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就没办法阻止地震台湾高雄发生地震吗

为什么地震的毁灭性这么大..而科学家们却无法提前报道
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凭着现代的科技还是很不准确,人们正在试图通过动物的行为进行研究
地震难以预测!地震会引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日、8月29日在四川...
地震前有什么预兆(一)   根据大量震例和地震观测事实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是有前兆的。地震前兆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微观前兆是用仪器所观测到的异常现象。  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官直接觉察到的各种现象,也就是下面介绍的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现象 大量震例表明,井、泉水不合时冷的大幅度上涨下降;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的异常表现;地下深...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地震可以预测吗?
看到国内很多民间预测者做了一些努力,想要问的是,国家有没有能力预测,国外在这方面的发展又如何?有多少成功预测的案例?
按投票排序
一、地震可怕么?
全球地震的次数真的多到数不清,查阅了很多资料,似乎也没有一个特别准确数字,姑且相信这个130万次吧。这意味着,大概每20秒地球上就要有一个地方晃一晃。所以,地球很危险......有能力的小伙伴儿还是赶紧回火星吧。
当然了,地震的分布实际上很不平均的,就如同财富,有时上帝就是这样的不公平。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1.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条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几乎所有深源地震和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你猜对了,我们就在这条地震带上。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台湾、美国加州这些地方都在。)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该带集中了世界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真TM不幸,这条地震带也有我们的事......主要是我国的云南、西藏地震都源于该条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
给大家推荐三个不太会地震的好去处!有米的速度移民北欧或美国东海岸,那里水暖风青,没有地震......(这也是欧洲很多设计师来来到我国设计出很多奇形怪状的建筑的根本原因,因为人家的家乡不地震好么?戳根棍放地上,没人踢一脚都能立好几百年!)缺米的赶紧奔西非,那里有三毛的文艺生活在像你招手,当然希望AK47你能用的惯。
二、你的家乡会地震么
说了这么多国际的,再整两句国内的吧。小伙伴儿们最关心自己的家乡会不会地震了,看好上面那张图,颜色越深的、越容易地震,建筑设计时设防的要求也越高。云南、西藏、新疆、四川、甘肃、内蒙、陕西、河北、北京、山东、辽宁、海南......OMG,我国集中了全世界65%左右的陆内地震
(这张图是2015年最新发布的,将于2016年实施。当然,我这里有高清版的,因为涉及到XX局的知识版权,我就不能发链接了,想要高清图的私信联系。原图据说带标准卖上百RMB,我真是无语了......)。
至于这张图的准确性么?呵呵,反正也没有比它更官方的数据了,不是么?并且编制人说了“50年超越概率10%”,也就是意味着,如果你遇到了比图中更严重的地震烈度,恭喜你,你就是那10%。很鸡贼,有木有?
如果能看得清图例的,会看到这张图叫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里面的单位G,是指一个标准的地球重力加速度。当然在建筑设计时,我们采用的会是地震烈度的概念(0.05G=6度,0.10G=7度,0.15G=7度半,0.20G=8度,0.30G=8度半,0.40G=9度,抱歉没有更高了,就是更高已经不适宜盖房子了)。
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上篇文章我不是说地震不能预报么?这其实不矛盾,这张图给出的是中长期的地震趋势,是以50年为预测目标的,就是很多人一辈子可能也碰不到一次地震。而像《末日崩塌》中提到的临震预报,还是那句话这是科幻片,现在还做不到。只要有人在网上说出精确到年、月、日和地点的地震预测,立刻拨打110,告他造谣。
地震可以预测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地震没有任何可以用来预测的规律。人类不知道地震的确切原因,也不知道地壳的情况。人类对地壳的了解,还没有人类对太空的了解多。人类从来没有成功预测过地震,也从来没有一个科学家宣称可以预测地震。那怎么解释海城地震?还有最近几次地震,微博上流传的”预测成功”?跟章鱼帝保罗一样。要注意“预测”和“瞎蒙”的区别。是不是官方故意迫害那些民间人士,免得丢面子?《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原话:对于厌倦者来说,“非主流”的耿庆国就像个总在叫喊“狼来了”的孩子。“每次都欲哭无泪,在流血。凡是发生地震以后都说他预报准了,甚至全球大地震、水灾、雪灾等等灾害,都是他们预报了。”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一位中国地震局专家说,“你每隔两天就预报一个地震,不用百八十个,你就报10个,碰上一个你就说,你看我报准了,你怎么不听我的?我怎么听你的,我要是政府我怎么听你的?”那地震局是干什么的?白花纳税人的钱?是用来研究地震的,不是用来预测地震的。可是,为什么很多民间人士都说自己可以预测地震呢?很多人信信星座、中医、风水,相信个预测地震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有这样的民众基础,就有妖言惑众的民科。很多类似的民科,还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还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错误的。那为什么地震前动物会有异象,比如老鼠出动,牛马躁狂什么的?第一,不是每次地震前都有动物异象。第二,不是每次动物异动后都有地震。第三,存在着可能的合理解释,地震的P波传播速度最快,可达6到7公里每秒,S波和面波的传播要慢的多,但地震的破坏效应主要是由面波带来的。动物们可能感知到了先期到达的P波,所以出现异动。就像雷雨天的时候,有些人看到了闪电,有的人听到了雷声,看到闪电的人要比只听到雷声的人早一些知道打雷的发生。只是早一点知道,而不是提前预测。还有人利用各种数学规律来预测地震呢?伪科学。跟用数字规律来预测彩票一样。完全随机的事件不可能有什么数字规律,就算让他们说中了,那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统计他们总的预测,几乎都是不准的。那日本地震的时候为什么新干线及时停车了?还有各种临震预警?那不是因为预测到了地震,而是因为知道地震已经发生了。地震的传播是要时间的,新干线赶在地震到达列车所在的地方之前停车了。如果你不能理解,可以参照《黑客帝国》里的躲子弹,子弹是要飞行时间的,Neo 可以在看到对方发射子弹之后赶在子弹到达之前躲开,而不是 Neo 可以预测对方什么时候发射子弹。为什么意大利把六位地震学家判刑?这个在国际科学界反对声很大。意大利,人称欧洲的中国。不多解释了。既然地震无法预测,那该怎么办?难道坐以待毙吗?对于火灾,没有人说要"预测火灾"。大家都知道合理的方法是用防火材料盖房子、保证疏散通道、掌握合理逃生方法。地震也是一样,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做好物资储备这些紧急预案,就可以了。纠结于地震预测,没有任何意义。与其嚷嚷着要预测地震,不如踏踏实实把房子修结实点,把道路、水电、通信这些生命线工程做好一点,尽量让地震来时的损失小一点。要是能预测地震多好?如果真的能预测地震,就一定能避免所有损失吗?如果我告诉你,后天会有地震。这两天时间你能采取什么减灾措施?你会加固房屋吗?你能加固山坡避免滑坡和泥石流吗?你能预估恐慌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吗?能做到有序的撤离吗?如果预测的不准呢?谁来承担这么大的经济、治安损失?就好比说,我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明天要下暴雨,但是我很穷,伞很破,房子也漏水,没有任何办法,这时候知道和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如果基础设施质量很好,生命线工程质量也很好,地震预案也很完备,知道和不知道明天要地震,又有多大的区别?人家日本、智利,三天两头震,伤亡又有多少?还是上面提到的那篇《南方周末》报道的原文:1991年岁末年初,有一位专家给新疆阿勒泰的官员发布了一个预报意见,结果这个意见一下传出去了,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天气中造成大量人员的恐慌性撤逃。当时的地震局采取了很多措施才把人劝回去。最好的措施,不是寄希望与预测地震,而是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日本学者说过,地震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把每一天都当作明天就要来地震,把每一个工程都当作明天就要经受地震的考验,这才是真的解决方法。补充:会不会只是暂时不能预测地震?也许等将来科技发达了,我们就能预测地震了?以地震这样的复杂系统而言,应用奥卡姆剃刀,“不存在任何规律”和“存在规律,但我们暂时不知道”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有规律又如何,以人类所可能拥有的最强大的计算能力,也无法探知。曾经,拉普拉斯就持有极端机械宇宙观,他提出的“拉普拉斯妖”思维实验,认为有了经典物理定律,万事万物都能预测,只不过暂时还没有这个计算能力。结果呢?大家都知道。测不准原则和混沌原理宣告了这种机械主义宇宙观的死刑。世界是随机的,是不可测的。所以本质上说,没有什么是可以“预测“的。仔细想想,人类成功预测过什么东西?天气?地震?鸟叔能走红?诺基亚会衰败?如此复杂的世界,谈什么预测都是痴人说梦。再补充:怎么看待纪录片「掩埋」里提到的耿庆国以及其他类似的民间人士?看他们预测的头头是道啊?他们不为他们的"预测"付任何责任。反正不用负责任,随便蒙呗。蒙上一千次,终于地震了,终于蒙上了。然后找记者找媒体,哭哭啼啼,什么怀才不遇啊、什么一心为民啊、什么完成周总理的嘱托啊。这种把戏谁不会啊?有这沽名钓誉的功夫,回去学学现代科学知识好不好。 当然,我不是指责他们的道德水准。有些人并不是真的在坑蒙拐骗,可能他们入戏太深,自己都信了。就像好些唱红歌的,不能说是故意在骗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预测地震”的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老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只能说,这是那个蔑视科学、蔑视客观规律、亩产万斤、人定胜天的时代所遗留的悲剧吧。再补充:,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官方回应:Can scientists predict earthquakes?No, and it is unlikely they will ever be able to predict them. Scientists have tried many different ways of predicting earthquakes, but none have been successful. On any particular fault, scientists know there will be another earthquake sometime in the future, but they have no way of telling when it will happen.如果谁觉得自己比 USGS 的科学家还牛逼,还等啥,也不用跟我争辩,也不用抱怨什么怀才不遇什么大家不重视,赶紧申杰出人才绿卡或者国家利益豁免,一申一个准,直接去 USGS 工作吧!
不能,成功预报地震有三个条件,准确说出地震的地点,震级,爆发时间,缺一不可。目前我们的研究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会地震,但是没法确定地点和震级。通过电磁指数的突然波动来判断是否会地震有一定的成功率,国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研究,主要是日本的学者。但是没法确定位置,所以等于没有预测。
不能预测,没有成功案例。为了让相信“地震可以预测“的筒子信服,我来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地震不能预测"吧。地震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应力释放,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学地理学过。理论上,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只要在地壳板块边缘的地震高发带广泛地埋入应力传感器就可以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地震了。但那只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要预测地震,传感器需要埋多深呢?震源深度不到60000米的叫“浅源地震”,超过60000米的叫做“深源地震”,史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震8成都是震源深度在30000米以内的“浅源地震”,也就是说,传感器至少要埋至30000米深度。但至今人类科技挖的最深的洞也不过12261米,已是比肩轨道空间站、深海勘探船的俄罗斯三大顶尖科技成就之一,更别说把传感器广泛埋入30000米深度的地震带了。
无法精确预测地震,就因为预震的不准确性,日本几乎不搞预测,都把精力放在防震和抗震上。
最近有本畅销书《Signal and Noise》。看完就不会有把地震和天气混在一起说的幼稚了。
首先说不能,然后说不能。第一个不能,是指技术上达不到有实用性的预报。天气预报准确吗?肯定会有人质疑。天气毕竟是看得见,容易监测的。而地质则不能看见,只能通过偶发的小地震、爆炸等冲击波的传播来推测地质结构。况且,地质是岩石,脆裂过程相当快因此几乎不会有任何先兆。打个比方,你慢慢掰一片饼干,然后根据自己的力度来预测饼干什么时候断裂。这个时间非常难预测,地质也是一样。第二个不能,是指即使有可靠的技术,预测到的结论也不能轻易公布。天气预报错了,比如雨报成晴,这个后果无非是一些人被浇湿而已。但是地震预报的结论一出来,会涉及到几百万人转移。而且这还是建立在定位到一个城市、24小时的那种逆天的精度的基础上。如果出现假阳性,即没有地震却报了有,这可能就是上亿的代价,决不是那种“没有地震我都报有因此没责任”的想法。更可怕的是,如果几次误报,会让民众喪失对地震预报的信任。结果是地震预报成了“狼来了”,真遇到准确预报的时候会有相当多的人死于不信任。
汶川地震时研究过这个问题,从文章中摘了一段:当不明真相的人们群情激愤地诘难地震学家为何不发布、或不能发布地震预测时,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地震预测”。一个完整的地震预测不仅要包括位置、大小和时间三个参数(每个参数的误差都不得大于一定范围),还应当指明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在满足上述条件后,地震预测又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关于地震预测的长、中、短期的时间分界没有统一口径,大致上,超出10年的预测为长期,1年至数年为中期,几个月内为短期,如果能精确到几天之内,则可称为临震预测。而在我国,又有人将地震学家等专业人士对未来地震发生情况作出的研究称为“预测”,而将政府发布的未来地震警报称为“预报”。实际上,关于地震预测最重要的区别是“Forecast”和“Prediction”。这两个英文单词对应的中文都是“预测”、“预报”,但在英文中却有着本质区别。“Prediction”指极为精确的预测,某个具体地点在未来某个确定时间内将以非常高的概率发生某个震级的地震,近乎“预知”;而“Forecast”则是以一定资料为基础,对一个较为广泛的区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某一不确定时间发生地震的概率估计。绝大部分地震学家和相关专业人士作出的预测都属于“Forecast”而非“Prediction”,他们也不愿把自己的名字和后者联系在一起。因为在目前(即便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要“预知”地震的发生基本不可能,但“预测”却是可行的。再补充一下当年研究的为什么地震不可以预测,有兴趣的同志可以看下:自从1870年代后期现代地震学建立以来,人们对地震的了解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但这种了解距离地震的终极真相还相去甚远。我们无法像儒勒·凡尔纳一样撰写“地心游记”,真正保留了完整记录的大地震也为数不多,而最重要的是,地震本身的复杂性。科学家能不能破解地震的复杂性,直接关系着地震可不可能被预测。多数人认为地震是因地下岩石的突然断裂而造成的,根源在于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大规模变形,而地震波能量辐射的直接原因是岩层沿地震断裂面的忽然滑移。地震的酝酿和发生过程都是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这个地下岩石的“应变缓慢积累-快速释放”过程具有非线性,一些地震学家更认为地震系统具有“自组织临界性”(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SOC)。线性系统的平衡将在何时被打破是可计算的,要让系统达到临界状态产生质变,需要对“控制参数”进行调节。而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的系统具有持续的能力供给,并由很多基本单元组成,这些基本单元之间具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从外部控制参数,系统可自发演化到稳定与非稳定的临界状态。而且在这样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小事件都可能以一定的概率“级联”式地演化成大事件,而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与整个系统内部的所有细节、而不仅仅是与大事件及其邻近区域的细节有关。整个系统内的所有细节虽然从理论上是可测量的,但实际上需要测量的细节如此之多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完成准确测量,而且人们至今仍不了解其中的物理定律。因此,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的现象被认为是不可预测的。在地震的案例中,地球岩石层可以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块体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是板块,最小的是矿物颗粒。不同的块体之间、不同层次的块体之间都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地幔对流给这种块体运动提供了持续的能量供给。这样一个动力系统能自发地演化到自组织临界状态。在1997年《科学》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辩论中采取激进反对立场的罗伯特·盖勒(Robert J. Geller)就认为:“地球处在一种自组织临界状态上,其中任何小地震都有可能级联式地发展成一个大地震。”因此,他当时的观点是,地震的不可预测性是由这个系统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应当干脆放弃,不去研究它。持这种观点的人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古登堡-里克特定律(Gutenberg-Richter law,指不同震级的地震的频度与震级间存在某种对数关系),这一地震学中的重要定律的幂律分布性质是具有自组织临界性系统中的普遍现象。当然,地震的完全不可预测性只是一个非常偏激的观点。关于地震系统是否真的具有自组织临界性、并因此而不可预测也存在众多分歧和说法,但毫无争议的是地震系统的复杂性。这或许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真正具有发言权的科学领域,但所有人都懂得的是,地震毁灭性的巨大力量总是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正因为如此,尽管地震预测面临着种种限制和困难,一代又一代的地震学家仍献身于这个科学难题。
能,比如加州范围内下一个10年发生m5以上地震概率为100%,如果这算“预测”的话
下面的东西引用自美国地质调查局的FAQ,然后自己渣翻见谅
Can you predict earthquakes?
Neither the USGS nor any other scientists have ever predicted a major
earthquake. They do not know how, and they do not expect to know how any
tim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However based on scientific data,
probabilities can be calculated for potential future earthquakes. For
example, scientists estimate that over the next 30 years the probability
of a major EQ occurring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is 67% and 60% in
Southern California.The USGS focuses their efforts on the long-term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hazards by helping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structures, rather than by trying to accomplish short-term predictions.你能预报地震么?不能,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别的什么科学家都没有成功预报过有重要影响的地震。他们不清楚,也不认为在可知的未来可以去弄清楚,如何去预报地震。虽然根据科学资料数据和概率统计能够算出未来的地震可能。比如,科学家估计在未来30年内,南加州的旧金山湾区有大概60%到65%的概率发生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通过改进结构安全等手段,减弱地震可能的长期风险,而非试图通过短期预测来减弱地震危害。
Can animals predict earthquakes?
earliest reference we have to unusual animal behavior prior to a
significant earthquake is from Greece in 373 BC. Rats, weasels, snakes,
and centipedes reportedly left their homes and headed for safety several
days before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Anecdotal evidence abounds of
animals, fish, birds, reptiles, and insects exhibiting strange behavior
anywhere from weeks to seconds before an earthquake. However, consistent
and reliable behavior prior to seismic events, and a mechanism
explaining how it could work, still eludes us. Most, but not all,
scientists pursuing this mystery are in China or Japan.动物能够&del&卖萌&/del&预测地震么?最早有关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记录来自于古希腊的公元前373年。据该记录,老鼠,鼬鼠,蛇和蜈蚣在大地震来临的几天前离开住处前往安全的位置。也常常有传闻说地震前的几周到几秒,有动物表现异常。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在地震前有一致或者可供预报的行为,或者找到相关的机制。而且,大部分,虽非全部,关注这种事情的科学家主要在中国或者日本。
Can some people sense that an earthquake is about to happen (earthquake sensitives)?
is no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symptoms some people claim to have
preceding an earthquake, an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re is no earthquake
following the symptoms.有些人有看见地震的超感么?虽然有些人声称在地震发生前自己会生出感应,但是并没有关于这种感应的科学解释。并且更加常见的是,在他们超感后没有地震发生。
Is there earthquake weather?
the 4th Century B.C., Aristotle proposed that earthquakes were caused
by winds trapped in subterranean caves. Small tremors were thought to
have been caused by air pushing on the cavern roofs, and large ones by
the air breaking the surface. This theory lead to a belief in earthquake
weather, that because a large amount of air was trapped underground,
the weather would be hot and calm before an earthquake. A later theory
stated that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alm, cloudy conditions, and were
usually preceded by strong winds, fireballs, and meteors.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earthquake weather".
Statistically, there is approximately an equ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cold weather, hot weather, rainy weather, etc. Very large
low-press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major storm systems (typhoons,
hurricanes, etc) are known to trigger episodes of fault slip (slow
earthquakes) in the Earth’s crust and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triggering
some damaging earthquakes. However, the numbers are small and a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tributed by Dr. Malcolm Johnston)有『地震天气』么?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猜测地震是因为地表下面的风的作用。小的地震是地下风冲击岩层的结果,大地震是因为地下风冲破了表面。这个理论为『地震天气』背书:因为地震的原因是地底下堆积了很多空气,所以地震前一定是闷热的天气后来有另外一个理论认为,地震发生前的天气沉闷多云,常伴有大风,火球(?)和流星雨。其实并没有『地震天气』这种说法。统计上看,发生地震时和没发生地震时的天气,发生某种天气的概率基本一样的。也许大尺度上的微小负压,比如台风,能对地壳有所影响,然后可能会&del&莫名其妙地&/del&引发巨大的地震。但是,样本太小以致无法得出统计上的结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作者:罗辑 来源:腾讯科学 发布时间: 16:12:44
选择字号:小 中
韩国科学家发现预测地震的新方法
韩国科研人员在韩国东部的一座洞穴中连续监测了13个月,在2011年2月,科学家发现一次不寻常的峰值,而下个月日本就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氡和钍射气或可以用于预测地震,这种组合的浓度被认为在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变化,根据它们的示值来预测地震。来自韩国的科研团队对这个组合物质的浓度进行了监控,发现在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前夕,2月份的钍射气浓度出现峰值,而氡也在2月份达到顶峰。根据研究人员的建议,2月份观测到的氡和钍射气异常峰可能是3月份大地震的前兆。虽然预测地震是地球物理学的圣杯,但科学家一直从各个方面对预测地震展开研究。
目前一种做法是对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某些物质突然升高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与地震可能有关的示踪物质。尽管许多被认为与地震有关的示踪物质被提出,比如氡,氯化物和硫酸盐,但是在地震发生前却很难进行监测,如何有效检测某些示踪物质的浓度也是个问题。氡是一个比较容易被监测的放射性气体,半衰期为3.82天,这使得其可能受到气象、潮汐的干扰。氡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于是科学家找到了钍射气。
凭借其仅仅56秒的半衰期进行示踪,一般情况下钍射气在洞穴等环境中处于非常低的含量。为了测试这个概念,韩国科研人员在韩国东部的一座洞穴中连续监测了13个月。这个洞穴形成于2.5亿年前,330米纵深,高度变化1至13米,通过隔离可以把外部气流分离,阻挡诸如洞穴地面风造成的干扰。
研究结果发现,在2011年2月,科学家发现一次不寻常的峰值,而下个月日本就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这个发现虽然让我们看到预测地震的可行性,但也受到外界的质疑。比如德国水文地质学家Heiko Woith认为由于监测时间太短,仍然无法判断这些要素可用于预测地震,当然氡和钍射气用于预测地震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途径。(罗辑/编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5/9/20 11:30:51
同意zhangshuying11
<span style="color:#15/9/20 11:29:51
唉,外来的东西就是好---见了就要,自己的东西长了毛---好也不睬
<span style="color:#15/9/16 16:02:14
国家为何不重视液体与固体的波动说学呢?
<span style="color:#15/9/2 11:36:27
地震是地下化学变化现象所引发的!!!!!!中国地学在极力顽抗的阻止这一事实。
<span style="color:#15/9/1 20:15:18
<span style="color:#333333" id='txt世纪60年代中期,氡观测技术开始为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服务。
氡作为地下流体映震敏感组分, 是地震科学研究中观测时间最长、研究最广泛的地下流体测项之一。1944 年在日本西南海岸发生的 8. 3 级地震, 震前 H atuda 观察到氡的突
变[ 1] , 引发了科学家开展氡与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此后, 在前苏联、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氡观测和地震预测以及构造活动的研究, 并积累了大量资料。长期的观测结果表明, 氡等流体地球化学组分存在显著的震前异常变化
目前已有5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西兰发生地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