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标准的具体精确性体现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浙江省《心理调适与健康人生》参考答案(全)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浙江省《心理调适与健康人生》参考答案(全)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92|
上传日期: 18:47: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浙江省《心理调适与健康人生》参考答案(全)
官方公共微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与心理健康
人格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学习需要、动机等个性心理倾向和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健康人格的表现与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学习培育健康人格与纠正人格偏差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人格的心理学知识
人格指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愿意为戏剧演员所戴的“面具”,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说明人既有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也有些外部未必表现的东西。这些稳定而又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表现了一个由里及表的、包括身与心在内的、真实的个人——人格。“人格”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很广。常常听说某某人的人格高尚,某某人的人格卑劣。这种人格的定义是从道德的观点出发,给予人的一种评价,只能代表心理学中人格的一部分含义。心理学中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个性”。谈到人格、个性,这就与气质、性格密切相联。
1.什么是气质与性格
气质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遗传的,是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它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个体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程度,感知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及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等都是气质的表现。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诸如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自豪或自卑,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等都属于性格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和他人相似的,有些是个人独有的,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他的性格。
人格、气质、性格三者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们对人格的了解往往是不太全面的。性格是人格的核心部分,人们往往可以从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来了解其性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人格与性格不加区分,在谈论一个人的性格时,实际上也是在谈论他(她)的人格。为简便起见,我们也不加以严格区分。气质是人格及性格的生理基础,同时也影响着人格及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由于气质是遗传的,人们对它的了解往往很少,更难以对其予以深入分析,这是大家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气质是性格的基础
气质与性格是紧密相连的。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是遗传的,是很稳定且难以改变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稳定的,相对气质而言则容易改变一些,但改变的难度仍然是较大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有的人生来好动,有的生来好静;有的脾气温和,有的性情暴躁;有的动作麻利,有的行动缓慢等等,以上的区别就是心理学所称的气质区别。
现代心理学把气质定义为: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特征。第二,气质作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动机无关,即气质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第三,气质受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即先天因素占主要地位。气质较多地受神经系统类型的影响。第四,气质具有相对的可塑性。气质虽然具有先天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起变化,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在性格的掩盖下,气质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成不同的气质理论。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被后人广泛应用的是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分类。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气质概念并把人的气质分为4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他分类还有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
Kretschmer)提出的“体型说”,美国生理学家柏尔曼(Berman)提出的“激素说”,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提出的“血型说”及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 H. Bass)提出的“活动特性说”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等,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仍然是希波克拉底的分类法。
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情绪和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活动方面有不同的典型表现:
胆汁质。这类人反应速度快,具有高反应性与主动性。情感和行为产生得迅速、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时常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这类人行动具有高反应性。情感和行为发生和变化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表现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粘液质。这类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抑郁质。这类人有高感受性。情感和行为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体验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气质对人的的影响,在个体心理发展早期阶段表现明显,虽然也随年龄增长而略有变化,但基本上是相当稳定的。气质贯穿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对人的各种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气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的某种特性,只表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个体在任何一种气质的基础上,既可以发展良好的性格特征和优异的才能,也可能发展不良的性格特征和限制才能的发展。
第二,气质不决定个体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气质虽然对性格与能力等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与成就的高低。事实上,在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作家等卓越的人物中,都可见各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在各种实践领域中,气质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它对人的工作方式有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因此在职业的选择上,考虑气质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和实践表明,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例如,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容易适应持久细致的工作,而胆汁质、多血质的人则难以适应这类工作;多血质、胆汁质的人容易适应迅速灵活的工作,而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就难以适应这类工作。总之,气质与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气质特征适应工作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组织在选择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譬如,有的人工作勤勤恳恳,赤胆忠心;有的人则飘飘浮浮,敷衍了事;有的人待人接物慷慨热情;有的则吝啬冷淡。这些都是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对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第二,从可塑性来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性格的改变相对较易。
第三,气质是人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人行为的内容,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性格与气质是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为:
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赋于每个个体的活动以一定的外貌。例如,同样是“骄傲”的性格特点,胆汁质的人可能直接说大话,甚至口出狂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骄傲;而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别人表扬一通,最后露出略比别人高明一点,骄傲得很婉转;粘液质的人骄傲起来则可能不言不声。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造某些气质特征。譬如,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适于当外科医生,但前者易轻率,后者缺耐心。如果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他们当了外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种不同气质特征都可能经过意志努力而改正。所以,在气质基础上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性格当中的意志作用。
性格是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诸如诚实或虚伪,勤劳或懒惰,自豪或自卑,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寡断等等都属于性格特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些是和别人相似的,有些是个人独有的;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一个人的各种性格特征交织在一起构成他的性格。性格一词从来就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因为,一个人的为人,他做什么和怎么做,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所以也必然会得到一定的道德评价。
性格和气质以及能力,都是人格或个性的不同侧面。能力和气质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人格的个别差异。性格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在一定场合下采取的行动,也是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可以说,性格是人格或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性格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它包含着许多特征,这些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对现实和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对劳动和工作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如忠实、坦率、勤劳、谦逊和自私、狡诈、自信或自满、自豪或自卑等。(2)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以及在紧急或困难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等,如有目的性、纪律性、主动性,以及镇定、果断、勇敢等。(3)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和支配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等;也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情绪的稳定或起伏波动等;还包括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经常精神饱满、欢乐愉快,是乐观主义者,有的人抑郁消沉,多愁善感,是悲观主义者等。(4)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方面的特征,如倾向于采取用整体或分析的观察方式,感知的速度和精确性等;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和逻辑性等。
尽管人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许多心理学家力图将性格加以分类,找出性格的类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其活力倾向于人自身或外部环境,把性格分成两大类:外倾和内倾。另一种观点是按心理功能来划分性格类型。它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3种功能在人身上所占的优势,把性格分为智力型、情绪型和意志型。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观点,如生物学的类型论,文化-社会学的类型论等等。
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个体在自己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了与社会的交往,在社会的影响下,青少年会对不同的性格有所评价,并从模仿逐渐过渡到某种程度的追求。青年人走向社会,为了适应日益广泛的生活领域,就需要而且确实也能更深刻地对自己的性格有所认识,并主动改变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培养优良的性格,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
人格有个体人格、团体人格和民族性格之分,后两者可通称为社会人格。个体人格是指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人格是指某一特定群体的人格中共同的特质。弗洛姆对此有经典的定义:“团体的每一个分子都共有的一些人格结构为‘社会人格’。个人人格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而社会人格则仅包括一部分特征;这些特征是一个团体中多数分子的人格结构之基本核心。在一指定的社会秩序中,如何诱导人类的精力,使其变成为一种有生产性的力量。那么我们便得研究社会人格了。”由此可见社会人格对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发展是多么重要。
个体人格与心理健康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健全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
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客观需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否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失去他的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知扭曲、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等问题。
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那些嫉妒心很强的人,很难想象他们能在互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傲慢自大的人也绝不会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人格健全者,在日常交往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孤芳自赏,能够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事、同学协调一致。
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去。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被强烈的创造动机和热情所推动,并且与他们的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他们勇于创造,善于创造,经常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建树。成功又为他们带来满足和喜悦,并形成新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能够得到良性发展。
人格健全或心理健康的标准众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有奥尔波特的“成热者”模型、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和“五因素人格”模型。这里简单介绍“五因素人格”模型。
国际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研究,在20世纪末对五因素人格模式五个维度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各维度的描述性特质归纳如下:(1)外倾性:正面表现为健谈,好表现,面部表情丰富,并喜欢做出各种姿势;果断,好交友,活泼,富有幽默感;容易激动,好刺激,趋向于好动,乐观。负面表现为沉默寡言,呆滞。(2)宜人性:正面表现为善于为别人着想,似乎总是在与别人互动;富于同情心,直率,体贴人。负面表现为充满敌对情绪,不友好,给人不信任感,缺乏同情心。(3)责任感:正面表现为行为规范,可靠,有能力,有责任心;似乎总是能把事情做好,处处让人感到满意。负面表现为行为不规范,粗心,做事效率低,不可靠。(4)情绪性:正面表现为情绪理性化,冷静,脾气温和,有满足感,与人相处愉快。负面表现为自我防卫,担忧;情绪容易波动,易产生负面情绪,还易产生非理性的想法,难以控制冲动,在压力状况下比他人效果差。(5)开放性:正面表现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和非传统观念的赞赏;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知识丰富,富于创造性。负面表现为自我封闭,循规蹈矩,喜欢固定的生活和工作程式,不善于创造性思考。
社会人格与人的发展
个体人格特质中要有机地融入社会人格的要素,要有明确的社会人格意识,大学生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培育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大多数人只是从自我人格出发,而忽视了与社会人格要求的有机联系。这种“闭门思过”或“闭门造车”式的“人格修养”的结果是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体人格的要求的。人格是个体的人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自我人格心理的反思的结果。个体人格必须与社会人格常模经常对照,根据社会要求对自己的人格缺陷或人格偏差不断加以改进和矫正,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全人格。不然,自认为自己的人格是正常的,而走人社会后,就会发现矛盾重重。许多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矛盾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的差距造成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强调社会人格的观念,经常分析社会人格常模,与个体人格进行比较分析。
(2)社会人格是发展变化的。历史上中国的社会人格有一些严重的缺陷,鲁迅先生称之为“民族的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性生产力量的发挥。在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在把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进行联系比较的过程中,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紧扣社会人格的主脉络。
(3)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人格也是复杂的。社会进步了,但历史上不良社会人格的残余仍会积淀于现实社会之中,大学生由于社会实际经验还很有限,如果不加以仔细甄别,那么在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接轨”过程中,其效果与理想人格可能会恰恰相反。这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
二、大学生常见人格偏差及其矫正
心理健康与人格偏差的关系是复杂的:神经症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明显而直接的,其直接原因是由于神经症是“自知的”,当事人具有强烈的求医求治的要求。但人格偏差大多是“不自知的”,即使别人指出问题,往往自己也不愿承认,且人格偏差改进的难度也很大。所以,人格偏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严重和重要的问题,值得每一个大学生认真对待。
1.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偏差
典型的人格问题在医学上叫做人格障碍,诊断的年龄界限为18岁以上。由于大学生属于正在受教育的特殊群体且处在“人格再造期”,因此把它视为“人格偏差”较为妥当。人格偏差的含义是个体的人格适应有问题,但还未定型,只要加强认识,还是很有可能成为正常人格的。这样对待大学生的人格问题,对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是有益的。当然,那些典型的人格障碍除外。因此,需要重点了解人格障碍的类型及其特点。大学生对下述典型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不要简单地对号入座,可作为人格偏差的参考指标。
人格障碍与人格偏差
人格障碍表现为成年期间固定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可导致当事人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或给他人造成困难。判定的依据包括心理品质的改变和人际关系中反复发生纠葛。
人格障碍有多种表现,而且与正常人格重叠交叉,因而较难确定类别。按世界卫生组织ICD-10及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V的标准(中国的分类标准CCMD-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下面几种人格障碍值得大学生特别注意。
(1)偏执型。主要特点是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谁都不信任,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从不反省自己有任何缺点与过失,而总是归咎于别人有意与他作对所致。他们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总感到受人欺负,别人对他不忠实。
(2)分裂型。主要特点是行为怪僻而偏执,为人孤独,不合群。对人缺乏最起码的温和与爱心,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社会往来,对别人给自己的评价毫无感触。对任何事情均兴味索然,但一般尚能认知现实。有繁多的白日梦或幻想,但一般未脱离现实。他们在表达攻击或仇恨上显得无力,在面对紧张情况或灾难时,显得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3)冲动型。主要特点是情绪极不稳定易激惹,好争吵,常为小事暴跳如雷,不可自控,甚至对人使用暴力攻击。具有不可预测和不顾后果的暴怒及攻击行为,常为某些小事而暴跳如雷,不能自制,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做事缺乏预见性和坚持性。
(4)强迫型。主要特点是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常,举止是否恰当,因此表现得特别死板。疑虑过分,自信心不足,总有一种不完善之感,过分谨慎小心,遇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少标新立异或独创。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反复检查核对,怕出差错。他们还常要求别人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行事,有时妨碍他人的自由。
(5)被动攻击型。主要特点是内心虽然具有强烈的攻击倾向和仇视情感,但却尽力加以掩盖,不敢显露。表面上唯唯诺诺,背地里则不予含作,对社会的约束和要求进行消极抵抗,对常规制度持抗拒心理。顽固执拗,行动拖拉,暗中阻挠工作的进程。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内心却极想依赖权威。
(6)依赖型。主要特点是嫉妒依赖他人。虽然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但由于缺乏自信,缺乏独立能力,遇事没有主见,事事依赖别人。自以为愚笨,对别人的意见从不反驳,对长辈和上级驯如绵羊。生活中的大事,比如选择职业、找对象等,总是依靠别人来替他做出决策或指出方向。
(7)心境恶劣型人格。或称为长期心境恶劣并不可缓解。主要特点是情绪极不稳定,心境忽好忽坏。时而感到万事如意、一切顺心;时而又觉得生活中充满痛苦,毫无乐趣,前途暗淡无光,因而整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情绪反复无常且易激惹。有的表现为持续性的心情低落,经常感到抑郁、沮丧、孤独、悲观失望。此类人格障碍未列入ICD-10及美国精神病学会DSM-IV的标准,但大学生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人格偏差。
其它人格障碍还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自恋性人格障碍等。
大学生主要的人格偏差及表现
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的共同特征是:第一,紊乱不定的个人心理特点和难以与人相处的怪异性格,不论其行为变异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第二,把自己的困难和问题都归咎于命运不济或别人的差错,经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作是荒谬、悖理的。第三,认为自己对别人可不负任何责任,总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而不管他人能否接受。第四,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自己的固定看法、猜疑与仇视带到哪里,从而使其行为影响新环境的气氛。第五,对其怪癖行为对别人的伤害或影响泰然自若,对自己的问题毫无自知,即使别人指出其问题,也决不承认。
大学生主要的人格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偏执性人格,往往是对社会或教育体制有过度偏激的看法,愤世嫉俗,并以此情绪主导自己的思维主线,且坚持自己的看法;或是在人际交往中过度“自信”,看问题片面与偏激,自我估价过高或过低。缺少检查自己的缺点和过失。
分裂性人格,这类大学生往往从小就性格孤僻、不合群,社交被动,在人际交往中有明显缺陷,即使在大学生活中也愿意单独活动,尽量回避集体活动。对大多数事情兴味索然。乖僻古怪,不切实际的想法较多,且平时多疑偏执。
冲动性人格,特别容易冲动且难以,情绪反复无常,难以控制。做事无计划,缺乏预见性和坚持性,事后没有明显的后悔表现。
自恋性人格,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我专注,自负,自以为才华横溢,能力超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显示自己的倾向以引人注目。情感上不关心周围的人,在人际关系上缺乏热情。
心境恶劣性人格,表现为就业压力太大,或学校生活与想象的相差太远,觉得前途渺茫且现实生活中充满痛苦,为前途“暗淡无光”而心灰意懒,因而整天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无精打采、唉声叹气。持续性心情低落,经常感到空虚、抑郁、孤独、悲观失望。
另外被动攻击性人格也较常见。大学生的人格偏差在行为方面的表现,可参见上述人格障碍的典型表现。从大学生的人格偏差表现特点来看,主要表现在态度、性格和谦虚等方面。
2.人格偏差的成因与矫正策略
了解大学生人格偏差产生的原因,才有利于人格偏差的矫正。
大学生人格偏差的成因
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一是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有一些证据表明,正常人格部分是遗传的,但对人格障碍还没有取得满意的遗传证据。有的心理学家曾提出人格障碍可能由于极端的基因变异,但迄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一假说。这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主要是冲动性人格偏差,严重者需要到医院进行生理检查。
二是心理因素。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单亲儿童、父母过分放纵或过分严厉,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直接的不良影响;父母亲的不良人格会在儿童发育过程中获得与一般社会标准不符的行为模式。此外特别是学校受教育期间教育环境是否正常对人格能否正常发展有着异常关键的意义,在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发现相当多的人格偏差是在中小学期间形成的。
三是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的经济状况、个人生活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接受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及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等,现在,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学生在分析人格偏差形成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外在归因与内在归因都能解释人格偏差的形成条件,但不能只着眼于外部归因,把责任推给社会或家庭;应着重于内部归因,主要从自我方面挖掘根源,才能找到解决人格偏差或人格障碍的“钥匙”。
大学生人格偏差的矫正
对大学生人格问题的诊断必须十分审慎,切勿草率,处置不当可导致“医源性”或“教源性”心理疾病。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第一,不能给学生用标准人格障碍来贴标签对号人座,一般不诊断为典型的人格障碍,可名为人格偏差或性格偏差。而人格偏差是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第二,大学生的人格偏差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完全可以矫正的,不宜刻板看待。人格偏差或性格偏差可追溯至少儿时代,追根溯源,有利于人格问题的解决。第三,所谓人格偏差是相对的,只要未影响当事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不宜归为“人格问题”,而是追求人格进一步完善的问题。第四,不宜把认知方面的问题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产生的心理冲突统统归结为人格问题,也不能把人格问题反过来统统归结为认知问题,尽管几乎所有的人格偏差都与主体的认知密切相关。
对大学生人格偏差的矫正可按照“大五”人格要素进行操作:
外倾性——正向:热情的、爱炫耀、健谈的、善社交的、精力旺盛、开朗的、坦率的、果断的、支配的、爱冒险、主动的;负向:保守的、害羞的、沉默的、退缩的、缄默的、安静的、孤独的、不合群。
宜人性——正向:同情的、和蔼的、欣赏的、有感情的、心肠软的、热心的、慷慨的、信任的、助人为乐的、愉悦的、有教养的、友好的、协作的、温柔的、赞扬的;负向:挑剔的、冷漠的、不友善的、好争辩的、铁石心肠的、不和蔼的、冷酷的、严厉的、负义的、多疑、刻薄的、易怒的。
责任感——正向:有组织的、尽职的、有计划的、有效率的、负责任的、可依赖的、可靠的、认真的、刻板的、实事求是、审慎的、刻苦的、细心的、守时的;负向:粗心的、无秩序的、轻浮的、无责任感的、马虎的、独立的、健忘的、懒惰的、杂乱无章。
神经质(情绪性)——正向: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不情绪化的、平静的、安全的、自我满意的、冷静的、自在的、感情淡漠。负向:紧张的、焦虑的、神经质的、情绪化的、焦虑的、不安全的、忧虑的、敏感的、兴奋的、自怜的、冲动的、不稳定的、自我惩罚、沮丧的。
开放性——正向:兴趣广泛的、有想象力、独创性的、有洞察力、好奇的、世故的、艺术的、聪明的、有创造力的、机灵的、智力高的、标新立异;负向:平庸的、兴趣狭窄、头脑简单、狭隘的、不明智的、刻板的、创造性差、遵守习俗、缺乏好奇心。
三、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再造期”,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深入全面地理解自我,了解社会,把握自我与社会适应要求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适应社会要求。改进思维方式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升华价值观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和核心,而积极行动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1.改进思维方式
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其人格偏差是有关联的,如偏执性、被动攻击性、依赖性和心境恶劣性等人格偏差,就与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有紧密联系。改进思维方式和心理策略,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的矫正,迄今为止仍然是国际难题。其根本问题就是神经症是自知的,有躯体症状,当事人有求治要求;而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没有躯体症状,是不自知的,对此如果没有深入的认识就谈不上主动进行矫正。一般来说,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并进行认真分析,是完全可以达到自知程度的。大学生通过对自己人格的全面分析,可以知晓个体人格心理哪些方面是好的,应该继续发扬;哪些方面是不好的,应该设法加以改进。对大学生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改进思维方式和心理策略来矫治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收效快,预后好。那么,大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策略呢?
正确认识自己
欲正确认识自己,首先思路得改,思路决定出路。大学生要勇于解剖自己。大多数人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自我感觉良好(或相反),不考虑如何改变自己。不断地“否定”(扬弃)自己才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优秀的人格品格,也是人格健全培育的必备品格。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天之骄子”,当然更不是社会的弃儿。每一个人都是平常而平凡的人。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观察可知,凡自认为不平凡的人就会有不正常的表现。相反,自卑的人也会不正常。自负与自卑形成了人格偏差两极的不同表现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挥所长而补其所短。不因所长而自负,不因所短而自卑,就会充满自信,人格也就会较为正常。
客观面对现实
现实社会异常复杂,真善美与假丑恶、公平公正与诸多不合理的现象同在。如果纯粹用理想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现实,就会充满烦恼、沮丧和愤懑,就会怨天尤人,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许多变态反应。对社会认识过度理想化或持敌对态度的人易产生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因为这些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仍处于理想化时期,面对社会百态,既要坚持正义,又要实事求是,持比较客观的态度,才会心理平衡,自然会人格正常。
加强事业心责任感
有抱负有事业心的人人格正常。因为这些人整天忙于学习和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态度,因而也就没有时间去“自寻烦恼”。而那些抱负水平低的人由于心理能量过剩,自然而然会关注很多无关信息,对别人关于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异常敏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外部刺激做出过度反应,最终形成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
人生、事业与成就都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正常人会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个过程之中;但有些人完全不是这样,他们不注重过程,只关注结果,还自以为“看破红尘”,既懒于奋进而又愤愤不平。那些“看透社会”或“看破红尘”的人常与社会格格不人,必然导致人格变态。大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对未来事业追求的过程之中,那么对每一小步前进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就会不断有成就感。努力奋进,顺其自然,人格自然会趋于健全。
避免过度分析计较
过分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易导致变态。因为此类人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大学生不可患得患失!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宽阔胸襟和气魄,自然就会心态平和,人格正常。过多地进行自我心理分析的人也易导致心理不正常。普通人的专业心理知识非常有限,如过多地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只会导致死钻牛角尖,往往空耗时间而于事无补。正确的方法是一旦认定方向、确定策略之后,就是要付诸行动。总之,有抱负、有追求、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并且积极行动的人其人格都比较正常。
2.升华价值观
对于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心理咨询领域,国内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派主张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保持价值观中立”,另一派则主张“价值观介入”。但无论如何,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需要价值观介入的,而且通过价值观的升华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还应是工作的中心。道理很简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医学心理咨询的工作是有一定区别的。
升华价值观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和核心
社会判断一个大学生人格是否正常,主要是看他是否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成熟的社会意识、社会观点、社会态度和道德立场的社会的人,他的性格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是人格健全的基本标志。就人格的本质内容和社会意义来看,它的形成意味着个体的社会定向和道德定向的基本确立。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主要是看他是否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成熟的社会意识、社会观点、社会态度和道德立场的社会的人,即看他是不是已经有了明显而稳定的社会定向和道德定向,并依之去行动。而个体有没有明确的社会定向和道德定向以及有什么样的社会和道德定向,完全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没有明确、稳定的价值观,也就不会有确定的社会和道德定向;没有正确的、高尚的价值观,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
那些茫茫然、无所事事的人,那些犹豫彷徨、不知所措的人,那些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向和追求目标的人,很显然是价值观不够明确和坚定的表现,这种人是很难适应社会要求的。因此,只有当一个人形成和确立了稳定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明确的社会和道德定向时,我们才能说他的人格是较为健全的。
人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是性格的最明显标志。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人格健全的外部表现。个体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最能体现他的人格特质。个体的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是依据其价值观而建立起来的。个人已确立和稳定了的价值观决定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追求什么或不追求什么,因而直接支配和调节着他的行为模式。可以这样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正是由于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之更加完善和稳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是他的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格的发展过程在一个人整个生命历程中都在进行,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化的过程。价值观不仅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格的继续发展和完善化中也有重要作用。
价值观在人格继续发展和人格健全中的作用
个体价值观的确立与稳定,对其人格的继续发展和完善化也有重要的内部调节作用。价值观成为人格继续发展和完善化的内部调节器,是由它下面的功能特征决定的。
(1)定向功能。人们总是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摒弃违背自己价值观的东西,也总是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不做自己认为无价值的事。价值观规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取向和追求目标,确定了其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定向,从而也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
(2)解释功能。价值观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内在解释系统。价值观对外部世界的这种阐释机制,使人们对于外界事物和关系的认识带上了主观的或主动的性质。个体在认识、评价事物和关系时,不仅要从外界事物本身的属性出发,往往还要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受其指导和调节。一个人的认识和思想也许不符合外界事物的规律,但却往往符合他的价值观。有时候,人还会仅仅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有意无意地歪曲客观事实和外部规律。所以,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否正确,与他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有很大关系。
(3)过滤(选择)功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以确定接受什么样的影响。而在人的选择活动中,价值观起着重要的过滤作用。符合个体价值观的外部影响容易为他接受,而违背其价值观的外部影响则较难以接受,甚至会遭到抵制和反抗。价值观就好象人的心理体系中的一个过滤器,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影响,都要经过它的筛选和过滤,才能对人发生作用,它保证了人的选择性。
(4)调节功能。无论什么人都自觉不自觉地以他的价值观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方式。价值观作为人的本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体系,并不一定都能为个人所意识到,有的人能够以一整套理论和明确无误的观点体系,表明他的价值观,并自觉地依之去行动,但不少人并不能够向人们表明他的价值观,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但是他们却不自觉地按自己的价值观去行动了,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就说明了他们的价值观。因此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人的行为和活动总是受其价值观调节的。
升华价值观对塑造健全人格的意义
价值观的上述功能特征使它不仅对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大学生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也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它是大学生借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最重要的内部依据。价值观大学生人格继续发展和完善化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1)大学生借助于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抵制和克服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保证人格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大学生的周围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令人振奋的,也有令人消沉的。因此大学生的人格有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既会朝着正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也会向着消极的、低劣的方向变化。大学生要运用已确立的正确价值观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保持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并发展新的人格品质。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高尚和坚定,直接关系到他的人格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高尚而又明确、稳定的价值观,就会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发展出不良的人格品质。
(2)大学生根据自己高尚的价值观,可以积极地吸收和学习外界的各种好的影响与高尚行为,不断发展好的人格品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和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吸收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他的价值观的明确性和坚定性是相一致的。具有明确、坚定的价值观,就会经常主动地去吸收和学习别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行为,接受和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从而促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化。因此大学生价值观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从外部吸收和学习的内容。
(3)在明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培养和塑造自己的人格。价值观不仅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有着积极能动的作用,而且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中也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主动积极地培养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自己的高尚品质。价值观是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内部依据,即便外界没有对其发生影响,他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他就会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要正确认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能从个人主义出发,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利益。如果单纯从个人的利益、自由出发从事价值选择进行自我塑造,就会发展出不健康的、软弱无力的、低劣的人格品质,甚至误入歧途。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大学生人格的发展虽然要受各种外界条件的制约,不能超越现实环境而自由发展。但是,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调节无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有解剖自己的勇气
许多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表明,欲健全自己的人格,首先是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敢于分析自我,善于分析自我(在专家指导下);敢于直面自我人格的真实面目,由于人格问题往往是“不自知”的,那就需要多观察多比较,多方面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能了解自己人格的“真面目”,为培育健全的人格创造前提条件。
有社会适应的观念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社会是复杂多变的,适应方式也应当复杂多变。适应方式的贫乏与反应的单一性,“以不变应万变”,自作主张,行为完全自控而不接受他控,自我调节能力又差,这些表现正是人格偏差的一种特色。社会本身有其健康、健全与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病态与不合理的现象。社会本身是五颜六色的,社会不制造人格障碍,只为人格障碍患者提供可选择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因此可以说,一个人是要人格健全还是要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实际上是人的发展的一种选择。社会适应的观念会使大学生较快地具有良好的社会人格特质。
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问题之后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来克服和矫正自己的人格偏差。健全人格的养成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坚持不懈,必有喜人的收获;浅尝辄止,可能收效甚微,甚至落入周而复始的“人格怪圈”。
大学生的人格改进,重在实践中探索,在社会互动中发现自己的人格偏差或人格缺陷,在社会互动中检验人格改进的成效,在社会互动中使自己的人格逐步走向健全
谈谈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区别和联系?
何谓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具有哪些特点?
思考和讨论价值观与培养健全人格的关系。
如何矫正人格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活动:& 三个我
目的:协助个体作自我反省、促进协调整合自我。
1.请先预备三张纸,首先在第一张纸上描述“理想的我”,时间约为10分钟。然后将已写好的第一张纸搁置一旁,暂时不准再观看。接着照此类推,在第二张和第三张纸上分别具体描述“别人眼中的我”和“真正的我”,每一次,大概10分钟时间。
2.完成后,将所有三张纸放置在桌上,对三张纸上的三个“我”作出检核,主要是看看三个“我”是否协调和谐。若否,则差异何在,并尝试找出原因何在。请你留意另外一个重点:“理想的我”和“真正的我”是否协调一致?透过此重点,你往往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甚至矛盾之点。同时,往往会发觉自己一些对人生所产生的深层感受和渴求。
3.为了达到更积极的效果,你应当努力探索,看看如何可以使三个“我”更加协调一致,制定促进三个“我”协调统一的方案。有了具体的计划,你会较易在生活中落实并作出改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三个“我”是协调和谐的。当一个人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没有太大的差距,个人理想也没有脱离现实,就是一个自我形象明确而健康的人。但当三个“我”不协调时,我们就该问自己:别人为何不了解我?我是否不能表里一致?不过,我们不必期望自己的三个“我”百分之百协调一致,因为那是不实际的期望,只会导致负面的影响。
4.进行上述思考后,请填写以下汇总表。
三个“我”协调一致吗?(汇兑表)
三个“我”
别人眼中的我
5.团体分享。请最有感受的成员在团体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大家分享。
&中南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 制作地址:中南大学二教学楼四楼 电话:0731-86600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环心理的体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