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煨酒忽忆旧关河 故事事打一数字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读刊忆旧事
共计次阅读
&<em id="num_num_
先生在《武汉邮苑》2004年12期三版“纪戳漫谈”栏目,撰文介绍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集戳活动,读后勾起了我对40多年前许多邮事的回忆,颇有感慨。文中提及当年几种专门报道和介绍纪戳的邮刊和目录。依据我现有的资料和回忆,由我以“扬州市五台山疗养院集邮组”名义编印的《纪戳通讯》,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最早开始报道和介绍纪戳的专门邮刊。
《纪戳通讯》于1959年6月创刊,仅油印50份,赠送给各地收集纪戳的邮友,以期得到他们的支持,并报道各地刻用纪戳的讯息。当年7月开始改为旬刊,逢1、10、20刊,至12月20日共出刊21期,每期仅16开一版,但印数逐期增加。为庆祝国庆10周年,当年10月1日的第12期和10月5日的增刊第13期,印数都为200份,主要赠送给各地参加收集国庆10周年邮戳活动的邮友,再由他们分送给其他同好。此后,每期印数只保持在100份。1960年1月的《纪戳通讯》第22-24期,改为当月的7、17、27日出刊,每期16开二版。2月出刊的《纪戳通讯》第25期是最后一期,为16开五版,在第四版上刊登了与苏州的《邮戳学刊》合并的启事。文中曾说明《邮戳学刊》3月发行,但实际上因故推迟至4月才正式出刊。
《纪戳通讯》从1959年6月至1960年2月,前后共出刊25期,介绍了新中国早、中期140余种纪念邮戳的戳样,还有几种解放区纪念邮戳的戳样。此外,还应一些邮友的要求,介绍过一些较为特殊的邮政日戳,如火车邮戳、双文字邮戳(有新维吾尔文和新旧蒙文戳、朝鲜文戳、壮文戳、傣文戳和彝文戳)、中英文国际邮戳、人民公社邮戳、自动化邮局的邮资已付戳等60多种戳样,以及60多种不具销票功能的纪念图章。
《纪戳通讯》虽然印数不多,但覆盖面极广,订户遍及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及直辖市。为《纪戳通讯》报道纪念邮戳等刻用信息和提供戳样的,有一些是资深的集邮家,如贵阳的郭润康、南京的李伯鲲、广东的罗家声、上海的蒋伯勋、浙江的基础民、成都的汤德铨和郑德坤等人。还有许多是集戳颇有成就的,如苏州的张惠生、无锡的吴慕伯、浙江的陈定盖、上海的宋知新和鲍连奎、徐州的马如洁和孙保轩、青岛的周忠君和,广州的刘茂华和欧建章、武汉的王承善、沈阳的吴佩璜、天津的甄士杰、宜宾的邓桐渠和廖永恒、重庆的张绍文、北京的秦骥和佟诚民及胡景炘、长春的戚潜庵、汕头的曾航和赵布征、桂林的梁惠仪、昆明的牛天佑、大连的安厅介、兰州的丁锡良和方汝珍、西安的余继成、襄樊的牛箭发和范富志、常数的祁介东、吴县的于继组、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邢起发、宝鸡的宽、香港九龙的范同和欧伯钧,以及其他城市的50多位。
《戳邮研究》由苏州苏钢集邮小组的张惠生主编,1960年1月5日创刊,半月刊,逢每月5、15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四版,至2月发行4期后停刊。该刊曾聘请扬州糜凤鸣、上海宋知新、无锡吴慕伯为特约编辑。
《邮戳学刊》为报道和研究性的集戳刊物,1960年4月15日创刊,半月刊,逢15、30日发行,刊头用红色套印。每期16开八版,也只出版了4期就停刊了。编委会成员由陈定盖、张惠生、糜凤鸣、宋知新、汤德铨、赵忠民、鲍连奎、郑德坤、吴慕伯、欧建章等10人组成,具体编务主要由苏州的张惠生负责。
《集戳》为浙阳金乡友谊集戳小组的陈定盖主编,创刊于1959年12月。1960年1月改为旬刊,逢1、11、21日出刊,至2月共出刊5期,每期16开一版。
《集戳家》为不定期邮刊,创刊于1960年1月,共出刊4期,每期16开一版。该刊由吴慕伯主编,宋知新、张惠生、糜凤鸣为编委。
《集邮情况交流》为扬州市文化馆群众业邮组的糜凤鸣编印,1961年10月创刊,至1962年2月共出刊5期,重点报道并介绍各种纪念邮戳。每期16开四版,收工本费5分,寄费另加。
《中华人民纪特戳统计简表(初稿)》由成都市业余集邮组整理,汤德铨执笔,郑德坤制版,于1959年1月25日完稿,2月25日第一次油印32开16页共100份,每份收工本费7分,寄费另加。
《新中国纪念邮戳简目》由罗家声编订,张惠生校阅,范同(即,后从香港移居美国,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已故)复校,于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在香港出版,印刷300册,一半在香港商务印书馆代售,也有近一半寄回国内。在编写过程中,我和宋知新、吴慕伯等人通过信件提供了一些资料。在2005年7月南通“全国文献集邮论坛”期间举行的拍卖会上,这本小册子以100元成交。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几种专门报道和研究纪念邮戳的油印小刊及目录,由于当时国内面临的物质紧缺,好的纸张很难购得,因此用纸都非常差,例如《纪戳通讯》和《集戳家》等是用包装纸印制的。每期的邮刊,也都是自己利用休息时间亲手刻写和油印。其中的甘苦,今日仍是回味无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在生活空间里打造一个可以弹性使用的富有艺术的生活空间且从室内装饰到浴室砖墙壁的装饰,用艺术画输灌出不一样的生活美感,这让...
【博宝艺术网讯】博宝艺术网评论员 墨语轩 撰文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画科之一,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画面主体,观后令人心情...
在别人怀疑的时候 抓住市场!...
月满中秋,情暖博宝——博宝携手书法名家仇东免费送书法赠祝福...
拿命换来的身价---愿画家不“死”...
推荐艺术家
1976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祖籍山东省滨州市,先后就读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赤峰市美协会员,太行山水画院特聘画家,博宝艺术网签约画家!...
孙峰,1985年生于山东,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水墨人物专业 获硕士学位,师从华其敏教授
2014年 入选山东美协“第十八届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
2014年 参加“阅墨——水墨五人展” 798艺原社
2013年 中国画作品《迎春》被中央军委办公厅珍藏
2013年 入选中国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的“中国百家条屏艺术邀请展”
2013年 入选山东省美协“第十七届山东美术新人新作展”
2013年 作品发表在《中国书画》杂志主办的《点击实力——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学术作品集》(人物卷)
2012年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中央美术学院“足迹﹣青春”主题创作展
2012年 参加在德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书画展...
王连笙,雨鬼门丁,沐雨轩主,祖籍山东莱州,1956年生于辽宁抚顺。 ...
田希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当代水墨艺术研究师从于陈辉、邓维东教授等作品《吐峪沟圣境》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
赵雷 又名如觉,斋号虚无斋张志民先生入室弟子曾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水画方向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首届高研
王子江的作品雨夜的巴黎、雨中情旅与雨中曲的图片有所不同的是,他从城市的一个视角中来进行描绘的,而不是像雨中曲一样的直接去
何三宝,1960年生,现居北京,河南焦作市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从事绘画四十余年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水
只说艺术品&& 老太爷去世时我四岁,还有些模糊的记忆,也有些是后来听大人说的。那年老太爷已经八十多岁了,早上还要自己出去吃早点。拿着个手杖,到如意庵大街的豆腐坊喝浆子。如意庵大街相当热闹就类似现在的农贸市场,卖吃的、用的、蔬菜、鱼虾样样都有。大部分是地摊,几乎没有什么商店,从早晨热闹到中午,市场就散了。由于离家不太远,老太爷为了遛早、也为了与老熟人聊天见面,所以他不用家里厨师孙玉师傅给买早点。有一天他对豆腐坊掌柜的讲:“三天不见我来你们就去我家吊丧。”果然几天早上不见张大爷(人家这样称呼他)来喝浆子,掌柜的就来了,见到家里贴了“门报”,立了沙竿,进门一边哭喊“张大爷”一边磕头。
门报是一张白纸,上边写了“恕不遍讣”,也有人家写“诉告不周”。通俗一点写“X氏之丧”。分男左女右贴在自家门框旁边,沙杆是长长的木杆,上边挂有白条幅表示有丧事。这时白天大门都是开着的,来人到账房写个名字送上祭品,如帐子、香蜡、纸箔等等。重孝的要领孝服。孙子辈的孝服有大红绒球别在帽子上和鞋上,重孙子辈是稍小一点的两个红绒球。帽子上鞋上都是两个。外孙、外重孙的红绒球要歪着戴,不放在帽子和鞋的正中。女人不戴帽子是块长的白布头箍。父亲带我到账房去领孝服时,他的红绒球最大,因为他是承重孙,父亲让管事发给我男孩子的帽子。有两颗红绒球。丧事期间父亲母亲最忙最累,因为他们是承重孙、媳。父亲是过继给爷爷的哥哥二爷的。而二爷早就去世了,所以顶着这个房头的是承重孙。来了人吊孝要陪着磕头,门口一吹奏,马上就要守在灵堂,一天不知跪多少次。母亲说过累得直不起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离休忆旧事,猜一个数字?_百度知道老上海风景――走街串巷忆旧事
&&&&来源:&&&&
&&&&&&字号
贺友直新作《走街串巷忆旧事――贺友直画说老上海》一书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宁波北仑新\西街。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自学绘画,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他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贺老先生的这些画作连接了过去的时光,这幅图是封面画作《书包上的两种挂件》。贺友直先生在他这幅关于老上海风景的画作旁写道:“回想以往学生上学时就一只帆布书包,装几本教科书、铅笔、毛笔。不过有两样东西如今是不需的:一面算盘,一块石板。算盘是被计算机替代了,石板被拍纸簿草稿纸淘汰了。这似乎应该算是进步,然而在手脑的使用上或许是一种退步。”
图片均选自贺友直新作《走街串巷忆旧事――贺友直画说老上海》一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煨酒忽忆旧关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