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贝类养殖的海水鱼塘里还可以养那些东西

商务合作: 400-705-0209
· 食材行业品牌网站
400-705-0209
您正在访问:
海洋贝类病害和健康养殖
核心提示: 我国是世界水产量最大的国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约80% 的海水养殖产量是海产经济贝类,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
&&& 我国是世界水产量最大的国家,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约80% 的海水养殖产量是海产经济贝类,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滩涂贝类养殖成本低,投资少,产量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已成为沿海的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面积和规模迅速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多,自身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沿海经济的发展,陆源污染物排放增多,使水域环境严重恶化,导致病害及死亡经常暴发。研究表明,病害机制相当复杂,当前完全有效的做到病害控制和制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不现实的。目前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持水环境良好和稳定,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止方法,才能减轻危害程度,控制流行的规模,减少病害对生产造成的损失。
1 病害死亡原因分析
以前对死亡原因调查,大多从环境着手,推论较多,多数认为海洋污染,天气异常和赤潮造成,很少查到确切的原因。
养殖贝类的病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非病原性和病原性。非病原性,包括机械损伤、物理和化学刺激、饵料缺乏、乱用药物等:病原性,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虫、寄生虫等。在养殖过程中,病害并不是单一的,而全都是混合感染的。非病原性疾病,也能引起病原性疾病。
养殖贝类病害暴发和大批死亡,就是这两种类型的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原因:
1.1 水域富营养化
工厂废水、生活污水,动物残饵和粪便使水域氮磷超标,水质过肥,形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样海水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不断提高,使海水严重缺氧,浮游生物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将引起贝类大批死亡。
1.2 养殖容量
养殖容量的定义为&特定的水域,单位水体养殖对象在不危害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证经济效益最大,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条件下的最大产量&。一个海区、海湾或者一个养殖池塘,贝类养殖,都有一个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超过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大养殖量,盲目的发展,而不考虑这一水域的基础生产力,就会造成养殖贝类严重饥饿。贝类不但无力生长,而且缺乏抵抗外界不利环境的能力。有些地方海涂养殖和池塘养殖,密度过大,因饵料不足造成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抵抗能力较差,外界细菌很容易感染,极易生病。
1.3 天气变化
(1)盐度影响:暴雨洪水使盐度过低,天旱少雨使盐度过高。(2)高温影响:养殖海涂&潮头水&,受涂温影响、水温过赢塘养水浅,太阳暴晒,水温过高。(3)风浪影响将海涂和塘底的缺氧水和污染物、翻卷到上层,污染养殖水域。高温、旱涝、低气压和风浪,都是贝类大批死亡的气象因素。
1.4 种质退化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养殖生物,杂合性越高,变异性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纯合性越高,变异性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弱。局部海区的单一品种,因多年繁殖,造成种质退化。例如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太平洋牡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进海湾,都是因为引进的亲贝数量有限,又经过多年的繁衍,出现了种质退化。
1.5 理化因子超标
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口密集,大量污水流人海中,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和酸碱、石油等,生活污水含有大量氮、磷,农田中还有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还有滴滴涕,要经过10-50年,才能分解。这些有害物质大量超标,发生贝类中毒死亡。
由于滩涂和池塘,长时间连续养殖,排泄物、死贝、残饵等大量蓄存、积累,造成底质老化、硫化氢、氨氮过量。调查表明,缢蛏、泥蚶等贝类,死亡严重的滩涂和池塘,底质发黑,恶臭难嗅,造成池塘和滩涂缺氧,过量有机物,一到高温季节,在细菌作用下,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同时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硫化氢、氨氮、硫化铁,将造成贝类得病。
1.6 贝类繁殖
繁殖期,体质衰弱,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病。、缢蛏、泥蚶、扇贝、牡蛎等,突发病害,多发生在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因为性腺发育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降低了抗病能力,在不利环境条件下,容易死亡。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其中有毒的赤潮,所占的比例也有所增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死亡、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甚至造成无氧状态,产生赤潮毒素,导致养殖贝类发病死亡。在池塘内施肥过多,造成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人为的&赤潮&,使贝类消瘦,得病死亡。
1.8 敌害生物
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养殖区,敌害生物较多,如玉螺、蛇鳗、海鳗、蟹类、和海鸟等,都能吃食贝类,浒苔覆盖滩面和塘底,妨碍贝类呼吸,藻类死亡腐烂,污染底质。
1.9 互相感染
贝类发病期多在夏季,细菌、微生物和寄生虫繁殖加快,贝类死亡后容易腐败、发臭。底质很快变黑,污染周围滩涂和塘底,也污染了水质,引起相互感染.相继死亡。
1.10 自身污染
养殖水域中,由于残饵、排泄物、尸体等大量积累,使水质和底质产生污染。不但影响养殖贝类的生长,而且促使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为病害发生和传播创造条件。乐清湾为半封闭的海湾,海水交换能力差,残饵和排泄物不能很快排出,便在海底和塘底长期积累,促使水质和底质严重恶化,导致疾病发生。据日本楠木研究报导,年广岛筏式牡蛎养殖,1台筏架165m2养殖面积,对排泄物干重测定,一年总量有l9.3t。
1.11 热污染
养殖水层过浅,暴晒水温升高,贝类耗氧量增加,使水中溶氧量降低,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贝类体质衰弱,抵抗力降低。水中缺氧,将产生H2S和寄生虫,更容易使贝类发病死亡。
1.12 常见病害
贝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原虫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在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颗粒,使细胞大量解体;细菌性疾病,软体组织中被弧菌和有害细菌感染;原虫性疾病,是单孢子属引起的疾病;寄生性病,如寄生蟹、吸虫、水螅、鱼蚤、线虫等。我们在缢蛏体内,检查到食蛏泄肠吸虫,自毛蚴侵入缢蛏体内,大量吸取营养,发育成长为包蚴,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大量子孢蚴、孙包蚴,内脏组织几乎被虫体消耗尽。软体部发红,体质消瘦发生死亡;我们还在泥蚶体内发现豆蟹,有时寄生l~2只,为白色或淡黄色,头胸甲薄而软、眼睛和螯退化。另外还发现鱼蚤病,寄生数量多者7~8条,寄生鱼蚤的泥蚶,体质消瘦,生长停滞,发生死亡。
2 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技术
2.1 综合养殖
建立多品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立体化养殖模式和良好的循环生态结构,严格掌握混养品种的搭配比例、利用共生互利原理,达到塘内水环境的自净循环。实践证明,鱼、虾、贝、蟹混养,能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贝类滤食生长,能维持水体相对稳定。研究表明,混养贝类的池塘,比单养的池塘,饵料营养利用率增加20% 左右。鱼、虾、蟹的剩饵和排泄物,是培养贝类适口基础饵料的最佳营养,可以促进贝类生长。
2.2 强化复壮苗种与控制病源扩散
为了使长久生长在一个局部海区的贝类种群不退化,必须间隔几年重新引种,增加种苗遗传的变异性,增加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严格控制从病源区移养苗种,移苗时,对苗种质量要严格把关。近年来文蛤苗种紧缺,不少养民不问产地是否疫区,或者种苗是否带病,就大量移苗,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2.3 养殖容量精确评估
对可养水域或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养殖品种,养殖方式、养殖面积和密度以及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养殖密度、规划养殖布局,对可养容量作出科学评估,建立起科学养殖容量模式。
2.4 养殖技术规范化
①播苗前彻底清淤、除害、翻耕、曝晒、消毒,使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氮充分氧化。②合理播养密度、保持适宜产量。③ 提倡轮养、间养、混养等立体养殖措施,防止底质老化。④ 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及时提供灾情、役情预报。⑤加强病害防治,放苗前15d每亩用60Kg生石灰清塘,均匀泼撒;漂白粉1.5Kg/亩,过滤液消毒,或者用茶子饼20ppm、三唑磷(0.1%浓度)总用量每亩30~50ml乳液,均匀喷洒,清除敌害。
2.5 合理施肥
进水后施入适量化肥,繁殖饵料生物。注意调好水色,早期黄绿色,以硅藻、金藻为主;中期添水为主;后期为绿黄色,使藻类始终处于繁殖盛期,达到水肥而不老,水活而不瘦,保持水环境生态平衡,保证贝类养殖快速生长。
2.6改善养殖环境
发展鱼、虾、贝、藻间养轮养,实践证明,单一品种多年连续养殖,将会导致病害泛滥,造成大批死亡。而因地制宜地进行鱼、虾、贝、藻的间养、轮养、合理布置养殖比例及密度,既提高水域立体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又使养殖区域内鱼、虾、蟹、贝、藻的生理代谢产物转换为互补性营养盐、利用了单养未充分利用的营养盐,CO2和光能,从而调节和改变了养殖水域的&老化&。减少了养殖区域的污染。
2.7 赤潮预防
加强水质监测,对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赤潮发生进行预测,重视海域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工厂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避免废水集中排放。改善养殖环境。
2.8 合理移苗
由于池塘条件稳定,苗种规格可根据养殖目标而定,通常养殖面积不要超过池塘面积的1/3。放苗密度,以不同品种和规格大小而异,蛏苗3,000粒/斤左右,亩放量100~150市斤;文蛤2.5~3.0cm规格,亩放量0.5t;泥蚶6,000~8,000粒/斤,亩放量15Kg左右;泥蚶200~300粒/斤,亩放量250~350Kg。
2.9 清洁生产
合理布局,保护和改良养殖环境,清洁化生产,是海水贝类增养殖健康发展的保证。贝类养殖区的选择和布局,必须根据养殖品种的生态习性和水文地质条件,科学测算环境容纳量,合理选择养殖强度,最终达到清洁化生产。
2.10 底质选择
不同类型的滩涂贝类,对底质要求不同,底质是选择贝类养殖场所的重要条件之一。文蛤、、喜居砂质或砂泥质;缢蛏和泥蚶喜居泥质。因此在滩涂贝类养殖中,应根据不同贝类的生活习性,选择不同底质的滩涂和池塘,或者根据需要,对底质进行改良,创造其生活条件。如温州龙湾灵昆镇,养殖文蛤,在泥质池塘底部,铺黄砂,改良底质,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
2.11 水质处理: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种类型
物理处理:①增氧机增氧,除了对养殖生物提供氧气,而且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处理,促使有机物分解,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②更换新鲜海水,保持水质清新,改良水质状况。③底质保健剂,可利用吸附作用去除水中废物,净化水质。多应用塑料制成的纤维状过滤材料,除氨效果很好,如利用活性类纤维,吸附有机物,最大吸附率达82%,麦饭石、沸石和人造水藻都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和吸收有毒代谢物的作用。
化学处理:① PH改良剂,用生石灰杀菌效果较好,施用量每m2 24g(16Kg/亩)。② 氨毒性应用:适量用氨水清塘,还可肥水,用量10Kg/nm2。③育苗过程中,臭氧杀菌效果好。④偶合剂,可利用阳离子,去除水中过多的藻类,有&水宝灵&、&兰天使&、&除藻净&等。
生物处理:应用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① 光合细菌,可净化水质,改善环境。②牙孢杆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能分解塘底的污泥和污水,抑制硫化物产生。③水生植物,有一定的水质净化作用。
2.12 科学管理、合理布局
在养殖过程中,稳定老品种,开发新品种,搞好四转向,粗养转精养,单养转混养,单季转双季,养殖转增殖,做好养殖水域环境的&四改&,大池改小池,死池改活池,浅池改深池,投鲜饵料改投配合饵料,依靠科学进步,组织科技攻关,以技术培训为重点,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站,建立一支乡镇渔业技术员队伍,形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以上是l2个方面的发病原因和l2个方面的防止对策。决不能孤立的去看待病害、死亡的发生,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要防止和控制病害,必须从生态环境着手,保持水环境良好和稳定,以防为主,才能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此文章由搜渔利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此技术转载到:当前位置: >>
滩涂贝类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 22:34:18
主持人:农民朋友们、同学们:你们好!我是主持人***,欢迎收听我主持的&&&&"农业部重点推广50项农业技术系列广播讲座"节目。今天我们的讲座题目是"滩&&&&涂贝类养殖技术",为此,我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我国水产养殖专家&&&&张国范教授。张教授您好! &&&&
张教授:主持人你好! &&&&
主持人:我国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有辽阔的沿海滩涂,滩涂贝类资&&&&源也非常丰富,您能给我们介绍以下我国的滩涂贝类养殖情况好吗? &&&&
张教授:好的。滩涂贝类指的是匍匐或埋栖于潮间带中、低潮区和潮下&&&&带20米以内的砂泥质或泥砂质双壳类和腹足类。 滩涂贝类的养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养殖的滩涂贝类绝大多数是双壳类,主要有:泥蚶、毛蚶、魁蚶、&&&&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丽文蛤、青蛤、四角蛤蜊、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西施舌、栉江珧、彩虹明樱蛤等;腹足类只有少数几种,如泥螺、红螺、蝾&&&&螺等。近年来,滩涂贝类的养殖发展比较迅猛,养殖面积在不断扩大,养殖种类&&&&在逐渐增多,养殖产量也在逐年提高。目前,滩涂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一个生长点。 &&&&
主持人:我国目前养殖滩涂贝类主要有那些方式呢? &&&&
张教授:当前,我国滩涂贝类的养殖主要通过滩涂放养、护养、围养、&&&&虾塘混养、盐田放养等方式进行。 &&&&
主持人:我国养殖的滩涂贝类苗种都是如何获得的呢? &&&&
张教授:目前,我国养殖的滩涂贝类苗种主要从几种途径获得: &&&&
1、采捕天然苗
在贝类繁殖产卵季节,采捕自然附着在海区滩涂上的天&&&&然苗种,集中暂养培育或运输到其它滩涂上放养。由于附苗的滩涂未经人工任何&&&&改造,因而附苗密度不大,产量不高。如文蛤苗种的采捕。 &&&&
2、海区半人工采苗
在贝类自然繁殖的海区,根据其繁殖附苗习性,通&&&&过人工选择和构筑种苗场以及"平畦预报"进行采苗。这种方法比采集天然苗种先&&&&进和优越,在正常情况下,可顺利获得大量种苗。如缢蛏苗种的采捕。 &&&&
3、室外土池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 这是通过对亲贝催产而获得大量&&&&成熟精卵,并使其结合授精分裂发育为浮游幼虫再放到海边露天土池中,经过人&&&&工的精心管理培育到稚贝。因面积大,洗卵和清除敌害工作比较困难,故人工控&&&&制程度较差,但这种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是多快好省的大众化育苗方法,又&&&&称半人工育苗。如泥蚶、缢蛏、蛤仔、泥螺等都可通过这种方法获得大量的苗种。 &&&&
4、室内人工育苗(工厂化人工育苗)
它是指从亲贝的选择、促熟蓄养、&&&&诱导排放精卵、授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苗种&&&&培育方法。人工育苗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贝类苗种,它具有许多优点: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提早育苗、提早采苗,延长了生长期;可防除敌害、提&&&&高了成活率;可引进和培育新品种等。目前,我国已进行了泥蚶、文蛤、缢蛏、&&&&泥螺等滩涂贝类的室内人工育苗。 &&&&
从长远看,上述四种苗种获得途径中,应大力推广半人工育苗和工厂化&&&&人工育苗这两种方法。 &&&&
主持人:滩涂贝类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
张教授:近年来,我国在滩涂贝类养殖生产中已陆续开展和尝试了一些&&&&种类的室内人工育苗,如泥蚶、四角蛤蜊、文蛤、青蛤、缢蛏、西施舌、泥螺等。&&&&贝类的室内人工育苗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生产过程,它包括育苗生产前的场址&&&&选择、规模设计和设备准备,生产中亲贝的选择、暂养、性腺催熟和催产、人工&&&&受精和洗卵以及幼虫的培育等诸多环节,尤其是幼虫的培育最要加以重视。 &&&&&&&&
主持人:张教授,如何建好一个育苗场呢? &&&&
张教授:要建好一个育苗场,首先要选好育苗场址。育苗场地的选择要&&&&根据当地水产养殖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综合分析,从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应选择:水质好、无污染、透明度大、盐度适宜的海区,&&&&同时还要注意交通应方便、淡水要充足等。其次,育苗场的设计规模也应注意。&&&&育苗场育苗场依育苗池的有效水体总容积(m3),分为大、中、小型育苗池。一般&&&&讲,500~1000 m3为小型场, m3为中型场,2000 m3以上为大型场。&&&&场的大小应依自己的能力而设,切不可盲目扩大。一个好的育苗场还应有:育苗&&&&室、藻种室、饵料室、亲贝暂养池、锅炉房、风机室、变电室、水泵室、沉淀池、&&&&砂滤池、蓄水池等配套设施。 &&&&
主持人:在人工育苗中,如何进行选择和暂养亲贝,又如何对亲贝进行&&&&性腺催熟呢? &&&&
张教授:亲贝的质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亲贝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同时还要做好亲贝的暂养工作。应选择个体大、无损伤、活力好、性&&&&腺成熟的个体做为亲贝。亲贝暂养要做到合适的密度,充足的营养,良好的水质&&&&等。亲贝在催产前,一般要进行性腺的促熟。对于双壳类,在其产卵盛期的前1&&&&个月左右,就可把亲贝放入池中暂养,通过换水和投喂饵料生物即可促进亲贝的&&&&性腺饱满和成熟;对于腹足类,由于其繁殖季节较长,且大多数种类可多次产卵,&&&&因此,可在其产卵前一周把亲贝放入暂养池中,通过换水和人工投饵,促进亲贝&&&&的性腺饱满和成熟。 &&&&
主持人:怎样对亲贝进行人工催产呢? &&&&
张教授:贝类的人工催产主要应用于双壳类,绝大多数腹足类不需要人&&&&工催产。目前,室内人工育苗中催产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理化结合3种方法。 &&&&
(1)物理方法常用的有 &&&&变温法: 通过3~4℃的升降温反复刺激,促使其排放精卵,如魁蚶、泥蚶等。 &&&&
阴干流水刺激法:性腺成熟的亲贝先阴干一段时间,然后用流水刺激,&&&&就可排放精卵。这种方法在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泥蚶、缢蛏、西施舌、等种&&&&类的催产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阴干、升降温刺激法:这种方法刺激强度大,能促使缢蛏、文蛤等大量&&&&排放精卵。 &&&&
(2)化学方法
用0.2%的铵海水0.2~0.5ml注射亲贝的性腺,20分钟就&&&&有精卵排放。泥蚶催产常用这种方法。 &&&&
(3)理化因子结合法
对亲贝注射铵海水后,再结合降温、流水可促&&&&使大多数个体排放精卵。 &&&&
主持人:人工受精和洗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
张教授:当亲贝分别排除精卵后,移走亲贝,稀释精液,并将精液按一&&&&定的量投入盛有卵子的池中,搅拌均匀,这一过程就是人工受精。洗卵就是把卵&&&&子和受精卵用海水经过筛绢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这一过程。洗卵是贝类人工&&&&育苗中非常重要的步骤之一,受精前的卵子和受精后的受精卵要经过筛绢用海水&&&&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过滤,受精后的洗卵更为重要,原因是通过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因为贝类在排放精卵的过程中,往往也排出粪便和粘液。因此,&&&&在受精前,卵子要经过筛绢过滤。受精后的洗卵更为重要,原因是通过反复洗涤&&&&和不断更换海水,既可除去多余的精子、不成熟的卵和卵水等,有利于胚胎发育,&&&&又可排除受精卵的代谢产物,使受精卵保持悬浮状态,能有效地提高孵化率。 &&&&
主持人:在幼虫培育中要注意哪些事项? &&&&
张教授:幼虫培育是贝类人工育苗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也是决定人工&&&&育苗能否成功的环节。因此,幼虫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幼虫培养应主要从幼&&&&虫培养的密度、适宜的饵料种类和饵料浓度、水温、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原生动物侵害及细菌性疾病等方面考虑。 &&&&
浮游幼虫的培养密度是否适宜,也会直接影响人工育苗的成败。对于双壳&&&&类,其幼虫个体较小,因此,培养密度一般比较高,每毫升水体可含几个。但对&&&&于腹足类,其幼虫个体一般比较大,初孵出的面盘幼虫常在200~300微米,因此,&&&&培养密度不能高,一般每毫升水体零点几个既可。 &&&&
在贝类人工育苗中饵料粒径的大小、质量的优劣、数量的多寡都直接关系&&&&到育苗能否成功。由于贝类浮游幼虫比较小,它只能摄食单细胞藻类。因此,藻&&&&种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要选择个体小、易消化、无毒性、营养价值高、繁殖快、&&&&易大量培养的单胞藻。通常金藻,扁藻,微小的硅藻等都是培养贝类浮游幼虫的&&&&良好饵料。常用的有湛江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绿微球藻、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新月菱形藻异胶藻等。很多实验都已证明,在贝类浮游幼&&&&虫培养过程中,用几种藻类混合投喂要比用单一种藻类投喂效果好。育苗过程中&&&&切记不要使用已经老化的藻类饵料。尽管饵料质量良好,但如果在幼虫培养过程&&&&中,饵料数量不够,也同样会影响幼虫的成活与生长。因此,在贝类育苗生产中,&&&&大量的优质饵料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
温度、盐度、光照、海水的溶氧和PH值等生态因子也是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
一般来讲,滩涂贝类幼虫也都有较宽的温盐度适宜范围,只要不是环境&&&&条件发生骤变,一般都能良好地成活、生长和发育。 &&&&
在环境因子中,光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然而,在贝类人工育苗过程中,&&&&光又是影响幼虫和稚贝运动及完成形态构造的一项重要因素。因为,担轮幼虫和&&&&初期面盘幼虫都具有明显的趋光性,而变态期的面盘幼虫和稚贝则表现出明显的&&&&背光性。鉴于此,育苗室内的光照要力求均匀;变态附着时,尽可能增加附着物&&&&的阴影;稚贝期的培育可适当增加光照时数。 &&&&
贝类人工育苗中水中溶解氧一般要维持在4mg/l以上,PH的允许范围一&&&&般为7.5~8.4。 &&&&
育苗水中原生动物的出现,标志着育苗水质开始恶化。它不但侵袭幼虫,&&&&而且分泌物可使水质败坏,造成幼虫大量死亡。对原生动物一般采用倒池过滤、&&&&药物除杀、防治结合等措施。而对于细菌性疾病防治主要采用紫外线照射灭菌、&&&&臭氧灭菌、抗生素防治及氯化消毒或高锰酸钾消毒。 &&&&&&&&
主持人:张教授,贝类室外人工育苗与室内人工育苗有哪些不同技术要&&&&点呢? &&&&
张教授:室外人工育苗也称土池人工育苗,是在室外土池中进行的。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土池人工育苗中首先应十分重视室外土池的构筑。土池应选&&&&择在不受台风洪水威胁、无污染、砂多泥少(砂80%、泥20%)、大小潮水均能进&&&&入的内湾海边滩涂。土池面积应因地制宜,一般以5亩左右比较适宜。土池岸边&&&&最好用石头砌成,土池内水位根据所养种类而定,一般应在1米以上。在土池靠&&&&水一边开设一个装有细网目筛绢网袋的闸门非常重要。闸门可海水进、出土池和&&&&适于流水催产,网袋可以防止有害生物和大型浮游生物进入土池,同时网袋还可&&&&以防止所培育的贝类浮游幼虫的外流。利用废弃的养虾池做为贝类育苗池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场所,对于面积比较大的虾池可划成若干小区。 &&&&
此外,在土池育苗中,亲贝催产主要采用阴干加流水刺激法,其技术要&&&&点是:一般在大潮期间,先将亲贝阴干,不同的贝类阴干时间不同,如缢蛏需阴&&&&干6~8小时,蛤仔需阴干15~18小时,长竹蛏5小时左右,然后流水刺激2~3小&&&&时即可排放。 &&&&
第三,与室内人工育苗不同,土池育苗开始前应将原有土池的沉积淤泥&&&&除去,然后加砂翻松耙平,为幼虫的附着做好准备。育苗前10天,用药物清除池&&&&中的敌害生物。土池育苗中,在培养浮游幼虫期间,可采取每天逐步增添新海水&&&&的方法来控制水质。当幼虫附着变态后,可采取排、进换水的方法来保持水质的&&&&新鲜度。同样,饵料的质量和数量也是决定土池人工育苗幼虫和稚贝成活和生长&&&&好坏的关键。为了使土池中浮游植物的密度适宜,可采取少量而经常施肥的方法&&&&来控制。此外,为了补充幼虫适合的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可以在滩涂表面刮取"&&&&油泥"或人工培养一些饵料生物投入土池中。 &&&&
主持人:滩涂贝类在养成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
张教授:滩涂贝类在养成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1、选择养殖场所和整理
一般要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滩涂。滩面&&&&要平坦广阔、略有倾斜,大小潮水都能淹没和干露。虾池、潮沟等砂泥质底质的&&&&地方均可作为养成场所。滩涂贝类养成场所的底质以砂泥质为主,砂的含量应在&&&&60%以上,当然砂的含量也应视不同的养殖种类而定。为确保种苗有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播苗之前应将虾池、蚶田、蛏埕、滩面翻松,以利于种苗潜入地表,&&&&如有洼地应整平防止夏季落潮水温升高引起苗种死亡。此外,苗种播放前清除玉&&&&螺、蛇鳗、海鲶、蟹类等敌害生物也非常重要。 &&&&
贝类种苗的播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水播,当海水涨满潮时用&&&&铁锹均匀地将苗种撒入水中,这种播苗方式种苗的成活率比较高,缺点是因潮流&&&&或风等因素影响使苗种不容易播撒均匀;另一种方法是干播,即在滩面露出时将&&&&苗种均匀地撒在滩面上,一般选择大潮水早晚退潮时进行,但应注意苗种在滩面&&&&上干露的时间不易过长。播种的数量和密度要考虑到水域种的饵料和滩涂的质地&&&&结构以及其它贝类的资源量。同时还应根据苗种大小和放养面积而定。一般情况&&&&下,水中饵料生物丰富,质地又疏松可适当多播苗;反之则少播苗。大规格的苗&&&&种可多播;小规格的苗种可少播。低潮区播养密度可大一些,中高潮区则密度小&&&&一些。 &&&&
3、养成管理
苗种播完后,能否取得丰产丰收,管理也很重要。许多&&&&经验都表明:一个良好的海上安全秩序是贝类滩涂增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所以,在滩涂贝类的增养殖过程中,一支能够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滩涂护理队伍是增养殖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这支队伍除了维护滩涂秩序外,还&&&&要从事日常技术方面的管理,包括定期测定温度、盐度,定期取样观察和测量贝&&&&壳的壳长、壳高、壳宽、体重,做好生产记录,经常巡视养殖区域,注意堤坝、&&&&围埂、围网的防漏,对养殖区域内的敌害生物定期防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和处理。 &&&&
主持人:张教授,您对我国的滩涂贝类养殖还有哪些建议呢? &&&&
张教授:滩涂贝类一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易采捕等特性&&&&广受大众喜爱,近年来对其需求量日趋增加。为了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积&&&&极开展滩涂贝类增养殖的同时,还应保护其资源。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苗种场地的管理
; &&&&2、 规定采捕规格; &&&&3、 划定禁捕区; &&&&4、 规定禁捕期; &&&&5、 建立护养区; &&&&6、 控制采捕量; &&&&7、 适时地向海区增补苗种; &&&&8、 开辟新苗场和养成区。 &&&& &&&&(记者 佚名)
Copyright (C)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贝类养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