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制度影响崛起的消极影响

  【考情分析】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重点。2013年高考中涉及到本专题的试题大体有:   省份1题型1考"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专题七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冲击
2013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11篇
  【考情分析】 中国论文网 /9/view-4979251.htm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重点。2013年高考中涉及到本专题的试题大体有:   省份1题型1考点重庆1选择题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四川1选择题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山东1非选择题1工业革命江苏1选择题1近代生活变迁——大众媒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海南1非选择题1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选择题1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广东1非选择题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安徽1选择题1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北京1选择题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浙江1非选择题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近代化选择题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从试题考查范围看,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等居多。从考查模式看,选择题依然占主导,非选择题的比例在增大。从考查方向看侧重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及原因;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及阶段特征;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原因、特征;工业革命成就、科技创新等。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等在备考中要关注。   【金题点睛】   1.(2013年重庆6题)图1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图1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B   解题技巧:此题是图标题中的柱状图,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数据的变化和图示上的时间。从图示看出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不是很高,说明英国工业品在华滞销。结合所学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符合题意。   变式练习下表是《英国对华的贸易情况》,造成自华输英值和自英输华值总体走势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年代1自华输英值1自英输华值      273858   5323388   60   1783888   1964242A.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D.协定关税限制了进口   答案:B   2.(2013年安徽15题)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答案:B   解题技巧:此题是图标题中的饼状图,此类题关键是读图看所占比重的变化和图示上的时间。从图示看出民族资本从1913年至1936年有了发展,外国资本的份额在减少,但依然占很大比例。A图例看不出民族资本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排除。C选项官僚资本依然存在,排除。图中解读不出D。   变式练习下列关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成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②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③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④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3.(2013年山东29题)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4分)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参考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十九世纪初,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西方对外殖民侵略加紧进行可以推出答案。第二问结合材料实验室的建立,可知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第三问依据材料三可知战略调整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历史背景依据材料时间可知。   4.(全国Ⅰ卷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参考答案   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解析:本题结合目前的海洋权益热点命制,具有时代感。审题的重点放在“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以前清政府没有海洋权益意识也没有海洋资源利用的意识,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中国大门,随着侵略加深,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从材料中能概括出“变”在哪儿?一是意识增强了;二是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启示联系当前的状况可以概括出。   【重点突破】   一、用新史观看新航路开辟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融,不同文明碰撞和交流的历史。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是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殖民灾难。   二、对早期殖民扩张的认识   1.概念:所谓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国家,大多数为封建国家。   2.特征: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体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第一,奴役和屠杀当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第三,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3.原因:殖民扩张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以发展资本主义。   4.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双重性。   ①积极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从殖民地掠夺的金银财富以及大量的黑人奴隶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和廉价劳动力,这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②消极影响:欧洲各殖民国家以武力作后盾,迫使亚、非、拉美国家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了其长期的贫穷落后。   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扩张政策。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三、比较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不同   1工场手工业时期1机器大工业时期原   因1资本主义处于兴起阶段,最需要的是资本1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最需要的是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条   件1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1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他们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条件表   现1主要采取赤裸裸的武力掠夺。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在亚洲、北美建立殖民地。英国进行海盗式掠夺,通过战争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1经济侵略和武装侵略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对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武力战争等手段,使亚、非、拉美地区成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经济附属国特   征1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伴随着种族奴役政策,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1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以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为主。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影
  响1一方面,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1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但给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的发展四、比较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   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   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前   提   条   件1政治   前提1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1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1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市场1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1工业革命促进了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劳动   力1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1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自然   科学1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社会   环境1社会环境相对稳定1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工   业   成   就1动力1蒸汽动力1电力与内燃机动力工业   结构1机械制造、铁路运输、煤炭等工业兴起,以轻工业为主1电力、电器、化学、石油、飞机等,以重工业为主,欧美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工业   布局1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1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生产   组织   形式1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1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巨   大   影   响1生产   力1促进生产力发展,进入“蒸汽时代”1生产力迅猛发展,进入“电气时代”经济   格局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经济霸权1欧美崛起,冲击着英国的经济霸权经济   思想1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1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社会   结构1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突出1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资本   主义   制度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殖民   扩张1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1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   市场1世界市场形成1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展五、用新史观看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等等。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六、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综合认识   1.概念。   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经济体系。   2.形成原因和途径。   原因:根本动力是两次工业革命。   途径:①国际贸易的增长。②人口的流动和资本的流通。③殖民扩张。   3.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扩展。   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抢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发展。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进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④摧毁了亚非拉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影响: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   七、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出现时间不同:工厂制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②生产手段不同:工厂制度主要靠机器生产,垄断组织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③规模不同:工厂制度集中管理,但规模较小;垄断组织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规模大。   ④影响不同: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机器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垄断组织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联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④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   八、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原因: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重要前提;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特点。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②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③由于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影响。   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虽然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程度加深了,但是中国经济却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九、综合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旧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与力量的源泉。   2.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①先天不足。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③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   ①从企业的产生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人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②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③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④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很落后。   ⑤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性,又有依赖性。   4.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5.认识。   ①国家独立、政治民主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只有获得民族独立,推翻专制统治,才是中国近代化的出路。   ②要善于抓住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   ③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   ④保证资金充足,充分利用科技,重视科教兴国。   ⑤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市场,更新观念、调整策略,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⑥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   ⑦使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十、综合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演变的原因。   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②政府政策的影响。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④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2.特点:①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②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在地域、城乡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④既有西方文化内容,又保存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展开,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促进社会的进步。   【强化训练】   1.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改编)“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仍是以欧洲为中心出发的历史观的认知。其准确的理解应该是   A.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B.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打通西方通往东方的道路   D.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2.(改编)工业革命前英国执行贸易保护的重商主义政策。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一半以上,海军力量为世界其他国家总和,开始大肆宣扬自由贸易理念。由此可见   A.英国政府站在垄断资产阶级一边   B.国家政策的制定服务于国家利益   C.工业革命使英国资本主义崛起   D.英国已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霸权   3.(原创)据有关学者研究,17世纪每年约有170余吨到200吨美洲白银流向东亚,主要是流入中国,中国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中心。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制造业具有优势   B.中国政府的重商政策   C.白银需求量不断增多   D.西方需要中国的商品   4.(改编)据统计,1820年,世界GDP总额中,亚洲(不包括日本)占56.2%,为西欧23.6%、西方衍生国1.9%、日本3.0%三者之和的2倍;到1870年,亚洲已降至36.0%,而西欧上升到33.6%,西方衍生国10.2%,日本2.3%,亚洲已被“西方”超过。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推动B.新式交通推动   C.亚洲国家落后D.贸易保护政策   5.(改编)下表为《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英国的财富结构(年,单位:百万英镑)   年份1可再生资本1土地1储备、金银具、铸币等1总计1688年   1800年   1832年      665   1112      825   1438   1864128   250   293   5001320   1740   2843   6113注“可再生资本”包括住房及其它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资料引自C.H.范斯坦《大不列颠的资本形成》)   A.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变化   6.(改编)据统计,英国1801年时,1.1%的最富有的人所占有的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是25%,到1848年上升到35%,1867年工业革命完成时,2%的最富有的人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40%。相比之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1803年的42%下降到了1867年的39%。材料反映出   A.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加大   B.工人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激烈   C.经济危机加剧社会阶级矛盾   D.工人失业破产国民经济下降   7.(原创)读下图《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反映的本质是   A.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B.农业日益走向衰退   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工业化顺利发展   8.(改编)15-17世纪初,英国在商业革命的冲击下,一切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式都衰落了,制度创新成为主流。属于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有   A.实行工厂制度B.组建商业公司   C.采取自由放任D.职业经理人制   9.(改编)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的政策逐步由干预的重商主义转向自由放任。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体系中政府的行为特征。这表明   A.君主立宪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府的权利受到严格限制   C.政府的经济职能日益减少   D.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垄断   10.(原创)沃尔特·李普曼曾说:“从最早的时代起,就有机器给发明出来,它们极为重要,如轮子、如帆船、如风车和水车。但是,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民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沃尔特·李普曼所说的时代背景最有可能的是   A.工业革命时代   B.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C.工场手工业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1.(改编)“一种新的私营力量已经出现,它的批评家喜欢把它称做‘封建的’,因为经济体系从未像当时那样集中过,事实上也从未有过这样少的人,在遍及这样广阔的领域里,运用过如此之大的经济力量。”材料中“封建的”指的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国有化企业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工厂制度   12.(改编)1862年法国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了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4年与瑞士、1865年与瑞典、挪威、西班牙和荷兰,1866年与奥地利,1867年与葡萄牙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连当时已实行自由贸易的英国也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缔结条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由贸易发展B.殖民掠夺加剧
  C.资本输出增加D.海外移民发展   13.(改编)据材料记载,浙江过去家家户户纺纱织布,自从东洋日本机器纺纱进口以后,“纱细而匀,乡人购以织布,不复有人纺纱矣。”广东“近年则纺织之业分流云散。至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材料表明   A.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原料   B.中国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C.棉布进口减少出口增多贸易入超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呈上升趋势   14.(改编)读下表,造成的结果是   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前后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水准   货物1单位1(1843年)   前旧税率11843年   新税率1新税率较旧税率   减少百分数棉花   棉纱   头等白洋布   二等白洋布1担   担   匹   匹124.19   13.38   29.93   32.5315.56   5.56   6.95   6.95177.02   58.45   76.78   78.64A.关税自主权在鸦片战争后完全丧失   B.自然经济开始在通商口岸迅速解体   C.中国主权逐步丧失半封建性增强   D.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   15.(改编)1871年至1873年,中国出口货物总值丝、茶两项比重占87.2%,1891年至1893年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则由12.8%上升到48.5%。这说明   A.列强操纵了中国出口市场价格   B.列强垄断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列强对中国农产品的掠夺扩大   D.中国成为外国商业资本的附庸   16.(原创)《南京条约》准许英商在通商口岸与中国人交易,而且在雇佣买办方面“各听其便”,中国官府不得干涉。此举标志着近代买办制度在中国开始形成。近代买办制度带有   A.殖民性质B.封建性质   C.半殖民地性D.半封建性   17.(原创)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中官督商办企业多以私人出资为主,国家垫入部分资金或完全不出资,但有权控制或监督企业,掌握人事、财务大权,其企业行为是清王朝用国家名义运用资本主义手段从事的经济活动。由此推断其性质是   A.封建性质的企业   B.半封建性质的企业   C.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D.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18.(改编)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设立的银行有8家,16个分支机构,而在清光绪二十一年至民国二年,外国在华设立了13家银行,85个分支机构。这些银行从事对华借款、投资、储蓄、贸易等经济活动。外国在华银行的设立   A.扩大列强对中国的政治侵略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C.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产物   D.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9.(改编)据统计,从嘉庆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外国人在南洋和华南沿海地区共创办近代报刊17家,这些报刊的内容和形式已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邸报,它们有消息、有通讯、有评论,读者主要是一般民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它们的出现标志着   A.中国新闻的近代化开始   B.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C.报刊成为宣传变法阵地   D.印刷技术突飞猛进发展   20.(改编)列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口船舶吨位所占的比重,1892年日本占2.8%,1913年上升到31.9%,1918年未占43.02%。同时期英国所占的比重由84.4%分别降到了51.9%、51.2%。这表明   A.列强侵略中国中存在竞争   B.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利用   C.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D.英国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21.(改编)读下图,从中可以的得出的是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份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15..27.5151.0A.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B.城市化管理水平提高   C.中小城市异军突起   D.形成了中心城市群   22.(改编)1866年中国海关报告记载说,乘坐轮船“吓得要死”的情况已有所改变,“官员乃至学者也已经常搭乘沿海一带的轮船”。1881年的统计,上海北行线的轮船乘客已达18729人次,而乘坐“行风船”(即木船)者仅有48人。这反映了   A.新生事物终会战胜旧事物   B.新式通讯工具被人们接受   C.新式运输工具具有优越性   D.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变化   23.(原创)《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工业。能够与这一观点对应的历史主题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C.自耕农经济依然占主导   D.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倾销   24.(改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后对“改变世界”有如下看法,你认为最准确的理解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C.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生产的组织形式   D.促使人类社会大转型进入近代社会   25.(改编)据统计,年民族资本新增工矿企业650家,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这主要反映了民族资本   A.发展呈上升趋势   B.部门分布不合理   C.地区发展不平衡   D.依赖于外国资本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英国农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极大的规模,像奉天之命一样,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把耕地变成牧场,采用机器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节约劳动的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经营。”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克思称之为的“农业革命”指什么?它使英国传统农业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影响如何?(8分)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农村经济中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主要表现为富农经济、经营地主经济的滋长、垦殖公司的出现。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20世纪初,出现了垦殖公司这种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形式,民元以后垦殖公司有较大发展。据民国元年统计,全国17个省登记成立的垦殖公司有71家,资金共635万元。……这些垦殖公司投资者主要为军阀、官僚、买办商人、华侨、工业资本家,但这些公司完全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极少,许多公司领荒后即放佃收租。此外,不少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贱价领取官荒地,然后高价出售。因此,垦殖公司发展虽快,但真正进行资本主义经营的却不多。到30年代,这些垦殖公司衰落下去。   ——《中华民国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变化,并分析曲折发展的原因。(8分)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称,中国谷物单产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约落后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工业劳动生产率约低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中国现代化水平约低10%;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版,中国农业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聚焦农业现代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提高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看法。(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工人是受工业革命影响最为显著的群体,这一阶层的婚姻家庭状况也因此呈现出这一时期过渡社会的特征。……在夫妻的角色分配上,工人家庭与传统的家庭没有根本的不同,依然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为主导,夫妻共同协作,经营一个家。在财产安排上,丈夫依然拥有绝对的权力,直到19世纪末《已婚妇女财产法》的通过才使情况稍有改善。……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亲子关系也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即:传统的父权专制向亲子间民主平等关系过渡;亲密的骨肉亲情与感情依恋减弱并存;孩子社会化……   ——李宝芳《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后西方普通工人家庭婚姻观发生的变化?原因有哪些?(8分)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主张“女权解放”,呼吁妇女解放的声音非常突出。女权革命,主要是婚姻革命,即革除封建婚姻制度的种种弊病,破除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建立夫妻关系平等,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姻。   中国妇女通过辛亥革命,第一次打起反封建、反男尊女卑的旗帜,迈出了从“女人”到人的第一步。   当时人们对爱情的普遍观点是承认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许多知识青年,从整体上接受了恋爱自由、婚姻须以恋爱为原则的观念。   ——张文华《辛亥革命后女性的婚姻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后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6分)   材料三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江苏的无锡,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丝茧集散地,蚕桑生产也很发达,可是在清朝中叶,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那里只有少数农家栽桑养蚕。不过由于它靠近上海,而且同湖州中间只隔一片太湖,所以鸦片战争后,无锡很快就受丝茧外销刺激而开始大规模栽桑养蚕。   ——中华书局编辑部《古代经济专题史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无锡蚕桑生产发达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什么问题?(6分)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前,国际生丝市场向为中国所独占。……1857年,日本开始成为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日本的威胁。到1905年,日本的蚕丝出口总数已与中国的蚕丝出口总额差不多。1909年,日本的蚕丝出口超过了中国。1913年,日本出口的蚕丝数量,相当于同一时期中国蚕丝出口数量的两倍。   ——吴惠芬《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世纪末,蚕瘟(微粒子病)蔓延,日人学习法国技术,采用600倍显微镜逐一检验蚕种母体,淘汰带病蚕种,有效地控制了蚕瘟。而在中国,蚕丝业则故步自封,蚕病蔓延,所产丝茧,每况愈下,出口日减,蚕利被日本所夺。在戊戌变法期间,中国蚕丝出口问题引起了某些关注。甲午战败之后,爱国人士认识到了加速改革以达到日本、意大利、法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夺回世界市场的需要,纷纷主张振兴实业,谋求引进先进养蚕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吴惠芬《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近代蚕丝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A2.B3.A4.A5.C6.A7.D   8.B9.C10.D11.A12.A13.B14.D   15.C16.C17.D18.B19.A20.A21.A22.C23.B24.D25.C   26.(1)圈地运动。消灭了自耕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转变成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影响:发展了农业资本主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并发展。   原因: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投资者主要为军阀、官僚等,投资者的目的是为了贱价领取官荒地,然后高价出售;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极少;受整体上近代化发展缓慢影响。   (3)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支农惠农;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素质等。   27.(1)变化:呈现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特征;妇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亲子关系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出现,骨肉亲情与感情减弱;孩子社会化趋势。原因:①经济上:工业革命。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②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③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   (2)变化:主张婚姻革命,革除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病;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建立平等夫妻关系,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姻;妇女解放,人性觉醒。意义:被压抑数千年的女性权利意识苏醒;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推动近代民主思想运动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3)原因: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   28.(1)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列强掠夺中国的原料,为适应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需要。反映的问题: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自然经济解体。   (2)明治维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化的推动;采用先进的技术;中国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小农生丝生产、交易与经营上的落后性。   (3)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推动;引进、推广先进养蚕技术;培养了一批蚕丝专业人员;近代化进程的推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欧文化圈对世界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