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李广 汉印上什么印

西汉梁王刘武为什么要私授李广将军印?是什么时候?就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的将军印“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从梁王刘武这个角度来分析:刘武是汉景帝之母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窦太后总是在汉景帝面前有意无意地流露出让刘武成为汉景帝继承人的意愿,并且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为刘武谋取好处,而一方面汉景帝的立储决心不坚定,还在一次酒宴中酒醉说出了自己死后让刘武即位这样的昏话.这些因素无疑助长了刘武觊觎皇位的野心.刘武的骄横跋扈在日后日益暴露出来,为了笼络更多的人才,加快登基的步伐,他看中了在昌邑之战中战功卓越的李广,希望能通过授将军印这一殊誉来将其收为己用.从李广的角度来说,李广是当时有名的将领,早在汉文帝时期便受到文帝的褒扬,在镇守北部边镇时期屡屡挫败匈奴,威慑北狄,并且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昌邑之战中勇冠三军,夺得对方帅旗(这在古代是很伤敌人士气的举动),立下很大战功,可以说李广是卫青、霍去病之前最为汉皇室依赖的大将之一.所以刘武绝对有充分的理由来拉拢李广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梁王觑觎皇位,自然要多拉拢些人.
梁王乃窦太后的小儿子,是汗初景帝的亲弟弟,景帝架崩后,梁王想取代太子刘彻即汉武帝,自己做皇帝,当时汉朝兵权掌握在老将李广手中,为了获得李广的拥戴,而私授军印,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40年,即太初元年
扫描下载二维码帖子主题:[原创]李广为何未能封侯
共&5057&个阅读者&
工&&分:5427排&&名:0劳动点:5291排&&名:0发帖数:24
军号:1396393 工分:542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原创]李广为何未能封侯
文章提交者:dxz.y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李广为何未能封侯滚滚历史长河,多少英雄豪杰命运沉浮。多少人才能卓绝一生奋斗,然最终凄惨余生,令人叹息。李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生功绩无数却未能封侯。李广出身于名将之后,一生从军,历经文景武三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四十余年。长期守卫汉朝北方边境,多次主动出击匈奴。终其一生功勋显著,多次以少敌多,极大地保障国家边防安全。李广之才亦当世卓绝,其神射之术,箭可透石;其治军之法,亦有独到之处。故李广名声极盛,名闻天下,烛照匈奴。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闻其名不敢近边塞。但也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将军,终生努力,却没能封侯,令后人扼腕叹息。命耶?时耶?李广未能封侯,历史评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个人认为,李广未能封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汉朝的封赏制度是造成李广未能封侯的根本因素。西汉的封赏制度将爵位划为二十等,其中最高的是“候”爵。西汉的封赏依据从表面来看是“论功行赏”,然而,这看似公平的制度中却存在极大的不合理因素。因为,在西汉,在封建专制时期,对“功劳”的解释权在专制帝王手中。所以,封赏只是作为皇帝的统治工具,而无公平性可言。而李广一生的功绩的评定,在于当时得到皇帝手中。但皇帝的决定并不代表公平公正,皇帝也有其个人喜好。在西汉,外戚多被封侯,难道他们有功劳与国家吗?而且,在当时,封赏也变成一种统治手段,常常成为调整政治利益集团斗争的工具。像汉初刘邦为平息众将的怨气,封无功者雍齿为什邡侯,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这样,封侯的标准在于皇帝个人的感情与政治利益的需求。并不能代表实际的功绩。在这种不合理的封赏制度下,李广一生的丰功伟绩变得极其虚弱。而在西汉,侯的爵位是贵族阶层的标准。很多官吏将封侯视为极大的荣誉,李广亦不例外。结果,李广的努力目标成了皇帝驾驭他的工具,李广的功绩只能反衬他凄惨的结局。在人治下的封赏制度,导致李广为一个没有终点的目标而奋斗终身。不合理的封赏制度是扼杀李广封侯的根本原因。李广一生的经历,证明了西汉封赏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次,李广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私自接受了的将军印。可以这样说,接受梁王的将军印,是李广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给他的一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前154年的吴楚七国之乱给李广的仕途带来了机遇。李广以骁骑都尉从太尉周亚夫,在昌邑城下夺取敌方的旗帜,扬名立万。但是他却触犯了皇帝的大忌——接受了诸侯王梁王刘武的将军印。回到长安,李广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在西汉前期,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中央迫于形势又难以作为,只能以防为主。所以,皇帝对于中央官员特别是将领于诸侯王来往极为忌恨。在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谋反事发,深究其事,发现已死的外戚武安侯田坋于有过密来往,咬牙切齿地说:“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可见皇帝与诸侯王的积怨极深。而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同样有位将领灌夫也因勇敢而出名,当他没有和诸侯王来往。回到长安被封为中郎将,李广灌夫皆以力战闻名,而结果不同,原因就在于此。当时的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在立储问题上矛盾重重,积怨极深。李广接受梁孝王将军印,是汉景帝对他防范重重,就这样被卷入了汉朝的宫廷斗争,为他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私自接受梁孝王将军印,直接导致李广受皇帝猜忌。其次皇帝的忌恨与偏心,是使李广未能封侯的决定因素。在专制的封建时代,李广被当权者所排斥,直接导致他仕途上难有发展。李广不被皇帝信任,体现在汉景帝的猜忌与汉武帝的偏心。汉景帝的刻薄是历史上有名的。自李广受梁孝王印后,汉景帝对李广开始疏远。从此之后,李广徙为上谷太守,直接面对匈奴的攻击,从七国之乱(前155年)至去世(前140年)这十五年中,李广历任汉朝北方边境太守,为汉朝北方长城。汉景帝外迁李广十五年,而无丝毫升迁,这是不合常理的。而且在这十五年中,汉景帝将李广处于危险的境地,史书记载李广“匈奴日以合战”“皆以力战”。若不是典属国公孙昆邪向汉景帝哭诉李广的遭遇,才将他一度调离前线,保全了他的生命,或许李广就因此而亡。可见汉景帝的险恶用心。汉武帝的偏心与绝情更是直接逼死了李广。在武帝时期,李广五次出征,数以少敌多,所全身而退,当多次被处罚。前119年,卫青大征匈奴,这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征,这次随大军出征的机会,使李广向汉武帝强争取得的,而且担任部队前锋。但在出征之后,大将军卫青却将李广部调离前锋,并入右路。李广向卫青固争无效之后,他不向大将军辞行,愤然就部。结局是悲惨的,卫青和他的主力获得大功,李广与左将军迷途失期,卫青向李广询问迷途的事,李广为了尊严,自杀而死。卫青为何要将李广调离前部呢?一是汉武帝的告诫“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欲”。二是卫青的朋友公孙敖新失侯,卫青使之为前将军,让他立功。结果,公孙敖封侯,李广自杀。这样,汉武帝的绝情将李广逼上绝路,使他不得不用死来捍卫尊严。最后,李广的性格是造成他未能封侯的内部原因。李广有着美好的品德,敢死好名,奋不顾身,廉洁爱士。面对强敌大的敌军毫不畏惧,与敌展开殊死搏斗;治军带兵,宽缓不可,与士卒平等相处。这些美德正体现了李广的任侠之风。但是,在西汉中期,特别是在文化思想专制日益加强时,这种对统治不利的任侠之风必将遭到扼杀。在这个时代,任侠之风不再流行,要的是向统治阶级低头的奴媚之风。这样,有着鲜明个性,独立人格的李广,自开始就是一场悲剧。当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却将他们的奴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广杀霸陵尉,这是因为他的人格被霸陵尉侮辱,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结果引起的不满。像卫青对苏建的处理,在他职权内的事,可他偏要交给皇帝,以体现出其奴性媚态。向他的弟弟李蔡,才能在中下等,名声远不如李广,却位列三公,担任丞相。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奴才,不是真正的人。李广的任侠之风,被世人所称赞,却受到当权者深深地忌恨。如果不是他战功卓著,或许,等待他的是汉王朝的屠刀。李广未能封侯,是一个性格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李广拥有美好的品德,却因此被时代所不容,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悲剧。难道真的像老子所言“美好者不祥之器也”?李广难封,引发多少叹息与深思。李广未能封侯,是困于封建专制的桎梏,囚于人治独裁的监牢。李广一生,创造无数功绩,却得不到当权者的承认。李广不容于那个专制的时代,被皇帝所排斥、压制,直至他死亡,但他仍默默地奋斗,作无言的抗争。李广未能封侯,是被其专制独裁所一手造就的。李广的遭遇,正是揭露了一个制度的可怕。李广的一生虽未封侯。但他的姓名和功绩与世长存,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但在整个专制时代,人治时代,又有多少人才被制度所扼杀,所埋没。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李将军之谓也”。直至今天,这条小路已成大道,但又有多少李广与准李广们人沿着这条路走向那可怕的终点呢?历史,太沉重,不堪重负,不堪回首。参考书目:《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史记》
[西汉] 司马迁 著
岳麓书社《汉书》[东汉] 班固 著
团结出版社《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秦汉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size=16][/size]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html
延伸阅读:
本帖已赚工分: 2104本帖已赚金币: 0
越千山兮野茫茫
野茫茫兮过大江
过大江兮绝天海
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原创]李广为何未能封侯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14排&&名:0劳动点:213排&&名:0发帖数:98
军号:2276268 工分:21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都错了,楼主兵书看的少了,就像李广同时期的程不识将军就说了,李广虽然身先士卒得士兵爱戴,但是他治军不严,军纪散漫。多次因为军纪散漫应付不了突发事件。这才是李广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史记》提到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 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 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 犯我。”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3排&&名:0劳动点:12排&&名:0发帖数:58 军号:1462798 工分:123
左箭头-小图标
同意21楼。汉武帝很公正,李广一莽夫耳,无论功劳才华,他哪一样比得上卫青。从杀霸陵尉一事来看,霸陵尉是执行公务,而他挟私报复。跟卫青隐瞒李敢刺杀事件一比,人品更是低下。司马迁为李广立传就是为了私交而忽悠后人。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620排&&名:0劳动点:99排&&名:0发帖数:52 军号:219478 工分:5620
左箭头-小图标
李广是生不逢时,遇到了汉景帝、汉武帝这龌龊父子。景帝刻薄,武帝是秦始皇转世,比秦始皇更专横、更刚愎自用。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2045排&&名:0劳动点:-113排&&名:0发帖数:74
军号:76485 工分:1204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就是一历史小白。以李广之才,带个几千人打打先锋还行,真要他当三军统帅,只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李广此人,恃才傲物,喜欢倚老卖老,仗着自己将门世家,根本瞧不起奴隶出身的卫青。卫青让他率偏师迂回匈奴侧翼,李广却对卫青不任命他为先锋大为不满,对卫青的命令敷衍了事,这才有了迷途失期。卫青严格按照军令行事,追究李广失职之罪,正大光明,无可指责。某些小白豪无军事知识,只知道指责卫青无情,实是贻笑大方。楼主先回去好好补补军事常识,查查什么叫军令如山。论才干,卫青远胜李广。如果说初战是运气使然,那此后的河套战役、漠北决战等一系列战役无不显示了卫青惊人的军事才华,这才是真正的名将。李广之流,匹夫之勇尔,只不过靠着司马迁和几个穷酸文人的吹捧被抬上了高位。论品德,卫青更是远胜李广。卫青身居高位,又是皇亲国戚,却始终克己奉公、宽以待人,故而深得三军将士爱戴。反观李广:霸陵尉不过因一小事得罪了李广,就被李广公然借职权谋害,其为人如何,可见一般。最后说说李敢之事。李敢跟他老子一样,胆大妄为,识军法为儿戏。依汉律:在中军帐中殴打三军统帅视同谋反,应诛九族。卫青替李敢瞒下此事,可谓天大恩情。司马迁写《史记》参杂了太多个人感情。只因和李家是世交,就拼命给李广脸上贴金,大家读《史记》时可要擦亮双眼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5898排&&名:0劳动点:11194排&&名:0发帖数:1422 军号:1165944 工分:15898
左箭头-小图标
这个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啊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492排&&名:0劳动点:1381排&&名:0发帖数:1199 军号:1062762 工分:1492
左箭头-小图标
李广难封,史记里有记载,大家好好研究一下吧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45排&&名:0劳动点:544排&&名:0发帖数:157 军号:1173791 工分:545
左箭头-小图标
我认为李广自身的责任也不小,不能光说是制度的问题。象李将军自杀前的最后一次出征,无计划、无目标甚至无队列,任由士兵象赶大集似地在沙漠上来了一个武装大游行,临了,连匈奴人一个兵毛也没看见,又岂不是一将无能,累及三军。我觉得,李广是个守将,不是攻将。在象刘彻大规模主动出击以前,汉军基本上是守势,在别人丢关丧命时,李广即能自保,又能给来犯之敌以杀伤,自然名气就有了。后来的攻势战争中,国家战略已改变,李军头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不败之理吗?就说被俘这一次,好赖还是干了一仗,那也是人家有计划的围歼他,他是盲目挨打,他守在家里,别人送上门来,老李是有人法的,自己送上门去,他就不知怎么打了。我们总在可怜李广,可他手下的兵可更惨了,如果换成你,跟上这样的将领,不炒他鱿鱼才怪呢。汉武大帝的时期,国家的攻击性、扩张性和那种内在张力,在今天的我们应该是十分羡慕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45排&&名:0劳动点:544排&&名:0发帖数:157
军号:1173791 工分:54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我认为李广自身的责任也不小,不能光说是制度的问题。象李将军自杀前的最后一次出征,无计划、无目标甚至无队列,任由士兵象赶大集似地在沙漠上来了一个武装大游行,临了,连匈奴人一个兵毛也没看见,又岂不是一将无能,累及三军。我觉得,李广是个守将,不是攻将。在象刘彻大规模主动出击以前,汉军基本上是守势,在别人丢关丧命时,李广即能自保,又能给来犯之敌以杀伤,自然名气就有了。后来的攻势战争中,国家战略已改变,李军头以不变应万变,还有不败之理吗?就说被俘这一次,好赖还是干了一仗,那也是人家有计划的围歼他,他是盲目挨打,他守在家里,别人送上门来,老李是有人法的,自己送上门去,他就不知怎么打了。我们总在可怜李广,可他手下的兵可更惨了,如果换成你,跟上这样的将领,不炒他鱿鱼才怪呢。汉武大帝的时期,国家的攻击性、扩张性和那种内在张力,在今天的我们应该是十分羡慕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0891排&&名:0劳动点:20660排&&名:0发帖数:8984 军号:906059 工分:20891
左箭头-小图标
英雄自以成败论,李广是点背了点。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489排&&名:0劳动点:488排&&名:0发帖数:140
军号:1404860 工分:48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孤峰玉雪
在第8楼的发言: 李广让俘虏那次
敌我比是多少?
匈奴是调集全部的兵力打李广这一路了 几倍都不止
要不是李广吸引了全部的兵力
卫青能杀到匈奴的老巢?
做人要厚道
被俘虏怎么了?
人家不是杀了卫兵逃了回来?
连刘彻自己也说
李将军是为声名所累(匈奴怕李广 所以集中兵力打他一路)
难道这是错?
根本就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匈奴调集了全部兵力打击李广,根据&史记李广列传&,这场仗只是含糊地记载,"匈奴兵多,破败广,生得广".这个兵多到底是多多少,是比李广的兵多,还是比平时来抢东西的兵多,还是全部匈奴兵?若是匈奴全部兵力,那么公孙敖损失了七千人马,大概是遇到鬼了.既然,这场仗是李广全军覆没,只自己逃回来的,这个兵多是谁说了算的,恐怕还是自己说的吧.他这么含糊地说兵多,兵多多少,谁是指挥者都说不清,难说是不是为他的失败找借口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0209排&&名:0劳动点:12106排&&名:0发帖数:10077 军号:300159 工分:20209
左箭头-小图标
李广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49560排&&名:2359劳动点:245044排&&名:1819发帖数:1318 军号:1294418 头衔:啥都关心 工分:249560
/ 排名:2359
左箭头-小图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中也透着一丝无奈,中国汉民族文化与西方确实大不相同,唯才是举有时只是一句口号而已,李广的军事才能也只停留在战术阶段,至于战略方面,我看一般,也有可能是没给她机会,使他施展不出来,不管什么原因,按照我们民族的惯性思维,李广不可能被大用,刘彻是这样,换作别的皇帝也可能这样。历史,太沉重,不堪重负,不堪回首。楼主这句话我同意,说的精辟。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1303排&&名:0劳动点:11247排&&名:0发帖数:1043 军号:1030221 工分:11303
左箭头-小图标
客观、全面的一篇好文章。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638排&&名:0劳动点:3507排&&名:0发帖数:2000 军号:510420 工分:3638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孤峰玉雪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列兵到上将
在第7楼的发言:刘彻不是白痴.他知道有些人要不断得给他东西吃他才有力气杀人.而有一些人那是要饿他,他才有欲望去杀人的.李死后不是封了他儿子当侯了吗!
广有三子
淑 敢
你说封候的是李敢吧?
李敢封候 跟他老爹没啥关系
李敢跟的是霍去病 是霍手下的8校卫之一 立了军功所以才可以封候
后来李敢不也让霍去病给杀了?
不就是因为招惹了卫青 给卫青打伤了吧?
我都纳闷了
人家卫青都不说啥 还隐瞒了
你个霍去病那来的那么脾气?就把李敢杀了?
好歹人家也还是你手下啊
这么狠
就这点我不蛮不舒服的
因为卫青是去病的舅舅。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638排&&名:0劳动点:3507排&&名:0发帖数:2000 军号:510420 工分:3638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082排&&名:0劳动点:408排&&名:0发帖数:116 军号:254077 工分:5082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列兵到上将
在第7楼的发言:刘彻不是白痴.他知道有些人要不断得给他东西吃他才有力气杀人.而有一些人那是要饿他,他才有欲望去杀人的.李死后不是封了他儿子当侯了吗!广有三子
淑 敢你说封候的是李敢吧?李敢封候 跟他老爹没啥关系李敢跟的是霍去病 是霍手下的8校卫之一 立了军功所以才可以封候后来李敢不也让霍去病给杀了?不就是因为招惹了卫青 给卫青打伤了吧?我都纳闷了
人家卫青都不说啥 还隐瞒了你个霍去病那来的那么脾气?就把李敢杀了?好歹人家也还是你手下啊
这么狠就这点我不蛮不舒服的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082排&&名:0劳动点:408排&&名:0发帖数:116 军号:254077 工分:5082
左箭头-小图标
李广让俘虏那次
敌我比是多少?匈奴是调集全部的兵力打李广这一路了 几倍都不止要不是李广吸引了全部的兵力
卫青能杀到匈奴的老巢?做人要厚道被俘虏怎么了?人家不是杀了卫兵逃了回来?连刘彻自己也说
李将军是为声名所累(匈奴怕李广 所以集中兵力打他一路)难道这是错?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363排&&名:0劳动点:347排&&名:0发帖数:256 军号:1394136 工分:363
左箭头-小图标
刘彻不是白痴.他知道有些人要不断得给他东西吃他才有力气杀人.而有一些人那是要饿他,他才有欲望去杀人的.李死后不是封了他儿子当侯了吗!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4445排&&名:0劳动点:10834排&&名:0发帖数:509 军号:1224433 工分:14445
左箭头-小图标
主要是朝里无人非皇亲,李广是甘肃静宁县人.当你有机会喝到[李广家酒]的时候别忘了泼洒一杯,因为这是他家乡的酒.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985排&&名:0劳动点:984排&&名:0发帖数:412 军号:1139180 工分:985
左箭头-小图标
飞将军命不好!只能这么说了!哎!运气也是人的一种特殊能力,有人资质普通,偏偏运气极佳一战拜将,再战封侯!显然李广运气欠佳!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14205排&&名:0劳动点:13690排&&名:0发帖数:2374 军号:1382440 工分:14205
左箭头-小图标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2218排&&名:0劳动点:2177排&&名:0发帖数:886 军号:1376026 头衔:揭发坏人坏事模范 工分:2218
左箭头-小图标
武将就怕权势太大了。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工&&分:5996排&&名:0劳动点:5995排&&名:0发帖数:292 军号:653852 工分:5996
左箭头-小图标
李广曾被匈奴俘虏过一次,虽然跑出来了,但是当时也算是一种劣迹,皇上不喜欢有这样前科的将军。
顶一下(<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4条记录]&分页:
&对[原创]李广为何未能封侯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程不识与李广治军有什么不同_百度知道
程不识与李广治军有什么不同
我有更好的答案
李广总的来说,是一个有勇有谋,箭法超群,武功盖世的人,但他也是一位有怨报怨的人,不过,他时运不佳,屡次带兵征讨匈奴都没真正胜利过,因此不被皇帝看中,不能封侯。以下是你所说的李广巧计退兵的故事: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程不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打印机连接不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