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气候资料有求突变公司清算的必要资料么

快速注册成为生意地用户
请输入密码
生意地会员登录
请输入密码
2010中国气候突变 应验美国6年前预言?
2010中国气候突变 应验美国6年前预言?
中国南方旱情已经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当然我们都不想发生“2010中国气候突变”的预测事件,但值得一提的是6年前美国曾确实预测说:2010中国气候将有一个突变。
中国南方干旱灾情:
据新浪西南抗旱专题报道:中国西南部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严重干旱,西南五省市旱灾引发全国网友关注。
2010中国气候突变 应验美国6年前预言?
根据民政部今日发布灾情通报,截至3月23日,旱灾已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中央气象台18时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根据3月24日监测,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广西西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存在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未来三天,广西大部、贵州大部、云南北部和东部、川西高原南部等地先后有一般不足2毫米的小阵雨,难以缓和旱区旱情.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南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西北部等气象干旱区旱情将持续或发展。
6年前美国气候预测:
日英国的《观察家报》披露了美国的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重要”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称:六年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十年大旱。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4华氏度(2.2摄氏度)。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
―――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
―――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
―――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GBN的报告中,引用了两个很重要的用来支持其预测的科学依据。第一个科学依据,就是通过对格陵兰岛冰芯样本的分析,对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回顾。他们发现,在历史上每当气温逐渐升高到一定的数值,不利的天气状况可能会相对突然地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很可能发生突变,比如气温突然降低,并且降低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都会很长。
根据GBN报告中的资料,历史上曾经有3次这样的突变。
第一次突变,是发生在距今127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这次突变开始的几十年里温度下降了约5华氏度,迅速降温过后,随之就是持续了1000多年的冷干天气。
第二次突变,是发生在8200年前的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的“严冬事件”。这次突变,使得冰川前进、河水冻结、农业生产急剧下跌。
第三次突变,是在公元14世纪到19世纪中期,北大西洋地区经历了一次相对寒冷的阶段,通常叫做“小冰期”。它带来了严冬和气候突变,对欧洲的农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陵兰海岸结冰,阻止了商船驶往格陵兰,并且使得渔民在整个冬天不能捕鱼。农民被迫屠宰那些营养不良的牲畜,鱼、蔬菜和谷物供应不足。据统计,这次突变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GBN报告通过类比的方法认为,现在气候的发展也是全球气温逐年升高,而且升高的趋势和历史上的几次突变比较相似,所以就存在着突变的可能性。”
不管2010中国气候突变的预言变现,不管在近来一段时间内西南旱情是否会得到缓解,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成立各种活动支援中国南方旱灾。
灾难大片2012剧照 显地球灾难惨象
早前报道:湘西南气象干旱有所发展
湖南22日晚起垂直降温12℃
记者今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当前湖南受旱区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干旱已造成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邵阳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25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旱情,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组织和动员旱区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尽力减少受旱损失。
湖南干旱区是西南大旱区域的延伸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长,主要受旱区相对集中。去年入冬以后,湘西大部分地区没有大的降雨过程,持续少雨和旱情的不断蔓延,是多年来少有的。湘西州今年头两个月累计平均降雨只有23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偏少74%。
“当前湖南受旱区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这些区域与目前我国西南大旱的重旱区贵州、广西、重庆接壤,可以说是湖南主要干旱区是西南大旱区域的延伸。”湖南省防指相关负责人介绍。
干旱造成38万多人出现饮水困难
据统计,干旱造成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邵阳5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3700多个村民小组38万多人、25万多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湘西州龙山县里耶镇岩冲、树木、跃进等村1200多村民饮水完全依靠从3.5公里外的酉水河用车运水;凤凰县木里乡六、七组312人需到4公里之外挑水;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家馆乡集镇供水工程,3天一次限量限时为学校及集镇居民供水。
由于长时期受旱,冬季农作物生长和春季作物播种困难。目前正值春播期,农业生产用水量大,许多地方面临无水可用的困境。据统计,全省5个市(州)38个县(市区)受旱,小麦、油菜、洋芋、蔬菜等经济作物受旱面积达120千公顷,其中轻旱84千公顷、重旱28千公顷、枯萎8千公顷。后段如无降雨,约200千公顷农田将无水翻耕。
降雨偏少、蓄水不足是干旱成因
湖南省防指分析,湖南目前干旱主要是由降雨偏少和工程蓄水及河流来水不足引起的。2009年汛后3个月(10月1日至12月31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160毫米,较历年同期均值204毫米偏少21.7%。今年以来,全省累计平均降雨151毫米,比历年同期均值195毫米偏少22.6%。各市州降雨均较历年同期偏少1~5成。其中怀化、自治州、张家界分别偏少54.7%、50.8%、33.7%。邵阳、娄底分别偏少约40.5%和39%。
今年以来,四水及洞庭湖主要控制站来水量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1~3成,其中湘水湘潭站偏少20.7%,资水桃江站34.4%、沅水桃源站偏少24.4%,澧水石门站偏少23.2%。
目前全省194万处蓄水工程共蓄水61亿立方米,占计划蓄水量的31%;全省目前已有680座小型水库、2.6万多处山塘干涸,450多条溪流断流,1400多口机电井出水不足。张家界市水利工程蓄水仅为去年同期的55%,59座小型水库干涸或降至死水位。自治州395座小型水库、4039口山塘干涸。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旱情
为应对旱情,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前旱情,按照国家防总的部署,组织和动员旱区积极采取抗旱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尽力减少受旱损失。湘西州组织近10万名干部群众投入当前抗旱,共投入抗旱救灾资金2200万元,组织提水机械1万多台套、机动运水车辆120辆、其它抗旱设备1.5万多件,抗救面积27万亩,临时解决饮水困难人口9万人、大牲畜2.6万头。
张家界武陵源区委书记陈红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武陵源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从日至今,累积降雨量仅有53毫米,造成辖内2座小型水库水源地蓄水少,日供水量只有1000吨,为正常年份的1/3,区委、区政府正在大力发动群众节约用水,部分地区采取限时供水;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则发动当地官兵给群众送水,保障基本生活用水;同时加紧水窖建设,利用干旱时机维修病险水库,为汛期蓄水做准备。
西南罕见极端干旱暴露水利设施积弊
在中国降雨量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贵州省绥阳县青杠塘镇57岁的农民田应国,却守着因连续干旱半年有余而板结的土地而愁眉不展。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烟、马铃薯、水稻等农作物的栽种都会受到影响。
田应国家里的6亩田土,全部是"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尽管水利化程度不高,附近的小山塘、小水库已年久失修,可因常年较为充沛的雨水仍使当地连年丰收。2009年入秋以来,一场罕见的干旱灾害悄悄席卷中国西南地区,脆弱的水利体系使大量人口和牲畜面临饮水难题,春耕在即,当地农业生产更面临严重考验。
自2009年9月以来,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都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部分地区降水比往年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来水之少创历史之最。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统计显示,截至3月1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已达9215万亩,其中作物受旱7234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1981万亩;有1828万人、1145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多年同期均值为764万人、494万头)。据统计,目前中国耕地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口的75%集中在西南地区。
大江大河纵横交错的西南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由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使水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南地区长期面临严峻水资源挑战,历史罕见干旱气候更使这一区域多年积弊的水利矛盾暴露。
遵义市是贵州省水利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目前全市14个县(市、区)已有6个县城、202个乡镇和集镇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的矛盾不断积累,造成严重工程性缺水难题。
遵义市水利局副局长李书江说,当地不仅严重缺乏大中型水利设施,而且已建成工程"跑冒滴漏"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县城、集镇供水工程损失率高达50%以上,数万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极端天气频发和水利建设不足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老化、功能衰退。截至2007年底,中国已建成水库总计约8.7万座,其中病险水库约3.7万座,占水库总数的42.5%。据水利部统计,中国现有的18.3亿亩耕地中,尚有9.59亿亩是没有灌溉条件的"望天田",已建成的8.67亿亩灌溉耕地,灌溉水利用率也只有46%。
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西南5省(区、市)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6%。一些专家指出,中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大、气候湿润,群众"靠天吃饭"意识根深蒂固,患(洪)水害得意识高于抗旱节水意识,对水资源高效利用重视不够。但近30年来,南方季节性干旱天气不断出现,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新的危机因素。
"长期进行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才是确保农业快速发展、粮食安全、国泰民安的基础",李书江说,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这场历时罕见干旱再次警醒,必须加强水利建设,特别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农田灌溉网络工程,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确保粮食安全。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国将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2009年,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带动下,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高达1427亿元。干旱气候下,中国一些省区更加重视和改善水利系统。云南省今年准备陆续开工建设100个骨干水源工程和100万个小山塘、小电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贵州省继2009年开工建设历史规模最大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后,还将同步进行"滋黔"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烟水配套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项目,以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西南大旱旱情难缓 上海重庆米价略涨
近来,我国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粮食出产受到影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但东方网记者调查采访后了解到,上海市民偏爱江浙一带大米,市场上也少有产自西南的大米,米价平稳。
自2009年7月以来,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尤甚。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
东方网记者今天从沪上家乐福等几家大卖场了解到,上海市民偏爱苏北和浙江的大米,市场上非产自长三角的也基本以东北大米为主,几乎没有产自西南的大米。而一位菜市场的米商则告诉东方网记者,现在市场行情稳定,仅东北大米每斤价格略涨1-2毛。
西南大旱对上海的米价影响不大,而茶叶方面相关人士表示,除了普洱茶可能涨价,其它没什么影响。一位茶商表示,上海市民偏爱闽浙一带的茶叶,而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也比较受欢迎。他说:“今年普洱茶势必要涨价的,但不太会出现大涨;好一点的普洱茶一般都能保存十几甚至二十年,很多茶商都会选择囤货,若大涨肯定掺杂着人为因素。”
西南大旱影响米价 食糖产量同比下降
自2009年7月以来,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尤甚。据云南省政府统计,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
京城大米价格波动不大
西南地区并不是我国主要产粮大省。数据显示,2009年云南省冬小麦播种面积638万亩,产量约90万吨,在全国占的比例很小,但水稻是云南省的第一大作物,是全省2/3人口的口粮。
记者昨日从农业部获悉,农业部已经陆续派出专家前往广西、云南等重旱区指导抗旱保春耕工作,力争把旱灾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3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今年西南地区的旱情对夏粮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有“回旋余地”,他对今年夏粮有个好收成依然很有信心。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昨日表示,目前已经到了早稻的播种时期,持续的干旱严重影响到了西南当地水稻的播种。“大旱势必造成当地主要口粮的减产,对云南、广西当地的粮食市场是很大的打击。”马文峰说,“西南旱区的粮食不够吃,要从全国其他地方调粮食,这可能成为全国大米涨价的诱因。”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记者昨日从北京最大的专业粮油市场玉泉路市场了解到,近期北京市场上大米价格波动不大。中粮集团大米部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我们的米,大多来源于北方市场东北米的数量居多,但此次旱情对于国家的整体原粮价格肯定是有影响的,可能会导致大米市场的涨价。”
“如果干旱持续,中国西南和西部部分省份农业生产将受到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影响下半年的物价走势。”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陈树韦昨日表示。
预计食糖产量同比降15%
来自东方艾格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464万公顷,其中作物受旱410.6万公顷。受旱情影响较明显的作物主要是南方地区的小春粮、甘蔗和天然橡胶等。
陈树韦分析称,广西西北部和云南大部分地区是我国食糖主产区,倘若干旱持续将极大地影响下一榨季的食糖产量,预计干旱将使云南本榨季食糖产量同比下降15%左右。另外,旱情还可能导致延迟橡胶开割的时间,从而影响全年的产量。
郑州白糖期货昨日早盘低开高走,主力合约1101报收5179元/吨,较上周五结算价上涨24元/吨。与此同时,菜籽油期货主力合约1009报收8158元/吨,上涨96元/吨。
东华期货研发部陶金峰认为,影响郑糖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西南部干旱导致白糖减产,白糖目前供不应求;二是国际上白糖产量增加,巴西、印度等产糖国的产量比预期增加,国际市场糖价回调压力很大。
南北方或面临同时抗旱 饮水难尤突出
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水库见底……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当前旱情如何?如何应对旱灾?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家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解析当前旱情。
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
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是多年同期的1.9倍
记者:从全国来看,截至3月22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8579万亩,2212万人因旱临时饮水困难。当前旱情有何特点?
张志彤:当前全国旱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西南地区旱情十分严重。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449万亩,占全国的85%;其中云南省耕地受旱面积4794万亩,占全国的43%。
二是因旱饮水困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212万人,是多年同期的1.9倍,其中79%集中在西南5省(区、市)。而且,饮水困难群众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部分山区群众需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拉水,拉水成本每立方米达到30―80元。
三是旱情持续时间长,旱灾损失十分严重。一些旱区持续受旱时间接近5个月,现在仍呈发展趋势;云南省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70亿元。
四是北方地区旱情露头。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饮水困难也比较突出,甘肃东部、陕西大部、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等北方冬麦区降雨较多年同期偏少二至五成,部分农田受旱也比较严重。
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
抗旱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记者:为何旱情这么严重?
张志彤: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西南地区许多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够吃老本。去年9月以来,云南、贵州大部及广西、四川、重庆的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年同期总体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区偏少七至九成。到3月中旬,云南全省库塘蓄水仅为46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亿立方米。
从另一方面看,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云南省的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贵州省已建成的17893处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库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库,总蓄水量不到20亿立方米。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特别是缺少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再加上云南、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状况。
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
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统一管理和调配现有水源
记者:当前抗旱的重点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
张志彤: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因此,旱区各级防汛抗旱、水利部门必须算好水账。首先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对现有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云南针对目前780万饮水困难群众,根据缺水情况进行分类指导,通过水库供水可保障174万人,实施应急调水保障73万人,打井开采地下水保障37万人,拉水送水保障259万人,采取人背畜驮、寻找新水源等其他措施保障237万人。贵州省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865处,新建“五小”水利工程7047处,新打抗旱水源井1768眼,出动抗旱运水车3.9万辆(次),累计为群众送水357万吨,临时解决了548万人饮水困难,未发生一户因旱断水的情况。通过这些措施,保障了旱区所有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
另外,春耕备耕要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旱作种植面积,推广抗旱节水技术,为春耕生产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
记者: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展开,受旱地区近期仍无有效降雨,下一步将面临哪些困难?
张志彤:一是西南旱区饮水困难人口不断增加,解困难度越来越大。按预测,3、4、5月云南全省饮水困难群众将分别达到900、万人。以1000万人测算,通过水库供水,实施应急调水,打井开采地下水以及群众自救等措施可解决300万人,尚有700万人需要靠拉水送水来保障饮水,确保人畜饮水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抗旱水源日趋紧张,生活、生产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如果云南省干旱持续到5月中旬,现有45亿立方米的库塘蓄水将基本用完,局部地方将面临无水可用的极端状况。
三是灾区群众收入锐减,灾民救助任务重,大春生产压力大。
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十年九春旱”,若后期出现少雨温高多风天气,北方地区的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严峻局面。
抗旱需要从长计议
编制抗旱规划,全面提高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记者:面对这样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张志彤: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排查摸底,进一步细化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因地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紧建设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为春耕生产用水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长效抗旱机制,通过编制抗旱规划和加快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完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抗旱指挥调度、抗旱保障等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
云南旱情最严重 一吨水成本比油还贵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正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旱情。全省各地不少水库干涸见底,人畜饮水极为困难。记者走访该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时发现,这里旱魔肆虐,水比油贵,不少村民生存困难。
3月14日一大早,记者驱车从寻甸县城出发,顺着弯曲而颠簸的山路,向寻甸县东面行驶,踏访被称为“云南最渴的村庄”――河口乡石岩子村。沿途狂风吹起铺天盖地的黄灰,路两侧松林低头,松针枯萎,不少幼树已经死亡。驾驶员蒋勇指了指山上的桃树、梨树对记者说:“往年这个时候,满山桃花梨花,风光无限,但今年只剩下些枯桩桩。”
中午,吉普车行驶近40公里后,在石岩子村委会白河新村停留。这是一个居住着28户104口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山凹里,几片小平房,村民们一户挨着一户。在村头,看见村民们排着队,有的提着桶、有的端着盆,正在守候从乡镇送来的水。队伍里老人们衣服看上去好久没清洗过,妇女们脸上带着苦涩,嘴唇已经开裂。
记者走进该村困难户李绍荣家,这位75岁的老人和老伴正吃午饭,桌上没有汤,一点咸菜和几根萝卜条。柜上落满很多灰尘,干硬的毛巾和抹布挂在墙上。老人舍不得浪费有限的“生命水”,每天只滴几点水,用手湿润一下眼晴。李绍荣说:“自从长眼晴,就没遇见这么厉害的干旱。半年没下一滴雨,小春种的蚕豆、油菜全死了,家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乡镇从去年腊月就开始给我们每天送点水解渴,否则日子没法过”。
村支书刘泽章说:“白河新村因地质灾害,2005年从白岩子村委会扯干河搬迁来这里,这地方本身水源就缺,加上今年遭遇60年未遇的大旱,3个月前就断水源,交通不畅,政府送水成本高,老百姓生存困难。”
离白河新村6公里山路的猴子洞,也是一个自然村,车子开不进村,记者随乡干部走了一段山路进村。见村口几位老人正静静地守候在一个小水窑旁,手指头粗的一条水管正往小水窑里进水。73岁村民周晓又说:“眼下整烟地了,一点水没有,瞧着这些烧焦的田地心里也焦了!”
从村民口中得知,这条小水管是乡亲们一家一户集资,从3公里外的水源点采水,再经过三级泵站一级一级送达到这个小水窑。村民们形象地称它作维持生命的“输液管”。当地村民说,他们日夜派人守班。电费、电机费、买水管费、抽水费、值班费等加在一起,平均每户村民已花费了1200元人民币。“算下来,一吨水的成本比用一吨油还贵。”
连续几个月没休息的河口乡党委书记张应良说:“河口乡是个回、彝、苗民族居聚乡镇、共有17个村民小组、263个自然村、6666人。类似白河新村和猴子洞藏于深山仍躲不脱旱情肆虐的自然村还有76个,这些山村自去年腊月就干涸,有的要从十几里外找水源,拉一转回来前后要用5小时。交通不便,山路难行,乡镇送水成本高,汽车跑山路一个月要更换两次轮胎。公路不通的要用马车拉、牲畜运”。
寻甸县一名官员称,由于干旱影响,全县40万亩小春作物85%绝收。近10万人和9万余头大牲畜饮水特别困难。他告诉记者,“像河口乡这样的地方,在寻甸不胜枚举,解决人畜饮水已成为县里的头等大事。但寻甸是贫困县,政府资金有限,投入抗旱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注:本站所有信息来自于互联网,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生意地立场,如侵犯贵方权益可通过邮件反馈
【来源】http://info./.shtml
已有0条评论
您可以输入150个字符
发布成功,请等待审核...
环保行业资讯
环保最新消息近50年青海海南地区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特征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During the Recent 50 Years in Hainan, Qinghai Province
李金红(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
丁生祥(青海省同德县气象局)
郭连云(青海省海南州气象局)
中文关键词
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趋势;海南地区;青海
英文关键词
ex H Qinghai
为了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及时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年青海省海南地区5个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海南地区的连阴雨、干旱、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海南地区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均具较大的年际变化特征,连阴雨天气次数、春旱次数、极端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日数则呈显著减少趋势;连阴雨次数、极端高温日数、极端低温日数分别在、1976年发生了突变。
The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early-warning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nd undertak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in a timely manner. 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Hainan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1 to 2010,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such as successive raining days, drou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temperature over Hain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days of occurrence of som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uch as, successive raining days, spring drought and high temperature over Hainan in recent 50 years had been obviously increased, but the low temperature over Hainan in recent 50 years had decreased. Abrupt changes of occurrence of successive raining days,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temperature occurred in
and 1976 respectively.
DOI10.11924/j.issn.14-239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气候急剧增暖,天气气候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不仅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还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称,年,全球共发生了8835次诸如干旱、极端温度、洪水、热带气旋和相关传染病等灾害,造成194万人死亡及2.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危害也较大。据统计,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6%[2-7]。由此可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5],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繁发,气象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8],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严中伟等[9]研究发现,近40多年来中国北方灾害性最低气温普遍上升5~10℃,冬季寒潮减弱,北方干旱主要表现为微量降水事件的显著减少,而强降水并无明显变化。翟盘茂等[10]研究发现,中国北方夜间灾害性低温事件在减少,白天灾害性高温在增加。由于中国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已对中国防灾减灾及灾害预警提出了新的挑战[11],因此灾害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因此,对青海海南地区灾害性天气变化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规律与探讨全球气候变化与灾害性天气的关系,而且也可以提高灾害性天气事件的预测,为海南地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和科学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海省海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的共同影响区,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区和高发区。每年因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干旱、大风、沙尘暴、冰雹、暴雨、霜冻、雷暴等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比重较大,威胁着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关于海南地区气候变暖的研究较多[12-17],但关于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统计分析则较少涉及。因此,笔者利用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海南地区连阴雨、干旱、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等几种主要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
资料与方法
研究区概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地区,全州总面积4.45万km2,境内最高海拔5305 m,最低海拔2160 m,年平均气温-4.6~7.2℃,年降水量250~450 mm。现辖共和、贵德、贵南、同德、兴海5县,有36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全州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299.1万h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4%,占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0.4%,全州存栏各类牲畜458.87万头(只),是青海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
资料取自青海海南地区5个气象台站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气象灾害标准》(青海省地方标准DB 63/T 372—2001)[18],把某测站出现连续阴雨5天(期间日平均总云量≥8成)或以上,且过程总降水量≥10 mm,期间不能出现2个无雨日(即日降水量<0.1 mm)作为筛选连阴雨的标准。干旱以《气象灾害标准》为准。各站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按照极端气温的定义[10]计算。根据海南地区5个气象台站年发生的连阴雨次数,极端高温、极端低温灾害性天气的日数资料,以5个测站灾害性天气的年平均日数代表海南地区灾害性天气次数或日数。
气候倾向率和线性变化趋势[19]
探讨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年际变化趋势,并用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气候倾向率和线性趋势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表示,即
表示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
表示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以10年为单位要素来描述气象因子的变化速率。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20]
检测各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突变性特征及变化的阶段性、突变性。通过计算正、反向样本序列的统计量UF和UB,利用两者的变化特点分析样本序列的变化趋势。
表明序列呈上升趋势,
则表明呈下降趋势,
表示持平,而且当UF值超过0.05水平的临界线时,表示上升或下降显著。如果UF和UB 2条曲线出现交点,且交点在临界线之间,那么交点对应的时刻便是突变开始的时间。
Morlet小波[21-23]分析
各灾害性天气事件不同时段变化周期。
采用DPS 7.05、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及绘图。
结果与分析
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气温变化趋势
图1a为海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由图1a可以看出,近50年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34℃/10 a,相关系数为0.764(P<0.001),增温的速率远高于近50年全球、全国每10年0.13、0.22℃的水平,明显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13]。海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3.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90年代低于多年平均值,以20世纪60年代最低;进入21世纪以来,增温显著,21世纪00年代为4.0℃。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近50年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4.5℃,比30年平均值偏高1.0℃;年平均气温次高值出现在2010年,为4.4℃,比30年多年平均值偏高0.9℃。
由图1b可以看出,海南地区年平均气温从1963年开始在波动中逐年升高,并于1972年升高趋势突破置信度0.05水平以上,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有升有降,1987年开始增温趋势十分显著。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附近发生了增温突变。
降水量变化趋势
图2a为海南地区年年平均降水年际变化曲线,计算得出,海南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为356.1 mm,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倾向率为0.52 mm/10 a,可以看出,海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微弱增加趋势,未通过0.10显著性水平检验。从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代值来看,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呈递增趋势,其余年代呈减少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减少30.5 mm,60、70年代年降水量略少于多年平均降水量;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多,分别为373.2、369.6 mm,可见年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
由图2b可以看出,海南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从年波动中增多,年呈减少趋势,年持续增多趋势,年为持续减少期,年为持续增多期。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
灾害性天气事件变化特征
海南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次数为2.5次,由图3a、图3b可见,其多项式曲线呈准正弦曲线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年和年为相对少发生时期,年和年为相对多发生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中有8年在多年平均次数以上,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连阴雨日数明显增多的趋势。
年代际变化中(见表1),20世纪60、70、90年代均少于多年平均次数,90年代偏少幅度最大为24.0%;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较多年平均次数偏多。
近50年海南地区平均年连阴雨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仅为0.072天/10 a,相关系数0.127(P>0.10),呈微弱的增多趋势。图3b为平均年连阴雨次数M-K突变检验曲线,从UF曲线变化可见,连阴雨次数在年期间波动减少,年持续增多,年明显下降,2002年开始又持续增多。UF、UB曲线交点出现在1974年,即1974年以来连阴雨事件的增多为一种突变现象。据研究[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北地区西风偏弱,南风偏强,有利于源自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南方水汽向北输送。Morlet小波分析发现,连阴雨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有21年左右的长周期和9年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3年左右的短周期呈增强趋势。
海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变化及突变见图4a、图4b,50年间平均日数为2.7天,偏多的年份有19年,其中1993年后的16年间就出现8年,占偏多年份42.1%。极端高温日数变化大致为3个阶段:年持续增多,年为持续减少,年持续增多。
年代际变化中(见表1),20世纪60、70和80年代较多年值分别偏少1.4、0.5、1.1天,以60年代最少;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极端高温日数较多年平均值偏多,分别偏多0.3和0.9天。极端高温日数的线性增加趋势不明显,大约每10年增加0.5天(P>0.05)。突变分析表明,极端高温日数在1990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Morlet小波分析表明,极端高温日数在中频区有1个21年左右的周期,在高频区有6年左右、3年左右的周期。其中,以2000年为中心的局部时段周期振荡最强。
从图5a、图5b可见,海南地区极端低温平均日数为0.9天,虽然在、、年分别出现了相对高点,但高点的位置是逐渐降低的。年代际变化(见表1)以20世纪60年代极端低温日数最多,为3.9天,较多年值偏多3.0天;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减少,低于多年值,至21世纪00年代降为0.7天,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减少了3.2天,减少幅度达82.1%。近50年极端低温日数线性倾向率以每10年约0.8天的速度减少,相关系数0.486,通过0.001信度水平检验,表明减少的趋势是极显著的。M-K分析表明,海南地区极端低温日数从1966年开始急剧减少,在1976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1977年这种减少趋势超过α=0.05信度线以下,年期间在波动中变化,1996年后减少趋势超过α=0.01信度(Ua=±2.56)。极端高温日数明显增多,极端低温日数明显减少的趋势和翟盘茂[7]、龚道溢[2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Morlet小波分析表明,极端低温日数的变化周期在中频区,在1970年以前有1个10年左右的周期,1970年以后无明显的周期变化。
旱灾是青海海南地区出现次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烈的一种气象灾害。旱灾的形成取决于降水量与平均雨量相比的偏少程度。按照春旱、夏旱、春夏连旱的定义,以2站或以上出现旱情计算1个发生年,则年海南地区有22年出现春旱、有13年出现夏旱、有5年出现春夏连旱,春旱平均不足2年1次,夏旱平均4年1次,春夏连旱平均10年1次。在此,笔者重点讨论春旱。
从发生春旱的年代看(见表1),20世纪60、70、80、90、21世纪00年代分别发生4、7、1、5、5年,以70年代发生次数最多,80年代最少,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发生次数相当,表现为每2年发生春旱1次。近50年中有16年未发生春旱,有11年1站次发生春旱,发生2站次春旱的年份也是11年,有5年3站次发生春旱,4站次发生春旱的只有1年,5站次全部发生春旱的年份有4年。
从海南地区发生春旱的空间来看(见表2),以东部贵德发生春旱的频次最高,近50年有30年出现了春旱,其中轻旱和中旱的比重均为30%,重旱的比重大,占40%;其次是北部共和,有14年发生了春旱,以轻旱和中旱居多,重旱的比重为14.3%;南部3县发生春旱的年份在9~12年之间,均以轻旱为主,重旱仅出现1年。表明海南东部贵德地区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春季农业生产季节一般都不能满足作物正常需水要求,因而春旱普遍存在。该地春季平均雨量为47.7 mm,占全年雨量的18.9%,只占作物正常需水的30%左右。
结论与讨论
(1)近50年来青海海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90年附近发生了增温突变。随着这种变暖,海南地区的连阴雨次数、春旱次数、极端高温日数都表现出增多趋势,但极端低温日数表现为显著减少趋势。连阴雨次数在197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进入21世纪以来连阴雨次数明显增多,年10年中有8年在多年平均日数以上;春旱平均不足2年1次,1990年以来呈增多趋势,为每2年发生1次。
(2)年,海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天/10 a,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高温日数明显增多,突变年份发生在1990年。极端低温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天/10 a,极端低温日数从1966年开始急剧减少,在1976年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极端低温比极端高温变化时间早,极端气候的变化是从极端低温的变化开始。海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多和极端低温日数的减少是气温升高的结果,这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气候大幅度升高的趋势一致,也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
(3)连阴雨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有21年左右的长周期和9年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3年左右的短周期呈增强趋势。极端高温日数在中频区有1个21年左右的周期,在高频区有6年左右、3年左右的周期。极端低温在1970年以前有1个10年左右的周期,1970年以后无明显的周期变化。
(4)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多会加大森林和草原的防火压力,而极端低温日数的减少虽有利于植物越冬,但也有利于病虫害越冬,易发生森林和草原的病虫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具有潜在威胁[25]。
关注“中国农学通报”
获得稿件处理的最新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寸 4k有必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