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跟哪个脏器系数相通

耳朵周围有什么穴位_中医养生_养生之道网
///文章正文
耳朵周围有什么穴位
养生之道网导读:耳朵周围有什么穴位?人体的耳朵有很多穴位,而每一个穴位都对应着我们的主要脏器,经常按摩是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那么耳朵周围有什么穴位呢?
一、耳朵周围有什么穴位1、神门点当感到心痛心烦、时,按压神门能安抚身体,减轻生理紧张,使刺激食欲的自主神经得到放松。位置:耳朵外廓按摩效果(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安抚身体、补益心气。按摩方法:按压神门一分钟,然后换左耳做同样的动作。2、胃点当身体感到胀气或消化不良时,对胃点加以按摩可使消化激素活跃起来,促进消化,同时还能够起到减少脂肪堆积的作用(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位置:耳朵中央按摩效果:促进消化酶分泌,减轻腹胀和消化不良,有利于减肥。按摩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3、便秘点便秘是由于肠胃蠕动缓慢或引起的,刺激便秘点可以有效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毒素排出。位置:耳轮内侧上方按摩效果:促进肠胃,消除便秘。按摩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根据便秘情况,可以适当增加按摩次数)。4、点内分泌点穴位控制下丘脑中的食欲控制中心,减少饥饿激素的产生,增加产生饱足感的激素并加快代谢速度。位置:耳轮内侧下方按摩效果:促进新陈代谢。按摩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5、饥点当肠胃向控制食欲的下丘脑发出“饿”的信号时,人就会有进食的欲望,而按压相应穴位能起到阻止信号传递的作用。位置:耳垂上方按摩效果:有效抑制食欲,阻止饥饿信息的传递。按摩方法:间歇式按压,早晚左右耳各30下(饭前或有饥饿感时按摩效果更好)。二、看耳朵辨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中医中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当身体出现问题时,耳朵的相关区域也会出现反应。正常人耳朵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可能是由于机体;耳朵颜色淡白的人,多怕冷恶风,;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则有可能是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如果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人、哮喘病人等。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即使平日里自己观察,也不可盲目照书诊断,杞人忧天。三、6个按摩耳朵的方法有利于身体健康1、鸣天鼓:两掌分别紧贴于耳部,掌心将耳孔盖严,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后枕骨部,即脑户、风府、哑门穴,耳中“咚咚”鸣响如击鼓。该方法有提神醒脑、宁眩聪耳之功效,不仅,而且对耳鸣、眩晕、失眠、头痛、等病有良好的疗效。2、拎耳屏:双手合指放在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按摩耳朵养生的方法可有效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3、拔双耳:两食指伸直,分别伸入两耳孔,旋转180度,反复3次后,立即拔出,耳中“啪啪”鸣响,一般拔3~6次。此按摩耳朵养生方法可使听觉灵敏,并有健脑之功,对于神经衰弱、健忘等疾病有一定疗效。4、推耳后:用两手中指指面,分别置于两耳后,沿翳风、瘛脉、耳壳后、颅息上下来回各推擦20~30次,至局部皮肤发热。此法具有滋肾养肝,降的作用。5、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指、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疾病。6、摩全耳: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复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四、身体不舒服可以按摩耳部穴位耳朵上的穴位比较复杂,但若有头疼、失眠的小病,我们可以自己辅助治疗。1、按耳垂。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导致牙齿、牙龈肿痛,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去医院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能美容养颜。2、心绞痛按下耳窝。经常刺激耳甲腔部位,俗称下耳窝,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下耳窝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心绞痛时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最好抬高上身,然后可对下耳窝进行按压。方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这是最简便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迅速缓解心绞痛,度过危险期。3、打嗝按上耳窝。上耳窝,即耳甲腔上方的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打嗝,中医称为呃逆,就是由于脾胃处虚弱,以及生吃不良食物、暴饮暴食引起的胃气上逆。4、失眠上下耳窝都要按。失眠,中医称“不寐”,它是由心、脾虚弱造成,可按揉下耳窝中的“心”、及其上方上耳窝中的“脾”两穴位。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捏揉即可。5、四肢疼痛揉耳轮。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09/1809/1809/1809/1809/1809/1809/1209/1209/1209/12
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
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
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
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09/22
养生之道网秋分养生专题,为您详细介绍秋分养生、秋分吃什么、秋分饮食养生、秋分饮食禁忌等秋分养生知识,想要了解更多秋分吃什么的养生知识,请关注养生之道网秋分养生专题。...耳与脏腑经络有什么关系
12:49:07&& 文章来源:
内容概要:
耳与脏腑经络有什么关系
&&& 耳与脏腑经络有什么关系
&&& 肾与耳:肾开窍于耳,&耳之聪司于肾&(《古今医案按》),&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枢。五阅五使》),&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精髓充盛,髓海得养,则听觉才会灵敏。故称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外候&(《难经。四十难》)。故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气盛衰的一个标志。人到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 耳与其他脏腑
&&& 耳与心&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杂病》),故有&心开窍于耳&之说。因为&耳者,心之窍&&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兼乎心肾也&(《类经。脏象类》)。所以耳属心肾二脏之窍,但以肾为主,以心为客。故曰:&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医贯。卷五》)。说明心与耳的生理有关。
&&& 耳与肝胆肝气通于耳,肝气调达,则听力聪敏。若肝脏功能失调,&虚则目荒荒无所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素问。脏气法时论》),胆附于肝,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肝胆主升发,喜条达,若肝胆失调,胆经有热,易上逆于耳而为病, &足少阳胆经,上络于耳,邪在少阳,则耳聋也&(《医学心悟。伤寒六经见证法》)。
&&& 耳与脾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健旺,气血充沛,清阳之气上奉耳,则耳的功能正常:若脾失健运,气血不足,耳失所养而失聪。若湿邪困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耳窍而为病。
&&& 耳与肺耳与肺亦有一定关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肺金受邪&&嗌燥,耳聋&(《素问。气交变大论》)。在临床上耳病初起,往往出现邪气在表的肺经症状。
&&& 总之,耳与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与肾、心、胆、肝、脾等脏腑关系较为密切。
&&& 耳与经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中直接循行于耳的经脉有: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均从耳后入耳中,走耳前。足阳明胃经,循颊车上耳前。手太阳小肠经,由目锐眦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巅至耳上角。耳通过经脉与脏腑和全身广泛地联系,因此有将耳壳分区分别隶属于人体各部,并以此作为耳穴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海天医考网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对这些文章也感兴趣
热门课程推荐
申请友情链接
中国考研培训第一品牌
最具综合实力教育集团
最具领导力教育品牌
十大金牌教育集团
十大最具影响力教育机构
教育连锁最具影响力品牌
建国60年教育培训十大品牌
中国教育品牌20强耳朵接受声音的是哪个器官??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耳朵接受声音的是哪个器官??
拇指医生提醒您:该问题下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外耳廓集声,外耳道增压,然后通过鼓膜、听小骨、内耳,把声音振动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的器官是耳蜗。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在解剖学中,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耳朵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外耳道:长约2.5-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
耳朵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中耳包括: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鼓室外壁即为鼓膜。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于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壳和听管。人的耳壳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耳朵中耳与听管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后衔接。由外耳传来的声波被鼓膜转化成振动后,便可经由该三块小骨向内耳传递。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咽鼓管与咽相通,该管与咽相通处平时关闭,但会在咀嚼或吞咽时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保护鼓膜不受损伤。咽鼓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咽鼓管进入耳,否则声波会损伤耳的内部结构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管则与平衡觉有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由中耳传来声波的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于是刺激听觉感受器而产生冲动,再经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所以耳朵接受声音是由耳廓进入鼓膜,到达耳壳,进入大脑皮层神经产听觉的!
整个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都和声音有关,不过最重要的器官是内耳的耳蜗。
耳鼓膜是接受声音的器官
声音由耳膜传送给我们的大脑,所以大脑才会正常的接受信息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