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报电子版介绍李世水是多少期

[转载]书坛“黑马”李世水
李世水:从临帖到创作的感悟
书法是一门极为深奥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以来都受到文人的青睐,传统博大精深,至高无上,今人视为瑰宝,接力传承。一个书法家的成功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临帖到创作,都经过许多的周折。
我从小就酷爱书法,长大更是爱不释手,“文革”时期,长期坚持磨墨在报纸上临习。写好字成为我一个追求的梦想。这几年,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点成绩,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些临帖和创作方面的经验。
一、临帖中不可忽视技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足够证明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与付出。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练字笔成冢、墨成池。由此可见,古人在书法上是下过很多功夫。我们今天学书法,也同样需要下功夫,有了热爱、执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此付出汗水。
仅仅是勤奋,有笔下功夫,还不行。还要掌握技巧,要动脑筋,找规律。领会原帖精神,努力达到神形兼备。不能一味的抄帖,食古不化。
临帖的技巧,归纳约三种:首先把握字形,关注气息,注意章法;临帖时将字形、架构看清,临准,以及墨色浓淡、枯湿,线条粗细,字与字之间排列与走向的互应关系。字组与整行的贯气畅通情况,临帖最好将帖的取势,章法同时进行,从对帖临到默临再到意临。其次要进行拆字造字训练,偏旁符号记忆,使转角度分析;临帖时,进一步进行对帖的细致分析,可将一个字拆开,再拼接组合多字。草书符号要强记,单字训练注意速度运行,方向转变,什么样的速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线质。要有节奏感,行笔时要注意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深入使转角度分析。字形是随笔形,转折,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三要寻找轨迹,归纳规律,举一反三。临帖时要注意到作者的习惯性,每个作者都有书写的方法和形式,有的右上倾,有的左上倾,有的方笔起笔,有的是圆笔起笔,有的起笔方圆兼备。找出规律,那就要在平时临帖中仔细观察,取之精华,摄取营养,充实自己。再通过侧入平铺提按过,调锋接笔,明转暗折的深入,提高自己的临帖水平。
二、临帖与创作的转换过程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上千种碑帖,这让我们在临帖和创作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创作是在临帖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临帖吸收营养,并且消化。是借古人的精髓来体现你的神采;靠古人的语言来替你交流;用古人的钱币换取你的物质财富。所以临帖要深入,不可马虎,要达到精、准、纯、熟。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创作。
临帖到创作需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慢慢将帖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从尝试创作到正式创作,还可通过集字创作,边临边创,手临熟时,可以激情创作。通过多次的临创则可以创作一件好的作品。
三、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不单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丰富的才情。概括起来约有五法一式,即
“字法、笔法、手法、章法、墨法、形式”。除此之外还要有前期的准备:选纸,选笔,选墨,选内容,选最佳创作时间;要准备好工具书、碑帖以备查字所用;要精心设计多种样式,画出图案,勾出轮廓,可参考借鉴大型书法展作品集。
当代书法的评审和展览机制,对书法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注意:形式新颖,轻重虚实,开合收放,墨色变化,章法取势等。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精心打造出一幅精品力作。
创作之中,胸有成竹,锋藏笔中,意在笔先, 心神合一,一气呵成。
一件好作品贵在有神采,有气韵,要深入思考、构思,强调文化品味,表达文化内涵。要经品耐看,整幅气息要有笔走龙蛇、墨分五彩之势。好作品是美的享受,正如一位艺人所言:以“技”的锤炼,“艺”的探索,情感的抒发,趣味的追求,带给人们视觉的盛宴。
我的书法创作得到一定的认可,取得一些成绩。荣誉的背后是辛勤与汗水,荣誉的面前是痛苦和迷茫。荣誉不是我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这艰难的道路上,我要精心研习,深入探讨,争取走得更远。(日)
李世水简介
李世水,男,1955年出生,尚文斋主人,籍贯安徽和县,现居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12年“兰亭诸子”,2013国展标杆,获奖九次,入展十四次,现在崔胜辉导师工作室学习。连续两年获“孙晓云奖励金”。《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央电视台书画数字频道提名中国书法10大影响人物。擅长简帛、汉隶、章草、二王行草等书体。作品曾多次刊登在“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及“书法报”上,并被张芝艺术馆等收藏。&
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获奖情况:
全国第四届兰亭奖获佳作奖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铁人杯奖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廉江红橙奖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老年书法展获最高奖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入展情况:
全国第三届隶书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展入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展入展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沙孟海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入展
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展入展
全国孝行天下埇桥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二届“赵孟罱薄笔榉ㄕ谷胝
全国“丝绸之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入展
………………………………………………………………………………&&
书友李世水壬辰年连入中国书协之展,从老年书法展获奖伊始,及隶书、行草展入展,再至第四届兰亭展入展,南京书界为之一振,褒奖者有之,欣慕者有之,好奇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然李君获奖看似好运,实则水到渠成。
李君世水年及耳顺,观其所创之业,其认定之事皆坚持不舍,然每每在关键之时,又当舍则舍。善舍者得,李君从教、从商皆有所成,习书亦渐入佳境。
李君世水青年时任小学民办语文教师,亦入优秀民师行列,虽尊之者众,然收入不丰。从教十年,一旦舍之,却入小商小贩之列,贩鱼、贩虾、炸油条,所为者何,本小而获利快矣。
及至微有资本,则转向家电下乡,从大城市百货公司以零售打折购得彩电,人挑肩扛送至乡下,行行复行行,虽是薄利,蚂蚁搬家,也聚沙成塔,做成当地最大家电批发商,门市及合肥、南京。
及至苏宁、国美欲全国联锁,李君世水又舍家电批发。其从物流中看中人流,转投经济型旅店,汇集家族之力,开办“清沐阳光“连锁酒店一举成功。
及至己丑年,已有酒店30家时,李君世水招集族中子弟兵会议,将管理、发展交由年轻一代,退出管理层,舍商而从文。
李君世水幼时即爱书法,从教后亦时习之,舍商而习书之后,即入南京市老年大学,从幼时喜爱的行书学起。一学期后,又舍就近入学而远上北京,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意在取法乎上。不久又舍行书而攻章草、简帛,一为各类大展行草众,脱颖而出者实为不易,二从书法来源上,追源上古,习古筑基。
草圣林散之论书曰:“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丝来。”李君世水习章草、帛书及至兰亭入展,即为参悟过程,入展作品,可谓精华之丝。
观李君世水之作,无论扇面之小,亦或入展兰亭之巨,皆有其势。有评委观其书赞曰:“静”。观其静,皆由一个个小动构成,篇中小字源源生长、展开,直至通篇形成,达到形与意之统一。
李君世水书作之力可谓弹力。弹力之美,是为柔美:秀逸、温雅、潇洒,然“百练钢为绕指柔”,柔中亦有刚也。
李君世水书作从整体布局上亦入舍得之法,以墨线之实创空白之虚,虚实相容而气生,结字有疏朗、有茂密、有轻提、有重按,帛书中兼章、兼行。虚则空阔超脱,实则沉着安稳,通篇规矩,然生气十足。以儒、释、道三家而论,李君世水之书可为儒字矣。
古人曰:行成于思,毁于随。李君世水习书之成实为思之成,其舍得之思,书界同道可共勉矣。
&&&&&&&&&&&&&&&&&&&&&&&&&&&&&&&&&&&&&&&&&&&&&&&&&&&&&&&&&&&&&&&&&&&&&&&&&&&&&&&&&&&&&&&&&&&&&&&&&&&&
戴乔奇癸巳初夏于金陵
……………………………………………………………………………………………………………………………………………………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孙过庭所说的是老与少在书法学习中各占有不同的优势,年少的优势在于摹仿力强,接受事物快,思维敏捷;年老的优势在于理解事物能力强,善于把握事物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岁月的磨炼中往往做事平心静气,多有耐力。李世水就是后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渐趋完善,在某些方面己有了自已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惯性,不容易受某种诱惑,身体状况呈高峰向下发展的趋势,精力体力随之下降,当然现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理年龄也在逐渐向后推移,但仍与青春年少不能同日而语了。基于上述原因,对于学习来讲更需要加倍地付出也未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虽然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据说吴昌硕五十学画,后成为划时代的杰出大家,除了有一定基础之外,这与天分加刻苦是分不开的。我无意拿李世水与吴昌硕相提并论,但他的事例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李世水今年59岁,56岁入我工作室学习,历经三载有余。近一年多的时间他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大为惊呼,作品连续在老年展、云峰展、三苏展、廉江红橙杯等全国性书法大展中获奖,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以及多项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大展,且书体风格匀有不同,这让许多的年青作者也望而生叹。这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现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似乎让人难以想象。通过这几年来我对李世水的了解和接触,他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是实实在在的必然。
书法学习的进步在于方向与方法的正确与否,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方法不对徒劳无功。进工作室之前李世水已习书有年,然在学习的方向,方法上仍欠明确,多有“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之嫌。通过在工作室的系统学习,他知道了书法是传统的秉承,经典是人文的精神内化,科学方法是打开书法之门的钥匙。在上述的前提下,量是必不可少的,他没有宽敞明亮的工作室,没有宽大的书案,只是在家里不大的饭桌上练字,每天临帖6小时以上,数年如一日,这对于一位60左右的人来讲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曾对我说:“我与年青人相比年龄没有优势了,我同他们比的是耐力。”他对书法的这种痴迷,投入,这种坚韧不拨的毅力令我深感钦佩。
李世水曾经商多年,现已全身而退,心无旁骛,专事书法。人生阅历是他宝贵的财富,俗话说功夫在字外,没有切身的体悟是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对于书法来讲更是这样。人生阅历加之知识的掌握,他在践行,且义无反顾。李世水过人之处在于他懂得知与行的含义,知而不为乃学中大忌,知而且行都是有用之功。我可以看到他正在励学惜阴,畅游艺海。&&&&&&&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书法报_自媒体文章-爱微帮
文章数:678
《书法报》相关内容发布。
吴云斌 1967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书协理事,重庆市书协副主席,重庆两江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美术学院
于茂阳先生写真■刘元飞  我是个地道的农家子弟,20年前背着铺盖卷来到鲁西重镇——聊城,在聊城师范学院(聊城
军民共筑中国梦书画同抒乡梓情丘仕坤书世界长寿乡《蕉岭长寿赋》千字文大型碑刻作品暨将军、名家书画作品展览及捐赠
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常用的通讯交流方式,在微信平台展示作品、秀秀美图、发表评论、转载美文,甚至发发牢骚
书法菩提·夷门民国书法人物  ■张晓林
侯云升(),字旭东。擅行楷书,尤精于用笔。晚年隐居雍丘圉镇。
顾渔溪(),名璜。善小篆,有墨迹在开封民间流传。
自在清和——张德林书法展作品选刊主办单位 滁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     安徽省书协
6月23日,本报编辑部主任张波作为媒体代表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并趁此机会,在展览暇隙,对中国书协刻字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协刻字专业委员会主任,无锡市国画院院长,无锡市书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孙璘先生进行了采访,今作刊出。
翠柳街一号  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一号,这是很多读者非常熟悉的书法报社所在地。这里有松、梅、桂和银杏,但院子里
赵小宁 1958年出生于长春,号观云斋。中国书协会员、吉林省书协理事、长春市书协理事。  书法作品入展第
如何证明自己是“书法家”■斯舜威  书法家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是“书法家”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书法家
本版文字采写:韩秀芳。
欢迎提供相应素材,联系邮箱。
闲话虞卫毅■唐吟方  因为喜欢书法,也喜欢笔耕,对书法类报刊上刊登的文章无例外地都很关心。虞卫毅的名字就是在
杏坛,自古即是讲学之所。北京杏坛美术馆的前身是北平国立高教图书馆,这里曾经名人荟萃、大师云集,胡适、鲁迅
身后挂字,是“背字儿”的开始吗■张瑞田  写毛笔字的人或许都遇见过我所遇见的这些“小事”。办公场所、私属宅邸
湖北书法百人工程——100名优秀书法人才培养计划 秦龙志 湖北浠水人,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湖北省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黄冈市书协秘书长。现供职于黄冈市地方志办公室。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新安派“海阳四家”(弘仁、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之一。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查士标交游甚广,明亡后避地新安山中,浪迹江湖
日《书法报》第25期导读(总第1622期)【名家新作】草情篆意 ■张锡庚【头 版】“201
包俊宜 中国书协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草情篆意■包俊宜  草情篆意,这是创作这幅作品(如
张 继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协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解矛盾■张 继
微拍集自:苏轼  日,倪萍创作的国画作品《喜雀报喜》在荣宝斋在线微拍平台以0元无底价起拍,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书坛中坚】舍商从文 终成正果的李世水.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兰亭奖对喜欢书法的朋友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经常听见“兰亭奖”这三个字.陌生,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在兰亭奖中获奖啊?今天为...
兰亭奖对喜欢书法的朋友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经常听见“兰亭奖”这三个字。陌生,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在兰亭奖中获奖啊?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位兰亭奖获得佳作奖的书家。当他是30家酒店老板时他舍商而从文当他获得兰亭奖佳作奖时他说这只是起点李世水1955年出生,尚文斋主人,籍贯安徽和县,现居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节选《世说新语》李世水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获奖情况:全国第四届兰亭奖获佳作奖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获最高奖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获最高奖全国首届铁人杯奖书法展获最高奖全国首届廉江红橙奖书法展获最高奖全国第二届老年书法展获最高奖“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2015年被书法报评为兰亭诸子提名奖戴乔奇:李君世水书作之力可谓弹力。弹力之美,是为柔美:秀逸、温雅、潇洒,然“百练钢为绕指柔”,柔中亦有刚也。▲《宋词选抄》李世水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入展情况: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全国第三届隶书展入展全国第三届行草展入展全国第七届楹联展入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首届沙孟海杯书法作品展入展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展入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入展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展入展全国孝行天下埇桥杯书法作品展入展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全国第三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入展全国第二届“赵孟頫奖”书法展入展全国“丝绸之路”书法作品展入展全国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入展▲《节选苏东坡书论》李世水:一件好作品贵在有神采,有气韵,要深入思考、构思,强调文化品味,表达文化内涵。李世水:好作品,要经品耐看,整幅气息要有笔走龙蛇、墨分五彩之势。好作品是美的享受,正如一位艺人所言:以“技”的锤炼,“艺”的探索,情感的抒发,趣味的追求,带给人们视觉的盛宴。李世水: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不单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丰富的才情。概括起来约有五法一式,即 “字法、笔法、手法、章法、墨法、形式”。戴乔奇:观李君世水之作,无论扇面之小,亦或入展兰亭之巨,皆有其势。有评委观其书赞曰:“静”。观其静,皆由一个个小动构成,篇中小字源源生长、展开,直至通篇形成,达到形与意之统一。李世水:创作是在临帖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临帖吸收营养,并且消化。是借古人的精髓来体现你的神采;靠古人的语言来替你交流;用古人的钱币换取你的物质财富。所以临帖要深入,不可马虎,要达到精、准、纯、熟。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创作。李世水:临帖到创作需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慢慢将帖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我的书法创作得到一定的认可,取得一些成绩。荣誉的背后是辛勤与汗水,荣誉的面前是痛苦和迷茫。荣誉不是我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这艰难的道路上,我要精心研习,深入探讨,争取走得更远。(李世水)-------------------------------中国书法网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每日与您分享有营养的书画图文官方微信号:shufacom艺术推介: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光临保真微店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shufacom
中国书法网微信平台为您精心准备书画、美文、正能量的专业阅读,提供最新展赛消息和书画艺术家的最新动态,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分享!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转载]书坛“黑马”李世水
李世水:从临帖到创作的感悟
书法是一门极为深奥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以来都受到文人的青睐,传统博大精深,至高无上,今人视为瑰宝,接力传承。一个书法家的成功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临帖到创作,都经过许多的周折。
我从小就酷爱书法,长大更是爱不释手,“文革”时期,长期坚持磨墨在报纸上临习。写好字成为我一个追求的梦想。这几年,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点成绩,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些临帖和创作方面的经验。
一、临帖中不可忽视技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足够证明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与付出。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练字笔成冢、墨成池。由此可见,古人在书法上是下过很多功夫。我们今天学书法,也同样需要下功夫,有了热爱、执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此付出汗水。
仅仅是勤奋,有笔下功夫,还不行。还要掌握技巧,要动脑筋,找规律。领会原帖精神,努力达到神形兼备。不能一味的抄帖,食古不化。
临帖的技巧,归纳约三种:首先把握字形,关注气息,注意章法;临帖时将字形、架构看清,临准,以及墨色浓淡、枯湿,线条粗细,字与字之间排列与走向的互应关系。字组与整行的贯气畅通情况,临帖最好将帖的取势,章法同时进行,从对帖临到默临再到意临。其次要进行拆字造字训练,偏旁符号记忆,使转角度分析;临帖时,进一步进行对帖的细致分析,可将一个字拆开,再拼接组合多字。草书符号要强记,单字训练注意速度运行,方向转变,什么样的速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线质。要有节奏感,行笔时要注意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深入使转角度分析。字形是随笔形,转折,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第三要寻找轨迹,归纳规律,举一反三。临帖时要注意到作者的习惯性,每个作者都有书写的方法和形式,有的右上倾,有的左上倾,有的方笔起笔,有的是圆笔起笔,有的起笔方圆兼备。找出规律,那就要在平时临帖中仔细观察,取之精华,摄取营养,充实自己。再通过侧入平铺提按过,调锋接笔,明转暗折的深入,提高自己的临帖水平。
二、临帖与创作的转换过程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上千种碑帖,这让我们在临帖和创作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创作是在临帖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临帖吸收营养,并且消化。是借古人的精髓来体现你的神采;靠古人的语言来替你交流;用古人的钱币换取你的物质财富。所以临帖要深入,不可马虎,要达到精、准、纯、熟。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创作。
临帖到创作需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慢慢将帖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从尝试创作到正式创作,还可通过集字创作,边临边创,手临熟时,可以激情创作。通过多次的临创则可以创作一件好的作品。
三、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不单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丰富的才情。概括起来约有五法一式,即
“字法、笔法、手法、章法、墨法、形式”。除此之外还要有前期的准备:选纸,选笔,选墨,选内容,选最佳创作时间;要准备好工具书、碑帖以备查字所用;要精心设计多种样式,画出图案,勾出轮廓,可参考借鉴大型书法展作品集。
当代书法的评审和展览机制,对书法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注意:形式新颖,轻重虚实,开合收放,墨色变化,章法取势等。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精心打造出一幅精品力作。
创作之中,胸有成竹,锋藏笔中,意在笔先, 心神合一,一气呵成。
一件好作品贵在有神采,有气韵,要深入思考、构思,强调文化品味,表达文化内涵。要经品耐看,整幅气息要有笔走龙蛇、墨分五彩之势。好作品是美的享受,正如一位艺人所言:以“技”的锤炼,“艺”的探索,情感的抒发,趣味的追求,带给人们视觉的盛宴。
我的书法创作得到一定的认可,取得一些成绩。荣誉的背后是辛勤与汗水,荣誉的面前是痛苦和迷茫。荣誉不是我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这艰难的道路上,我要精心研习,深入探讨,争取走得更远。(日)
李世水简介
李世水,男,1955年出生,尚文斋主人,籍贯安徽和县,现居南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12年“兰亭诸子”,2013国展标杆,获奖九次,入展十四次,现在崔胜辉导师工作室学习。连续两年获“孙晓云奖励金”。《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央电视台书画数字频道提名中国书法10大影响人物。擅长简帛、汉隶、章草、二王行草等书体。作品曾多次刊登在“中国书法杂志”、“书法导报”及“书法报”上,并被张芝艺术馆等收藏。&
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获奖情况:
全国第四届兰亭奖获佳作奖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小品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铁人杯奖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首届廉江红橙奖书法展获最高奖
全国第二届老年书法展获最高奖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获最高奖
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入展情况:
全国第三届隶书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展入展
全国第七届楹联展入展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沙孟海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草书展入展
全国首届乾元杯书法展入展
全国孝行天下埇桥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四堂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第二届“赵孟罱薄笔榉ㄕ谷胝
全国“丝绸之路”书法作品展入展
全国首届“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展入展
………………………………………………………………………………&&
书友李世水壬辰年连入中国书协之展,从老年书法展获奖伊始,及隶书、行草展入展,再至第四届兰亭展入展,南京书界为之一振,褒奖者有之,欣慕者有之,好奇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然李君获奖看似好运,实则水到渠成。
李君世水年及耳顺,观其所创之业,其认定之事皆坚持不舍,然每每在关键之时,又当舍则舍。善舍者得,李君从教、从商皆有所成,习书亦渐入佳境。
李君世水青年时任小学民办语文教师,亦入优秀民师行列,虽尊之者众,然收入不丰。从教十年,一旦舍之,却入小商小贩之列,贩鱼、贩虾、炸油条,所为者何,本小而获利快矣。
及至微有资本,则转向家电下乡,从大城市百货公司以零售打折购得彩电,人挑肩扛送至乡下,行行复行行,虽是薄利,蚂蚁搬家,也聚沙成塔,做成当地最大家电批发商,门市及合肥、南京。
及至苏宁、国美欲全国联锁,李君世水又舍家电批发。其从物流中看中人流,转投经济型旅店,汇集家族之力,开办“清沐阳光“连锁酒店一举成功。
及至己丑年,已有酒店30家时,李君世水招集族中子弟兵会议,将管理、发展交由年轻一代,退出管理层,舍商而从文。
李君世水幼时即爱书法,从教后亦时习之,舍商而习书之后,即入南京市老年大学,从幼时喜爱的行书学起。一学期后,又舍就近入学而远上北京,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意在取法乎上。不久又舍行书而攻章草、简帛,一为各类大展行草众,脱颖而出者实为不易,二从书法来源上,追源上古,习古筑基。
草圣林散之论书曰:“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造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丝来。”李君世水习章草、帛书及至兰亭入展,即为参悟过程,入展作品,可谓精华之丝。
观李君世水之作,无论扇面之小,亦或入展兰亭之巨,皆有其势。有评委观其书赞曰:“静”。观其静,皆由一个个小动构成,篇中小字源源生长、展开,直至通篇形成,达到形与意之统一。
李君世水书作之力可谓弹力。弹力之美,是为柔美:秀逸、温雅、潇洒,然“百练钢为绕指柔”,柔中亦有刚也。
李君世水书作从整体布局上亦入舍得之法,以墨线之实创空白之虚,虚实相容而气生,结字有疏朗、有茂密、有轻提、有重按,帛书中兼章、兼行。虚则空阔超脱,实则沉着安稳,通篇规矩,然生气十足。以儒、释、道三家而论,李君世水之书可为儒字矣。
古人曰:行成于思,毁于随。李君世水习书之成实为思之成,其舍得之思,书界同道可共勉矣。
&&&&&&&&&&&&&&&&&&&&&&&&&&&&&&&&&&&&&&&&&&&&&&&&&&&&&&&&&&&&&&&&&&&&&&&&&&&&&&&&&&&&&&&&&&&&&&&&&&&&
戴乔奇癸巳初夏于金陵
……………………………………………………………………………………………………………………………………………………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孙过庭所说的是老与少在书法学习中各占有不同的优势,年少的优势在于摹仿力强,接受事物快,思维敏捷;年老的优势在于理解事物能力强,善于把握事物规律,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岁月的磨炼中往往做事平心静气,多有耐力。李世水就是后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事物的理解渐趋完善,在某些方面己有了自已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惯性,不容易受某种诱惑,身体状况呈高峰向下发展的趋势,精力体力随之下降,当然现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理年龄也在逐渐向后推移,但仍与青春年少不能同日而语了。基于上述原因,对于学习来讲更需要加倍地付出也未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虽然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但也有特殊性,据说吴昌硕五十学画,后成为划时代的杰出大家,除了有一定基础之外,这与天分加刻苦是分不开的。我无意拿李世水与吴昌硕相提并论,但他的事例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李世水今年59岁,56岁入我工作室学习,历经三载有余。近一年多的时间他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大为惊呼,作品连续在老年展、云峰展、三苏展、廉江红橙杯等全国性书法大展中获奖,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以及多项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大展,且书体风格匀有不同,这让许多的年青作者也望而生叹。这与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现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似乎让人难以想象。通过这几年来我对李世水的了解和接触,他今天的成绩不是偶然,是实实在在的必然。
书法学习的进步在于方向与方法的正确与否,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方法不对徒劳无功。进工作室之前李世水已习书有年,然在学习的方向,方法上仍欠明确,多有“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之嫌。通过在工作室的系统学习,他知道了书法是传统的秉承,经典是人文的精神内化,科学方法是打开书法之门的钥匙。在上述的前提下,量是必不可少的,他没有宽敞明亮的工作室,没有宽大的书案,只是在家里不大的饭桌上练字,每天临帖6小时以上,数年如一日,这对于一位60左右的人来讲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曾对我说:“我与年青人相比年龄没有优势了,我同他们比的是耐力。”他对书法的这种痴迷,投入,这种坚韧不拨的毅力令我深感钦佩。
李世水曾经商多年,现已全身而退,心无旁骛,专事书法。人生阅历是他宝贵的财富,俗话说功夫在字外,没有切身的体悟是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对于书法来讲更是这样。人生阅历加之知识的掌握,他在践行,且义无反顾。李世水过人之处在于他懂得知与行的含义,知而不为乃学中大忌,知而且行都是有用之功。我可以看到他正在励学惜阴,畅游艺海。&&&&&&&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报书法艺术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