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数据分析法是分析法吗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方法,分析,微观经济学,分析法,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经济学的,经济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不知不觉,步入职场快十年了,一直在琢磨职场的事情,也有一些感悟。现在关于职场的读物很多,不过大多数是经验性的东西,系统分析的很少。我从大学时代就对经济学感兴趣,所以就想用经济学分析的工具来分析职场。所以就写了这个帖子,连载的,比较长,大家慢慢看。除了经济学的工具,很多管理咨询的工具也会被用到,不过,名字就还叫做《职场经济学》吧,怎么办呢,总不能叫《职场经济管理学》吧,多难听啊。不多说了,上贴子吧。前言-理性分析职场  每个人都需要谋生,谋生就离不开职场,自己做老板的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何况老板也需要处理与下属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是职场中人。  要说现在关于职场的书和资料也不少了,其中也不乏精品。我总结了下,关于职场的东西,好看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职场精英们写的经验总结和建议。如李开复的《给学生们的信》,网上广为流传的中国惠普前总裁孙正耀写的《退休感言》,华为徐家竣写的《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新东方俞敏洪的个人演讲(新东方其他一些老师的也不错)等,诸如此类的资料还有很多。  新东方的三架马车之一,徐小平写的一系列就业指导书籍,如《骑驴找马》《仙人指路》《职场新物种》等,也可以归为此类。因为徐的书虽然是指导别人进行职业选择的,但是他的分析并无什么理论依据,完全是基于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他充满睿智的思考,不过他的书确实比市场上那些所谓职业规划师之类的书有用的多了,问题在于,除了他自己,别人没法用他的方法。所以,我把他的书也归纳到了经验总结这一类里面,而不是职业规划理论。  2.业内人士写的职场小说,最典型的莫过于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书中主人公的职位虽然到最后也不太高(可能这也是作者的真实写照),可是作者文笔精彩,思路缜密,写的也是职场上真实的事情,具有操作性和参考性。类似的书还有很多,虽然很难与这本相比,不过其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3.介绍行业情况和公司信息的手册和指南,以及简历写作和笔试面试指南。这方面的好作品基本都在国外,如Vault和Wetfeet的一系列资料,Vault和Wetfeet都是美国的高端行业的求职指导公司,主要发布针对投行、管理咨询和律师等高端行业的行业公司资料和简历写作、笔试面试指南。国内也有一些网站做类似的东西,如HIALL、应届生等求职网站,但是水准差很多。  4.职场“阴谋论”作品,在任何年代,“阴谋论”都很受欢迎,在职场中,阴谋论的东西也很多,比如在民国时代李宗吾的《厚黑学》,最近的《潜伏在办公室》。阴谋论的作品大部分都写的十分精彩,但是当小说看看也就罢了,用来指导职场发展就会误人子弟。  上面提到的这些,都算是职场类作品中的精品,不过都没有提供分析职场的通用方法,总是有些缺憾。Vault等公司的东西针对的行业很有限,而且主要是为求职者提供公司内幕信息,并没有针对如何在职场发展中的作品;徐小平等人的作品写的精彩绝伦,处处散发出睿智的智慧,但是观点往往过分主观;阴谋论的作品看看还行,如果都信了,那就误入歧途了。  关于职场发展的通用方法的书,现在也有很多,如职业测评、职业规划、情商测试等,甚至于现在还有“职业规划师”这个认证。不过,现在这一类理论大多就如同玄学一般,弄的云里雾里,让人无所适从,我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感觉。我有时候想,这些规划师们和写书的人自己是不是用的了他们说的方法呢。  在遍读各类职场书籍之后,我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现在还没有比较实用的关于职场的通用方法的书。  不过,在其它学科却有很多很好的分析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职场的问题,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学的工具,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用科学的手段分析社会问题的工具,虽然最初只是被用来市场问题,可是后来早就被人用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就是因为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问题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很流行的经济学读物《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都是用经济学手段分析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这里面也又涉及到职场问题,不过只是零星提到。  其次,在管理学的书籍中,也有很多方法能够用来分析职场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管理学可以算是经济学在职场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在管理咨询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工具,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等,都可以借助用来进行职业选择的分析,而且,很多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中,都提供了关于在职场如何发展的思考,典型的如《彼得原理》,这其实不能说是一部管理学书籍,而是一部提供如何在职场升迁的建议的书,罗宾斯的经典之作《管理学》,其中提到了很多在职场上发展的方法,而且还很系统。  本书的目的,就是利用这些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工具,写一部理性分析职场的书籍。  套用网上很有名的一个帖子的话,本书对以下人群不适用:  1.在职场上已经取得了显赫的成就的;  2.虽然还没取得成就,但是觉得已经掌握了职场发展方法的;  3.富二代、权二代,准备坐吃山空的人;  4.买彩票中了大奖,或者通过其它方法获取横财的人;  5.准备游戏人生的人;  6.准备以抢劫、偷盗、赌博等违反法律的方法作为谋生方法的人;  7.对任何分析文章都嗤之以鼻的大众评论家们。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绪论-漫谈经济学理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分析问题会用到的工具¬——经济学的各种理论。经济学理论纷繁复杂,这里只能拣其中一些重要的、根本的理论简单介绍,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只能在用到时再做说明。  现代经济学家们是将经济学当作像物理、化学一样的“科学”来构建的,按照哲学家卡尔波普的概念,科学是用来解释事件的一个假设,并在此假设上做的一系列推理。  经济学也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开始构造其理论框架的。  经济学的第一个基本假设是“个人”是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任何经济问题都不可以以一群人、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做为起点来分析。这也是我们分析职场问题时应该持有的出发点,那就是分析职场问题是要从人开始的,而不是从所谓的“公司”“部门”开始的,现在大多数职场类的书,常会说“公司”会如何,其实出发点就错了,在公司中,最终做决策的都是一个个人,所谓公司这个概念,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为什么要以“个人”为起点,其实仔细思考就会明白,所有的决定和选择,最后都是由个人做的,集体的决定,也是由个人决定集合而成的,不管集合的过程有多复杂。公司决定也是如此。所以,研究职场,其实就是研究人而已,这不正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吗。  张五常说,任何以集体为起点的经济学分析都不是高手的作品,在职场上的道理是一样的,任何以公司为起点研究职场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  在此基础上,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人的“自私性”,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有局限的情况下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个人利益,并非完全指金钱上的利益,还包括了地位、名誉、权力等等。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一点,只是在具体应用中,往往会忘了这一点,比如当有“后台”的人被提拔之后,很多人会很气愤,有人会因此而自暴自弃,其实,如果你能理性的看待这件事情,你就会知道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你并不需要气愤,你需要做的是承认这个事实,并考虑应付的办法,毕竟,那么多人也都是草根出生,最后也取得了财富与权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假设是,人会“理性”的做出选择,这里所说的理性,并非说人做的选择一定是最有利于他的(后面会提到,由于人具有的信息不完全,是很难作出最有利于他自己的选择的),但是人从自己的本能愿望上,是要做对他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也就是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  下一个假设是物品的“稀缺性”,这是经济学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物品是无限的,人们也就不需要选择了,那社会中的现象也都不需要出现了。物品的稀缺性,本身也是职场存在的原因,如果不是稀缺性,人们也就不需要在职场上争的头破血流了。把这一点放到职场上,更具体的启示是,职场上的“职位”是有限的,而且收入越高的“职位”越有限,所以职场必然存在竞争。这个假设看起来很常识,但是真的到了具体的分析上,人们也经常忘记,以马克思之伟大,也会忽视了这一条假设,因此在他的《资本论》提出在人类的终极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物品”是可以按需索取的,劳动不再是必须的。  其实,在职场上,人们有时也经常忽略这个稀缺性导致的问题,比如媒体经常抨击中国人的价值观是“精英化”导向的,而西方人心态比较平和,价值观更趋于平民化,可是,当人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可能忘了一个事实,在西方国家,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要比中国人的平均水平高的多,或者说,对于中国人来说,高收入的“职位”更具有稀缺性,自然人们就会追求高级的“职位”了。  最后一个需要被引入的假设,是人的“信息不完全”,这是后来兴起的信息经济学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说“市场参与者不具有关于市场环境状态的全部信息”,我们可以将这一假设扩大到除了市场活动以外的各种选择行为,实际上人们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都是不具备完备的信息的,他只能在他拥有的信息范围内做出他认为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人是“有限理性”的。在经济学理论中,开始也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很多理论都是基于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但是后来发现这种假设得出的很多理论都不符合实际。这方面最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就是“计划经济”,马克思天才的发现了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无可避免的缺陷,所以提出了“计划经济”,觉得相对于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计划经济”显得更加井井有条,然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在试验了一遍计划经济之后,都不得不返回到有缺陷的市场经济中。“计划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就在于,如果要当权者来计划这么大的经济体,他是需要非常庞大的信息作为基础的,这个信息有多庞大,我们可能是无法想象的,这样的信息从来也没具备过,因此,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很难尽如人意。  现在职场上盛行“职业规划”的观念,可是似乎从来没人能够做一份完美的“职业规划”,很多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做一份很好的职业规划而沮丧,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职业规划”的理论,在起点上就是存在错误的,做职业规划最关键的是要有信息,可是新入职者最缺乏的就是信息,这就成了悖论,在你不具备条件的时候(缺乏信息),需要做规划,可是做不了;等到你具备了条件(有信息了),又不需要做规划了。  上面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些最常用的理论和定义。  第一个是需求理论,这是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的基础理论,是指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然上升。  如果以纵坐标表示价格,而以横坐标表示数量的话,则需求就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成本,经济学的成本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成本有些不同,它指的是你为了得到一件物品需要付出的“最大代价”,这个代价是你有可能从其它方面获得的所有利益,在经济学上,我们称这个成本为“机会成本”。我们大多数人在做选择时,对于成本的考虑都是不够理智的,也就是都没有深刻的理解机会成本。比如,当你在选择考研时,你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辅导费、报名费、学费,你所付出的还有这两年时间你用于工作的话可以赚来的工资、工作经验、能力和人脉等等。很多人拿研究生毕业起薪和本科生起薪对比,来证明考研的可取,是个极大的谬误。  还有一个跟成本有关的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就是已经发生了的成本,这个成本与未来的决策无关。比如,我花了一亿人民币造了个酒店,酒店预计能运营五十年,每年的运营成本是一百万,如果建成后,每年的收入至于二百万,那么酒店是否应该运营下去呢,答案是应该的,因为在建成后,一个亿你已经花出去了,你考虑是否有利的时候,不能考虑那一个亿,只能考虑每年的收入和运营成本相比是否有利。  在考虑现实问题时,沉没成本比机会成本更容易被忽略。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他还举了个例子,当你花7美元买了张电影票,进入电影院后,发现电影非常难看,这时你应该接着看下去还是应该退场,在做这个考虑时,你必须忘掉你刚才花的7美元,而应该比较免费看一场电影和退场之间哪个更合算。  跟成本有关系的另外一个概念,是比较成本优势,它是说不同的生产单位,只要选择自己生产成本最低的那个专业,也可以在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理论很拗口,不过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理论,我们假设乔丹既会打篮球,又擅长修草坪,而另外一个人只会修草坪,水平比乔丹差很多,但是他别的什么都不会干,那么乔丹是否要自己修草坪呢,当然不是,因为他修草坪的成本太高了,而另外一个人修草坪的成本却极低,所以他在修草坪上有比较成本的优势。  这个理论能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中国的出口有大量的顺差,而美国则有大量的负差,这绝非是我们的生产力比美国高,而是我们在制造业上有“比较成本优势”。在考虑职业上,我们也要采用比较成本优势的思路考虑,做自己最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而不应该什么都去做一做。  跟成本还有关系的一个概念是“社会分工”,或者说“专业化生产”,比较优势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们要社会分工的概念,但是还不是全部,因为生产成本是个动态的概念,如果不考虑成本的变化,那社会分工的主要原因在于比较优势,如果考虑成本的动态变化,则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还有以下好处:  1. 分工合作 2. 熟能生巧 3. 积累知识。  现代科技以及由此到导致的生产力的突破性的发展,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结果,这也更一步的说明了人们需要在职业上专一发展,不能三心二意。  交易费用是和专业化生产相关的概念,是指不是消耗在直接生产上的成本,现在社会中,大多数的行当都不是直接生产的,大多数的成本也是交易费用,而非直接成本,就是这样,现代的生产力还是远远大于过去,由此可见专业化生产的重要性。商人、律师、警察、法庭、银行、经纪、经理、公务员这些行业的收入统统都可以归为交易费用,而如果给交易费用分门别类的话,那合约费用、信息费用、量度费用、保障费用、议价费用、政治费用通通可以归为交易费用的行列。  交易费用的概念给我们职场人的一个启示是,人的一生,大部分的费用也都是消耗在交易费用上的,只有极小的成本是消耗在直接产出上的,比如我要出版一本书,就涉及到出版社、发行公司、印刷厂、书店,这些都是交易费用,而其实我写的是一本有关职场的书,如果这社会没有交易,这职场学问本身就没必要,所以本质上我写的东西耗费的时间也是交易费用。这样,当有人看到别人升官发财,再去慨叹自己只是不会耍手段,不善于溜须拍马,如果我坐到了那个位置我也一样能做的很好时,你就应该明白,“往上爬”付出的努力本身也是你在职场上要付出的交易成本。  于交易费用相关的一个理论,则是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概念,也就是说,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人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比如,当化工厂将污水排到河流时,厂家没有什么成本的,可是社会却承担了巨大的成本,由于人的自私性,人们都会选择对个人成本小而社会成本大的事情,因此,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使个人成本和社会成趋于相等。在公司中,个人成本和公司成本也是不同的,人们也总是会做对个人有利但对公司可能不利的事情,在职场上,对人们的启示是,你要采取手段避免你的下属做对自己有利而对你不利的行为。  与成本相关的概念,还有垄断和竞争的概念,如果深究经济学上关于垄断和竞争的概念,会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如果一个行业的生产厂家,其边际成本(新生产一件产品时的成本)比平均成本小时,理论上这样的产业就容易形成垄断,固定投入大,而生产具体产品的直接成本小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软件、电信、电力、自来水、燃气公司等都是容易形成垄断的行业,而像建筑业、纺织业等,都不容易形成垄断。房地产业,其实也是一个竞争行业,所以目前房地产在中国的暴利,只是一个短期的事情,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取得暴利并不容易。  在现实世界,根据具体的情况会有自然垄断、政府创造垄断、资源垄断的情况,自然垄断就是上面提到的成本的构成原因造成的,而后两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另外,有一种情况是间于垄断与竞争之间,即一类产品有很多厂家生产,各家产品不完全同质,有一定差别,如快速消费品、服装等。  理解垄断和竞争的概念,对于职场人士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你在选择行业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选择垄断性的行业,垄断性越大,这样的行业的利润就越大,你的职业前景也会相对较好。  利息理论也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今天的金融学理论都是建筑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经济学上的利息与现实中的利息也有所不同,是指剔除了通货膨胀、风险和交易费用,仍然剩余的部分,比如我今年借给你五个苹果,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六个,这一个苹果就是利息,利息理论的最初提出者费雪,认为利息是大于零的,之所以大于零,有两个原因:1. 消费者的不耐烦,急于享受,急于消费。这个正的利息就是优先享受之价。2. 资产具有投资的机会,投资会有回报。  基于利息理论,我们就可以按照利率,将未来的收入全部折算成今天的价值,这一概念就构成今天金融学的中流砥柱。我们现在都看财富排行榜,财富排行榜上富翁们的身价,都是按照他的未来估计收入的折现值算出来的,比如一个公司,假设未来每年的收入是1000万,老板拥有100%的股份,每天的折现率是5%,那老板的身价就是2亿,不过现在他的兜里可并没有这么多钱。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每个人也能计算一下自己的身价,你只要估计以下自己的未来的收入,再假设一个折现率,现在中国的利息率很低,所以你可以把利息假设的低一点,然后把未来每一年的收入这算到今天,就能算出你的身价了。  说到现代经济学,不得不提到博弈论,博弈论实际是在假设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数学工具来推演可能会出现的工具,在博弈论中用到的数学工具会非常复杂,不过,一些简单有趣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社会现象,如“囚徒困境”模型、“智猪博弈”模型等。我们在考虑复杂的职场情况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博弈论的工具,可能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会应刃而解。  最后要提到的是管理学分析工具。从理论上说,基于经济学理论,我们是能解释社会中的各种问题的,不过直接从这些理论解释社会现象,需要的分析也是十分复杂的,就如同从理论上说,用物理是能解释化学中所有现象的,而用化学又能解释了生物中的所有现象,但是世间没有什么人能够做到这样的分析。管理学的分析工具,本质上都是基于经济学理论,但是他们能够提供分析事情的最直接的工具,这些工具有的是由管理学大师提出,如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更多的是管理咨询公司开发的,如麦肯锡、罗兰贝格、贝恩等,在书中也会用到一些管理工具来分析职场问题,例如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等。  最后笔者要提到的是,职场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真正要深刻理解和意识到其中的深意,可能读一本两本书,学一点所谓职场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很多问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不过,有的人工作三五年就能对职场问题有非同寻常的理解,有的人工作了一辈子,还是不能明白其中深意,这就是不同人的眼界和见识的问题了。  
  传说中的沙发~~~?
  这个,楼主切入主题也太慢了一些吧~~~
  第一节 人的“有限理性”与职业规划  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以客观事实作为前提假设,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马克思提出的“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忽略了物品的稀缺性的客观事实,所以他的理想很难实现。  在职场问题上,现在被广泛宣传的“职场规划”,也是这样一个理论。“职场规划”的想法很好,但是问题就在于它忽略了以下一些基本的事实:  1.职场新人普遍缺乏行业和职业内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很难准确获取,即便得到一些知识,也很难辨别其准确性。  2.职场新人在没有经历过具体的行业,从事过具体的职业时,对于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很难准确认识,甚至存在误解。  3.未来的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现在的认识到了将来未必还有用。  前段时间看一本职场书籍《你能行》的时候,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有个学生13岁被保送大学,他放弃了北京大学而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因是后者可以保证他上飞行器动力工程,可以专门研究飞机的发动机,这是孙天瑞特别喜欢的。作者评论说:  “我为孩子的见地与坚持颇感震惊:一个13岁的孩子,竟然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更能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抛弃在别人看来光鲜诱人的东西,这多么难能可贵!套用一句广告语:‘只要你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13岁的孙天瑞做到了。  设想一下,孙天瑞今后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会感到迷茫吗?可能性非常小,因为他在选择专业与学校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孙天瑞在职场上取得成功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其他人。媒体推测他本、硕、博连读下来也不过20岁,他毕业的时候不用担心自己定位的问题,也不用担心自己学历的问题,更不用担心自己的年纪。小小20岁就找到了方向,并已站在一个相当高的起点上,即便开始的时候工作上有不可预见的波折,但相对于其他同学,他还是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奢侈”地挥霍。”  对于作者的评论,我是持怀疑的意见,那就是孙天瑞做出选择专业的决定的依据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13岁的孩子,不可能对于飞机发动机这样专业性的东西有多深刻的认识,他的兴趣来源只能是日常的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感性认识与这个行业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千差万别的,他只有的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有可能深刻的理解,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可能并不如做个航模那么有意思,我不排除他能够继续培养在这方面的兴趣,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但是也很有可能会在几年之后,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是他喜欢的,而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  我亲身经历过一个例子,我的弟弟从初中开始就喜欢物理,这个中兴趣一直持续到了高中毕业,他期间获得了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之后非常坚定的选择了物理系。不过,在大学毕业时,他意识到从事物理研究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适合,这时倒不是他的兴趣没了,但是他意识到基于他从小受到的基础教育,他对本行业的了解,他明白他自己是不可能在这行做出太大的成就的,所以他已经决定改行。  不过,当时他并没有什么太明确的目标,所以打算考金融的研究生,但是他在准备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政治和英语考试对他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放弃了考研,选择了保送本专业的研究生。  在上研究生的阶段,他由于本专业的研究,对于电脑的接触比较多了一些,开始对网络的东西感兴趣,并尝试在这方面做一些东西,而在偶然间,他又发现了一个机会,就开始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后来由于和学习出现了冲突,又放弃了读了一年多的研究生,而且他是可以直博的,当时我们所有人都劝他捎带至少把硕士拿到手,但是他还是毅然终止了学业,开办了自己的公司,目前,他的公司已经有几十个人,每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万人民币。  在当初,我的弟弟坚决的上物理系的时候,我虽然觉得我们具备的条件,决定了他很难在这行取得非常大的成绩,虽然他很优秀,我一直劝他选择实用一点的行业,可是我也很佩服他的主见,觉得他真的是很有主见。可是,便是如他曾经如此的喜欢,并且深入研究过一个专业的人,最后也改变了自己的专业,何况那么多本来对将来做什么就没有什么清晰的想法的人呢。  不过,我依然不得不十分佩服我弟弟的是,不管以前做过什么决定,都从不后悔,一旦意识到路走的不对的时候,能够当机立断,绝不拖泥带水,是一个能够清醒的认识“沉没成本”的人。  鼓吹“职业规划”理论的人经常会提及一个例子,说国外某某大学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对几十个人做调查,在十几二十年后,发现有职业规划的人都比没有规划的人发展的都好。可能很多人都会被这样的说法弄的很沮丧,我也曾经为此而郁闷过。进而去关注了很久的职业规划,不过,我不明白是什么人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去做上面提到的试验,可是我周围的人,能够像那些讲“职业规划”的书里说的那样对人生做出完美的计划的人还真不多。  可能我周围的人还算不上成功,用来做例子的分量不够。可是纵观古今中外,即便是那些很成功的人也很少有人是从开始就做了完美的规划的,大部分人都是摸索加运气才取得成功的。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是选择了一个不那么适合自己的专业,英语,然后国家分配做了英语老师,看人家都在出国,又打算出国,可是又没有钱,就出去做英语培训,为了不被培训学校剥削,就自己跳出来做,以至于他的英语培训都已经很有规模了,还在是不是要出国呢。  万科的董事长王石,本来也是打算出国的,但是到了深圳之后改变了注意,开始做生意,开始时候什么都做,就是一个贸易公司,直到进入房地产行业,就逐步退出其它所有行业,专心做房地产。  联想的老板柳传志,在联想成立的誓师大会上,信誓旦旦的说“我们以后要做成一个年营业额达到200万的公司”。  马云刚创业的时候,做的是翻译社。后来才决定进入网络业,而进入网络业很久之后,才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远比同时代的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的路曲折的多,不过后来却比他们成功的多。  不可否认,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但是这是个小概率事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期望有这样的运气,在职场的开始,走错路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风险,虽然很残酷,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  话说回来,牛顿后来离开了物理专业,去做铸币局局长了,爱因斯坦开始的时候是专利局的职员,他是用业余时间做研究的,比尔盖茨大学上的是法律专业,然后退学。  连世界上头脑最聪明的人们在职业早期都无法料定将来的发展,何况我辈中人呢。  为了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并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曾经花了很久的时间去研究这些理论,不过最后发现,不同书中介绍的职业规划理论,实在是五花八门,很难归纳出一种方法来。我选择了两种比较流行的方法,一种是“职业锚”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人的职业规划分为以下一些步骤:  1.进行职业定位测试,测评的方法是做几十个题目。  2.第二步是与事先找的一个职业探索拍档(职业访谈者)一起,从教育经历开始,讨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职业事件。  3.根据访谈的结果和职业定位测试,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根据职业锚理论,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八个:技术/只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造/创业型、服务/奉献型、挑战型、生活型。  4.根据职业定位的结果管理和计划自己未来的职业。  按照上面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你准确的程度恐怕和“巫术”和“占星术”的结果也差不多了多少。  很多人肯定都在网上做过类似的测评,甚至有人也在专业机构做过(应该不会太多),但是靠这个来定位自己的前途的人恐怕很少有。  “职业锚”的方法主要侧重的是职业的定位,我从网上找了一种更像“规划”的方法:  1.分析角色加以定位。具体的方法各有不同,前面提到的“职业锚”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2.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现实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3.详细分解目标,指定可操作的短期目标与相应的教育或培训计划。  4.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在很多书里或者网上,都有教大家怎么做职业规划的内容,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类似,不过真正按照这些方法事实的人很少,大家也普遍反应没法按照这些方法实施。我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状况,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方法都要求人们要对未来做出很具体很详细的计划,就如上面的这种方法,在具体的方法教程中,都是要求读者做非常具体的计划的,而且要一步步分解。不过,大部分人连职业定位也是要在不断摸索中确定的,更别说做具体的计划了。  无论在任何方面,人们都喜欢把事情计划的井井有条,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以人类曾经有过“计划经济”的想法,在管理学上,“战略规划”的思想曾经风靡一时,曾经有无数大作问世,可是在被几乎所有公司试验了一遍之后,人们也开始怀疑“战略规划”的实用性,著名的管理学家,一直对战略规划理论持怀疑态度,在其著名的论文《战略规划的兴衰》中,就对战略规划的诸多做法进行了批判,如试图制定精确的公司规划、由专业的规划人员制定公司战略规划、公司规划和执行的严格分离、过分追求战略制定过程的规范化等。  完美的规划并不是不好,而是做不到。我们总是说战略决定战术,不过,美国的管理学者里斯、斯特劳在其所著的《营销革命》第一次提出:战术支配战略。  在我们选择人生方向时,也应该学习学习里斯和斯特劳,抱着战术支配战略的态度去做出选择。具体来说,就是要:  1.在做出任何选择之前,要充分意识到,人预知未来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你选择错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必要后悔,赶快重来就是。  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大多数人选择错了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后悔、懊恼,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特别是在被灌输了职业规划的想法时,更是会归咎于自己没有做好。  实际情况是,除了个别运气好的人,大部人都不可避免的犯错误。  2.在选择之前,充分收集各种信息,做为选择的基础。既然我们知道人们做出错误选择,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足,所以就应该特别注意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收集信息。关于收集信息的具体方式、渠道,限于篇幅,我们在下一章中具体阐述。  3.在职业上,不要试图“规划”自己在未来要达到的目标,给自己选择一个方向。你在事业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并不完全决定于你个人,还有很多外在的因素,因此,没人能够计划出自己未来的成果,孙中山、蒋介石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总统,比尔盖茨、巴菲特也不知道能成为巨富,同样,你也不要去规划什么三年成为业务经理,五年成为部门经理,八年成为副总之类的。  4.了解你所在行业和组织获取成功的方法并实施之。在大多数行业和组织的大多数情况下,前人的经验都是最重要的,大部分时候,当你觉得你的前辈们错了,你的想法更好的时候,通常你是错误的。在你确实深刻理解了行业和组织的情况下,你可以试图寻找和更好的方法。  5.当你觉得你入错了行,并且确实知道什么是适合你的行业,而且你有改变到那行的资本时,再做出改行的决定,每一个行业,在你真正深入进去之前,所谓的兴趣可能都是“虚假”的,就如演电影和看电影是不一样的,喜欢看电影并不一定等于喜欢演电影。  
  恩,绪论部分主要是把经济理论做一个总体的阐述,不要着急。
  持续关注中,期待楼主上新帖……
  第二节 职场书籍、资料及网站推荐    既然第一节提到了掌握信息对于职场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就来推荐一些对职场发展的书籍、资料和网站吧。这里推荐的各种资料和网站,从类别上来说,大多数并不是市面上流行的“职场类”书籍,但是都是对认识字长,掌握职场信息和方法很有用的资料。  这一节的内容可能套不上什么经济理论,如果硬套用一下,就算是减少人们的“信息不充分”,增加职场选择时的“理性”吧。  在推荐具体的资料之前,先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目的考虑职业发展。现在有人说,从小学开始,这显然夸张了,人生就活几十年,没必要弄的这么紧张,而且,小学生什么都不懂,也没法筹划这么复杂的事情,其实这又是职业规划理论者们的异想天开了。  开始认真考虑未来的职业,应该从大学开始。有两个原因:  1. 大学生一般都在十八、九岁年纪左右,具备了思考职业问题的基本条件。换作一个小学生,即便是天资聪明,可是由于阅历、心理成熟度的问题,也不具备思考职业问题的前提条件。  2. 很多跟职业有关的准备,从大学就要开始。  在开始本文的正式内容之前,先说一说获取职业信息的另外一个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人。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你的同学,在读书时,虽然大家的经验都比较少,但是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思想五花八门,而且都需要考虑未来的出路,所以从同学中能够获取很多有用的消息。而毕业之后,同学们又散到了全国各地,接触的东西各不相同,多跟同学交流一下,能给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是学校的老师。虽然由于工作性质所限,老师们往往存在和外界接触较少的问题。可是他们间接的也会积累很多你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的信息,而如果是专业老师,则对你所在行业的接触则更多,能给你更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问题在于,在大学里,本科生的话和老师们接触的机会不多,特别是专业老师,除了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能跟指导老师接触一下,平时甚至认识都难。这时,你要想认识老师,就要主动一些了,有意识的找一些机会跟老师们去认识,至于什么办法,就得自己去琢磨了。  第三个是父母及他们的亲戚朋友,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给你的意见也是最可靠的,因为你可以完全相信,他给你的意见是为了你着想,而不会有其它的目的,而且他们给你意见是绝对认真的(当然我不能排除个例),如果你的父母从事的正好是你将来打算从事的行业,那么他们的意见对你就更重要了。我在工作之前,常常觉得父辈们的意见过时,对我没用,不过在工作的过程中,会逐渐的发现父母们的很多意见都是丰富的人生阅历换来的,只是当年我不理解罢了。  这里说的是如何搜集职业的信息,以上三方面的经验,可能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大部分情况下,很难给你职业发展上的直接信息。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行业内的前辈们,你需要获取的信息包括:行业的情况,在行业内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行业内有哪些方面的职业,有哪些公司,如何求职,等等。  如果你的父母,或者父母的亲戚朋友正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你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很多这方面的信息,但大多数的情况不是这样,你就需要自己去开发资源了。  最理想的情况是,想办法认识一些从事了工作的学长们,他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时间又不是很长,给你的经验是最有参考价值的。  如果可能,你可以想法认识一些你行业内的“名”人,我说的这个名人,不一定就是功成名就的前辈们,而是那些工作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成绩很不错,口碑很好,事业正在上升期的人。如果放在过去,想寻找这样的人确实很难,不过,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发现这些人却是不难的。具体接触到他们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加入一些专业的QQ群,SNS等等,在这里你可以很随便的和一些大牛们讨论问题。另外,如果你看过冯仑的《野蛮生长》,你可能会记得,他是怎么认识名人的,只要听说了比较厉害的人,他就主动给人家写信去请教,就因为这个方法,他认识很多的牛人,在今天,这样的方法就更容易了,一个邮件就解决了。但是无论是在QQ、SNS上,还是给对方发邮件,要注意几点,第一是要尊重对方,你毕竟比人家小很多,所以你理所当然的应该客气点,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其次,不要问一些太傻的问题和你不应该问的问题;最后,大多数人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时候,都是希望能给别人帮一些小忙的,但是你不要老去打扰别人。对此,我也是有些体会的,我经常在网上写些东西,还出版过一些书,所以在本行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有很多人也来问我事情,我是个好为人师的人,所以也喜欢教人家,可是总会有些人让你不太高兴,比方说,我愿意回答一些问题,可是你不能上来就问我工资多少,做到什么职位了,哪怕你委婉的问我说一般工作这么多年薪酬能达到什么水平也好啊,还有个人加了我QQ,每天只要看见我上线就问我问题,什么保险、租房子全问,还有人问我问题的口气就如我的领导的。  在说完了人之后,开始正式推荐相关的资料,先从书籍开始。  这本书本身叫做《职场经济学》,我本人也很喜欢经济学,经济学虽然不能给职业发展带来直接的好处,但是对于开阔视野,改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绝对有好处的,人的职业发展,在开始的时候,最有用的可能是你的专业和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到了一定地步,则主要是思路和视野的问题了,而这个视野和思路,不是突击就能提高的,是靠长期积累的,其中广泛的阅读,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你如果去看一下历来的伟人领袖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能读能写的,我们虽然不期望自己能成为领袖伟人,但是哪怕能从他们身上学来一些方法也好啊。  在没用数学之前,经济学是很简单也很有趣的,但是自从引入了数学之后,经济学就变的非常复杂了,我们不是研究经济学的人,不必去深究经济学理论,读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就够了,以下一些都是非常不错的了解经济学的书:  亚当.斯密《国富论》,亚当斯密是被看作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  马克思《资本论》,这不用我介绍了,里面的很多理论,今天看来仍然是十分精彩的。  马歇尔《经济学理论》,是第一本开始比较理论化的经济学,不过仍然很有意思。  曼昆《经济学理论》,写的浅显而有趣的一本经济学教材,可以很容易的全面了解经济学的理论。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在世的中国人中,是经济学功力最深的一个人了,这本《经济解释》是一本全面介绍经济学理论的书。  另外,很多经济学家写的经济散文也都不错,比如上面提到的张五常的很多散文集,都写得很好,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弗里德曼的一些非学术性的书,如《自由选择》《论通货膨胀》等,都是很不错的书。  虽然现在关于职场的书很多,也很热门,但是真正的精品并不是很多,倒是管理学中有很多书,对于我们解决职场问题很有用处,一方面,现代的管理者们基本上都会受到这些书的影响,特别是公司管理,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些理论来的,所以,你看看这些书,可以知道管你的人是怎么想的,另外,很多管理书都会提到一些职业生涯的管理方法,比如《彼得原理》这本书,一向被大家看作一本管理书,可实际上,这本书完全可以通篇都是在讲如何在职场中获得升迁的,十分有用。下面是笔者觉得不错的一些管理类书籍:  罗宾斯《管理学》,最经典的,被应用最广泛的管理学教材,其中多处提到了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都很实用。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最经典的一本关于战略管理的书籍,从中可以让你学到如何分析行业,以及判别公司强弱的方法  德鲁克《管理实践》,这是德鲁克写的最好的一本管理学著作,如果你只看一本书他的书的话,那就看这本吧,如果看第二本,可以看《旁观者》  里斯和特劳特《定位》,这本书对我有很深的触动,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读一读他们两位的一些其他书籍,都很精彩。  彼得和赫尔《彼得原理》,这是一本被称为管理学的讲职业发展的书。  当然,读一些跟职场直接有关的书籍,还是很有好处的,以下是笔者觉得还不错的一些:  徐小平的一些书籍,包括《骑驴找马》《仙人指路》《职场新物种》等。徐小平的职场类书籍,基本上都是以回答读者来信的方式写的,解决问题没有什么特别的理论依据,完全是依据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他的智慧,但是写的都十分精彩,文笔也很好。  Vault和Wetfeet发布的求职类书籍,这两家公司的资料都是针对大学和MBA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针对的行业是投行、管理咨询公司、律师和IT业,同时也发布简历写作、笔试、面试指南,如果是求职的学生,应该有选择的读一些这两家的资料,即便是对于在职的人,读一读这些资料也是很有用的。  一些较好的职场类小说,现在职场类小说很流行,不过良莠不齐,所以要有选择的读一些,写的比较现实的有《杜拉拉升职记》《毕业出狼窝,工作入虎穴》等。  雾满拦江有几本涉及职场的书也可以看一下,分别是《职场奋斗记,我在职场二十年》《职场动物进化手册》和《像青蛙一样思考》,陆琪最近出版的《潜伏在办公室》也可以看看。不过,这几本书都属于阴谋论的作品了,大家一定要有批判性的看看,不要着了魔。  推荐大家看一些历史小说,历史的东西非常厚重,从中能够吸取的东西远远比现在的一些职场类书籍更多,不过要想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不能读《明朝的那些事儿》(当然作为娱乐是可以读的,写的确实很好看),这里推荐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既《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和《乾隆皇帝》。  职场精英们的传记是很值得一读的资料,如果是质量上乘的自传则更好。目前国内还没有太好的自传,国外倒是不少精品,其中最值得一读的是斯隆写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为人、写作的态度,远胜于现在的很多管理者,斯隆在写完这本书,在书中涉及的人物在世时,一直坚持不出版这本书,因为怕对人造成影响,就这一点,就不是现在很多人能比的。德鲁克的《旁观者》写的是其它人,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国内人写的自传,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尚可一读,不过其写作态度,和为人的精神,显然还远逊于斯隆,虽然他已经是我最佩服的国内的管理者了。如果以作品来论,冯仑的《野蛮生长》倒是更值得一读,你能从中了解到很多东西。  相比之下,国内作家记者们写的传记,倒是有很多不错的作品。如卢跃刚写新东方的《东方马车》,凌志军的《联想风云》,迟宇宙的《联想局》。  前面推荐的都是推荐的都是正式出版的书籍,还有很多资料,不是正式出版的,不过对我们也是很有用的,其实,现在很多在网络上流传的没有正式出版社的资料,水准要远远高于大部分出版了的书籍,而且,非正式出版的资料,不必顾忌审查等因素,内容往往会写的更加实际。  第一类推荐的资料是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给企业做的咨询报告。在咨询报告中你能学到以下一些东西:  1. 咨询公司分析行业、公司的思路和工具。借助这些工具你也可以去分析准备从事的行业和公司。  2. 报告所针对公司和行业的很多内部信息,各种不同的咨询报告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公司战略,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人事薪酬等各个方面,这些资料公司都是属于公司秘密级的东西,一般资料中你很难找到。所以,如果你想了解某个特定行业和公司的信息,寻找这方面的咨询报告是最好的方法,甚至连公司的薪酬你都能从里面找到。  第二类资料是公司内部的一些管理资料、手册,任何一个公司公开宣传的东西,都是给外人看的,只有了解他公司内部的一些资料,才能真正反应出他的实质,如果你对某个公司感兴趣,寻找公司内部流露出来的资料,是最有效的手段,在过去,这类资料是很难找到的,不过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文件的电子化,很多这一类资料都能从网上找到。  第三类资料,则是一些职场精英们写的感言,自述等没出版的资料,虽然在出版的书籍中,并没有精品的自传,但是在没公开出版的资料中,却能找到很多很好的作品。如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在系刊发表的文章《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华为徐家骏写的《我在华为工作十年的感悟》,惠普中国区总裁孙振耀的《退休感言》(虽然有传说是假的,但是内容精彩就行了),李开复的《给学生的信》(是一个系列很多信),汤圣平的《走出华为》(比《华为真相》好很多),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写的文章(网上能够找到)。  书籍推荐完了,推荐一些网站:  大家都熟悉的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之类的就不用我推荐了,如果你不知道,那你赶快上网搜搜去。  先推荐几个针对求职的论坛,分别是HIALL论坛(.cn)、应届生论坛(.cn)、面霸(.cn),这几个网站大同小异,都是针对应届生求职的,网站上能够找到比较多的资料,以及各种公司的信息。  上面提到了Vault和Wetfeet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网站分别是文物和。  另外推荐一个国外的招聘网站,怪兽公司(Monster Worldwide,),这是全球最大的招聘网站和招聘服务供应商,在上面也能看到不错的文章,如果你要是在国外找工作,这个网站就更有用了。  光华人(www.gsmer.net)本来是针对光华学院的学生和考光华的人的一个非盈利网站,但是上面有很多原创的求职类资料和文章,我们都能看一看,如果你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那就更有用了,类似的网站还有人大的流金岁月(/),其实,很多大学的论坛都是非常好的网站,你能从中找到很多宝贵的资料和信息。  前面提到了很多的非公开出版的资料,特别是管理方面的,在栖息谷(/)论坛能够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缺点是这个网站弄的优点乱,我每次上去都找半天怎么进入论坛。  推荐一些找资料的网站,过去一些免费图书下载网站很流行,不过现在这一类网站都没落了,取而代之的主要是网络硬盘,在国际上,最热门的网络硬盘是RapidShare网站(),如果你找一些外文的资料,这个网站是最理想的,类似的网站还有很多,国内也有一些网络硬盘,这类网站的好处是资料非常多,坏处是网站本身不能搜索,也没有文件列表,你只能用搜索引擎搜,也有一些专门针对这些网络硬盘的搜索网站,不过道理和用搜索引擎其实是一样的。另外,现在新浪的共享资料(http://ishare..cn/)做的也非常不错,而且是可以搜索资料的,比较适合中国人的习惯。  另外,推荐几个不太有名气,但是很不错的下载外文资料的网站分别是:vSlider 2.0,EbookShare。  
  难得…兰州速度!
  天涯抽风了!
  兰州速度是什么速度啊。
  呵呵,谢谢楼上这位了啊。
  马克 马克 马克 马克 马克
  继续写啊,楼主同志!
  楼主已经弃楼了?
  这帖子不能沉啊!有深度。受益匪浅!
  还有吗???LZ都出了些什么书???
  楼主大才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性分析法的方法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