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厘米填><还是=90毫米换算厘米

【岁月记忆】系列 &一& “早请示,晚汇报”[关闭讨论]|掌上红豆
> 查看帖子
【岁月记忆】系列 &一& “早请示,晚汇报”[关闭讨论](回复:9/403)
【岁月记忆】系列“早请示,晚汇报”岁月记忆系列,是以图文形式,讲述百姓生活变迁的记录性文章。从平常百姓的生活入手,再现共和国当年平常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那永远抹不去的生活往事。文中内容包括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服饰、饮食、娱乐、住宿、交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小见大、从细节展现宏观,从生活方面的变化展示和回忆,让当代人了解那时候的社会。正如一个名人所言:“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 && 第一篇讲的是“早请示,晚汇报”“早请示,晚汇报”是六十年代文革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早晨一起来,向毛主席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活动。当然不是直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请示汇报,而是对着毛主席画像或雕像,或对着“红宝书”。(当年全国每家每户在家中都设有一个红坛,类似现在的神坛,坛上掛一幅毛泽东主席像,坛面摆放毛泽东四本选集,简称红文四卷,或毛主席语录小册子,简称红宝书) &&请示”、“汇报”的基本程序是大家面对毛主席像站立,右手拿《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由一人“领读领唱”(可能是单位的领导,也可能不是,仅因其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当然首先要“政治可靠”),先大声说道:“首先,让我们敬祝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领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此时所有人同声高呼:“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同时大家将右手向右上方连挥三次,表示祝愿。然后,这位“领读”再大声说道:“敬祝他老人家的亲密战友林副统帅——”所有有人此时同声高呼:“身体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众人右手亦同时向上连挥三次,表示祝愿。祝愿完了,就是唱颂歌,或《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或《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唱完颂歌后,就是读毛主席语录,由“领读”大声说道:“让我们翻到《毛主席语录》第×页,第×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然后大家齐声朗读。至于读几段,并没有严格规定,往往是一到三段,所读内容尽可能结合当天工作或当前形势。 &&  如果这位“领读”者不是单位领导,有时单位领导会根据当天工作事先告诉这位“领读”应读哪几段语录。如要开“批斗会”,就读“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如果要完成某项紧急任务,就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如果要整顿纪律,则少不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晚汇报”时,所读大都是与批评、自我批评有关的语录。读完语录,活动才告结束。 &&&&&&比如开饭时,孩子们饿狼般围拢过来,家长内心酸楚,但嘴上还得说:“现在学一段毛主席语录。”孩子们咽下口水,齐声念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节约粮食问题,一定要抓紧,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并加以红薯、土豆、杂粮……”“要节约闹革命。”等词语。日《人民日报》曾有报道:广东恩平县社员罗仙,违反了生产队公约,把自己的鸡放出来,吃了生产队田里的稻谷。社员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罗仙的丈夫郑栋。当天吃晚饭的时候,郑栋对家里人说,咱们先学一段毛主席语录,再吃饭。然后叫他的一个儿子领读。儿子读一句,大家跟一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罗仙虚心地接受了批评。郑栋见妻子认识了错误,高兴地说:“今晚我们结合实际学习毛主席语录,学得好、用得好。现在咱们开始吃饭吧!”。 &&毛主席像章,也成为那个年代的装饰物,为了表忠心,全民佩戴它。书店、商店如果到了毛泽东像章,立即用红纸发布“特大喜讯”。贴在商店门口,(类似现代广告)人们奔走相告,但又不能说去买,而是说“敬请”。 &&请人帮忙办事,最好的礼物也是送像章。有人为了表示忠心,戴了几枚,大街上时常可见戴十几枚的,最多有戴三百枚的,前胸铺满,胸前挂不下,可向双肩和头部蔓延,但不能向下超过裤腰带。 &&极个别的为了表示忠心,把像章别在胸前肉上。最初的像章只有指甲盖大小,后来越做越大,居然做到直径80毫米的“大轮船”像章,跟烧饼大小差不多,上端是毛泽东头像,下面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轮船,背景是红太阳。 &&还有直径200毫米的,大得无法用别针佩戴,只好用红绸带吊在脖子上。和像章同时,还有毛主席画像和雕像,雕像一般用陶瓷、石膏作材料,家家必备,敬神一般供着。60年代的中国,能算得上舞蹈的,就只有忠字舞了。(或叫表忠舞) &&忠字舞,是“文化大革命”时一种狂热地表示对毛泽东忠心、忠诚的一种集体舞蹈,流行时间约在年间。中共“九大”以后,特别是林彪事件后,渐趋衰微。较为典型的是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满怀豪情迎九大》、毛泽东语录歌等歌曲为伴唱、伴奏。 &&忠字舞舞蹈动作粗放、简单、夸张,大多采取象形表意、图解化的表现手法。主要动作设计有: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主席;手指怒指地面表示彻底砸烂资产阶级;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跳舞时手里通常握《毛主席语录》(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忠字舞的动作近似于广播体操,但又非常单调、机械。舞蹈者全身心充溢着朝圣的庄严感,情绪激荡。但舞蹈动作粗糙、僵硬、稚拙,缺乏美感。跳舞者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在车间、操场、码头、街头、田间……每天早晨,随处可见跳“忠字舞”的人群。(类似现代的广场舞) &&忠字舞因此也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例如:“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舞者双手按着自己胸部;“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舞者两手放到腮帮,仰头望,手指呈放射状地一闪一闪;“千万颗红心”,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画成一个心的形状比在胸前;“要献给您”,舞者单腿的脚尖跳跃着,另一条腿不断后踢,双手把那一个心形向右上方一下、一下地送上去。 &&当年梧州市举行庆祝大会,会后游行路线从大较场出发,途径阜民路—南环路—转入大中路—桂北路—四坊路—九坊路—五坊路—大南路—大东路—回到大较场。当时盛大游行时的忠字舞方阵动辄成百上千人,前后相连可达上万人、队伍逶迤数里,同时载歌载舞前进,有时竟持续十多里路、好几个小时。跳一会儿,步行休息一会儿,交替行进。其场面、规模之庞大,气势之磅礴,狂热亢奋,史无前例。举行“早请示、晚汇报”仪式和庆祝性的游行时,都要表演这样的舞蹈,有点类似80年代、90年代的中老年健身舞。无需特别舞蹈基本功和专门训练,易学易会。 &&
太过政治和敏感
这就是文革时期的真实写照,60岁左右的人都经历过,楼主能如此详实生动地记述那荒唐岁月的人和事,不容易啊!楼主能把文革中梧州武斗的经历写出也很好。历史的经验教训不应忘记。
中共共产党万岁
好传统,再来
当今还有很多大神趸呢!
回复内容(换行请输入/// ):
长按以下链接复制本帖地址,然后分享给好友
掌上红豆 &2015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培掛覲漏 鏗骰 誅 箔1.0 拮
国岳¨ 轄刺 儚駭資轅椛獲渇
/TITLE> </HEAD><BODY BGCOLOR=#FFFFFF VLINK="BLUE" LINK="BLUE"> <TABLE BORDER=0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NOBR></DIV> </SPAN></FONT> <FONT SIZE=3 FACE="TIMES">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第四册》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
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写数时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十位上写0占位。(板书:450)
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320、750、480、990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370。指名学生说370的组成。
2)一十一十的数 ,从370数到430,数到390时,问:十位上再拨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390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390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
3)学生继续数。生边拨珠边数,再数一遍。
4)问:一十一十的数,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
生独立完成,反馈。指名说说是怎样想到990后面是1000的?
5)把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2)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
3)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学生计算并说出思路。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
2.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3.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几百几十,你能说说怎么读写吗?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
300+20& && &&&20+300&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
教学过程:
1)一百一百的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的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拨珠,写数并说说他们的组成。
& &480、620、790、910
3.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认识千以内的数。
(板书:认识几百几十几)
二.教学认识几百几十几
1.出示例题方块图。
1)指名学生完整的说图意。
2)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
3)学生思考:借助计数器怎么表示?
4)指名借助计数器,讲解。(师补充)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问:现在有几个几?再在十位上拨5个珠,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
再在个位上拨3个珠,问:现在增加了多少?4个百、5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指名完整的说四百五十的组成。
5)根据前几节课的知识,四百五十应该怎样写呢?(指名生说)
有几个百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如果某一个数位上一个都没有,怎么办?
2.练习:指名学生上台拨珠,其他人根据拨的情况写出这个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它的组成。
2)一个一个的数,从597数到612。(学生自己边拨边读,遇到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4)小结: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5)生把要数的数字写下,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学生看图,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千以内数的写法,强调中间或末尾有0时的写法。
2.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完成。
2)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3)讨论:从练习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指名读每张照片中的数字。
2)指名结合照片说一句话。
3)在身边找一找,说说类似的带有数字的一句话。
5.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在写数时要注意什么?
6.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指名读每组中已经写出的三个数,再想想每组有什么规律。
2)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小结
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几百几十几
四百五十三
当一个数末尾有零时,不读
一个数中间出现零时,要读出来&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数练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课本第17~19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更好的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千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练习。(板书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组成练习
1)一十一十的数,从一十数到一百。
问:一百里有几个十?
一百一百的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问:一千里有几个百?
2)一个一个的数,从487数到503。
3)一十一十的数,从260数到320。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
1)同桌交换练习。
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303、30、33、330
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完成第4题。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
1)学生独立完成。
2)比一比:在组中的上、下两个数,在读数时有什么不同?在写数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完成第5题。
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
2.完成第6题。
五.综合练习
1.完成第7、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完成第9题。
1)根据图意,请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指名提问,其他人回答。
六.全课小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学重点:探索千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比较数的大小有现实意义的。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67和57& &&&23和32& &&&9和10
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
436& &&&288& &&&52& &&&1000& &&&998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说说图意。
(2)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这题要我们把松树苗和杉树苗比,哪一种多,就是比什么?(板书:312○285)
(3)你认为哪个数大?为什么?先指名说一说,再请同桌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问题,请学生读一读。
(2)组织讨论,指名学生回答比较的思路。
(3)小结:两个数都是两百多,就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哪个数大,那么那个数就大。(完成板书:279&28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看图,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一比两个数的大小。
(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 四人小组,讨论出一道类似发生在身边的题目,再请一人出给其它人比较。
3、&&想想做做第3、4题。
四、全课小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王冬梅&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
323& & 769& & 561& & 936
它们分别是几百多?323比500要怎样?(少得多),比100呢?(多得多)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
说说比较大小时的思考过程。
3、&&你遇上类似的情况,要如何进行比较?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后各抒已见,并同时说说自已估计的根据、理由。
2、&&想想做做第6、7题。
理解“少得多、差不多、远得多、近得多、近一些”各自的含义。
3、&&第8、9题。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已的看法。
(3)想一想:能不能试看用“快一些、快得多”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呢?
4、&&想想做做第10题。
五、&&全课小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认数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王冬梅&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出示课题。
二、千以内数的认读写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 你能说出一个千以内的数吗?
(2) 你能不能说一句话,里面用到千以内的数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这些数学知识。
2、&&口答。
(1) 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从右往左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表示什么?
(2) 十个十是多少?十个一百是少?
3、&&读一读下面各数,说说它们的组成。
4、写出下面各数。
& &五百六十二一千四百六十七百零三
&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这几个数分别是怎样写出来的,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5、想想做做第2、3、4题。
& &指名学生交流一下在课前所收集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1、&&口算下列各题。
学生口算后,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复习第5题。
提示:在计算时看清是几百还是几十。
3、&&复习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王冬梅& & 备课时间:&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数感水平。
教学重、难点: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
(1) 学生先找规律,再填写。
(2) 组织交流,说说自已是按怎样的规律填写的?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学生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思路。
3、复习第9题。
学生拿出0—9各个数字,可任意组成三位数,然后比较各数的大小,可小组内游戏,也可同桌互玩。
三、估计的复习。
1、出示第10题。
请学生先读一读,提问:这组数中最大的是多少?最小的又是多少?你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吗?然后圈出接近400的数。
2、完成复习第11题。
请同学们把运动员身上的号码按要求排列起来。
3、复习第12题。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不够买”,进一步理解“贵得多”的含义。
4、完成复习第13、14题。
在练习中注意对学生的分层评价。
第14题中,鼓励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情况下找出所有符合题意的三位数,学生进行练习。
四、全课总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认识分米、毫米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8:49:03&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27~2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认识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表象;第二段,第30~3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学习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观察、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叙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有关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2、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人士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根据物体的长度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相应的测量和交流,发展实践能力与空间观念。& &&&
3、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较为清晰的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四、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准确表达一些线段和物体的长度。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6-27页例题,27-28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要求: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中国地图
师: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不计其数,这是我们中国的版图,小朋友,要绘制这样一张的地图,可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怎样?
2、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在精确测量时用到的长度单位。
3、师:小朋友我们已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手势表示一下。
二、活动探究,建立表象
(一)认识毫米
1、请小朋友拿起带来的任何一样东西(橡皮、硬币、电话卡等),先估计它们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先估后量,全班交流。)
设疑:你们所选物体的厚度不足1厘米,那是多少呢?长度几厘米多一点又是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说一说:关于毫米,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根据学生的介绍,老师强调:
(1)尺上面的一小格是1毫米。
(2)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毫米长不长?
3、体会1毫米的长度
说一说:你觉得我们桌子上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找一找:找出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并用尺子量一量。
摸一摸:拿起你找到的厚度最接近1毫米的物体,沿着它们的厚度摸一摸。
比一比:请小朋友想办法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议一议: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厚度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师:相机介绍测量降雨量也是用毫米来表示的。
4、多层训练,巩固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2。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选择自己带来的任意一样物体,量一量它的厚度或者长度是几毫米。
5、小结: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认识分米
1、直接引入
师: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在实际生活中,有时物体的长度也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1分米
关于分米你又知道哪些知识呢?(生自由说,师放手让小朋友
上来介绍。)
师相机强调1分米就是10厘米那么长。并且请大家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3、体会1分米的长度
请同学们在发的硬纸条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把它剪下来。告诉学生这是自制的分米卡。先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然后用手势比划一下,最后用分米卡卡验证一下。
4、教学1米=10分米
现在请小朋友在米尺上找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然后每组的组长汇报结果。
5、多层训练,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分米。
(2)完成“想想做做”4
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三、综合训练、加深印象
1、选一选:出示“想想做做”5。让小朋友独立选择,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2、猜一猜:出示“想想做做”6。先让小朋友自己判断,然后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评议,最后用直尺量一量验证谁的判断正确。
四、全课总结、引导评价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8:54:32&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简单的单位换算(教科书第29—30页,想想做做1—6题)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Z)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 &&&)厘米& & 20分米=(& &&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小猫、小兔比赛跳远的情境图。
(1)说说:到底谁跳得远呢?你们现在能找到答案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3
师: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4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9:13:52&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2、33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时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引导感受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出示统计表。
2、看了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板书如下: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板书:143+126=& &&&(本 )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用计算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上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2)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生动笔用竖式算一算。
谈话:你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学生探究交流。
讲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算。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家数的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这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了。
四、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
2、“想想做做” 第2题
先让生独立做题。订正时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说在笔算加法重要注意哪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六、思维训练:填数。
& && &4&&7& && && && && && && && & 6&&7
+& && &1& &3& && && && &&&+& &5& &&&0
& && &9& && &5& && && && && && &8&&9&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8:55:12&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什么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教学
1、看图说一说(课件出示3只蝴蝶,5只蜻蜒的图)
提问:图上有哪两种小昆虫?蜻蜒和蝴蝶比,谁多?你能一眼看出多几只?在图上是哪部分?
师小结:也就是我们把蜻蜒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是和蝴蝶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蝴蝶多的。
过渡:小朋友们说的真好,你能用学具分别来摆一摆蝴蝶和蜻蜒吗?
2、动手摆一摆
(1)师:我们用〇表示蝴蝶,在第一行摆上几个〇?我们用△表示蜻蜒,在第二行摆△,比〇多2个。
(2)提问:你是怎么摆△的?
(3) 根据学生回答师述:我们把△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是和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〇多的。 那么一共摆了多少个△,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学生)合起来,用加法算。
3、反馈学习,考一考
师:再看大屏幕,考考自己。(课件出示4只小鸟,7只老鼠)
(1)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照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我们可以把老鼠分成怎样的两部分?
(3) 请你填一填:和小鸟同样多的有(& & )只,比小鸟多的有(& & )只,老鼠有(& & )只。
过渡:今天还有3个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课上,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我们赶快去认识一下吧!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情境图
(1)课件演示玲玲、冬冬、芳芳作自我介绍
(2)提问:你知道谁已经摆好了?你还想知道谁的?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师:冬冬摆了多少个绿花片呢?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
(1)冬冬摆绿花片有什么要求?
师:既然要比玲玲的红花片多3个,我们就要先摆11个红花片。你能很快替冬冬摆一摆吗?
(2)提问:你是怎么摆绿花片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也就是我们把绿花片分成了几部分?
一部分是----(学生)和红花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学生)比红花片多的。一共摆了多少个绿花片,就要把这两部分---(学生)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谁能口头列式
(4)板书算式,口头回答
小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一个新本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 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算。(出示课题)
&&3,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 师:知道了冬冬摆了14个绿花片,你还想知道谁的?你能和你的同桌用刚才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吗?(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2)&&师:你是怎样摆的?(学生各抒已见)
(3)&&师:不管是哪种摆法,都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什么方法算?
(4)& &列式计算,口头回答(板书)
师:这又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另一个新本领:求比一个数少几和数的实际问题,用减法算。(完成课题板书)
三、&&巩固延伸
1、 谁是冠军?
(1) 课件演示: 小猪跳了16下, 小猴比小猪多跳9下,小白兔比小猪多跳20下,老虎比小猪少跳5下。
(2)& & 师:小朋友看了比赛结果,你知道谁得了冠军?那么冠军究竟跳了多少下,第二、第三名跳了多少下?我们必须算一算(课件依次出示问题)
(3)& & 你能和你的同桌完成这些题目吗?
(4)& & 指名回答,口头列式
2,拍手游戏
&&师拍(2下)&&师说:你能比我多拍2下吗?& & 生拍
&&师拍(5下)&&师说:你能比我少拍3下吗?& & 生拍
&&师拍(4下)&&师说:你能比我多拍2下吗?& & 生拍
&&师: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两个人为一组,一人当老师开始游戏吧,音乐停游戏结束,好吗!
3、课堂延伸(开放题)
老师左手有6根小棒,你能猜出我右手有几根小棒吗?到底是几根小棒呢,其实我忘了告诉你一句话,不然你就很快猜出来了,是句什么话呢?
四、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带上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会越来越聪明的!
五、课堂作业
第3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四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8:58:31&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5页内容,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笔算不进位加法和验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
2、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透彻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透彻理解“比一个数多(少)”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算这类的加法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练习四1题。
(1)要求: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学生独立计算,并让三位学生板演。
(3)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练习。
练习四第2--4题。
(1)引导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3)集体订正,要求学生对答案的合理性作出解答。
四、拓展延伸。
1、练习四第5题。
(1)出示场景图,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
(2)依次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已知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
2、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册。
3、思维训练:把10—80 分别填入小圈中,使每个大圆上5个数字的和是210。
五、全课总结。&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9:10:55&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第四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第36、37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综合计算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经验。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
57+18& && & 236+143& && &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时,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出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已解决)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已解决)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个写出一题的计算竖时,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这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么处理的?”“每道题目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为什么从各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以小组位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1——4。
2、思维训练:王大爷家的菜地是正方形,算一算,周围的围墙长多少分米?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练习五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15:45:58&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8页内容,练习五1—5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加法验算,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算这类的加法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进行口算。
(2)组织学生进行反馈,重点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了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2、笔算,完成练习五2题。
(1)学生们笔算,指明板演,要求做出得数后利用原来的竖式再验算一遍。
(2)组织进行集体订正,逐题检查,结合提问相加满十的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怎样写的。
(3)请学生说说进行笔算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五第4题
(1)出示第六题放大图,让学生弄清图意,理解题意。
(2)提问:小兔到学校去可以怎样走?你认为哪条路比较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说一说:谁到学校的路近一些?并说明理由。
2、练习五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请大家说说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思维训练题:用简便方法计算:49+50+51& & 99+100+101& & 197+198+199
四、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五3题。& & & &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连加
教材类型:苏教版& & 所属学科:数学&&第四册& &
主备教师:丁宇华& & 备课时间: 15:50:28& & 浏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4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厘米和毫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