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新来港人士有香港人的医疗福利待遇吗

新民网移动客户端
您现在的位置: >
香港官员:新来港人士是香港劳动力重要补充
  新华网香港4月12日电(记者黄歆)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12日说,新来港是香港的重要补充。
  张建宗在出席香港新来港服务基金第三届就职典礼及筹款晚会致辞时说,新来港无论和技术都有提升,平均年龄亦降至33岁,能补充香港。进一步释放新来港,特别是新来港妇女的潜在,是当前人口政策的重要关节点。
  张建宗表示,为支持新来港,劳工及福利局推出新政策时,抱着不考虑居港年期的思维。他举例说,今年第二季推出的“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没有居港年期限制,以一个4人家庭为例,只要符合条件,第一天来港找到工作,即可申请津贴。
新民晚报官方微信微信号:xmwb1929有用、有益、有趣
新民网事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xinminwangshi突发事、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烦心事等你来爆料!扫一扫,关注有礼!
侬好上海由新民网出品微信号:helloshanghai2013吃喝玩乐、上海故事、同城活动每天热爱上海多一点加入小侬家族就对啦!
更多关于的新闻
数据加载中……
这个双休日里,晴好的天气引来众多的...
2015年F1上海站即将开赛。
上海时装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
4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上海)游艇...
2015中国国际轨交展今天在新国际...
今天是清明小长假后首个工作日,上海...
日,北京居庸关...
【看4D大片,玩科技馆!】 最近,小侬给小朋友们的福利一波接一波。报名时间:5月23日—5月27日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社会监督投诉电话、来信来访地址及电子信箱:
1. 投诉专线电话:021-
2. 社会监督来信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邮编:201199
3. 来访接待:
上海市闵行区都市路4855号2号楼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
4. 投诉电子信箱:
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社会监督电话、来信来访接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
受理时间接待时间为:
工作日上午9:30--11:00;下午1:30--4:00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香港政务司司长呼吁协助新来港人士融入社会
11:49:38 & | &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 | & 编辑:王珊 & | &
  原标题: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呼吁协助新来港人士融入社会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郭胜昔):香港政务司司长暨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主席林郑月娥16日在人口政策公众论坛上表示,香港面临人口老化、劳动人口下降、供养比率上升等挑战。林郑月娥呼吁香港人要理性包容,并尽力协助新来港人士早日融入社会。
  林月娥说,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提出了多个方向解决问题,一方面从现有人口尽量释放劳动力,通过更好配套和再培训等,鼓励妇女和早退休人士以及年轻人就业,另一方面是通过吸纳新来港人士,弥补不足。“香港的人口,其实增长的非常缓慢。过去平均每年增长为百分之零点六,这数字已包括每年新来港的四、五万人。所以,如果没有人口增长,恐怕我们无法持续经济增长。”
  很多香港人的配偶或子女身处内地。在香港注册结婚的100对男女当中,35对牵涉跨境婚姻。事实上,如果没有新来港人士的加入,香港的人口增长会更低,甚至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林郑月娥指出,香港能发展成国际都会,靠的是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力资源很大部分并非是土生土长的,过去每一个年代,香港都是通过移民来充实社会的人口。
  香港是一个崇尚互相尊重和共融的社会。林郑月娥说,她完全不支持排斥新来港人士的看法。近年蓬勃的旅游业既为零售、餐饮业等带来生意,同时也令香港市民有空间挤迫感。香港人需要理性包容,不要因为眼前的不足之处和挤迫感觉而排斥人口增长,最终令香港经济受损。
  林郑月娥重申,单程证制度是根据香港《基本法》设立。自从1997年回归以来,共有78万4千名通过单程证来港人士,其中98%都是与配偶或子女团聚的。目前,来港人士的平均年龄是36岁,正能弥补劳动人口的不足。她说,即使香港争取了审批权,仍然会从家庭团聚的角度,有秩序地让内地人士来香港。“即使审批权在香港,我们也会从家庭团聚的角度,有秩序地让这些内地人士来香港,因为这是人道的立场,要尽快让他们来香港,让他们家庭团聚。只要大家设身处地,易地而处,如果你有一个配偶,你有一名子女在内地,你也一定希望他早日到香港,可以一家团聚。”
  林郑月娥说,其实绝大部分新来港人士,都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而且是回馈社会。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尽力协助新来港的人士,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前不久,香港民政事务总署、香港电台合办了“2013新港人爱心家庭选举”,选出了五个新港人爱心家庭并举行颁奖礼,嘉许家庭关系和睦及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新来港家庭,表扬他们积极融入香港生活。受到表彰的蒋元红说,克服语言不通与环境差异,是每位新来港人士的必经阶段。“刚来时,语言不通,(有)沟通不到问题,还有住的问题,都很大。这边除了先生及他的家人,我没有(亲)人在这边,没有朋友,所以整个人不开心,情绪低落。”
  另一位获奖人士陈红辉建议,新来香港人士参加义工活动,可以加快融入香港社会。“(参加义工)一来是有自信,二来是清楚香港人的文化,你的资讯多了。现在我们创办了妇女会,目的是希望帮助新来港人士,用最快的时间融入香港社会”。
相关新闻v&& 11:30:20v&& 11:15:51v&& 11:05:13v&& 10:36:40v&& 10:34:55
•&•&•&•&•&•&•&•&
•&•&•&•&•&•&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发展需要“新香港人”
关键字:&香港内地新香港人香港移民阿灿蝗虫港灿人民日报海外版
10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香港发展需要&新香港人&》,报道称,香港是移民社会,不同时期不断进入香港的&新香港人&,是推动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香港有关内地新移民问题的争论,文章认为,香港近年来地位悄然变迁,如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追赶,是引发港人焦虑的原因。文章称,内地和香港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港人应做&新香港人&,摆脱&小岛&心态,站在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下是报道全文:
汤唯是通过&优才计划&移民香港的内地明星之一。
在涉及资源方面的消息,让香港人心里很烦,例如内地人到港抢购奶粉导致断货;内地富豪到港买豪宅炒高楼价;内地孕妇赴港生子以致本地妈妈没有床位&&最近,香港在讨论长远房屋策略时,还出现了一种声音&&政府应减少内地新来港人士的数目,以确保社会资源足以应付房屋用地的需求。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日前在出席&2013年新港人爱心家庭选举&颁奖活动上回应说,内地新来港定居人士是香港大家庭成员的一分子,为香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香港人在变
内地居民赴港定居,成为新香港人。开埠百年,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全球瞩目的&东方明珠&,大量的人口及人才来自外来移民。现今香港的永久居民中,大部分都是过去数十年由内地移居香港的人士及其后裔。&历史上,香港社会对移民一直持欢迎态度。&香港工商专联会会长杨志强指出,香港是移民社会,可以说,不同时期不断进入香港的这些&新香港人&,正是推动香港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内地居民到香港定居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赴港读书和工作,以及按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和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赴港定居;第二种则是港人的内地配偶、子女或长者,可持《前往港澳通行证》(俗称单程证)到港居住,单程证每日有150个配额。
香港回归以来,背靠内地的优势日益显现,新港人与香港社会各阶层的交流融合愈发深入。然而,有关内地新移民的争论却没有停息。
内地新移民的构成其实已发生了变化。如林郑月娥所言,新来港人士的学历在过去10年整体有所上升,有14%是大专或以上学历,他们大部分是自食其力,不依赖社会援助。他们中的佼佼者在香港落地生根,成为融入香港社会的新精英。可是,在香港社会,却又悄然出现了一种看法&&在他们看来,内地人的确不再是受人嘲笑的&阿灿&(土气寒酸),但却成了让人心生恐惧的&蝗虫&。
香港人怕什么?
在看待新移民的问题上,香港人究竟在担心什么?
有香港媒体采访了一些香港市民,他们认为新移民侵占了港人的社会资源,包括房屋、社会福利、教育、医疗以及工作机会等。对此,有香港媒体发表评论称,这一小部分人的看法,与潜意识里残留下来的对早期新移民的不好印象有关。比方说,早期来港的内地新移民中,&内地新娘&是一个很大比例的群体。受到教育程度及当时政策的限制,她们中不少没有工作,要靠综援生活,处处显得与香港精神相悖离。因此,早期的新移民形象往往与社会包袱、资源侵占者等联系起来。
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精英来到香港书写人生传奇,他们为何依然是争议所在呢?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看来,这与港人身份的焦虑感不无关系。香港地位悄然变迁: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被上海追赶,一个自嘲的新名词&港灿&开始在香港年轻人之间流传&&&但是,无论如何,全面与内地切割的主张在香港是几乎没有市场的偏执言论。在讨论内地新移民可能会抢占资源的同时,如何留住自由行内地游客、如何到内地寻找发展机会,同时也成为了近期香港热议的话题。&
正确看待差异
差异的存在,也是出现新香港人争议的客观因素。但认识和化解差异需要时间和智慧。比如之前发生的&吃面事件&。香港明文规定地铁内不能吃东西,内地游客不知情,外来的小妹妹在地铁上吃面,导致吃面与看吃面的恶言升级,最后升级为两地的网络对骂。
早在2007年,时任香港特首的曾荫权曾在施政报告中呼吁港人要做一个&新香港人&,摆脱&小岛&心态,站在整个国家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香港新移民究竟有没有对香港社会造成那么大的冲击?换个心态,也许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林郑月娥就指出,少数人认为,因为香港房屋用地不足,所以就提出减少内地来港人数。可事实上,近年香港的出生率偏低,内地新移民也是香港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为补充香港的劳动力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融入香港社会的过程中,内地新移民也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难题,包括语言、生活习惯、社交文化等细节问题。每年的&新港人爱心家庭选举&活动,都有动人故事。今年获奖的有:来自草根阶层、身兼两职同时又照顾患病丈夫,但仍然与两个女儿参与义工服务的妈妈;对子女无微不至的患病单亲爸爸&&&我们应正面考虑如何协助新来港人士尽展所长,促进香港社会及经济发展,而非将港人的家属拒之门外。&林郑月娥如是说。
&优才&移民香港八成内地人 周迅汤唯等明星在列
香港入境处从2006年实施至今的&优秀人才计划&,申请人数量连年增加。6年半来,截至上月底,入境处共接获8553宗申请,其中近2400宗申请获批。在成功申请者中,内地人占了78%.其中不少是内地明星。
优才计划的全称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目的是为了吸引优秀外地人材来香港定居。计划从2006年6月份实施,6年半来,截至上月底,入境处共接获8553宗申请,其中近2400宗申请获批。据统计,优才计划的申请者人数连年递增,今年首11个月,就收到1834宗申请,比去年同期增长19%,其中298宗申请获批。
在成功申请者中,内地人占了78%.据了解,许多内地明星通过优才计划赴港,例如钢琴家李云迪和郎朗,以及影星章子怡、胡军、汤唯、周迅、秦海璐等,此外,体育界李宁、刘璇也通过此计划赴港。此外,金融及会计行业的人才通过优才计划的占了人数的1/4。
据了解,优才计划是一项设有配额的移民吸纳计划,获批准的申请人无须在来港定居前先获得本地雇主聘任。
虽然优才计划每年的配额为1000名,而且申请人数连年增加,但是每年通过的人数只有两三百宗,与配额上限差距很大,入境处认为,还需要对计划进行推广。
助理入境处长陈孟麟表示,即使近年来申请人数增加,也不会因此与港人&抢饭碗&,因为评审委员会其中的一项考量就是,申请人到港之后,是否会影响有相同技能的港人就业。
事实上,成功申请者并非马上能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通过申请后,优才到香港定居一年内,成功取得支薪聘任或创业,可向入境处申请续期居留,每次两至三年不等,连续住满七年,才可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消息)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隆洋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
點擊排行榜:
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日前落幕。據新華網6月8日報道,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閉幕式致辭中表示,在本輪對話中,中美......
PRINTED BY:H K CHINA NEWS AGENCY LIMITED
22/F, Eastern Central Plaza, 3 Yiu Hing Road, Shau Kei Wan,Hong Kong.
Tel: (+852)
Fax: (+852)|||||||||||
最新播报:
香港福利或向新移民放宽?
  在香港合法居住7年才有申请永久居民的资格。不少新移民苦熬7年才能获得的“香港福利”,最近却被一个六旬老太的胜诉而打破。现年64岁的打工者孔允明,终于等到令她有权获得香港社会福利的判决。但是,香港终审法院的判决,却可能再次引发香港社会对“外来潮”的焦虑。
  嫁港人成新移民
  抵港首日老公病逝
  现年64岁的内地妇人孔允明,因不满“居港满7年才能申领综援”的政策规定,一纸诉状将港府告上法庭,在经历5年两次败诉之后,12月17日终于在香港终审法院获得胜诉。5位大法官一致裁定,香港政府要求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也就是我们理解的社会救济金,须居港满7年的要求违宪,推翻了两个下级法院判决,将综援受益人身份从香港永久居民扩大至居住满1年的、以定居原因来港的香港居民,即单程证持有者。
  2003年,孔允明嫁给领取综援的香港永久居民陈某,2005年12月获批单程证赴港。本打算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患病丈夫的孔允明,原本以为自己凭内地工作经验,来港后可自力更生。再加上丈夫享有租住政府公屋的条件,孔允明相信两人起码能维持生活。但不幸的是,丈夫在她到香港后的第一天就病逝了,公屋遭香港社会福利署收回,而自己无家可归,只能住在露宿者庇护中心,兼职两份散工来维持生活。
  散工借钱度日
  申请综援受尽屈辱
  孔允明不断找工作、参加各种机构的培训班充实自己,曾任职保安、清洁等工作,但因受尽歧视又无安身之所,导致身体多病,只靠做散工和借钱度日。目前居港已满7年,去年成功申请到公屋,但任职派传单的她表示收入不多,目前透过小区组织协会协助以食物银行及基金生活,希望能够尽快找到一份全职工作。
  2006年,孔允明申请综援被拒,也未获得社会福利署署长行使酌情权。孔允明表示,2006年向社署求助时,其上诉委员因对新移民有偏见,非但没有合理的帮助她,而且各种申请更屡屡受阻。有人奚落她说:“老公死了又不是什么巨变,你嫁给他时就知道他好穷了!”还讽刺她来香港是为了享受,就是为了拿综援。孔允明直言受尽屈辱而决心向法庭上诉。
  上诉只为讨公道
  新移民也能自力更生
  2009年,孔允明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认为政府居港满7年的规定违反了《基本法》,但在原审及上诉时均败诉。对于这次上诉成功,孔允明感谢法官为她作出公道判决,希望社会不要人为地给新移民插上特种标签,新移民来港是为一家团聚及打拼新希望,并非为了领综援。她表示不打算再申请综援,会继续做散工自力更生。
  胜诉第二天,孔允明买了7份报纸,看新闻看到“泪流满面”。她坦言一方面赢了官司,终于吐了怨气,但另一方面觉得还有好多港人看不起新移民,觉得好悲哀。孔允明在内地的两个儿子则打电话给她说,原来妈妈你这么辛苦、这么勇敢。
  孔允明认为,港人并不了解新移民。目前社会上不少新移民都在做港人不愿从事的最辛苦、最低微的工作,新移民也在不断报读课程充实自己。很多人劝孔允明回内地,但她就算再辛苦,都坚持留在香港努力生存:“我想做个榜样给我两个儿子看,我能够自力更生在香港养活自己。”
  司法救济讨公义
  按理说,老百姓要告政府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而且香港高昂的律师费、诉讼费,以及漫长的诉讼过程,更给孔允明的上诉增加了难度。所幸按照香港的制度安排,穷人可以无偿享受司法救济。更重要的是,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向她伸出援手,并直接支持她向香港的综援制度发起挑战。可见香港的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司法,实现正义。
  在终审判决中,香港终审法院指当年港府通过行政会议,把“居港一年就可领综援”的规定,改为“居港必须满七年”,这一修订仅为行政决定,并未经过立法会批准,直指政策修订缺乏合法性,要求其恢复“居港一年就可领综援”的原规定。判词还从跨境家庭团聚、香港人口政策、福利政策进步的角度解释案由,熔法理、情理于一炉,让人心服口服。
  在得知终审法院判决后,从行政长官,到律政司司长,再到劳福局局长,都异口同声地表示:尊重法院判决。这也是香港官员面对法院判决时,做出的习惯性表态,可见香港的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担心新移民抢福利
  但是,香港终审法院的判决,却可能再次引发香港社会对新移民“外来潮”的焦虑。不少港人担心,有关判决可能会令内地女子借假结婚来港,居港满一年后离婚,然后申领综援,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
  曾任港府保安局局长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表示,担心终院裁决可能会引发内地女子借下嫁年纪大的港人,来港居住满一年后便离婚,再申请香港福利;也不排除有中介公司乘机开拓生意,帮助内地人到香港定居,进一步激化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矛盾。
  这些年来,因为大量的新移民来港居住,本土的香港居民已经大感不满,甚至以难听的名词“蝗虫”来形容新移民,可知道其反感之强烈。本土派反对新移民,在香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终审法院日前作出的判决,引来众多香港市民的不满,他们对新移民的反感可能加剧,而随着下一步的诉讼展开,港人担心,新移民甚至挑战申请公屋的7年限制。这在房屋资源短缺的香港,必定引来更深的社会矛盾。
  有香港网民已经在社交网站上开设“反对综援批新移民”专页,截至20日晚8时,已有4.6万人点“赞”。港人Victor表示,反对新移民领取综援或其它社会福利,因为新移民没有为香港作过贡献,没有在香港工作过、也没有在香港交过税,为何要香港纳税人多年来辛苦累积的财富,“拱手让给人吃白食”?
  申请综援人数急升
  不出所料,自香港终审法院颁布判词后,居港未满7年而申请综援的人数的确持续上升。判决当天即有31宗申领个案,至今共有330宗。社会福利署工会预估,冬至后及农历新年前将是申请高峰期。很多议员学者及商界人士担心,本港的福利制度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沉重财政负担。
  不过,社福界人士认为,综援“开闸”不会带来太大福利冲击,因为大多数新来港人都在积极工作,靠着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不需要依赖综援。裁决符合平等原则,未必会令政府开支大增。香港劳工福利局局长张建宗亦强调,本次裁决只“针对、局限综援”,不涉及其它福利。
  亦有社会人士分析,新移民来港初期,是困难最多的时期,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少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困难,在内地的工作经验不一定马上获得认同,这些原因令部分群体更陷入经济困境。不少新移民家庭是迫于无奈才去申请综援,当自己有能力找到工作,是绝不会长期依靠综援生活的。
  “居港7年”原本是作为区分香港永久居民及新移民“铁打的标杆”,也是申请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准则。如今新移民老妇上诉成功令综援“开闸”,是否意味着香港的福利会继续向新移民放宽?还需静观其变。
  本报香港特约记者 荻迪 D090
  相关链接
  香港综援金制度
  香港“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始于1993年。这个计划的目的,是以“现金资助”的形式,援助因年老、伤残、患病、失业、低收入或其它原因而引致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人士,使他们能应付生活上的基本需要。香港市民习惯称“综援金”。
  香港目前领取综援金最低条件:个人资产总值不得超过2.4万港元。
  申请领取综援金,可直接或通过电话、传真、邮递等方式,向香港社会福利署设在各区的社会保障办事处提出。申请人必须是香港居民,并以香港居民身份在港居住不少于7年,特殊情况由社会福利署署长酌情处理。
  对于申请人拥有的资产限额,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例如:若是单身健全人士,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投资、物业及其它可变换成现金的资产及财物,总值不得超过2.4万港元;若单身非健全人士,即儿童、老人、伤残或经医生证明健康欠佳者,资产总值不得超过3.7万港元。
  申请获得批准的人士,综援金通常会按月存入申请人的银行户口。
  目前香港逾百万人依靠政府社会保障援助生活。这批人约占本港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
  过高的福利,容易滋生依赖性,成为有些人逃避劳动的避风港。现实香港已经出现宁可拿综援,也不愿意打工的情况。因为一个4人之家每月领取的失业综援金,比从事无须特殊技能职业所赚的工资还要多出6%至25%。结果健全人士领取综援的个案,近年来一直以超过15%的比率上升。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福利彩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