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辅导员24号文件建设的文件有哪些

党字〔2014〕27号:安徽工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字〔2014〕27号:安徽工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党字〔2014〕27号
各学院党委、机关党委、各党总支,各学院、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请贯彻落实。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
  2.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强化任务要求,加强配备和管理考核,提升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发挥团队作用,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为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打造一支敬业精神好,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学术素养厚的辅导员队伍,开创更加扎实有效、生动活泼、蓬勃发展的学生工作新局面。
  三、辅导员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
  3.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有
  (1)协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把握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不断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迅速报告并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
  (3)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自我意识、自我调节、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4)加强学风建设, 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引导学生勤学善学,开展学习促进活动,转化后进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服务和促进学生就业;
  (6)指导学生党团组织和班委会建设,做好各类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发挥他们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以及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活动,营造优良的校风;
  (7)做好班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困难学生资助等日常管理工作;
  (8)辅导员可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积极承担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党课和团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四、辅导员的配备选聘
  4.学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配备本科生辅导员,按1:300的比例配备研究生辅导员。辅导员的配备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专职辅导员带班一般不超过6个班级,兼职辅导员一般不超过3个班级。在保证配备数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结构。
  5.辅导员的选聘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新聘专职辅导员应为中共党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兼职辅导员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党员教师、党政管理人员或党员研究生中选聘。
  6.专职辅导员选聘工作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人事处牵头,联合学生处、组织部、学院等相关单位按照辅导员任职条件,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相关程序做好辅导员选聘工作,并在全校范围内对拟选聘的辅导员进行公示。兼职辅导员采取个人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人事处牵头,学工部和用人单位共同考核,报学校批准。
  五、辅导员的管理考核
  7.辅导员实行学校和学院双重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是学校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牵头职能部门,会同组织人事等部门与学院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学院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辅导员工作轮岗或调动,要征求学生工作部门的意见。
  8.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加强辅导员的年度工作考核。学校制定考核办法,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有学生评议、学院评议、学校职能部门评议等。定量测评根据工作职责设定,并把学风建设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类评优奖励、职级职务晋升、津贴发放的依据。对履行岗位职责不好、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解除聘任合同,按学校人事管理相关规定处理。对因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解除聘任合同并追究相关责任。
  9.不断提高辅导员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水平, 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逐步纳入课程管理,纳入学校质量工程提升项目,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技能竞赛,遴选骨干辅导员、导师级辅导员,开展&校十佳辅导员&评选表彰活动,优秀者推荐参加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
  10.建立学生工作督导制度。通过选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思政专家和我校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学生工作、关心学生成长的在职教师、领导和退休老教师、老领导担任督导员,建立一支在职和退休人员相结合的督导队伍,对学生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为校院两级学生工作提出建议和决策参考,同时与一线辅导员建立联系,通过谈心谈话等形式为辅导员答疑解惑,对他们的工作和成长进行指导帮助。
  六、辅导员的培训培养
  11.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业教师同等待遇。做到先培训后上岗,通过工作例会,专题讲座,培训班,工作论坛,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重点组织辅导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高教理论、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等。适时安排辅导员进行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就业创业指导等资格证书。
  12.积极推选优秀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和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培养锻炼其成为能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和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七、辅导员的发展保障
  13.按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教师职务岗位。专职辅导员可以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资格条件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申报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侧重考察工作实绩。对辅导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在其申报的学科组内将专职辅导员作为单独类别,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可按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来评聘。
  14.逐步推进实行专职辅导员职级制。专职辅导员职级有科员级、副科级、正科级和副处级。职级由组织部会同学工部、人事处按聘任办法,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实绩聘任。职级晋升以工作实绩考核为主,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兼顾工作研究学术成果。
  15.兼职辅导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晋升行政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其担任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16.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在辅导员岗位工作满四年后,可以向其他管理岗位流动,具备相应条件,经考核批准也可转至教学科研工作岗位。
  17.其它岗位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经考察符合辅导员任职条件的,可调入从事辅导员工作,原行政职级、专业技术职务待遇不变。转入人员在晋升高一级职级或职务时,须在辅导员岗位至少工作满三年。
  18.积极支持、鼓励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校青年科研基金将辅导员工作研究纳入支持范围,占有一定比例。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中设立辅导员专项,重在支持工作创新的应用性研究,积极支持和培育能推进学校学生工作创新的应用和理论研究申报省部级等高级别项目。鼓励支持思政部教师与辅导员相互交流,共建学术团队工作团队。
  19.设立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拓展、心理健康、学业促进、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党团建设等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可申请加入其中一个工作室,开展学生咨询、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选拔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突出的辅导员担任工作室主任,积极培育一批骨干辅导员,努力培育省内有影响力的优秀辅导员工作室和导师级辅导员。
  20.学校按生均不少于10元的标准设立辅导员队伍年度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辅导员的表彰、培训、科研和考察等队伍建设活动。
&&&&&&&&&&&&&&&&&&&&&&&&&& 中共安徽工程大学委员会
                         &&&&&&&&&&&&& 日
作者: 添加日期: 审核者:网站信息审核员
 审核日期:高校辅导员的激励制度研究--《东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高校辅导员的激励制度研究
【摘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而培育人的根本任务是育德,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育德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任,全面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当前中央和高校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中,都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措施来抓,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建设已然受到各界的重视。本文的研究和写作思路是以“高校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为中心来论述的,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这一问题作了一些理性探索。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为切入点,通过政策文献分析,阐明了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和定位,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和骨干。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方面,以及在新形势下高校对辅导员的新要求这一新视角来全面论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必须承担起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的职责和使命这一新内涵。
第二部分,作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首先阐明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现状,同时指出现行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成功之处和特点。其次,在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建设这个时代课题面前,必须透过表象,历史地、辨证地看待高校辅导员队伍问题形成和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找到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缺陷,从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体制和观念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问题产生原因。
第三部分,从理论的高度来审视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建设的问题,结合自身思考和高校工作实际,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比较,从基于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和绩效、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以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三方面进行研究,就薪酬水平、福利制度、工作模式、职业准入、绩效考核、岗位培训、职称晋升等的系列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G641【目录】:
中文摘要5-6ABSTRACT6-9第1章 绪论9-15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9-10
1.1.1 选题的目的9
1.1.2 选题的意义9-10 1.2 文献综述10-13
1.2.1 现有的制度文献10
1.2.2 国内研究现状10-12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12
1.2.4 本文的基本观点12-13 1.3 研究方法13 1.4 创新点13-15第2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背景和重要性15-19 2.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背景15 2.2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15-19
2.2.1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16
2.2.2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16-17
2.2.3 新形势下对高校辅导员的新要求17-19第3章 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现状19-26 3.1 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现状19-21
3.1.1 现行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成功之处19-20
3.1.2 现行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特点20-21 3.2 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的缺陷21-23
3.2.1 岗位职责不够明晰21-22
3.2.2 薪酬水平相对较低,辅导员容易心理失衡22
3.2.3 奖励力度不够,惩罚性措施很少应用22-23
3.2.4 考核效力发挥不够23
3.2.5 高校辅导员发展空间较为狭窄,"自我价值实现"难以得到满足23 3.3 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缺陷的成因分析23-26
3.3.1 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观念滞后23-24
3.3.2 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体制不灵活24-26第4章 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制度对策建议26-33 4.1 建立基于高校辅导员能力和绩效的薪酬激励制度26-27
4.1.1 高校辅导员工资水平的定位26
4.1.2 高校辅导员薪酬水平和奖励的设计26
4.1.3 高校辅导员的福利制度26-27
4.1.4 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弹性化27 4.2 建立基于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的激励制度27-29
4.2.1 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制度27-28
4.2.2 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归口管理制度28
4.2.3 高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完善与改进28-29
4.2.4 增强高校辅导员考核结果的使用率29
4.2.5 确保高校辅导员竞争过程的公开与公正29 4.3 建立基于高校辅导员个人价值实现的激励制度29-33
4.3.1 完善高校辅导员的岗位培训制度29-30
4.3.2 提供多渠道的高校辅导员学习和锻炼的机会30-31
4.3.3 高校辅导员的职称晋升制度31
4.3.4 开设高校辅导员专业31
4.3.5 奖惩分明,强化期望行为31-33第5章 结论33-34参考文献34-36致谢36-37作者简介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普晓尼;[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杨燕;[D];西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金霞;徐丽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田作淳,陈文恩,姚跃传,伍李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杨伦琪;[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余丽霞;[J];江苏高教;1995年04期
邱梅生;;[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林泰,彭庆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祖秉元;[J];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05期
王克斌;梁金霞;;[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21期
张臣;;[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贾晓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竞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周宗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李文胜;;[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黄学文;王胜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张树俊;;[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刘艳丽;;[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苏国红,杨善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张俊霞;;[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胡宁;侯军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方承武,于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赖俊明;;[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刘淼群;雷红帅;;[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晋明烛;;[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罗训练;;[A];煤炭企业档案管理优秀论文集(2010)[C];2011年
吴绍宏;萧鸣政;苏婉玲;梁丽珊;梁凤珊;;[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何乐观;;[A];北京人才交流协会、2002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C];2003年
刘金成;;[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陈坚;连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孙宁;;[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C];2006年
苗宏慧;孙乃纪;;[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漆振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仉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宋美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国秋华;[D];武汉大学;2010年
陈登福;[D];武汉大学;2010年
宫漫;[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郑赛莹;[D];吉林大学;2011年
龚春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欧阳忠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高莹;[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嘉;[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郭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世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许春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谢维杰;[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周嘉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王代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张海明;[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杨微;[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付宪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建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苏健;;[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7期
兰德华;;[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陈洁;陈韶峰;李绿漪;;[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肖辉;;[J];高教论坛;2006年01期
刘志华;;[J];高教论坛;2009年10期
程贯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郭先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年04期
汤秀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张玉奇;;[J];成人教育;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宏波;[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龚春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玉东;[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陶睿;[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王慧;[D];中南大学;2010年
李鸿娟;[D];山东大学;2011年
周全;[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汤琳夏;[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吕晓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罡;[D];吉林大学;2008年
董欲晓;[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刘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董立刚;[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周烁;[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孔维民;;[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赵宏强;[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李丹青,李逸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9期
刘建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陈亨泰;[J];教育评论;1998年04期
谢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期
王兴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龙艳;[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汪麟;;[J];文教资料;2006年12期
宋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0期
詹国华;胡同田;李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刘兵勇;;[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雷鹰;彭猛奇;;[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刘玉;;[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李杰;;[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李建春;;[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06期
蔡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慧超;刘亚;梁金平;高松岩;;[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房超;王艳;达睿;;[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杨丞磊;崔姗姗;;[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冯永龙;杨光;;[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付文佳;;[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张雷;李南;;[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陈念;;[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姚建兰;;[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朱娴;;[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谢延安;;[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刘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陈琦;[N];光明日报;2007年
仝静海;[N];河北日报;2007年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天津工业大学
杨文华;[N];天津教育报;2007年
张兴华?刘见芬;[N];中国教育报;2008年
天津美术学院
陶惠珠;[N];天津教育报;2008年
徐州师范大学
王保义;[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向朝伦 杨路帆;[N];四川日报;2011年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春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史慧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吴冬梅;[D];吉林大学;2012年
陈岩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孙晓峰;[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江志斌;[D];西南大学;2011年
谢宝婷;[D];上海大学;2011年
黄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张文学;[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花长友;[D];河海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宁;[D];山东大学;2010年
付佳;[D];苏州大学;2010年
卢灵峰;[D];湖南大学;2010年
贾萌;[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张艳;[D];西南大学;2011年
赵耀;[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韦秀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周琴;[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刘小莉;[D];南昌大学;2010年
刘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到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数量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以及学段、城乡分布结构与教育事业发展相协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三)重点任务。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要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严格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采取倾斜政策,切实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激励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和载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教师思想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帮助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完善高等学校科研学术规范,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三、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幼儿园园长、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制度。
(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完善师范生招生制度,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探索建立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制度。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制度。鼓励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
(八)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推进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加强校长培训,重视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继续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九)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
(十)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制定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探索校长职级制。改进特级教师评选和管理工作,更好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人才项目,造就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四、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一)加强教师资源配置管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国家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合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
(十二)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修订《教师资格条例》,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品行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
(十三)加快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学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学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兼职教师申报相应系列教师专业技术职务。
(十四)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鼓励普通高中聘请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完善相关人事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更加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持续创新的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办法。完善外籍教师管理办法,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十五)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完善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办法;健全大学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考核评价的基本内容。加强教师管理,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规范高等学校教师兼职兼薪。
五、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十六)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十七)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推进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
(十八)健全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中央在基建投资中安排资金,支持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十九)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继续做好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工作,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定期开展教学名师奖评选,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研究完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鼓励各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教师表彰奖励工作。
(二十)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益。建立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相关制度,依法保障和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在培训、职务(职称)评审、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应依法聘用教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时兑现教师工资待遇,按规定为教师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鼓励民办学校为教师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六、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教师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二)加强经费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高等学校按照不同层次和规模情况,统筹安排一定的教师培训经费。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十三)加强考核督导。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六个文件有关情况
  日前,教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委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6个文件。现就有关背景和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六个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兴国必兴教,兴教必重师。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特别是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9月7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前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发出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进军令。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和国发文件的要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教育部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出台了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等6个方面的文件,以点带面,着力破解涉及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瓶颈,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六个文件的研制过程
  教育部从去年9月启动了文件的研制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摸清全国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先后组织各省教育厅、部属各高校总结上报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等。及时了解有关试点地区、试点学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的工作情况。汇总了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
  二是分专题进行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各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河北、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新疆等省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海、江苏等省市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山东省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浙江、河南、广东、陕西等省改革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江苏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做法、新举措,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实践基础。
  三是围绕难点开展课题研究。针对梳理出来的当前影响和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分别会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对策研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优化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研究等24项课题研究任务。
  四是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请驻外教育处(组)系统了解所在国家(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政策走向及趋势,为研制文件过程中借鉴国际经验提供支持。
  五是邀请专家决策咨询。先后召开了三次专家咨询会,邀请部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师范大学校领导出席,聚焦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开展决策咨询。
  一年多来,先后听取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师范院校等500多家单位,以及1000多位专家、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一线教师的意见,进行了7次重大的集中修改。教育部多次召开部党组会、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文稿。中央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文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在各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六个文件顺利完成了会签,日前正式下发,形成了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文件研制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文件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五个力求&的原则,即:
  一是力求全面体现中央精神。系统梳理中央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逐一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政策的导向,全面落实中央的要求。
  二是力求政策创新来自基层实践。尊重并保护基层的首创精神。基层生动鲜活的实践经验是政策设计的思想库,也是政策生命力、执行力的源泉。在深入调研、反复研判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各地各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熟经验,让政策接地气,有底气。
  三是力求反映课题研究成果。广泛汇集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及时反映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先进性。
  四是力求底部攻坚、破解难点。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直面关键问题和长期困扰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路径和措施,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是力求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对发达国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将先进理念充分反映在文件的各个方面,体现政策的国际视野。
  四、下一阶段贯彻落实六个文件的具体要求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根据国发〔2012〕41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在贯彻落实方面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组织各地各校学习国发〔2012〕41号及6个配套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政策要点。特别是要让文件具体实施部门的各级领导、业务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到对相关政策领导干部熟悉、业务干部精通、教职员工了解,为文件的全面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完善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责权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加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项目。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
  三是加强考核督导。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确保青年教师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部门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青年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完善选聘优秀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校风校纪建设、论坛活动、文化引领等,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核和奖惩制度。青年教师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自觉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不散布错误政治观点和有害言论信息。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按有关规定严肃予以处分或者撤销教师资格。  二、健全青年教师选聘和人才储备机制。高等学校在核定的编制和岗位总量内自主公开招聘教师,严格教师资格标准,注重品行要求,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探索新聘教师兼具教育类专门知识或学位的制度。进一步优化教师学缘结构,鼓励高等学校加大聘用具有外校学习工作经历教师的力度。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青年教师的作用,注重把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以国家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为依托,探索建立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遴选与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相结合的新机制,通过跟踪培养,吸引优秀学生学成后回国任教。高等职业学校要注重选聘既有丰富生产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又有良好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任教,鼓励高等学校聘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三、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教学咨询、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帮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各地各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建立健全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和每5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  四、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团队协作机制。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完善青年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创新团队的制度。建立完善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激励和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育教学工作。  五、造就青年学术英才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好&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英才。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增设专门项目,支持自然科学35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40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鼓励各地各校依托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养拔尖人才的平台作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对表现优异者予以重点培养和扶持。扩大国家公派留学 &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包括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选派规模,名额分配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各地各校要积极拓宽渠道,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进修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六、优化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符合青年教师特点的用人机制,完善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等,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实践中大胆探索、发挥所长,对于成就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予以破格任用。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其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  七、保障青年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教师分配激励机制,保障青年教师合法权益,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教师校外兼职兼薪行为,激励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生活,各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住房、子女入托入学等困难,让青年教师安居乐业。  八、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经费保障。各地要把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青年教师,形成关爱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编办、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编办、财务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大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各地要按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确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幼儿园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办园需要,专任教师达到国家学历标准要求,取得职务(职称)的教师比例明显提高。到2020年,形成一支热爱儿童、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园教师队伍。  二、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国家出台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满足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制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严禁挤占、挪用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教师。采用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对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进行扶持。  各地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幼儿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公办幼儿园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情况的动态监管,把教职工资质及流动情况作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测的重要内容。启动实施支持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园任教。  三、完善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印发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深化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改革。幼儿园教师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其他学段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到幼儿园工作,应在上岗前接受教育部门组织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  四、建立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制度。国家制订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园长专业化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制度实施办法。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园长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聘任。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园长由举办者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聘任,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五、完善幼儿园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合理确定幼儿园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完善符合幼儿园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工作业绩和保教能力。结合事业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幼儿园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务(职称)方面实行倾斜政策。确保民办和公办幼儿园教师公平参与职务(职称)评聘。  六、提高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全面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重点建设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依托高等师范院校重点建设一批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5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实行幼儿园教师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培训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幼儿园按照年度公用经费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扩大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七、建立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公办幼儿园教师执行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享受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企事业单位办、集体办、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险由举办者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统筹予以解决,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八、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地方各级教育、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确保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教育部 中央编办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 & 2012年9月20日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坚持&特教特办&,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筹规划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分类规划、优先建设、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原则,科学确定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专业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办学需要。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二、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支持一批特教师范院校建设,提高特教师资培养培训能力,能够立足省内、辐射区域或面向全国服务。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依托&国培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的培训力度;各地要同步开展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承担随班就读任务教师的全员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专兼结合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队伍,加强特殊教育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各省级有关部门要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等特点,可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从事特殊教育应取得相应层次教师资格,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还应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研究设定随班就读教师、康复类专业人员的岗位条件。制订符合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五、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津贴,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到实处。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入工作量。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确保特殊教育教师按规定享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按规定为特殊教育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特殊教育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关注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六、营造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大优秀特殊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特殊教育教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对长期坚守在特殊教育岗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 & & & & & & & & &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 & & & & & & & & & &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 & & & & & & & & & & & & 2012年9月20日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国资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强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特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 & & & & & & & & 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 & & & & & & & 2012年10月18日
& & 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 & & & & & & & & & &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职业学校包括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兼职教师是指受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担任特定专业课或者实习指导课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  第四条 聘请兼职教师应重点满足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特色专业的教学需要。& & & & & & & & & & & 第二章 人员条件 
第五条 聘请的兼职教师一般应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专业教学急需的也可聘请退休人员。  第六条 兼职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三)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特殊情况也可聘请具有特殊技能,在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声誉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人;  (四)初次聘请的退休人员,离开原工作岗位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特殊情况可据学校需要而定。& & & & & & & & & & 第三章 聘请程序  第七条 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可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的方式产生,也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应优先考虑对口合作企业人员,建立合作企业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机制,并纳入校企合作基本内容。  第八条 面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应按照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严格考察、遴选和聘请程序。基本程序是:  (一)职业学校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兼职教师岗位和任职条件;  (二)职业学校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能力考核;  (三)职业学校确定岗位人选,并予以公示;  (四)职业学校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应聘兼职教师前应征得所在单位的同意。  第九条 职业学校应明确兼职教师管理机构,负责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 兼职教师上岗任教前,职业学校应对其进行基本教学能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一条 除通过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选派兼职教师以外,职业学校应与兼职教师签订工作协议。  工作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工作任务、工作报酬、劳动保护等内容。协议期限应根据教学安排和课程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少于一学期。  第十二条 兼职教师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原所在单位和聘请兼职教师的职业学校应当分别为兼职教师缴纳工伤保险费。兼职教师在协议期内发生工伤,由兼职教师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鼓励职业学校为兼职教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三条 兼职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职业学校要制订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并将在职人员兼职任教情况及时反馈给其人事和劳动关系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 职业学校应当为兼职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吸收兼职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支持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攻关等。  第十五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其中,事业单位应将兼职任教情况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有关部门要将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七条 各级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将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纳入人事管理情况监督检查范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工作的指导。  第十八条 兼职教师可根据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按照相应系列教师评价标准参与职务评价。第五章 经费来源  第十九条 建立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多渠道筹措兼职教师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兼职教师的报酬。  第二十条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声誉较高、专业师资紧缺的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  第二十一条 职业学校可以在事业收入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付兼职教师报酬。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研究制订本地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重点建设好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鼓励综合大学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参与教师教育。地方综合性院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要根据教师培养要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教育部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一批师范大学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支持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合作建立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持、立足校本的教师培训体系。各地要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电教等部门的整合与联合,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统筹县域内教师全员培训工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二、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落实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台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订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订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师范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评估标准体系。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各地要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师范生招生规模,统筹安排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分专业招生数量,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鼓励高校增加面试环节,录取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扩大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招生规模,培养高层次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探索建立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专门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继续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计划。  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教师培训实行学分管理,教师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推动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实行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制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校(园)长培训制度。  四、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支持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教育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推进高等学校内部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积极推进&4+2&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全科培养模式。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重点采取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促进教师自主学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教师海外研修。  五、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优质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改进教师培训教学组织方式,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六、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秀中小学教师占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比例不少于20%。健全优秀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机制。完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办法。承担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中青年教师,应到中小学从事至少1年的教学工作。  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专职教师培训,提高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能力。聘请优秀高校教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动态调整的培训专家库。  七、开展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及评估工作。进行新建本科师范院校教学合格评估和其他本科师范院校审核评估。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自我评估制度。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工作。采取学员评估、专家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开展教师培训专项督导工作。  八、加强教师教育经费保障。各地要切实加大教师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投入重点之一。高等学校要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师范生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支持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编办、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关键在教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 41号),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分步扎实推进,为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探索建立严格准入、能进能出的教师管理新机制,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升,优秀师资来源充足,补充渠道畅通,岗位交流制度化,结构不断优化,专业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准入严格、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配置均衡、城乡一体、结构合理、乐教善教、稳定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二、探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继续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力推进各省(区、市)实施地方特岗计划,探索建立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村小、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全面实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加强省级统筹,规范招聘程序和条件,逐步建立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严把农村教师入口关,严禁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三、编制配备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一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四、多渠道扩充农村优质师资来源。进一步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特岗计划&中向音体美教师倾斜。依托现有资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每年培训一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  五、大力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强农村教师国家级示范培训,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的有效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加强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课程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支持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造就一批乡村教育家。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  六、建立健全城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制度。各地要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县(区)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探索实行校长任期制和定期交流制。  七、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各地要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确保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中央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农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中央安排基建投资,支持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地方政府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  八、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九、建立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共同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健全督导检查和工作问责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导评估,把优先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及时补充新教师、依法理顺教师管理职能等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各地教师队伍建设基本状况进行监测评估和公示。  & & & & & & & & & &
& & & & & & & & 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 & & & & & & & & &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 & & & & & & & & & & & 2012年9月20日
相关新闻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