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图大学的贴吧

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是海参崴大学吗?_俄罗斯留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是海参崴大学吗?收藏
我们学校就是符大合办的大学,吉林涉外理工学院。很怕是骗人的
呵呵,我听说过你们这个项目,我只能说, 你如果想出国的话,别和你们学校走,而且不要去远东,一定要来欧洲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最牛群主王依影:风雨无阻的帮扶路 | 孙国萍:为病友撑起爱的天空 | 林雅:大咖云集捧出诗歌饕餮盛宴 - 今日头条(TouTiao.org)
王 依 影依暖爱心义工微信群主为了你们,我们愿意守望当我们出现在他们的视野里,他们的眼睛发出的那微弱但无比欣喜的光亮,照亮了我们的心。我们送去募捐的物品,和孤寡老人一起包饺子;在狭小的房间我们与智障孩子一起歌唱,他们的手紧紧牵着我们的衣角,我们听他们浑浊的咿呀,微笑着看他们挥动的双臂……那一刻,再没有什么能够动摇我们想去帮助他们的决心。他们是阳光,虽然微弱但绝不胆怯;他们是阳光,虽然残缺但从不绝望。“为了看看阳光,他们来到世界。而我们要说:为了你们,我们愿意守望!”“依暖爱心义工”微信群主王依影对记者说。依暖爱心义工团队两岁了“让大家相互依靠,给无所依的人温暖,用真心回馈社会”,带着这样简单的初衷,2014年的夏季,依暖爱心义工团队扬帆起航。80后的王依影看起来风风火火,但说起她的团队表情却认真起来。她告诉记者,团队由2014年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260人,哈尔滨的人数居多,省内其他地市也有陆续加入的伙伴。团队有两个固定的帮扶地点,敬老院和智障人恢复中心。每个月去一次敬老院,每周三去智障人恢复中心,其余都是机动帮扶。挑选帮扶对象很严格。多数帮扶对象都是群里志愿者提供,然后去调查,回来开会研究,确实是需要帮助,就会在群里发布公告,登出帮扶的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数,志愿者们需要提供的物品,每次登出后这260个小伙伴都会踊跃报名,捐米、面、粮油、水果、衣物,每次都像过年一样丰盛。如今的依暖爱心义工团队两岁了,组织策划、财务组、后勤保障都是从无到有,越来越正规……细数着团队的变化,王依影脸上露出了骄傲的微笑。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眼神黯淡,声音浑浊,行为笨拙,他们永远都如幼童一般的依赖,纵使他们多数实际年龄已超过20岁,你听不懂他们的咿呀语调,看不懂他们比划的手势,看不到他们的未来,或者不忍心去想象他们的未来。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但,他们的笑容似那清晨初升的太阳散下的一缕温热的阳光,让人心疼,让人不忍,让人想要去守望……他们,需要我,需要你,需要我们。11日,记者跟随依暖爱心义工团队走进智障人恢复中心。刚走进智障人恢复中心,就有一个女孩含糊的喊着姐姐、姐姐来了,那种喜出望外的喜悦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志愿者。他们不断用简单的语言问好:叔叔好、阿姨好!他们的一举一动,也牵动着志愿者的心。依影告诉记者,他们这次主要是和孩子们一起做端午节的义卖产品,去年端午节一共卖了40件手工品,挣了1970元,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从晚上5点一直卖到凌晨1点多,虽然每个志愿者都精疲力尽,但是看着孩子们编织的小熊、纸抽、苹果都被喜欢的游客买走,志愿者们高兴得抱在一起欢呼。“每年端午前的一个月我们都会来,帮助孩子们一起穿珠子,看着一个个塑料珠变成手工艺品,孩子们也很高兴。”依影正说着,刚刚做好蚂蚱的大男孩飞奔着跑到她面前高高举起自己的作品……风雨无阻的帮扶路“敬老院比家里热闹,还有定期专门看我们的志愿者,很开心!”78岁的王爷爷说,老人们最怕的就是孤单,虽然离开家没有了孩子们的陪伴,但在这里,有一群老伙伴聊聊天,衣食无忧,经常还会有活动在这里举行,比一个人孤独在家好很多。王大爷开心的向记者介绍,那个个子不高的刘师傅就是我们这些老人的“御用理发师”,十次活动他得来八次,因为我们都喜欢让他给剪发,不但给我们剪发还给我们讲周边发生的新鲜事。说话之间依影带着三十多个小伙伴已经把饺子馅和好了,和老人们包起了饺子。“今年过年前夕去宾县帮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虽然危险但更加凝聚了我们团队每个人的心。”时隔半年依影觉得就像发生在昨天……那次是帮扶4个家庭,有无人照顾的老人、与15岁孙女相依为命的奶奶、有半身不遂的妈妈。“我们是半个月前定好的行程,带着捐赠的衣服、大米及3000多元的年货准备出发。可就在出发的当天哈尔滨下起鹅毛大雪,早起怕路上有危险,我在群里试探地问,今天雪很大,咱们还去吗?信息刚刚发出去,队员们秒回一个字‘去’。不能让援助者空欢喜,于是早上7点我们驱车前往目的地,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四个小时,看到杜奶奶高兴的泪水,志愿者们都认为以后帮扶路只要告诉对方就必须风雨兼程,不能让任何一个帮扶者的寄托落空。离别的时刻总是很容易来到,想起我们离开时老人和孩子们不舍的眼神,我们的宽慰中也有一丝的担忧。”依暖爱心义工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感受,并希望通过志愿者们亲身的体会和宣传告诉社会大众,有这么一群孤寡老人、孩子有待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爱从了解开始,王依影说,她希望这份关爱能在所有人心中越传越远。记者 米娜梁 莉“绿友群”的女统领2015年从省内一家金融机构退休后,50岁的梁莉立即无缝对接地投入到了一项新事业——开展绿色蔬菜种植和配送。初次见面,梁莉给人一种快人快语,办事利落、一丝不苟的印象。作为 “绿生活o青清绿色蔬菜”群主(简称“绿友群”),在她的统领下,三百名“吃货”,品味着绿色蔬菜,交流着绿色生活,分享着绿色蔬菜烹饪出的“美味佳肴”。“绿友”急速扩张20倍5月11日,记者“走进”“绿友群”,从如何做菜到怎样识别有机蔬菜,从种啥菜到送啥菜,“绿友”们各抒己见,谈着认知和感悟,一会儿百条信息就挤满了群。梁莉说,就是去年这时候建了这个群,开始只有二十几人,今年初也只有100多人,但现在已达三百多人了,而且近日更是入群火爆。“这些可不是我这个群主硬拉进来的,都是吃过我们种植的绿色蔬菜的‘绿友’们口口相传,主动加入进来的。”对这一点,梁莉很自豪。谈起做绿色蔬菜的初衷,源于梁莉和几个同学朋友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前几年他们就已琢磨寻找土壤、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并在哈市郊区一个地方尝试种植豆角、茄子、黄瓜等。 2015年开始她可以不上班了,朋友们就鼓励她专心做绿色蔬菜种植。于是创办了以优质绿色蔬菜种植和优质蓝莓品种研发种植为主营业务的“哈尔滨康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占地面积500亩的公司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温室大棚100多个,并建有研发绿色蔬菜的实验室。2015年5月,第一批绿色蔬菜采摘出来了。由于种植的蔬菜不施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以及除草剂等,用生物有机肥和黄豆做肥料,人工除草并遵循自然生长规律,采用物理、生物防治病害和处理生长出来的绿色蔬菜,口味纯正绿色。梁莉充满信心:肯定会受市场欢迎。但开始推销效果并不好,大多数人对此半信半疑。梁莉没有灰心,她想不如建立一个“绿友群”看看效果怎么样。这一试,大获惊喜。“起初群里的‘绿友’只有十几人,都是同学同事亲属朋友,每周送菜两次,订菜的量也不是很大。”那时,为了节省成本,梁莉亲自开车给会员送菜。虽然销售情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梁莉精心种植绿色蔬菜的信心。她确信,只要把菜种好,把服务做好,就会得到认可。渐渐地,吃过梁莉绿色蔬菜的“绿友”们,在群里纷纷点“赞”。这个群的最大特点,就是‘绿友’互相介绍加入。现在,绿友已经超出了300人,从周一到周日按线路天天配送,而且还雇了专门的配送人员。梁莉高兴地说,看着一箱箱绿色蔬菜送到‘绿友’家里,‘绿友’们在群里晒出一张张用这些蔬菜烹饪出来的佳肴,还有吃相幸福满满的样子,很欣慰。满足“绿友”个性化需求“绿友群”里,多为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并以女性居多,饮食结构和习惯都不尽相同,所以每次配菜的时候,梁莉都要在群里事先发出通知,记下每名“绿友”的不同需求。公司种植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豆角、茄子、秋葵、苦菊、菠菜、土豆、胡萝卜、南瓜、生菜、桔红心白菜等40多个品种,还有蓝莓、香瓜等瓜果,分四个档次销售,每个档次配送的蔬菜品种和蔬菜量都不一样。“我几乎是每隔十分钟就要刷一次屏,尽量满足每一个‘绿友’要求。”装箱之前,梁莉都要认真核对,对于一些特殊微友,如家里有小宝宝、有老人的,都要特殊标注出来,配菜时特别关注。有时正在送菜的途中,突然接到绿友临时出差或家里没人的微信,就不得不变更送菜时间。从装箱到配送虽然有些麻烦,但梁莉说,让“绿友”们吃上纯正纯净的绿色蔬菜,做贴心式个性化服务,就是我们服务的宗旨。“绿友”对群主也很支持,不仅积极主动帮助群主宣传推广绿色蔬菜,还积极回应群主的号召。有一次,她在群里号召为双城一名白血病儿童捐款,“绿友”们非常踊跃。去年暑期,公司和一些幼儿园联合组织了多次亲子采摘活动,孩子和家长在这里既体验了采摘的乐趣,又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会员们也随时可到蔬菜基地采摘,义务拔草。 让更多“绿友”吃上健康菜“深巷的酒香”引来不少企业和个人想和公司合作,抛出条件优厚的“橄榄枝”,这让群主梁莉看到了人们对绿色蔬菜的渴求,还有市场上可以拓宽的商业空间。为了让更多“绿友”了解企业生产绿色蔬菜的过程,蔬菜生产基地全天候开放,不用预约,“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我们使用什么样肥料,用怎样的水进行浇灌等。”梁莉说,青清绿色蔬菜的理念是做纯正的绿色蔬菜,坚持亲情式个性化服务,同时还有一个让一般消费者都能吃得起的价格。绿色蔬菜种植成本高,生长期长,产量低,一般种植蔬菜的很难坚持栽种真真正正“纯正的”绿色种植。“我们的原则是,要做就做真正的绿色蔬菜,否则就不做。我们有信心,也有恒心。”梁莉自信满满。“绿友”们十分爱护“绿友群”和蔬菜基地,尽各自所能支持绿色蔬菜种植。有会员主动倡议回收纸箱,进行二次利用;不少“绿友”还给蔬菜基地的工人们送来棉服、电器和生活用品;“绿友”周静还创作了“绿生活群歌”——在不同地方,为生活奔忙,为健康而来,无意间收获了快乐和阳光;绿生活,吃货的乐园,安全食品的天堂……虽然现在蔬菜基地还处在投入发展阶段,面临资金周转、成本提高等困难,但看到大家对绿色蔬菜的渴望,梁莉觉得她们是在做一件有益大家身体健康、有益环保有益于社会的事业,这样做值!记者 吴利红刘 珊因为一个人,恋上一个群在32岁的刘珊心里,除了血缘之亲,还有个大家,那就是有着130余位兄弟姐妹的“平安十年”微信群,这些家人皆因喜欢一个声音好听,名字叫平安的大男孩而聚集在一起,平安是因参加“中国好声音”而成名的上海歌手,十年是粉丝们对平安的承诺,这些“瓶盖儿”们要陪伴平安走过一个又一个十年。“平安十年”是追随歌手平安的一个粉丝群,成立于2013年。群里每个人都是因为热爱音乐,喜欢平安才加入的,而年纪轻轻的刘珊作为这个群的群主,更是从平安的粉丝慢慢变成了他的朋友。“我从2005年开始一路关注平安,十年间,先是成为了平安百度贴吧的吧主,后来在平安参加好声音后,开始在贴吧招聘各地会长,逐渐丰富了现在的平安全球后援会,而我现在也是担任了平安黑龙江后援会的会长。一切与平安相关的,都是我们这些‘瓶盖儿’关注的。”与刘珊谈及成立这个微信群的目的时,她说:“很简单,因为我们喜欢平安那极富穿透力的声音,能给心灵一种慰藉、带给心灵愉悦和洗礼。建群3年来,每逢平安来哈尔滨活动,大家都是积极参加。接机、演唱会现场、活动现场,平安所到之处都有“瓶盖儿”支持的身影。在天南海北的“瓶盖儿”们心中,平安的歌声温柔干净、外形阳光健康,在舞台上下都极有观众缘。成名之后的平安依然保持着健康、上进、低调的个人形象,谨慎出音乐作品,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在他正能量的影响下,“瓶盖儿”们也都爱上了公益,开始关心贫困老人和留守儿童。平安的“瓶盖儿”不仅有年轻人,还有很多年纪大的阿姨。经过了这几年的相处,“瓶盖们”都已经变成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有困难互相帮助,有开心事大家分享,每个人都用最真诚的心互相交流着,感动着。群主刘珊的心声就是“瓶盖儿”的心声:我们喜欢这里,珍惜这里,爱平安的心也不会改变,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会一起走下去…… 记者 亓红李伯文古稀候鸟当群主 乐为邻里献爱心位于三亚市的凤凰水城南岸小区,业主来自全国各地,黑龙江人占40%。2015年4月,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68岁的李伯文组建了F4邻居微信群。短短一年时间,群里的邻居已达116人,他只好又开辟了F4邻居2群。李伯文用心搭起一座爱的平台,奉献并快乐着。缘分 古稀候鸟建微信群李伯文老两口于2011年11月入住F4,“我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成为邻居,这是难得的缘分。既然缘分把我们聚在一起,何不组建一个群,让大家由陌生变熟悉,况且人多力量大,谁有困难时也可以互相帮助。”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李伯文倡议组建了F4邻居群。奉献 干点儿于大家有益的事2015年初,李伯文老两口组织成立了F4楼业主自治管理小组,从争取F4首层回归全体业主到和开发商协商把F4首层建成业主活动室;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开始购置活动室的硬件设施,到组建业主自治管理小组,制定各项管理规定,他都亲历亲行。一年多来,小区活动室桌椅没丢一个,设施设备完好无损,帮助业主沟通解决了一些诸如燃气开通、修水表、安纱窗、封阳台等“小事”。但李伯文心里总想着干点儿真正于大家有益的大事,去年年底前,李伯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小区溢满书香——组建一个图书阅览室。从谋划图书阅览室的设想,到争取场地,到开发商购买图书,再到吸引业主捐献图书,老人日夜操劳着。李伯文在群里发出一条小小的微信“请为自己家园的图书阅览室捐书”消息,令他意外的是这条微信竟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引起了F4邻居们的特别关注。北京的、上海的、山东的、浙江的、四川的、哈尔滨的、牡丹江的、齐齐哈尔的……纷纷捐书捐款。72岁的吴天相,独自一人从上海来三亚。一下飞机就给李伯文发微信:李老师,你在哪儿?我带来一些书给你送去。60册书,份量不轻,充满了邻居们对家园的热爱和对李伯文的支持。辽宁鞍山的刘东君,朋友是F4的业主,他也常来这儿住住,竟一次就捐了109本书,并谦虚地说:“捐点书不算什么,公益的事是大家的事。”短短五个多月时间,就收到业主捐赠的各类图书1808册,捐资7200元。力所能及乐此不疲任F4群主一年多来,李伯文在业主、物业之间沟通协调,操心费力,却乐此不疲。“我不时抓取那些为家园献爱心邻居的好事迹,将其编成段子在群里发表,与邻居们分享,期冀带动更多的人。”每一位邻居捐来的每一册书、每一笔款他都不辞辛苦地一一回复,并及时在群里发表,广泛宣传。尽管这些都是义务的,但他换来的却是厚厚的精神嘉奖。F4中的每一位邻居都将他视为亲人,理解他、拥护他、信任他,并集体向物业提出给李伯文老两口嘉奖。而他却谦虚低调:到了我们这个年纪,什么名啊、利啊,都无所求了。在老龄人的队伍中,我们还算年轻力壮的,邻里之间相互帮个忙,也在情理之中。记者 亓红孙国萍让人重新拾起生的勇气“我们是一群特殊的母亲,我们经历生死而愈发坚强,我们身体缺憾而精神日益丰满。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我们给母亲最好的礼物是安然!一起加油努力!因为,我们若安好,她们才有晴天!祝健康常伴!祝爱友会的姐妹,母亲节快乐!”5月7日,母亲节前一天,在参评龙江最牛群主的爱友会群主孙国萍的微信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是时,孙国萍正带领着群里的四十多名姐妹沿松花江边参加一个大型徒步活动。看着她轻盈的步伐和灿烂的笑脸,你很难想象她是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屡次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难,身似浮萍的她却硬是凭着与生俱来的善良和坚毅,把自己开成了一朵带给人温暖和勇气的太阳花。命运多舛 为了亲人坚持到底夫妻恩爱,儿子出色,收入稳定……这些让不少人艳羡不已的美好生活却在孙国萍42岁那年戛然而止。从初中时就相识相伴的丈夫,就在距离她们结婚20周年纪念日还有一个月的盛夏清晨,因脑出血骤然离去,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这巨大的打击让孙国萍很长时间都缓不过神来,可一想到即将面对高考的儿子,她就一次次擦干眼角的泪水,把所有的无助和悲伤都藏到心底。之后的四年,孙国萍咬紧牙关,一人承担起了儿子攻读大学的所有费用。“我儿子之前文化课成绩很好,考上北京没问题。可是因为他父亲的事,最后只考上了本地大学。儿子学的设计专业每年学费就要12000元,加上生活费和家里的开销,那几年我真是挺难的。”孙国萍说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本以为撑到儿子毕业,经济负担就能减轻的孙国萍,却在儿子读大四的2013年年底被确诊为乳腺癌中晚期,淋巴已经发生了转移。孙国萍说,刚得知患病时,她真想放弃,可一想想已经失去了父亲的儿子,一想想年迈的双亲,就决定咬牙坚持下去。日,孙国萍进行了手术。日,开始进行放疗的孙国萍和病房的另外两位病友建起了一个微信群,这就是“爱友会”的雏形。殚精竭虑 为病友撑起爱的天空从2014年1月完成手术到8月末结束治疗,孙国萍共进行了8次化疗,30个放疗疗程。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爱友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只要遇到同病相怜的病友,她就拉到群里来,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作为亲历者,我深知癌症患者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我可以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病友们该如何克服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如何增强营养,我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这种精神上的力量是多少金钱也无法换来的。”孙国萍说,乳腺癌患者绝大部分要切除单侧或双侧乳房,单是身体上的残缺就让很多女性对未来生活丧失信心。更别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犹如埋在她们身体里的不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爆炸。这些焦虑和恐惧,很多病友的亲人都无法体谅。成为群主后,本身还是病人的孙国萍却不得不忙碌了起来,每天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为群里的姐妹解答各种疑问,疏解不良情绪,活跃群里气氛。不少刚进群的病友不爱与人交流,她就发红包或者反复与对方私聊,让对方打消顾虑。“爱友会”成立两年,孙国萍说她收获的远远不止是感动。第一次群聚会,7名头戴假发套,全身浮肿的病友在植物园的深情相拥;第一次带着羞于进入公共浴室的几位病友,集体到自家楼下浴池痛快淋漓地洗澡;第一次遇到一位年轻的病友与她私聊时,痛哭失声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这每一个片段都定格在孙国萍的生命里,成为最珍贵的记忆。 携手同行 不让任何一人掉队如今,“爱友会”一群和二群加起来,已有两百多名群友,遍布全省各地,其中最小的群友才30出头,最大的已逾古稀。所有人都亲切的称孙国萍为“萍”,每次群聚会,她也总是最操心的那一个。进群较早的赵姐告诉记者,在她心里,能认识“萍”,是她不幸生活中最大的幸运,“萍”的热情和善良,才让许多和她一样的人重新拾起生的勇气。春暖花开,孙国萍就会组织大家徒步、野餐;天气转冷,她就带着大家唱歌、汗蒸。仅去年一年,孙国萍就带着群友分别去了台湾和鹤北呼吸新鲜空气,光汗蒸服就为病友们购买了20多套。如果有外地病友来看病,热心的孙国萍总会亲自到车站去接,陪着病友到医院忙前忙后,直到把病友送上返程车。因为病友们饮食上需要格外注意,孙国萍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种饭店的电话。对于母亲的忙碌,孙国萍的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因为扫除淋巴系统后没有血管回流,孙国萍的左手无法用力,她却总是硬撑着在群活动时搬东西、为群友照相,造成左手一直浮肿。回到家里,劳累不堪的孙国萍依靠儿子照顾,却依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手机上。“我就是群里的服务员,我的工作就是让病友们再次扬起风帆,与癌症抗争到底。发现有这么多人需要我,虽然再辛苦,我也很满足,因为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癌症是一场劫难,却更是一场洗礼,我要帮助更多的姐妹们从洗礼中走出来,决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孙国萍坚定地说。记者 程瑶林 雅书香部落享受文学“读书吧,坚持一年,你会发现生活会有所改变。”“传统文学没有衰落,只是你没有真正走进它。”“多少人来了又走,但群一直在壮大,因为书香一直在那里。”坐在记者对面的这一对中年夫妇,林雅及其丈夫章海宁,是面向全国、以文学交流为主的微信群“呼兰河读书会”的发起人,林雅为群主,负责将章海宁的策划落实为行动,两个人夫唱妇随,联系作家、诗人,沟通群友、读者,为喜爱文学的人奉上了一场场高规格、高品质的读书交流活动,在冰城哈尔滨掀起了阵阵书香。一个面向全国的纯文学平台“章海宁早年专门从事萧红研究,后来自己发起成立了萧红文学馆,从事对萧红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出版、文化传播,并担任馆长。”谈起为什么要发起成立“呼兰河读书会”这个微信群,林雅说这与作家萧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个成熟的文学馆,就应该包括以上五个功能,萧红文学馆成立后,章海宁先后整理了不少萧红的资料,并出版了两部《萧红全集》和多部萧红文集。“但尽管如此,章海宁和我一直认为,在文化传播方面,这显然是不足的。我们想在萧红文学馆的基础上,另外成立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林雅说。在萧红文学馆步入正轨之后,章海宁把30多年来自己珍藏的萧红研究资料两千余册悉数捐给了黑龙江省图书馆。至此,萧红文学馆变成了省图书馆的一个馆中馆,章海宁兼任该馆执行馆长。“成立‘读书会’之前,我们正在办萧红文学馆的内部杂志,名字叫《呼兰河》。国内从事张爱玲研究的顶级学者陈子善建议,萧红文学馆以传播萧红文化为主,而萧红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呼兰河传》,我们的刊物也叫《呼兰河》,不如把‘读书会’冠名为‘呼兰河读书会’,于是便有了今天这个名字。”林雅说。2015年5月,以文学为核心,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全方位地传播龙江的高雅文化,“呼兰河读书会”微信群正式建立推出。从“单兵作战”到“群”居生活,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脉脉书香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承。大咖云集捧出诗歌饕餮盛宴李琦、潘红莉、王雪莹、桑克、张曙光、马永波、冯晏、罗凯等享有盛誉的国内诗人,先后出现在“呼兰河读书会”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活动现场,既沸腾了微信群,也在哈尔滨掀起了阵阵文化狂澜。“就诗歌而言,黑龙江在全国占有很高地位,涌现出不少重要诗人,举办诗歌朗诵会是‘读书会’成立后的主要策划之一。”林雅说,“我们诚挚邀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将每一场诗歌朗诵会做到精致独特,给诗人以崇高地位,同时,也以高品质的诗歌交流让参加活动的群成员真正有所收获,受到启迪!”今年开春以来,“读书会”又启动了“走近文学经典”系列讲座活动,从巴金图片文献展开始,到以研析冰心、萧红、师陀及张爱玲等人著作的系列讲座活动,请到的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重要学者。“黑龙江这个地方,组织游山玩水容易,但找寻这样一个纯文学的交流平台却十分难得。因为创建和打理萧红文学馆的关系,章海宁在全国与很多文化名人有交往,尽管费尽周折,但确实也请到不少全国重要的嘉宾前来登台讲授,比如讲巴金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讲张爱玲的著名学者陈子善都是学界很重要的学者。”林雅告诉记者。萧红的诞辰是在6月,届时,“呼兰河读书会”将举办龙江首届萧红粉丝会;6月下旬举办国内著名诗人的一场诗歌朗诵会,随后将策划一系列国内著名诗人的诗歌朗诵会……一场场异彩纷呈的线下交流活动,令群友眼界大开、直呼过瘾,群成员数量随之递增。核心群+卫星群的书香部落林雅以“呼兰河读书会”为中心,针对群成员身份、特长及性格的不同,建立了诗歌、作家、出版、摄影、写作爱好者、读书等七个“卫星群”,群友共计逾千人,有公务员、诗人,有高校教师、杂志社总编,有草根作家、文学爱好者,还有媒体人士、企业家,身份不一而足。为便于有针对性的提供文学交流服务,林雅以这些群日常交流秩序井然,但凡有线下集中活动,又能很快聚集起来形成最大合力。“每次与作家、诗人和热爱文学的读者接触之后,我都很开心。”林雅说,因为诗人、作家都很单纯、无争,沉浸在自己的文字创作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各有所长的群成员和热爱文学的志愿者们,共同参与、携手促成了每一场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大家对文学与阅读的真正热爱。每举办完一次诗朗诵或是讲座后,都会有人对林雅这样说:“现在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本书来读!”她的努力让人爱上了阅读。群里的人,来来走走;书香交流,迭代不休。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源于对文学的真正热爱与坚持,整个群越发体现“专业范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学交流的一张响亮名片。“‘呼兰河读书会’在文学界享有一定口碑,但社会普通大众仍知之较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影响下,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近文学、了解文学、享受文学,让文学的力量辐射得更远。”林雅说。“文学是一门艺术,读书是一种生活,它影响着你并将最终改变你的生活状态。”林雅最后说,“放下手机,和我们一起读书吧!”(照片由本人提供)记者 常春晖金铁山跟着群主走 快乐天天有作为一群之主的金铁山是哈尔滨市的名人,2014年获黑龙江电视台“K歌一下”独唱周冠军,被称为“哈尔滨市老年歌王”。金铁山今年68岁,每天不闲着,经常被哈市各大社区请去为社区的老年音乐爱好者讲声乐课。金铁山“头衔”颇多,但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他组建的“和谐之声艺术团”,这个团已经成为哈市著名 的老年人艺术团,在哈夏专场音乐会、中俄文化餐饮博览会专场演出、歌颂黑龙江大合唱比赛等大型活动都留下这些老年人的身影并多次获奖,受到哈市老年人的热捧。记者了解到,金铁山是老三届,自中学时代起就与音乐结缘,但是没机会上大学,之后进入省供销干部学校当老师。说起过去岁月,金铁山说,大家结下一辈子的友谊。2011年的时候,哈尔滨某联谊会下面有两个组,当时有300多人,金铁山组建成立“和谐之声艺术团”,当时100多人组织成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 和腰鼓队,他担任和谐之声艺术团团长兼艺术总监、大合唱指挥,至今已是4年半。提起“和谐之声艺术团”,金铁山满脸幸福。让老年人“和谐、快乐、健康、提高” 金铁山说,当初办团的宗旨就是让老年人“和谐,快乐,健康,提高”,他带领大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社会和谐,为社区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2015年,为了团友便于通知艺术团的活动,统一指挥,便于交流,“和谐之声艺术团”微信群建立起来,很快在这个微信群的信息平台上,群主引导大家积极踊跃的交流音乐艺术信息,交流各种正能量信息,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多项活动。大家一心向上,老年人在这里找到快乐,有了和谐的氛围,共同提高了整体的文化和艺术素质。群友们笑称,跟着群主走,快乐天天有,唱歌跳舞全都有,健康玩到九十九。金铁山说,现在,他天天舍不得离开这微信群,每天从早晨5点钟开始互相问候,白天的各项活动,各个社区老年音乐爱好者的活动信息等等,都可以在这里一览无余。甚至,大家交流起来午夜还恋恋不舍,直到互候晚安,才舒畅睡眠。知心爱人 比翼齐飞当了群主几年,金铁山说,最难忘的一件事就在参加“2015年迷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乐章”演出的前期排练期间,群主金铁山担任着大合唱的辅导工作,时间紧,任务急,此外,群还有其他的各项演出任务,必须完成,必须保质量。金铁山说,越忙得时候事情越多,当时家中正赶上儿媳妇生孩子,需要人手,他的妻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全力支持他投入到微信群里面的各项活动中,一点没有让他分心。金铁山说,还是老伴儿啊,老伴是他的战友,现在在团里担任舞蹈队长。他常对老伴说,你支持了我的所为,还监督了我在群里的所为,操持着我的生活起居,是我的免费的保姆、免费的秘书、免费的保健医……可我的所为没有任何的经济收益,甚至经常为老年人的活动搭钱,老伴从未埋怨过,反倒是她经常说,你为大家、为社会做了好事,值得!活得精彩 活出自我金铁山说,他们的群特别有凝聚力,只要吹起冲锋号,群友们个个像士兵一样,“蜂拥而上”跃跑向前,没有掉链子的,让他这个群主为之骄傲。作为群主他时常被这些老年人们所感染,目前,团里年龄最大的72岁,年龄最小的57岁,但是都活得精彩。在这个年龄,老年人更加珍惜生活,更懂得友谊的重要,也更加知道怎样才能让生命更绚烂。金铁山说,每当演出获奖后,听到群友们齐声呐喊:金老师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耶---他都特别感动,为这些充满朝气的老年人,他们互相感染着,感动着,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实现“劳有所乐”,他希望群友们永远快乐,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记者 陆少平刘智伟“微”言大“益”促文化交流在网络江湖,今年55岁的刘智伟是多个大微信群的“掌门人”,其中“黑龙江艺企联盟群”最有影响力。刘智伟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大部分闲暇时间都趴在网上,享受他的“群生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亦如江湖。”刘智伟是黑龙江省口才演讲协会主席,身材微胖、魁梧,他声音洪亮、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线上线下的工作和生活。“能说会画”的掌门人哈尔滨这座城市,始终携带着中西合璧的文化烙印,美好、华丽、流行,这些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字眼,都成为了这座美丽城市的代名词。瞬间的美丽,永恒的优雅,都是刘智伟油画作品所追求的,他穿梭于不同的城市,除了演讲、当评委就是画画。Life for rent,他每天都这样忙碌着……在刘智伟的家中,记者惊奇于他收藏的大量动物标本,以及古玩藏品,其中字画和佛教用品居多,在另一间房子里,是他的画室,一幅《朝阳下的哈尔滨》作品尚未完工。在客厅落座,他边冲咖啡边不停地介绍着自己和他钟爱的几个微信大群。不愧是口才协会的主席,他的嘴皮子功夫让记者很难插话。“我这个人心直口快,用咱东北人的话说,就是爽快。群友们都知道我‘能说会画’。”刘智伟笑着说,自己在省文联工作,是黑龙江省演讲口才协会主席、中国演讲口才协会副会长,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为黑龙江省的口才事业做了很多贡献。如今,刘智伟还是多个500人大群的“群主”,他的生活紧张忙碌而充满情趣。他说,自己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工作搬到了网上,许多活动和工作都需要‘群联盟’来完成。刘智伟说,手机里面有几十个重点群,根据兴趣爱好和工作需要,他主要参与的有口才演讲、书法美术、文学艺术、公益等四类群聊。艺企融合的催化剂说刘智伟是个艺术家,这一点没错。而他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社会活动家,只要与文艺、公益沾边的一些社会活动,总能在人群中见到他的身影。总能见到他和一些人热情地打招呼、寒暄。“我的朋友遍及各行各业,我就是一个爱交际的人,大家也都喜欢我的豪爽和仗义。”刘智伟说完,哈哈大笑。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融合,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主动融合于大环境、大背景。而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需要一个粘合度比较高的交流平台,微信群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刘智伟边说话,边拿起手机比划着。一机在手,掌控多个微信大群,这让刘智伟在网络江湖的地位陡升,经常是振臂一呼数百、上千人的相应。与此同时,众多大群给他的现实工作也带来了诸多便利。比如,一些全国性的口才比赛的通知,刘智伟经常通过群进行传递和通知。“用一个企业家的话似乎可以概括我们建群的宗旨,让企业文化更充满内涵,让文艺作品更富经济价值。艺术和商企的紧密融合,是推动龙江文化发展的路径之一。”刘智伟很认真地讲述着他的“群经”。爱心接力的群公益“为了实现经济、文化、公益等社会活动的全面融合,我用了仅仅三个月时间,筹建了‘黑龙江艺企联盟群’,建立这个群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艺术和经济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融合。日开群以来,每天群众都有数千条的交流信息。每天我都要早午晚三遍入群,与大家交流,我的群里面几乎没有闲散杂人,多数都是省内知名的艺术家和知名企业的负责人。人员素质高,这个群管理起来,就相对很省心,在群里面我选出了几个秘书长轮流值班维持群秩序,这个群组建虽然没有多久,但是已经搞了好几次群活动了。”刘智伟对此,颇感自豪。群刚刚组建一个多月的时候,刘智伟就组织过一次去兰西捐助贫困儿童的活动,没有想到的是群成员捐助十分踊跃。前不久,又由几个企业家出资,画家、书法家提供书画作品,举办了一次公益性书画展览,最后作品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一个叫关超的脑瘫男孩,经过我六年的免费培训,至今已经完全自力自强地生活了,而且他如今经常给一些同病相怜的病友们讲述励志故事。”刘智伟说,他教授口才演讲技艺,老年人和贫困学生,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至今,东北林业大学的宋继文等一群学生都是免费和他学习口才的。前一段时间,他还和另外几个群友组织了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的通知在几个大群里一经推送,数百的报名者踊跃报名,居然还有好多外地群友要打飞机来哈参与。在群里经常有群友向刘智伟询问各种行业政策、商业信息,然后刘志伟就找来相关方面的专家,在群里为大家义务解答。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们各取所需,为此,群员们也越来越喜欢爱群,也越来越爱戴刘智伟这个群主。交流切磋的大平台“好多文学爱好者、书法绘画爱好者,经常会将自己并不很成熟的作品,发到群里,主动推荐给群友们看,其实我个人对网络平台的便捷很欣赏,它的速度是无与伦比的,但是艺术要不得浮皮潦草的跑马占荒,需要脚踏实地,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需要‘工匠精神’……”刘智伟说,在他执掌的“黑龙江艺企联盟群”中,许多人会经常将自己在一些公众号或其他网络平台刊发的作品传到群里。很多人的作品都获得过群友们真诚的点评和建议,致使作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尤其是一些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在此获益匪浅。“下一步,我们计划创建一个以几个大群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平台,从大群的交流中,选出精品来刊发,首先群友的作品有个发表的阵地,其次群成员也会相对减少流失。另外,准备周密策划一些大型公益活动,让艺术真正为社会文明做些实际的贡献。”刘智伟说完这番话,脸上分明洋溢着无限的憧憬。刘智伟说,将依托众多大群建立起来的网络公众平台,将有历史,有人文,有人的精神,有生活的积淀,有静水流深的心灵滋养……记者 毕诗春张秀芙用镜头定格青春的感悟曾听人说,爱摄影的人有三只眼睛。他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美好瞬间。因此,爱摄影的人是幸运的,是幸福的。他们的生活中总是会多出几分光彩,总会有美丽的情节浮现。张秀芙,这个微信取名谐音“张幸福”的95后女孩,因为爱上摄影她成为幸运的一位,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大二那年,张秀芙在舅舅徐筵的影响下,最早接触到摄影,便从此深深执迷其中。舅舅徐筵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教师,平日酷爱钻研摄影,并开办了光筵摄影教室。张秀芙最初在舅舅的摄影教室做小助手,到逐渐痴迷并萌生成立一个基于摄影教室之上的外拍微信群。日,名为“光筵摄影教室外拍群”的微信群成立了。目前群成员133人,每周末都有集体外拍活动,为了摄影的那些“纯粹”,大家交流思想、观点碰撞、分享心得。张秀芙乐此不疲。“我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光筵摄影教室外拍群成员年龄跨度比较大,而每周一次频率的外拍活动工作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女孩来说,这是不小的能力考验。面对一边学业和群活动的平衡、另一边成员男女老少的肯定,张秀芙表现得轻描淡写:“我只是起一个平台的作用,是大家对摄影执着和纯粹的爱激励着我。”群里有一部分成员是大学生,喜爱摄影却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购买不了颇为昂贵的摄影器材,每每遇到这种情况,秀芙都会爽快地邀请:“来吧,没有器材不要紧,舅舅有。”于是,舅舅徐筵就成了秀芙每次“劫富济贫”的强大后盾。张秀芙说,就像有人喜欢文学有人爱好音乐一样,喜爱摄影也不需要理由。我们可以拍摄风光,领略自然的力量;可以记录笑容,表现快乐的永恒;也可以凝固历史,让未来不会黯淡。在一次外拍活动结束的AA制聚餐上,一位成员对秀芙感慨地说,参加几次群活动后,不仅对摄影技巧有了新的深的理解,更多的是幸福感的体会。大家彼此没有隔阂,抛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琐碎,全身心地投入摄影的世界,很轻松,很享受。这,就是光影的纯粹之处和魅力使然。“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2摄影,和旅行是分不开的。2015年,张秀芙和舅舅徐筵开始组织群成员去外地采风摄影,费用AA制。今年3月,由徐筵带队,先后去了重庆、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大家用各自的镜头即使定格在同一景物上,拍出的照片也有着万千的呈现和解读。外拍时节最苦的要数极端天气了,为了拍一组亲水系的风景片,也许就会成为蚊虫的“盘中餐”。寒冬里的一次穿越哈尔滨狗岛活动,让张秀芙记忆深刻。当天他们一行人从道外道台府穿行到江北,沿途记录风光,有时一张满意的片子需要光线、风甚至人的呼吸节奏来配合,当时好多成员由于长时间在严寒中站立,腿、脚都冻僵,然而,往往几张优秀作品的呈现就会成为大家再次“冲锋陷阵”的号角。张秀芙还组织过一些专题外拍活动,拍摄街边流浪猫狗便是其中之一。他们每次都会给流浪动物带去充足的食物,希望通过他们的照片能让更多的人关爱流浪猫狗、关注动物保护。拍摄中,暴风雨来临前几只小猫依偎的画面、一群孩子放学后喂食流浪猫的举动,让成员收获的不仅仅是画面的美,更是满满的感动。一次拍摄时一只小猫因为淘气在松树上扎了满身的刺在地上痛苦地打滚儿,一成员不顾受惊小猫会抓伤人的危险,一根根地将刺拔出。“摄影是我们一路的足迹和感动”谈到这个被她一直定位为“纯粹”的摄影群未来时,张秀芙给出的设想着实让人点赞。她说,摄影活动首先是一定会做下去,即使自己马上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对摄影的这份执着和热爱,她不会放弃,也必定会组织好群尝试更多更好的外拍体验。其次,他们要建一个公众号,能让更多摄影爱好者了解摄影、爱上摄影。最重要也是她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在未来几个月,办一次作品展,把群成员外拍的作品进行义卖,义卖款投入公益事业,回馈社会。陪伴秀芙一路成长的舅舅徐筵对此给出了他的注解:无论是外拍活动还是群内交流,秀芙的热情和善良把大家维系在一起,这么久,这么牢。两年来,她已经从一个老少都喜欢的孩子成长为大家交口称赞的我们心目中的最牛群主。记者 刘莉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