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你我,张耀扬走出涉毒阴霾心灵阴霾写一篇稿子

当前位置:&>&&>&&>&&>&
孩子们,请走出心灵的阴霾——谈中年级品德教育中触及学生心灵的途径
【浏览字体:
】&&&&&&发布时间:&&&&&&来源:北仑实践基地
北仑区大碶小学&&&& 虞波兰
  [内容摘要]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情感的交流与交融,也不仅仅是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而是要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和思考,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其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使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真正真心参与每一个活动,回答每个问题,参与每一次讨论。
  [关键字]&心灵&触及&体验&阅读&榜样
  [问题的缘起]
  三月份是学校一年一度的护绿月,学校组织了“为班级添绿”的活动。活动倡议布置下去之后,第二天,很多孩子都拿来自己心爱的绿色植物。有仙人掌、吊兰、蔷薇、君子兰、芙蓉等。有的是家里培育的,有的是街上买来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班级献爱心,为班级增添春天的活力。每个拿来植物的同学我都大大表扬了一番,并声明,每一盆花的花盆上都要写好主人的名字,并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它。
  贺健恒同学拿来了一盆白色的蝴蝶花,白色的小花躲在碧绿的叶子下面,显得那样娇嫩可爱。看得出他非常珍爱他的植物,下课时,总在蝴蝶花身边转悠。有时,低下头去闻闻花朵的清香;有时,目不转睛地看着花瓣和叶子。天气好的时候,他就把花搬到教室外面,让它晒晒太阳;缺水了,就用带喷头的瓶子小心翼翼地给它浇水。班上很多同学也是那样精心照顾着自己的植物。
  有一天下午,等我上完别的班的课刚回到教室,快嘴徐小青就向我报告:“老师,贺健恒的植物上长了很多蚜虫,他还不肯把植物搬到外面去。”还没等我说话,班上不少同学都纷纷回应,一向爱起哄的贺霄亮马上接上话茬:“是的,他的蚜虫已经飞到我的植物上去了,赶都赶不走,可多了……只见贺健恒满脸通红,愤愤地说:“你离那么远,谁飞到你的花上去了呀?!”“就有,我的就放在你旁边的。”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贺健恒愤怒地飞奔到贺霄亮面前,抡起拳头,重重地敲在了他的背上,另一个哪肯就这样被揍,也跳起来,两人就这样边哭边扭打在一起。我一看,连忙上去把他俩拖开,把打人的贺健恒关到隔壁的小教室,把哭哭啼啼的贺霄亮在自己的座位上安顿好,并安慰他不要哭了。
  后来,我询问了一部分同学,了解到事前已经有部分同学看到贺健恒的花上长了蚜虫,并用水冲虫子,结果,蚜虫都飞到其他同学的植物上了。我先在班上批评了曾经指责过贺健恒的那部分同学,遇到问题先想到自己,没有替别人考虑,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除蚜虫,反把所有的责任落到贺健恒的身上,他那么爱他的植物,也不想发生长蚜虫的事情。当有人那样指责他心爱的花,他就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上前打人。可以说,大家的指责是导火索。然后我又严肃地批评了贺健恒,当遇到事情时,不知道选择理智、有效的方法,反而采用这种流氓行为,文明,礼仪在那时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我回到小教室,他已经恢复了平静,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十分后悔,第二天向全班同学做了检讨。事后,我想,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是各打了五十大板,但是,从这件事中暴露出来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猜忌、冷漠、熟视无睹、冲动、说风凉话等,这些阴霾的心理情绪让孩子们无法打开心灵的窗户,无法设身处地地,理智地、正确地认知和处理事件。
  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遇到问题能使学生自主地敞开心怀,触动心灵,真情流露呢?
  一、亲近阅读活动触及心灵
  朗吉弩斯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的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层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中年级学生看的文学作品不仅使学生受到一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且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人性教育,触及到人的思想最深处——心灵。
  1、借课内阅读沟通
  《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三个典型的事例,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祟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看到了美好而高尚的心灵,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情,这种恨、爱、情,正是人性中的真和善的体现,从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
  《春》使我们在感知、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春景图时,不仅使我们感到春天多么美好,大自然多么美好,生活多么美好,而且说起对美的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荔枝蜜》一文中,我们不仅在蜜蜂精神的感动下,产生对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的深深的崇敬与热爱,而且更为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美好心灵所感染,引起我们心灵的极大震动和净化,使卑微的私欲在美的光耀中失色,从而扩大了真、善、美的心灵空间。
  2、借课外阅读沟通
  中年级孩子都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当我们读到《下跪的藏羚羊》时,看到又肥又苯的母藏羚羊为了自己还未出生的小藏羚羊向猎人跪下前腿求饶时候,教室中安静极了,孩子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静静地感受着那令人动容的故事。《猎人与猴子》中的那个母猴把自己的乳汁挤满整棵树叶,又把两个幼崽放到树梢安全处,然后跳下树走向猎人的枪口,举起双手闭上眼睛等死时,孩子们已是哭声一片,通过两篇这样的课外阅读,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由此,他们懂得了母爱的伟大,懂得了母爱的无私,也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去爱母亲。
  在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
  二、广辟体验渠道触及心灵
  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反思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人的品德是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脱离了这种具体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来实施品德课程,只能是简单的告诉和硬性的灌输,而不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什么直接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发展和需要出发,依据良好品德形成的规律,立足课堂,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情境体验与课外践行体验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地结合,取得《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
  1、角色扮演&&
  随着中年级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表现、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在《伸出爱的手》一文教学中,我让一个孩子模拟盲人走路,一个学生被蒙住了双眼走路不稳当,引得下面的同学嘻嘻笑个不停,我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随即问发笑的同学:“你为什么发笑?”学生立刻回答:“他走路太难看了。”这时,马上有同学说,我们不能笑话他,因为残疾人走路十分辛苦,他们内心已经很痛苦,我们再这样笑话,会让他们更加难受。”顿时,我觉得心情一片舒畅。
  在接下来的全体学生活动中,我又安排了四个角色体验活动:分别是单手穿衣、用嘴写字、用手说话、蒙眼走路。分别来体验肢残人、聋哑人、盲人的生活,在十分钟的体验活动过后,再也没有同学来嘲笑残疾人的样子,通过体验活动,他们的内心深深地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有多么困难,他们拥有坚毅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心灵又一次受到洗礼。
  2、角色互换&&&&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的。在与同桌、小组成员、教师等人的合作学习,不断交流中,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出现不同的思想和问题。这些都使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另一种思想,得到了两种思想。”
  在《换个角度想一想》教学课堂上,在讨论小林为什么不愿意跟另外两个好朋友一起玩这个问题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书实在太好看了,实在不愿意放弃。”“因为现在她并不愿意去跳橡皮筋。”“她的好朋友也没有错,平时都是他们三个一起跳橡皮筋的啊?”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这个问题中是谁出了问题。教师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如果我们是他们中的一员,可能也会这样想,但是他们只想到了谁?”新的问题立即使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有的学生说:“他们都只想到了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在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提升出了一个与此关联、又蕴含哲学意味的问题,即“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就叫换个角度想一想。它是解决矛盾的法宝。……&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种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内心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3、深入实验
  学生学习从问题开始。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再现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风儿吹呀吹》一课时,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1、现在老师手中的风车是安静的,你能不碰到它的叶子,让风车转动吗?小组里面试一试。2、在书本中寻找风儿藏在哪里?请和你的伙伴一起记录下来。 3、请你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找找,风儿在哪里?4、你喜不喜欢风儿呢?说说你的理由。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观察、调查的情况。交流时同学们都对风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风儿虽然无形,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寻找,就能发现风儿的存在,还能让风儿为我们做有益的事情呢!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的提问而逐渐开阔,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观察,与人合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后,孩子们从心底里爱上了品德课,爱上了大自然。
  4、动手实践&&&
  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对发展儿童的探索兴趣,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上《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 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例如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我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植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并试着热爱生命,用心浇灌。
  三、搜寻解疑途径触及心灵
  品德课堂希望学生讲真话,品真情,话真心。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在解决问题中引导孩子说真心话。
  1、善待意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巧引妙导,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一文的教学中,师问道:你们愿不愿意让自己的父母成为清洁工啊?”下面的同学居然异口同声说愿意。面对这样大多数孩子说违心话的情况,教师的做法是不慌不忙地让孩子说说清洁工的贡献和艰难。孩子们说到,在自己的心里,都觉得它是一份崇高但又非常辛苦的工作,在矛盾情感的促使下,有学生终于袒露了自己的心扉,说不愿意自己的家长干这一行。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让孩子说说我们该怎样对待清洁工和他们的工作,孩子们都纷纷表示,不会乱丢纸屑,不再看不起他们,要尊重他们。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节外生枝”也是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所得出的,作为教师只要及时将这一生成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同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说真话的乐趣。
  很多细节性的问题在预先的设计中是没有的,而课堂中最亮的点却正是由这些临时生成的问题点燃的。因为那是同学们自主地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起来的标志,那也是同学们内在深层次的发展需求,正因为这个原因,重视并紧紧抓住临时生成的问题加以点拨,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严密的推理、最细腻的情感,最沸腾、最真的场面。
  2、沟通心意&&
  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辩析在品德课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随机交流、专题交流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十分胆小,不愿意多与他人交流。在课堂上,他鼓起勇气向同学提出,他不喜欢小动物,因为怕被它们咬。面对这样真实的情况,我想他说出了很多胆小同学的心声。我组织学生讨论,他该怎么办?学生马上展开了辨析,有的说:“与动物交朋友应该分清对象,如果是一条恶狗,就要保持距离;如果是温和的宠物,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赢得它们的喜爱。有的说:“有些动物表面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伤害它,它也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还有的说:“我们应该有爱心,对于弱小的动物我们不能去欺负,要保护它们,让它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就是对的。”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辩析中学生懂得了人与动物应该和平,和谐共处,不能以强凌弱,更不能不顾动物的感受,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3、刺中要害&&
  班上有个孩子,一直十分孤僻,不与人交往,凡事都说是别人的不是。如何扭转孩子那“自私、冷漠,不需要朋友”的扭曲心灵,我用了许多办法,收效甚微。一次,上《服务在身边》,我带班上的孩子们到不远的敬老院开展活动,觉得这是一个触及孩子心灵的契机。孩子们在敬老院看到老人们大都待在自己的床上,觉得很奇怪,问我:“他们病了吗?”我说:“他们不是病了,是老了。老,就是最无情的疾病。他们在这里比较孤独,只有服务人员照顾,身体就更加软弱无力。”平时最冷漠自私 的他突然说:“那他们就孤独地待在这里一直到……”他没有说出那让人悲伤的“死”字。我弯下身子,望着他说:“对,他们就这样孤独地活着直到死。”他久久地没说一句话。突然,他跑到一位老人跟前,帮老人削苹果,和老人说话。孩子们见了,也一窝蜂跑去帮老人捶背、倒开水和老人说话……这次“触及心灵”的教育活动,点燃了孩子们的同情之火,他那孤僻冷漠的心态逐渐消失,在他身上,我渐渐看到了关心他人、待人热忱等优良品德。看来触及到他心灵上那细微、敏锐、易受伤的角落,对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链接生活&&
  在《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中,老师出示了一段冬天,放学时校门口的一段实况录象。只见在寒风中,家长们默默地翘首期盼孩子的归来,一见孩子从里面出来了,有的忙把自己的围巾挂在了孩子的脖子上,有的用自己的手搓着孩子的手,有的马上把孩子抱到了没风的三轮车上,拿出捂在身上的烧饼……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孩子们动容了。生活中,家人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关爱,如果我们和家人是一副跷跷板,那家人的那一头埋下了沉甸甸的爱,而我们又如何才能使它平衡?通过讨论,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生活的小事情中为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爱的天平慢慢平衡。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在大屏幕上投出了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道道经历坎坷的皱纹,一肉写满沧桑的白法,一双倚门远眺的泪眼。“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孩子们和着泪水跟老师一起唱起了这首充满感情的《母亲》这时,心灵都得到了柔软的触摸。
  四、寻找实例痕迹触及心灵
  1、巧用新闻事件&
  生活中的新闻往往受到很高的关注,中年级的学生慢慢学着关心身边的新闻,这时候,利用新闻教学往往能与学生产生很融洽的沟通。&
  话题一:国人的国民精神已经处于危机的状态:三鹿奶粉事件,良心何在;贪污腐败盛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见义不勇为成为了一种群体性现象……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人怎么了,中国的国民精神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做?
  话题二:随着国内外爆发的众多安全事故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身边的安全隐患,在《我是小小安全员》中,老师引用一起真实的由于“热得快”使用不当引发火灾的案例,让学生讨论。面对真实的新闻事件,孩子们都眉头紧皱,思考:到底我们能不能安全逃离?
  利用这样的新闻,学生的神经被紧紧地绷住了,从而触及他们心灵真实的情感体验。
  2、巧用精彩回答&&
  学生答问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在《伸出爱的手》一文的教学中,在让学生观看了残疾人王阳光的事迹和残奥会的精彩一瞬间后,我让学生谈谈现在对残疾人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傅科杰同学随即站了起来,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孩子,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愿望,其中一个想成为一名画家,而另一个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个想成为画家的孩子眼睛受伤瞎了,而另一个耳朵却聋了。他们的愿望看样子都实现不了了。可是他们俩都没有气馁,决定把自两人的愿望对换,经过刻苦的努力,眼睛看不见的孩子成了优秀的作曲家,另一个则成了的画家。傅科杰说:“我想告诉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必会为您打开另一道 门。”非常深刻的想法,我告诉孩子们,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只要你愿意努力,必定有一处会闪光。同学们顿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一个个畅所欲言,说自己的体会。
  3、巧用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每天接触到的文化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题是《好大一个家》,分别是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这三个主题活动。正巧,本学期学校提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本次民族文化节的活动共包括“七彩民族风情走廊”展示、民族体育项目推广教育、少数民族影片展演、民族知识竞赛、“七彩民族,和谐校园”专场晚会等九项内容。我想,利用学校的活动,把这个内容提到了前面,我想通过这样的学校活动,一定能帮助青少年学生领略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促建和谐校园。
  五、依托榜样载体触及学生心灵
  青少年学生模仿能力强,总渴望得到效法的榜样。教师最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而成为模范。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影响。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较强的榜样作用。一个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教师,其学生怎能不被那洋溢的爱国激情所熏陶;一个乐观向上、敬业有为的教师,对学生怎能不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教师严谨的治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公正无私的人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另外,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是非的辨别,常常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的,他们受到了思想道德教育之后,也往往首先是以家长和教师的言行来加以验证的。
  有一天,我带着学生从校园中走过,几个垃圾袋和纸片闲散地躺在路上,前面几个学生大步踏过。我走到跟前,便停下脚步,拾起来放进垃圾筒继续前行,我又看见一张纸片仍然弯下腰捡起。这时我身后的学生看在眼里,赶紧自觉地捡起身边的垃圾,同时悄悄提醒后边的同学,后边的同学再提醒后边……这使我想起一则案例:
  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学。一个学生带着行李,因为报名,无法带着行李,这时,他发现不远处有个老人,便让老人帮他看着行李。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学生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那个老人还在那里恪尽职守,这个学生只是简单地向老人道了谢,老人也没说什么。不久,学校开学典礼,那个学生发现给他看行李的老人竟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
  案例道出一个朴素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季先生以他高尚的人格教育了这个学生,虽无只言片语却深深触及了人的心灵,这不就是叶圣陶先生一向推荐的“身教重于言教”吗?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的身教,是一种最现实、最生动、最明显、最有力的教育手段,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心灵烛照将深刻而长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的确,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我们开展品德教学的基础。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情感的交流与交融,也不仅仅是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而是要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和思考,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其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使品德教育真正成为人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我们教师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 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寻求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真心参与每一个活动,回答每个问题,参与每一个讨论,真正走出心灵的阴霾,做一个敢想、敢说、敢辩、敢做的阳光学生!
  参考资料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本.
  4、杨爱珍.《小学品德观摩课的“大餐”》 .《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第2期.
  5、张晓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教通讯》2004年第14期.
  6、美国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7、孙芳晓.《细节让教育美丽无限》
  8、樊小金.《心灵的触及》
  9、鹿晓红 苏桂琴.《教师对德育言传身教的师范作用》&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地址: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长江路1166号行政大楼B座4层&&&&邮编:315800&&&&电话: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京公网安备 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中路46号
邮政编码:100088
电话:010-
传真:010-突破人格囚笼,走出心灵阴霾
一、求助者基本资料
张佳颖,26岁,女,家族长女,祖籍上海,并在沪念完小学教育,后因父亲经商,随家迁居北京,在京完成中学教育。家庭条件优越,极受家族长者宠爱,但父母管教极严,期望其能承担家族产业。
二、求助者自述(摘自求助者本人写给美龄老师的求助信 )
老师,您好!我在网上遇到一位病友,她说是您给治好的,我在网上听了您的讲座并查了很多您做的案例,我感觉您能帮助我解决问题,我现在很痛苦,不敢出门,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我希望老师您能帮助我。我开始讲我的故事了,我好像特别爱不自觉的分析,所以这里面掺杂了好多我自己的分析,我认为是分析的我就用绿色奥!
(一)、显性灾难的开始
症状最早出现在高一,感觉无助不自信,尤其在宿舍(高一开始住校),胆小,懦弱,窝囊,做事特别小心,怕人生气,甚至连碰一下都害怕人家生气,在宿舍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坐着什么时候站着,反正特不自然,自己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理性,几乎没有感性,当时自己还特敏感,多疑,爱嫉妒,所有这些感觉导致自己没有自信,甚至内心深处都看不起自己,高二高三情况加剧,恐惧,痛苦,毫无自信,生活甚至都不能自理,行尸走肉!
(二)、从小成长的环境,经历
我是整个大家子里的第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爱特别多,老太爷,老太太,爷奶,爸妈,叔婶,姑,哥姐都特疼我,而我也好像特别乖,反正特别亲,但特怕我爸,他总骂我,只要他不高兴 ,怎么难听怎么骂,咬牙切齿,跟什么似的,总之很恐怖,有人时也不会顾及我的一点面子,(我还有一弟)。他好像认为我们是他生的,就是他的私有财产,他怎么对我们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还有如果10次我和他一块做事,就几乎10次他都会发脾气,特别凶,就是上面咬牙切齿的那种,所以无论哪次我和他一起做事心里都害怕,战战兢兢,结果更做不好,更挨骂,这种特性也延伸到了我和其他人的接触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别人让我找东西,我都特害怕,恐怕找不到,结果就是经常找不到,我想这和我爸让我找东西我找不到他会骂我是直接挂钩的,有时他在亲朋面前又把我夸上天,夸我踏实,做啥事都特认真,但当时我听了一点也不快乐,只是觉得别扭,尽管好像是事实,现在我觉得我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那些虽然是优点,但他们根本就不是我真正的个性,所以我不会觉得舒服!小时候在家人面前脾气特大,一有点不顺我心的事我就发火跺脚,但在外人面前就发不出去,不敢,很胆小,懦弱,但特善良,对人特真诚,上小学自己没有伴儿一个人都不敢去上学,在学校也是胆小,老实的的角色,一点也不招人喜欢,只有三个发小,一块上学,一块放学,一块玩。
插一句,就是我爸妈,尤其我妈特重视学习,因为她没上大学很遗憾,她希望我们能圆她的梦,所以从小对我期望特大。
初中时成绩很优秀,被老师选为班长,特兴奋,所以特上心,特负责,特认真,给人感觉特正直,不徇私,但我现在好像感觉从那时起自己就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连上厕所都不自在,怎么说,连上厕所的一举一动都想让别人认为自己做的得体。对自己要求特别高,那时候,同学羡慕,老师宠爱,学习,体育,书法都很优秀,在学校班里很威风,当时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我感觉在家不好,我爸依然那样,(现在感觉应该是没有被肯定,认可),当时就特担心我们班同学、老师知道我在家的状况。
到了高中,我当了高一生活委员,高二高三班长,(高二高三被选班长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应该是老师认为我太踏实了吧,又太负责了吧)其实这都是假象,当时我当班干部除了累,没什么好的感觉,只会让自己更自卑,这时对上厕所更觉得不得劲了,高三后半年不得不休学,当时自己都讨厌自己,看不起自己,就想改变现状,改变自己,当时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时自己坚定到了极点,如果改变不到我想要的感觉,我只有死,当时无论家人怎么规劝,我的决心从来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过,当时有一个感受,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其次就是亲人。随后的六年,自己时时刻刻每分每秒都在干这件事,我的世界只有这个。
(三)、以前的求治经历和结果
高二自己实在撑不下去了,向父母求救,后来去了北京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看了一次,感觉不好,没再去,后来又一次不是特意去的安定但总之去了安定医院精神科,医生给我开了药,说是安定情绪的,嘱咐我爸妈一定要让我吃,我看了说明,上面写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我特抵触,我当时心里清楚我不是,坚决不吃,我妈都给我跪下了求我吃,我当时没感觉,没感觉,老师,您能体会这种感觉么,当时我感受到爱是一种能力,感受爱也是一种能力,我当时感觉我丧失了这两种能力,因为我妈怎么抱我,我心都是冷的,没感觉,又过了一段日子,我实在撑不下去了,我一天到晚都在屋子里,不敢出去,出不去,我怕见人,我跟我妈说我想去精神病医院住院,就去了,因为当时我走在马路上总感觉别人在看我,议论我,就根据这个,判定我是精分的妄想状态,接着就吃了4年的药,有副作用,一紧张害怕就吊眼,那种感觉特恐怖,就好像身体和精神分离了一样。这期间,我时时在跟自己斗争,因为实在撑不下去了,在中间我自己又去找了好几个心理医生,其中有两个咨询过一段时间,有两年的时间,那两个老师对我很负责任,但我感觉他们都没有能力解决我的问题,最后我选择了离开。
三、问题诊断
1、人格障碍,过分追求自我感觉和完美,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不舒服的感觉,以自我的感觉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原则;
2、躁狂抑郁,情绪波动极大,而且发作时很难自控;
3、人际社交障碍,自我封闭,害怕与人接触
四、在美龄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的时候张佳颖是和她父母一起来的,现在我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张佳颖的情形。她身高166厘米左右,有些肥胖,那时候是深秋,上身褐色绒毛衣,蓝色外套,下穿黑色线裤,脚踏不过膝的靴子,双眼深埋在大檐毛线帽内。心理咨询开始前,我们之间有简短的对话,她问了很多我们机构的事情,我能感受得到,她一方面寄希望于在我们这里能解决她多年的心理问题,同时有带有细微的谨慎和深深的怀疑。咨询开始前5分钟美龄老师一走出心理咨询室,张佳颖就迎了上去问道:“美龄老师您看过我给你写的邮件了吧?我的问题您能解决吗?”美龄老师以其一贯的谨慎负责态度回答:“咱们这次咨询后我了解你具体情况后,再给你明确答复你看好吗?”这时候佳颖突然显得很不耐烦,说道:“如果这次咨询后,感到没有效果,那我就不再您这儿做了”。当咨询结束后,佳颖脸上流露出了些许笑容,并预约第二天进行下次咨询。
五、咨询后反馈:
摘用张佳颖自己描述的话说:
现在很自然,心思都放在具体的事情上,对感觉等虚渺的东西都想不起来去关注。现在心大了,对那些突然冒出来的不好的东西,心里能不去管它,不把它当回事,认为那些都是正常的,没什么。
在美龄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来的,但是走出来的非常漂亮!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十七年来,专注严重心理障碍求助者的心理调整
结合丰富的咨询经验和博大的中国文化独创疗法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领导关爱员工的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