(1&&SCL)&&&//输入,外部电阻上拉为高电平&&&&&&&&&&使用上面的SDA_0()/SDA_1()/SCL_0()/SCL_1()宏即可,直观,而且效率跟汇编是一样的&3.PIC单片机端口的概述PIC单片机的IO口,特别是第二功能的AD口,当端口被配置为AD模拟输入时,误以为端口用作普通的IO口时,去读取相应的端口,然而读进来的数据不确定。(例如:用万用表测量该管脚的电压为4.0V,但是读进来的数据始终为低电平),这是由于PIC单片机的IO口有一个弱上拉(用MOS&管的开关代替),当端口被配置为AD模拟输入时,弱上拉disable,则单片机的IO口呈现为高阻状态。(可参照PIC单片机的DATASHEET)&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1.&电阻作用:&l&接电组就是为了防止输入端悬空&l&减弱外部电流对芯片产生的干扰&l&保护cmos内的保护二极管,一般电流不大于10ma&l&上拉和下拉、限流&l&1.&改变电平的电位,常用在ttl-cmos匹配&2.&在引脚悬空时有确定的状态&3.增加高电平输出时的驱动能力。&4、为oc门提供电流&l&那要看输出口驱动的是什么器件,如果该器件需要高电压的话,而输出口的输出电压又不够,就需要加上拉电阻。&l&如果有上拉电阻那它的端口在默认值为高电平你要控制它必须用低电平才能控制如三态门电路三极管的集电极,或二极管正极去控制把上拉电阻的电流拉下来成为低电平。反之,&l&尤其用在接口电路中,为了得到确定的电平,一般采用这种方法,以保证正确的电路状态,以免发生意外,比如,在电机控制中,逆变桥上下桥臂不能直通,如果它们都用同一个单片机来驱动,必须设置初始状态.防止直通!&2、定义:&l&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l&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l&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l&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3、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l&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l&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l&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l&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你同学说的灌电流&线驱动(差动输出)线驱动器是一个源电流输出器件。在导通状态时,线驱动器输出为电源(vcc);在关断状态时,输出悬空。因此,线驱动器需要一个灌电流输入接口。下面表格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线驱动器的原理图。差动输出(欧姆龙称为线性驱动输出)线性驱动输出就是根据rs-422a的数据输送回路。可通过双股搅合线电缆进行长距离输送&集电极开路集电极开路电路是灌电流输出器件。在关断状态时,集电极开路输出连到地;在导通状态时,集电极开路输出悬空。因此,集电极开路输出需要一个源电流输入接口。下面表格中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集电极开路输出电路的原理图。&推挽式推挽式输出结合了线驱动与集电极开路输出,在关断状态时,推挽式输出接地;在导通状态时,推挽式输出连到电源(vcc)。推挽输出(欧姆龙称为互补输出)输出回路有2种,即npn与pnp2种晶体管输出。根据输出信号h或l,2种晶体管输出互相交叉进行on或off动作,使用时,正电源,0v分别为吸合,拉下互补输出是输出电流流出或流入2种动作,特征是信号的上升、下降速度快,可进行导线的长距离延长。可与开路集电极输入机器(npn/pnp)连接,另外还可以连接到电压输入机器上。但是为了能更好的发挥未来的性能,一般推荐在电压输入机器上使用电压输入的编码器。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单片机电路相关,看懂电路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单片机电路相关,看懂电路图
上传于||文档简介
&&单​片​机​电​路​相​关​,​看​懂​电​路​图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3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0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单片机原理及接口_百度百科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印次:1-2次印刷日期:日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图书简介
本书以常用的P89C5x系列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大量的实例,系统地介绍了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接口技术。全书分10章,主要包括单片机概述、内部结构、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串行通信、外部系统扩展、输入输出及接口技术、单片机系统开发和应用实例。
本书在参考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既做到内容全面、叙述清楚,又注重最新的单片机应用技术,并且在第8章和第9章中介绍当前流行的SPI、IIC、1-Wire等串行总线的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本书理论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实例实用性和针对性强,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气工程和机电等专业的教材,又可供有关技术培训及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参考之用。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单片机的发展十分迅速,其档次不断提高,功能越来越强。由于单片机集成度高、体积小、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性价比高等优点,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智能仪器仪表、民用电子产品等领域中。
单片机的广泛应用,使其科技地位日益提高。广大师生及科技工作者不断掀起了学习、开发、应用单片机的热潮。
目前,单片机系列繁多,上百种机型,有8位、16位、32位的单片机,但是8位单片机仍是主流产品。本书以当前流行的P89C5x系列单片机为主线,将传统技术与最新前沿技术结合起来,系统介绍了单片机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单片机概述及P89C5x系列简介;第2章为P89C5x单片机内部结构,详细介绍了它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时序及flash编程与加密;第3章介绍了单片机汇编指令及7种寻址方式;第4章通过实例介绍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5章、第6章、第7章分别介绍单片机的计时器/计数器、中断系统及串行通信等技术;第8章主要介绍了SPI、IIC、SMBus、1-Wire串行总线的工作原理及扩展方法;第9章以串行扩展方式为主,介绍了LED、LCD、D/A、A/D、实时时钟、语音接口、温度测量等串行输入输出接口的原理及应用方法;第10章列举了几个单片机实用开发实例。前9章均配有大量的习题,以帮助读者复习巩固及提高所学知识。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职高专等高等院校的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通信工程、自动控制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单片机开发与应用工程的技术人员参考。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陈忠平、、曹琳琳、、申晓龙等。全书由李刚民教授主审,赵万毅教授、王景芳教授审校。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湖南三一重工王汉其、侯玉宝、刘同法、胡彦伦等众位高工、老师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在编写过程中参
考的多部单片机原理及相关著作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若有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编 者
2007年1月于长沙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概述 1
1.2?单片微型计算机 1
1.2.1 单片机的发展简史及最新发展状况 2
1.2.2 单片机的特点、分类及应用 5
1.3 P89系列单片机简介 7
1.3.1 P89C5x系列单片机性能 7
1.3.2 P89C5x系列单片机外形封装 8
1.3.3 P89C5x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 9
1.4 单片机的学习方法及系统开发启示 9
1.4.1 学习单片机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0
1.4.2 单片机学习的方法引导 10
1.4.3 单片机的学习要点 10
1.4.4 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步骤 11
第2章 P89C5x单片机内部结构 13
2.1 P89C5x单片机的组成 13
2.1.1 单片机的引脚及功能 13
2.1.2 P89C5x单片机内部结构 15
2.2 P89C5x单片机存储器结构 19
2.2.1 程序存储器 20
2.2.2 数据存储器 21
2.2.3 特殊功能寄存器 22
2.3 P89C5x单片机I/O端口 25
2.3.1 P0端口结构及其操作 25
2.3.2 P1端口结构及其操作 26
2.3.3 P2端口结构及其操作 27
2.3.4 P3端口结构及其操作 28
2.3.5 I/O端口的应用特性 29
2.4?单片机工作方式及时序 30
2.4.1 复位方式 30
2.4.2 程序执行方式 32
2.4.3 低功耗方式 32
2.4.4 在线仿真 35
2.4.5 振荡器与时钟电路 35
2.4.6 可编程时钟输出 36
2.4.7 机器周期和指令周期 36
2.5 单片机flash存储器的编程及加密方法 37
2.5.1 flash存储器的编程 37
2.5.2 单片机的加密方法 37
第3章 单片机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 40
3.1 概述 40
3.2 寻址方式 41
3.2.1 立即寻址方式 42
3.2.2 直接寻址方式 42
3.2.3 寄存器寻址方式 42
3.2.4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42
3.2.5 基址加变址间接寻址方式 43
3.2.6 相对寻址 44
3.2.7 位寻址方式 44
3.3 指令系统 44
3.3.1 指令分类 44
3.3.2 数据传送类 45
3.3.3 算术运算类指令 51
3.3.4 逻辑运算类 57
3.3.5 控制转移类 60
3.3.6 位操作类传送指令 65
3.4 伪指令 67
第4章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72
4.1 概述 72
4.2 顺序程序设计 73
4.3 分支程序设计 74
4.4 循环程序设计 77
4.5 子程序设计和参数传递 80
4.6 查表类程序设计 82
4.7 软件延时程序设计 83
4.8 输入输出类程序设计 84
第5章 P89C5x的计时器/计数器 89
5.1 计时器/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89
5.1.1 计时器/计数器的内部结构 89
5.1.2 计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 89
5.1.3 计时器/计数器的控制寄存器 90
5.2 T0和T1的工作方式与应用 94
5.2.1 方式0及其应用 94
5.2.2 方式1及其应用 96
5.2.3 方式2及其应用 98
5.2.4 方式3及其应用 101
5.3 T2计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与应用 103
5.3.1 捕获方式及其应用 103
5.3.2 自动重装方式及其应用 106
5.3.3 波特率发生器方式及其应用 108
5.4 计时器/计数器的综合应用 110
第6章 中断系统 113
6.1 中断技术概述 113
6.1.1 中断技术的优点 114
6.1.2 中断处理流程 114
6.2 中断系统 117
6.2.1 中断系统的结构 117
6.2.2 中断源及矢量地址 118
6.2.3 中断控制 119
6.3 外部中断源的扩展 122
6.3.1 利用计时器扩充外部中断源 122
6.3.2 中断和软件查询相结合扩充外部中断源 123
6.3.3 矢量中断扩充外部中断源 124
6.4 中断系统的应用 127
第7章 串行数据通信 132
7.1 串行数据通信基础 132
7.1.1 串行通信的分类 132
7.1.2 串行通信的数据通路形式 134
7.1.3 RS-232-C总线标准 135
7.1.4 串行端口芯片 137
7.2 P89C5x的串行端口及控制寄存器 138
7.2.1 串行端口的内部结构 138
7.2.2 通信过程 139
7.2.3 串行通信控制寄存器 139
7.3 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及波特率 141
7.3.1 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141
7.3.2 串行端口的通信波特率 142
7.4 串行端口工作方式的应用 144
7.4.1 方式0的应用 144
7.4.2 方式1的应用 147
7.4.3 方式2和方式3的应用 152
第8章 外部系统的扩展 165
8.1 并行扩展总线 165
8.1.1 并行扩展总线方法 165
8.1.2 地址译码方法 166
8.1.3 总线驱动 166
8.2 串行总线扩展 167
8.2.1 SPI总线 167
8.2.2 MICROWIRE总线 171
8.2.3 IIC总线 172
8.2.4 SMBus总线 177
8.2.5 单总线 179
8.3 并行存储器的扩展 183
8.3.1 程序存储器的扩展 183
8.3.2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186
8.4 串行EEPROM的扩展 189
8.4.1 二线制IIC EEPROM AT24CXX系列的扩展 189
8.4.2 三线制SPI EEPROM AT0系列的扩展 195
第9章 输入输出及接口技术 199
9.1 键盘 199
9.1.1 键盘的工作原理 199
9.1.2 独立式键盘和矩阵式键盘 200
9.1.3 串行I/O端口扩充键盘 200
9.2 LED显示器 203
9.2.1 LED显示器的结构及分类 203
9.2.2 LED显示器的显示方式 204
9.2.3 MAX7219串行输入输出共阴极显示驱动器 205
9.2.4 LED点阵显示器 210
9.3 LCD显示器 211
9.3.1 LCD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知识 211
9.3.2 字段式LCD显示器 214
9.3.3 点阵字符式LCD显示器 215
9.4 数模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218
9.4.1 数模转换器的原理及分类 218
9.4.2 10位串行D/A转换器TLC
9.4.3 TLC5615的应用 221
9.5 模数转换器接口及应用 222
9.5.1 模数转换器的分类 222
9.5.2 11路12位串行A/D转换器TLC
9.5.3 TLC2543与单片机的连接及应用 225
9.6 PCF8563实时时钟日历 227
9.6.1 PCF8563外部封装及引脚功能 227
9.6.2 PCF8563芯片内部结构 228
9.6.3 16个8位寄存器的功能及其控制 229
9.6.4 PCF8563与单片机的连接 231
9.7 语音接口 234
9.7.1 ISD4004的外部封装及引脚功能 235
9.7.2 ISD4004的内部结构 236
9.7.3 ISD4004串行SPI传输接口 236
9.7.4 操作指令及工作过程 237
9.7.5 ISD4004的应用 237
9.8 温度测量 242
9.8.1 DS18B20封装形式及引脚功能 242
9.8.2 DS18B20内部结构 242
9.8.3 DS18B20测温原理 244
9.8.4 DS18B20的ROM命令 245
9.8.5 DS18B20与单片机的连接及其应用 246
第10章 单片机系统开发和应用实例 250
10.1??Vision2使用简介 250
10.1.1 启动?Vision2 250
10.1.2 创建应用 250
10.1.3 调试程序 254
10.2 单片机演奏音乐的设计 254
10.2.1 单片机产生音调的基础知识 255
10.2.2 音乐软件的设计 257
10.2.3 歌曲的设计 258
10.3 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 261
10.3.1 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原理 261
10.3.2 单片机模拟控制交通灯程序设计 262
10.4 步进电动机控制 265
10.4.1 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分配形式 265
10.4.2 步进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 266
10.4.3 键盘控制步进电动机正反转及转数的设计 267
10.5 红外线遥控彩灯的设计 271
10.5.1 红外线遥控原理 271
10.5.2 红外线遥控彩灯硬件电路设计 273
10.5.3 红外线遥控彩灯软件设计 274
附录A 单片机指令表 281
附录B ASCII码表 286
附录C Philips单片机选型指南 288
附录D 常用集成电路引脚图 290
参考文献 295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片机开发板原理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