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如何治疗会引起面黑吗 GGT153,总胆红素36,间接胆红素30,彩超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有大量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胆囊炎可能引起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高吗
胆囊炎可能引起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高吗
基本信息:男&&48岁
发病时间:最近24小时
病情描述及疑问:胆囊炎可能引起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高吗?怎样才能让胆红素降低?肝功检顺浣拥ê焖馗撸渌副昃!补充提问: 11:26:34我怕肝脏有病变,请医师耐心解释,谢谢。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内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齐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分析:该情况可以考虑是胆囊炎
建议:会引起的,积极治疗胆囊炎就可以,不必担心。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适当多喝水。
擅长:内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齐河县人民医院&&&内科
分析:该情况可以考虑是胆囊炎
建议:这个不是肝脏病变,其中转氨酶正常,只是胆红素偏高,不必担心的。积极治疗胆囊炎。
副主任医师
擅长:上海新科医院结石科:主治胆道外科、胆囊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胆道外科、胆管结石、擅长微创内镜保胆取石术等。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上海新科医院&&&
建议:"你好!情况比较严重建议到院就诊。 胆囊息肉病因: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胆囊息肉治疗:初期的话吃药就可以了,稍严重点可以通过微管探测切除胆囊,减轻患者疼痛,如果不治疗,病情就会加重的,吃药就不管用了,我老公就是一直拖得不治,结果到了实在忍不了的时候,去医院切除,做了3个多小时的手术,先是用微管那种,结果他炎症厉害,根本就找不到胆囊,只好再开刀切除,把我吓坏了,手术完后,刀口疼的特厉害,男人都扛不住的,他当时握我的手时,感觉我的骨头都快被他捏碎了,你想有多疼,所以劝你还是趁早看吧医生建议: 1、按时合理早餐;   2、规律三餐;   3、多进食高纤维饮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4、避免不合理的快速减肥;   5、适当增加运动。"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  胆囊炎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  胆囊炎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就诊科室:肝胆外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 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胆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医院医生:
北京世纪坛医院&&&内科_消化内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医生您好,去年体检总胆红素高28.00μmol/L(参考范围:...
医生您好,去年体检总胆红素高28.00μ...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医生您好,去年体检总胆红素高28.00μmol/L(参考范围:2-20),间接胆红素高21.20μmol/L(参考范围:2-15),今年的体检是总胆红素高30.20μmol/L(参考范围:2-20),间接胆红素高20.00μmol/L(参考范围:2-15),直接胆红素高10.20μmol/L(参考范围:0-6.8)。但是我自己身体没有任何的异常,也坚持锻炼身体,只是不爱吃蔬菜,眼睛也没有黄。不知道是否需要再去医院检查?
一个多月前出现了不想吃饭的情况的,特别是到了现在有的时候吃了就会恶心的厉害,早上还出现了身上没有力气的情况,检查说得了乙肝大三阳.
提问者采纳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8756
问题分析:这位女士。我看了你的检查报告,今年和去年不是完全一样,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有的项目高了一点,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你是空腹抽血,意见建议:建议,我看你的情况没有什么大问题。你也没有什么症状。不需要治疗。你如果不放心。可以去医院做一个消化彩超,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212871
问题分析:你好,看你说的体检的情况,胆红素方面有升高的表现,这样也是提示和胆囊方面有问题有关,但也不排除和肝脏方面的原因有关的意见建议:那看你这次检查结果有些高,应该是要去医院做个B超来检查肝胆方面看看也好,然后可在根据检查的情况来进行对症治疗会好些的
问检查项目结果单位参考范围
T30.96μg/L0.60-1.81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神经内科疾病
&&已帮助用户:38
病情分析: 这是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结果,T3是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4是甲状腺素TSH是促甲状腺激素。都在正常范围内。意见建议:可以排除甲亢或者甲减,如果还有类似甲状腺疾病的症状,建议根据医生指导继续检查或者用药
问您好,三个月宝宝微量元素检查,锌含量29.8μmol/L 正常参考数值为38.3-80.0μmol
职称:医师
专长:传染科,尤其擅长乙肝等疾病
&&已帮助用户:238977
病情分析: 这个要积极进行检查确定情况 以上要考虑因为缺锌的原因导致的 积极进行检查确定情况好。以上是要积极进行补充的 。
问尿流式沉渣检查: 红细胞:35/μl[参考:0-20] 镜下红细胞...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动脉硬化,心肌缺血,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31284
病情分析: 根据你的尿沉渣检查结果显示,红细胞偏高,说明肾脏或者泌尿系统有损伤存在。意见建议:那种情况应该进一步检查,包括B超、肾功能、造影等,然后结合临床症状,做出最后诊断。必要时可以考虑肾穿刺活检。
问新生儿甲功五项复查TSH值5.55μIU/ml,参考值0.38--4....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高血压、
&&已帮助用户:11298
问题分析:你好,从你孩子的促甲状腺素情况来看,你孩子促甲状腺素轻度升高,属于亚临床甲减的情况,有可能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甚至影响智力。意见建议:从目前数值情况,不算严重,但是需要治疗,最好使用左甲状腺素一类药物进行治疗,定期复查,随时调整用药。
问肝功2检查:总胆红素29μmol/L,直接胆红素9.4μmol/L,偏高。请教高人,严重吗,导致原因和如何治疗保养?
职称:医师
专长:脂肪瘤,痔疮,疝气,阑尾炎等,
&&已帮助用户:406336
建议查肝脏b超,HBV-DNA等,应该戒酒,控制饮食摄入量,忌油腻,适当运动,可以使用熊去氧胆酸片,凯西莱,易善复等治疗。定期复查,保持肝功能正常是主要的。
问我得了肝硬化,经治疗各种指数基本正常,但血氨是82μ...
职称:主治医师
专长:肝腹水,黄疸,肝损伤,慢性胆囊炎,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病,胆心综合征,药物性肝病
&&已帮助用户:1439
问题分析: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参考值,以自己检查的医院为参考值吧,如您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可以少吃高蛋白的食物。意见建议:如您没有肝性脑病症状,建议您少吃高蛋白的食物,豆类也可以,不吃营养跟不上,吃要适可而止。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你好.重度酒精肝都有哪些症状.求医生解答!!!
医生您好:小三阳20年,肝功正常,b超正常,一直不见好的
我现在是患有慢性活动性肝炎,会转化为肝硬化吗?
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肝炎E抗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怎么治
我是乙肝大三阳患者,早几天去检查,转氨酶有160多,有一点点的
小三阳有可能转阴吗?怎么治疗?
知名专家免费在线问诊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评价成功!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09-10-02 &匿名提问 发布4个回答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指长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胆汁中的胆固醇怎么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诚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至今还未完全弄清,饱和胆汁或过饱和胆汁的形成仅仅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第一步。这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为胆固醇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被誉为近20年来胆固醇结石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突破性的发现。&&胆固醇结石是怎样形成的?&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 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吗?&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吗?&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固醇结石为什么一般都长在胆囊内?&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指长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胆汁中的胆固醇怎么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诚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至今还未完全弄清,饱和胆汁或过饱和胆汁的形成仅仅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第一步。这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为胆固醇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被誉为近20年来胆固醇结石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突破性的发现。&&胆固醇结石是怎样形成的?&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 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吗?&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吗?&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固醇结石为什么一般都长在胆囊内?&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卵磷脂胶囊,胆结石的“消化军”:分解吸收胆固醇,液化胆汁中的胆固醇,防止并化解胆结石。&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可藉由药物(溶解结石)、外科手术(取出结石)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基本上,若无自觉症状,对健康并无大碍,应不需考虑手术治疗,但若发生合并症或情况严重时。就应切除胆囊以免危及生命。&国人吃得愈来愈好,使得胆结石得以轻易缠身而不自觉。国人应注意平日的饮食,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取,并保持体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检查。胆囊X光摄影是诊断胆结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检查是最常用而又无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声反射来测定有否结石,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由于胆结石和体质及饮食息息相关,若您自觉是罹患的高危险群或西化饮食的爱好者。一旦出现症状时,都必须提高警觉。 胆结石的日常对应之道 勤作日常生活型态的自我检讨,是健康的第一步。&请注意以下的生活规范:&1. 维持理想体重。&2. 保持运动的习惯。&3. 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定时定量。&4. 绝对禁止暴饮暴食。&5. 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6. 避免过于疲劳。&7. 不可穿著束紧胸腹的紧身衣物。&8. 若有便秘症状,须积极治疗。&胆结石的饮食疗法&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胆囊结石口服药溶石治疗&1937年,Newurdge首次用口服混合胆汁酸的方法成功&治疗2例胆结石的病人,开创了口服药物溶石的先例.而此&种疗法的真正建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Thlstle等&人研究发现口服鹅脱氧胆酸(CDCA)可以降低胆石病人胆汁&胆固醇的饱和度.后来日本人Sugata发现熊去氧胆酸(UD2&CA)的溶石效果不亚于CDCA的溶石效果,且副作用小,因&而很快在全世界得以应用.1979年,Bell和Doran使用薄荷&醇,薄荷酮等环状单帖合剂治疗CS病人,得到了良好的疗&效,此后许多国家开展了对其溶石机理及溶石效果的大量研&究.研究表明,单纯服用CDCA的临床效果不够满意, CD2&CA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造成的肝胆酸有肝毒性,长期服用&3 %CDCA有潜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代谢变化(3).&目前口服溶石治疗尚不理想,原因有:口服溶石疗程长,&费用高,疗效不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中毒反应,且&复发率较高.&3.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早在1891年Walker就用乙醚进行了人体内溶石,但由&于乙醚沸点低于体温,进入人体后汽化而产生高压使治疗患&者产生剧烈腹痛而未被广泛接受.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飞速发展,使得胆囊和胆管经皮置管更加可行,结&石的定性,定位更加准确,为注入药物溶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根据胆结石的种类不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可分&为:&(1)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治疗 Hofann小组于1979年发&现单辛脂(Mo)为一种好的胆固醇溶解剂,对胆固醇的溶解&度为12g/ 100ml ,它是一种半合成的植物油,进入肠道后被&分解为甘油和辛酸,动物试验表明后者的毒性表现在局部的&刺激作用,能造成胆囊和胆管及胃肠粘膜轻度或重度炎症,&粘膜溃疡等(4).1980年Mayo等人首先将Mo用于人体溶&石治疗获得成功,之后许多胆结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临床结果显示,Mo的治疗经验为:必须是CS ,且无&钙化,胆管内胆汁尽量吸尽,药物循环灌注增加搅拌;但疗效&一般且有并发症.&(2)胆色素类结石的溶石治疗 由于胆色素结石具有聚&体络合物的结构特点,目前尚无较好的溶解剂,用于临床和&试验研究的多为钙离子络合剂.其中主要有依地酸钠(Na&- ED TA),六偏磷酸钠(Na - HM P)和艹宜烯(D - Llmonene)D&- L ,近几年来胆结石的溶石治疗尚无新的报道,前景有待&于发现一种新的溶剂,需能溶解各种性质的结石又无大的副&作用.&4.胆结石的中药治疗&近年来中药治疗胆结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治疗&胆结石是以疏肝利胆,消溶结石,行气止痛为主.王玲(5)采&用内外兼治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药由柴胡,虎杖,威灵&仙,枳壳,鸡内金各15g ,郁金,生大黄,厚朴各9g ,金钱草,芦&根各30g.每日1剂,重症日2剂.结果,98例治愈28例&=====================&胆结石的治疗方法&以右上腹不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胆结石症,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对结石形成和存在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常分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结石,这些部位的结石常与胆道感染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重要的是通过临床诊断和物理检查充分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确定胆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而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上治疗胆石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胆囊,取出结石,另一种是非手术疗法,即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疗法,两种疗法各有利弊。??&手术疗法是治疗胆石症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当胆石症患者临床上出现严重的梗阻、感染和黄疸,发生中毒性休克及肝脏并发症,或是胆道梗阻,感染长期反复发作,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外,有些病人胆囊结石较大,症状发作频繁,或是胆管因结石反复感染,怀疑肝脏损害时,治疗原则是尽早手术清除结石,切除病变的胆囊。??&非手术治疗的手段很多,诸如中药、针灸、口服溶石药物,体外震波碎石等等,以金钱草、茵陈、大黄等中药组成的排石汤及通过耳针刺激胆汁分泌和调整胆道的舒缩活动,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效果,但这种方法还不能使多数病人排净结石,如果结石较大,质地坚硬,排出就很困难,在胆囊内的结石由于胆囊管纤细,排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临床医生认为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厘米,胆囊结石大于0.5厘米,一般不适合非手术治疗。??&关于服药溶化结石的疗法国内外不少学者正深入研究,国外曾用口服熊去氧胆酸,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溶解胆固醇结石的效果,因此这种药物曾名噪一时,但从临床观测其效果来看,该药服用周期长,副作用明显,有腹泻、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而且临床治疗有效率仅20%左右,因此,就目前而言,溶石疗法还缺乏理想的药物。&|&&|&随着B超和CT的普及,肝脏钙化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肝内钙化灶是否疾病,是否需要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群众的疑问,因此有必要了解&ahref?&&font%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形成&acol#000000&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包括①肝内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因素;②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③寄生虫感染;④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⑤先天发育形成,子宫内的胎儿有肝内钙化灶&/font&&/a&&/font&&/a&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057%。&/DIV&&DIV&诊断和鉴别&肝内钙化灶首选B超;CT分辨率高,显示钙化清晰,主要用于B超难于鉴别&D4%肝内钙化灶&/font&&/a&&尤其怀疑肝内转移瘤时。多数&a肝内钙化灶a&是在正常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对于肝内单个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无自觉症状和体征,肝脏大小和形态无异常者,可能与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损伤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肝脏创伤愈合后改变。这类&a肝内钙化灶的B超图像特点是:呈“品字”或“等号”状分散的强回声,走行于胆管腔外,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淡的声影,同时无肝内胆管扩张。对这类肝内钙化不需治疗,为了慎重起见,对于这类钙化灶可以随访观察达2~3年,每3~6月复查B超检查。&/DIV&&DIV&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钙化灶B超图像特点是: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团走行于肝内胆管内,一般多发呈串珠样。如果强光团周围出现液性暗区,同时伴有近侧胆管狭窄和远侧胆管扩张,更能确定为肝内胆管结石。CT能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病变,增强扫描还可确定B超难以显示的局限性轻度胆管扩张和肝萎缩,并除外其它病变。&/DIV&&DIV&原发于肝脏的良性肿瘤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钙化多见,分隔瘤体的纤维隔和小血管可发生钙化,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原发性肝癌钙化罕见,发生率仅为0.36%~1.2%,多见于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和肝母细胞瘤,前者多见天青少年,后者多为5岁以下儿童,钙化灶出现于肿瘤内部,呈星状或结节状。肝内转移瘤钙化灶是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癌灶,多见于直径3cmc以上的病灶,小于2cm者较少钙化,钙化可分布于肿块中心或周边,有的分布于整个病灶中,转移瘤的B超图像的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即边缘为低回声中心为高回声。转移瘤的CT表现也是多种表现,呈砂粒样钙化、不规则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总之,转移瘤的钙化灶的分布和形态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怀疑为肝内转移瘤钙化灶者,首先要考虑大肠癌转移,其次为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岛细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转移,因此要积极寻找原发癌灶。肿瘤钙化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可能与营养性钙化,即肿瘤因出血或缺血变性坏死而引起或肿瘤本身分泌一些物质如糖蛋白和粘多粮导致钙化有关,肝内转移瘤钙化常常伴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肿瘤钙化会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钙化的肿瘤细胞是必然死亡的细胞,因此,肿瘤伴有钙化常提示预后较好。但是,钙化灶不能作为诊断原发还是继发性肿瘤的依据,更无法鉴别其良恶性,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必要时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DIV&&DIV&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钙化,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疫区的农民和渔民。肝包虫病肝脏的病灶是无数小囊泡集而成,呈弥漫浸润生长,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钙盐沉积。在B超图像上呈囊肿伴有声影的强回声,CT表现为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可见广泛颗粒或不定形钙化,病灶中心部可发生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大量的钙化和浸润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是特征性CT征象。肝血吸虫病的B超和CT图像随感染程度不同呈现多种表现,特征性图像为肝包膜钙化,肝实质的间隔样钙化,共同围成“地图肝”或“龟背样”表现。肝内慢性炎症以肝结核和肝脓肿多见,少见于霉菌病、布鲁菌病、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结节性病。这类钙化灶缺乏特征性B超和CT图像,难于与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转移瘤鉴别。但是,X线平片的诊断很大,平片上50%肝区见均匀弥散于肝左右两叶的钙化灶,90%大小为8~12mm,个别融合性钙化灶可达3~4cm,而且65%患者胸片上可见肺结核征象。肝脓肿钙化多发在愈合期,发生于囊璧或病灶边缘,甚至在肝脓肿愈合后十多年B超或CT检查仍显示较完整钙化环,并清晰地勾画出原始脓肿的大小和形态。肝脏创伤愈合过程中组织纤维化,形成瘢痕,钙盐沉积形成。总之,对&肝内钙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惧,首先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继而要区分肝脏感染和炎症,最重要的是应该到正规的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进行诊疗,只有明确病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治疗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分享到:相似问题11741&&&相关问题00000精华知识更多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用什么药
09-10-02 &匿名提问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指长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胆汁中的胆固醇怎么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 &诚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至今还未完全弄清,饱和胆汁或过饱和胆汁的形成仅仅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第一步。这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为胆固醇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被誉为近20年来胆固醇结石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突破性的发现。 & &胆固醇结石是怎样形成的? &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 &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 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 &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吗? &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 & &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吗? &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 &胆固醇结石为什么一般都长在胆囊内? &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 &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
胆囊壁胆固醇结晶指长在胆囊壁上的胆结石胆汁中的胆固醇怎么会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在正常情况下,脂溶性的胆固醇靠着胆汁酸和磷脂的帮助,能够完全溶解在胆汁中,不会有胆固醇结晶析出。但是,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也就是说一定量的胆汁酸和磷脂只能使某一定量的胆固醇溶解。如果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超过了胆汁酸和磷脂溶解胆固醇的能力,胆汁中部分胆固醇就不能溶解在胆汁中,就会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发生沉淀。析出的胆固醇结晶相互聚结,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胆固醇结石。科学家们把胆固醇的含量接近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叫饱和胆汁,而将胆固醇含量超过胆汁能够溶解它的能力的胆汁称为过饱和胆汁。饱和胆汁和过饱和胆汁的形成是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各国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胆固醇结石病人从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就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故这些病人的肝胆汁已经具有形成结石的初步条件。胆汁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胆结石病人的胆汁有胆固醇含量的明显增高,或有胆汁酸和磷脂含量的明显降低。因此,肝脏分泌过多的胆固醇或产生胆汁酸和磷脂过少,均会导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 &诚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至今还未完全弄清,饱和胆汁或过饱和胆汁的形成仅仅是形成胆固醇结石的第一步。这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理的认识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并为胆固醇结石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因此,被誉为近20年来胆固醇结石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突破性的发现。 & &胆固醇结石是怎样形成的? &胆固醇是胆汁中的一种脂类。正常人胆汁中有三种主要脂类,即胆固醇、卵磷脂和胆汁酸;它们以一定的比例组成微胶粒混悬于胆汁中而不析出。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或胆汁酸含量减少,出现三种脂类比例失调。过饱和胆汁的胆固醇以脱落细胞、粘液物质为核心,沉淀形成胆固醇结石。胆囊胆汁中存在着促成核物质和抗成核物质,二者维持平衡状态。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抗成核因子减少,促成核因子增加,因而易于成石。 &哪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胆固醇结石呢?①长期进食油腻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长期处于饱和状态。②习惯不吃早餐,造成胆汁在胆囊内过分浓缩,潴留时间过长。③ 慢性胆囊炎,使胆囊壁增厚,进餐后胆囊排空不完全。④某些肠道疾患,如高位肠瘘、短肠综合征、结肠炎等,肝肠循环减少,胆汁酸池缩小,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 &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吗? &细菌感染和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关系,感染可以加速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当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①可以引起胆囊壁发炎增厚;②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致使进餐后胆囊胆汁不能完全排入肠道,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延长,胆汁过分浓缩,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③胆汁淤滞;④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囊对胆盐的吸收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呈相对过饱和状态。胆囊胆汁中过饱和的胆固醇以胆囊内脱落上皮细胞、菌群、粘液蛋白等促成核物质为核心,析出结晶形成胆固醇结石。 &因此,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发生,除了饮食结构要合理,还应避免胆道感染的发生。 & &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吗? &胆固醇结石的产生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我国胆固醇结石在城市中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但农村人口仍以胆管内色素结石为主。从理论上讲,凡能造成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成为过饱和状态者均有可能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提供条件。过食油腻、精细食物可以明显增高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从而增加了患胆固醇结石的危险性。动物实验观察,精制淀粉、少纤维食品有明显抑制肝脏分泌胆盐的作用,使胆盐的排出减少,致使胆汁中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相对过饱和而形成胆固醇结石。另外,空腹亦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由于时间紧张有些人习惯不吃早餐,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人在空腹时,胆囊处于舒张状态,胆汁潴留在胆囊内,只有在进餐后胆囊才能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起到利胆的作用。空腹可造成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过分浓缩,给结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对于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可增加胆汁中鹅去氧胆酸的含量,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增加胆汁溶解胆固醇的能力。 & &胆固醇结石为什么一般都长在胆囊内? &胆固醇结石一般都发生在胆囊内。虽然有的病人在胆管内也会发现胆固醇结石,但是这些结石是原先在胆囊内,以后通过胆囊管而进入胆总管的。患了胆固醇结石而将胆囊切除后,尽管从这些病人的肝脏产生的胆汁依然是饱和或过饱和胆汁,但是手术后却一般不会在胆管内再产生结石。以上事实表明,胆囊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研究胆结石的有关专家认为,胆汁中仅仅有胆固醇结晶析出,或者说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产生,还不致形成胆固醇结石。析出的胆固醇结晶还必须相互聚结,融合成团,并逐渐增大,才会最终形成结石。结石形成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时日。胆囊是胆汁的储存器,平时胆囊内的胆汁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即使胆囊收缩时,胆囊内的胆汁只有部分排入胆管。于是,从肝脏分泌出来的饱和或过饱和胆汁进入胆囊后,就有足够的时间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形成结石。如果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受影响时,那就更容易导致结石的产生。如妇女怀孕后,由于体内内分泌激素的改变,胆囊的收缩排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孕妇就较易患胆结石。 &胆囊粘膜分泌的粘液,对胆结石的形成也被认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粘液就像粘结剂,能将胆囊内的胆固醇结晶粘结在一起而形成结石。有的医生提出,通过抑制胆囊粘液分泌的方法,如口服药物阿司匹林来预防胆结石形成的设想。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 卵磷脂胶囊,胆结石的“消化军”:分解吸收胆固醇,液化胆汁中的胆固醇,防止并化解胆结石。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可藉由药物(溶解结石)、外科手术(取出结石)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 基本上,若无自觉症状,对健康并无大碍,应不需考虑手术治疗,但若发生合并症或情况严重时。就应切除胆囊以免危及生命。 国人吃得愈来愈好,使得胆结石得以轻易缠身而不自觉。国人应注意平日的饮食,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取,并保持体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检查。胆囊X光摄影是诊断胆结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检查是最常用而又无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声反射来测定有否结石,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由于胆结石和体质及饮食息息相关,若您自觉是罹患的高危险群或西化饮食的爱好者。一旦出现症状时,都必须提高警觉。 胆结石的日常对应之道 勤作日常生活型态的自我检讨,是健康的第一步。 请注意以下的生活规范: 1. 维持理想体重。 2. 保持运动的习惯。 3. 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定时定量。 4. 绝对禁止暴饮暴食。 5. 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 6. 避免过于疲劳。 7. 不可穿著束紧胸腹的紧身衣物。 8. 若有便秘症状,须积极治疗。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 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 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 胆囊结石口服药溶石治疗 1937年,Newurdge首次用口服混合胆汁酸的方法成功 治疗2例胆结石的病人,开创了口服药物溶石的先例.而此 种疗法的真正建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Thlstle等 人研究发现口服鹅脱氧胆酸(CDCA)可以降低胆石病人胆汁 胆固醇的饱和度.后来日本人Sugata发现熊去氧胆酸(UD2 CA)的溶石效果不亚于CDCA的溶石效果,且副作用小,因 而很快在全世界得以应用.1979年,Bell和Doran使用薄荷 醇,薄荷酮等环状单帖合剂治疗CS病人,得到了良好的疗 效,此后许多国家开展了对其溶石机理及溶石效果的大量研 究.研究表明,单纯服用CDCA的临床效果不够满意, CD2 CA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造成的肝胆酸有肝毒性,长期服用 3 %CDCA有潜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代谢变化(3). 目前口服溶石治疗尚不理想,原因有:口服溶石疗程长, 费用高,疗效不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中毒反应,且 复发率较高. 3.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 早在1891年Walker就用乙醚进行了人体内溶石,但由 于乙醚沸点低于体温,进入人体后汽化而产生高压使治疗患 者产生剧烈腹痛而未被广泛接受.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在 医学领域飞速发展,使得胆囊和胆管经皮置管更加可行,结 石的定性,定位更加准确,为注入药物溶石提供了必要的前 提条件.根据胆结石的种类不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可分 为: (1)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治疗 Hofann小组于1979年发 现单辛脂(Mo)为一种好的胆固醇溶解剂,对胆固醇的溶解 度为12g/ 100ml ,它是一种半合成的植物油,进入肠道后被 分解为甘油和辛酸,动物试验表明后者的毒性表现在局部的 刺激作用,能造成胆囊和胆管及胃肠粘膜轻度或重度炎症, 粘膜溃疡等(4).1980年Mayo等人首先将Mo用于人体溶 石治疗获得成功,之后许多胆结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临床结果显示,Mo的治疗经验为:必须是CS ,且无 钙化,胆管内胆汁尽量吸尽,药物循环灌注增加搅拌;但疗效 一般且有并发症. (2)胆色素类结石的溶石治疗 由于胆色素结石具有聚 体络合物的结构特点,目前尚无较好的溶解剂,用于临床和 试验研究的多为钙离子络合剂.其中主要有依地酸钠(Na - ED TA),六偏磷酸钠(Na - HM P)和艹宜烯(D - Llmonene)D - L ,近几年来胆结石的溶石治疗尚无新的报道,前景有待 于发现一种新的溶剂,需能溶解各种性质的结石又无大的副 作用. 4.胆结石的中药治疗 近年来中药治疗胆结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治疗 胆结石是以疏肝利胆,消溶结石,行气止痛为主.王玲(5)采 用内外兼治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药由柴胡,虎杖,威灵 仙,枳壳,鸡内金各15g ,郁金,生大黄,厚朴各9g ,金钱草,芦 根各30g.每日1剂,重症日2剂.结果,98例治愈28例 =====================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 以右上腹不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胆结石症,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对结石形成和存在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常分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结石,这些部位的结石常与胆道感染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重要的是通过临床诊断和物理检查充分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确定胆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而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治疗胆石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胆囊,取出结石,另一种是非手术疗法,即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疗法,两种疗法各有利弊。?? 手术疗法是治疗胆石症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当胆石症患者临床上出现严重的梗阻、感染和黄疸,发生中毒性休克及肝脏并发症,或是胆道梗阻,感染长期反复发作,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外,有些病人胆囊结石较大,症状发作频繁,或是胆管因结石反复感染,怀疑肝脏损害时,治疗原则是尽早手术清除结石,切除病变的胆囊。?? 非手术治疗的手段很多,诸如中药、针灸、口服溶石药物,体外震波碎石等等,以金钱草、茵陈、大黄等中药组成的排石汤及通过耳针刺激胆汁分泌和调整胆道的舒缩活动,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效果,但这种方法还不能使多数病人排净结石,如果结石较大,质地坚硬,排出就很困难,在胆囊内的结石由于胆囊管纤细,排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临床医生认为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厘米,胆囊结石大于0.5厘米,一般不适合非手术治疗。?? 关于服药溶化结石的疗法国内外不少学者正深入研究,国外曾用口服熊去氧胆酸,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溶解胆固醇结石的效果,因此这种药物曾名噪一时,但从临床观测其效果来看,该药服用周期长,副作用明显,有腹泻、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而且临床治疗有效率仅20%左右,因此,就目前而言,溶石疗法还缺乏理想的药物。
随着B超和CT的普及,肝脏钙化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肝内钙化灶是否疾病,是否需要治疗一直是困扰广大群众的疑问,因此有必要了解&ahref?&&font%肝内钙化灶指在B超或CT图像上肝脏内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在20~50岁的人群多见,男女出现率均等,一般为单个钙化灶,右肝多于左肝,很少同时出现左右肝钙化灶。形成&acol#000000&肝内钙化灶的病变很多,包括①肝内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因素;②肝内慢性炎症或创伤;③寄生虫感染;④肝脏良恶性肿瘤和肝内转移瘤钙化;⑤先天发育形成,子宫内的胎儿有肝内钙化灶&/font&&/a&&/font&&/a&形成,常合并先天畸形,发现率为0.057%。&/DIV&&DIV&诊断和鉴别&肝内钙化灶首选B超;CT分辨率高,显示钙化清晰,主要用于B超难于鉴别&D4%肝内钙化灶&/font&&/a&&尤其怀疑肝内转移瘤时。多数&a肝内钙化灶a&是在正常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对于肝内单个或多个孤立无融合的钙化灶,无自觉症状和体征,肝脏大小和形态无异常者,可能与先天发育、营养不良、钙磷代谢紊乱或损伤等因素有关,也可能是某些病变,如肝内胆管结石、肝脓肿或肝脏创伤愈合后改变。这类&a肝内钙化灶的B超图像特点是:呈“品字”或“等号”状分散的强回声,走行于胆管腔外,后方大多无声影或淡的声影,同时无肝内胆管扩张。对这类肝内钙化不需治疗,为了慎重起见,对于这类钙化灶可以随访观察达2~3年,每3~6月复查B超检查。&/DIV&&DIV&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钙化灶B超图像特点是:后方伴声影的强回声团走行于肝内胆管内,一般多发呈串珠样。如果强光团周围出现液性暗区,同时伴有近侧胆管狭窄和远侧胆管扩张,更能确定为肝内胆管结石。CT能清晰地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形态及伴随病变,增强扫描还可确定B超难以显示的局限性轻度胆管扩张和肝萎缩,并除外其它病变。&/DIV&&DIV&原发于肝脏的良性肿瘤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钙化多见,分隔瘤体的纤维隔和小血管可发生钙化,呈斑点状或条带状。原发性肝癌钙化罕见,发生率仅为0.36%~1.2%,多见于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和肝母细胞瘤,前者多见天青少年,后者多为5岁以下儿童,钙化灶出现于肿瘤内部,呈星状或结节状。肝内转移瘤钙化灶是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肝脏形成的癌灶,多见于直径3cmc以上的病灶,小于2cm者较少钙化,钙化可分布于肿块中心或周边,有的分布于整个病灶中,转移瘤的B超图像的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即边缘为低回声中心为高回声。转移瘤的CT表现也是多种表现,呈砂粒样钙化、不规则斑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总之,转移瘤的钙化灶的分布和形态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怀疑为肝内转移瘤钙化灶者,首先要考虑大肠癌转移,其次为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肺癌、平滑肌肉癌、胰岛细胞瘤、骨肉瘤和黑色素瘤等转移,因此要积极寻找原发癌灶。肿瘤钙化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可能与营养性钙化,即肿瘤因出血或缺血变性坏死而引起或肿瘤本身分泌一些物质如糖蛋白和粘多粮导致钙化有关,肝内转移瘤钙化常常伴有碱性磷酸酶升高,可能肿瘤钙化会加速肿瘤细胞的死亡。钙化的肿瘤细胞是必然死亡的细胞,因此,肿瘤伴有钙化常提示预后较好。但是,钙化灶不能作为诊断原发还是继发性肿瘤的依据,更无法鉴别其良恶性,应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资料,必要时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DIV&&DIV&肝脏寄生虫病也可以出现钙化,常见有肝包虫病和肝血吸虫病,前者多见于牧民,后者多为疫区的农民和渔民。肝包虫病肝脏的病灶是无数小囊泡集而成,呈弥漫浸润生长,与正常肝组织界限不清楚,囊璧有钙盐沉积。在B超图像上呈囊肿伴有声影的强回声,CT表现为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可见广泛颗粒或不定形钙化,病灶中心部可发生液化坏死,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大量的钙化和浸润灶中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是特征性CT征象。肝血吸虫病的B超和CT图像随感染程度不同呈现多种表现,特征性图像为肝包膜钙化,肝实质的间隔样钙化,共同围成“地图肝”或“龟背样”表现。肝内慢性炎症以肝结核和肝脓肿多见,少见于霉菌病、布鲁菌病、门静脉血栓形成和结节性病。这类钙化灶缺乏特征性B超和CT图像,难于与原发性肝癌和肝内转移瘤鉴别。但是,X线平片的诊断很大,平片上50%肝区见均匀弥散于肝左右两叶的钙化灶,90%大小为8~12mm,个别融合性钙化灶可达3~4cm,而且65%患者胸片上可见肺结核征象。肝脓肿钙化多发在愈合期,发生于囊璧或病灶边缘,甚至在肝脓肿愈合后十多年B超或CT检查仍显示较完整钙化环,并清晰地勾画出原始脓肿的大小和形态。肝脏创伤愈合过程中组织纤维化,形成瘢痕,钙盐沉积形成。总之,对&肝内钙化灶不必盲目害怕和恐惧,首先要排除肝脏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继而要区分肝脏感染和炎症,最重要的是应该到正规的肝胆外科或普通外科进行诊疗,只有明确病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治疗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立即登录,登录后可回答
0 个人收藏
问题被浏览了6161次
正在悬赏的问题
? 1999 - 2016天涯社区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