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椎体 良性病变是什么意思怎么医

探讨椎体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椎体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分析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椎体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进行X线摄影、CT、MR和临床诊断分析。&结果&椎体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进行X线摄影、CT、MR等影像改变各有特异性。结论&&椎体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患者影像学改变要和临床分析相结合,诊断符合率才最准确。
关键词&&椎体肿瘤&&肿瘤样病变&&CT&&MRI
椎体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仅占全身骨肿瘤的6.76%[1],正确的定位和诊断对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对几种常见脊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对常见脊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肿瘤又称新生物(Neoplasms),字面解释为新生瘤(New&growth)。脊柱新生物又分原发和继发两种。原发肿瘤(Primary&tumors)来源于椎骨的骨性成分,并不多见。原发肿瘤又可为良性(Benign)和恶性(Malignant)两类。良性骨肿瘤侵袭并破坏正常骨组织,但并不累及其它组织。恶性骨肿瘤不仅对椎骨有侵袭破坏作用,还可累及其它组织。&
椎体继发肿瘤(Secondary&tumors)来源于体内其它脏器肿瘤的脊柱转移。
依据椎体受累的节段(颈、胸、腰、骶椎)、病灶在椎骨的部位及肿瘤细胞的来源,又可将椎体肿瘤进一步分类。虽然某一特定肿瘤可发生于脊柱的任何区域,但每一种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另外,作为一种普遍的规律,侵及椎骨前部结构者多为良性。
多数脊柱肿瘤病人因背痛而就诊,疼痛常发生于夜间且休息不能缓解。良、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在程度上无分别。&
动脉瘤样骨囊肿:此病并非真正的肿瘤,为一种含血性囊肿,因患骨外形类似动脉瘤的囊状膨胀,故定名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cyst&简称ABC)然而,由于其表现及X线所见与肿瘤极为相似,以至于临床上对其评估及治疗与肿瘤相近。ABC多见于10-20岁年龄段的病人,虽然并不局限脊柱的某一特定区域,ABC最常见于腰椎的后部结构。它可延伸至几个椎骨水平。女性发病率略高。脊柱发病时可诉疼痛及僵直;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神经症状。X线及CT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性膨胀性改变,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单房性病变在CT显示囊性膨胀性病灶比平片更为清晰。CT除可见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外,常能在囊性病灶内见到特征性液-液平面[2]。多房性病变突破骨皮质向软组织生长,形成周边有壳状新生骨包绕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膨胀分叶状单房或多房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脊椎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症状多数轻微,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软组织肿胀,全身症状较少,但病变的自愈性和此起彼伏等特点却具有诊断特征。X线;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破坏区均超过椎体1/3以上,椎弓等附件均可遭到破坏,亦可累及邻近椎体,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变窄或消失。CT表现: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边缘不规则,破坏区内残存小碎骨片,椎弓根等附件破坏,椎旁可见软组织肿块。MRI:椎体骨质破坏,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性强化。国内多数文献报道脊椎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呈囊性和溶骨性破坏,囊性破坏多起于椎体中心,破坏边缘常有硬化;溶骨性破坏可见椎体压缩塌陷或呈扁平椎改变,并易累及椎弓形成软组织肿块,椎间隙正常或略变窄[3]。
巨细胞瘤(GCT):&巨细胞瘤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肿瘤。它主要见于骶骨,亦可侵及椎体。女性&GCT&发病率高于男性。大部分就诊病人介于&30&~&40&岁之间。病人常因突发的局部疼痛而就诊。最常见的症状为肿瘤部位的疼痛及肿胀,病变早期不甚明显,随着病变发展而加重,疼痛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的特点.肠道及膀胱的功能障碍则可能与肿瘤压迫神经有关。影像学表现:X线及CT表现为椎体偏心性的溶骨性边界清晰破坏区,边缘可有硬化,可累及附件,也可跨越椎间盘累及邻近椎体。病灶穿破骨皮质侵犯软组织形成肿块。MRI检查病灶呈膨胀性改变,多房或单房结构,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
血管瘤:脊柱血管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妇女,易发生于胸椎中部(胸3~胸8)。多为单发,但偶可累及两个或更多椎体。主要侵犯椎体,偶可波及附件。发生在颈椎或腰椎的血管瘤常无何症状,但发生于胸椎者则常因椎体扩张、椎弓受累、向硬膜下间隙出血及病理性挤压性骨折等造成脊髓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脊柱血管瘤X线上椎体多呈栅栏状、网眼状改变。CT病变区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其内可见放射状骨针或皂泡状骨性间隔,骨壳多不完整,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CT值可达100Hu以上。MRI: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短T1长T2信号,也可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其内可见栅栏状、皂泡状或放射针状低信号间隔,具有特征性。
骨母细胞瘤:起于成骨性结缔组织,具有成骨性,与骨样骨瘤的病理特点相似,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脊柱(44%)。典型放射学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厚薄不一的硬化缘和不同程度的钙化及骨化。发生于脊柱者病变多位于棘突、椎弓和横突,椎体病变多由附件病变蔓延所致。CT对脊柱病变的显示优于平片,可清楚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边缘、内部结构及与硬膜囊的关系。MRI上,本病与骨样骨瘤的信号特点相似。无钙化的病灶,T1WI上为中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病灶钙化或骨化后,均呈低信号。
脊索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轻微,常在肿瘤累及多个椎体或肿块较大后才被发现。疼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也可能是唯一的症状,系因肿瘤侵犯或压迫邻近组织或器官而引起。X线:脊椎脊索瘤可侵蚀椎体或椎弓而造成骨破坏,椎体变形,可侵蚀数个相邻的椎体及椎间隙。骶尾部脊索瘤的X线表现很典型,尤其在侧位相上可看到明显的骨膨胀性缺损,同时可看到边缘锐利的与骶骨相重合或与骶骨相邻近的软组织肿物,肿物内可能有骨质残存或不规则钙化。MRI:T1WI像上呈低信号,在T2WI像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像上呈高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匀。肿瘤内合并钙化,钙化灶与各个序列上呈等或低信号。当肿瘤内合并出血时,表现为不均匀的短T1长T2信号,如果合并坏死和囊变,则肿瘤内可见更长T1、T2信号。增强扫描,脊索瘤常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斑点状、斑片状等低信号,少数病例呈明显均匀强化[4]。
骨髓瘤:疼痛为主要症状。初期,为间歇性疼痛,以后逐渐加重,变为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疼痛。位于表浅部位的病灶可显出肿块。脊柱骨髓瘤X线、CT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及骨小梁变纤细甚至完全消失,只剩下皮质的包壳。脊椎以下部胸椎及腰椎最易受累。受累椎体常被压缩呈楔状或双凹变形,表现边缘锐利的小圆形低密度区,边缘很少硬化,有时伴有大块溶骨性破坏,有时又可表现为骨小梁成分减少并夹杂有低密度骨质缺损,附件可同时累及。其邻近的椎间隙无何变化,有时可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但不超过邻近椎间盘向上下扩张。&MRI:大多数为长T1、长T2信号,病变显示多而敏感,MRI对浆细胞取代骨髓区特别敏感,并可与骨质疏松鉴别。
脊柱转移瘤:常因病理性骨折而被发现,可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不定时疼痛。疼痛在初期多呈间歇性,随着病情发展变为持续性。晚期则疼痛剧烈。脊柱转移瘤最常见的来源最常见的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的骨转移。转移性骨肿瘤的X线所见一般可分为溶骨性、成骨性及混合性三种。由于在骨发生破坏后,X线平片才能检出,故多在中晚期才能作出诊断。核素、CT随较X线敏感,但也要到骨破坏发生后才能显示。脊柱转移瘤X线及CT表现:溶骨性转移灶早期表现为一个或数个脊柱的局限性或普遍性骨质疏松,随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椎体破坏和塌陷,但椎间隙多保持正常,溶骨破坏常累及附件,并形成椎旁局限性膨出的软组织肿块。成骨性转移灶显示椎体呈斑点状或棉球状密度增高,有时亦呈象牙样改变,即所谓&象牙椎&。混合性转移病灶兼有两种表现。MRI对转移性骨肿瘤的检出具有高度敏感性,无假阳性。MRI诊断骨转移瘤的依据是骨髓内脂肪受浸润,脂肪信号为肿瘤信号所代替,所以它可以较早地显示骨转移。大多数转移性骨肿瘤在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MRI对转移性骨肿瘤的优点在于能检出X线、核素、CT不易检出的病变,并能勾划出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及是否侵犯邻近组织,为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及预后估价提供可靠信息。但缺乏特异性,在单发病灶时,需与其它恶性肿瘤或感染相鉴别。
椎体肿瘤的正确定位和诊断对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脊柱良性肿瘤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为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肿瘤样病变以嗜酸性肉芽肿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为多见。
脊柱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表现各有独自的特点,较具特征性。X线平片是基本的检查方法,能发现绝大多数椎体的肿瘤。但由于脊柱的结构较复杂,其结构在X线平片上相互重叠,尤其是位于附件及下颈椎、上胸椎区的肿瘤极易遗漏。而CT的横断面成像避免了平片结构重叠的缺点,且密度分辨率又高,能发现X线平片不易发现的细微病变。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尤其对骨髓更敏感,能根据骨髓信号改变发现早期的病变,且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及侵犯的范围。脂肪抑制技术、增强及动态增强检查的应用对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更有帮助。但MRI对病灶中钙化骨化的显示不如CT和平片敏感。同位素99mTc骨扫描对脊柱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很高,但特异性较差。
总之,脊柱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表现,一般不难做出正确的诊断。但是当椎体发生病理性骨折呈压缩改变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需结合各种影像手段和临床表现作综合分析,甚至进一步作穿刺活检[5]。
参考文献:&
1.Dahlin&DC.Bone&tumors:general&aspects&&data&on&6221&cases.3&rd&ed.Charles:SpingfieldIL,.
2.钟烽为,杨世埙,许建荣.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图象上的再认识[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5;1:261~263.
3.刘庆,云丽琼。脊柱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8):707~708.
4.张国伟,初英萍,刘静等.脊柱脊索瘤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9):804~806.
5姚伟武,杨世埙,王武等.脊柱良性骨肿瘤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4):258~262.
文章标题: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上传Word文档稿件: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c7椎体血管瘤怎么治疗
c7椎体血管瘤怎么治疗
基本信息:女&&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年龄:50性别:女女50岁2007年颈痛手痛抬不起做检查说有血型管瘤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治疗有儿科方面的疾病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广州市粤西人民医院&&&全科
建议:一种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错构瘤),一种系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您可能是第二种。
副主任医师
擅长:北京血管瘤医院,血管瘤,血管瘤是什么,肝血管瘤,血管瘤图片,肝血管瘤严重吗,血管瘤的症状,血管瘤治疗方法,肝血管瘤症状,毛细血管瘤,血管瘤严重吗,肝脏血管瘤,脑血管瘤,婴儿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是怎么形成的,血管瘤最佳治疗时间,治疗血管瘤要多少钱,什么是血管瘤,吴克群患血管瘤,血管瘤治疗,血管瘤症状,吴克群血管瘤,血管瘤医院,治疗血管瘤,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肝脏上的血管瘤,肝血管瘤的症状,肝脏血管瘤症状,肝脏血管瘤严重吗,肝血管瘤的治疗,血管瘤的治疗,肝脏多发血管瘤,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耳朵血管瘤,肝脏血管瘤怎么治,肝血管瘤的饮食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北京中联国际血管肿瘤研究院&&&
建议:您好!针对椎体的血管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主要采用内服中药治疗,改善不适症状。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  血管瘤haemangioma)是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或血管畸形,其中80%属先天性的,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血管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  血管瘤haemangioma)是由血管组织发生的肿瘤或血管畸形,其中80%属先天性的,属于良性,生长缓慢,很少恶变。血管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就诊科室:血管外科 肿瘤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 儿童 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皮肤 全身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医院医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科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