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城市建设,一氧化氮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多吗

道路交通环境空气污染对呼出气一氧化氮的影响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5年硕士论文
道路交通环境空气污染对呼出气一氧化氮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前,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持续增加,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状况的日益严重,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也逐渐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与其他污染源相比,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直接排放至近地面,与人群活动的时空交叠性决定其对人群健康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39名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干预、佩戴口罩、佩戴颗粒物过滤呼吸面罩及全过滤面罩四种方式使其暴露在高峰期交通环境污染物中。同步测量道路交通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及人体呼吸系统炎症指标FeNO,评估不同污染物浓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及不同干预措施对于暴露于交通环境中的人群健康改善状况。天津市复康路采暖季和非采暖季道路交通环境中N02浓度中位值分别为730μg/m3、 80.0μg/m3;BC为6.8μg/m3.6.1μg/m3、PM1分别为106.0μg/m3、86.0μg/m3、PM2.5为 139.0μg/m3、96.0μg/m3,PM10浓度为1510μg/m3、91.0μg/m;C O浓度中位值则分别为1.8ppm、2.2ppm、APEC期间各污染物浓度均较APEC前后降低。BC、CO、PM2.5与PM10四者之间具有高度线性正相关关系;PM1与CO、PM2.5、PM10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BC、PM2.5、PM10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其具有相同的来源。FeN O浓度值在暴露结束后4小时达到最大,表明交通环境污染物暴露所引起的炎症指标FeNO的变化具有大约4h的滞后效应。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可得到,FeNO(无过滤)FeNO(颗粒物过滤,均与FeNO(全过滤),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全过滤方式作为道路交通环境中污染物暴露的干预措施具有显著的效果。单位浓度的BC所导致的FeNO升高值最大,NO2次之,PM25与PM10所导致的FeNO升高值变化不大。全过滤呼吸面罩同时对FeNO与NO2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显著影响。颗粒物过滤呼吸面罩对于BC的改善效果优于全过滤呼吸面罩的改善效果,口罩的改善效果最差。对于PM2.5与PM10,颗粒物过滤呼吸面罩改善效果优于口罩及全过滤呼吸面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X734;X51【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0第一章 绪论10-21 1.1 研究背景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11-15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1.2.2 干预实验在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应用13-15 1.3 呼出气NO研究意义15-19
1.3.1 呼出气NO的产生机制15-17
1.3.2 呼出气NO的正常值及影响因素17-18
1.3.3 呼出气NO的监测意义18-19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9-21
1.4.1 研究目的19
1.4.2 研究内容19-20
1.4.3 技术路线图20-21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实验方法21-30 2.1 实验地点与人群的选择21-22
2.1.1 实验地点的选择21-22
2.1.2 实验人群的选择22 2.2 空气污染物和生物标志物的测量22-28
2.2.1 交通暴露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测量22-24
2.2.2 呼出气NO的测量24-28
2.2.3 统计分析28 2.3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28-30
2.3.1 实验前28-29
2.3.2 实验中29
2.3.3 实验后29-30第三章 暴露期间污染物浓度特征30-49 3.1 道路旁交通环境污染物浓度特征30-32 3.2 暴露期间各污染物浓度变化32-42
3.2.1 道路交通环境中NO_2浓度特征32-34
3.2.2 道路交通环境中颗粒物浓度特征34-37
3.2.3 道路交通环境中BC浓度特征37-39
3.2.4 道路交通环境中CO浓度特征39-42 3.3 APEC前后道路污染物浓度变化42-46 3.4 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46-47 3.5 室内空气质量浓度特征47-48 3.6 本章小结48-49第四章 不同干预方式对FeNO变化率的影响49-57 4.1 暴露人群基本情况49-50 4.2 不同干预条件下FeNO的变化50-56
4.2.1 不同干预方式下FeNO的变化特征50-52
4.2.2 不同干预条件下男女之间FeNO的变化52-56 4.3 本章小结56-57第五章 不同污染物浓度及干预方式与健康指标FeNO的关系57-70 5.1 APEC前与APEC期间FeNO的变化特征57-58 5.2 污染物浓度及不同干预方式与健康指标FeNO的关系58-69
5.2.1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建立58-60
5.2.2 模型结果与讨论60-69 5.3 本章小结69-70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0-73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70-72 6.2 本研究创新点72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72-73参考文献73-80致谢80-81个人简历8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松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龙连芳;王新明;冯宝志;张艳利;杨海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谢绍东,张远航,唐孝炎;[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郭新彪;;[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年09期
赵丽敏;马利军;;[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年05期
吴国平,胡伟,滕恩江,魏复盛;[J];中国环境监测;2001年S1期
叶舜华,袁东,徐晓辉;[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1期
;[J];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03期
魏正明;[J];上海环境科学;2002年12期
郭丽丽;张志红;董洁;牟敬锋;张志荣;郭林艳;宋志娇;王轩;高建伟;任艳军;;[J];卫生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俊秀;[D];复旦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亮红;肖化云;胡大芬;朱仁果;谢志英;吴代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高明;柏跃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赵晓光;许振成;王轩;王俊能;;[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白晓龙;何康林;;[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李滨丹;吴宁;;[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7期
林秀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2期
樊守彬;;[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4期
王雪松,李金龙;[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王雪松,李金龙;[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顾达萨;邵敏;陆思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梦潇;吕春玲;宋冬云;;[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仇士萍;秦军;米世侨;蒋丽娜;周毅;;[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侯辉;刘天骄;程学丰;;[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陈红梅;汪小钦;陈崇成;;[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刘彩虹;;[A];平安浙江气象保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刘彩虹;;[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二卷 气象分卷)[C];2006年
冯朝卿;林丽华;田瑞;;[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志薇;王式功;尚可政;王宏斌;;[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孙家仁;俞胜宾;张毅强;陶俊;蒋兴文;陈来国;廖志恒;;[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孙兆彬;陶燕;崔甍甍;安兴琴;马小会;张德山;杨红强;;[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天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赵骆伟;[D];浙江大学;2002年
孙宪民;[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钟珂;[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高岩;[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陈水森;[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朱昌吉;[D];吉林大学;2005年
林刚;[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冯艳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龚燕冰;[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静玉;[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李光辉;[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薛蕊;[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孔杨;[D];山东大学;2010年
李艳艳;[D];东华大学;2011年
白明慧;[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牛睿尧;[D];吉林大学;2011年
宋昌庆;[D];吉林大学;2011年
杨健儿;[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静;[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应高祥,陆永琪,郝吉明,余学春,贺克斌;[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4期
李伟,傅立新,郝吉明,马红,李锁强,胡伟;[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李龙凤,王新明,赵利容,何秋生,盛国英,傅家谟;[J];地球与环境;2005年02期
吴晓璐;余琦;马蔚纯;;[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郭祖培;[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黄虹;曾宝强;曹军骥;麦志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吕文英;徐海娟;王新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1期
赵利容,王新明,何秋生,丁翔,李龙凤,王好;[J];环境化学;2005年03期
于建华,虞统,魏强,王欣,时建纲,李海军;[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陈建华,王玮,刘红杰,岳欣,李红,汤大钢;[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嫣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卫红;[J];福建环境;2000年05期
马欣华;[J];青海环境;2001年04期
朱玉强;[J];天津科技;2001年05期
龚培峰;[J];江苏环境科技;2004年S1期
张兰真;王建英;赵乾杰;赵颖;陈静;;[J];河南气象;2006年02期
黄维;刘文君;常沁春;赵红;陆荫;白亮;;[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06期
魏玉香;;[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4期
胡麓华;;[J];企业技术开发;2006年11期
霍寅龙;张景欣;高媛;;[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年02期
马一方;;[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乾杰;丁卫东;赵颖;王建英;李金锋;;[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谷明川;何青林;王会勤;;[A];搞好矿区环境保护 建立和谐生态型矿区论文集[C];2007年
谷明川;何青林;王会勤;;[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朱玉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屈兴胜;;[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曹超;庄马展;王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樊昕方;马君;王春霞;;[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齐堃;;[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元洁;张赞;;[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丁浩;吴英君;;[A];现代粘接技术与环保胶粘剂学术论坛暨北京粘接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唐夏;[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李汝震;[N];济南日报;2011年
张秋蕾;[N];中国环境报;2012年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星;[N];健康报;2013年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解淑艳 王帅
王瑞斌;[N];中国环境报;2012年
林茂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闫靖靖 通讯员
范建忠;[N];中国气象报;2014年
;[N];中国电力报;2014年
李娇;[N];四平日报;2005年
东南网记者
陈嘉亮;[N];福建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文巧;[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美琴;[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刘江海;[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5年
韩非;[D];山西大学;2009年
张帆;[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周磊;[D];浙江大学;2012年
田月;[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刘菊;[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平时在食物里多吃什么可以增加一氧化氮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平时在食物里多吃什么可以增加一氧化氮
平时在食物里多吃什么可以增加一氧化氮啊
一氧化氮直接由L-精氨酸产生,一种存在于所有食物蛋白质(肉、鸡、黄豆、鱼、牛奶、坚果、谷物)中的基本氨基酸。富含蛋白质与L-精氨酸的食物将增加机体内一氧化氮产量。
由于一氧化氮可被氧化剂(饱和脂肪、炎症、氧化应激相关的氧自由基)快速破坏,摄入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对于预防一氧化氮缺失是重要的。
健康食物所致的一氧化氮产量增加可进一步通过经常、充足的锻炼而增强。增加锻炼而使一氧化氮产量增加的原因是动脉内血流量的增加刺激心血管系统内的L-精氨酸转化为一氧化氮。因此,健康饮食配以持续锻炼可以增加体内一氧化氮的合成。
第 1 页 共 1 页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一氧化氮(NO)可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及光化学污染等,是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但近年研究表明,小剂量的NO在人体内却能调整血压、促进消化、治疗心脏病、帮助大脑记忆等.根据以上叙述和生活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NO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并不是绝对的
B.化学物质起什么样的作用往往和其用量紧密相关
C.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这说明汽油中一定含有碳和氮元素
D.空气中的N2和O2遇明火就可以反应生成NO
试题“一氧化氮(NO)可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及光化学污...”;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某同学对所学的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能源与环境
氢气、氧气有可燃性--作燃料一氧化碳有还原性--炼铁氮气有稳定性--作保护气
煤、石油燃烧--无污染车用乙醇汽油--减少污染氢能--无污染
假酒中毒--甲醇引起
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
工业用盐中毒--亚硝酸钠引起
瓦斯爆炸--由甲烷引起
除鱼胆汁苦味(酸性)--纯碱溶液浸泡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2011 年3 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辐射泄漏,一旦发生核泄漏,放射碘可能被附近居民吸入,引发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癌.请回答下列问题:(1)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中国全面安检核设施,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意义在于:①开发核能可节约化石能源;②核能是不会造成对环境污染的能源; ③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防止形成酸雨; ④核能是可再生能源其中理解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2)世界卫生组织提示要求谨慎服用碘片,以减少人体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碘片的主要成分为碘化钾(化学式为 KI),则碘化钾中碘元素化合价为______;(3)福岛第一核电站机组反应堆芯发生放出氢气,当接触外界的氧气发生剧烈反应,导致连续爆炸.请写出氢气爆炸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4)在这次核危机中日本政府采取了一定措施,请写出一种你应当采取预防的方法是______.
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难闻气味的气体,原因是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