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存在于世界上为什么有人?

05:21 | Tags 标签:, ,
没错,你没有看错标题。
这世上存在灵魂吗?
可先别着急表决心,你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不相信灵魂、来世等“封建余孽”。你是否曾被《午夜凶铃》里的山村贞子吓得花容失色?你是否曾向他人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鬼打墙、鬼压床的经历?你是否曾给先人烧上一些纸币元宝,甚至别墅香车VISA卡?或是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叩头,为自己或家人祈福?
【古埃及人的《亡灵书》】
如果你的答案并不是坚定的一连串的否,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够科学。世界上的确存在灵魂,它们就游荡在我们内心,活跃在各地文化中,从古至今,阴魂不散。从盂兰节到万圣节,从古埃及人的冥界漫游指南《亡灵书》,到中国人《聊斋志异》、《牡丹亭》里的人鬼情缘,对灵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中。
虽然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灵魂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但为何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体和心灵的分离
尽管是一名无神论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家杰西o贝林(Jesse Bering)一直对灵魂、来世这些超自然现象格外感兴趣。他和同事曾经给4到12岁的小孩做了这么一个实验。首先,实验人员给小孩子们演一出木偶戏,一只迷路的小老鼠,又饿又困,被一条鳄鱼发现,残忍地吃掉了。
然后,他们问小孩如下几个问题。一些是关于这只已经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状况:它还会需要进食吗?它的大脑还在工作吗?一些是关于老鼠的认知功能:它还会感到饥饿吗?它还能听到鸟儿歌唱吗?一些则属于情感和思维范畴:它还会爱它的妈妈吗?它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
思考死亡时,这些孩子们似乎把身体和心灵两者分开了。尽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老鼠死后不需要吃喝,但却觉得它仍然会感受到饥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这只老鼠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它仍然会爱它的妈妈。更有趣的是,年纪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经降临,老鼠的各项心理活动仍然在继续。
在杰西o贝林看来,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开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是我们大脑默认的认知系统。意识到人死后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习得的结果。灵魂来自我们认知的局限。没有活人真正经历过死亡,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人死后,各项心理功能也一并停止。
“我们有两套分离的认知系统,一个处理物质物体,一个处理社会客体。”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o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这种二元论为我们的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心灵的物体,例如桌椅,杯子等寻常万物,也可以想象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这就是灵魂。即使肉体已经死亡,灵魂仍可以继续存在,我们便有了来世的观念。
“鬼敲门”的力量
杰西o贝林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他和同事于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空间智力测验。最高分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励。不过,测量空间智力并不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目的。实验人员故意让电脑程序产生漏洞,有时会意外蹦出正确答案,让参与者有作弊的机会。指导语要求学生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就马上按下空格键跳过答案,诚实作答。
参与者还被告知,这项空间智力测验是为了纪念一个已经逝世的研究生鲍尔(Paul)。但对于其中一部分被试,实验人员在旁边,随意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有人看到过鲍尔的鬼魂在附近晃荡。然后,学生们将会在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测验。
结果发现,被告知闹鬼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作弊行为更少。心理学家认为,对鬼魂、神灵的信仰,可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就像“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些俗语说的一样,这种来自神灵的监视,尽管只是虚妄,却能无形中规范人的道德,增加人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个体的名誉,从而帮助人们在集体中存活下来。(关于信仰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探讨,另见《》)
目的论的信徒
此外,我们常常认为世间万物是设计好的,有目的的,有联系的,过度地将心理状况赋予客观物体,即使它们并无生命。1944年,心理学家弗里茨o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o西梅尔(Mary-Ann Simmel)发表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论证了人类这种“目的论”(teleology)的思维习惯,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观看一段动画短片。短片中,几个黑色的几何图形(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一个圆形)将围绕着一个有开口的矩形运动。
观看完短片后,被试将描述下他们看到的内容。在34名被试中,只有一名被试用纯粹的几何语言描述了这一短片:“大三角形进入了长方形,它出去了……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出现了……”大多数被试赋予了这些几何图形以人格和行为目的,并讲述出了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名男人计划见一个女孩……两个男人开始争斗……女孩开始担心,从房子一角跑到另一角……”。
12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运用目的论来推导它周围的世界。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杰尔杰伊o奇布劳(Gergely Csibra)等人的试验中,婴儿将观看电脑屏幕上的动画。首先,一个大球和小球都朝屏幕上方运动(图上)。它们遇到了一个障碍横版,小球通过其中的横版上的小孔钻了过去,大球只能绕了一个弯路到横版的另一端。这一情形被反复播放,直到婴儿不再觉得新奇,不去注视这一画面。
接下来,研究者分别向婴儿展现两个情形。第一种情形下(图中),尽管横版已经被去除,可是这个大球仍然绕了一个弯路去和小球汇合。第二种情形下(图下),横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汇合,不再绕弯路。实验人员发现,一周岁婴儿对第一种的情况的注视时间更长,说明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们的意料。此时的婴儿已认为大球有追赶小球的目的,理应选择最短的路径。
我们常常会从一些随机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因果关系,看成是上天的某种启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飞机出事的噩梦,第二天就临时决定改换航班。认为事情存在因果联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公平世界假象”。我们常觉得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为存在联系,即使他可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总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从没想过,这也许只是随机的结果。
这种将事情知觉为有联系,有目的的思维倾向,无疑是我们形成灵魂、神灵等信念的有力动力。如果我们相信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图,如果我们认为万物之间皆有联系,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就会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导、设计这一切。这样,一位“上帝”就诞生了。
给苇草的慰藉
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阿拉o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和伊恩o汉森(Ian G. Hansen)发现,联想到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一部分被试将设想自己死亡时的感受。而对照组则只是写下一些团队活动中的感受。
在经过一项分心测试之后,这些人将阅读一篇据称来自《南华早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俄国军方在冷战时期曾秘密使用西伯利亚巫师以协助情报搜集。这些巫师能够与逝去的巫师通灵,在千里之外看到一个人(如俄方人质)的位置。
接下来,参与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如通灵、灵魂等等。结果,对于那些已有宗教的人来说,死亡的确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一联想对本来就是无神论者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句来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反映了人类的终极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不能预知,又不可避免。
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焦虑。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如果人死后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这种设定对于我们这些渺小、脆弱、碌碌无为又茕茕独立的人类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慰藉!
读到这里,你应该对各种鬼片免疫了。不知道下次你再观看《午夜凶铃》等恐怖片时,心头会不会涌现一些温暖呢?
[1]Bering, J. M. (2006). The folk psychology of soul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9: 453-498.
[2]Bering, J. M., McLeod, K. A. & Shackelford, T. K. (2005). Reasoning about dead agents reveals possible adaptive trends. Human Nature, 16:360-381.
[3]Paul Bloom. (2007). Religion is natur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 147–151.
[4]Bering J. M., and Bjorklund D. E. (2004). The natural emergence of reasoning about the afterlife as a developmental regula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2): 217-233.
[5]Heider F., & Simmel S. (194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pparent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7: 243–259.
[6]Csibra G., Bíró S., Koós O., & Gergely G. (2003). One-year-old infants use tele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ctions productively. Cognitive Science, 27, 111-133.
[7]Norenzayan, A., and I. G. Hansen. (2006). Belief in supernatural agents in the face of deat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2): 174-187.
原文首发于果壳网() “主题站”《》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我要是宙斯就好了,统治整个宇宙!
瑟瑟同学2趝e
宙斯在他的世界里,就像你在人间的地位一样,他也在幻想着他能成为他的世界的主宰!而他的主宰又在幻想更高的层次…生命,本就是个错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我也希望你是。。。那么世界末日就会在2012如期而至了
宇宙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为你是你而不是宙斯,是不是?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生命的存在?
生命存在的理论/view/6228768.html,至于为什么,宙斯你寂寞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创造我们是为了什么?
ck第四弹陋磘
建议你去看美国心理学家写的一本 前世今生.很好的诠释了你写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世界上为什么存在灵魂?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世界上为什么存在灵魂?
人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灵魂?世界上有鬼吗?
本文作者:Lithium42
(没错,你没有看错标题。)
这世上存在灵魂吗?
可先别着急表决心,你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不相信灵魂、来世等“封建余孽”。你是否曾被《午夜凶铃》里的山村贞子吓得花容失色?你是否曾向他人心有余悸地讲述自己鬼打墙、鬼压床的经历?你是否曾给先人烧上一些纸币元宝,甚至别墅香车VISA卡?或是在寺庙里“虔诚”地烧香叩头,为自己或家人祈福?
古埃及人的《亡灵书》
如果你的答案并不是坚定的一连串的否,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够科学。世界上的确存在灵魂,它们就游荡在我们内心,活跃在各地文化中,从古至今,阴魂不散。从盂兰节到万圣节,从古埃及人的冥界漫游指南《亡灵书》,到中国人《聊斋志异》、《牡丹亭》里的人鬼情缘,对灵魂的信念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内心中。
虽然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灵魂之说只是无稽之谈,但为何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它的存在?
身体和心灵的分离
尽管是一名无神论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家杰西o贝林(Jesse Bering)一直对灵魂、来世这些超自然现象格外感兴趣。他和同事曾经给4到12岁的小孩做了这么一个实验。首先,实验人员给小孩子们演一出木偶戏,一只迷路的小老鼠,又饿又困,被一条鳄鱼发现,残忍地吃掉了。
然后,他们问小孩如下几个问题。一些是关于这只已经死掉的老鼠的生理状况:它还会需要进食吗?它的大脑还在工作吗?一些是关于老鼠的认知功能:它还会感到饥饿吗?它还能听到鸟儿歌唱吗?一些则属于情感和思维范畴:它还会爱它的妈妈吗?它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吗?
思考死亡时,这些孩子们似乎把身体和心灵两者分开了。尽管很多最小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老鼠死后不需要吃喝,但却觉得它仍然会感受到饥渴。大一些的孩子即使知道这只老鼠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它仍然会爱它的妈妈。更有趣的是,年纪越小的孩子,就越愿意相信,即使死亡已经降临,老鼠的各项心理活动仍然在继续。
在杰西o贝林看来,这些把生理和心理分开的身心二元论(mind-body dualism),似乎是一种直觉性的本能,是我们大脑默认的认知系统。意识到人死后就不再具有心理功能,反而是文化习得的结果。灵魂来自我们认知的局限。没有活人真正经历过死亡,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死亡。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丰富,他们才会逐渐认识到,人死后,各项心理功能也一并停止。
“我们有两套分离的认知系统,一个处理物质物体,一个处理社会客体。”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鲍尔o布鲁姆(Paul Bloom)认为,这种二元论为我们的超自然信仰提供了基础。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心灵的物体,例如桌椅,杯子等寻常万物,也可以想象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存在,这就是灵魂。即使肉体已经死亡,灵魂仍可以继续存在,我们便有了来世的观念。
“鬼敲门”的力量
杰西o贝林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在他和同事于200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一群大学生参加一项空间智力测验。最高分者将会得到50美元的奖励。不过,测量空间智力并不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目的。实验人员故意让电脑程序产生漏洞,有时会意外蹦出正确答案,让参与者有作弊的机会。指导语要求学生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形,就马上按下空格键跳过答案,诚实作答。
参与者还被告知,这项空间智力测验是为了纪念一个已经逝世的研究生鲍尔(Paul)。但对于其中一部分被试,实验人员在旁边,随意却严肃地告诉他们,有人看到过鲍尔的鬼魂在附近晃荡。然后,学生们将会在一个无人监督的环境下进行测验。
结果发现,被告知闹鬼的参与者,在接下来的测验中,作弊行为更少。心理学家认为,对鬼魂、神灵的信仰,可能是人类进化而来的本能。就像“举头三尺有神灵”“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这些俗语说的一样,这种来自神灵的监视,尽管只是虚妄,却能无形中规范人的道德,增加人的亲社会行为,提高个体的名誉,从而帮助人们在集体中存活下来。(关于信仰促进人的亲社会行为的探讨,另见《
目的论的信徒
此外,我们常常认为世间万物是设计好的,有目的的,有联系的,过度地将心理状况赋予客观物体,即使它们并无生命。1944年,心理学家弗里茨o海德(Fritz Heider)和玛丽安o西梅尔(Mary-Ann Simmel)发表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论证了人类这种“目的论”(teleology)的思维习惯,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将观看一段动画短片。短片中,几个黑色的几何图形(两个三角形,一大一小,一个圆形)将围绕着一个有开口的矩形运动。
观看完短片后,被试将描述下他们看到的内容。在34名被试中,只有一名被试用纯粹的几何语言描述了这一短片:“大三角形进入了长方形,它出去了……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出现了……”大多数被试赋予了这些几何图形以人格和行为目的,并讲述出了完整的故事,比如“一名男人计划见一个女孩……两个男人开始争斗……女孩开始担心,从房子一角跑到另一角……”。
12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会运用目的论来推导它周围的世界。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杰尔杰伊o奇布劳(Gergely Csibra)等人的试验中,婴儿将观看电脑屏幕上的动画。首先,一个大球和小球都朝屏幕上方运动(图上)。它们遇到了一个障碍横版,小球通过其中的横版上的小孔钻了过去,大球只能绕了一个弯路到横版的另一端。这一情形被反复播放,直到婴儿不再觉得新奇,不去注视这一画面。
接下来,研究者分别向婴儿展现两个情形。第一种情形下(图中),尽管横版已经被去除,可是这个大球仍然绕了一个弯路去和小球汇合。第二种情形下(图下),横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汇合,不再绕弯路。实验人员发现,一周岁婴儿对第一种的情况的注视时间更长,说明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们的意料。此时的婴儿已认为大球有追赶小球的目的,理应选择最短的路径。
我们常常会从一些随机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因果关系,看成是上天的某种启迪。比如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飞机出事的噩梦,第二天就临时决定改换航班。认为事情存在因果联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人类的“公平世界假象”。我们常觉得每个人得到的结果必然和他之前的行为存在联系,即使他可能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我们总觉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从没想过,这也许只是随机的结果。
这种将事情知觉为有联系,有目的的思维倾向,无疑是我们形成灵魂、神灵等信念的有力动力。如果我们相信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和意图,如果我们认为万物之间皆有联系,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就会推倒出有一些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力量在主导、设计这一切。这样,一位“上帝”就诞生了。
给苇草的慰藉
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阿拉o洛伦萨扬(Ara Norenzayan)和伊恩o汉森(Ian G. Hansen)发现,联想到死亡,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在他们的实验中,一部分被试将设想自己死亡时的感受。而对照组则只是写下一些团队活动中的感受。
在经过一项分心测试之后,这些人将阅读一篇据称来自《南华早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写到,俄国军方在冷战时期曾秘密使用西伯利亚巫师以协助情报搜集。这些巫师能够与逝去的巫师通灵,在千里之外看到一个人(如俄方人质)的位置。
接下来,参与者被要求回答是否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种种超自然现象,如通灵、灵魂等等。结果,对于那些已有宗教的人来说,死亡的确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超自然现象,不过,这一联想对本来就是无神论者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效果。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这句来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名言,反映了人类的终极恐惧——我们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死亡的焦虑中,不能预知,又不可避免。
心理学家认为,来世、灵魂这些信念,就是人类内心的一套隐藏防护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来自死亡的焦虑。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灵魂,如果人死后仍然能以鬼的形式存在,这种设定对于我们这些渺小、脆弱、碌碌无为又茕茕独立的人类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慰藉!
读到这里,你应该对各种鬼片免疫了。不知道下次你再观看《午夜凶铃》等恐怖片时,心头会不会涌现一些温暖呢?
参考文献:
1.Bering, J. M. (2006). The folk psychology of soul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9: 453-498.
2.Bering, J. M., McLeod, K. A. & Shackelford, T. K. (2005). Reasoning about dead agents reveals possible adaptive trends. Human Nature, 16:360-381.
3.Paul Bloom. (2007). Religion is natur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10(1): 147–151.
4.Bering J. M., and Bjorklund D. E. (2004). The natural emergence of reasoning about the afterlife as a developmental regula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2): 217-233.
5.Heider F., & Simmel S. (194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pparent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7: 243–259.
6.Csibra G., Bíró S., Koós O., & Gergely G. (2003). One-year-old infants use tele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actions productively. Cognitive Science, 27, 111-133.
7.Norenzayan, A., and I. G. Hansen. (2006). Belief in supernatural agents in the face of death.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2): 174-187.
你可能感兴趣
我想知道,一个程序跑完了,或跑到一半被kill了,那这个程序的归宿呢……
话说有一次半夜睡迷糊了,睁开眼发现一个白衣长发厉鬼在我床头挠我的头(其实我还是在睡梦中,在梦中醒来了而已)。当时我好口渴,就对她说——去给我倒杯水来,我渴了。能这么淡定就是觉得,她半夜跑来吓我,无非就是做恶作剧,挺可爱的,没什么好怕的。后来那个鬼真的给我倒水喝了,我呼呼的喝了几口发现不解渴,就醒来了。
我不怕鬼,但一直怕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虽然这是自然规律,但总觉得没有呼吸以后的世界很恐怖很压抑很冰冷…如果真有灵魂,那这种感觉会不会真的能感受到?呃……更害怕了…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201)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
开头的问题我的 answer 确实是一连串的否诶。。。
地质学研究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涌现一些温暖,现一些温暖,一些温暖,些温暖,温暖,暖……读完后,对小萌锂和恐怖电影的寒意更深了一层。乃怎么可以这么快就把完全对立的两种体验给掉了位!
话说,我之前就有鬼魂很可爱的感觉。因为他们会找个很吓人的地方,选个好的时间气氛跳出来吓你一跳,这不就像做恶作剧的小孩子么?所以我有时候看恐怖片会笑场,几乎对恐怖片免疫了,除了特别恶心的,那些可一点都不可爱。
话说有一次半夜睡迷糊了,睁开眼发现一个白衣长发厉鬼在我床头挠我的头(其实我还是在睡梦中,在梦中醒来了而已)。当时我好口渴,就对她说——去给我倒杯水来,我渴了。能这么淡定就是觉得,她半夜跑来吓我,无非就是做恶作剧,挺可爱的,没什么好怕的。后来那个鬼真的给我倒水喝了,我呼呼的喝了几口发现不解渴,就醒来了。
地质学硕士生
有没有灵魂呢?人算不算可以永生呢???
哇。七楼好厉害。
我想知道,一个程序跑完了,或跑到一半被kill了,那这个程序的归宿呢……
午夜凶铃不是科幻么
我还是怕鬼。从小就害怕。= =
就是自我安慰的那个自慰作用咯?
人类是需要有所寄托的。
不要以为世上存在灵魂、上帝等等是很荒谬的命题哦。无神论者们、排斥所有目的论的人们啊,我问你们,你们的生存有任何目的吗?估计除去目的论,你们能回答的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想做什么事?你想做的事就是你应该做的事吗?或者,你敢承认你的生活,就是为了一个爽字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吧。
接下来,研究者分别向婴儿展现两个情形。第一种情形下(图中),尽管横版已经被去除,可是这个大球仍然绕了一个弯路去和小球汇合。第一种情形下(图下),横版被去除,大球直接和小球汇合,不再绕弯路。实验人员发现,一周岁婴儿对第一种的情况的注视时间更长,说明这一情形更加出乎它们的意料。此时的婴儿已认为大球有追赶小球的目的,理应选择最短的路径。是不是应该是“第二种情形下”或者“另一种情形下”啊
的话:不要以为世上存在灵魂、上帝等等是很荒谬的命题哦。无神论者们、排斥所有目的论的人们啊,我问你们,你们的生存有任何目的吗?估计除去目的论,你们能回答的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想做什么事?你想做的事就是你应该做的事吗?或者,你敢承认你的生活,就是为了一个爽字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吧。这是典型的功能论。神被创造出来以完成某些需求。这本身就意味着所说的这个神不存在。
还是觉得午夜凶铃很恐怖......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泛灵论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美国心理学家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百度百科关于范灵论的一些内容,我觉得上面那些实验更多的是说明人有这样一种倾向而已。
对文某些实验的严谨性存疑,或许是文中概述省去了很多细节吧
唉,一声叹息。
我不怕鬼,但一直怕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虽然这是自然规律,但总觉得没有呼吸以后的世界很恐怖很压抑很冰冷…如果真有灵魂,那这种感觉会不会真的能感受到?呃……更害怕了…
这个……看了以后感受颇多……
法理学硕士
的话:不要以为世上存在灵魂、上帝等等是很荒谬的命题哦。无神论者们、排斥所有目的论的人们啊,我问你们,你们的生存有任何目的吗?估计除去目的论,你们能回答的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你想做什么事?你想做的事就是你应该做的事吗?或者,你敢承认你的生活,就是为了一个爽字吗?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吧。我就是为了爽。我可耻的承认了。。。哈哈
人晕了尚且无意识,死了哪还会有灵魂。灵魂是完整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制造两个肉体或者一肉一灵的行径都是徒劳的!
的话:我不怕鬼,但一直怕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虽然这是自然规律,但总觉得没有呼吸以后的世界很恐怖很压抑很冰冷…如果真有灵魂,那这种感觉会不会真的能感受到?呃……更害怕了…我以前不怕死,因为觉得头二十几年活得挺值,可是自从有了孩子,就怕我死了没有我这么好的后妈来照顾他,要是单亲更是可怜,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得我都不敢死了。
想一个问题:灵魂的属性包含哪些?
一个新的假说,灵魂量子化存在: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备号-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蚊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