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痛风最好的方法好的方法?昆明人

咨询电话:9
当前位置:
治痛风病不同时期不同对待
治痛风病不同时期不同对待
09:57:55 阅读:510次 来源:昆明骨科医院
导读:关节痛风,疼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痛风有来去如风之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 ,痛风已不再是某一部分特殊群体的专属,开始向普通人群扩散,甚至是少年都有可能被痛风摧残,面对鱼龙混杂的
关节痛风,疼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因此痛风有来去如风之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已不再是某一部分特殊群体的专属,开始向普通人群扩散,甚至是少年都有可能被痛风摧残,面对鱼龙混杂的治疗技术,痛风患者该如何选择,才能实现最好的治疗效果呢?
&&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首先,没有症状高尿酸血症期
此期为防治急性痛风发作的关键时期,应采用低热能膳食,避免高嘌呤食物,保持理想体重。含嘌呤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蚝等海味及浓肉汤,其次为鱼虾类、肉类、豌豆等,而各种谷类制品、水果、蔬菜、牛奶、奶制品、鸡蛋等含嘌呤最少。严格戒饮各种酒类,每日饮水应在2000ml以上。对尿酸水平大于535&mon/L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尿酸,将尿酸控制在正常范围。(尿酸的正常参考值:男性为210~416&mol/L(3.5~7.0mg/dl),女性为150~357&mol/L(2.5~6.0mg/dl)。)
其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
此期,患者常常会在半夜因关节出现红肿热痛而被痛醒,所以主要以镇痛为主,可选择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镇痛或糖皮质激素治疗。
1、秋水仙碱(colchicine):可以抑制关节炎部位的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吞噬尿酸的作用减弱,对制止炎症、止痛有有效。应及早使用,大部分患者于用后24小时内疼痛可明显缓解,需要指出的是秋水仙碱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执行。
2、非甾类抗炎(NSAIDs):这类种类繁多,通常开始使用足量,症状缓解后减量。此类在止痛和抗炎作用上疗效显著。
3、糖皮质激素:通常用于秋水仙碱和非甾类抗炎无效或不能耐受者。但须注意,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以防炎症扩散和原有病情恶化。
第三,痛风发作间歇期
所谓的间歇期是指痛风两次发病的间隔期,一般为几个月至一年。该阶段痛风的主要表现是血尿酸浓度偏高。如果没有采用降尿酸的方法,发作会频繁,痛感加重,病程延长。
本期治疗目的在于保持血尿酸在正常范围,防止尿酸盐在组织中沉积,应结合患者自身病情,合理选择降尿酸。为防止血尿酸急剧下降诱发急性关节炎,各种降尿酸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有效治疗量,生效后长期维持用。
最后,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期
这一阶段的痛风病,由于尿酸盐不断沉积在肾脏,造成肾病及肾结石有所发展,可使患者肾功能明显减退,若不及时治疗和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不易逆转的肾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这一阶段痛风治疗的首要任务是在抑制尿酸生成和增加排出的基础上,重点维护肾功能。对于肾结石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石或碎石治疗。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痛风石的处理,对痛风石的处理也是此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对严重影响生活,或破溃不愈的痛风石,必要时可行手术切除,处理痛风石处软组织破溃和继发感染,需要进行抗感染和局部处置以及并发症的应对处理。
【选择治疗痛风病的理由】
尿酸长期偏高是痛风反反复作的根本原因,临床上对于痛风的治疗或只能排酸、或只能消炎,不能针对机体进行系统调养,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尿酸偏高的本质原因。这样的治疗方法对痛风这种代谢性疾病来说,效果虽明显,却起不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配合保密中医组方内外调养,巩固疗效,攻克痛风!
昆明骨科医院依据中医辨证施治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症状、不同类型患者,在科学对症治疗的前提下,采用&病有专方、轻重有别、灵活化裁、多病同治&的由八十余味中医材组成的中医诊疗方案,根据痛风病人生理代谢循环特点化裁加减,从根本上恢复肾脏自主排泄尿酸能力,有效改变高尿酸的体质,让患者有效告别痛风困扰!骨病健康请咨询在线专家医生:9.
医院品牌建设
昆明骨科医院是经云南省卫生厅批准的一所集医疗、科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骨科医院。本院环境舒适、优雅,采用一流的设备、引进一流的人才,以一流的办院水准...
医院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十里长街希望路(北)佳湖花园公交车点斜对面
咨询热线:9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治疗依据
医院地址:昆明市西山区十里长街希望路(北)佳湖花园公交站点斜对面
咨询热线:9 联系邮箱:
Copyright 2015. 云卫网审(2015)第052号 滇ICP备号
微信二维码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肾病资料汇编
名家 治痛风(转载)
金明秀治疗痛风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古代文献中痛风被称为帝王病、富贵病。因痛风是平素恣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因外感而发病。据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痛风已成为一种世界流行的疾病,亚太地区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痛风发病率已高于欧洲及美洲国家和地区。如在我国台湾地区,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达1.73%,其中1.16%发展为痛风。同时指出:痛风的发病率与经济发达程度和生活水平高低,生活节奏快慢等因素呈正相关。而急性关节炎又是痛风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其典型发作起病急骤,多于午夜因剧痛而惊醒;最易受累部位是第一跖趾关节,常呈红肿热痛,可有关节腔积液,也可伴发热,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现将金明秀教授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学关于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从古至今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素问·痹论篇日: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日:厥阴有余病阴痹,厥阴不足病热痹。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日: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受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清·尤怡金匮翼·热痹曰: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蕴热,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抑,气不得通,久之,寒也化热。金明秀教授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痛风属中医的痹证范畴,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似中医的风湿热痹,为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兼因外感风湿热邪,或因人素体阳盛,阴液不足,感邪从阳热化,留滞骨骼经络,气血不能畅道,不通则痛;而气血郁于骨节局部,则灼热红肿,功能障碍,痛不可触。久病入络,气血失畅,瘀血凝滞,痰瘀交结而致关节肿大畸形。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致脾肾阳虚,浊阴毒邪内盛,发为关格之变。2辨证论治对于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的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各有不同。金明秀教授借鉴古代医家治疗痛风的认识和经验,汲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加以自己的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治疗体系。对于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基于湿热内蕴,痰瘀互结,并兼风寒湿邪,脾肾阳虚这一病机,他提出了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驱痛汤:羌活、独活、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威灵仙、防风各15g,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各25g,山茱萸15g。执简驭繁,使复杂多变的病症,在驱痛汤的基础上辨治更易。即若关节灼热掀红甚者,重用赤芍,加蒲公英、地丁、金银花;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车前子、茯苓、泽泻;若疼痛明显者,加用乳香、没药。方中羌活散寒驱风,胜湿止痛,善治在上之风寒湿痹;独活长于温散下部肾经伏风而除湿止痛,为在下之风寒湿要药,二药配合则能尽祛一身之风寒湿邪。在大量的清热药中,佐以少许温散发汗药,为使邪气的排出创造条件。医宗必读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方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能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三药合用则可补血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而不燥,且温散药中配以养血活血之药,可以制约风药之燥性,祛邪而不伤正,有时患者以疼痛部位固定,皮肤干涩,口干渴而不欲饮,舌黯边有瘀斑等为表现。本方活血化瘀之力尚不足,故加桃仁、红花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痛风患者多以中老年为主,人至中年则肝肾不足,出现腰膝酸软无力,腰背不舒,下肢活动不利等症状。此时加少许补益肝肾之药,当属必然。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又活血逐瘀,能引血下行,常作为腰膝下部病变的引经药;山茱萸平补肝肾,阴阳双调,且有酸敛之性,能敛汗固正,不使发散太过,散中有收。藤类药具有舒筋通络,祛风除湿之效,此类药物历来是医家治疗14痹证的常用药。金明秀教授汲取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有选择地运用藤类药物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鸡血藤苦,甘温,具有补血行血,舒经活络,调经和营之效,与补血行血药合用则可增强血药之效,同时又能疗痹。忍冬藤甘寒,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之功,可消除经络之风热而止痛疗痹。方中威灵仙性猛,善走而不守,能宣通十二经络,使患者经络中的瘀滞开通,不通则痛症状得以改善。对于痛甚难忍者,方中没药则能行气活血止痛。大多数患者投以此药后疼痛之症即能缓解,惟此药有刺激肠胃之弊,应食后服用。对于灼热掀红甚者,方中蒲公英、地丁、金银花则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结消肿。但因本病亦可由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热引起,故金明秀教授常在清解邪热同时佐以甘寒养阴之品,加上黄柏、地骨皮、知母以外清内滋,清除邪热。热邪与湿邪胶结不散,则成湿热之患,热易清而湿难除,故方中不忘加一些清热利湿之品,如车前子、泽泻、防己、生薏苡仁、茯苓、木瓜等。同时若病久不愈,损伤脾肾者,加补益脾肾之品,如杜仲、菟丝子、补骨脂等滋阴补阳之品,以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总之,上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祛瘀通络,扶正祛邪之功。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方中诸药普遍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其中独活、川芎还有保护肾脏的作用,有利于尿酸的排泄;而独活、当归、赤芍、红花同时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改善微循环,保证肾血流量,从而保证尿酸的顺利排泄。综观本方有解热、镇痛、抗炎、抑菌,改善微循环的功效。3临证体会3.1治疗大法祛邪扶正,攻补兼施。诸多医家皆认为痛风性急性关节炎以风湿热邪侵袭为主,治疗早期总以祛风、除湿、清热为主。若早期扶正则认为有闭门留寇之虞。金明秀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的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而此时人体肝肾自亏。若在治疗上单纯祛邪为主,忽视正气的补充,可导致驱邪不尽,正气又已亏虚,病情反复,难以好转。故只有及早扶正才能二者兼顾,从而达到最佳治疗作用。驱痛汤中的山茱萸、牛膝就寓有攻中有补之意。3.2用药特点平稳和缓,草药为主。金明秀教授在治疗痛风性急性关节炎时擅长用藤类药物,本草便读日:凡藤蔓之属,皆可能经入络,既避免了应用虫类药物带来的毒副作用,又发挥类似虫类药物的通经活络之效。驱痛汤中的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均体现了此类妙用。3.3饮食调摄配合适宜运动对于痛风患者,金明秀教授除予以药物治疗外,还特别强调饮食和运动治疗。常指出痛风病人应忌烟酒,忌高嘌呤食物,以尽量杜绝嘌呤的摄入;同时应多运动,多饮水,以增加尿酸排泄,从而从嘌呤的摄入、合成、转化、排泄合成方面控制病情,达到治疗痛风的目的。张荒生治疗痛风经痛风以单关节或多关节红肿热痛,甚或畸形为特征。张荒生教授临症运用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本病,善从湿热着手,自拟痛风方治疗本病68例,疗效颇佳。现将其经验简析如下:1临床资料68例病例均为2004年9月~2005年6月武汉市中医医院住院或门诊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77年制定的关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分类标准:①一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②炎症表现在一天内达到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患者关节皮肤呈暗红色;⑤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⑥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⑦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⑧可疑的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X线显示关节非对称性肿胀;X线摄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骨质侵蚀;关节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具备以上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项中的6项者即可确诊为痛风。68例患者中,其中,男64例,女4例;年龄30~50岁62例,50岁以上6例;病程3个月~10年。2治疗方法自拟痛风方:药用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10g,二花藤20g,全虫10g,桑寄生10g,滑石15g,淡竹叶10g,车前草15g,灯心草4g,黄连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一个月为l疗程,一般进行2个疗程。3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4治疗结果68例中治愈24例,显效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2%。5病例介绍邱某,男,35岁。日初诊。反复发作性左足趾肿痛4年,右手指疼痛3天。患者于4年前因饮酒后突发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大拇趾肿痛,伴红肿发热,难以入睡。经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具体用药不详)后缓解。以后每遇饮酒或食用肥甘厚味易发作,疼痛部位固定于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大拇趾。开始发作服用消炎止痛类药物效果明显,近1年来服前药疗效不明显。3天前因饮啤酒后发现右手食指指掌关节疼痛,伴红肿发热,疼痛以夜间为甚,难以忍受,其他关节无不适。纳可,大便调,小便黄,因疼痛影响睡眠。舌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数。PE:右手食指指掌关节红肿,触之灼热,压痛(+),功能受限。实验室检查:UA 526umol/L,RF 28.6IU/ML,ASO、ESR、BUN均正常。诊断:热痹(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阻络型。治宜清热利湿,消肿止痛。药用生石膏(先煎)40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丹皮、赤芍、白茅根各10g,二花藤20g,全虫、桑寄生各10g,滑石15g,淡竹叶10g,车前草15g,灯心草4g,黄连、甘草各6g。服用上方7剂,红肿疼痛明显减轻,患处触之轻微发热,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滑。守上方,去寄生,加薄荷3g,续服用7剂。后随证加减又服7剂,疼痛消失,患处仍轻微红肿,触之质软,外科手术割开见细小结石。仍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服用7剂,诸症悉除。复查UA、RF、ESR、ASO均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按:患者形体壮实,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郁久不解而化热,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湿热之邪化热成毒壅塞经脉,使局部脉络不通,血涩不行,热蒸湿阻,局部红肿热痛。舌红、脉数为实热之征;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脾虚有湿;苔白腻,脉弦滑数,小便黄,湿热内盛之征。本病责脏于脾,其表在胃。急则从表,取胃腑为君,故方中重用君药石膏辛甘大寒人胃腑,清热泻火;胃为土腑,其父脏为心而作臣,故方中臣药:淡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土腑本脏为脾,其子为肺与大肠,共取为佐,故方中:知母、滑石、灯心草、车前草祛湿利尿,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解,辅以桑寄生强筋壮骨,丹皮、赤芍、生地益肝肾之阴,凉血散瘀而止痛;黄柏滋肾阴,泻相火,共全佐药之功。全虫通络止痛,白茅根,二花藤清热解毒为信使之药;甘草调和诸药。6讨论张荒生认为痛风主要原因在于脾肺肾功能不足。脾之运化功能失调,对厚味、酒食运化不及,致痰湿内生,凝滞于关节。六腑以通为用,肺之肃降功能失调,饮食物入于六腑而腐熟消化不及,久而化热熏蒸脏腑肌肉。肾司二便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缓慢,以致痰浊内聚。脏腑积热,湿热毒邪流注关节、肌肉、骨骼,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痛,亦即痛风性关节炎。治疗本病要脏腑同治,脏之功能宜调,六腑宜通,使湿热之实邪自二便而解王志高治疗痛风经验王志高是内江市名中医,从医三十余载,学验俱富。现将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整理介绍如下。1析病机,痰浊湿毒,本脾肾失调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似风非风、似寒非寒、似湿非湿的症状表现,王志高认为此病乃痰浊湿毒所致。盖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形体丰腴之人,平素嗜好膏粱厚味,又喜静恶动,致脏气渐衰,脏腑功能失调。尤以脾肾两脏清浊代谢紊乱为主。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则分清别浊失司,致痰浊湿毒内生,阻滞经络和关节,使气血运行失畅,经脉不通而骨节肿痛。痰浊湿毒郁久而化热,则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若遇外邪入侵,或过劳、酗酒、纵欲等诱因,即可反复发作骨节剧痛。若痰浊湿毒结于关节或皮下组织,变生痛风结节,久则瘀腐溃破渗流脂浊。若痰浊湿毒凝滞于骨,骨失精髓滋养,可见骨损或畸形。总之,脾肾功能失常,痰浊湿毒壅塞,气虚血瘀是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关键。2论治法,首察标本,重活血化瘀王志高认为,本病应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分型论治。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痰浊湿毒瘀阻较甚,关节局部病变突出,以标急为主,当急则治其标。若属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若属寒湿凝滞型,治以散寒除湿,通络活血;若属痰浊瘀阻型,治以利湿泄浊,活血化瘀。本病间歇期或慢性期,一般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标证基本已去或者轻微,其脾肾清浊功能失调为之本,此当缓则治其本。若属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益气活血;若属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活络散瘀。痛风性关节炎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王志高本久病人络、久病必瘀及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古训,而重活血化瘀法。现代文献报道,活血化瘀法有抗炎及抗感染、减少炎症渗出、促进已损组织修复等作用,故王志高强调活血化瘀法应贯穿于该病治疗始终。3遣方药,酌古参今,施成方专方方药是中医治病的关键环节,王志高临床遣方施药喜用成方加减。他认为多数成方本身即是临床实践的产物,经过长期历史检验和历代医家反复临床验证,具有很高的效用性及安全性。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王志高主张成方应列为首选。根据本病常见的湿热蕴结型、寒湿凝滞型、痰浊瘀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等证型,分别施用四妙丸合当归拈痛汤、桂枝附子汤合桃红饮、消痰汤合丹参饮、附子汤合补阳还五汤、知柏地黄丸合活络效灵丹等成方加减,大多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能临床治愈。王志高喜用成方,可并非一味尊经崇古。他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自创痛风灵I号、痛风灵Ⅱ号两个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专方。当运用成方疗效欠佳时,用其自拟专方加减,每收良效。(1)痛风灵I号组成:土茯苓、车前子、萆薢、薏苡仁、泽泻、威灵仙、秦艽、泽兰、汉防己、当归、地龙等。水煎服。该方具泄浊化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到此方不但使关节症状较快缓解,而且血尿酸下降也明显。(2)痛风灵Ⅱ号组成:党参、白术、薏苡仁、陈皮、青皮、土茯苓、汉防己、海风藤、萆薢、黄精、丹参、三七等。水煎服。本方有健脾补肾、降浊升清之效,用于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或慢性期,临床观察到该方不仅能增加尿酸排泄,尚有一定抑制尿酸合成、改善嘌呤代谢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土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萆薢、汉防己、地龙等有增加尿酸排泄的作用,且汉防己有较强的Ca一拮抗作用,通过减少黄嘌呤氧化酶产生而减少尿酸生成;秦艽、海风藤、威灵仙等能缓解尿酸性疼痛;黄精有良好的降低血尿酸功效;陈皮、青皮可使尿液碱化,改善体内PH值;当归、丹参、泽兰、三七等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王志高运用上述两个专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百余例,大多能快速消除关节急性症状,又能调整脏腑功能,而降低血尿酸疗效可靠,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开辟了新途径。4倡调养,动静结合,宜合理膳食王志高常劝导患者生活有节,起居有常;节制房事,免乏肾精;慎寒热,以防外邪侵袭。提倡动静结合,在急性发作期关节剧痛,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必要时局部冷敷,在间歇期或慢性期,应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文体活动,以利早日康复。凡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都应合理膳食,不宜进高嘌呤食物,如动物肝、脑、心、鱼卵、海味等,严格戒酒。宜多饮开水,使尿量每日达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出。平时可用陈皮、青皮、车前草开水泡服代茶饮,以加速尿酸的排泄和碱化尿液。5验案举例蒋某某,男,52岁,干部,日初诊。素体肥胖,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2年。自诉周末与朋友聚餐,曾饮啤酒4瓶(约2300m1),当夜遂致宿疾复发,经服秋水仙碱、消炎痛等药,疗效欠佳。症见右踝关节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痛,触之痛甚,得冷略舒,行走困难。伴口渴纳呆、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查血尿酸632umol/L,血沉85mm/h。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证属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方用痛风灵I号加减:土茯苓、薏苡仁、车前子(包煎)各30g,萆薢、泽泻、汉防己、威灵仙、秦艽、泽兰、当归、地龙各15g,大黄(后下)l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药后将其渣外敷患处。服药5剂后,其右踝关节及右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痛明显减轻,大便已通畅。原方去大黄,继续服药10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血尿酸313.3umol/L,血沉12mm/h。因虑其本病易反复,再予原方出入调治20余剂,以巩固疗效。停药后用陈皮、青皮、车前草泡水代茶常饮;并嘱减少应酬,合理膳食。随访2年,病未再发,多次复查血尿酸无异常。路志正论治痛风路志正,1920年生,河北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教授,擅治眩晕、风温、痹证、干燥综合征等疑难病证。路老认为:痛风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病的范畴。但痛风之名的提出应最早起源于我国,如在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即列痛风专篇,正式提出痛风的病名。明清以后,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等不断充实和完善。前人对此认识尚不一致,并且存有谬误。1痛风之病因病机中医对风湿病之病因病机,大多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外因为主要致病因素。但路老强调因人之体质强弱不同,禀赋各异,地土方宜、生活习惯不一,而受邪各有偏盛,派生出行、着、痛、热痹之殊;五体痹、五脏痹,则是六淫之邪侵犯机体后,蕴久化热酿痰,致痰浊、瘀血、毒热等阻于肌肤、筋脉、骨胳,久痹不已,复感于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而来。故赞同朱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主要强调了内因,而认为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是在内因病变前提下之诱发因素。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血中有热,污浊凝涩;饮食不洁,酒色过度;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暑、湿之毒;情志不畅,伤脑动神等,致内脏功能失调,气血偏盛,阴阳失衡,而诱发本病。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姿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水湿内蕴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2临床症状表现急性期以湿热之毒为主。其临床特点为发病急,来势猛,同时血尿酸升高,血沉增快,第一跖趾及拇指关节或踝手腕、膝、肘等关节红、肿、热、痛,昼轻夜重。治疗及时者,一般4~7日可缓解,而严重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周局部红肿方见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病久的患者即使红肿消退后,仍呈暗紫色,有的关节皮肤脱屑。反复发作周期长者,一年或数年,短者一周或半月。急性缓解后,即转为慢性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病情加重,关节僵硬变形。痰浊凝结,有痛风石形成。主要特点有:①游走性疼痛,以四肢痛为多;②红肿热痛,痛有定处;③手掌足跗肿甚;④身多块瘰、痰核(结节);⑤本病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而痛痹以寒湿侵犯关节,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为主,且畏寒多而发热症状较少;⑥临床特点为周身重滞不舒,如周身束扎不适,肉色不变。3治则方药本病急性期当治其标,故可用清热祛湿、活血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3.1急性期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红肿,昼轻夜重,犹如虎啮。关节活动受限,在足者,站立、行走困难。烦躁气急,口渴喜冷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脘闷纳少,肢体困重,无力,便溏尿黄。或有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或尖边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疏风通络,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一号(路志正经验方):黄柏、生薏苡仁、丹参、虎杖、青风藤、益母草、防己、川牛膝、稀莶草、秦艽、威灵仙等。服法:日2~3次,每次9g,饭后开水冲服。3.2慢性期临床表现: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刮风时重,关节不红不肿,喜暖恶寒,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神疲纳少,腰痛乏力。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沉弦或沉滑或兼涩。治法:健脾益气,补肾通络,疏风定痛。方药:痛风冲剂二号(路志正经验方)。黄芪、丹参、防己、青风藤、鸡血藤、赤芍、桂枝、炒白术、茯苓、泽泻、络石藤、防己、萆薢等。服法:日2次,每服9g,饭后温开水冲服。3.3外治治法:活血通脉、软坚化瘀、消肿止痛。方药:痛风冲剂三号(路志正经验方)。皂刺、大黄、透骨草、鹿含草、防己、防风、炙乳没等。服法:用开水适量,冲50g,熏洗,浸泡患处。水冷后再加热熏洗之,日2~3次,每次半小时。4病案举例患者,男,29岁,某公司程序员,日初诊。主诉:周身关节疼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3天。病史:患者自3年前左足踝关节突发肿痛,夜痛甚,需服芬必得、百服宁止痛。此后足踝、肘、膝关节游走性疼痛反复发作,时感周身重滞不舒。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常于劳累、饮食不慎时发作。3天前左膝关节肿痛,色红,皮温高,不能行走。体查见面部及前胸有散在性暗红色皮下结节。食欲尚佳,但时有腹胀、大便溏薄,因关节肿痛而夜眠不安。舌质暗,苔薄黄而腻,脉沉涩。中医诊断:痛风;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辨证: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阻滞。立法:健脾祛湿,清热助阳化气。处方:苏叶l0g,藿荷梗l0g,炒苍术15g,炒苡仁30g,炒杏仁l0g,厚朴12g,土茯苓18g,泽泻12g,山慈姑l0g,益母草l0g,防风己各12g,萆薢 15g,稀莶草15g,益智仁9g,砂仁6g,7剂。二诊:服药后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红肿已消,胸背疼痛症状减轻,现仍感关节乏力,僵涩,纳谷尚馨,脘闷腹胀,睡眠尚安,大便溏薄,小便短黄。舌质暗红,苔薄黄,根腻,脉沉纽而涩。治宗上法,稍事加减:去苏叶、稀莶草、益母草、益智仁、藿梗,以免祛风过而伤正,加大腹皮12g,姜半夏l0g,炒枳实15g,车前子布包15g,苏荷梗后下各l0g以增行气祛湿之力,继服14剂。同时给予中药局部外洗,处方:防风己各15g,当归12g,炙乳没各6g,山甲珠l0g,络石藤l0g,地肤子20g,忍冬藤15g,14剂。三诊:药后膝关节红肿疼痛已除,唯站立久则肢体酸软,纳可,大便时溏。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沉滑。证属湿热渐去,而正虚日显。治宜健脾扶正,祛湿通络。处方:太子参15g,炒苍术12g,炒苡仁20g,炒杏仁l0g,厚朴花12g,姜半夏l0g,土茯苓20g,砂仁后下6g,萆薢 15g,防风、防己各12g,山慈姑l0g,青风藤15g,何首乌藤15g,益母草15g,虎杖15g,牡丹皮l0g,12剂。此后,时因工作紧张,痛风复发,左膝关节活动不利,微红肿,夜间疼痛为甚,发热,汗出,伴乏力。饮食可,夜寐差,多梦,腹胀,大便溏,小便黄。舌苔薄黄,尖边红,有齿痕,脉沉滑小数。则治守前法、方剂,重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加用黄柏l0g,松节15g,地龙12g等。并辅以茶饮方以增强疗效,则可很快缓解。茶饮处方:太子参l0g,炒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厚朴花12g,玫瑰花20g,玉米须40g,10剂。药后关节肿痛已消,唯站立久,无力而紧缩感,胃脘不适已除,纳可,大便日晨起一行。舌胖暗有齿痕,苔薄黄且腻。属湿热清而寒湿之象显露,治宜益气健脾,疏风利湿通络。处方;生黄芪20g,茯苓18g,炒苡仁20g,泽泻l0g,炒苍白术各l0g,青风藤15g,络石藤15g,萆薢 15g,桃、杏仁各l0g,鹿含草12g,松节15g,防己12g,忍冬藤15g,车前草15g,砂仁后下6g,全蝎4g,20剂。药后病情平稳。大便日1~2次,偶不成形。舌质淡,尖红,苔薄白根微腻,脉沉滑。即见效机,治宗前法,守方增减再进14剂。并嘱注意饮食宜忌,调理巩固之。至今尿酸、血脂正常,未再复发。[按语]本案患者形体丰腴,痰湿素盛之质,平素嗜食生冷,损伤脾肾,纳化失健,肾气不足,分清泌浊失职。且工作紧张,常加夜班,缺乏运动,则湿浊内停,日久蕴热,加之肥人多气虚,风湿之邪又乘虚而入。风为阳喜动,湿为阴邪重浊,内外相合酿成湿热,痹阻经脉关节,蓄于骨节之间,故见肘、膝、足踝关节游走性疼痛,周身重滞不舒。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小便短黄;湿热阻滞大肠则致便溏,或粘滞不爽。其治采取中药内服与外洗以及茶饮和适度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内服以芳化、畅中、淡渗三法为主,仿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之意加减以调理脾肾功能,而药物外洗可直接作用于局部,以提高疗效,故痛风缓解明显,红肿消退快速。而标证稍缓之后,气虚等它经之象显露,故加重黄芪、苍术、白术、砂仁以益气健脾温中之力。治疗中主要以益气疏风、健脾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盖取前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先后迭治九诊,三年之痛风,得以缓解和控制。黄伯灵教授是南京市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以中药内治为主、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方面经验,尤其独到,兹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与诊断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痛风关节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属祖国医学痛风范畴,素有白虎历节风之称。黄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乃因平素过食膏粱厚味,以致湿热内蕴,复感风寒之邪,寒邪久郁化热,湿热凝炼生痰流注肢节,痹阻经络,故见局部猝然红肿疼痛,甚则剧痛难忍,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初起为单关节发病,尤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渐及指、趾、腕、踝、膝、肘等关节。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明显增高,446umol/L。临床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30%~50%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黄教授强调,在诊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要注意与类风湿关节炎、丹毒、蜂窝组织炎、假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鉴别,以免误治导致病情加重。2治疗方法黄教授认为,本病起病急骤,多于夜间发作,受累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体温可达38℃~40℃。一些年轻患者还常发生游走性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上升,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此乃风湿热邪痹阻关节所致。治宜清热利湿,散风活络止痛。在服用自拟痛风灵汤剂治疗的同时,再配合局部围针针刺治疗,则可增强其泻火解毒、通络止痛之功效。痛风灵汤剂药物组成:土茯苓15g,车前子(包)l0g,豨莶草10g,川牛膝10g,赤芍15g,秦皮l0g,秦艽l0g,威灵仙15g,山慈姑12g,生甘草l0g。另局部肿胀严重者加苍术l0g、生薏苡仁30g,身热不退者加知母l0g,局部刺痛剧烈者加当归15g、制乳香l0g,局部皮肤猩红不退者加玄参15g。局部围针针刺方法:取4根1.5寸针灸针,分别于红肿部位上下左右4个方向与皮肤呈30度向红肿中心部位刺入,直达骨膜,然后再取1根1寸针灸针垂直刺入红肿中心部位,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3典型病例芮某,男,45岁,工人,日初诊。患者10日晚右足第1跖趾关节剧烈疼痛而惊醒,稍活动或轻触患处,即疼痛难忍,至次日清晨疼痛稍有缓解,伴发热,口干,头痛,心烦,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8.3℃,病灶局部红肿,肤温较高,压痛明显,行走不便。实验室检查:血尿酸532mmol/L,血沉43mm/h,白细胞计数11.1×109/L。X线片示:右足正斜位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证属湿热蕴结,痹阻关节。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处方:土茯苓15g,车前子(包)l0g,生薏苡仁30g,稀签草l0g,川牛膝10g,赤芍15g,知母l0g,玄参15g,当归15g,制乳香l0g,秦皮l0g,秦艽l0g,威灵仙15g,山慈姑12g,生甘草l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局部施以围针治疗,每天1次。药后右足红肿热痛明显好转,原方去知母,续进5剂,临床症状消失。12月27日复查血尿酸、血沉、血象恢复到正常范围。4体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高嘌呤食物、饮酒及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从而导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诱发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究其病理变化为尿酸盐类物质在组织中沉积所造成,关节囊及其邻近韧带内也可出现同样沉积物,急性发作时关节液增多,并含有少量尿酸盐晶体。黄教授据其发病特点,自拟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消肿止痛的痛风灵汤剂治疗每获良效。方中以车前子、豨莶草、威灵仙、土茯苓利湿解毒消肿,赤芍、知母、玄参、当归清热凉血化瘀,制乳香、秦皮、秦艽祛风通络止痛。值得一提的是黄教授尤善用山慈姑、秦皮、秦艽等,屡获良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慈姑鳞茎中含秋水仙碱,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特效;秦皮中含有秦皮甙、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均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及抗炎的作用;秦艽口服也有利尿促尿酸排泄、减少代谢产物沉积的作用,其所含的秦艽碱甲具有抗炎镇痛作用。配合局部围针针刺并摇大针孔可泻火解毒,通络止痛,符合中医以痛为俞的原则。如此针药并用,故起效更快。任达然化浊祛瘀痛风方任达然(),为全国名老中医,业医60余年,学验俱丰。任老擅长内科病的诊治,尤其对疑难杂症辨治,细致人微,人木三分,收效显然。兹将任老运用化浊祛瘀痛风方治疗痛风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1对痛风的认识任老指出: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丹溪心法》称其为白虎历节。因本病发作时疼痛剧烈,《医学正传》认为是痛痹;又因疼痛部位不定,《景岳全书》称之为风痹。总之,痛风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西医学认为痛风是代谢障碍性疾病,特点为血清及体液中尿酸增加,过多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及附近软组织部位,引起全身关节,特别是指、趾、腕、踝、膝关节红肿疼痛。由于本病发作时以局部剧烈疼痛、红肿为特征,故任老认为痛风虽属痹证范畴,病因方面除赞同风、寒、湿、热外,他认为还与浊瘀有关。若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化浊祛瘀,通络蠲痹,方可收到较捷之效。2治疗方法任老历经数十年对痛风的研究,自拟了化浊祛瘀痛风方,组成:土茯苓30~60g,虎杖30g,粉萆薢 20g,忍冬藤30g,苡仁30~50g,威灵仙15g,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各l0g。随证加减:寒重,去忍冬藤、黄柏,加制附片、炙桂枝各l0g;湿重,加苍术l0g、川朴6g;若痛风反复发作10年左右可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畸形,关节周围与身体他处皮下均可见到结节状突出之痛风石,可于原方中加金钱草30g、海金沙10g(布包)、鱼脑石15~18g;若痛风急性发作控制后,可在化浊祛瘀痛风方的基础上酌加补肾之品,如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等,以竞全功。上方每日1剂,煎煮2次,混合,取药汁450ml,分3次饭后温服,7天为1个疗程。3典型病例程某,男,58岁。日诊。患者于当天清晨被左足剧烈疼痛惊醒,当日上午即请任老诊治。查:舌质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滑。查体:形体较胖。步履维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发热,触之疼痛难忍。查血:白细胞12x109/L,中性0.86,血沉25mm/h,血尿酸485umol/L。诊断:痛风。任老认为:本患者系浊瘀痹阻,脉络不通使然。处方:土茯苓60g,虎杖30g,粉萆薢 15g,忍冬藤30g,苡仁50g,威灵仙10g,黄柏10g,川牛膝10g,木瓜络10g,丹参10g,路路通10g,泽泻10g,制乳香10g,没药10g。7剂。二诊:药后,患者左足第一踱趾关节红肿热痛蠲除,步履稳健。任老虑其复发,在上方中加山萸肉、补骨脂、骨碎补各10g,连服2周。后查血常规、血沉、血尿酸均在正常范围,10年来痛风一直未萌。4讨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由于恣食甘肥海鲜,从而湿热内蕴,浊瘀痹阻,脉络不通。任老自拟的化浊祛瘀痛风方,与一般的痹证治疗方法不同,方中重用土茯苓、虎杖、苡仁为主药,以冀化浊祛瘀;《滇南本草》认为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本草拾遗》谓虎杖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本经》记载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萆薢、忍冬藤、黄柏、泽泻、威灵仙、木瓜络佐以主药,增强清化湿浊之力;丹参、制乳没活血通经止痛。全方具有化浊祛瘀、活血止痛、标本兼治的功能,故收效显然任老还指出,痛风除积极治疗外,饮食起居也十分重要有痛风病史或痛风家族史者,少食含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骨髓、海鲜、蛤、蟹等;戒酒,尤其是啤酒;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防止过胖;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受寒及潮湿等。注意上述因素,有利于痛风的康复。类风湿性关节炎临证绝招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全身小关节或大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凡构成关节的各种组织和滑膜、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都可发生病变。病变还可出现于心、肺、血管等器官和组织,故有人又称之为类风湿病。80%患者发病在25~45岁,以青壮年为多,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病因和临床表现本病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专家认为其发病和自身免疫有关,多部位病变是这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尤其是潮湿和寒冷,常成为本病的重要诱因。有人曾对本病诱发因素作过调查,在统计分析的335例中,受潮湿、寒冷者有186人,过劳和产后者91例。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缓慢,经几周到几个月的前驱症状之后出现四肢小关节走游性疼痛,活动不灵活,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近侧指间关节最先发病,呈梭形肿大,以后逐渐影响及其它较大关节。有时还影响到心、沛、眼等。其症状物征是晨起关节僵硬,肌肉酸痛,必待适当活动后方可减轻。关节僵硬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在关节隆突部位出现的皮下小结节,可以作为结病变活动性估价的指征。本病常反复发作,约20%病例,经过短期活动之后,可不留任何后遗症而缓解;另有25%只留少许后遗症;约45%的病例病变持续活动,最后发展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只有不到10%的病例为重症,最后可使关节固定在异常位置而形成畸形,丧失劳动力。临证绝招西医药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一般多主张应内服药、理疗和外科手术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徐叔云教授最近提出,本病单纯抗炎治疗弊多利少,应采取抗炎药、免疫调节药(这类药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中草药、体疗、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一味使用抗炎药、激素,只会贻误病情。一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与历节风、鹤膝风、顽痹等相类似。认为本病外因是风、寒、湿等邪之侵入,内因是机体气血虚弱,肌表腠理不固,劳倦内伤。多数学者认为肝肾亏损,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内因。故临床上多以补益肝肾为主,佐以祛寒化湿散风、养肝荣筋、壮骨补节、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一般而言,本病早期和中期以寒湿型居多,晚期则以阳虚型多见。有人对178例患者舌象观察发现,本病中晚期舌象反映有伤阴、化热、成瘀、痰积等现象,故不可一概取温经散寒、燥湿通络的方法,而应注意阴阳偏衰,气血亏损对本病的影响。本病的临床分型尚不统一,有根据六淫病因分型的,如分寒型、热型;偏热型用除蒸理顽汤:青蒿、桑寄生各30克,地骨皮20克,生黄芪、防已、乌梢蛇、钩藤、地风皮各15克,防风、羌活、独活、白术、地龙、当归各12克,红花8克,雷公藤10~15克。随证加减。偏寒型用驱寒理顽汤:制川草乌各12~15克,桂枝、雷公藤各10~15克,麻黄、全蝎、白花蛇各6克,黄芪、防已、杜仲、补骨脂各15克,防风、羌独活、当归各12克,细辛4克。寒热错杂型用错杂理痹汤:羌活、独活、防风各12克,丹参、狗脊、桑枝、生石膏各20克,细辛5克,桂枝、当归各10克,白芥子3克,穿山甲6克,露蜂房15克。部分病人兼服雷公藤片40~80毫克,日3次,饮后服。治疗100例,临床控制41例,显效35例,好转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有根据阴阳气血虚实分型者,如脏腑气血辨证:①肝肾亏损:淫羊藿、牛膝、川断、黄精、鹿角霜、秦艽、白花蛇各15克,鸡血藤、苡仁各30克,熟附片、雷公藤各10克,细辛6克;②气血亏虚:黄芪45克,黄精、鹿角胶、牛膝、杜仲、白花蛇各15克,丹参、鸡血藤、苡仁各30克,细辛、川芎各6克;③脾胃虚弱:党参、茯苓、白术、淫羊藿、黄芪、元胡、淮山各15克,苡仁、丹参各30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④湿热阻络:黄柏、苍术、桑枝、牛膝、七叶一枝花、白花蛇、防已、滑石各15克,苡仁、海风藤各30克,雷公藤20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结果临床缓解16例,显效58例,好转3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6%。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痼疾,经久不愈,故应用相对固定的经验方和一些验之有效的单味药,随证加减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是当前使用得最多的方法。重用细辛治疗,用细辛30~160克,制附子10~30克,希莶草30~100克。指间关节肿胀变形疼痛者加川芎3~6克;趾踝关节肿胀变形加怀牛膝3~9克;指趾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者加防风、羌活、独活各3~9克;关节肿明显加苡仁9~15克;腰痛明显加狗脊3~9克,川断3~6克;颈胸椎增生变形疼痛显著者加白芍、木瓜各3~9克。共治疗100例,痊愈76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治疗愈平均时间30~60天。较多地使用具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的川乌、草乌;用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独活各10克,钻地风、川牛膝、生地各15克,防已、黄芪、当归各30克。其中二乌切成蚕豆大颗粒,先煎半小时。每日1剂,早晚分服。如疼痛剧烈可加全蝎、蜈蚣。本方治顽痹有较好疗效,如服用10剂不效,则改用它法治疗(心、肝、胃病及孕妇忌服)。用生黄芪15~30克,白术、桂枝、制川乌、制草乌、防已各15克,桑枝30克,莪术、当归、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热盛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寒盛加细辛3~6克,桂枝用到20克;气血亏虚者加党参20~30克,首乌15克。日1剂,连服3个月后改隔日1剂,再服3个月。继以上方制丸剂,连服6个月,以巩固疗效。共治疗45例,缓解11例,显效15例,好转16例,无效3例。以制马钱子为主治疗:《本草纲目》盛赞马钱子能治120种病。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用制马钱子200克,寻骨风、鹿角、黄芪、鹿衔草、乳没、丹参、制川乌各300克,白术、防风、甘草、知母、白芍、桂枝各200克,麻黄、怀牛膝各150克。共研细末,成人每晚睡前服1次,5~12克,用熟蜜调,酒送服。从小剂量逐渐加大,以手脚稍有抽动感为准,无抽动感第2日仍加量,但每天加量不超过0.6~0.8克。治疗34例,结果临床痊愈9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重用虫类药:类风湿关节炎经久不愈,以虫类药搜风通络,常可收到较好疗效,已被临床广泛使用。蠲痹六虫汤:炙全蝎、炙蜈蚣各研细吞服1~1.5克,炙蜣螂虫、炙蕲蛇、甘草各4.5克,炙蛮虫6克,鹿衔草、寻骨风、钻地风、露蜂房各9克,当归15克。随证加减。治疗157例,痊愈141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蚂蚁为近几年发现的对本病有明显疗效的药物。蚂蚁丸:蚂蚁50克,人参1克,当归4克,黄芪、鸡血藤、丹参各7.5克,淫羊藿、巴戟、苡仁、威灵仙各5克,蜈蚣25克,制川乌、牛膝各2.5克。研细,蜜丸,每重12克,每日1丸,与核桃仁1个,大枣1枚共研极细,盛入盆中,加鸡蛋1个搅匀,蒸成蛋糕状,用白开水空腹送服。急性发作配合口服西药或中药汤剂,3个月1疗程。治疗112例,经1~3个疗程后,完全治愈34例,基本治愈46例,好转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也有用广西产大黑蚂蚁干燥粉末,加蜂蜜为丸,每次服5克,日3次,白开水送服,30天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治疗51例,显效率75%,总有效率100%。又如以蚂蚁为君药,占50~70%的中药散剂-玄驹类风湿灵1号散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00例,经6个月治疗,临床治愈1100例,显效5000例,有效3900例。雷公藤祛风除湿,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是当前公认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药物。药理实验表明其全根煎剂具有抗炎、抗癌、杀虫等作用。用雷公藤提取物制片剂(每片含总萜20毫克)口服,每服2片,日3次,治疗3个月,155例中近期控制37例,显效46例,好转60例,无效12例。其镇痛、消除关节肿胀效果好,且能使半数患者血沉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转阴。用雷公藤合剂: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乌各320克,红花、炒杜仲、当归、生黄芪各180克,水煎3次,得汁1000毫升,待冷加入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匀,装瓶存放1年。服药时500毫升溶入白糖100克。15岁以上患者每次服20~50毫升,儿童减半,日服3次,饭后服,3~6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92例,关节疼痛、肿胀或积液等症状改善者达85.9~97.8%。有人总结综合了国内1478例报告,其显效率从9.1~77.4%不等,总有效率86.7~98.4%,和其它疗法相比,效果近似。但因是单味药物,且采用了新剂型及提取物,临床使用有一定优越之处。目前有些患者服用本品疗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用药时间太短或坚持连续服用。本药取效缓慢,越效时间2~7天,最佳疗效在2~3月之间,用药需半年~2年,才能使病情基本稳定。其副作用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青风藤能去风湿,通经络止痛。药理试验证明有显著的镇痛、镇静和抗炎抗过敏作用。用青风藤生药94克或加麻黄6克(后下),水煎或浓缩成片,早晚分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30例,总有效率93.6%。用青风藤汤:青风藤30~50克,秦艽、寻骨风各15克,何首乌30克。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80例,结果基本控制24例,显效72例,有效66例,无效18例。因青风藤量大,可有皮疹、眩晕、呕吐等副反应,与甘草同煎或用量由小渐大可减轻。用雷公藤和青风藤组成的抗风湿酒,寒型用1号酒:雷公藤250克,青风藤150克,川乌、桂枝、川牛膝、海风藤、秦艽各60克,黄芪80克,当归、防已各40克,红花30克,甘草20克;热型用2号酒:雷公藤250克,青风藤150克,生地100克,黄精、秦艽、丹参各80克,海风藤、忍冬藤、怀牛膝各60克,白木耳、石斛各40克。随证加减。用水5000克,煎至1000克去渣,加冰糖250克溶后待冷,加白酒1000克装瓶密封。20~30毫升/日3次,钣后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55例,其中见效较慢之40例外贴祖师麻膏(花生油2500克,熬50~60分钟,冷后逐渐加樟丹900克,再熬到滴水成珠,冷后加祖师粉750克,摊成膏药)。结果显效94例,有效52例,无效9例。以上病例中有116例曾用激素治疗无效,服用药酒后短时间内可撤除激素而获疗效。近年来,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某些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的中药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①具抗炎作用的中药:木瓜、青风藤、秦艽、川乌、草乌、汉防已、刺五加、蛇类、苡仁、怀牛膝、杜仲、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②抗变态反应的中药:秦艽、汉防已、细辛、桂枝、青风藤;③镇静、镇痛作用的:杜仲、桑寄生、乌头、苡仁等。在用15种中药对实验性关节炎的研究中发现,水煎剂中地黄、路路通、人参叶总甙、天麻能明显促进关节肿胀的消退;酒浸剂中,地黄作用最强,白花蛇次之。类风湿关节炎是一难治之症,必须坚持治疗,坚持综合治疗。西药和中药,内治和外治,休息和运动,心理治疗和体育疗法,物理疗法等相互配合,不可偏废。当前治疗上存在的问题是:①病人休息过久,过多或只注意药物治疗而忽视其它方面的综合治疗;②重视关节症状而对关节外症状注意不够;③服药疗程过短。一般情况下服药应半年到1年。特别是中药因服用时间过短,不能发挥疗效。服药至显效后,处方应相对固定。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摄,慎寒保暖,勿过劳逸,避免感冒,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适当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十分有益。用方绝招1、辨证治疗:①湿热阻络型:灵仙、忍冬藤、桑枝、络石藤、萆解、黄芪、地龙、连翘、鸡血藤、秦艽各20克,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克;②寒热错杂型: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红花、皂刺、狗脊、防风各10克,生地、地龙、骨碎补各20克,生黄芪、桑寄生各15克;③肝肾两虚:生地、熟地、熟附片、川断、骨碎补、桑寄生、威灵仙、狗脊、白芍、鸡血藤、红花、皂刺、生黄芪各10克。气滞血瘀痰阻加乳香、没药、姜黄、制香附、制川乌各10克,细辛3克,地龙、伸筋草、土鳖虫各15克,蜈蚣1条,青风藤30克,生地20克,贫血或汗出恶风者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480例,结果治愈182例,显效33例,好转234例,无效31例。2、万节通痹方:汤剂:蜈蚣2克,炙乌梢蛇9克,全蝎3克,僵蚕9克,地龙10克,蜣螂虫6克,炙豹骨6克(可用狗骨代),露蜂房9克,老鹳草10克,制川乌2克、细辛3克,牛膝10克,制乳没各6克,当归10克,甘草6克。日1剂,文火久煎,分3次饭后温服。胶囊:上方加麝香0.3克,羊肝15克,海狗肾3克,生黄芪15克,共研细,装胶囊。每次由1克逐日递增为6克,日服4次,第4次宜在晚上睡前服。膏剂:蜈蚣5克,炙乌梢蛇10克,全蝎5克,僵蚕10克,地龙10克,蜣螂虫10克,炙豹骨10克,露蜂房(炒黄)10克,麝香0.5克,蟾酥2克,冰片3克,细辛10克,牛膝10克,乳没各10克,马钱子10克,白芨20克,陈醋适量调糊,外敷患病关节,1日1次。稳定期,药粉加生姜30克,鲜葱白带须30克共捣为泥,加适量黄酒外敷。3日换药1次。疾病的早期,活动期使用汤剂、膏剂;稳定期三种剂型合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30例,基本痊愈42例,显效54例,进步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蠲痹通络汤:生芪30~60克,制乳没、桂枝、天南星各12克,当归、白芍、地龙各15克,制川乌12~15克,生甘草10克(与川乌先煎40分钟),土茯苓30~60克。水煎日服1剂,随证加味。风寒湿痹、痰凝血瘀痹两型配合使用十味散(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麻黄、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没、细辛各20克。研细末)适量,用白酒调湿,纱布包敷患病关节,每晚睡前敷,次晨取下。治疗103例,近期缓解42例,显效35例,好转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15%。4、清热解毒法:①阴虚内热型:双花、蒲公英各24克,丹皮、石斛、青蒿、威灵仙、独活各15克,生地30克,白薇、秦艽各12克;②湿热型:双花、苡仁各24克,蒲公英20克,黄柏12克,土茯苓30克,车前草、泽泻、苍术各15克,川牛膝18克;③瘀血发热型:双花、土茯苓各30克,猫眼草12克,生地、威灵仙、远志、牛膝、赤芍各15克。1月1疗程,治疗活动性类风湿133例,临床治愈32例,显效46例,好转4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4.7%。5、身痛逐瘀汤:桃仁、牛膝各15克,红花、川芎、羌活、五灵脂、香附、秦艽各10克,地龙12克,没药、甘草各6克。1日1剂,水煎服。结合中药外洗或离子透析:乳香、没药、刘寄奴、细辛、桃仁、红花各15克,王不留行20克,丹参25克,黄柏10克,海风藤、络石藤、伸筋草各30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5例,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8例。名老中医绝招焦树德:①补肾祛湿治尫汤:适用于肾虚寒实证。药用川断12~15克,补骨脂6~12克,制附片6~12克,熟地12~15克,骨碎补9~12克,淫羊藿9~12克,桂枝9~15克,独活10克,赤白芍各9~12克,威灵仙12克,麻黄3~6克,防风6~10克,伸筋草20~30克,松节15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苍术6~10克,炙虎骨9~12克(可用自然铜9~12克,透骨草30克,寻骨风20克代),牛膝9~12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关节重去牛膝,加病毒9克,羌活9克;瘀血明显加血竭0.7~0.9克(冲服),皂刺5~6克,乳没各6克(或苏木15~20克);骨质变形严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30克,寻骨风10~20克,自然铜(醋淬先煎)10克;筋挛肢体蜷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入生苡仁30克,木瓜9~12克,白僵蚕6~9克,并加重白芍、桂枝用量;脊柱僵直、关节不利者去牛膝、苍术,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胶9克,羌活6克。患者应坚持服药50~100剂,见效后用上方4~5剂研末,每次3克,2~3次/日,长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②加减补肾治尫汤:适用于肾虚标热轻证。药用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酒炒黄柏12,知母12克,骨碎补15克,川断15克,威灵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独活各9克,白芍15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虎骨12克(另煎兑入)。热多者可加秦艽20~30克;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③补肾清热治尫汤:适用于肾虚标热重症。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炒黄柏12克,知母12克,骨碎补15克,川断15克,威灵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独活各9克,赤芍15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治疗76例,痊愈4例,显效23例,好转42例,无效7例。朱良春:肾蠲痹汤:熟地15克,炙蜂房、炙乌梢蛇、炙土鳖、炙僵蚕、当归、骨碎补、鹿衔草、仙灵脾各12克,炙蜣螂虫8克,甘草3克,炙全蝎、炙蜈蚣各2克(研细,分2次冲服)。连服5~10剂。待症状改善后,用本方10倍量研细;另以老鹳草、苍耳子、?莶草、徐长卿、虎杖各120克,煎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早晚各服6克(经期、孕期停服)。如肢节拘挛僵硬加炮山甲或皂刺;骨质增生加制海藻、昆布、生牡蛎;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本方对寒湿型、痰瘀型疗效较好。娄多峰:①痹苦乃停:制川乌、制草乌、苡仁各100克,制乳没各150克,制马钱子50克,怀生地200克。制水丸。功能:祛风散寒除湿,温通化阳,活血化瘀止痛。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寒型。成人每服5克,1日4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初服宜从小量开始。孕妇、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忌用。②痹隆清安:萆解200克,怀生地200克,制马钱子50克,制乳没各150克,苡仁100克。功能:祛风除湿,清利湿热、舒筋活络,活血消肿止痛。主治类风湿关节炎热型。孕妇、高热、体质阴虚、癃闭患者用。本方为河南中医学院娄多峰教授在其家传秘方基础上研制而成。曾荣获1986年度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用上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0例,有效率分别为94.01%和95.41%。对盗汗、神疲、乏力、烦躁的缓解率为94.1%。施今墨:川附片15克,乌梢蛇30克,全蝎5克,桂枝9克,地龙9克,细辛3克,石楠藤12克,杭芍9克,川芎5克,当归12克,生熟地各9克,西红花3克,元胡6克,炙草节9克。用于正虚邪盛型类风湿关节炎。王为兰:白芥子性味辛温,散寒化湿,通经达络,消肿止痛,为治类风湿关节关节肿胀的消肿必用要药。寒胜者配麻黄,热胜者配地龙、生大黄。董长富: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麻黄100克,生石膏400克,生白术60克,川乌15克,桂枝30克,威灵仙、生甘草各10克,红花、防风各12克,鲜生姜50克。水煎,晚上徐徐温服,服后就寝,盖被入睡,0.5~1小时汗出。若不出汗,可热饮少量糖水。药后避风寒冷水数日。分型加减用药:①寒湿型:先行发汗,继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②风寒湿型:先发汗,继用独活寄生汤,麻黄加术汤加减;③湿热型:先用宣痹汤、二妙散及小柴胡汤加减清热除湿,尔后再发汗;④风湿热型:先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或木防已汤加减,待热除痛减,再行发汗;⑤肝肾亏虚型:用归芍地黄汤、芍药甘草汤合藤类药加减。个别患者仅需微微发汗。嵇书尧:生地黄60克,熟地黄30克,炒白术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乌6克,北细辛4.5克,蜈蚣3条(打),生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分作3次服。病情好转后,生地减量,加黄芪30克,疗效明显。王世福:蜈蚣5条,全蝎15克,僵蚕30克,祁蛇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穿山甲20克。另以葛30克煎汤,以汤泛上药粉为小丸,每服10克,日服2次本文转自http://user./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5:15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痛风的最好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