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民北京文化传播公司拼音

为什么其他国家大多用拼音文字?
为什么其他国家(或者亚洲以外)很少有国家用方块字?而是用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或者其他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
为什么其他国家大多用拼音文字?根本原因只有一个:所有发明了语素文字的文明都死掉了,而绝大部分的新兴文明都使用了同一套字母系统(腓尼基字母)。像中国这种东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北有大漠的封闭式地缘环境,整个旧大陆仅此一例。如果把目光从中国移开,你就会发现整个西部大陆简直就是文明的绞肉场。两河流域自不必说:苏美尔、巴比伦、亚述、赫梯、波斯,你方唱罢我登场。埃及也连续经历了古埃及、波斯、希腊、罗马、阿拉伯的洗礼。而相对较封闭的印度也还是撑不过雅利安人的一波流。像中国一样使用语素文字的不是没有,其他三大文明古国,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体)、古印度(存疑),都是使用语素文字。然而这些文明几千年前就被干掉了。无独有偶,大洋对岸的新世界里,独立发展出文明的玛雅人也是采用了象形文字。由于取缔这些古老文明的「野蛮人」们使用的语言与原古国的语素文字不兼容,而字母系统对于不同的语言有着极强的兼容性,因此绝大部分新兴民族都使用了由腓尼基字母衍化出来的各种拼音系统:腓尼基字母→_→希腊字母→_→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_→俄文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婆罗米字母→_→梵文→_→印地语天城文/藏文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婆罗米字母→_→泰文/柬埔寨高棉文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回鹘字母→_→蒙古文→_→满文腓尼基字母→_→阿拉米字母→_→犹太希伯来文/阿拉伯字母→_→波斯文所以说,基本全世界的字母文字都同出一脉。因此能够粗略地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基本上原生文明(四大+玛雅)都是用象形文字,新兴文明都是用字母文字。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语素文字就像是IOS系统,只能跟iPhone兼容的话,字母文字就像是安卓系统,绝大部分手机都能兼容。由于其界面友好、上手又容易,于是它便迅速成为了各大新兴民族的首选了。至于中国。。。中国是一朵奇葩 = =(老实说其实我更想你们点我这个回答的赞→_→:)
关注了一下这个问题结果发现给带起来了,我也来说一下吧。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的更好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只有我们在用大量表意文字,实际上我们的汉字确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正在通行的非拼音文字了,而另一点也比较讽刺的是,其实全世界除了汉字,主流文明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字源头都是一个东西,所以不是别人太有共性,是我们太特殊了,不过追根溯源的话,我们也不是天生就特殊的。所以从表意到表音,其实是所有语言都存在的规律,汉字也不能免俗。所以就要纠正大家一个问题,这世界上绝对意义的“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我们汉语也不是纯表意的,这个大家仔细想一下也能看出来了,否则要那么多表音的部首干嘛。而包括埃及的“象形文字”同样也是表音表意结合起来的,当时破解埃及象形文字就是因为学者顿悟了象形文字很可能有大量表音成分,才最后取得了突破。其实可以说,本来文字这东西就是被老天选中的族群的产物,大多数的人群是根本没有文字这玩意的,而原生的文字也无非就是苏美尔楔形、埃及象形、甲骨文、克里特线性文字A等(剩下就是美洲的玛雅文了),亚欧大陆仅仅只有5个(不算彝文等),而就拿我们熟知的两河苏美尔楔形文字举例子,这个人类最早的文字最早也是象形,可以说绝大多数的早期文字的形状肯定是以抽象图形作为启蒙的,就比如画个脑袋就是头,画个眼睛就是目,加几个水滴就是流泪,我们的甲骨文一开始干的也是这事情,只不过要比楔形文字晚了有2000年(当然了,比早期苏美尔文成熟很多)。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很多抽象的东西,谁也没有时间去画那么多玩意,所以利用原有的名词作为词素,稍微的改一下变成新文字,是个非常顺理应当的过程,就比如一个很有名的,苏美尔语里面“箭”和“命”读音是一样的,但是命这个东西很抽象,那苏美尔人索性就把这两个玩意同样都用箭头去表示了。其实同样在我们的体系里,这样的例子就多得很了,我们在古文字里有一种现象叫做“假借”,也就是说发音相同的单词就会出现公用一个文字的现象,就比如“舞”和“無”都来自于一种神奇的跳大神活动的描绘,“止”这个字本来来自于一个脚的形状,后来也被用作“停止”这样的抽象动词上面了,而“后”本来和“司”同源,都是一个权杖加一个口表示掌管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这个和表示后面的“後”合并,慢慢的就分不清了,就像这个“后”一样,这个趋势其实直到我们现在的繁体字简化也有,就比如鬆和松、發和髪等等,要不人民艺术家郭老师也就不至于闹出那么大笑话了。不过我在这里先说一下其他国家找一下答案,最后说一下中国的问题。所以说任何文字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得不进入从表意到表音这个过程,楔形文字从原来的表意文字一点点退化成了这样的一套字母,尤其是苏美尔语、闪米特语等一系列音节、变格、黏着较多的语言,表意本来就比较麻烦——楔形文字退化成字母,不过按理说苏美尔人的语言还可以存在一些表意的东西,不过后来属于闪米特人的阿卡德和巴比伦干翻苏美尔人后,就把这个极好的宝贝来记载自己的语言,表意的特性也就完全死了(我们东边的「一脉相承」不知道比这个高到哪里去了。),这种文字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东西,闪米特人在西亚北非一个非常大的族群,比较了解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犹太人、阿拉伯人、黎巴嫩人以及北非的很多民族,都是这个闪米特人的后代,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叫作原始闪米特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楔形文字退化成字母,不过按理说苏美尔人的语言还可以存在一些表意的东西,不过后来属于闪米特人的阿卡德和巴比伦干翻苏美尔人后,就把这个极好的宝贝来记载自己的语言,表意的特性也就完全死了(我们东边的「一脉相承」不知道比这个高到哪里去了。),这种文字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东西,闪米特人在西亚北非一个非常大的族群,比较了解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犹太人、阿拉伯人、黎巴嫩人以及北非的很多民族,都是这个闪米特人的后代,他们使用的语言也叫作原始闪米特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不过闪米特人大家族里,还是埃及人文化水平最高,人家才不用你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他们自己的象形文字发展路线也很类似楔形文字,早期以表意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鸟啊、牛头啊这样的形象,后来社会越来越发达,那么埃及人也就把大量表音的东西给运用到了文字记载里,这也就是著名的——埃及圣书体。图 来自某基,埃及圣书体里面,虽然有了很完善的表音符号,不过熟悉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的人应该知道,这字母早期作为辅助作用,根本就没有元音,所以就包括后来上帝图 来自某基,埃及圣书体里面,虽然有了很完善的表音符号,不过熟悉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的人应该知道,这字母早期作为辅助作用,根本就没有元音,所以就包括后来上帝“耶和华”的名字,也是人们根据全是辅音的“四字神名”猜出来的(YHWH)。所以我们就要说到这个希伯来人,也就是所谓的“犹太人”了,这群人生活的区域,是埃及西奈东边,巴比伦和亚述的西边的——迦南地区,这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或者说以色列,在这边的闪米特人可以说一波最悲催的了,四处强敌环绕,只能在这边做个小买卖活着,不过迦南这个地区也确实是因为处在四战之地,所以以埃及圣书体主导,受到一定的楔形文字影响,就形成了著名的——原始迦南字母。图 原始迦南字母,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字母的名字,全部都是闪米特人对埃及圣书体的转写。图 原始迦南字母,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字母的名字,全部都是闪米特人对埃及圣书体的转写。根据这些名字我们基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了,在这之后的时代,虽然埃及仍然混的不错,但是很快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叙利亚一带善于航海的闪米特人——腓尼基,和地中海北边的克里特岛以及希腊半岛逐渐的发展起来了,他们在大海上飘荡,四处倒卖土特产(雾),逐渐成为埃及最好的学生,并且逐渐超过了老师,尤其是这个腓尼基,后来有个很有名的北非“迦太基”也是他们的殖民地,在以色列被亚述巴比伦轮番欺负的时候,他们可是闪米特人里最闪耀的弄潮儿了,我们下面看到的就是根据原始迦南字母又一次演变出来的——腓尼基字母,这个字母可不得了。图 原始迦南字母演变成腓尼基字母,我们可以发现进一步简化出现了,就比如这个牛头(alp)已经变成了一个三角一个杠了,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这个腓尼基字母还有个名字,叫做“字母之祖”。图 原始迦南字母演变成腓尼基字母,我们可以发现进一步简化出现了,就比如这个牛头(alp)已经变成了一个三角一个杠了,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这个腓尼基字母还有个名字,叫做“字母之祖”。图 基本西边所有的文明都诞生在这个区域,后来罗马统一地中海打的那个北非霸主迦太基就在突尼斯那里,可以看出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确实厉害。图 基本西边所有的文明都诞生在这个区域,后来罗马统一地中海打的那个北非霸主迦太基就在突尼斯那里,可以看出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确实厉害。当时的希腊人(迈锡尼),本来用的是一种代号“线性文字B”的原始文字(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克里特的线性文字A到现在也没破解。),其实这东西也很棒,有点类似日文的五十音图,一个元音辅音的组合就是一个字母,也同样有很多表意的基本词。但是这种文字明显不如这种纯辅音的东西来的方便,只要构造出有限的几个元音字母,拼写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尤其是不久之后的希腊面临了一次巨大的“海上民族”入侵灾难,这个海上民族是一个海盗集团,很可能就包含着腓尼基人,以及一群老家在迦南地区的非利士人(Philistinoi),这个单词其实就是后来“巴勒斯坦”的来源。(罗马人很讨厌犹太人,把他们杀的差不多之后就把这个地方改名巴勒斯坦了。)所以说希腊就不可避免的受到腓尼基字母的影响,这群欧洲人也就改用了闪米特的字母,所以这么一来——希腊字母就诞生了,而同样一直作为希腊文化的忠实追随者并且疯狂山寨希腊文化的西边意大利半岛的“拉丁人”,自然也就不能放过人家希腊的文字了,这么一来,拉丁字母也就诞生了——图 从腓尼基字母到希腊字母直到拉丁字母,希腊字母的读音和腓尼基的阿尔法贝塔什么的都差不多,等到了拉丁字母大家就太熟悉了,尤其是拉丁人创造出了个同源的V,U,后来北边的蛮族日耳曼人又根据自己语言发明了个double u,其实也就是W(两个U),这么一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欧字母体系就出来了。图 从腓尼基字母到希腊字母直到拉丁字母,希腊字母的读音和腓尼基的阿尔法贝塔什么的都差不多,等到了拉丁字母大家就太熟悉了,尤其是拉丁人创造出了个同源的V,U,后来北边的蛮族日耳曼人又根据自己语言发明了个double u,其实也就是W(两个U),这么一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欧字母体系就出来了。所以说,不是说为什么他们都用了表音文字,而是这些民族,是真的没文化啊,吃了好几手中东字母的变体还是用的很开心。(当然了,这里就先不说也是腓尼基字母演变过来的卢恩字母了,这个在古英语和北欧语里存在,就比如?这个玩意就是卢恩字母里的。)而上面那个表最后一行,就是后来使用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传教士西里尔给落后的斯拉夫人传教改造的字母,这个也就是现在以俄国为主的诸多斯拉夫国家使用的西里尔字母,不过既然提到东罗马,那么东边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回到罗马还是个城邦的时候,这时候就算闪米特系的腓尼基字母大行其道,但是楔形文字仍然有自己的地位,而这个时候中亚的欧洲人亲戚雅利安人异军突起,他们早就看这些闪米特不顺眼了,其中一波就成了后来灭了巴比伦、埃及的——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后来欺负希腊的那个波斯。而另一波雅利安人入侵了古印度,印度黑黑的土著达罗毗荼人被驱逐,三哥也进入了雅利安印度时代,而留在老家的雅利安人一般被我们称为“塞种”,继续游牧为主的生活。图 雅利安人的几个分支。图 雅利安人的几个分支。波斯帝国使用的文字一直也是从巴比伦继承过来的楔形文字的,不过叙利亚、腓尼基这些人肯定不愿意用这个,在波斯的统治期间,腓尼基字母逐渐变得更方便书写,象形意义也更弱——阿拉米字母就这么出现了。图图 阿拉米字母,和我读3遍哈,这个可是东方字母最重要的源头了,而读音和腓尼基字母也差不多,不过形状开始变得越来越手写化了,由于中东地区一般在纸莎草做的莎草纸上写字,不同于刻字较多的欧洲,所以整个字母的风格也就产生了变化。不过波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么厉害的一大雅利安人被个希腊一个马拉松给闷了一拳,然后又被斯巴达的李奥尼达杀的挺郁闷,最后竟然陷入了内部危机衰落下去了,而希腊也没多好,北边雅典一直看不起的同族小兄弟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的带领下统一了希腊所有的城邦不说,一路推到了中亚甚至推到了现在的新疆,波斯被彻底灭亡,这一下希腊的文化传播到了半个亚欧大陆,中亚很多地方开始迅速的希腊化,包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遇到的国家很多也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希腊化城邦残留。这样的结果就是,希腊化基本上就把楔形文字给洗没了,虽然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就分裂了,但是随后希腊小粉罗马继承了希腊的意志,统一地中海。但是东边的领土罗马是怎么也打不过来了,一群塞种人入侵了亚历山大留下的亚洲部分“塞琉古帝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控制两河、伊朗的“安息帝国”。而叙利亚一带被罗马控制,总之叙利亚又成了两个帝国的前哨,虽然战乱不断,但是文化也非常的发达,最终阿拉米字母演化出来了两个分支,一个叫做叙利亚字母,一个叫做纳巴泰字母,这两种字母长得也比较像,我们看一下。图 叙利亚字母,右边的两行是“东方变体”,叙利亚字母的书写方式非常流畅美观,在以汉、贵霜、安息和罗马等连起来的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中,中亚的一波塞种人(没忘吧。)逐渐变成了以经商为主的存在,他们还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这群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图 叙利亚字母,右边的两行是“东方变体”,叙利亚字母的书写方式非常流畅美观,在以汉、贵霜、安息和罗马等连起来的丝绸之路不断发展中,中亚的一波塞种人(没忘吧。)逐渐变成了以经商为主的存在,他们还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城邦,这群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粟特人的存在,他们在文化交流中,就使用了叙利亚字母,再说这群人反正以前也没什么文字。而和叙利亚字母同源的另外一个分支“纳巴泰字母”,就留在中东,成为不停被罗马欺负的犹太人和他们的好兄弟阿拉伯人的字母来源——图 纳巴泰字母——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图 纳巴泰字母——阿拉伯和希伯来字母。伊朗两河的安息帝国是个希腊化很严重的国度,后来古波斯遗民阿尔达希尔推翻安息建立波斯萨珊王朝,阿拉米字母衍生出来的很相似的巴列维字母、摩尼字母等一直都是中古波斯的官方文字以及重要文字,只不过后来阿拉伯在穆罕默德后伊斯兰化强势崛起,波斯也开始投入真主的怀抱,随后就改用了阿拉伯字母,不过这也是后来的事情了。而在南边,三哥可以说一直就是被各个民族欺负,当年雅利安人入侵之后,三哥自己内部就不停的战乱,后来没多久亚历山大又来了给三哥打了一顿,后来北边亚历山大留下来的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现在阿富汗一带)又胖揍了一顿三哥,最后又是中国甘肃跑过去的月氏带着一群塞种在印度建立了个贵霜帝国,总之三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使用什么语言了,更别说什么字母了,不过好在当年那波雅利安人留下来的梵语比较坚挺,而安息帝国的强盛也让阿拉米字母在亚洲非常流行,最终在印度一个阿拉米字母的变体出现,也就是著名的——婆罗米字母。图 婆罗米字母和后来演变过来的梵语“天城文”,印度人酷爱在树叶上进行书写,但是这种材料书写锐利转折的字体非常不便,最终这东西就变成了一堆圈圈的文字,但是对于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很多都是假设,但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了。图 婆罗米字母和后来演变过来的梵语“天城文”,印度人酷爱在树叶上进行书写,但是这种材料书写锐利转折的字体非常不便,最终这东西就变成了一堆圈圈的文字,但是对于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因为缺乏文献记载所以很多都是假设,但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学者认可了。当然了,婆罗米文的子子孙孙非常的多,几乎整个南亚地区、东南亚的泰国、缅甸、高棉,包括后来悉心当印度好学生的吐蕃都使用了婆罗米文的变体,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搞圈圈的婆罗米文大家族——图 婆罗米系文字。图 婆罗米系文字。回到北边,应该还记得那群中亚塞种商队粟特人用的叙利亚字母吧,本来他们只是安心的做生意,没想到中国北边的鲜卑逐渐强大,后来鲜卑的主力拓跋部汉化成了北魏,但留守在老家的鲜卑却被奴隶出身的柔然部给统一起来,这么一来两个鲜卑没事就开打,而柔然就不停的奴役贝加尔湖一带的铁勒人,尤其是铁勒的一波被柔然当成“打铁奴”天天欺负,最后这群打铁奴的老大阿史那土门统一了自己的铁勒同胞,最后一举灭了柔然汗国,开始统一北部高原。这个部落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突厥,不过阿史那土门在外面吆五喝六,还让铁勒诸部封自己个“伊利可汗”,他弟弟阿史那室点密一直帮着看家安顿部落,自然心理就很不平衡。你打仗就忘了我了,你去当什么伊利可汗,呦呵你还挺清真,你让我在家当三鹿可汗么?所以一气之下阿史那室点密带着一波人走到西边不远的雅利安人地盘一路杀了过去,没想到这群人战斗力是真的不怎么样,阿史那室点密都快打到欧洲了,这群白人在突厥的威逼利诱下一个个全都自称“突厥”,一大片一大片的粟特人、塞种人改说了突厥语,这也就是后来西突厥的来源,西突厥觉得自己不能这么没文化啊,总要有个文字吧,大汗一看这个粟特人的一种字母挺好看,突厥人就发明了一种变体,因为突厥和汉人有一点很像就是很爱刻碑,所以一种直线文字就出现了。图 前面说的几个族群。图 前面说的几个族群。从这之后突厥文就诞生了,一般认为就是叙利亚字母的变种。图 突厥文暾欲谷碑。图 突厥文暾欲谷碑。当然了,大家如果好奇也可以了解下还有一个叫做阙特勤碑的突厥碑,唐玄宗在一边各种写唐突厥友好,结果后面突厥文写的全是突厥可汗阿史那默棘连对周边敌人契丹、室韦、黠戛斯包括尤其是不爽自己控制的铁勒大部回纥九姓联盟以及唐的吐槽,不过唐朝人也都看不懂还以为两边无事呢。后来突厥又一次崛起,却就像前面说的被唐朝联合回纥一起给灭掉了,回纥甘愿当唐朝小弟驻扎塞北并且改名回鹘成了东部老大,而西突厥成了一群无主的存在,后来的塞尔柱和奥斯曼等,就和他们有关。没想到后来回鹘被西北边的铁勒小部落黠戛斯(也就是吉尔吉斯)给日了,他们只能一路逃到新疆,成为现在维吾尔人的重要前身,回鹘连年善于经商,和粟特人混的很好,所以回鹘就创造出了一种更像粟特文的回鹘字母,尤其四回鹘在历史上一直和唐非常友好,所以很多生活习性也都按唐的来,就包括文字的书写,也是中文的竖写模式的。黠戛斯在北边没待久,就因为控制不住回去了,可是这么一来草原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后来的事情大家就知道了,东边的室韦小部落“蒙兀”在铁木真的带领下一路灭掉了草原上大大小小的突厥残部,而最后一个灭掉的,就是现在最西边和维吾尔交界的乃蛮部,这部落文化水平挺高,全部使用回鹘文,铁木真一大老粗来到这里不仅仅被乃蛮太阳汗的老大的妃子古儿别速给迷住,也被乃蛮部的宰相回鹘人塔塔统阿给吸引了,铁木真小半辈子都没见过文字是啥,看见这么个老师,赶紧让塔塔统阿用回鹘文给自己也创造一个蒙古文字,这么一来蒙古文也就出来了——图 回鹘文(上)和蒙古文(下),差别是不太大的。图 回鹘文(上)和蒙古文(下),差别是不太大的。其实如果继续往后说,女真被蒙古吊打之后当了蒙古小弟,后来从里面脱离出来的海西女真等用的文字就是蒙古文改过来的女真文,也就是后来的满文。而元朝又搞了一套字母叫做八思巴文字,是个藏族喇嘛给元朝弄的,这套字母的核心也是藏语字母,其实在元灭亡的时候这就成了个死文字了。不过神奇的是,一般认为后来朝鲜的世宗大王受到这东西启发,开创出来了自己的谚文,当然了,这个大部分韩国人估计是打死不承认的。图 八思巴文和谚文,反正都是拼音(k、t、p、s、l),韩国人搞这个让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上涨了好多,后来干脆汉字都不用了,最后搞得自己有时候分不清词。图 八思巴文和谚文,反正都是拼音(k、t、p、s、l),韩国人搞这个让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上涨了好多,后来干脆汉字都不用了,最后搞得自己有时候分不清词。说到这里大部分国外文字说的差不多了,你会发现这个腓尼基字母或者再往前说这个埃及圣书体是真可怕啊,很多人总说这些古老的辉煌文明灭亡了,其实他们却不知不觉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存了下来,毕竟人类最早的文明就这么几个,我们应该有理由感到骄傲,而拥有体系文字的民族更是天之骄子,很多“后起之秀”往往没来得及有自己的特有象形文字呢,更多的是学习这些古老的先进民族的产物,才能有进入文明世界的第一把钥匙,就像日本这种悲剧的国家,他也不是不想有个拼音文字,不过周围就中国这么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上哪里去搞拼音,最后只能去改造自己了。不过同样作为文字的发源地,中国本来也是走了象形和表音两个道路的,但是至于为什么我们逐渐表意的部分压过了表音,一般认为有可能性的原因有——商代乐于祭祀,象形文字对祭祀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我们的文字很大程度是从祭祀里诞生的,这个和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是一样的。而后来的周一般认为是和商区别很大的,使用原始汉语的部落,而东夷系的商语言上和周具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周却大规模吸收商的先进文化,同时也用商的字固定自己的词,而这样方块字的表意性就变得越来越高,同样单个字也反过来影响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可能导致了原始汉语从一种多音节屈折性的语言,开始逐渐向孤立单字的方向转变,而同样属于汉藏语系的藏语,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普通人已经看不出这两位有一个祖宗了。等到东周列国的时候,本来文字已经有分化的趋势了,尤其是语言的不断丰富,各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半表音一半会意的文字,不过也多亏了汉字的特性,表音部分相同的字读音大多都能溯源,而表意部分也能提醒文字的大致含义。汉字的稳定性让列国差距不至于过大,后来秦的统一更是让文字的统一又重新回来,而汉字的规范化更是牢牢的让各种方言区都变得无法孤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让汉字离表音越来越远,也让汉语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孤立语(语言学上的一种说法,指的是词汇基本没有变格变性等屈折变化,语素之间无变化,基本靠顺序来决定含义。)。所以不同于西方百花齐放的多元化世界,拼音字母以各种方式传播到各种地方,我们东边的其他民族往往被汉人同化的可能性要高于独立创造自己文字以及文化的可能性,这一点也让朝鲜越南等民族国家非常无奈,只能用着别人的表意文字读自己的语言,而像前面说的突厥、回鹘,明明和汉人政权关系更密,却只能去改造粟特的拼音字母。而另一种方式就像前面说的日本、契丹一样,抽出来一部分汉字改造成字母,然后去拼写自己的语言,不过想一想,如果这些民族在西方世界,可能走的路线就完全不一样了。汉人以独特的历史和大一统的思想,用特有的方块字维持了这样一个特有的国家形态,在所有原生文明里面,他靠着这种方式保留了东方的一席之地,这个不得不说是伟大的。埃及、苏美尔等民族留给世界的是希腊神庙的源头、所有字母的起源、甚至过半思想的启蒙,但是我们却给自己留下了千余年的国祚。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平凡而又特殊的地方吧,以前说过,一切的不同可能就源于一开始要迈出的那一步。以上。不放太多推荐链接了——剩下相关的还是欢迎关注我或者关注我的专栏——。
当今世界一共有五大书写系统:拉丁字母系统,西里尔字母系统,阿拉伯字母系统,婆罗米系字母系统(梵文字母系统)和汉字系统,分别对应当今的五大主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文化圈),东正教文明(西里尔文化圈),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明(梵文文化圈)和中华文明(汉字文化圈),其中前四者属于拼音文字,汉字属于语素文字。文字分为语素文字和表音文字。语素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和语言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一般来说语素文字可以分解为字位,一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当然也可能出现一个字位代表几个语素和几个字位代表一个语素的情况。目前已知的语素文字都不局限于表形和表意,而是有表音的成分。因此,语素文字也称为意音文字。表音文字可分为音节文字和拼音文字,音节文字的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节,最典型的音节文字是日语假名,拼音文字的一个字位表示音节的一部分,而拼音文字系统当中最小的,数量最少的区别性单位就是字母系统,根据字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拼音文字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半音节文字,一个字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介于音节和音位之间,如注音符号;辅音音素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其字母表只有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所以朗读文章时口中须补上适当的元音才能读出;元音附标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以辅音字母为主体、元音以附加符号形式标出;全音素文字:一个字位表示一个音位,和不标出元音的辅音音素文字不同,它的字母表中除了辅音字母,还有元音字母,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元音。当今主流的文字类型有语素文字(汉字),辅音音素文字(阿拉伯字母),元音附标文字(婆罗米系字母)和全音素文字(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四种,其难易程度可以这样划分:语素文字&辅音音素文字&元音附标文字&全音素文字,这也基本上是文字的演化路径。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几大古文明的文字从图画文字发展为语素文字,历史上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语素文字只有两河文明的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的圣书体和华夏文明的汉字,而后来玛雅文明的玛雅象形文字也属于语素文字。随着两河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逐渐消亡,楔形文字和圣书体早已无人使用,汉字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语素文字。· 汉字及其衍生在东亚地区的中国,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的演变,到汉朝产生了隶书,从此汉字基本定型。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表《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大陆简化字正式取代繁体字(传统汉字)。民国时期,章太炎依据篆书创造记音字母,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后来民国政府以此记音字母为基础,再改造部分汉字后创制注音符号,以此为国语主要拼读工具,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但在主要之标准汉语工具书仍可见其踪影。日本、朝鲜、越南三国虽有自身的语言,却苦于没有纪录的方法,仅能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朝皆兴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在日本,由于中、日两种语言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日本人借助汉字草书体发明了日语假名,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日语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是一种音节文字。在朝鲜,由于朝鲜语与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使用汉字记录朝鲜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一般百姓不懂得汉文,非常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李氏朝鲜的世宗大王于1443年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朝鲜语语音的全音素字母体系——谚文,但由于朝鲜文人和贵族的抵制,谚文直到20世纪才被广泛使用。在越南,越族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造了喃字用来为越语、岱依语和瑶语记音,这也是一种语素文字。
喃字举例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向心力减弱,朝贡体系下的各属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开始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摆脱落后文化的象征,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汉字废止政策。17世纪由法国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兹为越南语设计的国语字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儒字(汉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后半叶以后,理解汉字的越南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专家以外,变得越来越少。韩国有900字左右的汉字义务教育,不过,朝鲜王朝的第4代国王世宗所创造的谚文被普遍使用,报纸上汉字的使用频率也不高,一般只会用于回避歧义的词语时使用。朝鲜甚至已经完全废除汉字,除了日常语言外,法律也不采用汉字书写。而日本虽然继续延用汉字,但近年来年轻人的汉字水准较老一辈低落,部分汉字词汇只能用假名的书写方式来代替。· 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源于两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由于苏美尔文明的兴盛,楔形文字被许多著名的古代近东政权用来书写其语言,主要有阿卡德、埃兰、亚述、赫梯、古巴比伦、米坦尼、乌拉尔图、乌加里特、加喜特巴比伦、新巴比伦王国和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其中大部分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而赫梯人和波斯人的语言则属于印欧语系。在楔形文字约3000年的历史中,它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由于地处世界岛地缘中心,两河文明在异族的不断入侵中逐渐衰亡,最后被融合进了印欧人建立的新生波斯文明,而楔形文字的使用地区也随着两河文明的衰落而逐渐萎缩,随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将阿拉米字母作为西亚地区的官方书写系统,楔形文字开始进入缓慢的消亡过程,现今发现的最后一片楔形文字的泥板是公元75年的遗物,此后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圣书体及其衍生圣书体,或称碑铭体、正规体,也称为埃及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主要由音符(表音),意符(表意)和限定符构成。限定符类似于汉语中的偏旁部首的作用(形声字)。圣书体中表形、表意和表音相结合,其意符和声符都来源于象形的图形。与汉语所不同的则是它们依然保持单独的图形字符。当圣书体发展并在古代埃及普及时,对文字的简化也就发展了。这就导致出现了僧侣体和世俗体。这些字体适合于在纸草上书写。但是圣书体并没有因此而衰落,而是与这些字体共存。罗塞塔石碑就包含了圣书体和世俗体。随着古埃及文明对其南方的努比亚文明影响的逐渐加深,在麦罗埃王国出现了用于书写麦罗埃语的麦罗埃字母,这是一套参照埃及圣书体及世俗体而设计的拼音字母,亦有可能会用来拼写努比亚王国的努比亚语。
麦罗埃字母的圣书体及草书体字母列表由于古埃及在地缘上相对孤立,在其文明发展的前中期较少受到外族侵略,相对于另两个原生文明也就是两河文明和华夏文明来说更为封闭,这就使得埃及文明在其发展的中后期失去了活力,在新王国时期之后陷入了长达千年的衰退状态,最终在伊斯兰文明的扩张过程中彻底消亡。在埃及被托勒密王朝统治的希腊化时代,信奉基督教的古埃及人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科普特人利用希腊字母把世俗体文字音译以记录世俗体的正确发音,从而演化出字形源自希腊字母和埃及世俗体的科普特字母,这是一种全音素字母。随着基督教传入埃及,在公元3世纪后期埃及不再使用圣书体,世俗体也逐渐消失,科普特字母系统与基督教会的关系变得紧密。如今,科普特字母不在现代社会使用,只会在科普特正教会的宗教文件中出现。从圣书体到科普特字母的转变举例从圣书体到科普特字母的转变举例现今绝大多数存在的文字系统都是属于拼音文字,而这些拼音文字的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埃及圣书体。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人就发展出一套含22个单音的象形文字来表达他们语言的子音,而第23个则估计是用来表示字首和字尾的元音。这些字元是作用是作为意音文字的发音指标、标示文法的变调,及后来用作写外来字和名字。尽管是以字母为基本,但这个系统并不是单单用来书写的。第一种单纯用作书写的文字约于公元前20世纪,由古埃及的闪米特人发明,被称为青铜中期文化时期字母,包括两种相似的未解读文字:原始西奈字母和恐怖峡谷字母,字母的形状与埃及圣书体中较简单的僧侣体相近,是全世界绝大部分现代字母系统的始祖。早期的字母系统几乎只在迦南人中使用,包括乌加里特字母和原始迦南字母,它们都是辅音音素文字。腓尼基是第一个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区,因此这种源自于原始迦南字母的字母系统在其发展后期称为腓尼基字母。在地中海沿海的腓尼基是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安纳托利亚-希腊贸易网络的枢纽,腓尼基字母很快在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被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和其他闪米特族群所使用,由此演化出希伯来人的古希伯来字母,希腊人的希腊字母和闪米特人的阿拉米字母,这其中古希伯来字母和阿拉米字母都是辅音元素字母,而希腊语的元音发达,因此希腊人增添了元音字母,使得希腊字母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元音的字母,也就是全音素字母。字母传播路线的北支从腓尼基开始向整个欧亚大陆迅速辐射,而其南支却一直默默无闻,南阿拉伯字母在大约公元前9世纪从原始西奈字母分出,在古代也门地区通行,这一地区最有名的国家是圣经中提到的示巴王国。随着古也门文化在红海沿岸的传播,于前600年演变为吉兹字母,后来成为强大的阿克苏姆帝国及其延续的埃塞俄比亚帝国的官方书写系统,用于书写在埃塞俄比亚高原通行的9种不同的语言,包括吉兹语、阿姆哈拉语、提格利尼亚语、提格雷语、古拉格语、哈勒尔语等闪米特语言。这其中最广泛使用的是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和通行于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两国的提格里尼亚语。此外,亦有其他同样在非洲之角通行的的语言,例如奥罗莫语曾经使用过吉兹字母来拼写,但如今已经改用拉丁字母了。· 阿拉米字母及其衍生公元前12世纪,以亚拉姆语为母语的亚拉姆人,开始大量迁入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和东安纳托利亚地区。使用阿拉米字母的亚拉姆语因此变得越来越通行,它开始在整个地中海东部的沿海地区传播开,一直传播到底格里斯河的东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统治下的亚述帝国在公元前8世纪征服亚拉姆地区,导致亚拉姆语最初作为官方语言地位的建立。公元前7世纪起,该语言开始向四方广泛传播,但同时失去了自身的同质性。在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尼亚、黎凡特、埃及出现了不同的方言和衍生文字。公元前5世纪,人类史上第一个跨文明的大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建立,大流士一世把亚拉姆语订立为帝国西部的官方语言,阿拉米字母因此在整个波斯帝国境内传播开来,到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瓦解后,开始分化成西亚地区的各种文字,阿拉米字母就此成为亚洲几乎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在朱迪亚地区,阿拉米字母影响了希伯来字母的发展,使它从最初与腓尼基字母差不多的式样发展至今日的样貌。受阿拉米字母影响的希伯来字母之演变受阿拉米字母影响的希伯来字母之演变*阿拉米字母又译作亚兰字母在大波斯地区,阿拉米字母发展出巴列维字母和摩尼字母,前者用于书写波斯萨珊王朝官方语言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的主要形式),后者则用于书写摩尼教的经典。后期摩尼字母受丝绸之路上广泛流传的粟特字母影响明显。
摩尼字母*摩尼教在中国的晚期组织被称为明教,是武侠小说中很有名的宗教在黎凡特地区,基督徒社区亦从原有的阿拉米字母发展出另一套草书体的字母,这就是后来的叙利亚字母,被用于书写中古亚拉姆语方言的叙利亚语,经典叙利亚语成为4-8世纪中东地区的书面语言。三种主要的叙利亚字母变体三种主要的叙利亚字母变体在以佩特拉为首都的纳巴泰王国,自前200年他们所使用的叙利亚字母逐渐演化为纳巴泰字母,之后的几百年中随着阿拉伯人对他们影响的持续增长,纳巴泰语无痕迹地由接近阿拉姆语转为接近阿拉伯语,阿拉伯字母也在400年前后从纳巴泰字母分裂出来,并随着阿拉伯帝国于7世纪中叶的崛起,阿拉伯语取代阿拉姆语成为近东的通用语言,阿拉伯字母就此成为伊斯兰文明内部各民族通行的书写系统。长期在丝绸之路经商的粟特人在叙利亚字母的基础上发展了粟特文,粟特语在9世纪前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语言,当时的内亚游牧帝国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在其的影响下产生了古突厥文和回鹘文。1204年,成吉思汗下令用回鹘文书写蒙古语,经过不断演化形成今天的传统蒙古文。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字母借来创制满文。在这些字母系统中,栗特文和回鹘文是辅音音素字母,古突厥文,传统蒙古文和满文是全音素字母。
传统蒙古文字母表
传统蒙古文字母表
满文字母表
满文字母表· 婆罗米系字母在古印度,随着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先后征服犍陀罗,阿拉米字母也被犍陀罗人所吸收,演变出古印度本地的字母系统佉卢文,随着强盛的孔雀王朝的建立,另一种基于阿拉米字母的古印度本地字母系统婆罗米文被广泛使用,被用以书写梵语。和佉卢文一样,这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它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绝大部分字母系统的源头。在笈多王朝时期,婆罗米系文字呈南北两支发展,在北印度的笈多王朝演变为笈多文,8世纪时,笈多文的东部变体演变为城文,其后,在其基础上诞生了天城文和孟加拉文,天城文是书写南亚主流语言印地语和梵语的主要文字;对笈多王朝时使用的笈多文的另一种改良产生了悉昙文,被佛教密宗所使用,在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密宗传入西藏,藏人引用悉昙文字创制出藏文;中国元朝忽必烈时期,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藏文创制出八思巴文,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在南印度,婆罗米文的一种变体帕拉瓦文,随着上座部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在高棉和缅甸分别演化出高棉文和孟文。而随着高棉吴哥帝国的扩张,高棉文在暹罗和南掌分别演变出泰文和老挝文;在伊洛瓦底江流域,随着缅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的崛起,他们在孟文的基础上创造了缅文。另一支传播到马来群岛的帕拉瓦文分别演变为巴厘文和爪哇文;其他的南部婆罗米文,演变出了达罗毗荼人使用的泰米尔文,泰卢固文,马拉雅拉姆文等文字,以及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文。此外,吐火罗人使用的吐火罗文也是由婆罗米文演变而来。
婆罗米系字母的部分辅音字母
婆罗米系字母的部分辅音字母· 希腊字母及其衍生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在高加米拉战役击败大流士三世,这标志着希腊文明对波斯文明的最终胜利,世界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横跨当时已知的绝大部分文明的大帝国就此建立。在这之后的希腊化时代,希腊字母在整个近东地区广为传播。
希腊字母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文明采用了基于希腊字母西支变体的伊特拉斯坎字母,随后崛起的罗马人深受伊特鲁里亚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影响,他们在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基础上创制了拉丁字母,这一字母系统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而通行于北地中海地区,并成为罗马基督教的官方文字。伊特拉斯坎字母的另一种变种在从罗马向北传播的过程中演变为了卢恩字母(符文),通行于早期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不列颠群岛。
卢恩字母(也就是网络游戏中常出现的符文)
卢恩字母(也就是网络游戏中常出现的符文)
部分伊特拉斯坎字母与拉丁字母的对照
部分伊特拉斯坎字母与拉丁字母的对照4世纪时的哥特字母基本上是从希腊字母衍生而来的,但其中又有拉丁字母和卢恩字母的影响。公元405年,亚美尼亚人圣梅斯罗布创造了亚美尼亚字母,主要是为了撰写亚美尼亚语的圣经译本。亚美尼亚字母的次序,意味着它很可能是以希腊字母为基础的。
亚美尼亚字母
亚美尼亚字母随着7世纪希腊语作为拜占庭帝国唯一的管理和行政语言,希腊字母再一次在东地中海流行起来,在其影响下产生了通行于斯拉夫人族群中的格拉哥里字母和西里尔字母。· 拉丁字母及其衍生在罗马帝国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南下的日耳曼人在罗马文明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方文明,拉丁字母成为西方文明内部通行的书写系统。随着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文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拉丁字母开始在全世界广泛传播,主要被用于书写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洋洲过往没有文字的语言,特别是透过基督教的传播,用于圣经的翻译本上。通过这些活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和荷语等欧洲语言在各个殖民地被广泛使用,拉丁字母就此从欧洲广泛传播至美洲、大洋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到了18世纪后期,罗马尼亚人亦转为使用拉丁字母,虽然罗马尼亚语亦是罗曼语族的成员,但当时的罗马尼亚人主要还是信奉东正教,直到18世纪之前,他们还一直在使用西里尔字母。在法国殖民下的越南亦采纳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国语字来书写越南语,以取代过去使用的汉字和字喃。拉丁字母亦成为了南岛语系诸语的书写系统,过往在马来群岛上各种语言都是使用阿拉伯字母或其各自从婆罗米文字演变而来的字母,到这时都转用了拉丁字母,例如:马来语、印尼语、他加禄语等。
一段越南国语字
一段越南国语字1867年,日本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来为日语的发音进行标注,被称为平文式罗马字,在中文圈内又被称为罗马音。1928年,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为准备新成立的国家实施改革,决定采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土耳其语,以代替过往奥斯曼帝国时代的阿拉伯字母。与此同时,在中亚地区的突厥诸语都一同转用一种约在1930年代成型的统一土耳其字母。这些语言包括有: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阿塞拜疆语、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等。在1940年代,在前苏联总书记斯大林的指令下,这些中亚地区的语言都改用了西里尔字母来书写他们的语言。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这些地区有不少新成立的国家再度重新使用拉丁字母取代西里尔字母。这些新成立的国家有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为普通话订立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也就是汉语拼音,以方便儿童及外国人学习普通话。不过,在中国国内依然以汉字作为读写的主要形式。之后,也为少数民族制定了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如壮文、布依文等。· 西里尔字母860年代,东罗马帝国的传教士圣西里尔和其弟弟圣美多德对大摩拉维亚和潘诺尼亚的斯拉夫人进行过传教活动。他们的传教活动大大影响了斯拉夫人的文明进程,将东正教文明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广大的斯拉夫族群中。
他们兄弟俩发明了格拉哥里字母,这是第一种用来记录古教会斯拉夫语的字母。圣西里尔和圣美多德早期的门徒随后于890年代在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以安色尔体希腊字母为基础,增加了来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创制出了西里尔字母作为更适宜教会书籍的文字。后来西里尔字母传播到其他斯拉夫民族,包括俄罗斯人和塞尔维亚人,并传播到非斯拉夫民族的瓦拉几人和摩尔多瓦人。产生于古保加利亚语的文献迅速向北传播并成为巴尔干半岛及东欧语言的通用语,在那里也被称作古教会斯拉夫语。用于东正教和东方礼天主教会仪式的现代教会斯拉夫语的字母仍然效仿早期西里尔字母。然而,随着后一千年的流逝,西里尔字母为了适用于口语而有了些改变,发展出区域性的变体来适应各国语言的特征,并且服从于学术上的改革和政令。今天,许多巴尔干半岛、东欧和北部欧亚语系的语言使用西里尔字母。在1930年前后,苏联为其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进行文字改革,用西里尔字母替代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字字母,所以现在原苏联境内的许多民族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其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有哈萨克语、塔吉克语、柯尔克孜语、维吾尔语、巴什基尔语、楚瓦什语、车臣语、卡巴尔达语、马里语、阿瓦尔语、乌德穆尔特语等。194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文字也推行改用了西里尔字母书写,直到1990年代蒙古国建立后旧的蒙文书写方式才被再度使用。阿塞拜疆语、格鲁吉亚语、土库曼语、乌兹别克语等文字曾经用西里尔字母改造,在脱离苏联独立后又恢复自己原有的文字。在俄罗斯联邦内,车臣共和国使用的车臣语和鞑靼斯坦共和国使用的鞑靼语,原打算改以拉丁字母书写,但受到苏联和俄罗斯政府阻挠。· 总结文字的演变是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从早期的图画文字到古文明的语素文字,再到对语素文字简化而形成的字母,从辅音音素字母到元音附标字母和全音素字母,文字一直在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被更多的人学习并使用。文字作为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文明本身密切相关,中华文明的长盛不衰造就了汉字的千年传承,统一当时近东地区的波斯文明使阿拉米字母广为传播和演化,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希腊文明使希腊字母影响人类文明长达两千年,印度孔雀王朝的强盛使得婆罗米系文字和佛教一起被输出到整个东方世界,罗马文明的强盛使拉丁字母成为西欧的官方书写系统直到现在,阿克苏姆帝国的兴盛使得吉兹字母至今仍在非洲之角保持优势,伊斯兰文明的扩张使得阿拉伯字母占据了世界岛的心脏地区,拜占庭帝国的中兴使得基于希腊字母的西里尔字母被斯拉夫民族广泛接受,西方文明的强势殖民扩张使得拉丁字母遍布全球五大洲并成为世界的主流书写系统,俄罗斯的崛起和苏联的强势使得西里尔字母遍布欧亚大陆腹地。由此可见,拼音文字之所以流行于除中国和日本外的世界各国,是因为其相对语素文字要简单易学,并且由于其依附的文明的强势(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而经久不衰。而在中国和日本,也有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和罗马音来辅助读写,两国至今仍保留汉字,一方面是因为其文明至今仍然强势,另一方面是其历史的巨大惯性使然,在世界上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9.18更新----------------------------------------------没想到时隔一年多又收获了一波赞,根据评论里提醒的给一些重要的文字系统加了配图,增加了原先忘了写的楔形文字的段落,并将一年前写的部分进行了一些增减。
先说结论:因为表意文字基本都是原生文明本族人使用,而拼音文字(表音文字)则都是外族人借去原生文字发展而来的。感慨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早该终结了,但竟然持续有人凑热闹回答,而一些高票答案讲了很多故事,嗯很好就凭码了这么多字确实值得赞一下(但其实内部的论据和逻辑有很多问题,这里不多说了)。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没有这么复杂,对世界各大语言、文字以及相关的世界史有所了解应该都可以自行领会出答案。下面我也开始讲故事吧。1、原生文字的形成:从原始图画/刻画符号到象形文字原生文字就是在发明创制之前没有参考借鉴任何别人的文字系统的文字,一般来说公认的原生文字有以下四套:埃及圣书体、两河楔形文字、汉字、玛雅文字,以及零星几种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字,包括纳西族的东巴文(去过丽江旅游的同学应该会印象深刻)。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文字?文字是怎么出现的?对于解决题主的疑问,后一个问题更为关键。通过对上面几种表意文字的考察,尤其是最为直接的东巴文的观察很容易发现答案,而这个答案同样存在于中学的历史教材当中,相信很多人都还没忘记。在进入文明之前人类早就已经使用口头语言了,但是那时候的人并不懂得也没有需求想要去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因而往往就是说过就算了。当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生产力逐渐提高之后,便逐渐有了记录的需求。你是最早的那个“国家”的智者,你被“国王”要求找个办法记录下我们这个文明的丰功伟绩,你会怎么做,拿什么来进行记录?对于现代人而言,使用文字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对于文明初期的人来说,这个真是个头疼的问题。有些文明选择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结绳记事,这个技术在印加文明当中高度发达几乎能够达到文字的水准。而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人则还有着另一种更为直观的记录方法——画画。在欧洲,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都是石器时代产物,距离文明传播到这些地区可能还有万年的时间差。由此可见,画画这种记录方式由来已久。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画画也越来越抽象,传达的信息也不再只是满足于把一个场景描绘下来。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中,就有一个经典的“少女书信”——这个少女想要跟心上人约会,把时间、地点用简单的笔画都画在信上。随着人类画的画愈发抽象,传达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实在,也开始有了一些高度符号化的记录方式——刻画符号(在现代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我们打个叉意味着“错误”又或者“目的地”)。而这些,都是象形文字的爹妈。在欧洲,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和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都是石器时代产物,距离文明传播到这些地区可能还有万年的时间差。由此可见,画画这种记录方式由来已久。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画画也越来越抽象,传达的信息也不再只是满足于把一个场景描绘下来。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中,就有一个经典的“少女书信”——这个少女想要跟心上人约会,把时间、地点用简单的笔画都画在信上。随着人类画的画愈发抽象,传达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实在,也开始有了一些高度符号化的记录方式——刻画符号(在现代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我们打个叉意味着“错误”又或者“目的地”)。而这些,都是象形文字的爹妈。现在你作为一个智者,大概知道对于刚进入文明时代的人来说,会采用什么方式来记录语言了吧?很简单,就是画画!当然我们不用再像古人那样一个一个场景地画,我们要做的,是一个词一个词地画!于是乎,那些个原生文明的原生象形文字就这么诞生了。在中国则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说中,仓颉正是照着大自然来“画”出了那原始的20来个字,逐渐发展成后来我们能见到的甲骨文。如图所见,处在偏僻地区的东巴文等小民族的文字不像“四大文明”那样能够快速发展,所以他们的文字也相应地保留了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文字所“画”出来的内容非常实在。如图所见,处在偏僻地区的东巴文等小民族的文字不像“四大文明”那样能够快速发展,所以他们的文字也相应地保留了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文字所“画”出来的内容非常实在。2、文字的进化:从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注:我对汉字演化一知半解,因此以下举例的汉字可能并不是这么产生的,仅作为举例帮助理解)但是象形文字只能记录实在的东西——我们能见着的事物,比如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这些确实能表达我们语言当中的不少词汇,但是远远还不够。一开始古人的解决方法有两种——指示和会意。指示就像“上”“下”这样的字,指了个方向,你总该懂了吧;而会意则像语言当中的复合词一样,用两个甚至三个语素来构成一个新的词汇,新的文字也同样用别的两到三个文字来组合,就像“歪”字,就是“不正”的意思。这样似乎都解决更多的单词了。但是!还是不够!更抽象的词汇怎么办?就像“聾(聋)”我们该怎么象形出来、怎么会意出来呢?总不能把“聽不見”三个字硬塞在一个方块里吧?古人挠破脑袋,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聾”字和“龍”字同音啊,我们用“龍”字来书写“聾”这个意思不就好了?!但是会不会有误解啊?那就在“龍”字下面再加个“耳”字来表示这个字跟耳朵相关呗!哈哈哈哈我真是太天才了!!!(请无视最后一句话 =v=)就这样,形声字便诞生了。这种造字方式极其便利,任何字我们不想挠破头去画出来或者会意出来的,我们就先写下它的同音字作为声旁,再给他加个关于它的形旁就好了。更有甚者,连形旁都不要,直接占据了原来的那个字,就像“其”字原来表达的是“箕”(那种容器),却被代词“其”给占去了,而原来的容器只能加上个竹字头以做区分。这便又出现了假借字。形声字和假借字越来越多,尤其是形声字已经占据了汉字当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字,因而汉字早就已经不能算是“象形文字”了。一般来说更准确的说法叫“意音文字”,但意音文字跟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依然是截然不同的,无论其表音成分有多么多。而走向意音文字并不是汉字的专属,那些原生文字(包括埃及圣书体、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统统发展成了意音文字。从上面的描述中应该能够很容易理解其原因——完全象形是无法描述我们语言当中的所有词汇的,大量的抽象词、高级词需要别的方式来进行记录,其中最简便的就是记音。注意,在文字的分类上,意音文字依然属于表意文字这个大类当中,而不属于表音文字(拼音文字)。这一部分还有一个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表意文字会不会自己演化成表音文字?根据表意文字的历史发展,一般来说,本族所使用的表意文字通常不会自行变化成表音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已经是最适合这种语言的记录方式。就像汉字,在汉朝定型之后其字形结构再也没有过本质的变化。而古埃及文字随着古埃及多次被外族征服而淹没在历史当中,我们无法观察到这个问题的发展,玛雅文也是同理。而苏梅尔人的楔形文字在两河地区很早就变成表音文字,但需要注意的是,苏梅尔人很早就失去了对两河的统治,继而被阿卡德、巴比伦等一系列外族国家所统治,其文字也很早就被外族人拿去记录他们自己的语言,这才是楔形文字完全表音化的原因所在,也正是下一部分所要论述的。有个唯一的例外是彝文,原本彝文是表意文字,据说在上个世纪已经发展成了纯表音的音节文字。有个唯一的例外是彝文,原本彝文是表意文字,据说在上个世纪已经发展成了纯表音的音节文字。3、表音文字的形成:外族人借去发达文明的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这一部分是解答题主疑问的关键,所谓的“大多数国家”为什么主要使用表音文字。要注意,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封闭的,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交流,在中东地区和欧洲地区这种交流特别频繁。上面已经说到两河统治权不断更易,使得楔形文字很早就发展成了表音文字,其原因正是外族拿了楔形文字去记录自己的语言。而地形相对封闭的埃及则使古埃及文明延续得更长时间,一直到公元左右古埃及文字和语言依然保持活力,直到最后被阿拉伯人完全熄灭。而更加封闭(但是纵深也相当大)的中华文明则有幸将表意文字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汉文明并非不跟外族进行交流,其中最典型的交流就在汉-日之间。日本的文明发展相对较慢,在隋唐时期依然羡慕中华文明的高度发达,多次派使者到中原学习,也因此把汉字带回了日本。谦逊的日本人对汉字毕恭毕敬,认为这是非常先进的文字(其实是因为其使用者的文明非常先进),而记录自己的语言(古日语)也应当使用这一套文字。但是每一种文字都有自己最适合的语言(反之亦然),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汉字-汉语之间就可以做到高度吻合,使用起来没有任何不适。但是日语不然,日语跟汉语甚至处在不同的语系当中(汉语归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目前被认为是孤立语言),发音、词汇、语法差异非常明显,直接用汉字去套日语并不合适,虽然日语当中确实存在非常多的汉字词,是把汉字的发音也顺带借走了的(音读)。但是音读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毕竟日语还是日语,并没有因为借词而变成汉语的方言,日语自己原有的词汇怎么办?一个办法就是套意思,你的“空”指的是天空,我日语里是そら(sora),那我就对着“空”这个字读そら好了而不必音读成こう或者くう,这便产生了训读。这种方式又解决了一大堆的日语本族词汇,并且导致了日语学习者总是很头疼的一个现象——一个汉字可能有音读和训读两中发音,就像“水”有可能是みず(mizu,训读)也有可能是すい(sui,音读)。但是靠整词借去(音、形、义全部借走的汉字词)+训读,也最多只能解决大半的日语词汇,而更多的小词,包括语法成分,该怎么办?那些助词又该怎么办?实在没办法,日本人也走上了用汉字来记音的道路,比如ka这个音,就拿“加”字来记,而i这个音则拿“以”字来记。这些纯表音的字跟上面的音读汉字词和训读汉字词混杂在一起,会让现代中国人读起来莫名其妙,总觉得能看懂又似乎看不懂……随着日本文明的继续发展,日语里的所有读音都有了自己所能够对应的记录其发音的汉字,又为了能够跟真正的汉字词区分开来,那些纯记音的汉字在字形上逐渐有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变成像汉字草书一样的字形,叫做随着日本文明的继续发展,日语里的所有读音都有了自己所能够对应的记录其发音的汉字,又为了能够跟真正的汉字词区分开来,那些纯记音的汉字在字形上逐渐有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变成像汉字草书一样的字形,叫做“平假名”;另一种则是拆下那个字的其中一个部首或一个字形部分,叫做“片假名”(“片”就是只有一部分的意思)。假名便就此诞生。假名是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日语完全可以不使用任何汉字、仅使用假名来记录其语言。而假名作为一套纯表音的文字系统就是“外族人借去表意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变成了拼音文字”这一论述的非常有力的证据。在西方,同样的表音化过程出现在了腓尼基人当中。腓尼基人住在黎凡特地区(地中海东岸),主要聚居于黎巴嫩,从地理位置上看夹在埃及和两河之中,受这两个文明的影响很大,是一个次生文明。作为一个商业民族经常到处跑,尤其是其造船、航海技术也十分精湛。而当时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埃及也自然是腓尼基人的重要的商旅目的地。要跟埃及人通商,腓尼基人怎么也该学两句古埃及语。同样处在闪含语系当中,腓尼基人学习古埃及语并不算太费劲,接下来他们也把圣书体(甚至其变体僧侣体/世俗体)也学会了,读起古埃及文献来腓尼基人浑身舒畅(雾)。而作为商业民族,记录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我们要记帐啊,要把价格啊数量啊什么的白纸黑字(那时还不是白纸的说)清清楚楚地记录下来才能算诚信交易对不对?既然我们学会了圣书体这么伟大的文字,腓尼基人就根本不需要自己再去把文字给画一遍演化出来,直接拿圣书体去用了。而据说,那个年代的古埃及文字的表音成分比现代汉字更甚,所以不像日本人还把字形的表意功能保留下来,而是完全用圣书体来表音,直接记录腓尼基语的发音。由于同为闪含语系的语言,古埃及文的表音成分和腓尼基字母都只记录了他们语言当中的辅音(记辅音就够表达意思了,可以参考阿拉伯文)。而嫌古埃及文字字形复杂的腓尼基人还把其字型也简化了许多。腓尼基字母这套纯表音文字便诞生了,并且成为了非常多拼音文字的祖先。古典时期虽然民族之间交流频繁,但效率远远不如现在,所以在交流过程当中文字的字形也有诸多变化。古希腊人通过跟腓尼基人通商、交流发现:他们的字母不错啊,记录语言可真方便啊!我们也借来用吧。于是乎,懒惰的希腊人(雾)也省去了自己画画的步骤直接拿了已有的拼音文字腓尼基字母去用,并且修改了其字形和发音,尤其是元音很重要的印欧语不能像闪含语那样只记录辅音,因此把好些个腓尼基字母改成了元音。而同样的“懒惰”的过程继续传播下去(想想懒惰毕竟是人类的天性,已经有了好东西何必自己辛苦再来做一遍呢?),从希腊字母又继而衍生出了拉丁字母、卢恩字母、西里尔字母、科普特字母(记录古埃及语的直系后裔科普特语用的,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埃及……)等等等等。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强势,罗马人所使用的拉丁字母成为了欧洲“最先进”、“最有文化”的代表,很快将卢恩字母等民族文字给绞杀了,被诸多欧洲民族和国家采纳使用,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西欧的那些后来的殖民大国,尤其是不列颠。随着殖民国家在世界上的强势,拉丁字母也跟着扩散到了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合在一起力量是其余所有国家总和的数倍,文化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诸多非印欧语也采纳了拉丁字母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如土耳其语、马来语等等,以及几乎整个黑非洲)。跟古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以及汉字→假名有着相似发展历程的文字还有很多,包括印度的诸多文字(最早也可以溯源至两河与埃及文字)、安拉胡阿克巴的阿拉伯文。而印度文字从原始婆罗米文字发展出来非常多的后裔,在南亚和东南亚被广泛采用,而其最远的后裔则到了朝鲜半岛。韩文或者称谚文的直系母亲一般认为是八思巴文,也有认为来源于梵文/天城体的,而八思巴文来源于藏文,藏文又来源于梵文,所以无论如何谚文依然会被放在婆罗米一系当中;韩文还有特别之处在于模仿汉字使用方块的结构来书写,很大程度上也受汉字不少影响。到这里,应该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拼音文字占据了绝对的数量上和范围上的优势了吧——毕竟原生文明、原生文字就那么几个,其他的民族都是懒惰的不会重走一遍原生文明的造字之路,通常会直接借别人家的文字来记录自己语言的发音,若有不合适的地方(一言不和)就改字形,便形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字世界。最后做些补充,感谢评论区人民。历史上汉字除了传播到日本外在周边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历史上的不少民族也一样会借汉字去记录自己的语言,其中越南人借去的过程当中非但没有纯表音化变成拼音文字,反而还借助六书的规律新造了诸多适用于越南语自身的“汉字”,称作“喃字”,完整地保留了整套表意系统。最后是在法国殖民时期才改用拉丁字母来进行记录。最后做些补充,感谢评论区人民。历史上汉字除了传播到日本外在周边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历史上的不少民族也一样会借汉字去记录自己的语言,其中越南人借去的过程当中非但没有纯表音化变成拼音文字,反而还借助六书的规律新造了诸多适用于越南语自身的“汉字”,称作“喃字”,完整地保留了整套表意系统。最后是在法国殖民时期才改用拉丁字母来进行记录。喃字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越南语和汉语一样同样是单音节分析语,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外借文字不一定会完全表音化。不过反过来,表音文字基本上都是借去的文字而绝无原生文字这一点则依然成立。对于一个民族的一个语言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汉字跟汉语高度吻合,没有任何不适,就完全没必要拉丁化。而那些借入人家的文字的民族之所以需要将文字改成拼音文字,也同样是一种使文字适应于新语言的过程。以上です。
从世界文字演变来看,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原生的文字,如埃及字、汉字、苏美尔字,都发展到了大量形声字的阶段其中,埃及语由于语言特性,发展出了只表辅音的声旁到了这一步,其实跟字母就只有一线之隔了然而不论是埃及语还是汉语,都觉得部首是有用的,所以始终没有转变为纯表音文字腓尼基人把源于埃及的辅音声旁,在改造字形后,变成纯表音的字母,可以说是偶然,也可以说蕴含着必然必然性在于,一般二手文字,都会更倾向于表音化,比如日文假名偶然性在于,二手文字虽然会更倾向于表音,但多数情况下并不会把表意的部分全部去掉==& 比如楔形文字,从苏美尔发源,传给巴比伦、亚述、赫梯,传了N手了,结果到了赫梯还是有一大堆部首==& 假名虽然纯表音,但是基本用于虚词,只是为了辅助汉字,日本还为很多词汇制造了土汉字腓尼基人把埃及的辅音声旁变成辅音字母,希腊人又把用不到的腓尼基辅音变成了元音字母整个体系就这样形成了。这个体系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所以对于屈折无比复杂、辅音变形极多的闪语和印欧语来说,是非常非常的合适字母体系反过来大面积吞噬了楔形文字(当时苏美尔已经消亡,剩下亚述、赫梯和波斯几个二手三手的玩家)埃及字则比较坚挺,可能是因为与早早消失的苏美尔人不同,埃及人一直存在埃及字也经历了 圣书体、僧侣体、世俗体等字体变迁,最后埃及字消失,是因为基督教战胜了埃及多神教,而基督教徒使用的文字是希腊字母改装的==& 19世纪,传教士也给中国方言编了一大堆拉丁字母向文盲传教所以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以优劣来论的汉语自从接触佛教开始,就一直在接触表音文字历史上用 印度字母、西藏字母、阿拉伯字母,甚至蒙古字母 来写汉语的都很多但是他们完全无法撼动汉字不是因为汉字有什么魔力,而是因为华夏的文化一直如巨轮一样自我演进到了巨轮出现危机的19世纪,汉语、日语的语音却又偏偏已经简化到不适合用表音文了(北宋之后,入声-p、-t、-k 消失,中原汉语音节数量暴跌到1500以下,再无表音化可能)而到了21世纪,现在人类有一个趋势,就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被视觉大大甩开了你去朗读一篇论文,不管用哪种语言,听众都很难听懂了,只能用看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汉字的后劲开始出来了,连带惠及日语表音文字 最终被证明只对扫盲有优势然而即便是这个也取决于其他因素,台湾和菲律宾,谁扫盲快呢?
首先,创造一门「象形文字」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自己创造出文字的都是文明古国,汉字、圣书体、楔形文字、玛雅文字以及(尚未破译的)印度河流域文字都对应着古文明。而创造字母,嗯,知道现在地球上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宗,腓尼基字母是 fork 谁的么?然后,中国之外的其他用「象形文字」的国家都被灭国了……
其实,古埃及,苏美尔在灭亡前已经基本完成了表意到表音的转换。哪怕这些文明不灭亡,他们也是标音文字。最多就是很喜感的,用小鸟表示字母a。当然,其实是更像草书(左象形文字右僧侣体右)当然,其实是更像草书(左象形文字右僧侣体右)对比之下,其实甲骨文并没有多么特例。对比之下,其实甲骨文并没有多么特例。甲骨文里面已经出现了假借,转注,形声等用法了。比如用鸟巢表意的栖就因为音相近,变成了西。参考古埃及,苏美尔文字的演变,他们也是简化表意字笔画,到借字表音,表音成分越来越大,直到表意成分变得可有可无。甲骨文的演进表明,它也曾同样的处于向标音文字转的关口。几乎也要走上变成标音文字的道路了。想象一下,甲骨文像圣书体那样标音化,真不太难。“一可赛艇”的想象一下,标音的甲骨文“赚钱”,可以下面这样写(之武安 气言):要是写得紧凑一些,其实和圣书体后期看起来挺像的(拉姆西斯)要是写得紧凑一些,其实和圣书体后期看起来挺像的(拉姆西斯)但就在商周之间,这个趋势被抑制了,最终书写体系选择了和语音保持距离,在不断增加的标音成分冲击下,顽强的留下了表意功能。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困难的,甚至有点违反人性。毕竟表音容易学习和书写。为何汉字选了这条困难的道路,目前没有定论。但显然,留下表意蕴含了一些很重要的好处。回到“赚钱”的甲骨文标音,如果不是普通话而是粤语,那么就会变成(之安 气印):这时候,就导致一国之内,用同样文字却互相不懂的问题。这恐怕就是汉字不标音化的原因吧。这时候,就导致一国之内,用同样文字却互相不懂的问题。这恐怕就是汉字不标音化的原因吧。所以我大胆猜测,汉字留下表意字形,很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商周的广域王权地域太大了。商祭祀用的羌人,来自800里之外的甘肃。周朝,东到东海,南到长江流域已经臣服。这个广域国家和后代中国比固然是很小。但只是商就已经比叙埃及,两河,小亚细亚加起来面积还大了,那里容纳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文明了。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当时有上千方国,很可能比中东的部落数量还多。对比之下可以想象,各地语言差异极大,比今天各地方言差异大得多。在这么大的王国内统一一套语音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对于中央祭司集团来说,为了保持和各方国祭司沟通顺畅,只能尽量采用表意。苏美尔泥版上,最常见的是记账。他们的目标是解决日常生活。并不需要拿自己城邦的文字在别的地方使用。埃及的文字,还向神描述法老的功绩。这也不是用于和别的部落沟通的。想起来拉姆西斯二世和赫梯帝国签订合约,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间合约。却很滑稽。埃及碑文说自己大获全胜,赫梯帝国楔形文字石碑说自己占下了叙利亚获得胜利。同一合约却在两个文字上含义差异巨大。这时候虽然文字已经很发达了,但并不具备广域协商的效能,更多用于自嗨。甚至比语言的影响范围还小得多。甲骨文,虽然也是祭祀,但里面很多是用于拟定给方国赏赐的,还涉及打仗安排的。当时已经有了毛笔竹简。那么竹简上写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很有可能甲骨占卜战术之后,会用竹简写下战争安排,分发给各方国。能带兵一万三远征的女战神妇好,相信早已有办法协调几十个部落同时作战了(说起来妇好嫁给武丁前还是别的部落的,指不定他俩的方言也不一致呢)。在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文字就是最好的媒介。史传周武王写下讨伐文,约几十个部落起兵。这些部落北到大漠,东到山东,南到长江,语言发音差异很大。只有还有大量表意成分的文字,才可能让十几个部落同时看懂。参考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那里经常是写赏赐内容的。比如,周王给曾侯赏赐,那可是远隔千里啊。如果是表音文字,那可能有看不懂的风险啊。就算现在看懂,隔几代也可能拼出音听不懂。那时岂不是白赏赐了吗。二,中国长期北战南粮的态势状态。商四处出击倒不太明显,但武丁时期记载了几次大仗,分布是对西北和东北用兵。周是对整个北方用兵,南方粮仓到了长江流域。妇好用兵都到了一万三千人。这最大的困难就是粮草需求巨大。对于一个远征几百公里的王朝来说,长距离的巨量粮食运输是国家基本。仅以商中央王国的粮食,是难以支撑上万大军的。可以想到,当时商已经能从治下方圆几百公理的各方国里征收大量粮草,运往前线。到了周,征粮面积显然更大了。对于动辄发兵上万远征百里的庞大战争机器来说,确保征粮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急需一个可靠的广域沟通系统。要是各地只考口令相传,显然太过脆弱,那么只能用文字。但是如果是纯标音文字,由于各方国方言差异大,一旦拼读人员发音不准,就会带来巨大灾难。只有带表意的文字,才能减少信息传递误差。此外,北方战场经常要到不太适合耕种的地方,难以就地取粮。中国这种长期北战南粮状态下,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和粮食经济中心形成了偏离。这种偏离下统治者特别担心粮仓脱离和造反,商纣王就是主力军东征被后方粮仓造了反。但商从武丁开始稳定了上百年的北战南粮,显然有赖于这套可靠的沟通和控制系统。也就是统一的,不受方国方言影响的表意文字。对比埃及,埃及的粮仓就在尼罗河下游。上埃及叛变,下埃及也不太担心影响自己的粮仓,埃及法老并不那么急迫需要一套全国通用的文字。两河早期是名官制,没有稳定的单一国王。只是大量城邦的联盟。不存在粮仓和军事中心分离的情况。各城邦统治者只需要能管好自己人的文字就好。哪怕后期个别霸主征服了其他城邦,他们也只需要别的城邦的统治者能听自己的话就好。并不需要统一文字。甚至到了波斯王朝,也还是部落联盟的关系。而且战争多发生在粮仓附近(比如叙利亚,比如小亚细亚,色雷斯)。可以就地征粮。这样一来远比中国那种广域掉粮的沟通要求低。这时候波斯王并虽期待统一沿途城邦的文字,但问题是各地已经有了文字,这时难度已经很大了。直到罗马帝国,才碰到了广域调度资源的沟通瓶颈。但这时候各地文字已经成熟了。罗马的做法就是推广拉丁语。但推广语言何其难啊。治下小国有大量官员读不懂罗马书面政令,也许是罗马四分五裂的原因之一吧。中国在古代文明中,很多技术不领先。但人够多地够广。如果要东西对比,那么大一统,恐怕是几千年来营造中国特色的最核心根基了。为了大,有时候就只能慢一些,稳一些。妥协多一些,选择的道路难一些。就好像汉字难学难写,但要耗费多得多的成本。但为了大一统,这些成本得付出,偷懒不得。这大一统,也是韩日越始终学不到的精神,起码在文字这一点上看,他们选择容易的标音而不是更稳固长久的表意。最后,手机截图。比例尺一致,宽度一致的时候两图表示的地理尺度是一致的。对比中东和中原。从农耕适宜土地来说,中原比两河大多了。河套可比埃及,河南可比两河,长江流域比小亚细亚加希腊耕地还多。而且最关键,成片啊。当然,我也会想到印度河到恒河广袤的土地。当然,我也会想到印度河到恒河广袤的土地。要说为啥,那只能说古代中国汉字没有变为标音文字,更让大一统的欲望变得不可遏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别的文明还醉心于神庙和贸易时。中原文明的祭祀却更倾向于求上天保佑打胜仗。甚至求风调雨顺也是为了厉兵秣马。从商到汉,不间歇的,血红了双眼的1500年征战,终于打下大军可以到达的所有土地。把四战之地,变成了天下。补几句:圣经,创世纪提到通天塔:“11:6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11.7 我们下去,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然而,“仓颉为黄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见灵龟负图,书丹甲青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变,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既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象形文字基本上是绝大部分原生文明使用的文字系统,但一直未断代的原生文明只剩下汉族文明了,并在催生了中华文明,在整个东亚影响了很多国家和文化。而一旦一个文明断代后,后起的文明往往处于一个多文化杂居、甚至被异族征服的环境,因此要“拼写”外语,逐步形成了拼音文字。也有一种说法是,商业文明容易发明拼音文字因为这样容易和外国文化交流,会读就会写。但无论如何,商业文明肯定是晚于农耕出现的。所以,商业文明不一定都是原生的。
1,开发表意文字成本高,所以人类发展伊始有文字的文明都是零星独立出现的,而且相互之间独立性很强,趋同性也很强。2,次生文明需要文字,碍于成本与想象力不丰富,一般都会借源已有的文字体系,所以最开始的表音字母都是依托表意文字的。3,人类战事频繁,而保存文化文明的具体形态也很耗成本(教育成本),许多文明因此逐渐(和平演变)或突然(战争)销毁无踪。4,所以消亡才是文明的常态,零星的原生文明大都消亡,留下的就都是拿来主义的次生文明。5,中国之所以能保留下大量表意文字(或形声字),就是因为克服了上述几点障碍:A克服研发成本:此不赘述。B克服外部干扰:独处一隅的地缘优势,农业立本国力强大,周遭无强势文明,持续输出。C克服传承成本:农业立本提供大量脱产人口(资产阶级),教育与文化发展有了肥沃土壤。D自我进化与完善:密切结合口语和书写的需求,拿出形声字、假借字、隶变、纸张等后续方案,使用户群不断扩大直至周边不同语系的文明都学习使用了。
原生文明均是使用象形文字;次生/再生文明在吸收一个或多个原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拼音文字今天你看到只有中国使用象形文字,是因为古文明只有中国存活至今…西方文明的起源,希腊文明本身就是吸收数个古文明发展起来的,他不算古文明,最多是古代文明。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文化传播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