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衍庆翟教授演讲视频是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吗?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要纯中医,还是新中医?--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17:02:47& 阅 读:
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这是中医教育绕不开的结。有人对现今中医教育的一个不满就是,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丢弃了传统,严重西化。很多中青年中医,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临床经验欠缺,对中医信心不够。现在的中医药人才大量时间在学西医知识;注重实验,轻视临床;重西医概念,轻中医特色。一些人指出:在很多中医高等院校中,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比例为“四六开”、“三七开”甚至“二八开”,其中小部分时间是学中医,大部分时间在学西医。
对此,多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的翟双庆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纯中医与新中医--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翟双庆认为,从中医药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药学科并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均汲取了当时先进的思想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若将现代科学技术及其他有关学科内容完全拒之门外,或都不去了解,很难令人想象。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希望聘用具备较多西医知识的临床人才,如果中医药教育机构培养较多纯正的中医药人才,就会造成纯中医人才难以就业的困境。但是,如果中医药院校学习西医内容偏多,就会失去其中医的特色。因此,人才培养也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其实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中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现代化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体,同时开设西医课程作为辅助,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多学科协作,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有一些人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其实这与中医药事业自身发展有关,也与现今大环境的诸多因素都有关,我们还希望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都能宽松一些。
社会环境与需求--影响新中医培养的目标
翟双庆说,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服务。目前,国内的中医院建设大多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医事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而大多数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又不在医保之列。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对西医知识有一定了解,所以当前各中医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中医药为主,同时掌握必要的西医知识”。在高校教育机制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局面。
现行医疗模式中,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还保持着中医特色,但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制度与政策保障、生存条件、人才成长环境等并非健全与完善,尚未形成吸引中医学生就业的引力,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校教育。
我们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而现在政策的导向很明确:职称、科研、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对中医的要求反而不明确,使中医无形中倒向西医。学生们即使在校园里西医课程学得不多,那么工作以后也得“恶补”一番。
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新中医水平提升的关键
翟双庆指出,近五十年来,各类中医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中医药学生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不广,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等,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缺乏,对传统哲学学习不足,导致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漠视,从而出现了一些不了解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不识繁体字,不懂句法常识,对中医四大经典认识肤浅或错误的中医师、中药师。
中医药文化素质是衡量现代中医药人才水平的关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学,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已成为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传统的医药学典籍均为文言著述,古代行医者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综合知识对于中医诊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掌握,需要通过文化陶冶作为铺垫。另外,根植于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下形成的中医医德观要求医生行医以诚,治病救人,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先导、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教育活动已成为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美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从事医学工作的能力。目前西方医学教育实行的是以培养临床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临床是中医学发展的直接基础,只有通过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模式、掌握前人经验,熟练临床诊断方法、诊疗技术。因此,在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身处医疗实践与社会服务中,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际训练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操作能力等是极为重要的。
西医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新中医适应社会的必要保障
翟双庆说,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是6:4。学校强调不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方能适应我国的国情。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设想一下,如果你找一个血尿常规化验单看不懂、X线片、CT片都拿倒了的大夫,你能放心吗?另外,中医院校培养的是大学生,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计算机也不会操作,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了解,英语一点不会,还可行吗?中医、西医各有特色,治疗各有所长,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发挥中医特点。全部采取“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还是那句话,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管理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类的保健与健康。
&&&&&&&&&&&&&&&&&&&&&&&&&&&&&&&&&&&&&&&&&&&&&&&&&&&&&&&&&&&&&
加强文化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新中医水平提升的关键
翟双庆指出,近五十年来,各类中医药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中医药学生人文底蕴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不广,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等,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的缺乏,对传统哲学学习不足,导致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的漠视,从而出现了一些不了解古代哲学、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不识繁体字,不懂句法常识,对中医四大经典认识肤浅或错误的中医师、中药师。
中医药文化素质是衡量现代中医药人才水平的关键。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医药学,已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意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已成为东方科学思维的典范。传统的医药学典籍均为文言著述,古代行医者多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综合知识对于中医诊断疾病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掌握,需要通过文化陶冶作为铺垫。另外,根植于古代仁、义、礼、智、信的传统道德观下形成的中医医德观要求医生行医以诚,治病救人,加强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并以此为先导、为基础开展中医药教育活动已成为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美国医学教育界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使学生获得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从事医学工作的能力。目前西方医学教育实行的是以培养临床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临床是中医学发展的直接基础,只有通过多临床、反复临床,才能真正形成中医的思维模式、掌握前人经验,熟练临床诊断方法、诊疗技术。因此,在加强中医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学生身处医疗实践与社会服务中,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实际训练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操作能力等是极为重要的。
西医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新中医适应社会的必要保障
翟双庆说,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课程设置比例是6:4。学校强调不仅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方能适应我国的国情。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其根本目的是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设想一下,如果你找一个血尿常规化验单看不懂、X线片、CT片都拿倒了的大夫,你能放心吗?另外,中医院校培养的是大学生,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计算机也不会操作,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了解,英语一点不会,还可行吗?中医、西医各有特色,治疗各有所长,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发挥中医特点。全部采取“师带徒”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深思。
还是那句话,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房管理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疾病以中医药为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这样不仅有利于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类的保健与健康。
&&&&&&&&&&&&&&&&&
客观看待中医教育——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作者:客观看待中医教育——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 2006-9
中国中医药报高等中医院校最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对此中医界也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中医教育50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的纯中医,而中医毕业生也是中医西医两个中专生的水平,中医院校应该尝试采取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带着诸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 中国中医药报&高等中医院校最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对此中医界也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中医教育50年并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的纯中医,而中医毕业生也是中医西医两个中专生的水平,中医院校应该尝试采取师带徒的教育模式。带着诸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翟教授从中医教育者的角度,对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做了全新的解答。
  记者:有人认为中医教育这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中,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翟双庆:这个问题我们也反复思考很久了,现今仍有一些普通人士及中医界专业人士对中医教育表示不理解,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丢弃了传统,变得中不中,西不西了。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是要培养传统的“纯正中医”还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中医”。
  我们也可以做到把全部课程都设置成中医科目,甚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师带徒。但是试想一下,培养出来这样的人才,是否真正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社会中的中医医院已经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所能比较,其所拥有的急诊抢救、病仪器设备、检查手段大多与西医有关,所以对中医院校学生的就业要求与传统意义上的“纯中医”就有很大差别,要求其不仅掌握中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否则就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纯中医的人才能否找到接收单位,能否胜任病房的工作,能够保证对一些急症处理不出医疗事故,即使是开个体诊所的话,这样的纯中医在工作一年后,是否能通过医师资格的考试,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目前,中医院建设参照西医院,病名诊断、医疗规范、纠纷、医疗事故鉴定都按照西医的规则,职称、论文、临床能力考评,都涉及到西医水平,这些同中医立法、国家政策有关,也同社会发展有关。
  我们当然不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被认为就是能用三个指头看病的中医师。我们更不希望毕业的学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其实这不仅仅是现代中医教育的问题,更涉及中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多方面问题。现代社会给中医师提供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机会,那么中医人才的培养也将与此相适应,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记者:有人认为这样没有把传统中医继承下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翟双庆:大学五年,只是很短的一个阶段,在这里学校更应该提供的是让学生学会和运用中医思维,提供给他的是基础的实用的中医西医知识,是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所以不能说没有把传统中医精华继承下来。我们也为学生提供多临床、早临床的条件。至于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开的药方不够地道,技能不够娴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五年的大学教育是一个医生漫长终身教育中的一个短暂过程,不可能要求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一出校门就能达到名老中医的水平。名医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磨练与医院的系统培养才能造就出来的,当然中医教育也应该充分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
  记者:目前我国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翟双庆: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是要掌握中医学理论、中医学思维,掌握一定的中医临床诊治技能,我们一直强调中医院校的学生始终以中医为重。但同时,我们的培养目标还必须照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我们应该看到,西医学及在人类诊疗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所占有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从办学起,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1956年卫生部批准了北京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经过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认识较能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所以现在的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对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中仍有“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而建国以后几十年的经验也证明,作为一名中医界的专业人才,学习中西医两套技能是非常实用的。作为一所中医医院,有中西医两套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是很有用的,因为两套医学各有长短,彼此能取长补短,将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更快与更好。
  二是应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现代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具有比较全面的素质和在医学科学或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巨大发展的潜力,如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掌握的一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如外语、计算机基础、语文、高等数学等,还应拥有广博的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储备一定的发展潜力,仅仅具有单一技能和片面素质的中医人才将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竞争。
  以上是针对中医、针灸、骨伤等专业而言。另外,我们也意识到,中医药行业越来越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如法律、英语、公共事业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等,而这些人才依靠其他专业学校培养则不甚适合中医药行业的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也只是达到了差强人意的结果。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医药特点,不懂中医药发展规律。因而,高等中医院校也应重视培养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于1990年率先开办公共事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多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也相继开办了多个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非医药类专业,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取的,也是应该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记者: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学者曾认为中医课程所占比例较少,还有人认为中医教育提倡的多学科课程其实很杂乱,您认为是这样的吗?
  翟双庆:现在我们的中西医课程设置,基本保持在中西医比例6:4,我们强调不仅掌握中医,而且要“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但我们更强调始终以中医为重,打好坚实的中医基础,而其他的一些辅助学科,也都是为了中医师以后在专业上有更深的发展。
  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其目的是为使中医学更好地在临床上发挥作用,为临床服务,所以关于西医课程设置的比例问题,我认为应以“掌握临床上常用的知识与技能”为原则,既不强调全面深入而系统,也不强调高精尖前沿的知识,那么这样,中医、西医课程从内容到课时也就够自然而然达到和谐与统一。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体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个性及三创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我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通过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及全校选修课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大幅度削减必修课,大量增设选修课,设立学校选修课平台,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选课,实行学分制,将周学时控制在22~24学时之内,给学生创造自由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其次,界定课程内容,整合相关课程,精炼课堂讲授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西医基础课程减少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西医临床课则应以临床常用诊疗技能为主,而不应过专、过深。中医课内容重复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学讲授方剂知识,、金匮、、内科及中医临床各科均讲授方剂知识,虽然角度略有不同,但作为学生难以分别,久之既无兴趣听课,又不愿记忆方剂,其结果课时满满,但效果却不佳。应该严格地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界定本门课程所讲内容、范围,明确该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典课程历来备受重视,但却存在是在讲,还是于后期上的争议,实则经典中既有基础内容,又有提高的成分,如果将其分为两段教学,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最后,在选修课方面,增加种类,以给学生选择的余地。选修课可以分四种。其一,以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科学方法、科研设计、中西医临床思维模式与方法等课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某一学科或某门必修课程前沿知识或较深入、广博的知识为主,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或某个学科深造的能力;其三,以与某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主,这些虽不能列入专业主干课程,但又有利于学生在某个专业的全面发展与深造;其四,以某学科或某门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简要介绍、文法史哲等素质教育等课程为主,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知识范围,开拓其视野。这样学生通过自由选择课程,有利于培养其对中医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记者:您怎样看待师带徒的中医教育模式?
  翟双庆:师带徒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它能使老专家的临证经验得以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很适合中医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师带徒这种方式一定要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应该是在受过正规大学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而不应该像以前那样针对毫无医学功底的徒弟,以前的那种闭塞的师徒传承使中医与其他学科没有交叉,不能融会贯通,使中医的发展缓慢。
  我个人一直不太认同中医后继乏人的观点,只不过是目前培养的中医师不同于以前的传统中医。我认为,现代中医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用现代的医学知识和传统的中典理论作支撑,只有中西贯通,古为今用,才能真正提高中医师自身的技能水平。B05
  人物链接
  翟双庆&&男,1962年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学位。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管理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任《中医教育》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内经教学研究会秘书组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医院校毕业生为何就业难?--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日中国中医药报 第2778期
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访谈之三
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学生对此都深表担忧。中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转行的消息屡见报端,最近又有中医大专生做“足底按摩师”的报道。一些数据也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医学毕业生因为就业困难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去医药公司工作,从事行政管理或改行。那么,中医学毕业生到底有没有就业市场呢?翟双庆教授就此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才分布不平衡,西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人才紧缺
翟双庆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力资源呈梯度分布状态。地理分布和城乡分布不平衡性,成为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在区域分布上较为突出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力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中医药人力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呈现出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密集,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匮乏的两极分化格局,从2004年全国各地区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可以看出,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性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受经济因素驱动,中医药人才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由基层医务机构向上级医院,造成了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紧张局面。
“没有就业市场这种说法我是不同意的。从一个教学管理与中医药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看,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大城市人满为患,基层、农村却极度缺乏。拿本校毕业的五年制本科生来说,就业目标往往关注于大城市里的大医院,即使区县局级医院都不想去。其实西部地区、基层农村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很大,而且中医药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社区会更大有作为。”
◆迫切的社会需求将为中医院校毕业生提供良好机遇
翟双庆指出,从国内来看,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仅覆盖了城市人口,广大农村人口尚需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现象比较普遍,据相关统计,占70%以上人口的农村居民占有的卫生资源不足20%,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例层出不穷。我国不应该也根本不可能采用西方医疗卫生保障模式,但是人民群众有迫切的健康服务的要求,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中医药将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
比如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去基层社区工作也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目前呼声很高的基层社区全科医生,工作内容涉及到预防、保健、康复、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正是中医药学理论所涵盖的范围。逐渐兴起的养生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新职业,其职责范围中的中医内容也占据很大比重,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针灸、按摩专业的人才就很有用武之地,诊疗方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定。
从世界来看,当今世界各国医疗消费迅猛增加,西药的毒副作用、耐药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千年来,很少有中药因毒副作用或产生耐药性而被淘汰,而且中医药的治疗费用明显偏低,实施或者辅助实施中医药的医疗模式,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势头。鉴于此,西方有识之士逐渐从中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制订各种相应政策,逐渐放宽对中医药的桎梏。中医药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价值被逐渐认识,正在发展成极具潜力的世界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世界1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家,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医师超过2万名。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药人才还是面临很多国际机遇的。
◆社会应当正确对待中医药
翟双庆说,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的独特优势,可以说,中医药已经和中华民族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标志。但是当今社会上,中医药还是面临比较尴尬的地位,大到在国际社会渐渐接受中医药时,国内却有人开始重提取消中医的话题;小到中医院校毕业生招聘会回来抱怨,中医院不要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反而只要西医院校学生等等。种种这些对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情况也反映出如今中医药发展的一些问题,如对中医药不了解甚至抱有成见,否定中医的人还是存在,中医药人才队伍里的良莠不齐,中医院“西化”等等,这些的确值得中医教育工作者深思。
培养中医人才,不单单是中医院校的责任,也是医院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社会要正确对待中医,从正确宣传中医优势特色、普及中医药相关知识,到改善与中医药教育相配套的政策环境,为中医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全民来选择中医,享受中医!
2002级七年制骨伤班拜师仪式快讯
发布时间:08/02/13
阅读次数:414
日下午,望京医院六层报告厅回荡着悠扬的乐曲,望京医院陈珞珈院长、程爱华书记、周卫副院长、赵秋玲副书记,北京中医药大学实践教务处翟双庆处长、林建平副处长、基础医学院王珍老师,及望京医院七年制指导教师、2002级七年制骨伤班全体学生缓步进入六楼会场。主席台正中投放着中医祖先“黄帝与张仲景”的画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02级七年制骨伤班拜师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拜师仪式”由科教处赵丽君副处长主持,陈珞珈院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拜师活动是互助互进的良好途径,那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要求。学生向导师学习,首先应该从动手能力开始,思想修养、习惯习性、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等方面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翟双庆处长随后表示:“参加今天隆重的拜师仪式,深深感受到望京医院在培养临床学生工作中院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医院全体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和努力表示深深感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希望我们后辈牢记先人及前辈的嘱托,为医学、为国家做出贡献”。
接下来隆重的拜师仪式伴随赵丽君副处长拜师寄语“悠悠中华,历经千载,多有疾患,始有黄帝著经,神农尝草……”拉开了序幕,首先指导教师端坐拜师台两侧,02级七年制骨伤班同学分组走上拜师台,向导师、祖先行三拜礼节,学生们深情的从导师手中接过定向阶段培养计划书及导师赠与的“师训”。会场上庄重而严肃的气氛使55名同学深深感受到“恩师栽培之情,弟子没齿难忘……”;34名指导教师“汝当潜心尽力,俱得真传,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师训,更是把拜师仪式推向高潮。
拜师过后,导师程玲代表全体指导教师表示“要不讲空话,以切实的行动去面对学生,接好优良的教学之棒”。学生代表叶臻代表全体02级学生表达了一颗颗忠诚于医学事业的赤诚之心及发自肺腑向教师学习的决心。临床教学办公室郎森艳主任详细介绍了“七年制学生定向培养阶段管理办法”中的学习安排及学生管理情况,使指导教师及同学们及时掌握定向培养阶段需注重的相关事宜。
&&&&&&&&&&&&&&&&&&&&&&&&&&&&&&&&&&&&&&&&&&&&&&&&&&&&&&&&&&&&&&&&&&&&&&&&&&&&&&&&&&&&&&&&&&&&&&&&&&&&&&&&&&&&&&&&&&&&&&&&&&&&&&&&
&&&&&&&&&&&&&&&&&&&&&&&&&&&&&&
最后赵丽君副处长向教师们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向同学们表达了良好的意愿,并激励广大教师携手共进,勇于在医学这片热土上,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访谈之四:师承教育PK院校
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访谈之四:师承教育PK院校教育孰优孰劣的原因,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焦点访谈之四:师承教育PK院校教育孰优孰劣的相关知识。&&&&
——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中医应回归师承教育,现代中医教育很多的失误在于没有采取古代的这种中医学习方式,致使中医药人才严重西化,对中医信仰不够,疗效理解不深,实践能力不强,中医传统的特色和优势继承不足。那么,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各自有什么优劣呢?二者之间,怎样取舍,才更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对二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如何取舍上谈了自己的看法。
&&&&◆
师带徒教育模式优缺点
&&&&翟双庆说,在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始终存在的,而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形式就是师承教育。师承授受有“亲炙”和“私淑”之分。“亲炙”是指耳提面授,得到老师的当面指教;“私淑”则是指因为仰慕某人的医术,以其著作为师,在学术上袭承该人的衣钵。中医学正是依赖师承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先辈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通过言传身教传承给弟子。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很古老,但它适应中医本身的特点———有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弟子在抄方随诊中学习到老师的思维方法、用药习惯和经验体会,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有了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继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了老师的理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于是造就了中医流派纷呈,大家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师带徒的优点是学生对疾病先有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理论,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这种认识过程是扎实的,合乎认知进程,多年来代代相传,能够掌握老师的真传,并用大量的时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比较书本上的纸上谈兵更形象生动,感性认识强,不容易学走了样。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但同时师带徒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师带徒是在封建家族观念下建立的师承及家传培养模式,受限于一家一派的经验,造成了学术交流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师生之间密切的生活思想联系,也使学生难以突破老师的思维和经验,有时不免还会有门户之见。其次师承和家传模式培养的人数毕竟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一家之见也导致了医学经验及医疗技能的局限性,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另外,家传与师承模式下传授的中医知识和医学技能,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质量难以控制,医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院校教育的优缺点
&&&&翟双庆认为,院校教育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院校模式根据“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成为学科带头人的发展潜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医专门人才。高等中医院校目前实行的大多是本科五年学制,近10年来,长学制(主要是七年制本硕连读)高等中医教育经过试点开始得以推广,许多中医院校现有学制状况是五年制和七年制并存。“院校式”培养模式本质上是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就教学内容而言,它是按照西医学科分类的方法把中医学知识进行分类,形成了中医基础知识、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等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也沿用了当时西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院校式教学的主要培养途径是以“课程式”为主体的系统化、规模化教学。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由经典原著和家传师授式的课程向现代中医药课程转变。课堂主要形式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按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通过教材课堂板书或多媒体等形式为学生传授知识。院校模式的临床教学是通过在医院实习来实现的,通常是在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各中医药高等院校逐渐探索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独具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如基础教育、经典学习、模拟实训室、临床多站式考试、临床实践、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等方法结合的教育模式。
&&&&院校教育的缺点是有不适应中医药专业特点之处:忽视存在了几千年的师承教育力量,对中医的继承存在脱节现象。中医药学科和专业界限不清,不甚符合中医药本身的学习认识规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重专业轻基础,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人文底蕴薄弱;重理论轻实践,中医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狭窄,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招生和就业模式过于死板,学制设置缺乏灵活性,很难采用最适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教育方法。西化较为严重,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弱,中医临床思维欠缺。
&&&&◆师承教育依旧有无法取代的优势
&&&&翟双庆说,师承教育首先有助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其二,师徒互动,双方自愿结合,老师乐教,学生愿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徒成长、成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其三,师承教育是继承和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师承学习,学员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指导老师经验与专长,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较好地被继承下来,至少在文字上被整理和总结出来。其四,师承教育是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的重要形式。近十多年的中医师承教育是选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跟名老中医临床侍诊,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些医师接受师承教育后,在开设专科、日门诊量、临床有效率及解决疑难病的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师带徒教育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它能使老专家的临证经验得以原汁原味继承下来,很适合中医的个性化发展。但是,今天师带徒这种方式一定要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一方面应该是在受过正规大学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主要用于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全国第一、二、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师承项目就是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师承教育应该和院校教育、继续教育相融合,互为补充。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优势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内涵,使二者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既融院校教育优势又弥补其不足,并超越传统师承教育局限的中医药教育新模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准备在今年中医名家子弟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开展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改革试验班,夯实中医药文化基础,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充分利用中医名家家庭资源,早期配备导师,使其从二年级开始接触临床,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争取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同时,还要将师承教育纳入继续教育之中,既能满足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要,又有助于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第2781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翟教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