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路1913号.10-1918.6英文翻译

编辑点评: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她生于弗吉尼亚州,9岁时随家移居内布拉斯加州,在西部大草原乡镇里长大。1895年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对音乐和文学(尤其是亨利·詹姆斯的作品)极感兴趣。后来到匹兹堡一家报社
薇拉·凯瑟(Willa Cather,),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家、诗人。她生于弗吉尼亚州,9岁时随家移居内布拉斯加州,在西部大草原乡镇里长大。1895年从内布拉斯加大学毕业,对音乐和文学(尤其是亨利·詹姆斯的作品)极感兴趣。后来到匹兹堡一家报社工作,开始文学创作。1900年,她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和诗歌,1903年发表诗集《四月的黄昏》(April Twilight)。在那些年月里,她的主要思想是披露西部小城镇文化的落后和思想的狭窄,这表现在她的最著名的短篇故事《雕刻家的葬礼》(“The Sculptor‘s Funeral”)、《华格纳音乐会》(“A Wagner Matinee”)等作品中。1906年她移居纽约,在《麦克卢尔杂志》(McClure’s Magazine)工作,后任总编()。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并听从其劝告,辞去总编职务,悉心从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亚历山大的桥》(Alexander‘s Bridge,1912)、《啊,拓荒者!》(O Pioneers!1913)、《我的安东妮亚》(My Antonia,1918)、《百灵鸟之歌》(The Song of the Lark,1915)、《我们自己人》(One of Ours,1922)、《迷途的女人》(A Lost Lady,1923)、《教授的住宅》(The Professor’s House,1925)及《大主教之死》(Death Comes For the Archbishop,1927)等作品。凯瑟还发表了4部短篇小说集和几部中长篇小说。
"Alexander's Bridge,"
the Middle West
"O Pioneers."
Like all good writers, she wanted her novels to show the world she described, not just tell about it. Later in her life, she described the way she wrote. She called it "novels without furniture." What she meant was that she removed from her novels everything that was not necessary to tell the story. Fic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was filled with social detail. It had pages of description and comments by the author. Cather did not write this way. She looked to the past for her ideas, but she drew from the present for her art. A year after "Alexander's Bridge," Cather published her second novel. It was the first of her books to take place in the Middle West. It is called "O Pioneers." It established her as one of the best writers of her time. "O Pioneer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first small groups of Bohemians, Czechs, French, Russians, and Swedes who set about to conquer the land. Cather said they acted as if they were a natural force, as strong or stronger than Nature. She said they were people who owned the land for a little while because they loved it.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spring," Cather wrote. "Always the same field...trees...lives."像所有的优秀的作家一样,她希望自己的小说展示出她描述的世界,而不仅仅是只言片语。在她此后的岁月中,她描述了自己写作的方式。她将其描述为“没有虚构的小说。”她所讲的意思是她将自己小说中对于叙述来讲没有必要的东西都移除出去。19世纪的小说都充满社会细节。它会有大段大段作者的描述和评论。凯瑟却并不这么写。她为自己的创意而着眼过去,但她以一种现实的笔触将其表达。在《亚力山大桥》出版一年后。凯瑟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小说。这是她第一部描写中西部地区的小说。叫做“O 先锋”。这奠基了她同时代最伟大的作家的地位。“O先锋”讲述了来自波西米亚,捷克,法国,俄罗斯和挪威最初来统治该地区的小队。凯瑟表示他们表现的似乎像自然力量,和自然一样强,甚至更强。她表示他们是短时间内拥有这片土地的人,因为他们热爱这片土地。“春夏秋冬,再次是春天。”凯瑟写到“都是同一片土地……同样的树木,同样的生命。”
翻译by:joy翻译(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
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
翻译(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
翻译,是指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个过程从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必须从中含义,然后把信息重新成目标语言。所有的这两步都要求对语言的知识以及对语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个好的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翻译分为口译和笔译。
所有与语言相关的事物(例如文学和演讲)基本上都可以进行翻译,包括小说、电影、诗歌、演讲等等。但是不同的领域,翻译的困难度也不同。例如,诗歌几乎是不可能准确翻译的,因为诗歌的形式、等,都是组成其含义的一份子。
很多非文学类文本的翻译工作,包括软件手册和其他商业及专业文本,注重的是意义的传达,以能通顺传意为主要要求。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但有越来越多的,同时企业的经营也越来越以全球观点出发,这也带动了国际化与本地化产业的兴起。
如果说非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的话,那么翻译文学作品甚至诗歌,往往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一些天赋。文学翻译出于美学的考量,在翻译时不能仅注重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更不能忽略了文化间的不同点,否则经常会导致译文在、、风格上的流失。总之,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必须在准确性和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
除了出版业以及本地化相关产业外,很多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例如官方语言有两种的加拿大政府,所有的政府文件都必须翻译为英语和法语;另外像拥有很多官方语言的欧盟,更是必须雇用大量的翻译人员。
对于翻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学科,一般称为翻译研究。
:、、雅。
准确、通顺、贴切。
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应该名从主人
对于新接触或不熟练的语言,翻译的辞典法(即逐字翻译)是翻译方法的最根本,所以把欲翻译的文字的字面意思表达出来,是中的重要应用,也是翻译的最初通行方法。
翻译家思果指出,理想的译法是这样的:先把原文看懂,照原文译出来,看看念不念得下去,试删掉几个不一定用得着的字,看看是否有损和。如果有损,再补回来。试把不可少的字加进去,看看是否超出原文范围,增减以后和原文再校对一次。有些地方是否译错,语气的轻重是否,原文的译文里找不找得到?原文的意思要消化;译文的文字要推敲。有经验的译者,可能一下笔就译好了,不过还是要花更多时间来推敲疑问的。
毛泽东在《与音乐工作者谈话》中说:“鲁迅是民族化的,但是他还主张过硬译,我倒赞成理论书硬译,有个好处,准确。”
  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  (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和接待外宾等;  (2)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这四大类符号既可以表达翻译的,也可以表达翻译出的译码,它们即可以单独作为原码或译码的物质载体,也可以由两种、三种、四种共同组成译码或原码的载体。  从翻译的运作的程序上看实际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理解是分析原码,准确地掌握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是运用多种方法,如口译或笔译的形式,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引申、浓缩等翻译技巧的运用等,将原码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译码中的等值信息;表达是用一种新的语言系统进行准确地表达。   翻译的形式和内容如此纷繁复杂,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的翻译的定义也是一项非常艰难的重任,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此作出了许多努力,仁者见仁,,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作出了概括和总结。  在众多的定义中,有些学者(如,,1997)将翻译纳入的研究范围,将翻译学视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这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它更明确了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  的诸多翻译形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一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
汽车类: 汽车、摩托车、汽车电子、电气系统、ATV沙滩车、电动机车、摩托车零部件等。 化工类: 化学助剂、石化产品、塑料制品、化工设备、精细化工、橡胶制品、实验室用品等。 电器类: 、氧气机、吸尘器、视听器材、厨房电器、冰箱、空气净化器等。 机械类: 、仪表、矿冶机械、机械学、动力工程、建工机械、化工机械等。 通信类: 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程控交换、自动控制、传感技术、光学仪器等。 电气类: 电工设备、电气运行、电气结线等。 法律类: 法律、法规、合同、章程、协议书、等。 经贸类: 市场调研、企业管理、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商业服务、可行性研究报告等。 金融类: 金融、股票、证券、税务、信贷、保险、审计报告、财务报表等。 医药类: 保健、临床、解剖学、生理学、药物药理分析、医疗器械等。 建筑类: 建筑、建材、装饰、环境艺术等。商务类: 翻译员、商务谈判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上至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写的《》和用写的,如果没有先译为和拉丁文,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的是一件大事,它帮助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古代希腊、拉丁文学方面,荷马的史诗、希腊悲剧、喜剧和,忒奥克里托斯(约公元前310~前250)、(约公元前87~前54)、普卢塔克(约公元46~120或127)的作品等等也多次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在保存古希腊文艺方面,阿拉伯译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于欧洲各国古代和近代的其他大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安徒生、、托尔斯泰、、莫里哀等等的作品,也都多次被译成其他国家的语言。在东方文学方面,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能剧、中国的小说诗歌、印度的、《薄迦梵歌》、等等都译成了欧洲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它通过中古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译本,地被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实践产生理论,欧美许多国家的理论是五花八门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翻译可能论,一派是翻译不可能论。其实,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可能是没有的,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不可能也是没有的。世界上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之间进行的。欧洲许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马丁·、M.、F.W.、J.B.波斯特加特、H.白洛克、 Fr.R.、V.那巴可夫等等,都对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据《开塞尔世界文学》的意见,这些理论中有些是的。  翻译一篇作品或者一段讲话,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一种是原来那个作品或者讲话的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Ausgangssprache(源头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Original或Source language;一种是译成的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Zielsprache(目的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 Targetlanguage。二者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距。因为,从严格的语言学原则上来讲,绝对的同义词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者,不管水平多么高,也只能尽可能地接近源头语言,而不可能把原意和神韵完全传达过来。翻译者的任务就是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关于翻译工作,一般的看法是,逻辑的抽象的东西,比如说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著作,翻译起来比较容易。但是也有含义转移的危险。重在故事情节的作品,比如浅薄平庸的小说之类,翻译起来也比较容易。重在说理或鼓动的作品,比如格言诗、论战文章、政治演说、有的剧本,以及讽刺文学等等,翻译起来也不十分困难。但是重在表达感情的高级文学作品,翻译起来就极为困难。在这里,或多或少只能是再创作,只能做到尽可能地接近原作,原作的神韵、情调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完全仿制的。特别是源头语言中那些靠声音来产生的效果,在目的语言中是完全无法重新创造的。  除了翻译可能与不可能的争论之外,还有与的争论。这种争论在欧洲也有很长的历史,但在中国尤其突出。
  中国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已有关于的记载。《》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 《礼记·王制》提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都有专人,而&北方曰译&。后来,译者在“译”字前加“翻”,成为“”一词,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宋代,历一千二三百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以佛家为最有系统,最深刻。晋代道安(314~385)主张质,即直译。他提出了&五失本&,意思是,在用汉文翻译佛经时,有五种情况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他又提出了“三不易”,意思是,三种不容易做到的情况。苻秦的(344~413)则主张除“得”外,还须考虑到“文体”。他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传》)隋代彦琮(557~610)最推崇道安的理论,他主张直译,提出“八备”和“十条”。“八备”指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八项条件;“十条” 指他对译文体例、格式的十种规定。到了唐代,玄奘(602~664)是中国翻译史上集大成的人,文质并重,但似以质为主。他没有留下专门阐述翻译理论的文章。中记载了他的“五种不翻”的学说,指出有五种词语只能译音。北宋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翻译佛经的&六例&,详细探讨了翻译中六个方面的问题。他给翻译下的定义是:&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这个生动的比喻,说明翻译是一种艺术(如翻锦绮),它将(语言的)形式加以改变(左右不同),而内容不变(背面俱花)。  北宋(960~1127) 初期还有翻译活动,以后逐渐衰微。它的重新兴起始于明代()永乐五年(1407)。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 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工作也提出自己的看法。意大利() 说:“且东西,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这是说,中西语言结构不同,文章脉络不同,西方有的术语为中国所无,口头解释一下还可以做到,笔译成文,人家就看不懂了。同时代的一位中国科学家(?~1631)在描写当时外国传教士的译书态度时说:“ 诸皆借我华言,翻出西义而止,不敢妄增闻见,致失本真。”此时的翻译往往用合作方式,同初期翻译相似,即中国学者与外国人合作翻译,润文的责任则放在中国学者身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翻译活动又逐渐兴起,在中国翻译史上形成又一个新阶段。 ()强调译事之难。() 鼓吹佛典翻译之高明。毕生从事西方社会科学翻译的()在几篇里申述了他在翻译中遵循的原则。在《》序中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的忠诚。信、达、雅虽然只三个字,但体现了作品、读者、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严复那些译本当中,接近意译,《原富》则近于直译。他说:“是译与《天演论》不同,下笔之顷,虽于全节文理不能不融会贯通为之,然于辞义之间无所颠倒附益。”不过他对本书“繁赘而”的地方,则又有所删除。在译凡例中他说:“原书文理颇深,意繁句重,若作译,必至难索解人,故不得不略为颠倒,此以中文译西书定法也。”可以看出,《天演论》是意在达旨的述译,《原富》是辞义无所颠倒的严译,《群己权界论》是不依文作译的宽译。但是不论译法如何,有一点是始终如一的:即避免按字直译,努力用新的词或以求词义的全部传递。例如evolution 中文没有与之相应的词,于是采用“天演”一词;liberty这个法制观念中国当时还没有,于是用&群己权界&这一词组。严复对于西文词义的翻译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鲁迅主张直译。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1931 年12月28日他在给的信中谈到严复。他说:“他的翻译,实在是汉唐译经历史的缩图。 中国之译佛经,汉末质直,他没有取法。六朝真是‘达’而‘雅’了,他的《天演论》的模范就在此。唐则以‘信’为主,粗粗一看,简直是不能懂的,这就仿佛他后来的译书。” 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在主张直译方面,瞿秋白和鲁迅见解一致。他说:&翻译 ── 除出能够介绍原来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但是他同时指出:“当翻译的时候,如果只管‘ 装进异样的句法’等等,而不管是否活人嘴里能够说得出来,──那么,这些‘异样的句法’始终不能‘’。”他认为,“新的言语应当是群众的言语── 群众有可能了解和运用的言语。”现代许多翻译家基本上都是直译派。所谓“直译”是指:原文有的,不能删掉;原文没有的,不能增加。这与译文的流畅与否无关。鲁迅译的《》等书,文字就非常流畅,但仍然是直译。所谓“意译”是指对原文可以增删。古代的鸠摩罗什属于这一派。一方面说:“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我知道翻译工作绝不是轻松的事体, 而翻译的文体对于一国的国语或文学的铸造也绝不是无足重轻的因素。”茅盾更是简洁了当地指出:“翻译文学之应直译,在今日已没有讨论之必要。& 他又说:&‘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等都主张直译。因此,可以说,在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准则。   比较欧洲和中国翻译的历史,以及翻译的理论,可以看出,东西双方探讨的问题基本相同。双方都讨论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也讨论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但是双方也有不同之处。西方谈翻译理论,偏重于可能与不可能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程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文学翻译难,科技翻译易。直译与意译问题,也偶尔涉及;但不是重点。在翻译的基础或背景方面,欧洲与中国不同。在欧洲,除了最早的希伯来语以外,基本上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因此才产生了某一些理论家主张的翻译三分法:一,翻译;二,变换;三,逐词对照本。这种三分法对中国是完全不适用的。中国决不可能有变换。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翻译史上都是不同语系语言之间的翻译,在同一语系语言间才能变换。中国偏重于直译与意译之争,所谓文与质者就是。这是由于从佛经的翻译到现代科学文学著作的翻译,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西双方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在这里也表现了出来。中国讨论翻译的人没有对语言本质做细致的分析,而是侧重于综合,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因此谈翻译技巧多,而谈抽象理论少。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解决以后,如何解决具体作品和文句的译法问题将提到日程上来。
  周作人():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原名参一,单名融,字任重,笔名有佛突、雪帆、、等。浙江省义乌人。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译著有《***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 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日逝世于上海。   胡适():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哲学家、思想家。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沙湾人。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胥合译,1921,;(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赵元任():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作曲家。日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逝世。   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人。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1976年病逝于香港。   宗白华():江苏常熟人。中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诗人。主要著作有。他还翻译了、、歌德、席勒、海涅、等美学大师和艺术大师的很多论著。译著有康德的、《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等。   曹靖华():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五里川路沟口村人。中国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教授。主要从事苏俄文学翻译。第一部译作是契柯夫的,代表译作为绥拉菲摩维支的,由鲁迅出资出版于1931年。翻译近30种作品。主要译著有、、《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苏联作家七人集》、《一月九日》等。   成仿吾():原名成灏,湖南新化人。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早期从事过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晚年主要从事经典著作的校译工作。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等。   丰子恺():原名丰仁。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人。中国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博学多能,著译甚丰,在漫画、文学、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翻译、书法及艺术教育诸方面有突出成就。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日卒于上海。   董秋斯():原名,笔名秋斯、求思等。河北人。三十年代初,出版与蔡泳裳合译的苏联小说《士敏士》。抗战期间,译出托尔斯泰的。   冰心():原名,笔名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福州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译著有(集)叙凯罗.著,1931,、《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 安纳德著,1955,中青、《吉擅翅利》(诗集)印度著,1955,人文、《印度民间故事》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泰戈尔选集.诗集》与合译,1958,人文、《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诗集)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程淑等为笔名。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著名文学家、学者。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 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译著有《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著,1928,新月;《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著,1930,中华;《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西塞罗文录》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7,商务;《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英国著,1956,台.正中;《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1967,;《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冯雪峰():原名福春,笔名、画室、洛扬、成文英、何丹仁、吕克玉等。浙江义乌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优秀***员,著名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主要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先后出版的译著有12本。1976年患肺癌去世。   梁宗岱():广东新会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翻译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词集《芦笛风》、文论等。精通法文、英文、和,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曾将王维和陶渊明的诗作译成法文,并翻译有《浮士德》上卷、等作品,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译作有《水仙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交错集》、《歌德与悲多》、《汶集外》等。   柯伯年():主要翻译社会科学论著、马列主义著作等。   罗念生():学名罗懋德。四川威远人。古希腊文学学者,翻译家。1933年开始翻译希腊古典文学。此后几十年间,译出许多希腊重要名著。翻译书目:《儿子的抗议》(中篇小说)英国哈代著,与卢大野合译,1929,远东图书公司;《醇酒.妇人.诗歌》1930,光华;《傀儡师保尔》希腊施笃谟著,与等合译,1931,光华;《伊菲格涅亚在陶洛人里》(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36,商务;《俄狄浦斯王》(悲剧)希腊著,1936,商务;《特罗亚妇女》(悲剧)希腊欧里庇得斯著,1944,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集》1954,人文;1957,人文;《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索福克罗斯悲剧二种》1961,人文;(剧本)希腊阿里斯托芬著,1961,人文;《欧里庇得斯悲剧二种》1962,人文;《诗艺》(理论)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与合译,1962,人文;(理论)希腊亚里斯多德著,1962,人文;英国赫德、合著,与朱海观合译,1975,商务;《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1980,湖南人民;《琉善哲学文选》(政论)古罗马琉善著,1980,商务;1981,商务;《索福克勒斯悲剧两种》 1983,湖南人民;《希腊罗马散文选》1985,湖南人民;《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1988,北京;《伊索寓言选》1988,人文。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另有佩竿、余一、王文慧、欧阳镜蓉等笔名。四川成都人。现代、散文家与翻译家。从20年代到80年代,他以优美的文字翻译了俄、法、英、美、日、德、意、匈牙利、波兰等国作家作品。他的作品曾先后被译成日、苏、英、法、德、匈牙利、波兰、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瑞典等国文字。译著有《面包略取》(泡特金著)(1927)、译文集(著)(1943)、屠格涅夫的(1944)、(王尔德著)(1948)、的《回忆托尔斯泰》(1950)、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1950)、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1950)、《草原集》(1950)、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950)、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1951)、迦尔洵的《癞虾蟆和玫瑰花》(1951)、屠格涅夫的《木木》(1952)、译著(著)修改本(1954)、与合译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1959)、(赫尔岑著)(1979)、等等。   吕叔湘():江苏省丹阳县人。中国语言学家。长期从事汉语语法的研究。在现代汉语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与合著)、等。《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出版于1942年,下卷出版于1944年。《中国文法要略》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语法修辞讲话》是普及性著作,1951年6月开始在连载,1952 年出版单行本。《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出版于1979年。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创人,并在语言文字的应用和语文知识的普及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吕叔湘还翻译过一些人类学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译文以明白晓畅见称。(1984年商务印书馆版)。   戴望舒():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浙江抗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出版,其中《》成为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50年在北京病逝。译著有《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合译, l928,亚细亚、《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一周间》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芭》(中篇小说)法国著,1925、、《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 1936,商务、《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商务、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著,1947,怀正、《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作家、《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   焦菊隐():原名焦承志。。著名、英文、法文翻译家。所译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影响较大。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县人。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译作有(1956)和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周煦良():   ():原名铭传,笔名子潜。浙江人。对美国文学的中译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有卓著的成绩。译著有(意大利)契利尼,(英)罗伯特o《安特利亚o特尔沙多》,弥尔顿,莎士比亚的《黎琊王》、《威尼斯商人》、《奥赛罗》、、《麦克白斯》;用英文古韵文译了屈原的及、潘岳、刘伶、陶潜、韩愈、苏轼的诗歌和散文。1997年1 月5日卒于上海。   施蛰存(1905—):教授,从事英语翻译。主要编译作品有《荣誉》、《轭下》、、《劫后英雄》、《妇心三部曲》、《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波兰短篇小说集》、《外国文人日记抄》等。   李健吾():山西运城人。中国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从1925年起开始发表译作,以小说、剧本为多,间有理论。小说有、《圣安东的诱惑》、《尔小说集》等;剧本有《爱与死的搏斗》及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戏剧集。其中莫里哀喜剧27部,是国内最完整的译本。他的译文讲究诚,文笔流畅,通晓易懂,雅俗共赏。他有《福楼拜评传》、《莫里哀的喜剧》、《莫里哀〈喜剧六种〉译本序》等专论。   傅雷():字恕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文学翻译家。傅雷翻译的作品,共 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亚尔培o萨伐龙》《欧也妮o葛朗台》《邦斯舅舅》《奥诺丽纳》《于絮尔o弥罗埃》《赛查o皮罗多盛衰记》《都尔的本堂神父》《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o罗兰4种:即《约翰o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服尔德(现通译)4种:《天真汉》《如此世界》。梅里美2种:。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的,英国的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不堪凌辱而自杀身亡。   田德望():河北人,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他翻译的作家的作品《乡村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小说堪称德语文学翻译作品中的范本。田德望毕生研究但丁,是国内最著名的但丁研究专家。1986年退休以后,他集中精力翻译但丁的《神曲》,并在临终前几个星期完成了《神曲》的最后一部《天国篇》的定稿,历时十八年译出了但丁用15年写成的《神曲》,堪称但丁的知音。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是一部真正做到“信、达、雅”的杰出中文译本,而且也是一部有独到见解的高水平的学术专著。正因为此,田德望翻译的《神曲》不仅获得了我国的“彩虹”翻译奖,而且获得了意大利文学遗产部的国家翻译奖。为了表彰他在但丁研究中的杰出成就,意大利总统于1999年接见了田德望,并授予他意大利“总统一级骑士勋章”。 日病逝于北京。   卞之琳():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江苏人。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1935)、《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雕虫纪历》(1979)等;译著有《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英国诗选,附法国现代诗作者》(其中英诗部分,省北京局务印书馆双语对照本)、《西窗集》、《哈姆雷特》、英国现代文学传记作家斯特莱切的名作《维多利亚 女王传》(1935)。日因病在京去逝。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译有和《培尔o金特》等。1990年,八十高龄的萧乾和夫人应南京之约,着手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o乔伊斯的,历时四年。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主要从事马列主义著作及文艺作品的翻译。与别人合译《新哲学大纲》,参与等人的翻译工作。   杨绛(1911-),原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冯亦代():原名冯贻德,浙江杭州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翻译家、作家和编辑。译作有匈牙利海依o尤利乌斯《生活的桥梁》,英国毛姆《毛姆短篇小说集》,美国o《萨科与樊塞蒂的受难》、《第五纵队及其它》等近20本书。素以选题严谨、译笔简洁准确著称。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因翻译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而成为最早将海明威介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日病逝于北京。   叶君健():笔名马耳,湖北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1933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欧期间,习得丹麦、瑞典等多国语言。1949年以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型对外文学刊物,于中国大陆在文学翻译的文化交流工作上占重要地位。主要译作有《安徒生故事全集》、《乔婉娜》、、、、《南斯拉夫当代童话选》等多部。用了40余年的时间来翻译、编辑、整理、注释、评析安徒生童话。1944年至1949年,叶君健在剑桥居住5年,利用业余时间直译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20世纪50年代又重新将译文校订一遍,编成共16册,是中国第一部安徒生童话全集。1978年,这部童话全集再次修订出版,合并为4卷本。丹麦媒体称:“因为译者理解安徒生不单是一个为孩子讲故事的人,而是一个哲学家、诗人、民主主义者,崇尚进步,反对落后和不仁的权势人物。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 他最早有系统地将安徒生引入中国,以翻译丹麦文版安徒生童话故事而享誉世界文坛,与美国译本同被评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而于1988年获丹麦女王玛珈丽特二世颁赠「丹麦国旗勋章」。   杨宪益(1915—):天津人。著名翻译家。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迭订婚后,同返中国。 1952年,到北京工作,从事翻译工作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鲁迅选集》、《离骚》、《》、《》、《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为翻译作品的经典。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日于北京逝世。在她逝世后,杨宪益再无译作产生。   万紫(1915—):专业翻译家,从事英文、俄文翻译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大伟人华尔德传》、、《新东方夜谭》、《》、等。   汝龙():江苏苏州人。1936年开始文学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契诃夫小说选》、、《阿尔塔莫诺大家的事业》等。   王佐良(),现代诗人、英国文学专家。会英语、精德文。讲诗、评诗、译诗得心应手。他的不少著述是讲诗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苏格兰诗选》、《英诗的境界》、、《英国诗文选译集》、《读穆旦的诗》等。上中学时,他已在报刊上发表诗作多首。在西南联大写的两首诗被先生选入他的《现代诗钞》。上世纪40年代是他写诗的旺盛时期,写了《春天,想起了莎士比亚》、《异体十四行诗八首》、《去国行,1947》、《伦敦夜景》、《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节》、《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英国文学史》、《英国小说史》、《英国诗史》等著作。   吴奚真():辽宁沈阳人。翻译家。主要从事英文名著中译工作。译著有《孤军流亡记》、、、《英语散文集锦》、《希腊罗马英雄传》、、《麦帅为子祈祷文》、、《人类的故事》、、《嘉德桥市长》等。   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译著有《欧根o奥涅金》(1957)、(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 等。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孙家晋(1918—):主要编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哥萨克》;(春、夏、秋、冬),显;、《纪伯伦散文诗选》、《心笛神韵》等。   侯浚吉(1919—):主要从事英、德文翻译,从事翻译工作五十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钢与渣》、、、《绿地狱》、《》、《》等。   包文棣():从事俄语翻译。主要编译作品《杜勃罗留波夫选集》(1、2);《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中、下(1、2)];《别林斯基选集》(四)(合);《论外国文学》等。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从事英文护理文献翻译的同志,特别是初学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加强自身基本素养   所谓基本素养,是指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亦即对翻译者的基本要求。除了应该具有高尚的“ 译德译风”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之外,译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即一定的英语水平、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大量的翻译实践表明,这三方面的素养越高,越能顺利地完成翻译工作。关于英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最好能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逻辑、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要努力精通业务,多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经常阅览国内、外护理专业期刊,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2.在翻译实践中锤炼   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要提高翻译能力,无异于想学游泳却又不下水一样。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科学性。初学者若无的指点,最好是先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同人家的译文相对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以后逐步过渡到英文护理文献的翻译。坚持多翻译多投稿,定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坚持每天都多少搞点翻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大有长进。   3.向他人学习并勇于创新   初学翻译的同志一方面可多读些英汉对照类阅读材料或有汉语注释的英语读物;另一方面还可根据译文类杂志上提供的某篇的出处去查找到相应的原文,继而进行对照阅读。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学习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译表达等方面的长处,促进翻译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进行翻译,当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经常阅读一些有关翻译技巧的书籍,也有助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在翻译过程中,既不能拘泥于别人提供的译文,也不能受囿于以往形成的条条框框。随着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根据翻译标准的要求去创造新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完善翻译工作。   综上所述,有志于从事英文护理文献翻译的同志,特别是初涉翻译领地的青年朋友,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只要勇于实践,在翻译的田园里辛勤耕耘,翻译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一定能结出丰硕之果。(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  中国外文局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宣布,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3.5万人,另有数1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2007年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近年来,翻译已经发展成为专门职业。翻译服务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产业,正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又一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类专业翻译注册企业有3000多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仅在北京,翻译公司就有100多家。此外,翻译服务市场年产值迅速攀升,2003年为110亿元,2005年为 200亿元,2007年则达到300亿元。   然而,中国的翻译人才仍远远落后于需求,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翻译服务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规模不大,服务能力不强,市场拓展能力有限,在体制、机制上较其他现代服务企业也有明显差距,因此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2007年翻译服务市场3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国外同行获得。   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主管翻译事业,一个统一、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还没有到位。在西方国家,翻译行业普遍有政府主管单位某种程度的政策指导。
翻译是生物合成(表达中的一部分,基因表达还包括转录)过程中的第一步,翻译是根据的中心法则,将成熟的分子(由DNA通过转录而生成)中“的排列顺序”(序列)解码,并生成对应的特定序列的过程。但也有许多转录生成的RNA,如转运RNA、RNA和小核RNA等并不被翻译为氨基酸序列。
翻译是中心法则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生物机体的性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mRNA、tRNA、20种氨基酸、能量、酶、核糖体。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作三个阶段:起始、延长、终止。翻译主要在内的中进行,氨基酸分子在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与特定的转运RNA结合并被带到核糖体上。生成的(即氨基酸链)需要通过正确折叠形成蛋白质,许多蛋白质在翻译结束后还需要在内质网上进行翻译后修饰才能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活性。游离的以mRNA为直接模板,tRNA为氨基酸运载体,为装配场所,共同协调完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每三个密码子对应三个tRNA上的反密码子,且这三个反密码子只对应一个氨基酸,但是一个氨基酸可有多组密码子来表示。
一个激活的tRNA进入核糖体的A位与mRNA相配,肽酰在邻近的氨基酸间建立一个,此后在P位上的氨基酸离开它的tRNA与A位上的tRNA结合,核糖体则相对于mRNA向前滑动,原来在A位上的tRNA移动到P位上,原来在P位上的空的tRNA移动到E位上,然后在下一个tRNA进入A位之前被释放。
以上的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核糖体遇到三个结束密码子之一,翻译过程终止。蛋白质不再延长,一种模仿tRNA的蛋白质进入核糖体的A位将合成的蛋白质从核糖体内释放出来。
翻译过程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转录组成RNA的碱基中,没有T(),而是U(),所以配对原则如下所示。DNA -& RNAA ,-& U,尿嘧啶T ,胸腺嘧啶-& A ,腺嘌呤G ,-& C,C,胞嘧啶-& G,鸟嘌呤.[1]
由于密码子的摆动性,反密码子第1位碱基与密码子第3三位碱基之间配对称多样性,可能配对方式如下:I -&A,U,CU -&A,GG -&C,U
其中,I代表核苷(inosine)。
编辑本段密码特性
连续性 (Commaless)
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各个密码连续阅读,密码间既无间断也无交叉。简并性(degeneracy)
遗传密码中,除和仅有一个密码子外,其余氨基酸有2、3、4个或多至6个三联体为其编码。通用性(universal)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整套密码,从原核生物到人类都通用。已发现少数例外,如动物细胞的、植物细胞的。密码的通用性进一步证明各种生物进化自同一祖先。摆动性(wobble)
转运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码需要通过互补与mRNA上的遗传密码反向配对结合,但反密码与密码间不严格遵守常见的碱基配对规律,称为摆动配对。方向性(direction)
起始密码总位于编码区5′末端,而终止密码位于3′末端,每个密码的三个也是5′至3′方向阅读,不能倒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郎酒1913多少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