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隆子县海拔学萨乡是属于藏族藏族吗

列麦乡介绍_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乡地名网
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乡
地名:列麦乡隶属:行政代码:代码前6位:540529长途区号:0893 邮政编码:856000车牌号码:藏C行政级别:乡人口数量:约2300人人口密度:5人/km2辖区面积:498平方公里 列麦乡相关网站:??????????????
  隆子县辖乡。1960年建列麦乡,1969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7年将列麦、坡聂乡合并为新的列麦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0.23万。辖娘堆堂、列麦、西绕、洋史、玉巴、聂荣我、堂来木7个村委会。以农牧业为主,种植小麦、青稞、油菜、荞麦,牧养牦牛、黄牛、羊。建有装机容量为50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以下地名与列麦乡面积相当:
列麦乡区划 210 列麦村
220 列堆村
220 西徒村
220 洋秀村
220 玉巴村
220 聂荣俄村
220 当来木村
列麦乡网友签到处↓ 元芳,你对列麦乡怎么看? ---说两句吧!
3楼 网友222.94.243.167于 10:52:50发表:有点像老家了
2楼 网友115.239.212.139于 21:25:44发表:列麦乡是我心中最好的一个乡。
1楼 网友115.239.212.70于 21:25:38发表:列麦乡是我心中最好的一个乡。
全国地名搜索
区划: ? ? ?
隆子县行政区划: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隆子卫星地图
相关分类: &
相关资讯:
西藏自治区卫星遥感积雪监测图显示,截至4日8时,错那、拉萨、尼木等9个气象站有积雪,...一周前席卷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大暴雪天气,造成山南、昌都、那曲、林芝等地区19个县受灾,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通往错那县公路平均积雪1.5米、最厚处达2至3米,...截至2005年底,全区有4所高中已建成成都第七中学教学直播课堂,88所中学配备了计算机教室,766所小学安装了卫星教学收视系统,...认真开展对2003年“普九”的9个县的自治区级“普九”复查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完成了对2004年“普九”的贡嘎、隆子、曲松、桑日、拉孜、岗巴、仁布等7个县的自治区级“普九”复查,...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公司的资源实力进一步加强,并于2005年底筹建山南隆子县铅锌锑矿山及配套选厂,...配备矿长、采矿工程师、地质工程师、安全专管员、交通车辆、卫星电话、医疗卫生员等。...另外,正在制作中的电影《英雄》,早在2001年资在富士TV中放映过此电视剧,而且创下30%收视率,在国内也通过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放映过。 ...除木村拓哉,李秉宪和松隆子也将出席这次记者招待会。...也是西宁的一个卫星城镇,...时完全可以发挥其交通优势,将其作为交通型城镇来建设。此外,如隆子的日塘镇、察雅的吉塘镇、八宿的帮达镇、朗县的仲达镇、察隅的下察隅镇、普兰的巴嘎乡、贡嘎的杰德秀镇、乌兰的柯柯镇、门源的青石咀镇、祁连的峨堡镇、湟中的多巴镇和总寨镇、大通的长宁镇、互助...从隆子县城出发,越野车摇摇晃晃,跟着隆子河一头钻进峡谷,钻进逶迤无尽的蛮荒之中。两岸山峰陡峭,几乎寸草不生,山上岩石纵横,时而杂乱无章,...乡里有一台“猎豹”车用于跑县城,与县里联系则有卫星电话。又说,准巴之所以有点名气,主要是因为它是旧时代流放和惩罚犯人的地方。...马卫星(女) 上海巴士二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49路车队党支部书记
马珏(女)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地铁1号线区域站长
鲍鹤群 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电客司机
王浩 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设备技术部经理
严林芳(女)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综合航电设计研究部部长
...计划在日食带内设置多个直播点,通过CNGI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系统将直播点的日食数字高清视频信号传输至北京直播中心,并通过广播通讯卫星、互联网等方式免费向全球发布。...西藏的错那县、隆子县、察隅县、左贡县、芒康县都是不错的观测点。
????六大迷人景观
????一、钻石环弧光乍现。...9月20日至2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来到山南地区隆子、错那两县,看望边境军民,考察各项工作。...三是村里虽然有卫星电话,由于经常是阴天,与外界联系很不方便,能不能改善通讯条件? 在大家期待的眼神里,张庆黎当场表态:电站一定尽快批复开工,教学点可以放在乡政府新房里,...建成了1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和6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卫星三级站;送书下乡工程稳步实施,向农牧区基层赠书10万余册;基层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先后建成了巴青县、隆子县等33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配套了部分设备。同时,西藏自治区各地市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Copyright &
Inc ,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号通知公告:
隆子开展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隆子县建设文明城市关爱孤寡老人志愿传递爱心
共青团隆子县委开展慰问留守儿童活动
自治区网信办主任接受采访时提醒广大网民:树立网络安全意识,要有防范意识,使用网络要遵法守法,做一个合格网民。
相信已来过和在西藏的你,一定珍藏着美到极致的藏地影像,与其独自欣赏,不如你我共享。
孩子们表示:将把镇党委、政府的关怀化成学习
动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镇党委政府,决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
隆子县公安局联合县人民医院、县消防大队组织开展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程,近日在西藏大学成立工作站。
镇长卢会鹏、分管民政领导及民政专干、纪检专干等同县民政局深入各村,就存在群众的意见和疑点的低保家庭对象进行了全面入户检查。
隆子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覃歇民同志和隆子县旅游局负责人对扎日乡的家庭旅馆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此次宣传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6000余份,设立展板8个,悬挂横幅10条,设立法律咨询台2处,受教育群众达500余人次。
隆子县第三期青年干部培训班开始了第一课学习,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贺吉敏以“青年干部成长问题”为主题讲授了培训班第一课。
西藏日报西藏传媒回复:西藏隆子县的错嘎到底在不在印占区?_伪阿鲁纳恰尔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361贴子:
回复:西藏隆子县的错嘎到底在不在印占区?收藏
错嘎湖边的客栈
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神湖转完了。回到客栈,导游又问我想不想看活佛?我说哪里有活佛?他说就在对面呀。说罢就带着我到对面的错嘎寺里,刚一进去昏暗的佛堂啥也看不清,适应了一会儿,才看见小小的佛堂也就二十多平米,对面佛台上供了大大小小二、三十个各种佛像,一个白头发的老者坐在床上,旁边一群藏民围着他不知在干什么,走近一看,床上摆放着一些石头,可能是在占卦算命之类的,我没多大兴趣,就让导游到客栈里把我的上衣拿过来(俺的钱在上衣口袋里),我想既然来了就应该表示一下吧,取出二十元放在佛像前(二十元也不少了,当地人都是一元、二元)。然后取出照片拍起照来,这个寺庙随便拍照,没人管的。
在拍照时发现了一只人手,导游说那个真的,就是那扎日神山上被大石头压死的七个坏人其中一个的,是放在寺庙里用来告诫后人不能做坏事。更神奇的是当我在拍一个活佛的唐卡时,那个活佛的半身像在我的相机显示屏上居然慢慢变大,两只眼睛似乎在微笑着一直在看着我,直到头像占满了整个显示屏。等我拍完照发现那群人已经不在了,这时丹导游才告诉我那位老者就是从印度过来的活佛,我说他人呢?他说回去了呀。我不听而已,一听气的我差点吐血,我说你咋不能早点告诉我呢?让我和活佛就这么活生生的错过了,而且还是从印度来的活佛,气死我也,气死我也。
扎日乡所在地马及墩
部分内容来自:在此谢过!
扎日乡民居
扎日乡马及墩民居
扎日乡马及墩的小溪
扎日乡曲松村小学教学点
曲松村教学点的孩子们
曲松教学点一共有16名学生,其中女生11名,男生5名。年纪大的九岁,年纪小的只有六岁,全部都是藏族学生。
我看了他们的课程表,他们有语文课,分为藏语和汉语两门(我说他们怎么能听懂我说的话呢),还有数学、音乐、体育、和劳动课。
夏季,他们早上7:00起床,然后做早操。早饭前,有50分钟的早自习。早饭是8:30。上午三节课,从9:10到11:50。然后是吃中午饭和午休。下午3:40到6:15也上三节课,接着是45分钟的晚自习。晚上7:00吃晚饭,8:30熄灯睡觉。
教学点有一间藏族风格的办公室,还有一间屋子放着各种教学器材,其中也有电视和CD机,但是由于没有电,这些都无法使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比较艰苦的,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尤其当我看到旦增老师去村里办事,留下她的儿子一个人在屋里时,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图)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旦增老师赶回来了。我们挥挥手,大声说:“再见”
隆子县县城常德广场(由湖南省常德市援建)
温故而知新,看一篇文革时期(大约是1972年)吹捧隆子县列麦乡的文章:西藏高原大寨红旗飘——记隆子县列麦公社学大寨事迹本报通讯员在“世界屋脊”上,飘扬着一面“农业学大寨”的鲜艳红旗,这就是西藏自治区隆子县的列麦人民公社。列麦公社由十六个小山庄组成,分散在十座大山、三条大沟的八个山坳里。在封建农奴制的旧社会,列麦是一座人间地狱,充满了农奴的血和泪。民主改革十三年来,特别是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以来,列麦人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建立起人民公社,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认真学习,艰苦奋斗,使穷山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改革时,列麦只有一千一百多克(一克相当于一亩)耕地;现在,耕地总面积达到二千三百来克,比过去增加一倍。民主改革时,列麦每年的粮食总产量只有三十三万斤左右;一九七一年,粮食总产量达七十二万多斤,比一九五九年增长一倍多。一九七二年,虽然遇到严重干旱,农业生产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各种牲畜比一九五九年增长百分之一百四十六。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已积累集体储备粮三万七千多斤,公积金和公益金三万多元;还购买了两台手扶拖拉机、四部动力脱粒机和其他农机农具。   
 大破“鬼”“神”论 斩棘铺坦途列麦在一九六六年前后,围绕着怎样摆脱穷困的问题,曾展开一场大辩论。海拔约三千八百米的列麦,过去每人平均只有一克十五升耕地。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列麦的贫下中农再也不愿过吃粮靠国家的生活了,他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开出大片良田。矗立在列麦公社中部的桑钦坝上,有一片千余克大的荒地。这个荒坝虽然地贽高,石头多,但向阳,日照时间长,土质也不错。莫拉河发源于桑钦坝北部,那里地势比桑钦坝高,只要劈山修渠把水引来,荒芜的草坝就会变成良田。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集中群众的智慧,提出“叫河水改道,让荒原献粮”的意见,遭到一小撮阶级敌人的疯狂反对。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要打好开荒、修渠这场生产建设上的硬仗,首先得打好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硬仗。阶级敌人挖空心思,散布迷信鬼神的谬论,胡说那里是什么神的牧马场,开垦不得;“得罪了神,灾祸无穷”,等等。翻身做了主人的贫下中农,对这些奇谈怪论一一加以驳斥。他们说: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就是“活菩萨”。过去,我们受愚弄,求神拜佛,日子越过越穷苦。解放了,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没有敬神,也没有拜佛,却过上了幸福日子。现在,谁要是还想用这一套来压我们,那办不到!荒一定要开!渠一定要修!一定要桑钦坝上长出庄稼来!列麦的贫下中农赢得了这场大辩论的胜利,改天换地的**斗志更加旺盛了。  
  开荒桑钦坝 修渠莫拉山一九六六年的藏历元月十五日,沉睡的荒原沸腾起来了。天刚麻麻亮,互助联组的四十几个犁手,顶着刺骨的寒风,吆喝着耕牛,登上海拔四千二百米的桑钦坝。列麦广大群众向荒山秃岭要粮的战斗打响了。坝上,乱石遍地,土层坚硬,杂草从生,根深蒂固。犁手一不小心,犁铧碰着大石,轻则卷刃,重则折断。当时的乡治保主任、现在公社党支部副书记索朗,脱掉棉衣,抄起一把十字镐,生龙活虎般地干起来。党员走在前头,贫下中农紧紧跟上。有的用十字镐刨,有的用铁锨翻。手磨破了不喊疼,镐把断了再换一把。列麦人民取得初战胜利,开垦出二百克荒地。列麦人民在新开垦的荒地上试种了青稞和油菜。他们辛勤地灌水、追肥、锄草,终于获得成功。这对列麦人民是多么大的鼓舞啊!秋收以后,一支更大的开荒队伍,又豪情满怀地开上了桑钦坝。到第二年春播前,列麦人民在桑钦坝上垦荒七百六十克。光是磨坏的藏犁、磨秃的十字镐和铁锨等,就有一千多件;老人和孩子们从荒地里拣出的石头近千立方。为了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们决定把桑钦坝改名为“沙杰坝”(意为**坝)。去年,在这里收获了各种粮食四十五万多斤。在开垦沙杰坝的同时,七十多名突击队员开上莫拉山安营扎寨,一条全长十七里的盘山水渠工程也动工了。蜿蜒如带的盘山渠道艰难地、不停地向前伸展,一堵楼壁似的“铜钹岩”挡住了渠道的去路。“铜钹岩”六丈多高,十多丈宽,手不能攀,脚不能站,上依陡崖,下临深谷,是整个工程最艰险的地段。现在的党支部委员、当时的妇女突击队长白玛玉珍说:“用毛主席思想武装起来的人的双手比岩石还要硬,‘铜钹岩’一定能打通!”她第一个绕路攀上六丈多高的陡壁。接着,人们一个个跟了上去。他们凌空作业,抡锤的抡锤,掌钎的掌钎。白玛玉珍肩负起悬空打眼、装药、点炮的艰险任务。“铜钹岩”上炮声隆隆。经过十天苦战,突击队员们硬把这个庞然大物降服了。一九六七年春天,盘山大水渠胜利完工了!莫拉河水顺从人们的意志,沿着渠道奔腾而下。人们激动、喜悦的泪水也淌了下来。“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象春雷响遍大地,震撼群山。 
   阔步奔“金桥” 浪打不回头一九六七年春天,在列麦的田野上,出现了一种十分引人注意的场面。这一边,没有参加人民公社的富农和富裕中农在送肥。毛驴一大帮,真够“气派”!那一边,人民公社的社员在送肥。贫下中农驮畜少,只有靠人背。他们互相鼓励着,多背快跑,决不落后。表面上看,这是一场生产“竞赛”,实质上却是一场两条道路的尖锐斗争。早在一九六○年初,列麦乡就组织起了二十一个互助组。一九六五年底,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合并为六个联组。坚决走社会主义“金桥”的贫下中农,乘着无产阶级文化大**的东风,在一九六六年九月建立了人民公社筹备委员会。一九六七年二月间,一百多户贫下中农和七户中农首批入社。贫下中农无限喜悦,坚定地表示:“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浪打不回头。”对于办人民公社,占有生产资料较多的中农,特别是富裕中农,随风摇摆。一小撮没有改造好的农奴主和富农分子妄图阻止历史车轮前进,竭力造谣诬蔑人民公社。有的富农分子拉拢一些富裕中农,凑合起来,自称“互助组”。他们提出“秋后打下粮食看”,妄图把人民公社“比垮”。面对着这场挑战,党支部决定:对那些暂时还不觉悟的富裕中农要教育、等持;对那些气焰嚣张的富农分子必须坚决进行斗争。春耕春播开始了,“互助组”的人仗着耕牛多、农具全的“优势”,干活慢条斯理,结果误了农时。公社的田野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社员个个精神抖擞。耕牛不够,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块地用犁耕,小块地用锨翻。劳力紧张,时间紧迫,就早出工,晚收工,多干活,少休息,地耕得又快又好。六月抗旱,八月排涝,杀虫灭鼠,战斗一场接一场,胜利一个接一个。社内社外的土地毗邻,庄稼长势却显然不同。人民公社靠艰苦奋斗夺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这一年,公社共收获粮食五十一万多斤,比一九六六年增产百分之二十点六。有的富农分子为了“比赢”人民公社,竟虚报产量,就是按他们夸大了的数字,单产也比公社少六十三斤。在铁的事实面前,有的富裕中农服输了,说:“鸡与鹰比翅膀,只有落个失败的下场。”不少中农和富裕中农诚心诚意地要求入社,受到贫下中农的欢迎。然而,富农分子并不死心,少数富裕中农也还没有完全服气,于是“竞赛”又持续了一个年头。一九六八年,公社获得空前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五十八万多斤。妄图破坏人民公社的阶级敌人一败涂地,跟着富农分子跑了一阵子的富裕中农纷纷表示要向贫下中农靠拢。到一九六九年初,除少数剥削阶级分子外,全乡劳动人民都加入了人民公社。毛主席的**路线又一次在列麦取得了胜利。  
  英勇战冰雹 大灾夺丰收一九七○年夏天,沙杰坝上庄稼郁郁葱葱;隆子河谷青稞、小麦茁壮生长,油菜花盛开,列麦公社丰收在望。就在这个时候,一场特大自然灾害突然降临,列麦人民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六月间,下过一次冰雹,没有造成严重灾害。七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雹又突然袭来,蚕豆般的冰雹铺天盖地倾泄下来,沙杰坝上变成白茫茫地一片,庄稼只露出个尖尖,地里的庄稼有的象用石臼捣过一样。全公社二千三百克庄稼,就有一半多遭灾!面对这样严重的灾害,列麦人民没有被吓倒,纷纷表示:“天塌下来我们顶,灾害来了我们抗!”“我们要学大寨英雄汉,决不向灾害低头!”党支部发出紧急抗灾的号召。列麦人民全都动员起来了。社、队干部带领一批强壮劳力,奔向沙杰坝。人们进到堆满冰雹的地里,用铁锨铲,用铜勺舀,用扫帚扫;庄稼稠密的地方,就用手抓。一盆盆地端,一桶桶地提,一筐筐地背。不少人脚冻肿了,手指抠出血了,但没有人叫疼、喊苦。冰雹清除之后,急需灌水。被冲毁的水渠,必须立即抢修。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边抢修,边灌水。水流进了第二生产队女社员格桑的家。格桑不顾自家屋里的水,一心想着那些倒在地里的禾苗。她毫不犹豫地趟着半尺深的水赶到地里,坚持在地里清除冰雹,排水,扶苗。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跑遍了全社六个生产队。他跟群众在一起,边劳动,边做思想工作。他以大寨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激发社员群众的干劲;拿新旧社会遭灾后的不同情景,启发贫下中农的阶级觉悟。冰雹袭击之后不久,隆子县革委会和新巴区革委会的负责同志赶来了,解放军某部也派人送来化肥。党政领导机关和亲人解放军的关怀,给了列麦人民以很大的鼓舞。“老天”好象专门和列麦作对,七月中旬又下了第三次冰雹。列麦人民顽强不屈,连续作战,取得了三战雹灾夺丰收的战绩。秋收后,他们留足了口粮、种子、饲料和储备粮,交售了十万零七千多斤公粮和余粮,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任务。   
 不断找差距 面貌日日新在毛主席**路线指引下,列麦公社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在成绩面前,赞扬声中,少数干部、社员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党支部书记仁增旺杰提出了“一分为二看自己,对照大寨找差距”的口号,整个公社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照镜子、找差距、反骄破满的热潮。干部和群众对照大寨贫下中农,找出了三条差距:路线觉悟不如大寨高;**干劲不如大寨足;**贡献不如大赛大。他们决心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在继续**的大道上夺取新的胜利。接着党支部又作出决定:走出去学习兄弟公社的先进经验。党支部副书记索朗带领着贫下中农推选的九名代表,翻山越岭,到隆子县六联人民公社学习。一九七一年九月,隆子县在列麦召开了农业学大寨现场会。仁增旺杰利用会议的间隙时间,找代表们亲切交谈,学习人家的长处。党支部还邀请六联公社、彭珠公社的代表介绍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和劈山造田的先进经验。夜晚,社员们三五成群地到代表们的住地去虚心求教。列麦公社学先进找差距,打开了眼界,破除了骄傲自满情绪。批修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列麦人民的路线斗争觉悟,激发了他们的**干劲,列麦人民决心做出新贡献。一九七一年冬季,列麦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严寒封锁着大地,列麦却呈现一派热气腾腾地景象。男女老少顶风冒雪,大造水平梯田,改良土壤,建设高产稳产基地。全社干部、群众奋战一冬春,建成一百多克大寨式水平梯田,改造了近一百克低产地。在荒山秃岭和“四旁”植树三万多株。一冬一春的农田基本建设,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年大旱,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   *   *去年十月,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向全区人民发出了“远学大寨,近赶列麦”的号召。西藏高原广大翻身农牧民以批修整风为纲,在“世界屋脊”上掀起了农牧业学大寨运动的新高潮。列麦公社的干部、群众更加斗志昂扬,决心在列麦的大地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图。*
关于扎日日廓(日廓即转山)小转:马其顿开始,乌金卓布2小时可拜完,错嘎湖单程6-8小时,回到马其顿往三安曲林方向到吉加寺,从公路边亚饶处走20分钟即可到达吉加寺;朝拜完吉加寺后回到公路边继续向前走,朝拜龙王宫,朵参。回到三安曲林乡朝拜三安曲林寺。中转:在小转吉加寺处加入朝拜达 古西日 神山的路程,女人只能到卓玛拉,当天可回到吉加寺,回到小转线路到确桑与男人会合,男人经颇章玉错到加达仓,确桑,需3-4天。 大转:马其顿开始,加玉乡结束。大部分地区为印控区。已不能前往。另:根据“中国西藏山南”网站提供的资料,在一篇名为“西藏山南地区扎日圣地旅游指南”的文章里,有一条所谓“男子汉的选择”的“线路四”,是要从扎日山北的机甲绕到山南边的坡章玉错再到玉麦附近的加达仓。如果这条路线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话,坡章玉错应该也在我方的控制区内,那么上述“中转”是可以完成的。下图为转山路线图:
美隆囊电站(中图版隆子县地图作美隆朗)从地图上看应在扎日曲上,对于媒体上说位于错噶河下游的说法,我也感到困惑。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实控线确实应在靠近马加的附近(扎日曲和米帕曲交汇处的“帮起”尚在我控制区内)。塔克新无疑是在印控区。(看样子地图上的东西是有误差的。地图上,塔克新在我方。)陇,据赵胜启《古朴的珞乡》一书,那里非常接近印占区,现在只有驻军,是事实上的兵站。原文摘取2段:“陇村横跨西巴霞曲南北两岸,南岸的山坡下原是珞巴族的村落,而今仅剩下残垣断壁。北岸是解放军某部五连所在地,军人是此地唯一的“居民”。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是一座木桥。站在连部,可看到对岸满山的绿树,连绵起伏的山看不到尽头。战士们说:翻过前面的这座山不久就到印度占领区了,经常有印度的特务在这一带活动,很危险的,一般不要轻易过桥。陇村西面的山顶上露出皑皑白雪,往下便是茂密的森林。北边同样是峥嵘的高山。四周峭拔的山峦将陇村的上空挤成了一个东西方向的长条天宇,难怪战士们说,这儿是天上一线天,地下一条河。晚饭过后,连指导员带我们走过了木板桥,到了对岸的珞巴族旧居。断壁残垣之间,杂草丛生,一片凄凉。一位从多玉来连队治病的70多岁的珞巴族老人向我们介绍了陇村过去的情况。据他说,陇村过去住着好几户人家,民主改革前后都先后迁往隆子县了。1960年,剩下的最后两户珞巴人家迁到了隆子县的准巴乡后,这里就只剩下军人驻防了。”
印度控制区:Taksing (塔克新) 是印度最前沿的哨岗了,无公路抵达。公路最多通到 Tame Chung Chung (简称TCC,意思为 蛇之乡)中国控制区:Lung就是 陇村 是中国的post (兵哨岗)Tadang也是个前哨,位置未知。从最后一段话我们可以知道,实控线(LAC)在塔克新与陇村之间,略靠近陇村。
英文原文是:About 50 km ahead toward the LAC is the last Indian post Taksing, which i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Asaphila area. The Chinese are not placed any better — their road head and posts, Lung and Tadang, are approximately 35-40 km away.
LAC(实控线)和原始麦线相比:在朗久和错嘎附近,显然是比原始的麦线向南伸展了许多(六、七KM左右)。在杂日山附近也是向南伸的。(具体长度不明,未知米帕曲上游的LAC控制情况)。(以上主要得益于1987年朗久段的军事演习,详见我吧另文——一触即发:1987年中印武装在藏南的再次对峙)而在塔克新附近基本是遵循了麦线。
下面是依据:(1991年)4月8日,我们从名叫协古某部队驻地出发。在部队宣传股郑强中尉的陪同下,驱车沿着加波曲河,来到了三安曲林村,再向南穿过小桥,驶向边防线上的陇站。
从俗下坡通往三安曲林的公路,是一条只有3米宽,崎岖陡直光秃秃的山道。据说此公路从1974年通车后,由于道路行车的艰难,该部队先后有48辆汽车翻倒山谷底;有26个干部和战士,在这里留下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山间的公路下到谷底,我们的汽车钻进了一处四周环绕着的桃花丛中,这就是隆子县斗玉珞巴族自治村。我们从只有74人18户人家的小村擦身而过,向前面的山岗爬去。
在盘山公路边,我们看见一块墓碑,刻着“张贵荣司令员1984年在此逝世”。张贵荣,是西藏军区的司令员。自从1962年中印战争结束后,中国边防部队从战场后撤到中国部队五十年代的边防守卫线上。而印度边防部队采取以蚕食方式把守卫点不断向北推进。为此,中央军委要求成都部队在边防线上采取反蚕食的斗争,把中国解放军边防点向地推进,推到1962年前的位置上。张司令奉命中央军委的指示,到隆子、错那等县边防前线调查情况,因心脏病突发而死在这里。
穿过当年张司令员逝世的地方,汽车开始下坡了。汽车驶进了山谷,我们就来到了中国只有军人守卫的军事禁区,叫“陇”的边防站。
陇站新建的一排排营房,整整齐齐地坐落在加波曲河的东岸。营房里架设有卫星天线,战士们聚集在电视房里,看着来自遥远的内地电视台播放的节目。
汽车驶进军人的驻地,马达的轰鸣声,把屋子里的人全部吸引了出来。它似乎比电视里的女主角形象更加吸引他们,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从团部来的汽车,一定会给他们捎来了家乡父母的怀念;恋人的衷情,以及报纸杂志上的鹊桥女子的靓影。
边防部队的生活是单调无味的,这里的年轻军人,每天除了值勤和很少的巡逻任务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电视和打麻将。
我们在陇站的那几天,电视里正在播放《杨乃武和小白菜》电视剧,年轻人被女演员陶慧敏的美丽漂亮以及她那真挚动情的表演感动了,有好几个人要给她写信,交朋友。
4月15日,我们结束了在陇站的采访,来到马及顿穿过朗久,沿着扎日曲河而下,汽车穿越1987年4月以前还是印度军人驻守不允许任何中国人通行的路线。
今天,我能来到这里,来到一个叫“邦起”的地方,当地藏族称“多咕咙”的原始森林之中,住进另一个边防部队的营房内。
[原援藏记者孙振华著《西藏的诱惑》第216-21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南隆子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