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字的本草纲目草本抑菌乳膏纲目介绍

&幽默笑话百态军事探索娱乐女性健康旅游互联网&&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27年38年,第一次写的被毁了,但他又写了一次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用了27年!!!27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27年t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27年38年,第一次写的被毁了,但他又写了一次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用了27年!!!27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27年t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27年38年,第一次写的被毁了,但他又写了一次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用了27年!!!27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27年t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27年t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27年38年,第一次写的被毁了,但他又写了一次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用了27年!!!27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27年t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他一毕生的经历写成了本草纲目1552年开始编写,1578年完成,共用27年。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27年38年,第一次写的被毁了,但他又写了一次写本草纲目李时珍用了27年!!!27打错了,是26年,顺便补充下:
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开始,历经二十六年,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尝遍了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注: 本草纲目[书籍],本草纲目[歌曲],本草纲目[电影]]》共计十六部,五十余卷,全书记载药物一千九百余种,还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采集、制作、特性、治疗病症,并全部附有手绘插图(佩服),此外书中还收入经检验有效的方剂一万一千多则。
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王朝网络无关。王朝网络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王朝美图& 07:36:42&&&&&&&转载本文&UBB代码&HTML代码复制到剪贴板...&更多内容··········&&&&频道精选
&&&网友关注··········&&热点推荐&01&&02&&03&&04&&05&&06&&07&&08&&09&&10&&&&王朝女性&&|&&|&&|&&|&&|&&|&&|&&|&&|&&|&&|&&|&王朝分栏&&|&&|&&|&&|&&|&&|&&|&&|&&|&&|&王朝编程&&|&&|&&|&&|&&|&&|&&|&&|&&|&&|&王朝导购&&|&&|&&|&&|&&|&&|&&|&&|&&|&&|&王朝其他&&|&&|&&|&&|&&|&&|&&&&2005-&&版权所有&本草纲目讲的是啥_百度知道
本草纲目讲的是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穿籂扁饺壮祭憋熄铂陇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本草纲目一共六本对吗
介绍各种草药的形态,药性,产地,
是李时珍编的一本介绍药材的书
医药物使用方法和特征
是李时珍的医书
有用吗,可以解读吗
学医学的人读
是一些草药的名称和功效。
介绍的是各种草药的作用
可以解毒吗
不一样的草药有不一样的功效,也要看是什么样的毒素来选择对症的草药
本草纲目总共多少本
在哪里可以买到
书店应该就能买到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草纲目拾遗_百度百科
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拾遗》,古代汉族药学著作。编著于(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该书是在《本草纲目》刊行100余年之后编著的。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绝大部分是民间药,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还有一些外来药品,如()、日精油、香草、等。本书除拾《本草纲目》之遗以外,并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本书体例与《纲目》类似,除未列人部外,另加藤、花两类,并把“金石”部分为两部。
本草纲目拾遗补遗及意义
本书是继《本草纲目》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经过卅多年的增订工作,使之更完备。初刊于同治三年(1864年)。《本草纲目拾遗》实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续篇。全书十卷,按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兽、鳞、介、虫分类,引经据典(涉及的文献多达六百余种),对《本草纲目》的药物加以补充和订正,增录了药物七百一十六种,吸收了不少民间药物(约有五百一十一种)和外来药物(部分取自传教士石振铎译著的《本草补》),内容十分丰富,为中医药学增添了大量的用药新素材。还在书首列“正误”一篇,纠正《本草纲目》中的误记和疏漏达数十条。它对研究《本草纲目》和明代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参考书。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草纲目拾遗内容提要
十卷,依据《本草纲目》的体例分为水、火、土、金、石、草、木、藤、花、果、谷、蔬、器用、禽、鳞介、虫等部,删去了人部、而增加了藤部、花部。共收载药品921种,其中纲目未记载过的有716种。可以说本书所载药物绝大部分是纲目未收录的民间药,或已见于当时其它医书上应用的品种,同时也包括一些进口药,如金鸡勒(即金鸡纳皮),东洋参、西洋参、鸦片烟、日精油、香草、臭草、烟草等。此书不仅丰富了纲目之遗,而且对纲目中已载品种,对其中治疗未备或根实未详者,也详加补充。在卷首列正误34条,对《本草纲目》中的欠妥和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如《本草纲目》中说,粉锡()辛寒无毒,赵学敏则指出有妇人&服铅粉致死,手足皆黯。&说明铅粉有毒,纠正了这一错误。而且赵学敏对于《本草纲目》中分类不恰当的都加以订正。赵学敏编写《本草纲目拾遗》所引据的医药书达282家,引据的经史百家书目也达343家,包括当时罕见的和珍秘本。如仕的《采药书》,李草秘《海药秘录》、《百草镜》,王安卿《采药志》等。
本草纲目拾遗粳粉
甘储酒 x 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皮、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南方各省俱植之,沿海及岛中居民以此代谷。其入药之功用亦广,而诸家本草皆未载,李濒湖特补列纲目中。惜其所言者,惟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而已,他皆未之及焉。乾隆五十一年冬,今上特允阁学侍郎张若 之请,敕直省广劝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陆中丞耀有甘薯录之辑,所载卫生一门,实足补李氏所未及,因择录之,以补其遗。陆公原序云∶甘薯,即薯蓣之属,见于陈祈畅异物志、嵇含南方草木状。中土之有此物,其来旧矣。第不甚贵重,栽植者少。明季有闽人,复自吕宋移其种归,巡抚金公学曾劝民树艺,闽人德之,号为金薯;然自是、、新城,各有论述,皆不及经纶事。而其裔孙世元父子,复为金薯传习录盛侈其先世传自吕宋之功,一似中国素非所产者,此考证之疏也。夫以一物之微,足以备荒疗疾,而又不费功力,其为功于民食,实不浅鲜。前任布政使李公渭,尝举以教山东之民。其性又喜沙土高地,于山海之区,尤属相宜。五杂俎∶百谷之外,有可以当谷者,芋也、薯蓣也。而闽中有番薯,似,而肥白过之,种沙地易生而极蕃衍,饥馑之民,多赖全活,此物北方亦可种也。群芳谱∶朱薯,一名番薯,大者名玉枕薯,形圆而长,本末皆锐,皮紫肉白,质理腻润,与芋及薯蓣自有各种气香,生时似桂花,熟者似蔷薇露。扑地缠生,一茎蔓延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闽广人以当米谷,有谓性冷者,非。二、三月及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冬至乃止,生便可食。若未大者,勿顿掘,令居土中,日渐大,到冬至须尽掘出,不则败烂。金氏学曾曰∶薯传外番,因名番薯。形如王瓜藕臂,如拳如指,如卵如枣,大小不一,实同种别,皮有紫有白,有深浅红,有浓淡黄,肉亦如之。蒸熟匀腻如脂,甘平益胃,性同薯蓣,海隅人以供饔飧。蔓延极速,节节有根入地即结,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徐氏元扈曰∶昔人谓蔓菁有六利、柿有七绝,予谓甘薯有十二胜,收入多,一也;白色味甘,诸土种中特为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十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生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秽不容,但须壅培,不用锄耘,不妨农,十二也。陆公薯录有溉、种、藏、制诸法,虽无关于药病,而有济于备荒,故并录之。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浇灌;即遇涝年,若水退在七月中,气候既不及艺五谷,即可剪藤种薯。至于蝗蝻为害,草禾荡尽,惟薯根在地,荐食不及,纵令茎叶皆尽,尚能发生。若蝗信到时,急令人发土遍壅,蝗去之后,滋生更易,是天灾物害皆不能为之损。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此救荒第一义也。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马粪和土中,使土脉散缓与沙土同,可行根,重耕起要极深。将薯根每段截三、四寸长,覆土深半寸许,每株相去纵七、八尺,横二、三尺;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去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随长随剪随种随生,蔓延与原种者不异。凡栽薯须顺栽,若倒栽则不生。节在土上则生枝,在土下则生卵。约各节生根,即从其连缀处断之,令各成根苗,每节可得卵三、五枚。凡藤蔓已遍地不能容者,即为游藤,宜剪去之,及掘根时卷去藤蔓,俱可饲牛羊豕,或晒干冬月喂,皆能令肥脂。
二、三月种者,每株用地方二步有半,而卵遍焉,每官亩约用薯三十六株;四、五月种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亩约六十株;六月种者,地方一步有半,而卵遍焉,约一百六株有奇;七月种者,地方三尺以内,得卵细细小矣,亩约九百六十株,种种疏密,略以此准之;九月畦种,生卵如箸如枣,拟作种,此法也。金氏曰∶薯苗入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结尤多;天时旱涝,俱能有秋。养苗地宜松,耕过须起町,高四、五寸。
春分后,取薯种科置町内,发土薄盖,纵横相去尺许。半月即发芽,日渐蔓延,长一丈或五、六尺,割七、八寸为一茎,勿割尽,留半寸许,当割处复发,生生不息。若养蔓作苗,须用稍长尺许,密密栽竖,如养葱蒜法。栽茎使牛耕町,宽二尺许,高五、六寸,将茎斜插町心,约以七分在町内,三分在町外,町内者结实,町外者滋蔓,每茎相去一尺余,十余日,町两旁使牛耕开令晒;又七、八日,以粪壅之,乃使牛培土,每町可得薯三、四斤。若雨多,须将蔓掇町上,毋令浮根匝地,然实结地内。虫不能灾,叶如食尽,亦能复发。早栽宜稀,晚栽宜密。三、四月栽者,实粗大;七、八月栽者,实细小。秋末实始加大,冬至前当掘尽,不掘尽,亦不能大。熟时须先割蔓置町下,俟干卷起,冬月锉喂牲畜。若北地早寒,则迟一个月栽,早一个月掘,宜迟宜早,亦看天气寒暖耳。甘薯疏云∶江南田污下者不宜薯,若高仰之地,平时种蓝、种豆者,易以种薯,有数倍之获。大江以北,土更高,地更广,即其利百倍不啻矣。倘虑天旱,则此种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旱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又何不可。取种之法,群芳谱云∶九月、十月间掘薯卵近根先生者,勿令损伤,用软草包裹,挂通风处阴干;一法,于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七、八寸长,每七、八根作一小束,耕地作畦,将藤束栽如栽韭法,过月余,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盖覆,至来春分种;一法,霜降前取近根卵稍坚实者,阴干,以软草作衬,另以软草裹之,置无风和暖、不近霜雪、不受冰冻处;一法,霜降前收取根藤,晒令干,于灶下,约深一尺五、六寸,先用稻糠三、四寸,次置种其上,更加稻糠三、四寸,以土盖之;一法,七、八月取老藤,种入木筒或磁瓦器中,至霜降前,置草 中,以稻糠衬置近火处,至春分后,依前法种。金氏曰∶存薯之法不一,在人变通,或存木斛、草囤、瓷瓮、竹笼中俱可,但性畏寒又畏热,置避风和暖处,用草浮盖,俾通气;若封固,则发热坏烂。
敏∶前在东瓯,见其岛民少谷食,多以茹为粮。彼土有地,率多种茹,土人云,其利十倍于谷,以茹粮多者为富。其收茹之法,多曝干切条,以竹席围如囤储之,久亦不蛀,用则以水煮代饭。云食之多力鲜病,盖其味甘,能补脾土故也。金氏曰∶薯初结即可食,味淡多汁,及时则甜,煨食、煮食、爆食、蒸食、亦可生食,切片晒干,碾作 粥,磨作粉饵,滚水灼,可作丸;拌面,可作酒。舂细,水滤去渣,澄晒成粉,其叶可作蔬。∶长而色白者是旧种,圆而黄赤者出自文来国,者携回,故名金薯。 ∶他物不种,必用子、用仁,或原物根芽,独薯不然,取一条片片切之,只留皮一面,种之发根生苗,亦一异也。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补中活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敏按∶甘储俗传能发诸病,患痔漏者,愈后食之复发,亦以性能下行而滞气故也。)
痢疾下血 传习录云∶痢疾之起,多因脾胃先虚,而后积滞成痢。其有脾气虚甚,欲健中焦 者,必宜甘温之药;其有命门不暖,欲实下焦者,必宜纯热之药;至若湿热所致,烦热口燥,腹痛纯红、小水黄赤以及下血者,用此薯蒸熟,以芍药汤频频嚼服,或薯粉调冬蜜服,亦愈。
酒积热泻 传习录云∶泄泻之症不一,或水土相乱,并归大肠而泻;或土不制水,清浊不分 而泻;或小肠受伤,气化无权而泻;或真阴亏损,枯涸而泻者,此皆各从其类治之。若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用此薯煨热食。
湿热黄胆 黄胆之症有四∶一曰阴黄,由气血败也;一曰表邪发黄,即伤寒症也;一曰胆黄 ,惊恐所致也;更有阳症,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因湿成热,因热成黄者,用此薯煮食,其退。
遗精淋浊 遗精之与淋浊,症有不同,故治亦不同。然大要责在心、脾、肾,故凡遇此症,无论有梦无梦,有火无火,或气淋、血淋、膏淋、劳淋,总宜调养心脾,每早晚用此粉调服,大有奇功。
血虚经乱 妇人血虚,或迟或早,经多不定,故阳虚补其阳,阴虚补其阴,气滞顺其气。
其 有不宜辛燥寒凉而宜于清和者,用此薯频服,调养其脾,使脾健生化,经期自定。
小儿疳积 疳者,干也。在小儿为五疳,在大人为五劳。其病由于哺食干燥之品,嗜啖肥浓之物,妄服峻利之药以致津液干涸,延而成疳。此薯最能润燥生津,安神养胃,使常服之,甘薯粳 群芳谱云∶造粳,将糯米水浸五七日,以米酸为度,淘净晒干,捣成细粉;看晴天 ,将糯米粉入生水,和作团子如杯口大;即将薯根拭去皮,洗净沙石土,徐徐磨作浆,要极细,勿搀水;将糯团煮熟,捞入瓶中,用木杖尽力搅作糜,候热得所,大约以可入手为度,将薯浆倾入,每糯粉三斗,入薯浆一斤,搅极匀;先将干小粉筛平板上,次将糜置粉上,又着干粉捍薄,晒半干,切如骰子样,晒极干,收藏。用时慢火烧锅令热,下二合许,慢火炒,少刻渐软,渐发成圆球子,次下白糖、芝麻,或更加香料炒匀,候浮脆。每粳二升,可炒一斗,芋浆、浆俱可作。按此物食之,浓肠胃,健脚力,缩痰涎,解毒活血,甚妙。
本草纲目拾遗甘薯粉
功同甘薯。造法∶用薯根,粗布拭去皮,水洗净,和水磨细,入水中,淘去浮渣,取澄下细粉晒干,同豆粉用。此粉水作丸,与珍珠沙谷米无异。按∶此粉余前在闽中及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贩行远方。近 日宁波及多有贩客市粉,价贱于面粉。近 日饼饵铺中,率多买此搀和麦面中,作果饵以售。其粉亦高低不同,有曰净粉,则依前法所造者,滚水冲之,俨如藕粉,故藕粉店中亦多买此搀和,非有识者莫辨;有曰行粉,则连浮渣一切皆磨 细和入,只可作饼饵用,其色亦黄而不白。然其又有甜苦二种,沙土细洁者,则其茹作粉甜;倘先一年种烟,其地次年种茹,则苦涩,人不售之,惟堪作粉,味亦苦矣。但以味甘有清香,化开色如玉者佳。
甘薯酒 和脾暖胃,止泻益精。造法∶用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断,晒干,甑炊熟,取出揉烂 ,入瓶中,用酒药研细搜和按实,中作小坎,候浆到看老,如法下水,用绢袋滤过,或生或煮熟任用。其入甑寒暖,酒药分两,下水升斗,或用曲 ,或加药物,悉与米酒同法。若造烧酒,即用薯酒入锅如法滴糟成;头子烧酒即用薯糟造,当用烧酒,亦与酒糟造烧酒同。此酒福建最多,土人名土瓜酒,烧酒曰土瓜烧,其酒味微带苦,峻烈不醇,不善饮者,食之头目微有,亦无大害,闽中绍酒价贵,此酒值廉,土人相率饮此,亦以。
企业信用信息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所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不是、是宋应星是明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的全书”.
《本草纲目》被誉为什么?
英国生物学家 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粟米_百度百科
粟米,原意泛指粮食,也指小米、稞子、。草本植物粟的种子,去壳即小米。又称、籼粟、硬粟。在我国北方广为栽培。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去皮壳用。味甘、咸,性凉。能益脾胃,养肾气,除烦热,利小便。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或脾虚腹泻;烦热消渴,口干;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广东话(粤语)又称“玉米”的。
粟米词语解释
1.泛指粮食。《管子·轻重乙》:“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宋 曾巩 《唐论》:“行之数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馀蓄,行者有馀资。”
2.小米。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谷二·粟》:“粟米,即小米。﹝气味﹞咸,微寒,无毒。”
3.九章算术之一。古代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周礼·地官·保氏》“六曰九数” 汉 郑玄 注:“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 孙诒让 正义:“粟米,以御交质变易。”[1]
粟米基本概念
【性味】性凉,味甘咸。
【功效】益气,补脾,和胃,安眠。[宜食]适宜脾胃虚弱、反胃、呕吐、泄泻,或伤食腹胀之人食用;适宜失眠,或体虚低热者食用。宜煮粥食用。
明·称:“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粟米煮饭,《食医心镜》中说:“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本草纲目》:“粟米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冒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籼、粳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忌食】根据前人经验,粟米忌与杏仁同食。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饮食须知》:“胃冷者不宜多食。”
【按语】粟米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灰分、淀粉、还原糖等。
【性能】[参考]含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钙、磷、铁和烟酸等成分。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用法】煎汤,煮粥,蒸饭,或作丸服。
【附方】1,粟米丸:粟米适量,研磨成细粉,水泛为丸,大如梧桐子。每次用10~15克,以水煮熟,加食盐少许,空腹连汤服下。
源于《食医心镜》。本方用粟米益脾补中,除。用于脾胃虚热,食不消化,反胃逆呕等。
2,粟:陈粟米或粟米适量,煮熟作饭,常食之。亦可煮粥食。
源于《食医心镜》。本方以粟米益胃、清热以除烦渴。用于胃热消渴口干,常食有益。
3,:粟米适量,煮成稀粥食。
《本草纲目》说:“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说明粟米粥是有作用的。
粟米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它的粟粒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粟米胚中脂肪含量约占52%,在粮食作物中,其含量仅次于大豆。其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亦高于大米。不过,粟米缺少一些必需氨基酸,所以若与豆类、大米、面条等混合吃,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粟米脂肪中的维生素E含量较高,有益于人体内分泌活动;粟米中含有的谷氨酸都有健脑作用;有很好的利尿、降压、止血、止泻和健胃等功效,对治疗肾炎、浮肿、胆囊炎、胆结石、黄胆性肝炎、糖尿病、高血压、血尿、消化不良性腹泻等都有良好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粟米油,长期食用粟米油,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并软化动脉血管,是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脂肪肝、肥胖症患者和老人理想的食用油。
粟米能补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味苦。能治、消渴,利小便,止泄痢,解丹石及小麦毒。煮粥食性暖。喂养初生小儿,可研细煮粥,如乳汁,每天少量喂食,可以帮助消化,通调肠胃。不能与杏仁同食,否则会引起呕吐、泄泻。
【】: 粟米洗净,加水煮粥食用。有养肠胃、止渴作用。治脾虚食少,口渴。若加食用,对产后有补益作用,可治产后体弱。
【粟米丸子】: 粟米250克、杵如粉,水和丸子如梧子大,煮至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
【粟米山药大枣粥】: 粟米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5枚。煮粥食用。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泻泄及气血不足的体虚。
粟米九章算术
粟米(以御交质变易)
〔凡此诸率相与,其时相求,各如本率。可约者约之。别术然也。〕
粟率五十 大抃五十四 稻六十
粝米三十 粝饭七十五 豉六十三
粺米二十七 粺饭五十四 飧九十
米二十四 饭四十八 熟菽一百三半
御米二十一 御饭四十二 糵一百七十五
小&麦啇&十三半 菽荅各四十五
〔此都术也。凡九数以为篇名,可以广施诸率。所谓告往而知来,举一隅而三隅反者也。诚能分诡数之纷杂,通彼此之否塞,因物成率,审辨名分,平其偏颇,齐其参差,则终无不归于此术也。〕
术曰:以所有数乘所求率为实。以所有率为法。
〔少者多之始,一者数之母,故为率者必等之于一。据粟率五、粝率三,是粟五而为一,粝米三而为一也。欲化粟为米者,粟当先本是一。一者,谓以五约之,令五而为一也。讫,乃以三乘之,令一而为三。如是,则率至于一,以五为三矣。然先除后乘,或有余分,故术反之。又完言之知,粟五升为粝米三升;以分言之知,粟一斗为粝米五分斗之三,以五为母,三为子。以粟求粝米者,以子乘,其母报除也。然则所求之率常为母也。
淳风等按:“宜云所求之率常为子,所有之率常为母。”今乃云“所求之率
常为母”知,脱错也。〕
实如法而一。
今有粟一斗,欲为粝米。问得几何?答曰:为粝米六升。
术曰:以粟求粝米,三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都术:以所求率乘所有数,以所有率为法。此术以粟求米,故粟为所有数。三是米率,故三为所求率。五为粟率,故五为所有率。粟率五十,米率三十,退位求之,故惟云三、五也。〕
今有粟二斗一升,欲为粺米。问得几何?答曰:为粺米一斗一升五十分升之十七。
术曰:以粟求粺米,二十七之,五十而一。
〔淳风等按:粺米之率二十有七,故直以二十七之,五十而一也。〕
今有粟四斗五升,欲为米。问得几何?答曰:为米二斗一升五分升之三。
术曰:以粟求米,十二之,二十五而一。
〔淳风等按:米之率二十有四,以为率太繁,故因而半之。半所求之率,以乘所有之数。所求之率既减半,所有之率亦减半。是故十二乘之,二十五而一也。〕
今有粟七斗九升,欲为。问得几何?答曰:为御米三斗三升五十分升之九。
术曰:以粟求御米,二十一之,五十而一。
今有粟一斗,欲为小&麦啇&。问得几何?答曰:为小&麦啇&二升一十分升之七。
术曰:以粟求小&麦啇&,二十七之,百而一。
〔淳风等按:小&麦啇&之率十三有半。半者二为母,以二通之,得二十七,为所求率。又以母二通其粟率,得一百,为所有率。凡本率有分者,须即乘除也。他皆仿此。〕
今有粟九斗八升,欲为大&麦啇&。问得几何?答曰:为大&麦啇&一十斗五升二十五分升之二十一。
术曰:以粟求大&麦啇&,二十七之,二十五而一。
〔淳风等按:大&麦啇&之率五十有四。因其可半,故二十七之,亦如粟求米,半其二率。〕
今有粟二斗三升,欲为粝饭。问得几何?答曰:为粝饭三斗四升半。术曰:以粟求粝饭,三之,二而一。
〔淳风等按:粝饭之率七十有五,粟求粝饭,合以此数乘之。今以等数二十有五约其二率,所求之率得三,所有之率得二,故以三乘二除。〕
今有粟三斗六升,欲为粺饭。问得几何?答曰:为粺饭三斗八升二十五分升之二十二。
术曰:以粟求粺饭,二十七之,二十五而一。
〔淳风等按:此术与大&麦啇&多同。〕
今有粟八斗六升,欲为饭。问得几何?答曰:为饭八斗二升二十五分升之一十四。
术曰:以粟求饭,二十四之,二十五而一。
〔淳风等按:&麦啇&饭率四十八。此亦半二率而乘除。〕
今有粟九斗八升,欲为御饭。问得几何?答曰:为御饭八斗二升二十五分升之八。
术曰:以粟求御饭,二十一之,二十五而一。
〔淳风等按:此术半率,亦与饭多同。〕
今有粟三斗少半升,欲为菽。问得几何?答曰:为菽二斗七升一十分升之三。今有粟四斗一升太半升,欲为荅。问得几何?答曰:为荅三斗七升半。
今有粟五斗太半升,欲为麻。问得几何?答曰:为麻四斗五升五分升之三。今有粟一十斗八升五分升之二,欲为麦。问得几何?答曰:为麦九斗七升二十五分升之一十四。
术曰:以粟求菽、荅、麻、麦,皆九之,十而一。
〔淳风等按:四术率并四十五,皆是为粟所求,俱合以此率乘其本粟。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五约之,所求之率得九,所有之率得十,故九乘十除,义由于此。〕
今有粟七斗五升七分升之四,欲为稻。问得几何?答曰:为稻九斗三十五分升之二十四。
术曰:以粟求稻,六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稻率六十,亦约二率而乘除。〕
今有粟七斗八升,欲为豉。问得几何?答曰:为豉九斗八升二十五分升之七。术曰:以粟求豉,六十三之,五十而一。
今有粟五斗五升,欲为飧。问得几何?答曰:为飧九斗九升。术曰:以粟求飧,九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飧率九十,退位,与求稻多同。〕
今有粟四斗,欲为熟菽。问得几何?答曰:为熟菽八斗二升五分升之四。
术曰:以粟求熟菽,二百七之,百而一。
〔淳风等按:熟菽之率一百三半。半者,其母二,故以母二通之。所求之率既被二乘,所有之率随而俱长,故以二百七之,百而一。〕
今有粟二斗,欲为糵。问得几何?答曰:为糵七斗。术曰:以粟求糵,七之,二而一。
〔淳风等按:糵率一百七十有五,合以此数乘其本粟。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二十五约之,所求之率得七,所有之率得二,故七乘二除。〕
今有粝米十五斗五升五分升之二,欲为粟。问得几何?答曰:为粟二十五斗九升。
术曰:以粝米求粟,五之,三而一。
〔淳风等按:上术以粟求米,故粟为所有数,三为所求率,五为所有率。今此以米求粟,故米为所有数,五为所求率,三为所有率。准都术求之,各合其数。
以下所有反求多同,皆准此。〕
今有粺米二斗,欲为粟。问得几何?答曰:为粟三斗七升二十七分升之一。
术曰:以粺米求粟,五十之,二十七而一。
今有米三斗少半升,欲为粟。问得几何?答曰:为粟六斗三升三十六分升之七。
术曰:以米求粟,二十五之,十二而一。
今有十四斗,欲为粟。问得几何?答曰:为粟三十三斗三升少半升。
术曰:以御米求粟,五十之,二十一而一。
今有稻一十二斗六升一十五分升之一十四,欲为粟。问得几何?答曰:为粟一十斗五升九分升之七。
术曰:以稻求粟,五之,六而一。
今有粝米一十九斗二升七分升之一,欲为粺米。问得几何?答曰:为粺米一十七斗二升一十四分升之一十三。
术曰:以粝米求粺米,九之,十而一。
〔淳风等按:粺米率二十七,合以此数乘粝米。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三约之,所求之率得九,所有之率得十,故九乘而十除。〕
今有粝米六斗四升五分升之三,欲为粝饭。问得几何?答曰:为粝饭一十六斗一升半。
术曰:以粝米求粝饭,五之,二而一。
〔淳风等按:粝饭之率七十有五,宜以本粝米乘此率数。术欲从省,先以等数十五约之,所求之率得五,所有之率得二,故五乘二除,义由于此。〕今有粝饭七斗六升七分升之四,欲为飧。问得几何?答曰:为飧九斗一升三十五分升之三十一。
术曰:以粝饭求飧,六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飧率九十,为粝饭所求,宜以粝饭乘此率。术欲从省,先以等数十五约之,所求之率得六,所有之率得五。以此,故六乘五除也。〕
今有菽一斗,欲为熟菽。问得几何?答曰:为熟菽二斗三升。
术曰:以菽求熟菽,二十三之,十而一。
〔淳风等按:熟菽之率一百三半。因其有半,各以母二通之,宜以菽数乘此率。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九约之,所求之率得一十一半,所有之率得五也。〕
今有菽二斗,欲为豉。问得几何?答曰:为豉二斗八升。
术曰:以菽求豉,七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豉率六十三,为菽所求,宜以菽乘此率。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九约之,所求之率得七,而所有之率得五也。〕
今有麦八斗六升七分升之三,欲为小&麦啇&。问得几何?答曰:为小&麦啇&二斗五升一十四分升之一十三。
术曰:以麦求小&麦啇&,三之,十而一。
〔淳风等按:小&麦啇&之率十三半,宜以母二通之,以乘本麦之数。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九约之,所求之率得三,所有之率得十也。〕
今有麦一斗,欲为大&麦啇&。问得几何?答曰:为大抃一斗二升。
术曰:以麦求大&麦啇&,六之,五而一。
〔淳风等按:大&麦啇&之率五十有四,合以麦数乘此率。术欲从省,先以等数九约之,所求之率得六,所有之率得五也。〕
今有出钱一百六十,买瓴甓十八枚。
〔瓴甓,砖也。〕
问枚几何?答曰:一枚八钱九分钱之八。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五百,买竹二千三百五十个。问个几何?答曰:一个,五钱四十七分钱之三十五。
经率 术曰:以所买率为法,所出钱数为实,实如法得一。
〔此术犹经分。
淳风等按:今有之义,以所求率乘所有数,合以瓴甓一钱一百六十为实。但以一乘不长,故不复乘,是以径将所买之率与所出之钱为法、实也。又按:此今有之义。出钱为所有数,一枚为所求率,所买为所有率,而今有之,即得所求数。一乘不长,故不复乘,是以径将所买之率为法,以所出之钱为实,实如法得一枚钱。不尽者,等数而命分。〕
今有出钱五千七百八十五,买漆一斛六斗七升太半升。欲斗率之,问斗几何?答曰:一斗,三百四十五钱五百三分钱之一十五。
今有出钱七百二十,买缣一匹二丈一尺。欲丈率之,问丈几何?答曰:一丈,一百一十八钱六十一分钱之二。
今有出钱二千三百七十,买布九匹二丈七尺。欲匹率之,问匹几何?答曰:一匹,二百四十四钱一百二十九分钱之一百二十四。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一十七斤。欲石率之,问石几何?答曰:一石,八千三百二十六钱一百九十七分钱之百七十八。
术曰:以求所率乘钱数为实,以所买率为法,实如法得一。
〔淳风等按:今有之义,钱为所求率,物为所有数,故以乘钱,又以分母乘之为实。实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所买通分内子为所有率,故以为法。得钱数不尽而命分者,因法为母,实余为子。实见不满,故以命之。〕
今有出钱五百七十六,买竹七十八个。欲其大小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四十八个,个七钱;其三十个,个八钱。
今有出钱一千一百二十,买丝一石二钧十八斤。欲其贵贱斤率之,问各几何?
答曰:其二钧八斤,斤五钱;其一石一十斤,斤六钱。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二十八斤三两五铢。欲其贵贱石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一钧九两一十二铢,石八千五十一钱;其一石一钧二十七斤九两一十七铢,石八千五十二钱。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二十八斤三两五铢。欲其贵贱钧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七斤一十两九铢,钧二千一十二钱;其一石二钧二十斤八两二十铢,钧二千一十三钱。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二十八斤三两五铢。欲其贵贱斤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一石二钧七斤十两四铢,斤六十七钱;其二十斤九两一铢,斤六十八钱。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二十八斤三两五铢。欲其贵贱两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一石一钧一十七斤一十四两一铢,两四钱;其一钧一十斤五两四铢,两五钱。
其率 术曰:各置所买石、钧、斤、两以为法,以所率乘钱数为实,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反以实减法。法贱实贵。其求石、钧、斤、两,以积铢各除法、实,各得其积数,余各为铢。
〔其率知,欲令无分。按:出钱五百七十六,买竹七十八个,以除钱,得七,实余三十,是为三十个复可增一钱。然则实数即是贵者之数,故曰实贵也。
本以七十八个为法,今以贵者减之,则其余悉是贱者之数。故曰法贱也。其求石、钧、斤、两,以积铢各除法、实,各得其积数,余各为铢者,谓石、钧、斤、两积铢除实,又以石、钧、斤、两积铢除法,余各为铢,即合所问。〕
今有出钱一万三千九百七十,买丝一石二钧二十八斤三两五铢。欲其贵贱铢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一钧二十斤六两十一铢,五铢一钱;其一石一钧七斤一十二两一十八铢,六铢一钱。
今有出钱六百二十,买羽二千一百翭。〔翭,羽本也。数羽称其本,犹数草木称其根株。〕
欲其贵贱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一千一百四十翭,三翭一钱;其九百六十翭,四翭钱。
今有出钱九百八十,买矢榦五千八百二十枚。欲其贵贱率之,问各几何?答曰:其三百枚,五枚一钱;其五千五百二十枚,六枚一钱。
反其率 术曰:以钱数为法,所率为实,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反以实减法。法少实多。二物各以所得多少之数乘法、实,即物数。
〔按:其率:出钱六百二十,买羽二千一百翭。反之,当二百四十钱,一钱翭;其三百八十钱,一钱三翭。是钱有二价,物有贵贱。故以羽乘钱,反其率也。
淳风等按:其率者,钱多物少;反其率知,钱少物多;多少相反,故曰反其率也。其率者,以物数为法,钱数为实。反之知,以钱数为法,物数为实。不满法知,实余也。当以余物化为钱矣。法为凡钱,而今以化钱减之,故以实减法。
法少知,经分之所得,故曰法少;实多者,余分之所益,故曰实多。乘实宜以多,乘法宜以少,故曰各以其所得多少之数乘法、实,即物数。
.汉典[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草纲目草本抑菌乳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