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人到沈阳市人大培训基地学习传统文化

江门国学成绩喜人 多地教育者齐聚研讨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明网
江门国学成绩喜人 多地教育者齐聚研讨优秀传统文化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近日,在江门市环市街陈白沙小学阶梯室,传出琅琅诵读声,赢得了台下来自广东、湖南、云南等多个省市的300余名教育工作者的掌声。
  11月27日,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暨教学观摩培训在陈白沙小学拉开帷幕。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育灵童教育研究院、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主办,江门市文明办指导,江门市蓬江区环市中心校承办。吸引了来自广东等多个省市的300余名教育界专家、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参加。
陈白沙小学学生进行《弟子规》诵读表演
  【传承与创新】 教育发展新趋势
  开幕式上30分钟匠心独具、人文底蕴深厚的精彩演出,不仅展现了江门市环市街各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也展现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和发展。随后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伟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进行了政策解读,并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化发展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专题研讨。在随后的环节,来自江门市环市街学校的陈葆康、欧阳少芬、黄永康三位老师分别为与会人员上了《千字文》、《论语》、《大学中庸》的观摩课。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著名特级教师朱红甫老师,以及深圳市盐田区教研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名师王蓉老师分别带来了国学经典课——《笠翁对韵》,以及《历代散文选》的观摩课,并分别就《笠翁对韵》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以及小学国学教学的基本范式进行了讲解和指导。
  参加本次大会的专家和代表纷纷表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受人瞩目的新趋势,而本次研讨观摩活动正是一个让代表们与专家共同总结经验、深入研讨和互相学习的良好契机。
  【侨乡国学美】 创新形式,走出学校,成绩喜人
  据了解,近几年来,江门环市街6所学校大力发展国学教育,先后开展了《弟子规》学习与践行、“读经典美文,做君子少年”等活动,并引入国学教材,开展国学经典课程,申报专项课题,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国学教育特色。
  2015年是江门市国学学习“大年”,江门市宣传部牵头,江门市文明办、江门日报社在全市开展“学国学精粹&&建文明侨都”全民学国学系列活动并取得巨大成效。全民参与、全民学习,从校园走向社会、从社会走进家庭,形成侨乡国学学习新模式。“诵读小达人”、“家有宝贝诵经典”、“五邑文化讲坛”国学专场、“寻找最美诵读声”等等专项国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得到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其中“寻找最美诵读声”活动,作品征集“收获”颇丰,优秀作品在7月1日-31日通过广播进行展播,FM93.3旅游之声每天播出6次;FM100.2新闻综合频率每天播出十二次;“家有宝贝诵经典”视频征集、微信展示活动,该活动自5月30启动持续到7月30日,共收到诵读视频共收到上传视频近700个,主办方在网页上发布了120个优秀视频,供市民点赞欣赏,据统计,所有视频的网络点赞量多达3.5万次。
来源:江门文明网&&&&责任编辑:孙茜中共江门市委老干部局
中共江门市委老干部局
做一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 & & & & & & & & & 来源: 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 & 时间: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邹家军
  老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党中央早就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干部工作方针。近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也把这六个“老有”作为我国老龄工作的目标。六个“老有”,集中概括了老年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内涵,其中,前两个“老有”是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后四个“老有”是要保障老年人受教育和学习、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权利,让老年人在受教育和学习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获得身心健康、精神快乐的享受。六个“老有”方针,正是为了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我就“如何做一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这个话题,和我们老同志做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如何看待老人问题  六个“老有”,不是现在才开始提倡,中国自古就有这样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统。  (一)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晚晴》这首诗里有这么一句:“天意怜幽(yōu)草,人间重(zhòng)晚晴。”意思是:老天爷同情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珍惜傍晚时的晴天。“人间重晚晴”这句诗现在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老敬老。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这种传统美德仍然在中华大地传承,在发扬光大。  1、尊老敬老是安邦治国的大事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记载着很多尊老敬长的思想。例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摘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做到这一点,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又如,《礼记·乡饮酒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说:“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入孝弟(tì)。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jiào)。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意思是说,参加了乡饮酒礼,人们就会懂得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去之后就会有孝悌(tì)的行动。人们在家里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长养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教(风俗教化)。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教,国家就安定了。  北宋时期有一部编修历代君臣事迹的史书《册府元龟·帝王部·养老》也说:“古之为政,先于尚老”。意思是说,古代施政是从“尚老”---尊敬老人开始的。  从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把尊敬老人提到了安邦治国的高度,把尊老敬长作为从政的开始和基本要求或必要条件,认为孝敬好老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可见,尊老敬老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古人的尊老敬老不仅仅停留在言论上,还体现在行为规范上。  在中国古代,尊老敬老首先是通过礼得以体现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孝经》和《家谱》中有关尊老、敬老的诸多规定,都属于礼的范畴。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秀才叫李毓(yù)秀,他写了一本一千来字的学生读物《训蒙文》,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孺子的读物。其中有关尊老敬老的行为规范是这样说的: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yī)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意思是: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就代为转告。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与长辈同处,长辈站立时,晚辈应该陪着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与尊长交谈,声音要柔和适中,回答的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有事要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当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待叔叔、伯伯等尊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同族的兄长(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同时,古人尊老敬老还上升到制度、法律的高度来进行规定。  老年人的政治地位表现为冠带制度。在官本位的社会中,有官就有一切。因此,授官于老年人 ,体现了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极至 。授官于老年人,记载始于北齐孝昭(zhāo)帝。唐宋明均沿袭(xí)此制。唐代规定 ,80岁以上授州司马 ,90岁以上授中州刺史 ,百岁以上授上州刺史。  老年人的社会地位表现为减刑制度。老年人犯罪,可以因年高而减刑 。唐朝规定 , 70岁以上犯罪,可以用金银赎罪;90岁以上,虽有死罪,不加刑 。明代则规定,高年罪犯 ,可以在家审讯 。不仅老年人本人能够得到减刑,而且子女犯法,也可因为家有老人需要赡养而获得宽大处理 。  老年人的家庭地位表现为减免制度。历代都有减免老年人家庭徭役负担的规定 。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就规定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个儿子的徭(yáo)役和赋税;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两个儿子的赋税徭役;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老年人的经济地位表现为赏赐制度 。“老者安之 ”是传统社会的理想目标之一 。各朝统治者将赏赐老年人作为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按照年龄的不同,赏赐的物品和数量也不同。如汉文帝时期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由国家发给当年精米12石,醇酒5升;90岁以上者,另加发丝绸一疋(pǐ)、丝絮(xù)3斤。应发之物,先由县令检验,并亲自登门送给老人,然后由朝廷派德才兼备的大臣到各地进行巡查,如发现违令者要受严惩。虽然传统社会后期 ,赏赐的数量有所减少 ,但赏赐制度一直保持下来。  我国最早的敬老法律,始源于西汉时期。据《史记》、《汉书》及《秦律》记载,汉代曾发布《王杖(zhàng)诏书令》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之以王杖”。凡持有这种“王杖”的老人,在社会上享有优待照顾。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可不纳税,谁若侮辱(wǔ rǔ)持王杖的老人,按蔑视皇上论罪。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年俸六百石的官吏。  2、老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古代,对老人的态度不仅是礼貌上的尊敬,还表现在实际社会生活的重用上。许多朝代的机构都聘用一些老者,担负监督指导之责。尤其是在社会的基层组织里,老人所起的作用更大。  中国古代是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本身也决定了老年人的重要性。这种生产方式一是靠经验运作的,在大自然所提供的生产条件之外,有经验的人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掌握农时、熟练的手工操作,一般是越老的人就越有优势。这种生产方式二是在家庭范围内运作,晚辈只有靠家中的长者传、帮、带,才能从事生产,除此没有其他有效的社会教化的途径。因此,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必然是宝贵的。同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国家制度和家庭制度在功能上具有很高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也决定了作为家长的长辈在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大多以史为鉴,即历史上是怎么做的,也就应该怎么做。这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而老年人由于年事高、经历多,知道较多的历史典故,就决定了他们具有治乱兴衰的政治价值,决定了老臣或老年人的重要性,皇帝打天下和治理国家时都要依靠通晓历史经验的老者来辅佐。如在汉代,便有所谓“三老”之制,据《汉书·高帝纪上》记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shuài)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chéng wèi)以事相教,复勿繇戍(yáo&shù)。以十月赐酒肉。”意思是说,推举年龄五十岁以上、个人德行能作为民众表率的人作为三老。同时规定每乡的三老只限任1人,县三老也限任1人,而且必须从乡三老中挑选。三老的作用就是参议县政,向地方官员提出建议,并接受咨询。他们除了可以免除徭役之外,经常是皇帝加赐酒肉、帛、爵(jué)级的特定对象。汉代的“乡三老”、“县三老”制度,对地方政治乃至国家政治发挥不小的影响。  (二)老当益壮,不坠(zhuì)青云之志  从朝阳到夕阳,从早晨到黄昏,从少年到老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正如春兰秋菊各有其芳一样,朝阳有朝阳的灿烂,夕阳有夕阳的从容。到了老年,这个阶段犹如漫漫旅程后走到了一片开阔地。一切都尽在眼底,了然于心,心境更为豁达,更能顺应自然。陆游就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摘自〈木兰花〉)”。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坦然面对是可敬的,而更可敬的是老有所为。将夕阳的余热发挥出来,照样能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  1、老有所为得到全社会的赞誉  中国自古就有老有所为的传统,后汉的大将马援留下的名言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有志气,穷困的时候,意志要更加坚定;年纪大了,越要有干劲,有精神。摘自〈后汉书·马援传〉);曹操更是语出惊人:“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马虽然卧于马槽,但它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英雄虽然年迈,但仍胸怀壮志。摘自曹操〈龟虽寿〉)。人老了,心未老,不服老,立志要老有所为。这些掷地有声的诗句,表现了一种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的奋进精神,十分可贵。   老有所为精神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从来都是被视为英雄本色而备受称赞的。我们且举些熟悉的一些诗句、成语和俗话,如 “大器晚成”、“老马识途”、“雄风犹在”、“宝刀不老”、 “黄忠八十不为老”、 “姜还是老的辣” 以及“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等,都表现着人们对老有所为思想的肯定,也都在它们的传颂过程中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老有所为精神。  2、对老有所为在制度上予以鼓励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suí)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没有年龄的限制,给不同年龄的人通过科举的阶梯而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高龄者参加科举,中举后同样授予官职,委以政事。例如,唐昭(zhāo)宗光化四年,诗人曹松进士及第年已过七十岁,与他同榜中进士的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也都七十岁以上,当时人们把这次这样取士称之为“五老榜”。唐代的尹枢(yǐn shū)、尹极兄弟二人分别于德宗贞元七年和宪宗元和八年高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两人大魁(kuí)天下时的年龄都已是七十多岁。北宋梁灝 (hào)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更被写进了蒙学经典《三字经》。这些人暮年终于实现抱负,虽然因年龄关系已很难派上官职,所以有些就当了校(Jiào)书郎、正字这一类文史馆高级馆员,但科举制度毕竟对老有所为给予了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励。  (三)莫道桑榆(sāng yú)晚,为霞尚满天 & 岁月匆匆,人生易老。人老了怎么办,怎样做到老有所乐?对这个问题,我国古代智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五点。  1、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
  生命之树常青,特别是对于一个走到黄昏年轮的人,保持旷达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老》一诗是这样说的: “不愁陌(mò)上春光尽,亦任庭前日影斜。面黑眼昏头发白,老应无可更增加。”诗写他不为田间春光将尽、庭院前日影已斜而哀叹,年既老而不怕老,不以生死为念的坦然。  唐代诗人刘禹(yǔ)锡有诗曰:“莫道桑榆(sāng yú)晚,为霞尚满天(摘自〈酬乐天咏老见示〉)”。意思是不要说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就已是晚景了,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句豪放,令人精神为之振奋。  宋代理学家邵雍(shào yōng),曾两次被荐举,皆称疾不赴。晚年定居洛阳,有田数亩,亲自耕作,仅供衣食之需。所居名“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他写有一首《贺人致政》,诗是这样写的:“人情大率(shuài)喜为官,达士何尝有所牵。解印本非嫌薄禄,挂冠(guàn)殊不为高年。因通物性兴衰理,遂悟天心用舍权。宜放襟怀在清景,吾乡况有好林泉。”诗言人大都喜欢做官,但在达观的人看来去官却可喜可贺。辞官本不是嫌弃俸禄的薄少,挂冠而去也不是因为年事已高。因通达物有兴衰的道理,遂可以感悟权衡取舍。为什么不寄情山水?况且我这里山清水秀,是最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文征明,为人清正耿直,不愿为官,享年90岁。他写有一首《戊 (wù)午元旦》,诗曰:“劳生九十漫随缘,老病支离幸自全。百岁几人登耄耋(mào dié),一身五世见曾元。只将去日占来日,谁谓增年是减年。次第梅花春满目,可容愁到酒樽(zūn)前。”“随缘”,意为不刻意追求,顺其自然。“耄耋”,指八九十岁年纪。“曾元”,即曾孙、玄孙,“元”同“玄”。他不为衰老而忧愁,也不为自己的未来而终日惶惶然,心境平和,享有高寿,五世同堂,百事不问,饮酒赏花,十分快乐,哪里还有忧愁呢?  太极拳的创始人陈望亭,本身是一个秀才,晚年写了一首《叙怀》,很有一种坦然之气:“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望亭年轻时意气风发、披坚执锐、纵横沙场,扫荡群寇(kòu),并获得朝廷恩赐。但这一切都已成过去。现在年老了只有一卷《黄庭》相伴,但闲时打打拳,忙时耕耕田的生活还是挺惬意的。诗歌表现了一种心胸开阔、超然物外的心态。  2、老有所学,有所寄托  晏(yàn)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春秋》里记叙晏子有这样一段话:“且人何忧,静处远虑,见岁若月,学问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安用从酒!”意思是说:再说人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安安静静地呆着,可以想得很长远,看一年就像一个月一样,很快就过去了,勤学好问,从不满足,连暮年已至都不知道,哪里用得着纵情喝酒?许多古人,活到老,学到老,或读书,或作诗,“学问不厌”,不舍昼夜,不避寒暑,不觉其苦,却其乐无穷,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同在《和仲(zhòng)蒙夜坐》一诗中写道:“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qiǎn)酒争豪。砚(yàn)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敞袍(páo)。”此诗写他在砚水结冰的大冷天里,以茶添兴,用酒取暖,犹敞着棉袍读书,其刻苦精神,足以垂范后世。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享年85岁,今存诗九千余首。他活到老,写到老,他的《寒夜读书》一诗这样写道:“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guì)风。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dù)鱼中。”写他读书的兴趣至老未减,来生恐怕要变成蛀书的蠹(dù)鱼。  3、养其生,享快乐人生  今天到处在谈养生,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养生,不断总结经验,争取健康长寿。我国古人的养生思想很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养德,养性,养体。养德、养性多指养心,以增强和提高精神素养为中心内容;养体则涵盖了饮食、锻炼身体、生活习惯等方面。古人的养生思想尤其重视养心。  孔子最著名的养生观念就是“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第十六》)。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指出其既失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  庄子,道家的代表人物。享年89岁。他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少私寡欲,静心养性,超然自得三个方面。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dài)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欲望的海洋却浩瀚无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庄子的益寿格言是:静则无为,无为则俞(yú)俞(高兴),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写了一首《摄养诗》,诗曰:“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chēn)。炎凉变诈(zhà)都休问,任我逍遥(xiāo yáo)&过百春。”诗歌形象体现了古代养生之精髓: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人生的道路坎坷不平,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只要你看透世间炎凉诡诈,保持良好性格、乐观情绪、高尚涵养、健康生活习惯和欢畅心境,就能益寿延年。  4、“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讲到“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老子在《道德经》里,最早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即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总之,“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首先,我们的生活要顺应人生际遇的变化。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面对或坎坷或顺利的人生际遇,我们要能看远,看透,看淡。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人生短短数十载,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所以,人生的真谛应最终归结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感上。这样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二》中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意思是孔子六十岁不再争强好胜,七十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出规矩。也就是说,老年时代,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应该有一份对世事洞若观火的睿智,应该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淡然,享受美好的夕阳。   其次,我们的生活要顺应时令节气,尤其是要顺应四时的自然变化。人的养生第一原则必须是顺四时而适寒暑,适应春夏秋冬当时的气候,和它合为一体。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cān)天地”(《灵枢(shū)·刺节真邪》),“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老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自然条件中生活,生活习惯和适应性不一样,生理特点也有差异。但只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要求,根据气候变化,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起居、饮食、运动、房事等活动,就可以达到阴阳调和、颐身养神、祛病延年的效果。  所以,我们的生活如果真正做到顺应人生际遇的变化,顺应时令节气的变化,效法自然的话,就合乎天地运行的法则,就迈向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5、甘于平凡,树立正确的快乐观。  人生中什么是最幸福最快乐?有人认为有权、有人认为有钱,有人认为住上200平方最幸福,《蜗居》里的人认为有个小小居室就是最幸福,各人的幸福观和快乐观都不一样。古人对幸福和快乐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三乐”。《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大概意思是:君子有三种快乐的事,这三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父母健在,兄弟安好,是第一种快乐;抬头不愧对天,低头不愧对人,是第二种快乐;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教育他们,是第三种快乐。其内涵实际上是一乐为亲情,二乐为良心坦然,三乐为自身事业。  这三种快乐在我们看来,好像很平淡、很简单,都是不关重要的小事,正如孟子强调的三种快乐与治理天下没有关系,也可以说是与功名无关。同志们可以想一想,我们当干部什么时候感到最痛苦、最可怕,就是违法乱纪终日提心吊胆被党纪国法惩治时;什么时候最幸福最快乐,就是家庭和睦、心地坦然、群众认可时。想清楚这个道理,我们就能体会到孟子所提倡的“君子三乐”中的大智慧、真快乐。其实质是教育我们排除物欲、权力的诱惑,在平淡中体会幸福、享受快乐。  第一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小时候,我们对这一乐或许体会不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会起来越深。有什么比得上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更幸福,有什么比得上“子欲养而亲不在”以及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更伤心?作为领导干部,我们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如果不善待手中的权力,当你违了法,出了问题时,锒铛入狱时,父母妻儿兄弟都见不着,贪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你又哪来快乐,亲人又何来快乐。父母妻儿兄弟都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最爱我们自己的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吗?这样的人无疑是自私、无情的人,肯定也是做不好官的。如果把官位和权力当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惠其民,既为群众办了事,得到群众认可,又维持了家庭的完整幸福,这种人无疑是快乐的。  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ò)于人”。旨在告诉人们要凭良心做事,要诚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领导干部做事,讲通俗一点就是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做事要凭良心,做到“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增广贤文》)。严格来说,就是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邓小平同志说的:“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我们的官位、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对党和人民负责,做到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丝毫个人利益。如果真的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内心澄澈透明、心平气和,幸福感、快乐感自然高。  第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作为一名导师,所以他把教书育人作为了自己的第三乐,乐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对照孟子的第三乐,我们领导干部也有自己的育人事业。一方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都管理着若干,甚至几十、几百个下属。如何既做好一名领导,又做好“老师”,为自己的下属“传道授业解惑”,促进他们增长才干、健康成长,也是我们的责任。看到自己的下属能事业有成,既是他们的快乐,我们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另一方面,领导干部通过努力“得天下英才”,将一些“英才”团结到自己手下,为地方和部门所用、为党所用,有力地推动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推动地方发展,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快乐。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如果大家都能乐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做好工作为乐,脚踏实地为江门的各项事业作出贡献,得到群众的认可,这种人无疑是幸福的。  明白了“三乐”的道理,我们就能明白什么叫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就不会为功名所累、为钱财所困,真正做一个快乐老人。  二、历史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具体案例  历史上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事例不胜枚举。回首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光辉历程,处处可见老年人学习、创造、奉献的足迹。  (一)老有所为的案例  1、吕望兴周: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名望,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他开创了“老有所为”的先例。姜子牙“七十而相周”,此时他已是风烛残年的迟暮之人了。在七十岁这个颐养天年的年纪,未来的“武圣”才开始他人生的辉煌。姜子牙老年时在渭水边垂钓,为周文王所常识,官封太师。先后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东征西讨,伐纣倾商。周王朝建立后,又助周成王平暴镇反,定国安邦,因战功卓著,被周武王封为齐侯,为齐国的第一位国君。对于姜子牙出山的年龄,在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尉缭子·武议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 。文中意思是说,姜子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小店卖过食物。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过七十岁仍没有君王听取他的治国安邦之道。虽然他年事已高,满头白发,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抱负和信念,直至遇到文王,最终找到了施展才能与抱负的机会,成为古代老年而成就大事业者第一人。  2、孔子修经:孔子自身就是“老有所为”的典范。孔子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政治纷扰、生活纷扰。他在54岁时就任鲁国的司寇(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在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中不畏强齐的肆虐,维护了国君(鲁定公)的庄严,而获得了声誉和好评。由于“礼崩乐坏”,其政治主张和抱负不能实现,在离职后用14年时间周游列国,又未能如愿从政。孔子从68岁起整理古文献,编纂和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大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教育事业,也为中华古文化保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他至死都参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正如他自己所概括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廉颇存赵: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的典型代表。一提起这位老先生,人们就会想起“负荆请罪”,还有那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老而伏骥,志在千里”、白发白须的可敬可亲形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赵国国王询问老将廉颇情况时的一句话。意思是廉颇现在老了,还能吃饭吗?身体还能胜任领兵打仗吗?古人是以能不能吃饭作为武将能否打仗的标志。年老的廉颇当时住在魏国。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魏国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给了唐玖很多金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他的努力虽然因奸相郭开的从中破坏而归于失败,但他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廉颇老矣”,仍壮心不已的完美爱国者的形象。历史已证明廉颇虽老,但虎威仍存,远远高于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4、巴金: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老年得了“帕金森症”。手脚不能活动,握笔困难,有时写一个字要花几分钟时间。顽强的巴金老人,在晚年还坚持校完了10卷本《巴金译文集》,每卷写了《代跋》,还写完了《告别读者》一文。他经常讲,人的生命意义在于奉献。巴金给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26卷本著作和10卷译著,全部捐赠给国家。  5、陈白沙(公元年),原名献章,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从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创立了“江门学派”。 & 陈白沙“孝”的思想非常深厚,他对母亲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是一个“大孝子”,其敬老事迹令人感动。据载,陈白沙中年时身体不好,而他的母亲年已七十,身体不错。陈白沙担心自己万一早逝,就不能尽养母之孝,所以每天都祷告,希望苍天保佑他能为母送终后才离世。这期间,广东左布政彭诏多次劝陈白沙出任官职,但陈白沙婉拒,因为他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母亲。   陈白沙五十六岁时,以奉母终养要求告老还乡,此后终身不仕。陈白沙晚年在家乡读书讲学,过起了自认为“既买锄头又买书,半为农者半为儒”的生活。他专心于教育,逍遥于自然,领略湖光山色,怡养浩然自得之性,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学术宗旨及不离日用、于时事处现“本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理论,最终完成了其心学的思想体系。他“持正义、爱黎民、轻富贵、安清贫”,广纳学生,以身传教,以德化人,带出了数千弟子。他晚年最得意的弟子和学术继承人,是后来身兼礼、吏、兵三部尚书职务的重臣湛若水。陈白沙晚年还发明并使用茅龙笔,其字体书法苍劲有力,别具风格。白沙书法的出现,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使明代书法为之改观。这是白沙在书法造诣上的一个贡献。  6、李熊光:江门市老市长李熊光同志,2000年刚从市政协主席的岗位退下来,就挑起了市关工委主任的担子,奔走于五邑各地,调查研究,首创“十个一”活动,十年来建立起一个从市、区、镇到基层的庞大的关工网络,发动和组织了13万“五老”关工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办了实事好事上百万件。“十个一”活动得到了省关工委的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中国关工委对此批转推向全国。李熊光同志因此获得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和突出贡献奖。他年逾古稀,坚持这一工作近十年,保持了健康的身心和旺盛的精力。(注:“十个一”活动,即为青年作一次辅导报告;写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一条建议;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做一件事;就青少年教育问题做一次专题调查;与青少年进行一次谈心活动;向青少年传授一项科学技术;帮教一个失足青少年;为贫困学生提供一点资助;办一点其它好事与实事。)  人生感悟:“有一份热,就发一光。”这是鲁讯先生的格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老有所为的事例。例如,李时珍从60岁开始到74岁,完成不朽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伽利略74岁完成“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 ”,为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的奠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托尔斯泰71岁写出长达20 万字的著名小说《复活 》;国画大师齐白石60 岁以后的作品更为传神入画, 直到90 岁高龄还作画不止;马寅初撰写《新人口论 》时,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左宗棠64岁抬棺出师,收回了伊犁,保住了新疆;而新中国的元老,更没有离退休的界线,仍然忠诚谋国,再造辉煌。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86 岁高龄还去南方调查研究, 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 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指明了航向。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二)老有所乐的案例  袁隆平(1930年——):被称作"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半个世纪,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誉为当代神农氏,他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袁隆平今年已经80岁,依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他说晚年还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他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到我90岁时,要争取实现超级稻亩产达1000公斤的目标。”80岁的袁隆平,希望自己90岁时还能造福人类,叫人既钦佩,又感动。袁隆平日常生活中喜欢拉小提琴,喜欢游泳,有时也和同事打打麻将。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对于“隆平高科”的上市,他说那不过是个数字--这就是他的财富观。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单纯,才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超级稻研究的兴趣,才能如此执着、持久地干一件事。执着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大的快乐不在事情的结果,而是在过程中;最后的成绩或成就带来的快乐,远不如过程的起伏跌宕来得有意思。单纯、充实,而且快乐,这样的生活必定也是健康的生活,身心健康就容易长寿。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为了防止自己思想窄化,此外还有助于激发灵感,让自己乐观一些、开朗一些。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2007年他说过:“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现在是77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弹性。我想再研究10年。”袁隆平虽已80岁高龄,但仍是一头乌发。袁隆平笑称,这和他不停止的运动有关。“我不但打球,我每天还坚持游泳。” 平时,袁隆平总喜欢拉着好友一起锻炼,到处宣传他的“生命运动论”。“我自己经常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过来一起运动,大家一起延年益寿!”习惯以“农民”自称的袁隆平运动并年轻着。   人生感悟:忘记年龄,快乐人生。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我们从“日历年龄”来讲,袁隆平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0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他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他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整天阳光灿烂,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三)老有所学的案例  金庸读博:金庸(1924——),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华人作家首富。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2005年,金庸以81岁高龄负笈剑桥修大学读硕士,毕业论文为《初唐皇位继承制度》,重点研究唐太宗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正、野史两部分,整合探讨唐朝王位继承问题。其后,金庸又于2007年起在剑桥修读历史学博士,论文研究唐朝史。媒体采访他:“你已经功成名就,很多学校也授予你名誉博士学位,为何自己要去读博士?”金庸回答说:“剑桥给我一个名誉博士,说这个比教授地位还高,我申请自己读,他们不接受,说这就相当于六年级去申请读一年级,后来我跟校长谈,他说一定要读,需要正规手续。这个就很麻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拿了几个A,几个B,都要出示证书给学校,还要考英文写作。一关关过去,过了3个多月,后来他们同意了”,“我读博士不为学位而是为了学问、学术。剑桥的老师、学生都很好,环境也很好,有利于进修。”今年已经86岁的金庸,终于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9月10日,剑桥校长同金庸论文导师前往香港,为金庸颁发博士学位,这是历史上剑桥校长首次去海外颁发学位。据说,金庸并不是剑桥有史以来最年长的博士毕业生,因为不少外国人退休后都回到校园,活到老学到老。资料显示,剑桥最老的博士生是一位91岁的英国退伍军人。  人生感悟:知无涯,生有涯,活到老,学到老。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当今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知识在加速更新,科技在日新月异,人们要适应变化的世界,就必须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以老人为例,也得学会如何使用洗衣机、微波炉甚至是电脑,不然就享受不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乐趣与便捷。终身学习方面,马克思年过半百才开始学俄语,以其超人的毅力和勤奋,半年时间就能阅读俄语原著。恩格斯一生掌握二十多种语言,70岁时又攻读挪威文,在生命最后几年还钻研医学。毛泽东年逾古稀学英语,一个单词背十多遍。鲁迅先生在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还有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每天晚上看书学习,这个好习惯已坚持了几十年。  三、老干部如何做一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  老干部退下工作岗位后,如何向前人学习,做一个健康快乐有为的老人?在此提几点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一)健康快乐是老年生活的核心理念  当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主要是对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追求。生命质量在于健康,生活质量在于快乐。目前我国老人的寿命正在延长,百岁老人并不少见。 但长寿并一定健康, 并不等于生活质量高。我认为只有既长寿又健康, 活得开心、轻松,还能余热生辉有所作为、奉献社会,才是幸福的晚年。  2009年6~7月间,有专家学者在广东老干部大学,以及在上海市老干部大学、山东老年大学、吉林省老干部大学和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等兄弟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对老年学员及其家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6496份(其中:广东2245份、上海1389份、山东775份、吉林1071份、广州市1016份)。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1、有一种提法:把“健康快乐”作为老年教育目标,使老年学员通过“学、乐、康、为”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成为有较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健康、精神生活愉快的“健康快乐”老年人。您的看法是:A.赞成、B.说不清、C.不赞成。  调查结果:答A的92.56%。  2、您上老年大学的学习目地和诉求主要是:A.休闲娱乐,欢度时光,志趣交友,寻找寄托。B.健康身心,愉快生活,完善素质,适应社会。C.重新奋发,提高素质,补充新知,圆大学梦。D.毕生奉献,再创业绩,服务社会,老有所为。E.其它(可自己补充)。
&  调查结果:答B的57.85%,A的24.69%,两项可相加为82.54%。  3、您的家人最希望您上老年大学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A.有所娱乐、有所寄托的“休闲”老人。B.身心健康、愉快生活的“健康快乐”老人。C.素质更高、知识更丰富的“知识型”老人。D.重新奋发、再创业绩的“奋发有为”老人。E.毕生奉献、服务社会的“奉献型”老人。F.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大器晚成”老人。G.其它(可自己补充)。                               
 & 调查结果:答B的57.07%,答B、A、C的可相加为87.96%                & 4、人生中有许多需要,您认为老年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A.健康快乐、B.物质富足、C.精神安慰、D.更新知识、E.提高素质、F.服务社会 G.其它(可自己补充)。
 & 调查结果:答A的75.03%,答A、C的可相加为80.51%   5、人们在交往中经常相互祝福,在老年阶段,您最喜欢听到别人祝您:A.健康长寿、B.健康快乐、C.生活愉快、D.万事胜意、E.其它(可自己补充)。       调查结果:答B的占53.68%.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老年学员赞成“健康快乐”的生活理念。对于老年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健康快乐”更重要的了。可以说,“健康快乐”理念创造性地丰富了“养”的内涵,减轻了“医”的压力,明确了“教”的目标,弄清了“学”的目的(学习是为了健康快乐),提升了“乐”的品位(是快乐而不是享乐),增添了“为”的能力和乐趣。  相对于“健康、快乐”这个根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都只是手段。如果说还要搞“研究”,就算你协助钟南山研究抗“非典”,不也是为了人们的“健康快乐”吗?就算你协助军事科学家研制洲际导弹,也都是为了遏制、消除战争,以保卫人们的“健康快乐”;你协助企业创造物质财富也都还是为了人们的“健康快乐”。“老有所为”是国家和人们对老年人的鼓励,不是给老年人的任务。党和国家真正给老同志的首要任务是休养,休养的最佳状态是什么?健康快乐!退休后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健康快乐,如果与健康快乐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因此,老同志“老有所为”应该是“量力而为”,是促进健康快乐之为,余热生辉之为,实事求是之为,不量力而硬为之对健康快乐无益。“促进健康快乐之为”正好,如损害健康快乐而“为之”,并不值得提倡。但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  我市老干部大学的发展十分迅速,经过三年的发展,在校学员由500人发展到1300多人。老干部大学是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载体,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有益健康”为办学宗旨,理所当然要把“健康、快乐”作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仅要给广大学员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环境,授予健康快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大家树立科学的健康快乐观,使学员们都理解“健康快乐”理念的含义,自觉积极实现健康快乐,成为健康快乐的人。这是老年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一切有损老同志健康快乐之事,都不应该做;一切不是老同志自愿“乐而为,为而乐”,而硬性鼓动其为之的言行都是不应该的。“老有所为”不是老同志学习的主要目的。有些老同志激情燃烧或兴致勃发,“学”、“为”只争朝夕,起早贪黑,精神可“嘉”,但有违“健康快乐”的理念,对“健康快乐”之根本含义未全面理解,忽略“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结果劳累过度,这是没有必要的。  (二)如何做一个健康的老人  1、常言道:健康是福。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再穷的人也不会为了金钱而放弃健康;但最富有的人也会为了健康而心甘情愿放弃金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讲过: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老年人辛勤工作一辈子,经历了各色人世沧桑,带着一身疲惫的欣慰回到家中,可以安享晚年了,应该善待一下自己,把身子调养好,方可晚霞灿烂。老年人身体健康,本人愉快,老伴高兴,子女无忧,国家减负,皆大欢喜。实际上,老年人身体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2、什么是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的宪章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或安全状态”,也就是说,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提出21世纪健康新概念时又在后面加上了“道德健康”。这个关于健康的定义是比较现代、完整、科学的。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内容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  3、如何做一个健康老人?  (1)保养好身子。第一,预防重于治疗。老年人要重视健康教育, 学点保健常识, 学以致用。 要突破有病看病的狭义的 “老有所医” , 把治病转变到预防上来, 做到预防多于医疗。  第二, 注重调节护理。总的要求是: 以动养生, 以和养心, 以乐调神。在日常生活中, 常有自我感觉不适, 精神欠佳, 体力减退, 这预示着体内出现了阴阳失衡, 人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此时, 就要尽快采取调控措施, 阻止转化为疾病,促使阴阳从失衡到复归平衡, 将疾病消除在萌发阶段。 调节护理这一方法, 适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 如衣服的添减, 窗户的启闭, 枕头的调高与放低, 运动量的加减, 膳食结构比例的调配, 食量的增减, 均可按照身体舒适的状况进行调整。  第三,改进生活方式。老年人要保持健康,需做到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健康化,这主要体现在“吃、喝、睡”三个方面。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降低,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器官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对老年人的饮食应有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的饮食要做到营养平衡、适度、清淡、卫生、多样。喝足水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弱碱性的水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睡好是健康的标志,老年人要提高睡眠质量。  (2)调整好心态。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份良好的心态,比十服良药更能消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说明,老年人要注重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心理上的平衡。老年人退休是人生的重大转变,退下来以后,地位变了,处境不同了,生活空间突然变窄了,行动办事不大方便了,失落感、孤独感、无助感油然而生;走在路上还会碰到有意无意的冷漠目光,你会觉得人走茶凉,产生忧伤和凄凉感。这就是所谓的“离退休综合症”。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及时调正心态。  调整好心态,有三句话可以借鉴:一要看得惯。现代社会不断出现许多新鲜事,只要有利于社会进步,就要看得惯;二要想得开。社会在变革之中,还有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不要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要允许有个完善的过程;三要忘得快。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不愉快的烦心事,不要忧记于心,解脱得越快越好。做到八个忘记:  ①忘记年龄,保持旺盛活力。人的生理年龄是客观的,我们无法改变,但心理年龄则不同,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的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俗话说:“人不思老,老将不至”是有道理的。  ②忘记怨恨,宽容待人。一个人种下怨恨的种子,就想报复,甚至千方百计琢磨报复的方法、时机,使人一生不得安宁。忘记怨恨就心平气和,对长寿大有裨益。  ③忘记悲痛,从伤心中解脱出来。如亲人遇到天灾人祸或死亡,常使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时间过长即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遇到此类事时应想开一些,及时解脱出来。  ④忘记气愤,想得开,忘得快。人一气愤,气血堵塞,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因气愤而死亡。其实因一时之气而病死又有何益呢?  ⑤忘记忧愁,减少病痛缠身。多愁善感难免疾病抬头,现代医学认为忧愁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  ⑥忘记悔恨,过去的已过去。凡是使人后悔的事都随着岁月流逝而成历史,应该提得起,放得下,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久,只能伤心伤神,不利于健康长寿。  ⑦忘记疾病,减轻精神压力。人得了病多数被疾病困扰,总想身上的病,甚至担心日子不多,其实这毫无益处。因为精神专注于病,会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处之,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⑧忘记名利,活得更加潇洒。  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老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一到年龄,该退休了,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干革命变为“过日子”,一切从零开始,不要把票子、房子、车子看得过重,更不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脸色。的确,过去干革命也好,而今过日子也罢,都要善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是善待自己的表现。  (3)培养新的情趣和爱好。人从自然中来,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 在职时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 常会使人失去了真我之性。在步入老年后, 就要放下在社会上的面具, 还自己自然本性, 真实地度过每一天。现在老年人民间团体很多,例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老年体协、老年之家、老年活动室、老年同乐会等,这些组织开展了一些适合老年人参加的社会活动,能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消除失落感、不适应感、孤独感和空虚感。老年人要主动培养新的情趣和爱好,如喜爱琴、棋、书、画,球、拳、跑、爬,花、草、鸟、鱼,集邮、藏画、剪辑,养鸡、种菜等。实际上,一种情趣爱好就是一个保障身体正常运转的“安全阀”。医学家们认为,业余爱好具有较好的治疗价值,在消除疲劳、镇静安神方面常比药物更为有效。因此,医学家在总结业余爱好与健康的关系时指出:  爱书法——能延长人的寿命;        &   爱音乐——能增强人的食欲;  爱绘画——能开阔人的思维;  爱弈棋——能缓冲人的情绪;  爱赏鱼——能调解人的血压;  爱养花——能陶冶人的性情;  爱写作——能丰富人的想象;  爱集邮——能增强人的博识。  &(4)交往交友谈心。有些老年人一退休,立刻感到活动空间窄了很多,生活圈子小了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度过,感到很不适应,孤独感、失落感和自暴自弃的情绪随之产生。此时,搞好家庭内部的关系及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促膝交友谈心,对精神调节显得格外重要。  老年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增加交往的主动性。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老年人要主动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广交新朋友,重新组建新的人际关系。  二要增加交往的灵活性。老年交友,方式多样,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健康状况灵活选择。例如,离退休后老友聚会,相互谈心,交流情感,既节省时间精力,又互通了信息;书信往来,与身居他乡异地的亲戚、朋友联系,畅叙旧情,互相问候、鼓励,增加了解;每逢节日,老友之间,互惠礼品,以达“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之效;平时与要好朋友,互相串门,结伴外出,下棋打牌,谈话交心,其乐无穷。只要善于安排、运用,老年人的生活也会充满情趣。  三要增加交往的宽容性。要长寿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情要宽广开阔,对往日的冤仇不必计较,对新的分歧笑以对待,要做到“笑口常开,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四要增加交往的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是指年龄层次。不同的年龄层次有不同的心理、生理、智慧特征,正如俄罗斯谚语中所云: “童年——稚嫩,青年——无畏,老年——英明”。老年人最喜欢孩子,与孩子交朋友,增进了童心;青年人朝气蓬勃,与青年人交朋友增加了朝气;中年人成熟有为,与中年人交朋友增加了智慧;老年人豁达稳健,与老年人交朋友,格外亲切。多层次的交往,可使自己的性格受到影响,童心常在,延缓衰老。老年人广交知己,晚年友情更真挚。  (5)运动、健脑常坚持。体力锻炼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两者有序地进行交替劳动, 就能两全其美, 相互促进, 达到健身健脑的效果。 & 运动是健康之源。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一心只想享清福,缺少必要的运动,很容易疾病缠身。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实践证明,运动可以舒筋活骨,加快血液循环, 减慢生理性萎缩, 改善心肌营养和新陈代谢过程, 增强肌肉的弹性和张力,从而延缓衰老。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但运动必须讲究适度, 注意劳逸结合, 确保安全。  健脑是健身之首。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指挥中枢, 人的智慧才能、思维记忆、 视觉听觉, 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大脑的支配。因此, 健脑是健身之首, 健身锻炼应以健脑为纲, 这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重要。头脑就像一部机器, 要经常转动才不会生锈。科学家发现,老年人的脑细胞还在生长,适度用脑, 科学用脑, 不断地进行思维和分析, 促使大脑有目的地进行劳动和创造, 脑细胞就会变得活跃。人的脑细胞多了,活跃了,强健了,既抗衰老又可以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文学家之所以在耄耋之年依然才思敏捷,记忆惊人,生机勃勃,精力旺盛,身强体健,长寿延年,其奥秘也就在此。所以,人们把读书学习称作“无形的良药,无言的医生”。读书学习是一种“头脑体操”,老年人不能轻视, 要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的内容很多, 如读书、看报、 动笔撰写文章、 学书画、 听课、 唱歌、 跳舞等, 在学习中勤思考, 多动脑, 摄取知识营养, 充实自我。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超过65岁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是说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但同时日本也是一个长寿国家,平均寿命82.1岁,女性寿命连续20多年蝉联世界首位,男性寿命也超过了78岁,仅次于冰岛位居全球第二。日本老人长寿的秘籍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有一个充实丰富的生活,有一个没有被生活和社会抛弃的信念和精神寄托。在2007年3月26日央视播出的“东方时空”的《岩松看日本》节目中,白岩松探询了日本老人退休后的生活,那些年过六旬就可以颐养天年的老人们不仅没有回家安享晚年,反而在退休之后又重返职场继续打拼,或者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街头巷尾到处是老年人忙碌的身影。除了工作,日本老人还在娱乐游戏方面培养兴趣,平衡心态,近年来,类似“头脑扫描”的电子游戏机越来越受到日本老人的欢迎,这款银发游戏可以帮助玩家判断自己的大脑年龄以及计算出大脑存在的压力,经过轻松简单地训练、游戏,起到放松大脑、提高脑力的作用,能有效防止头脑老化、老年痴呆。  (三)如何做一个快乐的老人:做一个“懂生活”的时尚老人  心理学认为,快乐是所期望的目标得以实现和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之出现的一种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快乐是一种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情绪状态。不管是物质的享受,还是精神的满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是人类的本性。不论对快乐如何理解,我们所追求的都是我们认为快乐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和决定快乐有许多要素,诸如心理健康、人格健康、情绪健康,情商水平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些要素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快乐不快乐,就看我们如何修养。   首先,快乐是一种角度、一种方法和态度。不是我们的身边没有快乐,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要正确。一个快乐的人,并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如果总不能满足,心中就无法体验到快乐。我们对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只要用一颗爱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生命就充满感动与绚丽,快乐就会与你相伴。要做到豁达超脱,知足常乐。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的是老人以不贪为贵。俗语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如果人生在世,忧名、忧利、忧私、忧家,难免包袱沉重,压得喘不过气来。心绪烦躁的人是不可能快乐的。
  其次,快乐又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和境界。生活要追求快乐,有的人,追求学问、名位、财富,是为了快乐;有的人,拿得起、放得下、心知足、心宁静,也是为了快乐。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美化心境,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  再次,快乐还是一种习惯、观念和思想。林肯说过:“你想要多快乐,你就能多快乐。”难得糊涂是快乐,笑对挫折是快乐,活得简单是快乐,身体健康是快乐,获得成功是快乐,失去机会想得开也快乐。快乐很简单,只要你养成一种习惯,认真去体会,就会发现快乐其实就在身边。  第四,快乐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和素质。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追求快乐,但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因为快乐是一种智慧、能力和素质,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积累、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引自《人民日报》2009年4月13日“人民论坛”《快乐是一种能力》,作者张保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学习掌握自己的情绪是成为文明人的基础”,“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故言之,工作的最高境界是乐于工作、以工作为乐;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于学习、以学习为乐;帮助别人的最高境界是乐于助人、以助人为乐;奉献的最高境界是乐于奉献、以奉献为乐。然而,一些人把快乐理解为个人感官之乐或理解为“享乐”、“享乐主义”,这种享乐是缺少价值目标的,把“快乐”视同“享乐”,就肯定认为其层次不高了。  (四)如何做一个有为的老人:精彩人生从60岁开始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及鸦片战争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条件艰苦恶劣,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微弱、因此平均寿命较低。在那个时代,人过半百(50岁)已进入老年,能活到古稀之年(70岁)已极少见。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把退休年龄定为干部 ,男60岁、女55岁工人,男 55岁、女50岁,就是从这个国情基础考察而来,也是基本符合人们生、老、病、死规律的。曾几何时 ,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医学的进步,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变得更健康,老年人寿命不断延长。现在发达国家人的寿命普遍是76岁左右,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3岁。过去,人类的寿命每100年才增加1岁,但近几十年来是每10年就增加1.1岁。今日的“老年”已成为一个活跃的、不断推迟的变量。1995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根据全世界人口健康水平提高及平均寿命普遍延长的现实 ,颁布了新的年龄分段标准 ,即45岁以下的人称青年人 ,46岁至60岁的称中年人 ,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 。而在老年人当中,又将 60至 75岁的称为“年轻的老年人 ”,76岁至90岁的称为“中年的老年人 ”,对90岁以上的人才称之为“高龄 ”或“高寿”老人。当前国内外科学界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观点,即人的最大寿命可能是120~130岁。  这表明 ,当今世界上进入传统的“老年”的人群 ,不仅还有很长的预期寿命,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具有充沛的生命力,能为社会放出光和热。干部退休,决不是人生的“落幕”,也不意味着只能“坐在凉台上打瞌睡”,或“蹲在屋檐(yán)下看奕棋”。人到六十才走过一半。大文豪廖沫沙的书房言志诗写道:“八十不称老,七十尚年小,人生满百岁,正是风光好。”人到六十退休,应视为只是换一条跑道继续前进的睿智选择。  实践证明,老有所为是“六个老有”的中心环节 ,抓好了老有所为,可以改善“有所养”,减少“有所医 ”,促进“有所学 ”、“有所教”,增添“有所乐 ”。从发展老龄事业来看,它通过“老有所为”,带动“有所养”、“有所医”、“有所学”、“有所教”和“有所乐”,使“六个老有”全部盘活,老年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从老年人自身来说,参与了发展,“孤独感”、“落伍感”、“差距感”将逐步消失,自身价值得到实现,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我市离退休女干部中有一位老大姐帖家彬,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她乐观面对,化悲痛为力量,耄耋之年把身心投放到“夕阳红”歌舞队,编导结合,到处演出,人们称她越活越年轻。可以说,“老有所为”利国、利民、利己。    老年人要树立“第二青春”意识。“第二青春” 是形容老年人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 保持青春永驻是 “老有所为” 的前提。从精力和体力上讲, 老年人不如年轻人充沛,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 正像年轻人有自己的优势那样, 老同志也有自己的优势, 老同志阅历深、见识广、 经验丰富, 政治上、思想上成熟老练、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强, 思维更加缜密周到, 这也是年轻人不可比拟的。退下来并不意味着自我价值、个人能力的终结, 依然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人民、 为社会、为企业做出新的贡献, 使自己的生命在晚年继续闪光, 重新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 老年人要破除畏老惧老的思想, 树立 “第二青春” 意识, 积极参与社会, 创造财富, 发挥余热。  老年群体是个巨大的人才库。老同志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多渠道多方面实现“老有所为” ,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  一是在决策、参谋上发挥作用。老年人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一些老干部、老专家,有着极高的政治觉悟,有理论、有水平 ,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后 ,看待问题往往能高屋建瓴 ,切中要害。因此 ,在重大问题决策时 ,我们要多请老同志当参谋 ,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这对避免或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老年人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在其身体健康状况允许时,可以走向社会进行二次创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单位都存在人才断层问题,许多老专家、老技师、老教师和老工人都可以重新返聘到工作岗位发挥作用。在有些岗位,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坚韧持久的意志,有稳定平和的心态,有善解人意的宽容,比年轻人更具有优势,可以和年轻人的经验互补。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兴办老年经济实体 ,在经济大潮中一展才华。  三是在科技服务中发挥作用。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和兴趣 ,建立老年人才交流中心 ,为其牵线搭桥 ,提供信息 、项目,发挥老年人专业技术经验的优势 ,鼓励他们从事各类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科技咨询 ,人才培训活动 ,并积极创造条件 ,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  四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发挥作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市今明两年的一项大事,明年中央文明委就要来我市验收。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创文活动,发挥自身专长,发挥老同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员、实践者、监督员,开展有趣、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文明一点,更和谐一点,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创文活动,人人都为创文加分,共同推动江门的文明和进步。&&&&&&& 五是在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今年是我市关工委成立十周年。十年来,全市有十多万“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奔走在校园内外,活跃在社区农村,教育、关爱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据统计,十年来,通过全市关工组织募捐助学、助残,资金累计达3200万元,资助贫困生91000人,全市5万多名老年人志愿者,对27000名失足青少年进行了帮教,帮扶失业青年就业3万多人。此外,提出了2.7万多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建议,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做了5万多件好事,向青少年传授科技1万多项,780多名网吧义务监督员,奔走在大街小巷,劝诫未成年人不要进入网吧。“五老”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和全社会的尊重。  六是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老同志的生活空间主要是在社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如担任义务信息员、调解员,及时化解社区各类小摩擦;参加社区治安义务巡逻,帮助消除治安隐患,维护一方平安;参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精神生活,等等。  当一个人步入两鬓银丝的世界,意味着跨入人生之秋。秋高气爽,惹人喜爱。秋天虽带点忧伤,但是它宁静、成熟、丰富,翠绿和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染,希望与回忆相间(林语堂:《人生自然的节奏》)。进入人生之秋,依然雄心倍增,读书、思索、写作和早爬山,晚游泳,午浅酌,就会保持红光满面,步履稳健,思维敏捷,感觉新锐的健康状态。唐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诗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只要我们能“偷闲学少年”,“聊发少年狂”。保持一颗童心,就有可能让健康快乐的生命,奏出多彩的乐章。如秋菊之浓艳,秋日之灿烂,秋实之饱满,秋光之无限,生活过得充实、潇洒、欢乐,踔厉风发,高质量颐养天年。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搞好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做好老干部工作,把老干部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来谋划,作为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推进,着眼于实现六个“老有”,努力把老干部工作做得更好,为老同志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创造良好条件。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快乐老人的健康歌》,衷心祝愿我们广大老干部、老同志拥有一个健康、快乐、有为、幸福的晚年。   
 &《快乐老人的健康歌》  心情开朗, 百病难入侵;  保健食品, 使用莫片面;  良好环境, 养生又益心;  摆脱孤寂, 生活更美好;  定期体检, 疾病早知道;  培养兴趣, 生活更精彩;  合理膳食, 防病保安康;  戒烟限酒, 健康最重要;  适度锻炼, 强身更防病;  规律生活, 健康又长寿。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