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善县蓬峰北京大兴黄村一中初三三中考成绩

欢迎您访问永善县教育局!
当前位置: >
第一章& 总& 论&一、基本县情永善县位于云贵高原北部,四川盆地边缘,乌蒙山脉西北面,金沙江下游,地处云、川两省六县结合部。金沙江流经县域9个乡(镇)168.2公里,县境呈南北带状走向,东西横距46.6千米,南北纵距121.2千米,国土面积277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99.5米,最低海拔380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全县辖8镇7乡142个村(社区)2739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总人口 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3万人。二、教育概况学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42所,其中幼儿园9所(民办5所),小学211所(含教学点35个,其中14个教学点无学生,民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级中学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有教学班2010个;有在校学生78525人,其中幼儿9838人,小学38610人,初中21207人,普高8649人,职高188人,特校生33人;有教职工4523人(其中民办幼儿园79人,小学41人);专任教师4414人(其中民办幼儿园47人、小学22人);全县中小学(园)占地面积127.67万㎡,校舍建筑面积53.65万㎡;有图书141.35万册;有计算机3081台(含教学用机2565台);全县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49.2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6.55%,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98.12%,残疾儿童入学率90.20%,适龄儿童入学率99.74%,初中毛入学率99.42%,高中毛入学率55.92%。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8.2年。三、“十三·五”规划编制背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新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对“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转变。中共永善县委、永善县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县情、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力实施“教育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为永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四、“十三·五”规划编制目的充分发挥教育在建设现代新永善科学发展新跨越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努力扩大教育资源规模总量,积极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推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永善“十三·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全县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期达到以下主要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增加全社会教育投入,努力实现教育所引致的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有效增进。——进一步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资源规模和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行城乡统筹,把发展农村教育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努力优化城乡教育结构,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着力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发展高中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五、“十三·五”规划适用范围和实施期限(一)规划适用范围:永善县行政辖区内幼儿园、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二)规划实施期限:年,共5年。&第二章& “十二·五”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一、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与要求,坚持走改革之路、创新之路。通过解放思想,调整思路,狠抓内涵发展,重视“两基”成果巩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创新;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课改、实施招生制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加强教育系统行风、政风建设,坚持开展教育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专项整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县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就,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实施“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夯实。县委、县人民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第一资源,就是抓发展后劲、抓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科学调整办学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年,县教育局牵头组织完成了《永善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编制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的修订工作。目前正在按照中小学布局规划,逐步实施各项学校建设工程,加快新建学校建设和保留学校的改扩建步伐,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全县教育协调、均衡、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撤并布局不合理校点48个,新建高级中学1所、特殊学校1所,县民族小学顺利实现整体搬迁、黄华中小学、幼儿园实现轮换办学,伍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成功实现集中办学,青胜、桧溪、马楠、水竹、黄华、大兴、务基、码口、伍寨等乡镇中心幼儿园即将建设。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统筹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二)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县先后获得各种项目资金5.19亿元,完成D级危房排除8.3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2.22万平方米。编制了《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和《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寄宿制”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工程、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学前教育改造工程和各类捐赠项目工程以及县级实施的“三无”工程。全县共投入教育专款万元,是“十一·五”期间教育专款18973.1万元的6.2倍。其中,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近42403.38万元。与“十一·五”相比,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从2010年的10.32平方米增加到12.56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3.68平方米增加到7.2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从2010年的8.56平方米增加到10.7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3.62平方米增加到5.25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三)实现教育工作战略重心转移。2010年“两基”国检后,全县教育工作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移到内涵发展、提质增效上来,着力解决“普及”与“提高”两大主题,大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民群众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提升。2013年,全县33所中小学全面启动了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设,与上海空中教育集团联合,分三年实施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培养了大批学校行政管理队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帮助学校理清办学思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德育模式,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严格禁止学校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禁止学生成绩排名。规范开设体育、法制、健康教育、艺术、科技、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2011年以来,坚持以教研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主,加强了对义务教育阶段课堂的视导工作,开展了各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和主题教研活动,有力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了新课程实验。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07人,2015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达266人,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全县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四)德育工作不断优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德育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建立了校长负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构建起以家长委员会为核心、以家长学校和学校为依托、以家校联系为纽带、学生家长全员参与的家庭德育网络机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小手拉大手等丰富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社会民众良好文明行为的养成意识。2011年,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积极开展多种校外实践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组织“感恩教育”讲学团,赴全县各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受益师生达27900余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和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才艺大赛、教职工演讲(征文)大赛、“师德师风、知恩感恩、廉洁勤教”三项教育活动、第二届“园丁杯”篮球运动会等,各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全县师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五)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发展1.学前教育发展成效喜人。坚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将提高入园率、创建示范幼儿园、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三项工作纳入我县对乡(镇)政府岗位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将“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教育发展体制改革试点”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推进。积极开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施了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学前班项目,扩大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对园长及骨干教师进行了脱产或远程培训,参加培训400余人次。至2015年,我县共有幼儿园13所(含民办幼儿园),比2010年增加5所,在园幼儿9838人,比2010年增加4530人,学前教育覆盖面逐步延伸到编远的农村。2.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制”,开展了“控辍月”活动,实施教师家访活动。实行控辍保学专项检查,对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的学校实行挂牌督办整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按“就近入学”原则,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入学手续、收费、教育教学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制订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档和管理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建立了家长委员会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机制,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3.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增强。目前,全县已有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在校学生增至8649人,比2010年多3002人。制定出台了《永善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了全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及各学科集体大备课,邀请了市内部分优秀教师给高中教师上教学示范课、公开课,积极探索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永善一中成为普通高中课改立项建设学校,溪洛渡高级中学成为第一批示范性高中立项建设学校。4.特殊教育学校从无到有。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水平。2011年,实施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2014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填补了全县无特殊教育专门学校的空白。目前有在校学生33人,教师17人。(六)民族教育发展有新突破。为切实解决民族乡镇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将发展民族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发展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实行三个优先,即:经费安排优先、设施设备建设优先、就学优先。在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危房改善等重大项目中,优先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2013年,迁建县民族小学,校舍、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县民族小学面向全县招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比例由“十一·五”末的23%提高到37.2%。高寒偏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享有和城区学生一样的就读条件,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读环境。(七)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凸显。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程。做好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推广工作,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明确了职教中心建设工作方案,职教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归口管理工作等。(八)教师队伍素质有力提升。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昭通市教师十不准》,进一步完善师德监督考核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加大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原有考评机制基础上,逐步完善绩效考核的师德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任课教师师德师风评定工作,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2.实施继续教育培训。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坚持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师德、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师培训渠道,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抓好县级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培养了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坚持以实施“国培计划”、骨干培训等为抓手,启动“永善县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从各中小学、幼儿园一线教师中层层遴选的培养对象进行了集中研修培训,组织送教下乡、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加大校长队伍建设力度,提升校长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内涵发展校长培训班共培训中小学校长300余人次。2011年以来,组织选送数十名农村骨干初中校长进行骨干校长培训、6名幼儿园园长参加国培,31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培训。同时,鼓励各学校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结对子”进行考察交流,共享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2014年,实行校长公开选拔、竞聘上岗机制,选拔任用了87名年轻优秀的干部进入校级领导班子,使中小学校长队伍更加年轻化。4.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坚持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基本形成了符合教师成长规律、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和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已步入常态管理。严格考试制度,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十二·五”期间新招聘教师1333名,全县学校公办专业教师总数达到 4441人,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5.推行偏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从2010年起,我县推行偏远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2015年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最高可达到每年10000元。全县56所农村偏远地区小学教师,按照每月300-10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分别给予专项补助,所需经费列入每年县财政预算。艰苦地区教师津补贴的实施,为稳定艰苦地区教师队伍,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奠定了基础。(九)教育惠民工作力度加大。积极落实各项教育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学生资助管理水平,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无缝衔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1年至2015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助学资金3.68亿元,惠及学生25.2万人次。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21所,现有食堂209个,面积59418平方米。(十)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大力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制定了《永善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永善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评估细则(试行)》。“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投入近35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设施建设,为全县中小学配备了校园网、校园广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班级多媒体设备、精品课录播设备、校园安全视频监控设备等。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建设,全县已基本实现“校校通”、“班班通”,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认真做好教育信息技术能力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每年举办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班,共培训180多名骨干教师,每年组织1000余人次通过“继教网”、“中央电教馆网”接受“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十一)依法治校,确保师生安全。加强对局机关干部职工和各中小学校(园)长开展法制专题培训,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各校(园)长到永善看守所参观,接受警示教育;各校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对师生开展专题培训;各班法制班主任对该班每周开展一节法律知识专题教育课;每年在永善电视台开展一期“法制永善”专栏,从不同层面开展系统法制培训,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强化民办学校校车安全条例的教育、学习与宣传,切实加大对校车的督察与整治力度。进一步强化了校园安全管理,印发了《永善县年“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平安校园”创建率年均达96%以上。严格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和安全稳定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安全事故的预防、预警、预报应急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应急演练,举办了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及应急管理工作培训班,有力提高了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加强“三防”建设,全县中小学幼儿园与保安公司签订协议,共劳务派遣136名保安,投入资金224.2万元为37所学校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报警设施,部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还纳入了“天网工程”,学校来访登记、监控值班记录齐全。积极联合有关职能部门,消除多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进一步优化了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二、存在困难及问题“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人民政府正确领导和市教育主管部门精心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尤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渴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挑战。(一)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市、县中心流动,导致部分偏远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而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尽管在“十二·五”期间,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大了对城区和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办学条件,但在教师素质、课程开发、课堂改革、校园文化等方面,一些薄弱的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还存在较大差距;县直学校如示范小学、溪洛渡中心校、实验中学及县幼儿园等由于历史原因,校园生均面积达不到国家指标的要求。“两基”巩固提高力度不够,控辍保学形势严峻,优质教育资源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难多、压力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突出,存在“优质资源严重短缺,中间力量支撑乏力,薄弱学校数量偏多”,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二)办学特色化水平不高。不少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还停留在校长与教师的认知层面,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上升到课程资源层面去创意与制作;由于学校人力与物质资源的匮乏,大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种类和门类明显不足,并且没有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对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精神成长,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校的规划意识、行为文化需要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化水平还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办学思路还不够清晰,特色不鲜明,创新意识不强。整体看来,全县品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影响力、示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一是教育技术装备不足。高中理科教学仪器达标率为30%,中学文科地理、历史器材达标率72%,中小学劳技达标率5%,中小学图书生均册数分别为高中46583册、初中344742册、小学685126&册,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多媒体教室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缺口较大。二是附属设施不配套,生活设施不完善。还有部分学校围墙、大门、食堂、运动场地、校园硬化、绿化等不完善,不达标。三是学校安全保卫及设施缺乏,学校安保人员不足,消防、电子监控等设施不完善。四是体育场地不规范。目前,全县还有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未达到规定标准,学生早操、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四)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发展迅速,教师挤占义务教育资源。一是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若按省定师生比1:12.5标准测算,尚差高中教师266人;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含附设幼儿班)9838人、专任教师71人,若按省定师生比1:7测算,尚差幼儿教师1334人。二是由于收入低,责任重,工作量大,教师流失和“招不来”现象突出。“十二·五”期间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教师近1333人,退休、辞职、考公务员及非教育事业人员等减员达868人,净增465人。三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队伍中存在敬业精神不强,从教行为不规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师风突出问题,部分校长和教师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理念、方式、手段还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四是学科结构不合理,普遍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五)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校点布局不合理,城区“大班额”突出,县城区现有中小学规模难以满足学生就学需求。近年来,随着电站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农转城”工作启动,县城人口急剧增长,加之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城区学校容量现已不堪重负,城区中小学学生就学形势严峻。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散,还存在“一师一校” 13所,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六)学校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十二·五”期间,我县争取学校建设项目资金4.3899亿元,但项目开工率只达89.16%,完工率只达85.87%,投资完成率只达78.80%,项目推进速度滞后。主要原因是土地征用困难,报件手续繁琐、复杂、时间长,导致工程推进缓慢。(七)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不协调。1.学前教育发展缓慢。一是学前教育规模不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2015年,学前教育适龄儿童 18971人,在园(班)儿童9338人,入园(班)率为49.22%,其中学前三年入园率仅为16.55%。全县尚有11个乡镇没有规范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二是现有城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择园问题比较突出,农村附设学前班办园条件差,设施简陋,管理不规范,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突出;三是幼儿教师队伍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2.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尚未突破。一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失衡,专业设置不合理,骨干优质专业资源不足,普通高中在校生与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仅为1:0.03,远远达不到国家高中阶段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二是现有学校办学条件差,“双师型”教师数量少、素质不高,且实训基地、设备十分缺乏,学校教学仍然处于“黑板上开机器,试卷上做产品”的阶段。三是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比较欠缺;面向社会、企业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缺少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和职工发展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平台。四是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大,招生困难、生源素质偏低,办学特色不明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通融、共同发展的格局还未形成。3.民办教育发展仍然滞后。2015年全县民办学校在校学生3610人,仅占全县在校学生数的4.6%;民办教育自身结构失调,经批准的7所民办学校多集中在幼儿园,存在规模小、层次低、两级分化严重;民办教育融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环境与办学条件较差,教师招聘不规范,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依法监管不到位,办学水平不高。(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到位。1.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育人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没有普遍成立,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二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方式、渠道还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丰富和创新。2.学校教育教学不规范。一是部分学校只重视统测学科,而忽视非统测学科,存在课程开设不齐、不足或少数教师随意调课、换课等现象。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体质堪忧,存在厌学情绪。三是校园文化生活单调,社会实践活动少,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不足。3.学校评价导向存在偏差。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4.学校精细管理仍需强化。当前不少中小学管理仍然比较粗放,或多或少存在教育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效能低下、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在办学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学生德育、人事制度、后勤服务等方面跟不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部分教师师德失范、师风滑坡,政治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第三章 &“十三·五”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战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二)发展原则1、服从大局,立足实际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基准,认真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昭通市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结合永善实际,认真分析存在困难和问题,科学合理地编制永善县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狠抓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兼顾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突破职业教育瓶颈,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提高中职教育水平,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这两个重点,不断扩大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规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3、强化管理,注重内涵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管理评价机制,充分调动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各项积极因素。强化教育科研,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学校内涵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逐步打造学校特色,创建品牌学校。4、坚持公平,促进均衡加大乡镇、村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设备,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建立激励措施,稳定乡镇教师队伍,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不断提高乡镇、村级学校管理水平,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缓解城区就学压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5、科学预测,优化布局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科学合理预测全县人口出生率和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坚持“撑大城区容量、乡镇规划适量”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县学校布局,做到既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也不贪大求全。二、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一)发展思路。1.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总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要统筹发展农村幼儿园与学前班的关系,促进全县初步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逐年提高。——义务教育要统筹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要统筹好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巩固提高普通高中,突破性发展职业教育,使普通高中在校生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基本相当。——统筹好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与民办的关系,促进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2.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强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大乡镇和规模较大的村(社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合理整合农村学校闲置校舍,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满足广大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督政、督学力度,强化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差距,有效遏制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突破性发展高中教育。着力解决普高师资配备、办学条件、设施设备,促进办学效益的提升;加强职高学校建设,扩大职教资源总量和学生数量,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坚持统一规划、一视同仁、共同发展;坚持扶强帮弱、均衡发展;坚持在非义务教育领域优先发展,以强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民办教育发展。3.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年为“十三·五”教育发展夯实基础阶段。—— 年为“十三·五”教育质量提升阶段。—— 2020年为“十三·五”教育发展目标全面实现阶段。(二)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0年,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体制健全、布局合理、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有机衔接;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努力促进职成教和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满足永善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 具体目标:—— 幼儿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县3—5周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85%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以上。—— 义务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2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小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高中教育: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力争到2020年,规划新建设1所高级中学,全县共3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学,规模达180个班,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800人;迁建溪洛渡职业高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35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民办教育:扶持民办教育事业,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常规管理,强化教育科研,提高民办学校保教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县民办幼儿园达到15所,在园幼儿3600人,创建2-3所省一级三等幼儿园,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办学水平有较大提升。——特殊教育:关爱特殊群体,加强特殊教育,力争到2020年在校学生达到92人,建设一幢特殊教育康复训练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生存、生活技能,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基本的就业机会,基本能满足全县“三残”儿童就学需求。——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学前教育教师、高中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教师,确保教师数量能满足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力争到2020年,小学教师专科比例达90%;初中教师本科比例达80%;职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40%以上,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4﹕6。——办学条件:到2020年,继续加大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做到学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不断充实更新课程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器材,使所有中小学新课程教学仪器满足教学要求,中小学生均图书配备达到教育部Ⅰ类配备标准,实现全县中小学均开设微机课,小学生机比达15:1,初中达10:1;基本建成以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教学资源库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资源中心;基本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应用广泛”的教育信息化格局。3.年度目标——2016年:县城第二、第三幼儿园、马楠幼儿园、水竹幼儿园、伍寨、桧溪、青胜、黄华、大兴、务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3-5周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6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0%,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5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控制在2.9%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0%;高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98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95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8%,永一中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提高0.8、2个百分点,永二中一本、二本上线分别提高0.3、1个百分点。规划新建一所高级中学。——2017年:茂林、细沙、墨翰、莲峰幼儿园和县城振兴幼儿园、宝珠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3-5周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7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2%;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9%,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8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8%以内,初中控制在2.7%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3%,规划新建县城城南小学与城南中学,缓解城区中小学入学压力;高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800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15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永一中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提高0.8、2个百分点,永二中一本、二本上线分别提高0.3、1个百分点,溪洛渡高级中学一本上线率达到1%、二本上线率达到10%。新建高级中学投入使用,永一中积极准备,做好省一级三等高完中的申报筹备工作,启动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2018年:完成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设项目, 3-5周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2%,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9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7%以内,初中控制在2.5%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规划新建县城玉泉小学与玉泉中学;高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1800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19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永一中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永二中一本、二本上线分别提高0.8、1.2个百分点,溪洛渡高级中学一本、二上线率分别提高0.8、1.2个百分点。永一中完成省一级三等高完中申报工作。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基本结束并投入使用。——2019年:改扩建村级学前班,确保村村有学前班, 3-5周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8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8%;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99.99%,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6%以内,初中控制在2.3%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8%,玉泉小学与玉泉中学建成投入使用;高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2800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30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8%,永一中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永二中一本、二本上线分别提高0.8、1.2个百分点,溪洛渡高级中学一本、二上线率分别提高0.8、1.2个百分点。——2020年:全县 3-5周岁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达到8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控制在2.0%以内,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高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3800人,中职在校学生达到35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永一中一本、二本上线率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永二中一本、二本上线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溪洛渡高级中学一本、二上线率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全县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年度主要目标(见附表1)&第四章& “十三·五”主要任务&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施好“4.05”、“8.03”灾后重建及改薄项目,在此基础上推动新一轮校点布局规划调整,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根据校区覆盖人口进行科学规划,逐步撑大城区学校容量,严格控制乡镇办学规模,减少村级投资。做好县城第二、三幼儿园、振兴幼儿园、玉泉幼儿园、宝珠幼儿园、红旗幼儿园、城南小学、玉泉小学、箐林湾小学、城南中学、玉泉中学、明志高级中学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规划建设和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溪洛渡高级中学二期和三期建设工作。基本满足学前教育、高中教育需求,缓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压力,彻底杜绝大班额、特大班额现象,为师生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学习和工作环境。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模式,科学合理地撤并部分“一师一校”教学点,充分整合教师资源,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学前教育。计划投资8300万元,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20685平方米,完成永善县振兴幼儿园、永善县景新幼儿园、永善县红旗幼儿园、永善县宝珠幼儿园、莲峰镇幼儿园、茂林镇幼儿园、墨翰乡幼儿园、细沙乡幼儿园、团结乡幼儿园、黄华朝阳幼儿园、茂林镇文山幼儿园、莲峰镇万和幼儿园、黄华镇米贴幼儿园等13所幼儿园的建设。全县幼儿园数量由2015年的4所增加到2020年的24所,在园(班)幼儿由2357人增加到8720人,增加6363人,增长270%;幼儿毛入园(班)率由49.22%上升到85%;学前三年入园率由2015年的16.55%上升到2020年的60%。(二)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到2018年完成项目规划75744万元的投入,新建校舍221356平方米,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的办学要求。1.小学阶段。计划投资31470万元,新建校舍101413平方米,其中完成2016年至2020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项目建设,城区新建永善县城南小学、溪洛渡镇箐林湾小学、永善县玉泉小学等三所小学,完成黄华镇金寨小学整体搬迁。2.初中阶段。计划投资44273万元,新建校舍119943平方米,其中完成2016年至2020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项目建设,城区新建永善县城南中学、永善县玉泉中学等两所寄宿制中学。(三)普通高中。以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优质高中。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优质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普通高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力度,到2020年前,争取28226万元的项目资金投入,新建校舍87440平方米,完成洛渡高级中学二期和三期项目建设、新建永善县明志高级中学,完成永一中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图书馆和运动场建设。(四)职业教育。积极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全县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我县职业技术教育由“小”向“大”的转变,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争取投入项目资金10985万元,新建校舍31200平方米。到2018年,实现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整体搬迁。(五)特殊教育。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到2018年,投资606万元,完成特殊教育学校1500平方米康复中心的建设。(六)教师周转房。到2019年,计划投资38200万元,新建120000平方米全县农村中小学3000名教师的周转宿舍建设。(七)民族教育。到2016年,完成水竹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八)体育设施。计划投资7764万元,新建室内体育馆1个,足球场2个,游泳馆2个。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一是加大城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扩大在园幼儿规模,彻底解决城区入园难问题,使县城、乡镇所在集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二是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相关措施办法,鼓励民办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管理,提高保教质量;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小学闲置校舍,大力举办学前班,做到村村有学前班,让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一年学前教育,全县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四是积极争取学前教育教师编制,逐步配备专业化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五是加强对学前教育管理、指导,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园水平,提升保教质量,确保“十三·五”期间至少有2-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示范幼儿园,引领全县学前教育发展。四、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一是严格控辍保学机制,继续实行“两线承包,三方负责”的机制,做好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动员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9%,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二是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学校标准化要求,通过“改薄”项目,完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三是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从城区学校、优质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帮助管理和支教,不断提高乡镇、村级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四是落实县委、政府高边补贴政策,完善教育教学奖惩激励机制,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为义务教育均衡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确保我县义务教育2019年实现基本均衡。五、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升高中办学水平一要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新建1所普通高级中学,规划新建2所城区初级中学,到2020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达到13800人;二是加强职业教育,迁建溪洛渡职业技术学校,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采用订单式培训的方法,逐步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职校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500人;三是实施高中教育改革,实施“三名”(即: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采取全市公开招聘等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打造优秀管理团队,着力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高中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四是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公开、公平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加大投入,为永善一中晋升省一级三等高完中创造必要条件,以评促建,将永善一中打造成在全市有一定竞争力、影响力的高中品牌学校。六、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帮助力度,切实用好上级政策,对民办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继续给予支持;二是严格审批程序,对不具备资质和条件的学校不予审批,坚决治理无证办学现象,指导无证幼儿园进行限时整改,对整改后还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坚决予以取缔,切实规范民办教育秩序;三是开展民办公助,从公办幼儿园中选取优秀管理人才和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支教,帮助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提升保教质量;四是指导民办学校加强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制定安全措施,确保师生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遵循教育规律,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升保教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使民办教育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七、加强职成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和企事业职工文化技术技能培训;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开展好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终身、开放的教育体系。改进办学模式,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起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长短结合、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评估机制和评价体系。把短期就业培训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争取每年新增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基本上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输出成为技术人才的输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校学生达到3500人左右。八、统筹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一)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一是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新建一幢康复训练中心,大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各项权益,全面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二是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适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三是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四是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逐步建立以培智为主的办学体系。(二)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方针,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二是加强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三是加强民族小学建设,合理规划民族小学招生服务范围,在解决周边适龄儿童入学的基础上,扩大少数民族招生规模,使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力争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50%以上;四是建立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救助机制,建立贫困档案,确保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不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五是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学生高中录取政策加分,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九、推进素质教育,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努力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创新,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强化养成教育,突出塑造心灵、完善人格、陶冶情操、锤炼品质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实践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改理念,促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等非学业考试课程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扎实落实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研发校本课程。每学期组织一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按照学校内涵发展的工作思路,研究高效课堂的操作方法,拟定简单易操作的有效教学模式,应用于常态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简单高效。有效建立校校联合制度,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间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教联合,乡镇学校与村及村以下学校间建立“一对一”的结对帮教联合,明确职责,捆绑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加大教研课题研究力度,完善和实施课题研究制度,形成“研讨交流、过程评价、成果鉴定、表彰奖励”的工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继续抓好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业水平的监测,抓好监测结果的分析与应对策略。通过高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小学质量监测,了解学生学业水平状况,使考试真正成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研制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十、加强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建立师德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二是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深入开展师德教育主题活动,多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思想觉悟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学风不浓、职业倦怠等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全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纪律严明、素质全面、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三是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二)重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一是提高学历水平。继续加大教师学历教育工程,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到2020年,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本科率分别达到100%、80%、40%以上,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达到6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3%以上。二是提高业务能力。以研训一体为机制,以教材教法培训和考试为基础,以教师读书活动、继续教育、校本研训为抓手,以能手评选、课堂大赛为推动,广泛开展普遍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培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提升教师学科教学能力、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2020年末,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40%以上。三是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从2016年开始,与省内知名学校合作,梯次组织校长参加高级研修,5年内通过高级研修培训校长5人以上;对获得名师称号的在职教师,每年组织一次脱产培训,培训时间一年,均在省内知名学校培训;5年内组建20个县级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论坛”,实施名师资源共享,使其成为全县教师的核心力量;到2020年,通过动态遴选、集中培训、导师带教、异地学校挂职、高级研修等措施,培养5名有思想、有魄力的名校长,20名有创新精神、完美人格的省、市、县名师。四是保障培训经费。将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全县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单独列支,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低于5%。五是加强对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优秀教师的管理,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奖惩考核,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作用。(三)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一是保障工资待遇。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构建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教师分配激励制度,依法保证及时、足额兑现教师的各项工资福利,提高教师待遇;继续实施农村高寒、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不断提高补助标准。二是改善生活待遇。实施每两年为全县45岁以上在职在岗教师进行免费体检,加大建设城区教师廉租房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力度,到2020年,全县周转房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解决教师吃、住、洗难题,使招考教师引进来、留得住。三是加大表彰力度。坚持每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不断丰富表彰类型,提高表彰层次,加大表彰力度,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宣传。(四)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总结经验,突破校长、教师交流的人事制度障碍,大力推广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的管理制度,由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统一管理教师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为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2016年起,按每学年不低于教师总数5%的比例,实施教师交流轮岗;有计划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互派校长、教师进行定期支教和顶岗学习,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交流支教的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称晋升、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制定优惠倾斜政策,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一、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一)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机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促进校长合理流动。扩大校长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资源配置、师资调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二)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三)加大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和落实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化、安全责任链条化、安全督查常规化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定期开展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师生紧急避险能力。三是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四是建立健全公安、教育、督导、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五是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十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按照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思路,到2020年底,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明显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全县所有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且乡镇以上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100M带宽,村级学校宽带接入不低于60M带宽;乡镇以上学校和条件较好的村级学校都建成校园网;所有学校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小学、初中、高中的生机比分别达到15 :1、10 :1和7:1;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小学、初中、高中班级覆盖率达100%,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覆盖率100%,实现数字校园全覆盖;全市100%教师拥有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职业学校80%的学生,初中、高中50%的学生有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实现云计算服务、分布式管理,市、县、学校交互共享的资源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十三、加强教育技术装备(一)教育装备用房。力争学校专用实验室和各学科功能室建设基本达到国家和省的标准,实现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用房建设标准化。到2020年,所有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室、通用技术室、地理室、历史室、劳技室等学科功能室;乡镇以上小学科学实验室、图书室、音体美室、劳技室等学科功能室用房,所需间数和建筑面积达到国家和省定用房标准;村完全小学的专用实验室建设基本达到省定标准。(二)教育技术装备。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仪器的配备。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要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配齐配足理化生、科学、数学、音体美、图书、通用技术、地理、历史、劳技等学科教学仪器及专用桌凳柜、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配套设施;加大中小学有图书馆(室)装备,到2020年全县中小学生均藏书达到:高中35册、初中25册、小学18册,并且每年对旧书进行剔除和更新,提高图书的配备质量;配备相应的图书柜(架)和阅览桌凳设施,中小学实现图书馆(室)计算机管理、开放式借阅。(三)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运用。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与制度化建设。全县所有中小学功能教室配备多媒体或计算机,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熟练运用《云南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实现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功能教室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开齐开足开好实验课,积极开展学生实验操作和实践能力考查(考核);充分应用和发挥教学仪器设备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观念,加强和开展与学生素质教育和各种能力培养有关的测评和考核工作,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力争二到三年配齐配足中小学实验室、功能教室的管理人员和相关学科教师,对从事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室)、各功能教室管理人员等逐步实行专业化管理。到2020年全面完成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实验教师和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建设一支数量足、业务精、素质高、爱岗敬业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十四、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一)丰富办学主体,创新办学形式。一是大力支持民办教育。鼓励和促进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培育高质量、有特色的示范性民办学校。二是创新办学模式。采用“名校+新校”、“名校+弱校”、“职校+企业”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普通高中“2+1”办学模式,即:两年学习文化知识,一年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探索与省内外名校联合办学模式,借梯登高,加快发展。(二)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制度。一是理顺教育人事管理体制。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实行编制部门控总编,教育部门自主调配教师的编制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资源的作用。二是根据国家、省、市要求,科学设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和新建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增设寄宿制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校医、保安编制。三是加强职称管理,优化职称评聘,提升乡镇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通过率;选取条件成熟学校实行评聘分离制度试点,够条件即评,有岗位和能发挥其相应作用才聘的制度。(三)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交流机制。一是完善补充机制。依托昭通学院,继续实施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解决普通高中和学前教育教师不足矛盾;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优化人员结构,着力做好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按“缺一补一”原则每年有计划地补充教师,特别是积极引进一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层次教育人才。二是健全交流机制。完善城镇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原则上不低于一年。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评选骨干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十五、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教(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的合法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切实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依法治教,探索教育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正常秩序,推动建立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强化校长依靠教职工民主办学的意识,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的作用,依法保护教育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益,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事件。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师生员工法律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法律顾问,协调解决学校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制度,加快中小学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的建设,继续推行“校财局管”制度,实行科学理财,建立教育审计监督机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组成的审计监督网络。(三)完善教育督导和监督问责机制。认真执行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专项督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四)严格落实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强化舆论和社会监督。十六、加强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一)切实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二)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提高学历层次,逐步推进学校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胆选拔使用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三)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围绕教育中心工作,服务全局;坚持党要管党,严明党的纪律,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切实转变教育系统机关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坚持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办学行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风险防控管理,建立健全考评督查体系,扎实推进全县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促进全县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第五章 “十三·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强化政府行为,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一是强化政府责任,深化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县、乡两级政府办学职责,县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要抓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学校的建设和布局调整,筹措教育经费等重要工作”,乡镇政府要继续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县级财政负责对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现代教育技术等的投入,将学校“普六”、“普九”合理负债,纳入县、乡政府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负债进行偿还。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绩效工资制和考核奖惩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度竞争、合理流动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三是加快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考试评价体系;继续完善《学校暨校长目标管理量化考评方案》和《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评方案》,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和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全面实行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督导。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确保“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全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按每年2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增大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的拨款。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因素,加快城区学校建设进程。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入,从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三、深化人事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根据国家、省、市精神,结合《永善县人事制度改革调整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照“竞争上岗、评聘分开”的原则,稳步实施以职务聘任、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努力形成“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机制。一是继续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建立教师招考制,严格考试程序,严把入口关。二是实行绩效工资制。根据教师德、能、勤、绩进行量化考核和再分配。三是建立完善《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制度,健全以普及程度、学生品德合格率、文化考试优秀(合格)率、体育成绩达标率等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四、完善德育机制和等级学校评价制度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创建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和等级学校达标活动,形成良好校风、班风、学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学校等级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创建一批文明学校、德育特色学校和绿色学校;继续关心残疾少年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保障每位孩子受教育的公平机会;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创建等级学校,形成品牌优势,发挥示范窗口作用。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入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按照“抓重点、求实效、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要求,一是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继续实施教学质量振兴工程,实施课改同行“手拉手”制度等;二是注重行为转变,开展小学、初中校际教学协作及高中教学联谊活动,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真正变革,努力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注重特色培育,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创建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工作,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提升课改品位,凸现课改特色。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依法治教,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课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普高招生规模,加强职业和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大校企联合办学力度,努力提高入学率,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领导任用机制;二是加大对学校领导的培训力度;三是加大对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和对学校领导岗位履职考核力度,做到过程监管、指导与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教师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评价体系,完善落实各项奖惩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及业务水平;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强校、强教”培养工程;加强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充分发挥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重视教师队伍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师资培训由学历补偿教育向教师专业教育重心的转移,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育、教学教研、校本培训、教师轮训等方式对全县教师开展周期性培训;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以贯彻《教师法》为重点,依法维护教师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权益。&&&七、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以《永善县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永善县中小学校暨校长任期目标管理量化考评方案》、《永善县教育教学质量量化考核方案》、《永善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和《永善县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规范学校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第六章& “十三·五”规划实施&一、统一部署,统筹编制实施规划贯彻实施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一系列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教育局要结合实际,将“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编制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提出方案,制定配套实施政策落实规划刚性要求,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将“十三·五”规划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目标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规划目标监测评估体系,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三、明确任务,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围绕永善县“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从规划落实、指标落实、项目落实、机制落实等方面进行重点分解。县教育局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依据职能分工,将规划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到县、乡两级相关部门,明确责任部门,实行目标责任督查和管理。(一)教育部门。依据“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并指导县、乡两级布局布点调整方案、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普通高中强基提质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职业教育攻坚方案等。(二)发展与改革部门。负责将“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学校布局布点规划,并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和重点项目计划逐步推进,研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机制,确保规划刚性执行。(三)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所需专项资金,并会同国税和地税部门,研究教育事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四)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将“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合理利用计划,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五)编制部门。负责落实“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所涉及的教师编制问题。(六)人社部门。加大教育发展所需教师的补充力度,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七)环保部门。负责将“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规划项目的落实。(八)其它部门。负责配合“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制定本部门推进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教育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上一篇:没有了
主管:昭通教育局&&&&承办单位:永善县教育局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地址: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城新区政通路&&联系电话: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云南省公安厅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铁一中初三学生跳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