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高数题目解答,求解答。

历史试题题目求解答,感谢.&
加菲10日385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新变化:①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方式实行国有制,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③社会福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19月17日联考行测试题及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19月17日联考行测试题及答案精析(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由题意得步,步,则步,设的半径为,则可求得四边形为正方形,可表示出,,,,再利用切线长定理求得,即得出直径.
解:如图,,步,步,步,设的半径为,则四边形为正方形,,,,解得,内切圆的直径.
本题考查了切线长定理,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勾股定理,是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3941@@3@@@@三角形的内切圆与内心@@@@@@260@@Math@@Junior@@$260@@2@@@@圆@@@@@@52@@Math@@Junior@@$52@@1@@@@图形的性质@@@@@@7@@Math@@Junior@@$7@@0@@@@初中数学@@@@@@-1@@Math@@Junior@@$3892@@3@@@@勾股定理@@@@@@258@@Math@@Junior@@$258@@2@@@@三角形@@@@@@52@@Math@@Junior@@$52@@1@@@@图形的性质@@@@@@7@@Math@@Junior@@$7@@0@@@@初中数学@@@@@@-1@@Math@@Junior@@
@@52@@7##@@52@@7
求解答 学习搜索引擎 | 《歌词古体算题》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道在数学史上名扬中外的"勾股容圆"名题,其歌词为:十五为股八步勾,内容圆径怎生求?有人算得如斯妙,算学方为第一筹.当中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这样的: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边长分别为15步,8步,试求其内切圆的直径.请你尝试完成上述任务,如果时光倒流,看看你是否算得上古代中国的一流数学家.(温馨提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存在这样的数量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初三历史,求这些题答案。&
《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私有制,此外还保留了同态复仇原则和神明裁判的习惯。作为流传至今的楔形文字法中最为完整的一部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较为系统的继承了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不仅被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如赫梯、亚述、新巴比伦等继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文献。布匿战争(Bella punica,或译布匿克战争)是在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一方面,布匿战争以及布匿战争期间罗马的胜利使罗马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战利品,罗马变得空前强大和繁荣;另一方面,引起了罗马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品史论今——周清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
历史解题指导: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上传: 周清华 &&&&更新时间: 9:51:58
历史解题指导:历史学科能力要求
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可分为4个层次10个方面:
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方面:
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二、材料处理方面:
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历史阐释方面:
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四、文字表达方面:
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测量上对这4个方面的要求也有区别,区别的依据主要是知识、方法和思维含量。以下进行深入分析: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要求1~2)
所谓&再认、再现&,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史实原貌。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之所以把这类分为两个具体目标,是因第一条与第二条相比是更为基础的东西,第二条是根据第一条的内容被人为地概括出来的东西,比较系统,但仍属于反映历史原貌的内容,它只要求准确地再认、再现,不要求发挥和阐释。请注意,对于知识的测量要求和如何获得再认、再现的知识显然是两回事,不能认为考的是死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可以完全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获得,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在测量方法上,死的知识是被包容在活的问题当中的。也就是说,它与其他几类的测量内容是一个整体,不会截然分开。(占测试要点的80%以上)
能力要求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第一,这一条固然有对已学知识的机械性记忆的含义,但更有理解性记忆的含义,如果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够的。第二,关于历史事件发生演变的本质性的内容,着重说明事件的基本进程及其前因后果。第三,历史概念可以广泛理解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历史学中的专名(人名、机构名、团体名、制度名、文献名等);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或具有有许多概念和结论,不能仅仅记住其文字表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与本质,这才是真正懂得和把握了,才能在必要时正确地运用。那种简单地机械地把书本上的史实、概念、结论都囫囵吞下然后又囫囵吐出,是不符合本条要求的。
例题1&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答案]& d
&&能力要求1、2
[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再认史实和阶段特征的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有相近的表述),但大部分考生却选错了,毛病出在他们虽然知道这个史实,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
例题2&&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答案]& b&& &&能力要求1、6
[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历史概念的选择题,&闭关政策&是一个属于常识、尽人皆知的历史概念,但是大部分考生也选错了,毛病出在对这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只能望文生义地乱选一通了事。
能力要求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历史是一条切不断的长河,但它在行进中又有曲直缓急,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的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阶段性和阶段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不懂得阶段性和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进程本质的主流。只有抓住了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才能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本条能力要求,同样也不能理解为死背课文表述的文字形式,而需要真正懂得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实质性内涵,否则,纷繁变幻的历史现象和曲折起伏的历史进程就会成为一团乱麻和一池死水。
例题3& 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答案]&&&&&& &&能力要求2、7
[说明]本题是一道再认阶段特征的选择题,题干规定了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部分考生之所以误选,主要是因为不清楚实施新经济政策那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不懂得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来分析问题。
2.材料处理(能力要求3~5)
在测量当中材料的概念是:指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所有历史材料,这些材料是为回答问题而布置的。因此,对于材料处理的要求是&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其一,对于回答具体问题来说是有效的;其二,对于联系所学基础知识是有效的;其三,对于说明、论证是有效的。因此,材料在答题当中不仅仅是被引用、转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的。概括起来,&有效&有两个含义:材料中信息的获取是有效的;对于有效信息的利用是有效的。请注意两个有效所使用的限制词,前一个有效用&最大限度&,是指要穷尽材料中的有效内容,不能用一两条有效内容去代替其他内容,这样只会导致说明不清,论证不周。后一个有效用了&充分&,是指对于有效信息不能只求罗列,而要求展示有效信息在回答问题当中的作用和意义。要针对所回答的问题,把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融为一体,进行透彻的说明、论证,实现其材料价值,这才是&充分&。材料处理综合性较强,知识、方法、思维含量都比较高,用&有效&去概括是合适的。从能力型考试的要求来说,我们更注重后一个&有效&。
能力要求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这条能力要求是材料处理的基础。&阅读&不是浏览,而要读通;&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要真正领会。
例题4 《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a.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b.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c.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和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d.美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答案]& a、d
&&能力要求3、5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难度很小。但是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理解材料,也会答错。
例题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首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盂轩《资政新篇》
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轩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案](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的开放;外人活动应有益于天国,不准毁谤天国的政策法制。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
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切实且对外邦人有所警惕。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设问(1)和(2)的要求都不高,只需归纳要点,但注明&不要摘抄原文&。如果考生没有读懂和理解材料,就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回答。第(3)问的要求较高一些。
能力要求4: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这条能力要求是建立在前一条基础之上的。题目所引材料,其内容未必全部都是有效的、真实的、正确的,因此,必须经过一番鉴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的、虚假的、芜杂的东西,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否则,便会枝蔓横生而不得要领。
例题6& 阅读下列材料(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
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工)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
(1)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2)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官府对事实真相作了哪些歪曲?
[答案](1)机匠罢工、机户告状,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
(2)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官府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偏袒机户。
(3)把机户和机匠的关系说成&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把机匠斗争的原因说成&怀妒忌之心&;把组织斗争的机匠说成&不法之徒&;把机匠的合理要求说成&勒加&、&索诈&。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材料出自清朝官府告示,文字内容歪曲了历史真貌。必须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才能获得回答问题所需的有效信息。题中提出三问,其设问角度和测试重点都是在此。
例题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
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荚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原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 (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尸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2年《捷报》卷12
(1)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2)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答案](1)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人工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
(2)答案按以下两类给分:
a类: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敢于创新,使这家早期民族工业企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
b类: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然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第(2)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能力。以上两类答案角度不同,不得交叉计分。如能把两类都清楚答出,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出。
&&能力要求3、4、5、9
[说明]本题的第(1)问,要求把材料中有关该厂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出来,但以&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方面为限制条件,凡不符此条件的都属无效信息;又注明&不得摘抄原句&。所以,只有真正理解材料并把全部信息加以整理筛选,才能作答。第(2)问的能力层次较高,a类答案从经营管理或生产关系角度作答,b类答案从先进技术或生产力角度作答,只要答出一类即可得分,答出两类则予加分,体现了答案与评分的灵活性。
能力要求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这条能力要求是对前一条的发展,即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和已学知识来说明或论证试题提出的问题。这条要求可以说是材料处理能力的自然归宿。但要注意的是,应以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为辅。如果丢开材料中的信息,只用已学知识也能正确答题,那就完全失去了本题能力检测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考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摘自《旧唐书&马周传》
(1)据材料一、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答案](1)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导致人民离散,政权覆亡。目的是: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能力要求3、4、5、7、9
[说明]本题要求充分利用3条材料中的大量信息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4个问题。第(1)、(2)、(3)问都是要求&说明&;第(4)问则要求&论证&,能力层次比前3问稍高。
3.历史阐释(能力要求6~9)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先声明一点,这是说历史阐释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并不是说其他类不需要思维,或者说思维不重要。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指这一类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同时亦可统帅其他类的思维。从测量的角度来说,对于这种理论、方法、系统知识含量最高的测量目标,首先要有一个程度的要求。此类范围中含有三条具体目标,相对而言,对于&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要求程度应该是准确、合理、周到。也就是说,这一项虽然知识容量很大,但在测量上伸缩度并不大,它基本上是要求人们根据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初级历史思维的能力,将历史知识按特定要求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因此要求其准确、合理、周到是符合这一条目标的具体情况的。&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一条比上一条的思维力度高一些,而且带有明显的学科思维特点,因此对它的测量要求是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要求做到对历史事件、人物或观点的分析、评价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性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意义。客观性思维能体现历史感,它是历史的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点,带有很强的情感意识和情景意识,是走向辩证思维的惟一阶梯,抓住这一能力目标至关重要。从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和测量的情况来看,这一能力目标是一个弱项。一则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把历史事物放在它所产生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二则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出发点,用后人的认识去苛求前人。上述做法的结果是,人们实际上对历史事物本身尚不甚了解就去妄加品评。作为学生是似懂非懂,学的不是真正的历史。说到底,这是个学风问题,危害最大,必须扭转。此类范围最后一个测量目标:&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因此它强调的是理论性。如果说在上一个测量目标当中也含有一些理论内容的话,那主要是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比如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分析人手去考察社会制度,去评价人们的社会地位,要从社会经济生活人手去分析当时的社会意识或观点等等,相对来说是静态的。但在这一条目里,理论性的要求就是系统的、深入的、动态的。它除了要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之外,还要着重分析事物本质和它的历史倾向。我们在上节中讲过,历史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转化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这种转化的历史倾向,从而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之,强调理论性,就是要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具有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思维特点。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考生去做大学问,做大文章,因此,在此条目之前冠之以&初步&的限制。&初步&的含义是:其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其二,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理论分析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系统的;其三,其论述具有认识意义,要防止把&初步&的含义理解为仅仅懂得理论条条的做法、对号入座的做法。这也就是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做纯知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史论结合,要求要有鲜明的观点做立论基础,又要适量的史实做支持,史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不能自相矛盾。这里需要说明,我们不要求学生去做纯理论的论述,而是希望学生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史实进行科学分析,要把观点融人分析当中去,并非一定要出现什么完整的理论阐述或理论字眼。历史阐释能力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能力,它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它所包容的思维含量和知识含量都比&再认、再现&和&材料处理&高。考查历史阐释能力,主要是在问答题中进行;当然,在材料解析题以至选择题中,也可作小范围较简易的考查。本项能力要求共含三条,在能力层次上明显是逐条提高的。
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
这条能力要求主要指的是,按照特定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同时也应是合理的、周密的整理。这条要求的知识容量很大,思维能力的层次并不很高,但它是历史阐释的第一步。
例题9&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1)原因:
①政治稳定&&& 全国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
②经济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出现盛世景象。
③对外开放&&& 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特点和历史地位:
①全面繁荣&&& (有杰出成就的各领域)
②兼收并蓄&&& (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表现)
③世界领先&&& (领先于世界的项目)
④影响深远&&& (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进步的事例)
[说明](1)概括的文字可以与上列要点不同,意思相同即可。如&对外开放&可写作&对外文化交流&;全面繁荣&可写作&百花齐放&。&&& (2)有下列情况可以加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出。
①能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或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高度说明原因的;
②在上列七点之外,还能写出其他原因、特点和地位,言之成理并有正确说明的。
&&能力要求6、7、9
本题是一道概述唐代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的问答题。题目上明确指出对答题的特定要求,即不要照搬课文,必须经过归纳、比较和概括。此题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条能力要求。与题目相适应,参考答案只列要点,并加评分说明,从而为考生答题提供了一个必要而合理的&灵活度&,同时也为避免&活题死评&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此外,本题在评分标准中首次专列文字表达分,以引导考生的重视。
例题10 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能力要求6、7、8、9
[说明]本题要求把处于两种社会环境中的思想及其作用进行比较。要比较,就要把分见于两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才能进行正确的阐释。本题的能力层次表露得很清晰,第一问只要求概括已学知识;第二问则要求大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比较,难度较高;第三问再进一步追问根源,这就深人到揭示本质和规律上来,含有理论性的要求,能力层次是相当高的。
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
分析和评价是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历史评价特
别要求客观性。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察、分析一切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那种离开具体历史条件,从抽象原则出发,生搬硬套的所谓&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是完全不科学的。
例题11& 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答案]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阐述积极意义按以下三个层次评分,不得累计:
第一层: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二层: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第三层: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符合人民利益。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对生产的破坏,也符合人民利益。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安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弘扬。
&&能力要求5、7、8、9
[说明]本题引用了墨子的两段言论,要求指出其思想核心,阐释其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设问层次清晰。正确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战国初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否则,难免曲解。第一段答案很浅显;第二段答案必须结合课本知识搞清战国初期的社会矛盾状况和民心好恶向背,为第三段作铺垫;第三段是本题的&压轴&,评价其积极意义分三个层次,具体区别了考生思维能力的高低。
例题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
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改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能力要求6、7、8、9
[说明]本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的几个步骤,作出科学分析和评价,并总结出根本性的经验教训。正确解题的关键在于真正理解这几个步骤所处的各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从而抓住这几次变化调整的核心内容与前因后果,这也正是显示了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第一问较简单,只要求再现历史概念;第二问重在归纳、比较和概括,知识含量很大;第三问则提升到理论高度,能力要求相当高。
能力要求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这条能力要求是对历史思维的最高要求,重在用科学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象与事物的本质及其历史倾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当然,在高考中只能是&初步&的,即只要求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正确的,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理论分析是有内在联系和有系统的。但是,绝不能把&初步&曲解成背几句理论条条,到处贴标签,这是一种极其庸俗有害的做法,与考查能力背道而驰。
例题13&&&&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还会到来,无产阶级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道:&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试结合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
[答案]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俄国的农奴制度、德意志和意大利政治分裂的局面仍然是严重的障碍。因此,导致了俄国废除农奴制度、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这些事件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这表明,那时历史运动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扫清障碍,而不是铲除资本主义本身。恩格斯的结论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是正确的。
恩格斯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观察和分析了历史的演进。
恩格斯修改原先的结论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也说明恩格斯坚持以实事求是、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说。
&&能力要求3、5、7、8、9
[说明]本题引用恩格斯晚年修正早年的一个&不对的&预言并提出了新的结论为材料,要求考生回答如何理解这个新结论并指明恩格斯得出这个新结论的&着眼点&和意义。本题的理论性很强。恩格斯的自我修正及其新结论,本身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进程而作出的科学论断,考生要能正确地解题,也必须具有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特别是要敢于尊重事实,破除迷信,坚持真理。
例题14&&&&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 &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本题旨在考察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分中应注意:
(1)能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加1分;
(2)凡能明确地从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并言之成理的,加1分。
(3)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0分。
&&能力要求3、5、7、8、9
[说明]本题以唐朝的由盛转衰为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对杨贵妃的评论为切人口,要求考生评论赵翼的观点。怎样认识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怎样评论&女祸论&?如果在史实现象上纠缠,将无法理清头绪。这里首先是个理论观点问题,牵涉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阶级和个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能力要求9: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主要是要有适当的史实作立论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而不互相矛盾。不要求考生去做史学理论文章,不要做一段史实加一段理论的拼盘,更反对把理论观点当标签去找史实对号入座,而是要求把基本的理论观点融入历史分析和历史评论中去。
4.文字表达(能力要求10)
能力要求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与其他文科科目文字表达的要求不一样,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语言准确,这一点和其他科目的要求共性多一点,不过,历史学科要注重这其中的概念表述的准确、史实表述的准确和说明论证表述的准确。其次要求逻辑严谨,这里的逻辑不是指行文作章的结构,而是指所述内容的内在关系。概括来说,它应该是有序的而非罗列的;完整的而非残缺的;主旨明确的而非含混的。
以上对能力要求的4个类别范围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对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便于教学者的理解和命题人的操作,并不是表示在命题中以类区分试题的测试功能。比如&材料处理&就不一定针对材料解析题。事实上,这4个类别构成了能力要求的整体,在试卷中,一种题型或一道题目往往涵盖了两个以上或全部类别的能力要求。从测量的要求上说,题目涵盖能力要求多,总比涵盖少有更好的测试效果。当然,有时一张卷子需要某些题目进行非常单一的能力测试,但这绝不是整张试卷的要求,我们最好不要把能力要求的类别条目和题型对号人座,而需要把能力要求融会贯通起来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题目解答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