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出现了工业化,而中国金牌没有英国多没有?

您的位置: &
根据材料而分析英国工业化 正文
根据材料而分析英国工业化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材料题主题式分解--工业化主题
工业化主题
1.(2015?安徽安庆三模?36)(3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9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工业化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得出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一?机户……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几个角度分析,得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科技缺乏创新。??
(2)据材料二中?图例?文字说明部分归纳得出工业、交通、城市化等几个角度,据材料二?进口棉花?、?出口纺织品?结合所学得出: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3)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三?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矿务局、铁厂?得出中国从重工业起步,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据材料三?创办人?分析得出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第二小问缺陷,,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分析得出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答案】(1)变化: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分)
因素: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科技缺乏创新。(9分)
(2)状况:棉纺织业成为新兴工业;煤、铁工业快速崛起;铁路、运河、海运等交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9分,答出三点即可)
(3)差异:英国从轻工业率先开始,中国从重工业起步。英国主要是私人资本创办,中国主要是清政府和地方官僚创办。(6分)
缺陷:没有改变封建制度。(3分)
2.(2015?安徽马鞍山三模?37)(26分)中国和英国在前近代时期经济发展都已达到了原始工
业化阶段,但二者的出路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利润的再投资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都是绝大多数英国投资的资金来源,这些投资又反馈到那些创造利润的工业部门”。技术革新是提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生意兴隆的商人抱着极大的兴趣赞助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工业,特别是那些实行技术革新、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工业部门和企业,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资金支持,必然会使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充满生机。
――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到1700年英国的制度框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一…?它发展了一套包含在习惯法中的有效的所有权。除排除了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资源配置的障碍外,英国已开始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了。现在舞台已为产业革命布置就绪?。
――摘编自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
“我们(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原本不像英国普通法那般复杂,没有那么多政治的和民事的功能,也没有那么严密的组织和发达的技术手段,因为,我们的法律基本上只是礼的附庸,既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也不能用以度量自由,更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而设计的,它的重点是在对农民的治理,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社会秩序的安定。”
――摘编自粱治平:《法辨一一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英商业资本流向的不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法律制度对待工商业活动的巨大差异。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化发生条件的认识。(14分)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主题
【解析】(1)依据材料一图片标题?徽商的豪宅??康百万的庄园?并结合教材所学,对中国商业资本的流向可以概括为买房置地等非生产性领域;依据材料一?投资又反馈……工业部门?、? 商人……赞助制造业……?等关键信息,概括为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化。
(2)第一小问?差异?,依据材料二??它发展了……有效的所有权?、?用专利法来保护知识的私有权?、?我们的法律……不是用来维护人的权利……,不是为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对农民的治理,……社会秩序的安定?等主要内容,可以从所有权、知识产权、治理人民等角度对比区分;第二小问?认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环境、意识形态、政治前提、所有权、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等角度归纳即可。??
【答案】(1)不同:中国:绝大部分用于修建豪宅、购置地产、修建宗祠等非生产性领域,很少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用于扩大流通规模。(6分)
英国:商业资本不断转化为工业资本,特别是那些为提高利润而进行技术革新的工业部门。(6分)
(2)差异:英国:法律明确和保护所有权,用专利法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传统中国法律是治理人民的工具,不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缺乏调解和处理民事、商业的法律。(8分)
认识:工业化的发生需要具备社会环境、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等条件;保护所有权,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和创业,减少行政干预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6分)
3.(2015?四川德阳四校高三3月联合测试?13)(32分)近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的社会。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3分)试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材料之外的其他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爆发。(答两点即可,6分)
材料二 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等阶级之外,在城市中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如买办、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同新的经济关系血肉相连,又构成了整个社会变化的基干?。
(2)写出材料二中属于史论内容的标号。(2分)材料史论认识洋务运动的视角是什么?(2分)请结合史实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简述洋务运动的影响。(6分)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
――据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描述曲线A代表的经济理论影响力的演变历程。(6分)并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7分)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斯大林模式?;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工业化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市场?、? 资本?、? 劳动力?等关键词直接概括;第二小问分析,一是抓住题目设问中的?材料之外因素?,二是紧扣?如何满足?来回答,结合教材所学,可以从政治前提、生产原料、技术积累等方面来归纳。
(2)第一小问标号,首先要清楚?史论?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然后根据材料二,可以作出判断;第二小问视角,根据材料二中?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国人的生活面貌……除传统社会……阶级之外,……产生了一批新的社会力量?这一关键信息进行判断;第三小问影响,按照文明史观的思维模式,结合教材所学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角度的变化来归纳即可。
(3)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三中曲线开始的1776、高潮的1850、下滑的1929、低谷的波段、重新开始的1981等几个时间点和所学知识,以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主要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把几个变化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重大经济现象对应列举即可。??
【答案】(1)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3分)
分析:政治: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代议制。
原料: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充足的原料。
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答两点即可,6分,如答交通、思想等因素可同等给分)
(2)史论:③(2分)
视角:社会史观(2分)篇二:海淀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主观试题详解(老蔺版)
海淀区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主观试题详解
主观题部分
解题方法分析:规律:结合材料就是“依据材料”总结相关“阶段特征”;“结合所学”就是依据教材总结相关“阶段(时代)特征”。
教材中的经典(标准)用词就是答题的“得分点”(关键词)。
33.(本题满分24分)棉纺织业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部门。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对近现代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①“人们看到一些上流人士穿着印度棉织物……,那个时候,王后本人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日本花棉布(做的衣服)出来见客。//②还不止此,因为我们的家里、书斋里、卧室里都充满了这些织物:窗帘、垫子、椅子乃至卧铺本身都是白棉布和印花棉布。”//(概括流行)
③同时在各方面响起了责难和抱怨的大合唱。(反对)//④如果人们继续宽容这种外来的竞争,那么英国的民族工业、享有特权的毛纺工业将会怎样呢?//⑤我们知道,毛纺工业是不惯于耐心忍受任何竞争的。(反对理由)//⑥英国议会赶快使它得到满意,1700年颁布了一道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棉织物输入英国: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3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分)
解题分析:第一问:英国议会为什么要颁布1700年的禁令?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题干:1700年。材料:1700年颁布禁令;《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空间:英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英国议会 颁布 1700年禁令 疑问词:“为什么”。
设问:英国议会颁布1700年禁令的“原因”。此题题干中没有明确“依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答题,应属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教材中无相关内容,实际上只能依据材料回答。(参见以下第三步和第四步)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本材料共分2段,共6句独立语句。
重复词:印花棉布;印度中国;毛纺工业;竞争。
归纳大意:①②亚洲等国(印度中国)的纺织品广泛存在于英国人的生活之中。③④⑤英国人反对这种现状(外国纺织品进入英国或外国纺织品与英国毛纺工业竞争)。⑥英国议会(资产阶级)1700颁布禁令禁止亚洲国家的印花棉布输入英国。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结合题干和材料回忆所学相关知识(历史名词),即使题干设问不要求结合所学,也应做为外围知识辅助理解题干和材料。
教材在讲述16C-18C前世界市场形成初期,亚洲国家(殖民地)与英国贸易;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国贸易(出超),英国贸易逆差。但未涉及英国国内贸易内容,因此无法为答案提供依据。
第五步,规范答案。
从材料内容分析,③④⑤应为英国1700年颁布禁令的原因。③英国人反对外国纺织品进入英国;④⑤英国人担忧外国纺织品大量进入,对英国毛纺工业不利。
从因果关系推论,外国纺织品进入英国,损害了英国毛纺织业的利益。英国议会颁布1700禁令,必是为了维护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利益,保护民族工业。
(1) 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原因:满足毛纺织工业发展的要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答重商主义(强调出口)也可),保护传统的毛纺织业。外国制成品的进口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③④⑤)
从参考答案和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多数提到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保护英国(棉毛)纺织业”。少数学生提到“贸易保护主义(或重商主义)”。“外国制成品的进口”很难归纳出来,多回答“中国印度(亚洲)等国的纺织品进入英国,不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可。
学生补充: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缓和外来竞争引发的社会矛盾。(应为间接影响)
解题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论,该禁令的颁布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同上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推论”“该禁令颁布将产生的影响”。疑问词:“怎样”。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重复词;归纳大意,同上。
由于材料中没有直接提到“影响”内容,只能“依据材料”或“结合所学”加以“推论”。从材料可以推论出,1700禁令限制外国纺织品进入英国,必然有利于英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结合所学”可以推论,1700年之后60年,由于纺织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因果规律:一个历史事件之后发生的事件就是它的影响)
第五步,规范答案。
参考答案:第二问(2分):影响:促进英国纺织业发展(因果关系推论),引发英国的工业革命(所学知识;因果关系推论)。
学生补充:影响:推动资本原始积累(1700禁令―进口减少―纺织业发展―推动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圈地运动(1700禁令―进口减少―纺织业发展―刺激养羊业发展―推动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早在14-15C已出现,并非因1700禁令出现。“原始积累”与“圈地运动”都不如“工业革命”更重要。分值限定情况下,应优先答“工业革命”。
总结:从参考答案和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多数提到了禁令“促进英国纺织业发展”,阻碍了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中无此内容)。少数学生提到了“引发英国的工业革命”。
此问得分:平均2.9分(2班)(总分5分)答题状况正常。
改进:1。增加材料分析和归纳的练习,提高精炼总结知识点(关键词)的归纳能力。
2。应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点)。
33.(2)材料二
①棉花如果没有取代亚麻、羊毛,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很难想象工业革命会取得成功。//②当初,欧洲人如果不是依赖殖民地的棉田取得棉花,而是在自己土地上种植棉花,那么它对欧洲土地、水、人力的需求势必增加,进而很可能使工业革命受挫。//③棉花没有大规模移植到欧洲。//④对欧洲而言,这或许是万幸之事。//⑤亚洲很多地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严重的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系统。//⑥棉花是用水量大的作物,产棉区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非常严重。//⑦英格兰的新纺织厂机器隆隆作响,预示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⑧而那些在自家附近棉花的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等问题斗争。
//⑨英国人的目标要锁定印度。//⑩殖民当局在印度征服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
――摘自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及其对殖民地的影响。(5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题干:英国工业化:时间:18C60S―19C中期。材料:工业革命时间为18C60S―19C中期。
空间:欧洲;英格兰。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依据材料二;英国;工业化;殖民地;关系;影响。
隐性疑问词:什么关系?什么影响?。
设问:依据材料二;第一问:分析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第二问:其(指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对殖民地的影响。
解析:第一问:“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应指对双方的相互影响(作用),即英国的工业化对殖民地的影响和殖民地对英国工业化的影响。材料中不仅有英国还涉及到欧洲。
第二问:其(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对殖民地的影响。
解析:应为“英国等工业化国家(欧洲)与殖民地的主从关系”对殖民地的影响。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材料二,共10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棉花;工业革命;欧洲;英国(英格兰);殖民(地);土地;水;严重;印度。 归纳大意:①棉花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布料来源,推动了工业革命。②③④殖民地种植棉花,对欧洲的土地和水(环境)有利。⑤⑥⑧殖民地(亚洲)种植棉花,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环境。⑦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⑨⑩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种植棉花。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依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结论,工业化时期的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应为“主从关系”,殖民地为英国等工业化国家提供原料和市场。但题干没有要求使用教材内容。
第五步,规范答案。
第一问:“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
参考答案:关系:殖民地为英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1分)(出自①)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的保护,(1分) (出自②③④)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1分) (出自⑦。殖民地给欧洲带来的正面影响)
补充:参考答案中没有“英国”,与题干设问要求不符。可改为:“有利于(英国和)欧洲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英国和)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
回答“殖民地提供市场”“推动殖民地经济发展”等不得分,因材料二中没有相关内容。
第二问:其(指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对殖民地的影响。
参考答案:影响:造成殖民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出自⑤⑥⑧)(材料二中,对殖民地的负面影响)
补充:给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
非材料内容: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疑问:材料中⑨⑩“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种植棉花”内容并未在答案(答题)中使用。 总结:学生回答“英国的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关系”时没有关注材料相关内容,如,“有利于欧洲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出自②③④)“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出自⑦),其中尤其没有注意材料中对“欧洲”表述,没有注意材料中有关“导致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出自
⑤⑥⑧)的表述。
此问得分:平均3分(2班)(总分5分)答题状况正常。
教学改进:1。增加材料分析和归纳的练习,提高精炼总结知识点(关键词)归纳能力。
33.(3)材料三
①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特别沉重,它的萧条达22年之久。// ②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了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的洋货(包括棉纱和棉布),便拼命地向中国推销。// ③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和1872年相比,下跌最低的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④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从年,棉纱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棉布进口量指数由100增加到127。//⑤洋纱进口增加的数量远远比洋布增加数量多得多……//⑥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指出:“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⑧……中国手工纺织业被破坏的过程也基本如此。//
――于素云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3分)你如何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3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题干:无具体时间。材料:1873年;1883年;从年。均为19C中后期。
空间:欧洲;英国;印度中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依据材料三;所学知识;英国;棉纱;倾销;中国;原因。
隐性疑问词:什么原因?。
设问:第一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棉纱大量倾销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问:评价这一倾销过程的影响
解析:第一、二问的设问内容都比较明确。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材料三,共8个独立语句。
重复词:棉纱进口量增加;洋货(洋纱洋布);棉织品;跌价;英国(不列颠);中国;印度;手工纺织(手织机手纺车)。
归纳大意:①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的工业。②洋货(棉纱棉布)的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降低,向中国推销。③1873年到19C80s洋纱跌价。④⑤跌价的同时,棉纱棉布的进口数量增加,且棉纱的进口数量远大于棉布。⑥⑦⑧英国洋货(棉纱棉布)的倾销打击了印度和中国手工纺织业。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
依据教材,19C中后期的英国已经首先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工厂,不断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政治上使印度成为殖民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1840后鸦片战争)。经济上,殖民地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商品)倾销市场(材料也可看出),导致殖民地自然经济(手工业,“男耕女织”中的女织)的瓦解。工业革命后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
第五步,规范答案。
参考答案(3):第一问(3分):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棉纱产量大量增长;(所学知识推论) 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来自材料①②③分析)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学知识推论)
学生补充:沦为半殖民地;国门被打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结:大多数学生提到“经济危机导致棉纱价格下降”;一半学生提到“:英国工业革命,棉纱产量大量增长”;少数学生提到“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列强侵略”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问(3分):影响的评价(商品倾销的双重作用 ):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材料⑥⑦⑧),促使“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所学知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学知识)。
此问得分:平均4分(2班)(总分6分)答题状况正常。
教学改进:1。增加材料分析和归纳的练习,提高精炼总结知识点(关键词)的归纳能力。
2。应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点)。
33.(4)材料四 棉花产量直接关系棉纺织的生产,更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我国的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变化如下表:
----依据嘛宇平等编《中国昨天与今天:国情手册》
(4)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8分)
第一步,确定时间和空间。
时间:题干:30年代―1949年;1952年;1983年。材料:中华民国时期到建国以后。1836年;1933年;1936年。1949年;1952年;1983年。
空间:中国。
第二步,审题干,明确设问。
关键词: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原因。
隐性疑问词:什么原因?
设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1949年;1952年;1983年棉花和棉纺织品产量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设问内容明确。
第三步,材料分段,归纳大意。
分段:2个阶段,解放前和解放前后。3个产品(棉花;棉纱;棉布)。产量变化,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共3类4组数据。
重复词:棉花;棉纱;棉布。
归纳大意:(1)解放前棉花、棉纱和棉布最高产量的数量,其时间分别在:1836年;1933年;1936年,都处于30S。
(2)1949年、1952年和1983年的棉花、棉纱和棉布产量指数相比,1949年是下降,1952年和1983年都在增长,属于题干要求的升降对比内容。
第四步,结合所学(回归教材)。篇三:历史新课标必修二五年高考真题演练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五年高考新课标真题演练
1.(2007海南卷)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2.(2008江苏)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3.(2008《人权和公民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4.(2009广东文基) A. 蒸汽机车
B. 电力机车
D.汽车 5.(2009山东文综)“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
A.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6.(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
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7.(2009全国卷1、2009山西文综)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2.(2010大纲版全国卷1)英国人麦考利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有时候略有停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13.(2010天津文综)馆。这届世博会反映了
A.①②③ B.
新课标全国卷)(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Z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 “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G
。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13分) 15.(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3) 近代世界史中,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材料三:1796年时,12021%,还有数70%。――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1830年的资产阶级,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1(5分)
(3(4分) (4(2分)
16、.(39)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致必要挖掘的具备。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 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据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走,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地,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 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表3:1875 ―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部分)
(26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4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参考答案: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根据材料而分析英国工业化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工业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