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类似鲁滨逊的游戏故事?

关于鲁宾逊的故事_百度知道鲁滨逊故事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鲁滨逊故事初探
【摘要】:《鲁滨逊漂流记》是鲁滨逊故事最早的来源,是笛福根据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流落荒岛的真实事迹经过艺术加工而虚构的小说。从它诞生之日到现在已将近300年,期间在世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重写本,如瑞士维斯的《瑞士鲁滨逊漂流记》、加拿大特雷尔的《加拿大的鲁滨逊》及韩国朴景洙的《鲁滨逊野外生存大冒险》等,鲁滨逊成了探险家的代名词。另外,英国戈登的《太空鲁滨逊》,主人公探险的领域甚至已经拓展到了外层空间。外出冒险--遇难--努力生存--最终获救,这些故事的基本框架均是沿袭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一部作品有如此之多的摹写文本,在世界文学史上并不多见,限于篇幅及笔者的学识限制,本文仅从中选取有较大影响的两部作品,即法国作家米歇尔·图尼埃的《礼拜五——太平洋上的虚无缥缈境》和南非作家J.M.库切的《福》,试图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来讨论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
本论文从海上漂流与话语策略、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及人与荒岛三个方面来论述鲁滨逊故事在不同作家手中的不同处理,以及作家这样写作的原因与意义。
任何作品都难以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而独立存在,鲁滨逊故事在被不同作者诠释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时代精神在这个人物身上的再现,虽然这并非是解读文本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I561.074【目录】:
摘要2-3Abstract3-4中文文摘4-8目录8-9绪论9-19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9-10 二、国内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10-15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15-17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7-19第一章 海上漂流与话语策略19-33 第一节 笛福与殖民话语21-26 第二节 图尼埃的隐秘叙述26-29 第三节 库切的彻底颠覆29-33第二章 宗教信仰与神秘主义33-45 第一节 笛福的信仰与教化34-37 第二节 图尼埃:回归与重建37-41 第三节 库切:沉默与消解41-45第三章 荒岛与人45-53 第一节 笛福:征服与救赎45-47 第二节 图尼埃:自然的人化存在47-49 第三节 库切:人与自然的分离49-53结论53-55参考文献55-61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1-63致谢63-65个人简历65-6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志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孙宏新;;[J];江淮论坛;2009年03期
韩瑞辉;;[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莫妮娜;;[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8期
张海燕;;[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仲冲;高文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陈玮;[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魏颖超;[J];外语研究;2003年03期
刘淑青;;[J];求索;2007年04期
杨乃乔;[J];人文杂志;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圣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燕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占伟;;[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舒小昀;[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贺国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杨东篱;;[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崔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程凤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兰希秀;;[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辛苒;;[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程良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刘琼;尹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美芳;;[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左洁;王振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祖君;;[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马建高;;[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郭亮;;[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孟宪平;;[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万江红;王时珍;;[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王耀华;;[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邱畅;;[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韩水仙;;[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黄德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苗永敏;[D];苏州大学;2010年
李言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傅美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张映芹;[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魏晓虹;[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赛力克布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崔绍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长中;[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季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晶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潘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周嘉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徐惠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路晓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成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迪;[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张菲菲;[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喻红华;[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文宪;[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关合凤;[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周静;[J];华人时刊;2003年11期
孙文宪;[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胡亚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胡亚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蔡圣勤;;[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潘岳;[J];科学决策;2004年04期
蔡圣勤;[J];理论月刊;2004年06期
胡朗;[J];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4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敬慧;[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洪波;;[J];杂文选刊;2000年10期
刘恋;[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1期
张力;;[J];视野;2009年19期
王文华;[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1期
詹鹏;;[J];中学生时代;2009年02期
王艳;;[J];美与时代;2006年08期
徐继立;;[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0年10期
王珍平;;[J];飞天;2010年22期
李付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J];健康必读;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明勇;;[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张际红;;[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汤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晴川 王薇;[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记者袁晔;[N];人民日报;2002年
宋亚昕;[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卓东明;[N];中国远洋报;2000年
周宁;[N];文艺报;2004年
黄敏;[N];经济参考报;2008年
唐池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张代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熊熊;[N];中国财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蔡圣勤;[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李小青;[D];四川大学;2006年
王旭峰;[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晓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马俊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房敏;[D];山东大学;2010年
许存勇;[D];安徽大学;2012年
褚夫敏;[D];山东大学;2011年
于金青;[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刘冰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刘辉;[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曲宏宇;[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胡亚兰;[D];四川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那些年,英国人瞎掰的中国故事
那些年,英国人瞎掰的中国故事
前一阵子,英国国会辩论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中国国内的广泛关注。盖因英国反对党工党的影子财政大臣麦克唐纳尔,在下议院拿出了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引用了“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一句。当然,麦克唐纳尔引用语录且口称“同志”的本意,是对执政党允许中国大量投资英国尤其是投资一些重要领域的行为表示不满。对于这一事件,中国国内的主要关注点,没有集中在吐槽“英国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故乡,也曾在国际上大肆宣扬之,作为轰开他国大门的理由,而自己却往往执行的是保护主义政策”。经历了网络时代的娱乐化洗礼,很多中国人不过将此视作一件好玩事儿而已,就像看到一些外国人唱着中文歌,乃至说着中国地方方言一般。自然也有少数人在急急争辩中国影响力的问题,大概是由于相较扑朔迷离的西点军校雷锋像、或者虚无缥缈的海湾战争美军士兵行囊中的《孙子兵法》,这次引用事件本身是切切实实的。所谓切切实实,一来麦克唐纳尔的发言,通过视频保留下来,证据是确凿的;二来麦氏没有胡编乱造,这句话确实出自语录中,是《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的原话。要专门找寻出来,想必麦氏和他的团队成员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如若有人说笔者的要求是否太低了,正确引用一句中国人的话,有何必要专门提出来?那是因为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人们太习以为常了,肯定难以想象在东西方交流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正确的信息传递并不容易。彼时,中国的事情历经万里传到欧洲,无意的误传误导已很难避免,有意地去编造远方故事也不少见。其中麦克唐纳尔的祖先们,近代以前和近代的英国人也“贡献”良多。曼德维尔游记中译本13、14世纪,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一批欧洲旅行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们所留下的游记,为欧洲的读者带来了比较直接的中国记录。这一时期,不少涉及中国的旅行记录问世,不过其中也不乏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者,比如署名为约翰·曼德维尔的《曼德维尔游记》(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该书的原作者已经不详,据推测为一位英国骑士,其写作时间当在14世纪中叶,最初用拉丁文写成,后方译为英文,以飨“同胞”读者。在被彻底证实为一本伪书之前,尽管有不少人对《游记》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但是直到其面世之后的四五百年,仍有不少人相信确实存在过这样一次旅行。在16世纪以前,《游记》已经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流传,其各种版本多达300多种,远远超过今天更为著名、也更真实的《马可波罗行纪》(70余种)。故而有人认为《曼德维尔游记》是当时最为畅销的非宗教类作品,也是欧洲人对于世界认识和想象的重要来源。《游记》中的曼德维尔爵士,出生于英国的圣奥尔本斯,自1322年启程,至返回家乡记录下一切,已经是1356年,旅途消耗30余年。基本路线大致是一路向东,由欧洲入地中海,游历了君士坦丁堡、埃及、耶路撒冷等地,进入阿拉伯地区,再经印度、东南亚到达中国,此后再向东,来到传说中东方祭祀王约翰的国家。此处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一片黑暗之区,即是与天庭乐园的毗连处,再往前就是伊甸园之所在,凡人无法入内。东方的伊甸园、伊甸园中泉水造就的四条大河的描述全部来自《创世纪》。曼德维尔由此折回,返乡并完成了这一部游记。书中最后言之凿凿地宣称,蒙教宗特许,此书被上交到一个专门委员会审批,并证实了其“所言非虚”。不过,当代的读者肯定能够判断,这个传说中的委员会是无法对《游记》中的光怪陆离和南辕北辙的地理描述负责的。鄂多立克修士据学者通过文献比对研究分析,《游记》的作者大量参考了文森特编撰的《世界镜鉴》,而作品的东方尤其是中国部分,主要来源是鄂多立克的《东游录》。从行程和叙述次第来看,鄂多立克先是由海路经印度洋来到中国,复走陆路返回欧洲,从地图上来看,其路线呈一U字型,中国正在U字拐点上,也是最东之处,其叙述严格按照行程顺序,先西(中东、印度),后东(中国、东南亚),再西(中东)。曼德维尔的游记虽然连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照搬了过来,但显然对于实际的地理位置不甚了了,故而在其叙述中,曼德维尔是一路向东的,导致了地理上的错乱。最明显的例子是两书都提到了山中老人哈桑建立“恐怖组织”的方式,在山中建造乐园,诓骗人们将之视为天国,并许诺执行了暗杀任务之后,便能永享其乐,以及其组织被剿灭之事。不过《东游录》中,鄂多立克是在离开了大汗之都(汗八里,即元大都)后,向西先到所谓约翰长老之国(当日西方盛传的东方基督教国家,鄂多立克将之定位为今中国陕甘一带),再向西来到山中老人营造的“天国乐园”旧址。《游记》中,曼德维尔却是一路向东行走,所以只能让约翰长老之国坐落在大陆的尽头和海岛上,山中老人更是也屈居一岛,虽保留“山中”名号,但实际上成为了岛上老人。方位路线示意图,左为《东游记》,右为《游记》,红、绿、蓝点分别表示大汗国都、约翰长老国及山中老人从内容上来看,《游记》所述也多袭自《东游录》,比如关于大汗的狩猎、宴席乃至皇后、皇子的座次等等,基本完全一致,只是描述极尽夸张之能事。鄂多立克是圣方济会的修士,游记颇多关注各地宗教信仰情况,他曾注意到杭州有一和尚给数千动物喂食,并将这些动物视作是贵人灵魂之宿主,如此离奇的故事自然也被《游记》收录。值得一提的是,鄂多立克记述了长江边上的一个矮人国,国人身高仅仅三拃(拃:手掌张开时大拇指尖至中指尖的距离),善种棉花,当地正常身高者的子孙也往往是矮人。《游记》里则添油加醋了不少内容,比如矮人只能活六七岁,还有开采金银的技能等,添加的内容有两点当引起重视,一是矮人会与鸟类发生战争,二是矮人由正常身高者帮忙干活,大汗还需要保证其繁盛。1481年版插图,给动物喂食的和尚在人类对于稀奇古怪民族的想象中,矮人或者巨人大概是最为常见的了,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观察的夸大和简单的推衍想象。东西方各地都有关于矮人(小人、侏儒等)民族或国家的大量传说,其起源可能各不相同,但矮人与鸟类之间的恩怨和寻求正常身高者的帮助,这样的说法就比单纯的矮人传说要值得考究。中国方面最早提到人鸟战争的是成书于汉末六朝的《神异经》,说西海外有鹄国,人身高七寸,“百物不敢犯之,唯畏海鹄,过辄吞之”。不过鹄国人不但不短命,还很长寿,能活三百岁,且能日行千里。成书于唐代的《括地志》中的小人更高大,但也怕鹤来啄食,要靠大秦即罗马人来保卫之。这和《游记》所述颇为接近,只是小矮人们的保护者由罗马帝国变为了元帝国。在西方,鸟类吞食侏儒的记载更早,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有飞禽“给侏儒种族带去屠杀和死亡的命运”之说,此后类似记述颇多。故而学者推测,中国斗鹤小人国的传说来自于西方,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伊利亚特》比《神异经》成书年代早了数百年甚至一千多年。不过自西徂东的传说,经过包装传回西方,地域由罗马之南变而为长江之滨,保护者由大秦变而为大汗,足见中西文化交流之妙趣横生。马格努斯《北方民族史》(1555)转引自王永杰:《利玛窦 、艾儒略世界地图所记几则传说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3期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后,随着西方航海家和传教士的东来,将中国历史、现状等种种情况传回,由此,欧洲各国的上层人士开始比较集中地讨论中国。在各国知识阶层和思想界中,对于中国的评价和论述层出不穷,出版过一定数量的相关论著。尤其是与欧洲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生态以及教化方式,更是引起了思想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点评。当然,这些评论大多有借中国杯酒,浇自家块垒的醉翁之意。法国孟德斯鸠和伏尔泰对中国认识的不一,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贵族传统与绝对主义王权之间的竞争。德国莱布尼茨和之后的康德、黑格尔等对华评价的变化,实际上也牵涉到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演化。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不少虚构作品,借助“外人”之口,言说内心所想。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此中高手,孟氏《波斯人信札》自不必多论,伏氏也有虚构中国人对话录的行径。在伏尔泰《哲学辞典》一书中,有《中国教理问答》一篇,内容是孔子的弟子榖俶与鲁公子虢之间的对话,主要涉及宗教和政治,其中充满了地球、佛教和喇嘛等穿越词汇。这次对话的时间被定位于公元前417年周安王时代,不过实际上该年掌权的是安王之父周威烈王,自然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也都找不出榖俶、公子虢这般人物。相比欧陆人士,英国人在虚构中国故事这方面也不遑多让。除了上述的《曼德维尔游记》,还有国人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20年代的续集。在《续集》中,鲁滨逊没有再去未开化的无人岛,而是来到了“半开化”的印度、东南亚和中国。作者笛福借着鲁滨逊之口,对中国大加贬损,表现得极不以为然。早在1705年,笛福曾于《丛录;杂忆月球之行》(The Cor Memoirs of Sundry Transactions from the World in the Moon)中讽刺性地盛赞了中国。在《续集》中,笛福不再使用反讽的口吻,而是直言中国政治糟糕,军事落后,百姓也缺乏教养。《漂流记》最初的中译者林纾曾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不过出于警醒同胞的目的,还是将之翻译出版。另外,有学者注意到正、续两部漂流记中,对中国瓷器表现出的极大恶感,甚至让鲁滨逊在小说中单枪匹马发明了瓷器,这很可能与笛福不成功的砖瓦厂经营受到中国瓷器的冲击有关。笛福、鲁滨逊漂流续记、林纾近代欧洲,通过幻想类小说或者虚构异域故事表达政治意见和观感是一种常见的手法,笛福的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皆是如此。不过好歹作者们并不像《曼德维尔游记》一般,强烈主张作品中的旅行为千真万确。不过就在18世纪初,笛福写作月球故事的差不多同时,一部署名撒玛纳札(George Psalmanaazaar)的《台湾史地概览》(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横空出世,轰动一时。相比作伪界前辈“曼德维尔”的脑补旅行,“撒玛纳札”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索性宣称自己来自台湾岛,是当地的土著居民,被传教士带到了欧洲。如同曼氏一样,今日已难以搞清撒玛纳札究竟是何人,只知其出生于法国南部,早年接受过神学教育,因生活所迫,在欧陆多国流浪,最后来到英国,写作出版了《概览》,由于书中大力赞扬英国圣公教,而把天主教、新教路德宗、加尔文宗抨击了个遍,也可算作是个“精神英国人”。撒玛纳札《概览》一书分两卷,第一卷从地理、历史、信仰、习俗、生活等方面“介绍”了中国台湾的大致情况。第二卷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作者来到欧洲的“经历”,其次是冗长的宗教认识和观点。由于作者本人原先是打算冒充归信基督宗教的日本人,但是协助他去英国的牧师英尼斯觉得这一身份不够劲爆,就对外号称来自于更显神秘色彩的中国台湾,为了说得通,他不得不辩解称台湾被日本占领了。不过此时康熙皇帝已经收复台湾并设官管辖二十余年,消息也传到了欧洲。为了避免穿帮,谎言必须用谎言来掩盖,撒玛纳札充分发挥想象力,编造了一套跌宕起伏的东亚历史。先是台湾被鞑靼皇帝入侵,历经三朝统治,鞑靼皇帝逼迫台湾人信伊斯兰教,引起人们的反抗,终于打败了鞑靼人,实行了自治。此后又面临荷兰人和英国人的到来以及荷兰势力的蚕食,最终还是驱逐了荷兰人。此时,故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里安大奴(Meryaandanoo)登场了,他还是一个中国人,去到日本为官,深得日本国王和王后的欢心。此人是个大野心家,他一面讨好国王和王后,一面在军队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时机成熟后,他挑拨王、后关系,谎称王后与贵族私通,用喂毒的兵器杀死了王、后。因国王的儿子都是庶出,而莫里安大奴有军队的支持,遂在混乱中窃取了王位。此后,莫里安大奴打起了台湾的主意,他假称生病需要到台湾祭祀,在运送祭祀物品时,悄悄把士兵埋伏在大象驮的轿笼里。埋伏的士兵同时突然发难,逼迫台湾人投降,遂占领了全境,台湾由此被日本派来的“邦主”统治。日本木马计——大象轿笼,话说日本哪有大象以上这段“历史”,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皇帝、成为日本国王的中国人、有如特洛伊木马的大象轿笼等,放在今日受过最基本教育者看来,估计都会发出感叹: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尽管如此,撒玛纳札还是各种反复强调,言之凿凿。此后他又将道听途说与想象相结合,编造了台湾的风土人情信仰习俗等等,最难为他的是还编出了一套台湾字母表,可称英国仓颉,不过却也载在上面,因为别人让他用这种“文字”写同一段话,不同时间写出来的竟然不同,想必其还没有运用纯熟。撒氏字母及对照表在撒玛纳札之后,1760年代,奥利佛·哥尔斯密写下了《世界公民》(原名《中国人信札》),1820年代沃尔特·兰多写下了《想象的对话》,前者显然模仿《波斯人信札》以中国人李安济的名义写信,后者虚构了中国皇帝和出使过英国的中国大臣清蒂的对话。两书都用“中国”旁观者的视角批评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在政治、礼俗等方面弊端。1840年代后,五口通商,中西交往更加密切,敢于明晃晃出来吹牛的人几乎消失,以虚构异域故事来针砭时弊的风气也逐渐消散,此类胡编乱抄的中国故事才不再以宣称为亲身经历的方式出现。总而言之,中英订约以前,英国人瞎编的中国经历和中国故事,大体用意有二。其一,实说白了就是图个乐子,以光怪陆离的神秘异域风光和奇闻异事引起读者的兴趣,搏名图利。其二,则是借他者之口,述自家心事,借杯酒,浇磊块。这两种情况下,真实的中国究竟如何,实际并不重要,只要达到言说者的意图即可。“中国”成为了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容器,或者装载着奇异可怪,满足英国人的异文化想象,或者装载着冷静的旁观者、榜样抑或是负面典型等等各种身份,当然这些都不一定与真实的中国有关。仍然回到开篇的“小红书”事件。今日的交流,洵非当日可比。《毛主席语录》上的话在英国国会出现,撒切尔夫人的名言也在中国网络上流布,中国资本来到了英伦三岛,中国的教师也走上了英国学校的课堂,似乎真正的中国和真正的英国之间,在全球村的架构下沟通无碍,然而果真如此么?以对方为符号容器,借杯酒浇垒块的情形并没有消失,只是不似往日那般嚣张与肆无忌惮,而是如同幽灵一般,隐藏在各种“真实”的身后(“我亲自去过,我看原版书”云云),闪烁着狡黠的目光。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有关《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情节的叙述,按要求作答。A.鲁滨..
阅读下面有关《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情节的叙述,按要求作答。A&.鲁滨孙舍弃安选的生活,多次航海冒险。B&.有一次,由于遭遇土耳其海盗的劫持,他历尽艰险逃了出来。C.不料,当船航行到大海上时,遇上大风暴,巨浪将船打翻,唯他幸存。D.他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的时光。①情节有误的是第____句。原著的情节是( 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荒岛上,鲁滨孙靠什么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请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福建省中考真题
①B; 鲁滨孙在巴西经营种植园,当上了庄园主。&& 因缺乏劳力,他再次与人合伙远航,去非洲贩卖黑奴。②他以艰辛的付&& 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超人的智慧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有关《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情节的叙述,按要求作答。A.鲁滨..”主要考查你对&&文史常识,课文理解,名著赏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史常识课文理解,名著赏析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4)“莘莘学子”多少人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点拨: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有关《鲁滨孙漂流记》故事情节的叙述,按要求作答。A.鲁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865568650174886191345178625759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类似鲁滨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