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医院余武隆县农委主任余长江简历

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简历与学术成果_崔理明_新浪博客
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简历与学术成果
朱越利教授,男,1943年生,河北省人,汉族。1961年毕业于北京市三十九中。196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道教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西藏》杂志社副总编,现任东方老子学院院长,《道教学译丛》主编,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香港道教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朱越利教授1993年即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二、所获荣誉
1、专著《道经总论》,1992年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与《国学丛书》其它九种共获)。
中国图书奖为全国性综合性图书奖,批准机关是中国图书奖评委会,级别为国家级。
2、主编《道藏说略》,2011年3月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批准机关是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级别为国家级。
3、合著《道藏提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资料二等奖。
4、参加中国藏学研究中心2001年重点科研项目《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晋升学位问题专题研究》,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特等奖。
三、主要著作
1《道教答问》,华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10月繁体字初版。华夏出版社,1993年12月北京增订版第1版。
2《道教(第一卷)》(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
3《道藏提要》(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1995年修订本。
4《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洪叶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月繁体字初版。
5《道教(第二卷)》(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道教(第三卷》(合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7《道教要籍概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8《道教手册》(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版。
9《今日中国宗教》(主编),今日中国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北京第1版。
11《中国道教宫观文化》(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2《墨子(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13《道教学》(合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6月北京第1版。
14《当代中国宗教禁忌》(主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5《神奇之由——探究雪域佛教》,鹭江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6《真诰校注》(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7《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禁忌》(合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8《道藏说略》(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6月北京第1版。
19《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主编),齐鲁书社,2013年6月第1版。
20《道教考信集》,齐鲁书社,2014年5月第1版。
21《回首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四、主要研究论文
1、《炁气二字异同辨》,《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2、《试论〈无能子〉》,《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
3、《〈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
4、《道教传入日本及其对神道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2期。
5、《〈养性延命录〉考》,《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6、《天老考》,《宗教学研究》1986年第2期。
7、《鲁迅与桔朴的谈话》,《日本的中国移民》,第322—333页。三联书店,1987年第1版。
8、《〈道藏〉中的中国哲学史史料举例》,《中国道教》1987&年第2期。
9、《论〈金瓶梅词话〉中的佛道教描写》,《金瓶梅研究集》,第172—196页。齐鲁书社,1988年第1版。
10、《三十七年来的道教学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513—534页。三联书店,1988年第1版。
11、《从与徐福有关的神话故事看中日古代文化交流》,《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07—
114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12、《吉冈义丰与道教研究及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第117—128页。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1988年第1版。
13、《〈道藏〉中题属佛教的著作》,《法音(学术版)》第
14、《松潘黄龙寺的宗教融合现象》,《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4期。
15、《论王通对三教的主张》,《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16、《从〈山海经〉看道教神学的远源》,《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
17、《释杭州〈重建葛仙庵碑记〉》,《浙江学刊》1990年第1期。
18、《〈道藏〉的编纂、研究与整理》,《中国道教》1990年第2期。
19、《原始道教寺院补考》,《中国道教》1992年增刊。
20、《唐气功师百岁道人赴日考》,《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
21、《读徐州博物馆藏〈阴符经〉碑刻》,《上海道教》1993年第3&、4期连载。
22、《论孙思邈的房中术》,《中国传统医学与文化》,第167—180页。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3、《原始道教崇奉形象与出家现象小考》,《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4、《张伯端生平与丹法流传》,《道教研究》第1
31—3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
25、《〈磻溪集〉创作时间考》,《文献》1994年第4期。
26、《有关早期全真教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
27、《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与隐居》,《中国道教》1994年增刊。
28、《原始道教寺院种类考》,《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2期。
29、《何谓庙会──〈辞海〉“庙会”条释文辨证》,《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第106—130页。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30、《从〈磻溪集〉看丘处机的苦修》,《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
1996年6月。
31、《禅宗思想对〈悟真篇〉的影响》,释永信、吴立民主编《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87—501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32、《试析“弃儒从道”》,《道家文化研究》第10辑,
1996年8月。
33、《张宇初论道派》,张金涛、郭树森主编《道教文化管窥──天师道及其它》,第146—16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34、《〈歧路灯〉展示的清代盛世士人对三教的态度》,《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3期。
35、《〈金瓶梅〉求助鬼神观刍议》,《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36、《石头希迁为何借用“参同契”作篇名》,王兴国、徐荪铭主编《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第50—58页。岳麓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37、《马王堆帛简书房中术产生的背景》,《中华医史杂志》第28卷第1期,
1998年1月。
38、《〈道藏〉与玄天上帝》,《道韵》第
1998年8月。
39、《〈黄书〉考》,《中国哲学》第19辑,
1998年9月。
40、《读〈茅山志〉札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41、《禁毁道经说略》,《三秦道教》1998年第2期。
42、《玄天上帝神格论》,《道韵》第4辑,
1999年2月。
43、《乐而有节的西汉阴道》,《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4、《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论》,《道韵》第
2000年2月。
45、《道教学的定义、对象和范围》,《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1期。
46、《藏传佛教与道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7、《〈老子想尔注〉的结精术》,郑志明主编《道教文化的精华──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第1—25页。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7月初版。
48、《丘处机宗教思想的成熟期──〈寄西州道友书〉考论》,《三秦道教》2000年第3期。
49、《〈坐忘论〉作者考》,《炎黄文化研究》第7期,
2000年9月。
50、《论六朝方士的房中术》,《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1期。
51、《道教如何答好新世纪考卷》,《中国道教》2000年第6期。
52、《葛洪的性科学思想(连载上),《三清文化》第8期,
2001年3月。
53、《当代道教对道法自然和清静为正的解释》,《宗教哲学季刊》第7&卷第1期,
2001年3月。
54、《民间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5、《顺乎时代,振兴道教学术》,罗传芳主编《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6、《六朝上清经的隐书之道》,《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7、《玄武的封号和称号》,《道韵》第9期,
2001年8月。
58、《〈灵剑子〉的年代、内容和影响》,《道韵》第9期,
2001年8月。
59、《贵族道教新房中术的产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3期。
60、《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内容》,《简帛研究二○○一》上册,第251—2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61、《六朝黄赤道经的内容——早期房中养生术典籍考析》,《道韵》第10期,
2002年2月。
62、《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房中术》,《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63、《道教养生始终以老子思想为依托》,《三秦道教》2002年第2期。
64、《隋唐五代的性风气与阴丹术源流(上)》,《道韵》第11期,
2002年8月。
65、《王屋真人的阴丹术》(《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66、《马王堆帛书房中术的理论依据》,李焯然、陈万成主编《道苑缤纷录——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祝寿论文集》,第8—51页。商务印书馆〈香港〉,2002年初版。
67、《房中女神的沉寂》,《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
2002年12月。
68、《隋唐五代的性风气与阴丹术源流(下)》,《道韵》第12期,
2003年2月。
69、《隐书以外的上清房中经》,《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1期。
70、《满怀慈悲心待人加些出世心做事——吸收佛教构建现代人文精神》,《宗教与民族》第贰辑,
2003年7月。
71、《净明道与摩尼教》,《中国学术》2003年第2辑。
72、《自然无为,真静应物——论道教教义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和文化》,郭武主编《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3、《基督教神学中国化刍议——从三位一体谈起》,《神学与生活》第26期特刊,2003年。
74、《丘处机对民族团结和元朝统一中国的贡献》,《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13日第3版。
75、《全真善美——全真道的明天》,卢国龙编《全真弘道集——全真道—传承与开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35—353页。青松出版社,2004年7月。
76、《汉代玄素之道的源流和内容》,《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77、《〈周易参同契〉的黄老养性术》,《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
78、《〈封神演义〉与宗教》,《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79、《惠能与禅丹——以〈上阳子金丹大要〉为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80、《谈谈道教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太湖论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55页—261页。2006年5月。
81、《敬业乐群博详精实——看王利器先生如何做编辑》,《三秦道教》2006年第2期。
82、《唐代非参同阴丹术》,《道学研究》2007年第2期。
83、《太平经的兴国广嗣术与合阴阳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84、《北宋何仙姑与曹仙姑》,《宗教哲学季刊》第37期,2006年9月。
85、《王志坦的道禅》,明生主编《禅和之声——“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下册,第320—32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86、《钟吕金丹派的形成年代考》,《天问》丙戌卷,第347—370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7、《比于赤子无死地——〈道德经〉对现代人类生存安全的建议》,《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下卷,第574-577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88、《论葛洪的阴丹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89、《由白玉蟾〈快活歌〉谈到现代“易隐”》,《上海道教》2007年第4期。
90、《争做高僧提升中国佛教公众形象》,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文集》,210—21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91、《隋唐五代参同和非参同清修内丹术》,《宗教哲学》第42期,
2007年12月。
92、《“天符”词义之诠释》,《仙道文化》第4辑,
2008年2月。
93、《宋元社会与阴丹术的流行》,《宗教学研究》2008年第1期。
94、《〈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21卷,第157—1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5、《唐五代时期的参同阴丹术》,《天问》丁亥卷,第196—21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6、《白玉蟾享年36岁考》,刘凤鸣主编《邱处机与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40页~35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97、《全真教南宗的形成》,熊铁基、麦子飞主编《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第127~16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98、《玄天上帝神格论》,《道韵》第4辑,
1999年2月。
99、《陶宏景与传统梦文化之关系———以真诰为例》,《梦与道——中华传统梦文化研究》(上),第90~104页。2009年5月第1版。
100、《读丘处机栖霞时期的记游诗和山水诗》,赵卫东主编《问道昆嵛山——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页~33页。齐鲁书社,2009年6月第1版。
101、《托名吕洞宾作诗造经小史》,郑开编《水穷云起——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第101页~第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02、《宋元士人与吕洞宾形象》,《第一次仙&道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中册,
2009年10月。
103、《吕洞宾、刘海蟾等北宋参同清修内丹家》,《道教研究学报:宗教、历史与社会》第1期,
2009年11月。
104、《宋元南宗阴阳双修的代表人物和经诀》,《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05、《张三丰其人的有无乃千古之谜》,《天问: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第188—20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106、《读明代笔记小说及诗文中的吕洞宾资料》,《第三届中国(成都)道教文化节道教文化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39页。中国成都,2010年9月。
107、《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上)》,《弘道》第44期,
2010年9月。
108、《宋元士人、士大夫与吕洞宾形象(下)》,《弘道》第45期,
2010年12月。
109、《〈周易参同契〉注者储华谷考》,《中国道教》2011年第3期,第37~41页。2011年6月。
110《宗教信仰与社会使命》,《中国宗教》2011年2月号,第47~49页。
111《〈道法会元〉中的关元帅》,《关帝信仰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6月。
112《从乾隆皇帝兴废度牒制度看佛道教的社会关怀——读〈清高宗实录〉札记》,《“‘宗教文化与社会关怀’学术讨论会”会议手册论文集》,第361~370页。2012年7月。
113《组建译场正当时——关于启动藏文大藏经汉译工程的建议》,《“第八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暨虞愚先生贵州大学讲学七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第221~225页。2012年7月。
114《“参同”易学小史》,《“首届中国&特克斯世界周易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第181页。2012年9月。
115《读〈清世祖实录〉札记》,“茅山乾元观与江南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0月。
116《读〈万历续道藏〉札记》,《凝眸云水》2014年第1期,第28~36页,2014年3月。
117《明代皇室与房中秘戏术》,《“中日韓宗教學術論壇——道教與中國文化”会议论文集》,第143~147页。2012年12。
118《以道统术——读“道士论自度法”札记》,《中国道教》2013年第5期,第33~35页。
119《〈道法会元〉中的关元帅》,萧登福、林翠凤主编《关帝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论文集》,第43~82页。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10月。
120《北京东岳庙七十六司之源流》,《回首集》第110~152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121&《〈地母真经〉的宗教定性》,《中国道教》2014年第3期,第48~52页。
122《道经中的郁仪和结璘》,潘宗贤、梁发主编《道教与星斗信仰》,第155~174页。齐鲁书社,2014年12月第1版。
123《正一道“正一”二字的涵义》,刘仲宇吉宏忠主编《正一道教研究》第4辑,第2~1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124《明代几位士大夫对祭祀五显神的解读》,《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1期,第107
125《道教隐财神举例——兼辨财神赵公明形象的原始出处》,《弘道》2015年第2期,第13~22页。
126《〈中国财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纲)〉辨伪》,《三秦道教》2015年第2期,第13~17页。
李远国,男,1950年10月生于中国成都。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政协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成都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香港道教学院客座教授。
李远国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自1985年以来,先后编著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合著11部。主要有《四川道教史话》、《道教研究文集》、《气功精华集》、《道教气功养生学》、《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道教与气功:中国养生思想史》(日文版)、《道教气功养生学》(韩文版)、《道教炼养法》、《道教灵宝派沿革史》、《仙家秘传祛病功》、《中国道教养生长寿术》、《道教法印秘藏》、《水的七德—李远国2001年日本演讲集》(日文版)、《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衣养万物:道家道教生态文化论》、《中华道藏》第18册、第33册、第34册、第35册、第39册、第40册、第41册;合著《中国道教的现状》(日文版)、《中国的道教》(日文版)、《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华气功大全》、《道法自然:道教与环境保护》、《李真果》、《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宗教卷》、《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道教与民间信仰》。
在《东洋文化》(日本)、《道教源泉》(美国)、《世界宗教研究》、《道教学探索》、《道家文化研究》、《哲学》、《宗教学研究》、《中国道教》、《上海道教》、《孔子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江西社会科学》、《宗教哲学》、《性与命》、《道韵》、《道教文化》、《四川文物》、《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化论坛》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先后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约一千二百余万字。许多研究成果被翻译为英文、日文、韩文、德文、意大利文,在国际上发表。其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李远国教授自学成才,理论基础扎实,具备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视野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中国哲学、道教、巴蜀文化及宗教、文化、科技、艺术诸学科,尤其是在道教研究领域,是目前道教学界的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曾与日本东京大学蜂屋邦夫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麦谷邦夫教授、法国远东学院付飞岚教授、华澜教授,德国洪堡大学常志静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安保罗教授合作,参与多项国际合作人文项目,其成果深受国际汉学界的好评。曾六十余次出访日本、法国、欧洲、东南亚及香港、台湾地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学术讲座。
詹石窗教授,1954年生,中国厦门市人。1982年获厦门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易经研究所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委员、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宗教史》首席专家之一、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詹石窗教授具体负责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招收博士生专业方向:⑴宗教学专业·中国道教;⑵宗教学专业·宗教学理论;⑶中国哲学·易学与道家文化;⑷中国哲学·儒家经学思想史。
詹石窗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二、参与课题
詹石窗教授曾经作为主要骨干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史》的编写工作,作为唯一副主编具体组织开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教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道教文学通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等十多个课题。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学史》、《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道教文化十五讲》、《中国道家之精神》《中国道教思想史》(合作)四卷本等20余部,组织编纂《国学新知文库》等多系列大型学术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朱熹与&&/span&;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等学术论文、文章近200篇。执行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中国图书优秀奖”。个人著作先后获得省部级奖10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
附录:承担国家项目:
l.1989-1992,道教文学史(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0.6万元。
1995,易学与道教文化(负责人),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经费
2000,道教符号学(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2.5万元。
996—1999,道教思想史(主要骨干),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费8万元。
5.1997—1999,中华道藏点校(分卷主编),中国道教协会基金,经费5万元。
6.1997-1999,老子道德经通解(负责人),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经费10万元。
1997,道韵系列丛刊(负责人),中华大道文教基金会经费,5万元。
8.2001.9-2003.10道教生态智慧与民俗文化,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8000元,在研。
9.2001.9-2002.5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000元。
10.2001.12-2004.10,道教与中国养生文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万元。
11.2001.12-2004.10,道教生态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第二负责人,经费20万元。
12.1999-2002,道教文学史续编,香港蓬瀛仙馆资助项目,经费8万元。
13.2002年6月,《中国宗教通论》,列入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选题之中,经费4万元。
14.2004年6月,“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7万元。
15.2008年5月,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石竹山道院委托项目,经费100万元。
16.2008年5月,国学新知文库,省政府项目,经费15万元。
17.《百年道教研究与创新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批准号09@ZH011,经费30万元,2009年。
18.《百年道学精华集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号09JZD0005,经费80万元,2009年。
19.《老子道学研究》,上海城隍庙等单位支持项目,经费300万元,2009-2012年;
20.厦门朝天宫《道学教材》编写项目,经费80万元。
21.《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4ZDB118,经费80万元,2014年。
三、所获荣誉
由于辛勤耕耘,努力工作,詹石窗教授获得许多荣誉称号或奖励。1991年,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十佳之一)。2005年被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他作为主要撰稿人完成的《中国道教史》多卷本曾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著作《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道教文学史》、《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及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曾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执行主编的《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界最高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作为副主编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入选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并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撰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入选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获得广泛好评。个人专著《道教与女性》、《道教文化十五讲》先后被翻译为韩文,在韩国出版之后,引起很好的反响。韩国首尔大学宗教学系把《道教文化十五讲》作为该系“道教文化概论”课程的教科书。
附录:获奖项目
1.《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2004年12月,获得第14届“中国图书奖”。
2.《道教文学史》,1994年9月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独立承担。
3.《道教文化新典》,1998年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执行主编。
4.《易学与道教文化》,1998年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作者。
5.《中国道教史》,1998年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全国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本人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6.《道教与戏剧》,获得卿氏学术基金会1998年度“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优秀著作奖”
7.《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获福建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0月。
8.《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获得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3年。
9.《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11月。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此书已成为厦门大学赠送国家领导人以及外宾的重要礼品。
10.《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11月。
11.《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厦门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年8月。
12.《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全国高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11月。
13.《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
14.《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
15.《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四川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
16.《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四川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
17.《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奖,2012年。
18.&《中国宗教思想通论》,国家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15年。
四、研究特点
詹石窗教授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第一,注重边缘学科的开拓。他以道教与文学、传统经学与道家,哲学与文化等边缘问题的开拓为突破口,故能具有创新。第二,注重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例如符号学研究法、文化哲学研究法都是作者注重的方法。
詹石窗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反响良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五”科研规划汇编》的哲学类《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十五”规划》中指出:詹石窗关于“易学”与道教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了海内外最高水平”。此外,有10多家报刊杂志也对詹石窗的著作进行介绍,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成果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
五、詹石窗教授主要著作论文一览
(一)、著作
著作名称及字数
出版社及书号
南宋金元的道教(16.3万)&&&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2月
道教与女性(9万字)
道教文学史(46万,国家社科项)
上海文艺出版社
生命灵光(15万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
道教风水学
文津出版社
1994年10月
福建文化概览(王耀华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易学与道教文化(30.3万)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
仙话文学(7.3万)
香港学林书店
历代游仙诗文赏析(7.3万)
香港学林书店
1989年12月
中国道教史(国家重点项目)
四川人民出版社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福建人民出版社
道教与戏剧(20万)
文津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锺吕仙脉与丹道养生(15万)
中华大道社
道教术数与文艺(20万)
文津出版社
1998年12月
锺吕信仰与文学艺术(18万)
中华大道社
玄武精蕴(18万)
中华大道社
玄武与道教科技文化(18万)
中华大道社
道教文化新典(80万)
中华道统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金丹派南宗研究(甲,20万)
中华大道社
金丹派南宗研究(乙,20万)
中华大道社
金丹派南宗研究(丙,20万)
中华大道社
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25万字)
上海文化出版社
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28万字)
中国书店出版社
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26万字)
厦门大学出版社
方域道迹考原(20万字)
中华大道社
净明闾山派与养生哲学
中华大道社
新编中国哲学史(60万字)
中国书店出版社
三玄与丹道养生(甲20万字)
台湾中华大道社
三玄与丹道养生(乙20万字)
台湾中华大道社
土楼:中华人文反应堆(28万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月
道教文化十五讲(30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身国共治(30万字)
厦门大学出版社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143万字)
厦门大学出版社
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25万字)
科学出版社
纪念安溪开先令詹敦仁论文集(30万字)
蓬瀛仙馆出版社
2005年11月
道教修行指要(15万字)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国宗教通论(63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道教与中国养生智慧(50万字)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2月
梦与道(上下册,80万字)
东方出版社
中国道家之精神(30万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老子道德经通解(14万字)
宗教文化出版社
道教与女性(10万字)
宗教文化出版社
许地山《道教史》导读(20万字)
凤凰出版社
2010年10月
中国道教思想史(四卷本)
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63万字)
人民出版社
道教文化十五讲(韩文版)
(30万字)
韩国阿尔马出版社(Alma
Publishing)
老子学刊(第一辑,25万字)
老子学刊(第二辑,25万字)
道学研究(20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1年第1期
道学研究(20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1年第2期
八闽宫观通览(第一册,25万)
香港蓬瀛仙馆
2011年12月
西游记解密(38万字)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30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八闽宫观通览(第二册,25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2年10月
道学研究(20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2年第1期
道学研究(20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2年第2期
老子学刊第三辑(25万字)
长江出版社
2012年10月
道学研究(20万字)
香港蓬瀛仙馆
2013年第1期
老子学刊第四辑(25万字)
长江出版社
2013年12月
八闽宫观通览(第三册,25万)
香港蓬瀛仙馆
八闽宫观通览(第四册,25万)
香港蓬瀛仙馆
八闽宫观通览(第五册,25万)
香港蓬瀛仙馆
八闽宫观通览(第六册,25万)
香港蓬瀛仙馆
2014年10月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道医养生
(共八卷,480万字)
(二)、论文
刊物及刊号
试论《参同契》对纳甲法的应用(11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25辑
1984年12月
李道纯老学浅析(10000字)
道教与周易的关系初探(12000字)
周易纵横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年11月
灵宝真文的内容与结构之分析(9000字)
宗教学研究(核心刊物)
1986年第1期
拓荒者的脚印(3600字)
中国社会科学(权威刊物)
1986年第5期
老学重玄宗简论(8500字)
世界宗教研究(权威刊物)
1987年第3期
心法与易学(9000字)
哲学研究(权威刊物)
1988年第11期
全真道的创立及其特点(8500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权威刊物)
1988年第3期
道教与自然辩证法(9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88年2-3期合刊本
道教与女性崇拜(5500字)
宗教学研究
1988年第1期
许逊与净明道之改革(17000字)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三联书店
1988年出版
净明道新探(10000字)
1988年11月创刊号
从方志资料看闽台道教的关系(6300字)
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福建地图出版社
1988年12月
遁甲之学符录化(13000字)
1988年第2期
正传别传二重化(10500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第1&期
论三一教的道教色彩(16000字)
世界宗教研究
1989年第3期
论朱熹对道教的影响(9000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9年第1期
关于净明道的形成刍议
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阐释周易本旨的一部力作(5500字)
1989年第5期
从苏颂诗文看北宋朝廷与道教的关系(9000字)
福州师专学报
1990年第3期
十洲构想与易学(5000字)
1990年第1期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气功趣谈(4000字)
1990年第11期
中晚唐传奇小说与道教(13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0年3-4期合刊本
金代诗歌与道教(7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1年3-4期合刊本
道教教育考述(8000字)
1991年第4期
易学与道教文化的融通关系略论(10000字)
1992年第8期
阴符经与周易(17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试论道教与梦幻诗歌的关系(13000字)
世界宗教研究
1992年第3期
李光地与易学(10000字)
李光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论易学义理派对道教的影响(12000字)
中国哲学史研究
1993年第2期
火与灶神形象嬗变论(15000字)
世界宗教研究
1994年第1期
青乌·道教与生殖崇拜论(8000字)
民间文学论坛(核心刊物)
1994年第2期
吴筠师承考(3000字)
中国道教(核心刊物)
1994年第1&期
元代道教戏剧的象征性(8000字)
中国典籍与文化(核心刊物)
1994年第1&期
道教小说略论(20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吕岩生平著作考(3000字)
1994年第1&期
对王煜评《道教文学史》的几点意见(7000字)
汉学研究(台湾)
1994年第2期
论易学与道教文化相关研究的意义与原则(12000字)
大易集要,华夏出版社
太平经易学思想考(12000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1&期
道教文学(5000字)
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
道教小说(4000字)
道教散文(3000字)
道教诗歌(4000字)
道教戏剧(4000字)
全真道气功养生说与易学关系略论(12000字)
易学心知,华夏出版社
明代神仙道化剧考论(15000字)
道教学探索,第9号
1995年12月
符号学在宗教研究中的应用(10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5年第3&期
论元代道教戏剧的两个艺术特征(18000自)
道家文化研究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道教对宋诗的影响(12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道教拟兆(12000自)
世界宗教研究
1996年第2&期
道教文化研究的新开拓
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2&期
刘牧《易数钩引图》略论(8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道情考论(10000自)
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4期
八卦起源新探(10000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1&期
王明《道家与传统文化研究》读后(6000字)
1996年第7期
道教《度人经》与周易象数学(7000字)
宗教哲学(台湾)第2卷第2期
1996年4月1日
磨镜自鉴亦鉴人(10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7年第2期
诗成造化寂无声(10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7年第3期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15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
1997年第5期
简论道教对传统戏剧的影响(12000字)
世界宗教研究
1997年第4期
临水夫人的道派归属与社会影响(4500字)
1997年第1&期
吴元节与看云诗(4500字)
1997年第3期
论朱熹易学与道家文化之关系(12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三联书店
1997年10月
悟真篇易学象数意蕴发秘(10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三联书店
1997年10月
李道纯易学思想考论(12000字)
道家文化研究,第11辑,三联书店
1997年10月
道美规律检定(4000字)
四川大学学报
1997年第4期
道教符咒的历史文化透视(10000字)
道教学探索,第10号
痴道人一叶纸舟求真意(4000字)
1997年第3期
道家政治学及其现代意义引论(10000字)
1997年第1期
浮游守规中――虚白子丹道诗揭秘(20000字)
道韵,第1辑
《太谷学派遗书》评介(4000字)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玄武与传统丹道思想(12000字)
道韵,第3辑
陈抟无极图释义(9000字)
1998年第2期
道教医学模式及其现代意义(12000字)
厦门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论玄武信仰与古代科技思想之关系(18000字)
道韵,第4辑
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10000字)
中国哲学史(权威刊物)
1999年第1期
宁全真科仪著述与医学养生(5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9年第1期
论神仙形象的易学蕴含(10000字)
宗教学研究
1999年第2期
一部填补空白的学术巨著
――《太谷学派遗书》评介(4000字)
1999年第3期
生存文化反思(3000字)
1999年11月12日
论道教神仙形象的符号功能及其与易学的关系(10000字)
易学纵横录,第2辑
1999年10月
“道”在道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6000字)
1999年第2&期
太上老君形象与易学的关系(5000字)
1999年第4期
道教术数与科技哲学
1999年第4期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一),4000字
1999年第6期
论元好问诗词的仙家情思(8000字)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以易解道:古老文化殿堂的巧妙建构(18000字)
探索·求是·创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论陈致虚的积功累行诗(10000字)
道韵,第5辑
道教医学文化史研究的一部开拓性力作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CN35-1016/C;ISSN
2000年第2期
道教符号刍议
厦门大学学报,CN35-1019/C;ISSN
2000年第2期
人格完善与宗教精神审视(10000字)
世界宗教研究,CN11-1299;ISSN1000-4289
2000年第1期
明堂思想考论(13000)
中国哲学史,CN11-3042/B;ISSN
问学感想(3000字)
宗教学研究,CN51-1069/B;ISSN
2000年第3期
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17000字)
周易研究;CN37-1191/C;ISN
2000年第2期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二)4000字
中国道教,CN11-1670/B;ISSN-
2000年第1&期
南宋咏道诗与爱国主义(三)4000字
2000年第2期
《黄庭经》的由来及其与易学的关系(5000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22-1024/C;ISSN1009-1017(核心刊物)
2000年第4期
道教摄生法门与易学关系考释(5000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年第6期
论朱熹的咏道诗
道教神仙信仰研究
2000年10月
金丹派南宗之成立及其诗词论要
道教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历史博物馆
灵棋课法的由来及其符号解读
周易研究CN37-1191/C;ISSN(核心刊物9
2001年第1期
道家“理身理国”的政治伦理
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海峡文艺出版社,ISBN7-80640-329-9
土楼的文化底蕴与价值
东南学术ISSN1008-1569;CN35-1197/C
2001年第4期
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世界宗教研究
CN11-1299;ISSN1000-4289
2001年第4期
传统礼制与民间价值观的区域整合
2001年第6期
与张先清合作
发掘老区文化资源
2001年增刊
儒道德治精神与圣功法门
厦门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长生之道的符号隐喻
道韵第十辑
龙眉子的还丹理论与《周易》关系考(6000字)
道韵第十一辑
论朱熹的身心健康思想
东南学术ISSN1008-1569;CN35-1197/C
2002年第6期
道教堪舆与生殖崇拜
五缘文化力研究道教堪舆与生殖崇拜,海峡文艺出版社ISBN7-80640-661-1
论生活道教
道教与人生,宗教文化出版社,ISBN7-80123-418-9/B88
金丹派南宗二传人诗词考论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22-1024/C;ISSN1009-1017
论净明道的身心健康思想
世界宗教研究CN11-1299/B;ISSN:
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
中国哲学史ISSN;CN11-3042/B
《红楼梦》大观园图正解
道学研究;ISBN-9
道教哲学新论
三生万物,海风出版社;ISBN7-80597-400/I·57
中国哲学与传统政治文化关系论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略论道教万物同源的生态整体思想
道学研究ISSN1728-7642
2003年第2期
“内圣外王”的道家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7-5325-3405-7
文化养生新论
2004年第1期
赤城别有思仙梦--张雨诗歌的道教文化内涵及其艺术旨趣
中华文化论坛
2004年第1期
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
湖北大学学报
CN42-1020/C
医家明堂论与道教的明堂符号养生法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CN35-1244/G4
2004年第1期
论我命在我的道教养生精神
人文论丛ISBN7-
2004年特辑
《金瓶梅》的河洛卦理
2004年第1期
朱熹理学文化养生及其现代意义
厦门大学学报
CN35-1019/C
2005年第4期
道教哲学新探
新世纪的哲学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教人格修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ISSN ;CN11-3598/D
2005年第10期
《愿》剧与道教关系略说
ISSN1728-7642
2005年第2期
詹敦仁的经学思想考论
纪念安溪开先令詹敦仁论文集,蓬瀛仙馆出版社ISSN1728-7642
2005年11月
道教“清虚自守”的理想人格与生态伦理
道教与伦理道德建设,中国言实出版社
从符号养生看罗浮山道教诗词的内容与价值
《香港及华南道教研究》,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传播交流中的作用
《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ISBN7-。CIP(2005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自然·和谐·发展,中州古籍出版社
道教人格完善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哲学研究CN11-1140/B
2006年第4期
道教哲学的定义、特点与地位作用简论
道家文化研究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宗教学研究
所南砺志寄醉乡——论郑思肖诗歌的道教意蕴与艺术境界
湖南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出入杳冥,与天地为一
环境文化研究
想象力的世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道教和谐观与人类整体生存
于虚见心的洞宾倚剑唱
八仙文化与八仙文学的现代诠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
老子对祭祀文化的哲学升华
2007年第2期
论太谷学派对道教生命思想的融通
厦门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朱熹与周易先天学关系考论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执大象,天下往-读陈莲笙道长《道风集》有感
世界宗教文化
2007年第3期
尹志平对全真心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宗教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誓把欢喜布满人间——读〈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有感》
2007年第39期
钟吕内丹学略论(川大)
道家文化研究
邵雍的“皇极经世”学及其历史影响(川大)
2008年第5期
石竹祈梦的文化解说(无单位)
2008年11月第5期
梦与易学关系初探
2008年第12期
医家明堂论与道教的明堂符号养生法
道学精粹,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9
2008年11月
从闽南民宅营造习俗看道教生命意识(厦大)
道家道教与民俗文化研究(“华族民俗文化与道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世界科技出版公司
《城隍经》“劝善消灾集福”思想考论(川大)
《城隍信仰》,ISBN978-981-08-1901-9
,第169-182页。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出版
2008年12月
试析朱熹对太谷学派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厦大)
2008年第6期
道教修行漫说(之一)
2008年第2期
道家理身理国政治论
老子与当代社会,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3699-0
2008年11月
烟霞注笔神仙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CN
22-1024/G、ISSN
老子与当代社会,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3699-0
2008年第1期
2008年11月
关于道教思想史的若干思考
哲学动态ISSN
2009年第2期
《诗经》在孟子哲学建构中的作用
2009年第3期
管子的养生智慧
2009年第1期
城隍神“劝善消灾祈福”的思想象征
世界宗教研究
2009年第1期
《黄帝四经》的价值观及其意义
厦门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2009年第4期
儒家经学与佛、道关系略论
儒教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
2009年第1期
南宋金元道教神仙传记的人生境界
2009年第5期
“虞初”小说的道教意蕴
2009年第4期
《老子想尔注》清净教义论析
中华文化论坛
2010年第2期
陈抟创绘“先天太极图”考辨
2010年第2期
中晚唐五代的传奇小说与道教神仙传记
2010年第1期
道教修行漫说(之四)——生命、中和与无为
2010年第1期
“以道为真”的人格理想——基于&&/span&道德经&圣人说的省思
2010年第1辑
兵家与医家的思想融通及对道教的影响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二辑)
中华书局2010年4月
吕洞宾诗歌的“道剑”风格
卿希泰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巴蜀书社2010年8月
张宇初诗词的大道神韵
哲学与文化月刊
(第437期)
2010年12月
老庄哲学怀疑主义解析
2010年第2期
王明在道家道教研究领域的卓著贡献
中国哲学史
2011年第3期
蔡清易学思想考论
2011年第3期
大道修行的自我快乐
2011年第1期
张三丰诗词的道教本色
武汉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
赤水长吟通妙境-傅金铨诗词的道教艺术旨趣
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第1期
扶摇高士陈抟睡意诗
2011年第2期
“大道”是宇宙的本元
老子学刊,巴蜀书社
关于“百年道学”的几个问题
2011年第8期
杨时易学思想考论
2011年第1期
道教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
2011年第4期
国内“四书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2012年第3期
大道修行的自然快乐——以《太平经》为主体的思想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
刘一明诗歌的道教内涵及其审美旨趣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2011年道教文化新气象
2012年第一期
大道的圆通和谐旨趣
老子学刊第三辑
长江出版社
2012年10月
道教兵学简论
2012年第12期
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开创宗教研究新局面
宗教学研究
2013年第1期
杜道坚《关尹子阐玄》的心性论思想
宗教学研究
2013年第2期
道教与传统兵学互通关系略论
社会科学战线
2013年第4期
重新认识道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013年第2期
关于平安道的几点思考
2013年第1期
道通中韩,真情暖人
韩国大巡会报(韩文)
中国道教(中文)
2013年第1期
2013年第1期
道教医疗的现代价值
2013年第6期
论“平安之道”的文化意蕴
2013年第1期
诚明中和的人格完善(2分)
儒家文化化研究
论禹步致灵与养生健身(2分)
2013年第2期
《城隍宝忏》的善化思想及其社会教育价值
安溪城隍文化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道教生态安全思想发微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第2期
陆游词章与蜀地道教文化
蜀学与中国哲学
四川文艺出版社
伏羲氏与《周易》的“平安”精神考论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道德经》的中医学解读
2014年第5期
牛道淳的清静妙心思想
宗教学研究
2014年第4期
大巡《典经》的“公事”考论
大巡思想论丛
(韩国、韩文)
2014年第23期
“平安道”的信仰表征探究
2014年第2期
平安:道家文化的核心精神
2014年11月11日第16版
《道德经》的治国之道
2014年第11期
道教的三大形态与修行五字真言
行道立德,济世利人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大道利生,身国共治
——道家“上善若水”精神解读
人民政学报
2014年12月1日
大道用世论
中国非营利性评论
2014年第2期
郑北窓内丹思想考论
世界宗教研究
2015年第2期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价值
湖南大学学报
老子诞生地及相关文化遗存位置考证
宗教学研究
2015年第3期
道家人文医疗及其现代意义
2015年第4期
金丹派南宗诗词论要
第六辑2015年9月
立足传统&创新道学
2015年第7期
论道家与道教的“平安”意涵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5年第5期
“三羊开泰”话平安
人民政协报
2015年2月16日
“平安道”的状态预测
2015年第1期
尚有50篇小文章刊载于报纸。
个人简历:王宗昱,195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硕士(北京大学,1986)
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宗教史
王宗昱教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研究专题为梁漱溟哲学。1986年留校在宗教学专业任教。1988年开始讲授道教史课程以及宗教学课程。目前担任的常设课程有五种,分别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994年,参加汤一介、陈鼓应教授主持的道教研究项目。1995年开始在施舟人教授指导下研究早期道教文献和教义。2000年加入日本道教学会。2002年开始研究早期全真教文献。2009年开始参与京都大学主持的《道藏辑要》研究项目。2009&年至今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创办的《道教研究学报》编辑委员。
王宗昱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2008-2011年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果:
1、道教的六天说。
2、《登真隐诀》所见的天师道。
3、《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初探。
4、《道教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5、《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卡研究员,1956年12月生,河北广宗人,197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1981年毕业于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硕士学位,1989年获博士学位。从事道教文献研究,主要著述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古籍整理)、《中国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道教志》(主编)、《中华道藏》(合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副主编)等。
王卡研究员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之前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的课程多年,2008-2011年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研究生班的研究生导师。
王卡:明代景教的道教化——新发现...&&
王卡:敦煌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
王卡:如何认识看待道教的方术&
《中华大典·宗教典·道教分典》
吴受琚研究员,原名吴璩。安徽泾县人。1964年考入首师大中文系。“文革”期间,在家接受“家学”,并师从北京金针名家孙筱麟先生学习金针术,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学习中医。大学毕业,入丰台区医院针灸科、中医科从医,后调入北京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从医。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即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师从任继愈教授,同期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经典班,乃师从任应秋教授。1981
年,研究生毕业,作为法国国家科学院交换学者赴法,1985
年回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吴受琚研究员2015年11
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自
1985年兼教于中国道教学院专修班、大专班、大本班,历任中国道教学院第一、二、三届研究生导师。
出版著作:如《(增补)晏子春秋集释》、《新论》、《司马承祯集》、《中国道教史(合著)》、《中国道教大辞典(合著)》、《道藏提要(合著)》、《千金食治》、《食疗本草》、《道教史年表》、《道教箴言录》、《王屋道教(碑刻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道教卷)》、《简明中国大百科全书(道教卷、民间宗教卷)》、《唐诗宗教辞典(道教部分)》、《古诗宗教辞典(道教部分)》、《道教面面观(合著)》、《中国道教碑刻集成》》(待出)&等近二十部。发表论文十数篇。
汪桂平,安徽桐城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9
月,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1989
月,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1993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社科院宗教所道教研究室工作至今。已出版《东北全真道研究》、《道教科仪研究》、《三洞拾遗》、《齐云山志》等学术著作多种,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汪桂平研究员2015年11
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导师。
年,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二届研究生班导师。
主要学术成果:
一、著作类
《齐云山志(附二种)》,古籍整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中华大典·宗教典·道教分典》,副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5
《东北全真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
《道教科仪研究》(合著),方志出版社,2009年11
《宗教之和和之宗教》(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1月,86-133页
《中国五大宗教知识读本》(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99-178页
&&&&&《道教文化100问》(参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参著),王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三洞拾遗》(王卡、汪桂平主编),黄山书社,2005年
《中华道藏》(参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
《道教三百题》(合著),王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道教知识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中外宗教交流史》(合著),楼宇烈、张志刚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0-141页。
二、论文类
、《唐玄宗与茅山道》,《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2
、《唐代的茅山道》,《文史知识》1995
、 《大学衍义补》与《无刑录》,载《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法制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大学衍义补》与《无刑录》(日文版),载《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法制卷》,日本大修馆书店,1996年12月&&5
、《唐代的道举制度》,《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3
、《评&&/font&
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
》(译文),载《国际汉学》第三辑,大象出版社, 1999
、《清代全真道授戒的珍贵文存》,《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1
、《从&&/font&
关圣大帝返性图&
看关帝信仰与道教之关系》,载《关羽、关公与关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道教涂炭斋法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4期
、《平安清醮与傩仪——谈道教与民俗文化之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4期。该文全文收入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当前农村地区的丧葬礼俗与宗教影响——以湖北省花湖乡为中心的调查》,载《国情调研2004》,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12、《鄂东地区民间道士所用度亡科书的研究——兼论《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流传地域》,《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3期
、《三洞拾遗前言》,《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3
14、《寄名与跳墙》,《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4期
15、《滇西全真坤道名观——腾冲朝阳观》,《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4期
16、《从天台道士应夷节的受道历程看唐代道教的授箓制度》,&&&&&《天台山暨浙江区域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17、《玄帝报恩经》补正,载《水穷云起集——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18、《洞经谈演之祭度仪式》,载《水穷云起集——道教文献研究的旧学新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9、《天台县百祥庙调查:乡村民间信仰的现状分析》,载《宗教人类学》第一辑,民族出版社,2009年11月
20、《北京天后宫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3期
21、《马来西亚参访记》,《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1期
22、《清王朝的关帝崇拜及其向海外的辐射》,《宗教文化青年论坛(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23、《旅顺天后宫史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4、《图说道教仪式:大连金州唐王宫祈福仪式》,《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
25、《王屋山与道藏》,《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6、《辽宁省PLD市基督教调研报告》,《中国基督教调研报告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27、《江浙民间的《庚申经》与庚申会》,《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1期
28、《村落庙宇的复兴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以天台县百祥庙为中心的考察》,载连晓鸣、庞学铨主编:《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卷,第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
29、《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载《道教研究学报:宗教、历史与社会》第四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年
30、《金代全真道初传东北考》,载《第二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华中师大出版社,2013年5月
31、《明代茅山与道藏》,载《茅山乾元观与江南全真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32、《明末道士马真一生平行实考》,《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33、《北京东岳庙下院天仙宫小考》,《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34、《康泰真碑探微》,载《全真道研究》第三辑,齐鲁书社,2014年6月
35、《2013年道教发展与走向世界》,载《中国宗教报告(2014)》(宗教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张广保 Zhang
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526儒学研究院
邮编:100871
张广保教授,号洞斋散人,汉族。生于一九六四年,一九九二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老子道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什刹海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客座教授。
张广保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之前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的课程多年,1996年即任中国道教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道教思想、经学思想的研究。
代表性著述有:
《金元金真道内丹心性学》(北京:三联1995曾获首届“汤用彤学术奖”)、
《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2001)、
《中国经学思想史》(合著,获2013年国家图书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
《金元全真教史研究》(香港青松出版社2009)、
《道家的根本道论与道教心性论》(成都:巴蜀书社2009
《宗教教化与西南边彊经略——以元明时期云南为中心的考察》(社科文献2014)
《全真教的传承与历史发展》(中华书局2015)等论著、
编著十余种,
曾参与姜广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研究课题“中国经学思想史”课题组,
并独自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重点研究课题“纬书与东汉经学研究”。&&&&&&&
另有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五十余万字,发表于各种刊物。
强昱教授,男,1964年12月12日生。汉族,内蒙古临河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韩国西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道教学院客座教授,第二届硕士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兼任韩国西汉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日本道教学会外籍会员。韩国《生命文化》外籍编委。研究方向:道家道教哲学,佛教华严学,陆王心学。
强昱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之前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的课程多年,2008-2011年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第二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全真学案:刘处玄学案》,齐鲁书社,2012年;
2.《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3.《知止与照旷——庄学通幽》,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4.《成玄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庄子&&/span&逍遥游&的精神旨趣》,《中国哲学史》,2007,2;
6.《成玄英“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0;
7.《小国寡民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社会价值关怀》,《中国哲学史》,2006,2;
8.《道教的生命观》,《中国宗教》,2007,3;
9.《儒学在中唐时期的新动向:权德舆的问题与李翱的答案》,《哲学动态》,2007,8;
10.《道教心学的精神气质——以&&/span&内观经&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6,12。
章伟文教授,男,
1969年生,江西临川人,历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曾在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担任过《中华道藏》编委,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教哲学、易学哲学和历史哲学。
章伟文教授2015年11月13日被聘任为中国道教学院特聘教授和第三届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之前曾担任中国道教学院的课程多年。
个人出版的学术专著主要有:《宋元道教易学初探》(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版),《全真学案——郝大通学案》(齐鲁书社2010年版),《易学历史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周易参同契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words
Harmony&&&ChinaRenmin
University Press&
另与人合著有:《教师的十堂政治素养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中国哲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道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历史观念大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新时期中西哲学大论辩》(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中华道藏》(为本书编委会成员,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中国唯心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春秋繁露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1版)。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2011年度,主持的“道教易学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1BZX039。2014年度,主持的“中国哲学历史观研究”课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4ZXA003。另外,参加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研究工作;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项目“两宋社会主流价值观变迁史”的研究;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易学哲学问题研究”;参加“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项目。
主讲课程主要有:“中国哲学专题”、“中国现当代哲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易学概论”等。曾获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组一等奖。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28,901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新小学主任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