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人类为什么会人类的发明创造造这么高级的文明?会人类的发明创造造手机电脑这么先进的工具

习近平在2014国际工程科技大会演讲:工程科技为人类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字:&工程习近平国际工程科技大会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工程科技创新人类文明进步不竭动力杭州湾跨海大桥袁隆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观察者头条头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日(3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希望中外工程科技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开始前,习近平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秘书长萨尔曼等与会外方代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出席上述活动。
本次大会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和中国工程院理事会于6月2日至3日在京联合举办,大会主题为&工程科技与人类未来&。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成员的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等1500多人与会。
以下是习近平演讲全文:
习近平出席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演讲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个美好的时节,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世界工程科技界和中国工程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我很高兴有机会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工程科技专家学者见面,也很愿意聆听大家对工程科技发展、人类社会未来的高见。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向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温故而知新。回顾人类文明历史,人类生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历史证明,工程科技创新驱动着历史车轮飞速旋转,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推动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游牧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化时代。
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工程科技成果。古代工程科技创造的许多成果至今仍存在着,见证着人类文明编年史。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古罗马斗兽场、印第安人太阳神庙、柬埔寨吴哥窟、印度泰姬陵等古代建筑奇迹,如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大技术创造和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重大工程,都是当时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志,都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世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意义。
<font color="#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位于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悬索桥视察
湖南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悬索桥
近代以来,工程科技更直接地把科学发现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同技术革命密不可分。18世纪,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产业革命,导致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使人类进入了机械化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电机和化工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航空航天时代,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水平,缩小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再次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大飞跃。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工程科技创新驱动功不可没。&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高速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农业科技、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工程科技发展,大幅度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时至今日,人类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打上了工程科技的印记。从铁路横贯、大桥飞架、堤坝高筑、汽车奔驰、飞机穿梭、飞船遨游、巨舰破浪、通信畅通,到成千上万的各种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电视、电话,再到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空调、吸尘器等家用电器,工程科技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空前便利。
进入本世纪以来,工程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愈益突出。我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亲历了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修建。这一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可以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font color="#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参加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仪式
杭州湾跨海大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最持久的力量。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实现梦想、应对挑战、创造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面向未来,世界现代化人口将快速增长,如果大家依照现存资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话,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可宝贵的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切,对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新的使命。
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袁隆平院士的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中国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中国解决13亿多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与出席报告会的袁隆平握手
当今世界,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远远超出预测,人类创新潜能也远远超出想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任何一个领域的重大工程科技突破,都可能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发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生物学相关技术将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拓展生产和发展空间,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质量。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能源技术发展将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主要途径。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是工程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员要切实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休戚与共,中国人民的梦想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紧相连。
现在,各国都在深入思考今后的发展前景。中国已经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发展增添新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我们将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将承担负责任大国的使命,通过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蓬勃发展的中国,造福中国人民,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font color="#月2日的会议现场,各国专家代表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等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的外方代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工程科技的灵魂在于开放,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提高工程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各国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普遍共识和重要手段,共享工程科技成果是推动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工程科技合作,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推动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工程科技人才交流,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计划等一大批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前沿的重大科技工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科技进步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前不久,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访问,同博科娃女士谈到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推动国与国、人与人增进理解、加强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科技国际合作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是国际工程科技界最重要的学术组织,在促进工程技术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各国工程科技进步。中国工程院同各国开展了十分活跃的工程科技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座各国代表和各位院士专家学者,是国际工程科技界的领军人才,是工程科技传播的使者、人才交流的纽带,你们为中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心血、作出了贡献,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深化工程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创造未来。我们将加强政府间工程科技战略合作,以更开放的胸怀支持工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将加强半官方及民间工程科技合作,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科技学术组织、企业、城市、科学家个人的交流。我们将加强重大科技工程合作,继续参加或牵头开展对未来发展、人类健康、应对气候变化等更有利的国际大科技合作工程。我们将加强工程科技信息交流,同世界各国和国际性组织共同建立大型工程科技数据库、网络系统和虚拟研究中心等,促进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我们将加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聚集一流学者的重要平台,联合培养拔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工程科技是人类实现梦想的翅膀,承载着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够让明天充满希望、让未来更加辉煌。希望中外工程科技专家学者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新华网等
责任编辑:隆洋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8212;&#8212;-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 人类最伟大的一项发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
&&& 计算机这个光怪陆离的怪物,从当初单纯地运算数字,拓展到现在无所不能的地步,是迄今人类历史中所发明的一切工具和机器设备中最神奇,最伟大,影响远景最深远的一项发明创造。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创造出来的互联网时代,简直象似把人类送入到另一个星球的高级文明之中。如果中国过去还有什么古代发明、现代成就,还可以自夸自说一气的话,站在互联网的计算机面前,我们真要羞愧我们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对人类究竟贡献过什么奇迹?
&&& 但是查询有关计算机发展历史,仍有国人把中国发明的珠算盘也列入计算机发展史中,还说这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曾经写过光辉的一页。谁都在4、5岁学算术时,大人都拿出小棍棒和石子模拟一番数字的概念,中国发明的珠算盘也就是这种简单的原理创造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计算机的原理毫不相干。
&&& 尽管其他现代发明创造的所有东西,其原理和思维方法都与中国毫不相干,但是国人膨胀的虚荣心,每次非要找出理由拼凑出一点东西写进去,以此证明这些发明创造都和中国有关,或者都是中国领先知道多少多少年之类的说法,由此意淫&颗空洞虚夸的&中国心&,他们自作自画地也不想一想,世界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没有哪一个国家会照着夜郎自大的中国人的说法去编印历史。否则这100多年里,包括周边国家,谁还敢小看中国,招惹和欺负中国?
&&& 计算机完全是欧洲人也包括后来独立的美国人,用了近400年历史才得以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项伟大发明,他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努力。述说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非常乏味,这只能说明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影子而已,因此我只能扼要地罗列其中的一些内容。
&&& 计算机的先驱是从一种加法机的原理开始的。第一台加法机是1642年由法国科学家、数学家兼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设计的。他是为了帮助做收税员的父亲而设计的。这个装置使用了一系列有10个齿的轮子,每个齿代表从0到9的一个数字。轮子互相连接,从而通过按照正确的齿数向前移动轮子,就可以将数字彼此相加,这是第一部机械加法器。在17世纪70年代,德国哲学家兼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对这台机器进行了改良,设计了一台也能做乘法的机器。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人从不使用古老的中国珠算盘的原因。
&&& 1666年,在英国Samuel Morland发明了一部可以计算加数及减数的机械计数机。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制造了一部踏式圆柱形转轮的计数机,这部计算器可以把重复的数字相乘,并自动地加入加数器里。1694年,德国数学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加法机改良,制造了一部可以计算乘数的机器,它仍然是用齿轮及刻度盘操作。1773年,Philipp-Matthaus 制造及卖出了少量精确至12位的计算机器。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发明了一部与Leibniz相似的乘法计算器。1786年,J.H.Mueller 设计了一部差分机,可惜没有拨款去制造。1801年,法国发明家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在设计自动织机时,用连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编织的样式,即使用了穿孔的薄木板来控制复杂图案的编织。
&&& 1847年,计算机先驱、英国数学家兼发明家查尔斯&巴比奇,开始设计机械式差分机。差分机,具有现代数字计算机的许多原理,他构想出旨在处理复杂数学题的若干机器。总体设计耗时尽2年,这台机器可以完成31位精度的运算并将结果打印到纸上,因此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而分析机是巴比奇的设计之一,它具有现代计算机的许多特征。它有一个以一叠穿孔卡片的形式存在的输入流、一个储存数据的&仓库&、一个进行算术运算的&工厂&和一个产生永久纪录的打印机。但由于设计过于复杂且改动过于频繁,巴比奇直到去世也没有把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以后人们才把巴比奇的差分机造出来,这台机器有8000个零件,重5吨,目前放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供人参观。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巴比奇及其合伙人数学家奥古斯塔&埃达&拜伦,都是现代数字计算机的真正先驱。
&&& 1847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发表了著作《Th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Logic》,阐述了正式的逻辑学公理,建立了布尔代数(也称逻辑代数)。他的逻辑理论建立在两个逻辑值0、1和三个运算符与、或、非的基础上,这种简化的二值逻辑为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开关逻辑元件和逻辑电路的设计铺平了道路,并最终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数学基础。1854年,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讲述符号及逻辑理由,它后来成为计算机设计的基本概念。
&&&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辞去在银行文员的工作,并专注于加数器的发明。1889年,美国统计学家赫尔曼&何勒里斯的电动制表机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想出了使用类似雅卡尔的木板那样的穿孔卡片来处理数据。通过使用一种将穿孔卡片从电触点上移过的系统,并被用于 1890 中的人口调查。这台机器使本来需要十年时间才能得到的人口调查结果,在短短六星期内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计算器被发明。1896年,美国人赫尔曼&何勒里斯,开发的机械制表立足于穿孔卡片制表数据统计。他根据织布机的原理,利用卡片穿孔,开发了卡片制表系统,这一系统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起初赫尔曼&何勒里斯发明这一系统是为了统计死亡率。后来这种制表系统渐渐普及开来,在1890年度的人口普查中,被用来计算美国人口。他成立了制表机器公司,是IBM公司的创始人。
&&& &&模拟计算机是在19世纪末期开始制造的。早期型号是靠转动的轴和齿轮来进行计算的。用任何其他方法都难以解答的方程,可以用这样的机器来求其近似数值。开尔文勋爵制造了一台机械潮汐预报器,这实际上就是一台专用模拟计算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械模拟计算系统以及后来的电动模拟计算系统,被用作潜艇上的鱼雷航线预测器和飞机上的轰炸瞄准具的控制器。人们还设计了另一个系统,用于预测密西西比河流域春天的洪水。1939年11月,美国人约翰&阿塔纳索夫和克利福德&贝里在艾奥瓦州立学院制造第一部用真空管计算的机器。这台原型机和后来的研究工作都是悄悄完成的。这是一部16位加数器。&&.
&&& 所谓现代计算机是指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来代替陈旧落后的机械或继电器技术。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图灵,以及美籍匈牙利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那时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只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图灵的贡献主要是:建立了图灵机的理论模型,发展了可计算性理论;提出了定义机器智能的图灵测试。冯&诺依曼的贡献主要是:确立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即冯&诺依曼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伦敦北面的布莱切利公园为工作地点的一组科学家和数学家,制造了最早的全电子数字计算机之一:&巨人&。到1943年12月,这个包含了1500个真空管的&巨人&开始运转了。它被以艾伦&图灵为首的小组用于破译德国用恩尼格码加密的无线电报,他们的尝试大部分是成功的。
1946年2月,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埃尼阿克&(英文缩写词是ENIAC,中文意思是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主要发明人是电气工程师普雷斯波&埃克特和物理学家约翰&莫奇勒博士。这台计算机共服役9年。它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减运算。它使用了18000只电子管,10000只电容,7000只电阻,体积3000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量30吨,耗电140~150千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ENIAC计算机被授予了专利。但是,数十年后的1973年,当该机被揭露吸收了在阿塔纳索夫―贝里计算机中首次使用的原理后,这项专利就被废除了。
&&& 现代计算机的划代原则主要是依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器件不同来划分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发展历史。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纳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到了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1971年,Intel公司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起,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片微处理器Intel&4004,由它装配了第一台微机MCS4,从此揭开了微型计算机大发展的序幕。30多年来,微处理器的性能和集成度几乎每18个月增加一倍,而价格却下降一半。
&&&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制成第一台手提式微电脑。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1982年,微电脑开始普及,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1984年,日本计算机产业着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1984年,DNS域名服务器发布,互连网上有1000多台主机运行。1985年11月,Microsoft 发布Windows操作界面,但需要DOS的支持,类似苹果机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苹果控告。1985年12月,发布MS-DOS 3.2,这是第一个支持3.5英寸磁盘的系统。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时方可支持1.44兆。1988,光计算机投入开发。由于光子比电子速度快,光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高达一万亿次。它的存贮量是现代计算机的几万倍,还可以对语言、图形和手势进行识别与合成。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 日,微软发布Windows 3.0。兼容MS-DOS模式。1998年2月,Intel发布333 MHz Pentium II处理器。采用0.25微米技术,提高速度,减少发热量。日, Microsoft发布Windows &98操作系统。日,AMD公司推出了采用全新架构,名为Athlon的处理器,并且在CPU频率上第一次超越了Intel公司,从此拉开了精彩激烈的世纪末处理器主频速度大战。2007年 Intel IDF 大会推出震惊世界的2万亿次80核CPU。
&&& 不论何种计算机,它们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可靠的计算机硬件如同一个人的强壮体魄,有效的软件如同一个人的聪颖思维。(一)、硬件&&计算机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子线路和物理设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I/O设备)及总线等。个人电脑(PC)的主要结构分:1、主机部分:主板、CPU(中央处理器)、主要储存器(内存)、扩充卡(显示卡、声卡、网卡等有些主板可以整合在&些)、电源供应器、光驱、硬盘,2、外设部分: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摄像头、调制解调器或路由器等等。
&&& (二)、软件&&对能使计算机硬件系统顺利和有效工作的程序集合的总称。程序总是要通过某种物理介质来存储和表示的,它们是磁盘、磁带、程序纸、穿孔卡等,但软件并不是指这些物理介质,而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程序本身。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是负责对整个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调度、监视和服务。应用软件是指各个不同领域的用户为各自的需要而开发的各种应用程序。
下面再介绍一下互联网的创造历史。
&&&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稱网际网路,或音译为因特网、英特网,是网路与网路之間所串连成的庞大网路,這些网路以一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輯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並不等同万维网(World Wide Web),万维网只是一建基於超文本相互链接而成的全球性系統,且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
&&& 1960年,美国国防部国防前沿研究项目署(ARPA)出于冷战考虑建立的ARPA网引发了技术进步并使其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中心。1973年ARPA网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1974年ARPA的鲍勃&凯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日,ARPA网将其网络核心协议由NCP改变为TCP/IP协议。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大学之间互联的骨干网络NSFnet,这是互联网历史上重要的一步。在1994年,NSFnet转为商业运营。1995年随着网络开放予商业,互联网中成功接入的比较重要的其他网络包括Usenet、Bitnet和多种商用X.25网络。
&&& 国际互联网Internet 60年代就诞生了,为什么没有迅速流传开来呢?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联接到Internet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网络的权限也很分明,而且网上内容的表现形式极端单调枯燥。一个出生于伦敦书香门第的人:蒂姆&伯纳斯&李,当时尚在牛津大学学习,他曾经试图找出一种能像人脑一样通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的程序。即编制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g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这也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浏览器之一了。1989年3 月,蒂姆向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建议采用超文本技术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在系统建成后,将可能扩展到全世界。
&&& 当时是超文本技术刚刚出现的时期,国际间的超文本学术会议频频举行,每次都有大量论文涌现。但是,除了蒂姆,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将超文本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中来。终于在1989年的夏天,蒂姆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查询,但它却实实在在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编辑器。1989年12月,蒂姆为他的发明正式定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1991年5月WWW在 Internet上首次露面,从此揭开了Internet的新纪元,从此我们也开始了网上的冲浪。
&&& Web通过一种超文本方式,把网络上不同计算机内的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从一台Web服务器转到另一台Web服务器上检索信息。Web服务器能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甚至在软件支持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布音频和视频信息。此外,Internet的许多其它功 能,如E-mail、Telnet、FTP、WAIS 等都有可通过Web实现。美国著名的信息专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教授认为:1989年是Internet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的确WWW技术给Internet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Web浏览的方式给了互联网靓丽的青春。从此整个网络才以向公众开放。
&&& Web技术是最常用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用户向服务器提交请求并获得网页页面的技术总称。这一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俗称Web1.0和Web2.0。第一阶段多是属于一些静态应用,例如获取HTML页面,或者与服务进行简单的交互,比如用户登录,查询数据库,提交数据等(这些应用也被称为Web1.5)。第二阶段更强调用户与网络服务器之间的互动性,甚至于网络应用程序。事实上,Web2.0并不是一个技术标准,它可能使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也可能使用最新的技术,但必须彰显互动概念。
&&& 是不是蒂姆没有看到WWW的价值呢?不是的。其实早在1992年,也就是著名的网景公司的马克&安德森发明的浏览器尚未问市之前,蒂姆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的律师咨询,考虑开放&网软&公司(Websoft)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但他最后放弃了这个决定。因为蒂姆当时预见到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为了他所钟爱的WWW事业,他决定在WWW的百家争鸣中扮演一个技术直辖市的角色,而不是角逐财富的商人。
&&& 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正如蒂姆所预见的,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争,被称为环球第一商战,快速膨胀的网络已有瘫痪之虞。为此在1994年,蒂姆创建了非赢利性的环球国际集团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邀集Microsoft、 Netscape、 Sun、Apple、IBM 等共155家互联网上的著名公司,致力达到WWW技术标准化的协议,并进一步推动Web技术的发展。蒂姆坚持,W3C最基本的任务是维护互联网的对敌性,让它保有最起码的秩序。   他反复重申建构Web技术的初衷是籍由WWW作为创意和效率的工具,提供使用者更好的共事与资讯获取交流环境,但当前WWW的增长象&缓慢地深层爆炸&般的(蒂姆语)进军商业领域,欲局限人际关系沟通的后果是作为创始者始料未及和十分遗憾的一点。总部设在美国麻省理工(MIT)的W3C现已有40余名工作人员,分工为若干研究开发小组,任务就是力图引导网络革命的发展方向,蒂姆风趣地把它称之为一项&如驾驶着大雪橇从山顶上以加速度向下滑的惊险工作&。   当1996年底美国《研究和发展杂志》授予蒂姆Scientist of the Year(年度科学家)称号时,蒂姆&伯纳斯-李认为WWW开启信息时代新纪元,不过是&偶然的因缘&&水到渠成而已&。他也不后悔没有自组网络软件公司,这对他来说,只是&取与舍&,并非&得与失&。回顾过去,蒂姆----这位满怀浪漫理想主义的科学确家,以谦和的语气说:&Web倒是可以给梦想者一个启示--你能够拥有梦想,而且梦想能够实现。&的确,Web是蒂姆在紫丁香和实验室之间的梦想,而伟大的国际互联网正是由无数象蒂姆&伯纳斯-李这样的先驱们的无私耕耘下成长起来的。
&&& 最初,互联网代表那些使用IP协定架设而成的网络,而今天,它则用来泛指各种类型的网络,不再局限于IP网络。一个互联网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而互联网专指美国的前身为ARPA网、使用IP协定将各种实体网络连结成此单一逻辑网络。有关互联网的协议可以分为3层:
&&& 最底层的是IP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
&&& 第二层的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报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
&&& 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其中包括: DNS:域名服务;FTP:服务使用的是文件传输协议;HTTP:所有的Web页面服务都是使用的超级文本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陆等。
&&& 同样,这个全球性的网络也需要有一个机构来制定所有主机都必须遵守的交往规则(协议),否则就不可能建立起全球所有不同的电脑、不同的操作系统都能够通用的互联网。由于互联网服务托管商数量的增加,1983年11月,计算机科学家开发了域名系统(DNS),并推荐使用的地址系统。小说家威廉&吉普森(William Gibson)使用了&虚拟空间&(cyberspace)和&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等术语,并开创了计算机科幻小说的新类型。1984年,互联网使用了新制定的域名系统,如目前已为网民熟知的.gov、.mil、.edu、.org、.net和.com等域名。
&&&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必须要有某种方式来确定联入其中的每一台主机。在互联网上绝对不能出现类似两个人同名的现象。这样,就要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为每一台主机确定名字,由此确定这台主机在互联网上的&地址&。然而,这仅仅是&命名权&,这种确定地址的权力并不意味着控制的权力。负责命名的机构除了命名之外,并不能做更多的事情。日,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在美国成立,主要管理互联网的域名和IP地址分配。
&&& 网络连接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是用户与互联网间连接方式和结构的总称。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Mbps甚至100M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根据接入后数据传输的速度,Internet的接入方式可分为宽带接入和窄频接入。
&&& 常见民用宽带接入:ADSL(非对称数字专线)接入,接入带宽上行速率(最高640Kbps)和下行速率(最高8Mbps)。有线电视上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接入带宽 3-34Mbps。光纤接入,接入带宽10-100-1000Mbps。无线(使用IEEE 802.11协议或使用3G技术)宽带接入,1.5Mbps-540Mbps。常见民用窄频接入:电话拨号接入,接入带宽9600-56Kbps(V.92标准)。窄频ISDN接入,接入带宽64/128Kbps。GPRS手机上网,接入带宽最大53Kbps。UMTS手机上网,384Kbps。CDMA手机上网:(2G) cdmaOne,150Kbps。
&&& 互联网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人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而又有成千上万的人自愿地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蚂蚁般地辛勤工作,构造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并允许他人去共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互联网反映了人类所共赏的无私精神,互联网也使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和平共处。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任何人,无论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他(她)都可以参加,互联网永远不会关闭。而且,无论你是谁,你永远是受欢迎的。
&&& 在互联网中,电子邮件始终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最受重视的一项功能。由于电子邮件的出现,人与人的交流更加方便,更加普遍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广义的、宽泛的、公开的、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传媒,互联网通过大量的、每天至少有几千人乃至几十万人访问的网站,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可以比任何一种方式都更快、更经济、更直观、更有效地把一个思想或信息传播开来。而互联网的出现,电子邮件和环球网的使用,正好为人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 你不会由于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穿戴、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被排挤在外。在当今的世界里,唯一没有国界、没有歧视、没有政治的生活圈属于互联网。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全世界任何人,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年龄、贫富,互相传送经验与知识,发表意见和见解。互联网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正在对人类社会的文明悄悄地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正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导致了一场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将会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上网人数达到2.98亿人,宽带上网人数为2.7亿人,手机上网人数有11760万。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22.6%。目前仍只有不到1/4的中国居民是网民。目前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冰岛85.4%、新西兰(76.3%)、瑞典74.9%、丹麦69.4%、香港69.2%。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68.4%。(2008年统计数)
&&& 对中国人大多数民意的影响力来说,互联网还处于处女阶段,互联网远不如电视的影响力大,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还生活在电视机时代,而非计算机网络时代。在中国,使用计算机网络大多数集中在80、90后的年青人身上,而这一代人兴趣最大的是娱乐游戏,关心最多的是赚钱与商业,而非政治方面。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的不同声音对政府和国家的影响力是有限的。网络来的消息就好比过去七、八十年代的小道消息,没有权威性,人们对它将信将疑,甚至于可以完全不与理睬。
&&& 另一方面是官方对网络内容审查制度。网络内容审查是一种对网络承载的内容进行审查,并对部分内容进行过滤、删除、关闭等行为,内容审查通常伴随对相关人员与组织的行政处理。网络审查主要针对危害国家安全、侵犯版权与个人隐私、通过网络进行违法活动以及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宣传和教唆等行为。许多国家都有相关立法,并且在政府设有相关部门进行监控和管理,只不过在中国更严格些。公安部门、国安部门及新闻宣传等部门联合承担相关行政权责,并辅以防火长城等技术手段对网络活动进行严密监控。然而对网络内容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言论的自由,在何种程度上、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网络审查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模仿生物发明创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