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寒还可以代替and的连词用什么词代替

niè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枝。分。笔画数:20;部首:艹;笔顺编号: 櫱niè【名】(形声。从木,薛声。本义: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同本义〖tiller〗若颠本之有由。——《书·盘庚上》苞有三。——《诗·商颂·长发》。朱注:“,旁生萌也。”非无萌之生焉。——《孟子·告子上》寻木起于栽。——《文选·张衡·东京赋》。注:“斩而复生曰。”又如:槎(砍伐...
赠黄蘖山僧希运 赠黄蘖山僧希运作者:裴休年代:唐体裁:七律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搜索本词:
黄蘖馆 黄蘖馆作者:权德舆年代:唐驱车振楫越山川,候晓通宵冒烟雨。青枫浦上魂已销,黄檗馆前心自苦。 搜索本词:
醴:甜酒;麹蘖:酒曲。好酒必须有酒曲才能酿成。比喻君主或领导左右不可缺少的忠臣或下属。 搜索本词:
十围:形容极其粗大;蘖:树木的嫩芽。十围粗的大树,初生时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搜索本词:
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蘖”。 搜索本词:
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吞檗”、“饮冰茹蘖”。 搜索本词:
植物分蘖时长出来的分枝。 搜索本词:
禾本科作物的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搜索本词:
能够抽穗结实的分蘖。 搜索本词:
niè树木砍去后从残存茎根上长出的新芽,泛指植物近根处长出的分枝:枝。分。笔画数:20;部首:艹;笔顺编号: 櫱niè【名】(形声。从木,薛声。本义: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同本义〖tiller〗若颠本之有由。——《书·盘庚上》苞有三。——《诗·商颂·长发》。朱注:“,旁生萌也。”非无萌之生焉。——《孟子... 搜索本词:
1.亦作"槎枿"。2.砍伐幼林。蘖,老株砍后再生的枝条。 搜索本词:
1.长尺许的蘖枝。 搜索本词:
醴:甜酒;麹蘖:酒曲。好酒必须有酒曲才能酿成。比喻君主或领导左右不可缺少的忠臣或下属。 搜索本词:
1.发芽分蘖。 搜索本词:
十围:形容极其粗大;蘖:树木的嫩芽。十围粗的大树,初生时只是一棵嫩芽。比喻事物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搜索本词:
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同“饮冰食蘖”。 搜索本词:
指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吞檗”、“饮冰茹蘖”。 搜索本词:
稻、麦、甘蔗等植物发育的时候,在幼苗靠近土壤的部分生出分枝。有的地区叫发棵。 搜索本词:
1.原指树木旁生的枝叶,后用以比喻子孙后代。2.亦作"苞孽"。比喻残馀的邪恶势力。 搜索本词:
1.亦作"冰蘗"。2.冰檗。喻寒苦而有操守。 搜索本词:
当前第1/8页 [首页] [上一页] [1][][][][][][][] [] []为什么说地名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地名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者采纳
一、地名与具象思维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它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填密的分析、论证、推理,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是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核心.汉语词汇的形象性最能体现汉民族具象思维的特点,它以视觉形象为主,辅以感觉、听觉、味觉、嗅觉、动觉等形象.这些形象词多以联想、类化、比喻、借代方式构词,使词汇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使人见其词而晓其义,甚至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想象得出,具有修辞功能.人们为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依据往往凭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摄取人类自身和自然万物的特征为地方命名,力求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如海南的五指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山有五峰,极高大,屹立如人指.”该书还说:“贺兰山盘踞数百里,上多青草,遥望如骏马,北人呼骏马为贺兰也.”这类地名在我国相当普遍,又如象鼻山、桌子山、眼睛山、七星岩、日月潭、峨眉山、鸡公山、神女峰、伏牛山等,人们把山水的外部特征和自己熟悉的动物、使用的物件、天上的月亮星星,甚至连自身的器官联系起来了,都是为了达到形象化的目的.地名还通过广泛使用颜色词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如红水河、长白山.地名中还有的是因声音而得名的,如铜锣峡(江水声如铜锣的声音)、鸣沙山(山间有飞沙响)、响堂山(山洞中因回音而鸣响),这些名称都能在听觉上给人以较为具体直接的听感.另外,宁夏的苦水沟、甘肃的酒泉(泉味似酒)、陕西的甘泉突出了水的味觉特征,冷水江、温泉则通过对水温的描述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二、地名与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不同的民族其心埋特征是不同的.汉民族的心理特征也通过地名透视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地名体现出汉民族重方位的心理特征中国人对方位词情有独钟.东、西、南、北、中是确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中国这个名称本身的由来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中央之国”、“天下之中”.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缉甫光晃叱浩癸彤含廓而把周围其他地区叫做“四方”.我国的省名、市名、县名中常常带有方位词,如河南与河北分别因大部分省域位于黄河以南、以北而得名,山东、山西因分居太行山东西而得名.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相互对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张清常先生说:“在北京街巷名称中,在全国地图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是一个意思,而且相互对应.在我国的兄弟民族地区往往更习惯用左右前后表示东西南北.”(3)在北京市,东直门、左安门在同一侧;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在东,右旗在西.我国地名中东西南北与左右前后的一致无疑是来自坐北朝南的居住习惯.在市、县名中,用得最多、最能体现汉民族方位文化的莫过于“阴”、“阳”二字.我国地处北半球,山脉多是东西走向,当太阳照射时,南坡受光,北坡背光;阳光照在河上的情况正相反,我国多数河流也是东西走向,但由于一般情况下河身低于地面,当太阳照射时,北岸受光,南岸背光.古人从这些现象中得出了“山南属阳,山北属阴;水南属阴,水北属阳”的朴素认识,并根据某地与附近山水的相对位置,用“阴”、“阳”二字为地方命名.在《中国地名语源词典》中,市、县的专名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第二个字用“阳”的有100多个,而与之相对应的“阴”字不足10个,如淮阴、江阴.古人认为,“阳”字是个好字眼儿.在大千世界里,“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阳喻暖,阴喻寒,阳主明,阴主暗,人们喜暖避寒、喜明厌暗的心理正是“阳”字较多地用于地名的一个原因.(二)地名体现了汉民族重宗族的心理特征中华民族历史上把宗教看成是社会构成的重要支柱.皇帝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广大农村长期处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同族同姓的人家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这些村落便以聚居家族的大姓命名,诸如王庄、李家村、王家屯、郭家营、安家堡、张营、齐家集等地名遍及全国各地.高阁元先生曾对几个省的县地名志做过抽样调查,他的结论是:汉语姓氏地名,在不同的地区占有不同的比例,最高的80%,最低的也有巧%,一般约在so%一50%之间.地名和姓的关系非常密切,许多地名来源于姓,同时,一些姓则来自于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姓来自国名.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国名如齐、鲁、赵、魏、郑等都成了今天常见的姓.(2)姓来自邑名,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其各诸侯国君分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再如屈原的屈,则是由于楚武王熊通之子瑕,受封于屈邑,子孙因以屈为姓.(3)姓来自乡名.齐宣王少子通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后代因乡名而姓陆.(4)姓来自山、河名.如济姓来自济水,老姓来自劳山(今山东唠山).实际上,以姓命名的地方,由于时代的变迁,未必反映后代实际,叫“张家村”的未必都是住的姓张的人,甚至没有一家姓张的人家.但无论是以姓作为地名,还是以地名作为姓,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把姓看作宗族的标志,想光宗耀祖,与江山同在的心理.(三)地名体现了求安定、吉祥、幸福的心理特征历史上的中国,战乱不断,烽火连绵,加上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形成巨大的威胁.于是,社会上普遍产生一种求天下太平、安定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地名中表露出来.我国的许多地方以“太平”、“永安”、“永定”等类似的词语作为地名,表达人们盼望和平、安宁的愿望.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民群众都希望拥有平安的生活.因此,人们在命名时总少不了受这种心理的支配,在全国的分省地图集所标地名中,取名“太平”的有54处,取名“永宁”的有26处,取名“昌盛”的有25处,取名“兴隆”的有24处.另外,我国还有大量以祈祷河、海安定为特色的地名.如北京的永定河,从前叫无定河,常常泛滥成灾,人民深受其害,为使它安定下来,康熙皇帝把无定河封为永定河.又如,河北有一条瀑河,河水湍急,对当地人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人们希望河水能流得缓慢一些,因此把“瀑河”改名为“徐水”.类似这样的地名很多,如宁波(浙)、镇海(浙)等.吉祥、幸福的生活是人们的追求,并把这种愿望显露于语言符号上.地名便承载了人们的这种期望.人们在地名中广泛使用“吉”、“寿”、“康”、“福”、“禄”、“昌”等字眼儿,寄寓良好的心愿.这类地名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比如带“寿”字的地名有:寿宁县、永寿镇、长寿路、万寿山等.人们借助语言来满足趋吉避邪的心理,有时甚至达到迷信的程度.这也反映在地名中,比如有的人定居某地以前往往要看看自己的姓和地名的对应关系,如果二者和谐,就住在这里,如不和谐,要么迁居,要么更名.像姓“于”的愿意住在地名中带有“沟”、“河”、“渠”的地方,因为“于”和“鱼”谐音,这样好比鱼儿得了水,日子会越过越好.三、地名与审美情趣地名往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国人崇尚对称和谐,把成双成对的现象看作是美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认为送礼要送双,办喜事选日子喜欢选双日子,结婚要贴双喜等等都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受这种心理的支配,人们选词用词时也喜欢成双成对的格式.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下降,双音节词汇逐渐增多.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汇已占有绝对优势,约占70%左右.地名作为词汇中的一员,也以双音节为主.《马氏文通》中说:“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或两字对峙者,较单辞支字,其辞气稍觉浑厚.”前辈学者已体会到双音化与辞气有关.在地名中,为了满足语流对音节的要求,有时加人助词来凑足音节,如《山海经》中凡“某某山”、“某某水”大都称作“某某之山”、“某某之水”但“某山”、“某水”从不称为“某之山”、“某之水”,“之”字的双音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沿用至今的“句吴”、“句容”、“赞潜”则是加人发语词“句、龄”以达到双音化的目的.现代汉语地名,如果专名是双音节的,在称说时往往省略通名,如河南(省)、北京(市)、唐河(县)、南阳(市)等;如果专名是单音节的,在称说时一般不能省略通名,如淮河、叶县、襄县等.汉民族常常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原来俗陋不堪的地名改得比较文雅.据明、清有关史料记载,北京一些胡同是以生理缺陷的人的特征、牲畜的某个部位、服饰、器物等命名的,如狗尾巴胡同、小羊圈胡同、大墙缝胡同、母猪胡同等.这些胡同的名称,多半是由于其时其地有这样的人或物,邻里相传遂成地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代谢,这些地名变得十分庸俗,迎合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的需要,人们利用谐音,使原来地名获得了新义,上述胡同分别发生了如下变化:狗尾巴胡同—高义伯胡同,小羊圈胡同—小杨家胡同,大墙缝胡同—大翔凤胡同,母猪胡同—墨竹胡同.人们还利用谐音字更改了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地名.如山西北部长城脚下有一个关隘重地,叫“杀虎口”.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是各民族争夺的古战场,中原汉族称北方游牧民族为“胡人”,当汉族地主政权占领了这里时,为炫耀胜利,便改其为“杀胡口”.后来,胡汉民族对抗的历史结束,人们用谐音字“虎”代替了“胡”.四、地名与信仰信仰分为实物信仰即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这两种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到处都留有印迹.地名中对这两种信仰有广泛的反映.远古时代的氏族社会,人们对雷、电等自然现象还不能充分认识,由此产生一种恐俱、敬畏的心理,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神灵,为了生存和发展,便乞求于这些神灵.每个氏族都把其中的一种神灵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蛇、虎、鹤、鱼以及虚拟的龙、凤等形象都是人们崇拜的图腾.图腾文化在地名中也有所体现.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把龙作为祟拜的图腾,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是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是汉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华民族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成为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成公二年》:“齐侯伐我北鄙,围龙.”杜预注:“龙为春秋时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自春秋以来,各地都有带“龙”字的地名,如辽宁的龙首山、福建的龙海市等.1983年版的《中国地名录》收词32000条,以“龙”字起首的地名就有330条.如龙井(在杭州西湖的西南山中的名泉,附近产龙井茶)、黄龙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北)、九龙(现在香港北区)、龙门(洛阳市郊,以龙门石窟闻名).“风”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风有美丽的羽毛,历来是祥瑞的象征.带“风”的地名也不少,如“风阳”、“凤县”等.今福建省简称“闽”,与当地对蛇的崇拜有关.《说文》中指出:“闽,东南越,蛇种.”古代闽地多蛇,对蛇颇为敬畏.故以蛇为图腾,并用来作为地名.又如重庆市巴县,古时为巴国,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可见巴国的名称也来源于对蛇的祟拜.虎和狮一向被称作“兽中之王”.但在汉民族的心目中,老虎才是百兽之王.人们在画虎时往往要在虎的额头上描画一个“王”的字样,人们在为地方命名时也多用“虎”字,如虎门(广东省珠江口)、龙虎山(江西省贵溪县)、虎牢关(河南荣阳)等.宗教对人们影响很大,也给地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道教产生于中国,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而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崇拜仙人在地名中也有反映,如九仙山、万仙山、仙居山等.佛教宜扬人生皆苦,世界皆空,只有信佛,熄灭一切欲望,抛开烦恼,才能进人极乐世界.地名中活跃着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词语,如南京市的清凉山来自佛教的教义(佛教把断除各种烦恼而获得安适、宁静的境界称为清凉),和尚源(陕),阿育王山(浙)是以佛教信徒或僧侣命名的.中国的地名浩如烟海,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地名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文化特征.地理区域本无名,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因此,地名自产生之日起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千丝万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今同寓,见。公从藩府仪,须早出每迟。汎爱要乡誉,直以结主知。寒逾劲,驰。府中皆,称。重公风,腰。心独悲,隔。寄云椷,已作客。仰观战,面。我闻往吊始见公,我足公。重,那复得。花明春泛越王湖,秋寻贺公宅。赏花秋复春,人。直倚骄,岂知扬。各,我忆如。漫,夜雨雁。归,飞。久,极还。傥诗者,道即。
(1).官名。:“舍人掌平宫中之政,分其财守,以法掌其出入者也。”本宫内人之意,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 秦
汉 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 魏
晋 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 隋
唐 又置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置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 明
清 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此外, 宋 有阁门宣赞舍人, 元 有直省舍人、侍仪舍人, 明 有带刀散骑舍人,则皆为近侍武职。(2). 战国 及 汉 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 李园 求事 春申君 为舍人。”:“ 蔺相如 者, 赵 人也。为 赵 宦者令 缪贤 舍人。”:“其令公奉、舍人、赏赐皆倍故。” 颜师古 注:“舍人,私府吏员也。”(3). 宋
元 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元
《碧桃花》楔子:“小生不是歹人,是隔壁县丞衙里的舍人 张道南 。”:“小人姓 贾 名 石 ,是 宣府卫 一个舍人。” 清
《长生殿·禊游》:“老旦扮卖花娘子,小生扮舍人。”奔丧。:“父 同文 …… 同文 卒于 随州 , 纶 徒步奔讣千里馀。”《元典章·刑部三·不孝》:“ 黄州路 录事司判官 靳克忠 ,闻知父亡不即奔讣,又行饰辞不肯离职,详其所为,必合惩戒。”山名。在 浙江省
宁波市 西南。自 天台山 发脉,绵亘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县 等县境。道书以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传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 四明山 。:“ 四明山 者, 天台 之委也。高兴华顶,齐跨数邑。自 奉化
雪窦 入,则直谓之 四明 。行山中大约五六十里,山山盘亘,竹树葱菁,众壑之水,乱流争趋。入益深,猿鸟之声俱绝,悄然嘻呬通颢气,觉与世界如绝,不似 天台 之近人也。道书称第九洞天。峰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峰 ,刻 汉 隶‘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窗,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1).犹公室。指诸侯王国。:“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淮南子·人间训》:“ 田子方 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2).指朝廷、国家或官府。:“﹝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宋
《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 萧嘉穗 道:‘…… 萧某 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3).指公卿之家。:“ 重 性温厚,在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4).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 沙汀 《磁力》:“ 小数点 继续道:‘公家既然不管我们,校长连学校大门都不进,我们也只有自力更生了!’” 谢觉哉 《是你指示了我》:“副业产品,卖给公家,不受私商的高价诱骗。”(1).海名。所指因时而异。大抵 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 黄海 ; 秦
汉 以后兼指今之 黄海 、 东海 ; 明 以后所指始与今之 东海 相当。今之 东海 海域,北起 长江 口北岸,南以 广东省
南澳岛 至 台湾省 南端一线为界,东至 琉球群岛 。(2).泛指东方的大海。:“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足与语东海之乐。” 汉
《七发》:“秉意乎南山,通望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 唐
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元
《西蜀梦》第四折:“来时节玉蟾出东海,去时节残月下西楼。”第四回:“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 金陵王 。”(3).指我国东方滨海地区。:“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 大公 乎!’” 杨伯峻 注:“为东海诸国之表率者,可能是 姜太公 之国。” 汉 潘勖 《册魏公九锡文》:“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晋
《汉高祖功臣颂》:“灼灼 淮阴 ,灵武冠世……二州肃清,四邦咸举。乃眷北 燕 ,遂表东海。”(4).郡名。 秦 置。 楚
汉 之际也称郯郡。治所在 郯 (今 山东
郯城 北)。 西汉 辖境相当今 山东
费县 、 临沂 、 江苏
赣榆 以南, 山东
枣庄市 、 江苏
邳县 以东和 江苏
宿迁 、 灌南 以北地区。其后历代屡有设置,辖境及治所亦有变迁。故乡所在之县。亦泛指家乡。 唐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明
诗:“平生共肝胆,何云异乡县。” 清
《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十载违乡县,三年旅旧都。”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 敬 ﹞后令 富阳 ,为中堂乡县。”相传在今 湖北
黄鹤山 上游三百步 长江 中。 隋 置 鄂州 ,即因渚得名。世称 鄂州 为 鄂渚 。:“乘 鄂渚 而反顾兮,款秋冬之绪风。” 王逸 注:“ 鄂渚 ,地名。” 洪兴祖 补注:“ 楚子
熊渠 ,封中子 红 于 鄂 。 鄂州 , 武昌县 地是也。 隋 以 鄂渚 为名。” 唐
诗:“ 鄂渚 分云树, 衡山 引舳舻。” 明
词:“衾寒 鄂渚 ,佩冷 潇湘 。”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余服官 鄂渚 ,适 英
美 水师提督乘兵舰来谒。”形容时间长久。:“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1).不相同;不一样。:“赦罪而不一,德虽厚,不誉者多。” 晋
《豪士赋》:“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 明 郎瑛 :“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2).不统一;不专一。 晋
《省刑疏》:“夫法令不一,则人情惑;职次数改,则觊觎生。” 宋
《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至 庆历 二年,知州 郭志高 为诸处差来兵马,头项不一,军政不备。” 明
《何子·严治》:“夫民心不一则散。” 清
:“夫为学之道,用志不能不一,用力不能不专。”(3).同“ 不一一 ”。 明
《与宣仲济书》:“人去草草,明当奉晤,不一。”(4).犹不只。 清
《芥舟翁寿序》:“至于吾家之得寿者,项背相望,自邑志所载,及余所见,不一其人也。”(1).制度礼仪。:“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朝则诵 羲文 之, 虞
夏 之,历 公旦 之典礼,览 仲尼 之。” 宋
《稷下赋》:“修先王之典礼,践大圣之规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元典章·兵部三·铺马》:“为治之道必先信其赏罚之道,尤宜重其典礼。”(2).指某些隆重仪式。:“二月, 文华殿 成,举行典礼。” 赵树理 《登记》四:“隔了一天,区公所通知村公所,说 小晚 和 艾艾 的婚姻是模范婚姻,要村里把结婚的日期报一下,到那时候区里的干部还要来参加他们的结婚典礼。”(3).掌管礼仪。《孔子家语·五帝德》:“﹝ 帝尧 ﹞富而不骄,贵而能降, 伯夷 典礼, 夔
龙 典乐。”:“夫 齐 , 姜 姓, 伯夷 之后也, 伯夷 佐 尧 典礼。”(4).指掌管礼仪之官。 周 时为太史。:“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孔颖达 疏:“典礼之官,于 周 则太史也。”入朝奉侍。:“ 参 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 晋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追慕 南越 、 婴齐 入侍,北面称臣,伏听告策。”(1).不送。:“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成玄英 疏:“将,送也。”(2).犹不长。 唐
《吕公表》:“呜呼!使公年寿之不将也,天其未厌兵革,不爱苍生欤?”按,:“白日晼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 王逸 注:“将犹长也。”(3).阴阳家语。指宜于婚嫁的吉日。阴阳家谓:“阳将伤夫,阴将伤妇;阴阳俱将,夫妇俱伤;阴阳不将,夫妇荣昌。”见《协纪辨方书·义例·阴阳不将》。第十回:“ 陈和甫 选在十二月初八日不将大吉,送过吉期去。”(1).忠贞自持,不求人体察的节操。 宋
:“覆冒荒遐知大度,委蛇艰急见孤忠。” 明
《鸣凤记·忠良会边》:“只恐孤忠有功难建,须期个地转天旋,要使离人再得圆。” 清 宋儒醇 《南渡》诗:“独有 史督辅 ,尽瘁继以死。一片孤忠心,众口交肆毁。” 清
《井中心史歌》:“独力难将 汉 鼎扶,孤忠欲向 湘 累吊。”(2).指忠贞自持的人。 清
《冬青树·自序》:“窃观往代孤忠,当国步已移,尚间关忍死于万无可为之时,志存恢复。”常绿乔木,主干耸直,侧枝平展轮生,小枝下垂,叶为针形,树冠若塔,故又称为“宝塔松”。为著名观赏植物。(1).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节操。 晋
:“若夫洁己而不污其操,守善而不迁其业,存亡若一,灭身不悔者,此亦贞操之士也。” 宋
赞宁 等:“ 智 少有贞操,恳乐舍家,就 云门寺
惟孝 为师。” 明
《答徐太室宪长书》:“盖公论未伸,将谓仆有私于公,则公之卓行贞操,终无以白于天下矣。”(2).指女子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为作歌,名曰《杞梁妻》焉。” 明
《吴烈妇诗序》:“故裙襦之中,亦有能闲礼义,守贞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临大节而莫夺,赴水火而如归,若吾乡 吴 烈妇者。” 邹韬奋 《信箱·贞操》:“这样看来,贞操的合理的意义,不应该是男子强迫女子的偏面的观念,应该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度里,在夫妇关系继续成立中,相互遵守的关于性的德义。”亦作“ 冰檗 ”。
冰檗。喻寒苦而有操守。 唐
诗:“素坚冰蘖心,洁持保贤贞。”一本作“ 冰蘖 ”。 宋
:“十年冰蘖战膏粱,万里烟波濯纨绮。” 明
《徐贞妇郑氏传》:“尔居官宜冰蘖自守。禄或不给,则售此用之。”(1).清亮的声音。 汉 扬雄 《太玄赋》:“听 素女 之清声,观 宓妃 之妙曲。” 宋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明
《啄木儿·题闺中女郎》套曲:“听清声如柳外雏莺。”(2).清美的声誉。 汉
《陈太丘碑文》:“奉礼终没,休矣清声。” 唐
诗:“ 李三 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明
《贞靖李君阡赞》:“绍两 冯 之清声,戛二 陶 之玄韵。” 清 陈康祺 卷三:“予读是文,觉 彭公 之直节清声固令人有生不同时之慨,而 山公 之风趣亦藉可想见矣。”(3).谓疾促之声。:“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宋
范仲淹 有。参见“ 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养三老五更于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众贤才。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 唐
诗:“卜居尚百里,休驾投诸彦。” 宋
:“忽随诸彦登龙尾,尚忆当年应鹄头。”人中之豪杰。:“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 张良
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宋
:“ 子胥 、 种 、 蠡 皆人杰,而 扬雄 ,曲士也。” 清
《于谦论》:“ 谦 ,人杰也。逢君之欲以取富贵,其断断不为。”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词之七:“古今来众口说 琼山 ,多人杰。”(1).政务。:“政事懋哉!懋哉!” 南朝
刘协 :“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说书就是说书,你说一件政事,你用你的人话说得清清楚楚,头头是道。”(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从兄 导 以 棱 有政事,宜守大郡,乃出为 豫州 太守。” 元
卷九:“ 赵 以其( 杨之美 )学问、政事过人,雅重之。”(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纭以从风。” 宋
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2).礼乐制度。:“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读〈礼仪〉》:“于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历变而愈繁。”(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颉皇 ,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7).才学。:“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宝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贻 ,有文章德行。” 宋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于应对。”(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第十九回:“ 宝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1).同时并称的两种卓绝的技艺。指 南朝
顾野王 所画古贤和 王褒 为它写的赞。:“ 宣城王 为 扬州 刺史, 野王 及 琅邪
王褒 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 野王 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 野王 画古贤,命 王褒 书赞,时人称为二绝。”后亦以“二绝”为称颂别人二种绝艺之典。 宋
:“蜂腰鹤膝嘲 希逸 ,春蚓秋蛇病 子云 。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绝更逢君。”此指 孔宗翰 的诗和草书。(2).同时并称的两位才行卓绝的人物。指 北齐 的 苏珍之 和 宋世轨 。:“ 世轨 ,幼自严整。好法律,稍迁廷尉卿……时大理正 苏珍之 亦以平干知名。寺中为之语曰:‘决定嫌疑 苏珍之 。,视表及里 宋世轨 。’时人以为寺中二绝。”亦作“ 质朴 ”。
朴实淳厚。 汉 董仲舒 :“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 汉 赵晔 :“ 无余 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皇代质朴,祸难不作,结绳为信,人知所守。” 宋
《为君难论下》:“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 清
:“此郡僻处万山中,风俗质朴,混沌未凿。”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1).古时的人。:“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阅时俗之所服。” 明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2).指亡故之人。:“我思古人,俾无尤兮。”按,此指亡妻。:“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复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本谓双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引申为平等;相平。旧题 宋
《全唐诗话·皇甫冉》:“可以雄视 潘
张 ,平揖 沉
谢 。” 金
《鄜州龙兴寺明极轩记》:“深静而明,夏凉而冬燠,高才丈许而平揖前山。”(1).谓离开殿堂或堂屋。:“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也, 仲父 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 仲父 也。’” 唐
《马府君行状》:“夫人 荥阳
郑氏 ……有贤行,侍君疾,逾年不下堂。”《秦并六国平话》卷上:“ 平王 虽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荡无纲纪,甚至下堂而见诸侯。” 清
:“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2).谓妻子被丈夫遗弃或和丈夫离异。:“ 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
:“菅蒯不可以代匮,糟糠不可以下堂。”同“ 磬折 ”。
(1).罄,通“ 磬 ”。曲躬如磬,表示谦恭。 汉 董仲舒 :“升降揖让,般伏拜谒,折旋中矩,立而罄折,拱则抱鼓。” 三国
《箜篌引》:“谦谦君子德,罄折何所求。”:“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2).罄,通“ 磬 ”。表示不得志。 明
《岛居》诗之六:“芦中长罄折,圯上独盘桓。”(3).罄,通“ 磬 ”。犹屈从。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笞我,詈我,蹍我,践我,以主人臧获之分而待我,我犹鞠躬罄折以承受之。”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崇 正色曰:‘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牖哉!’”亦作“ 身名两泰 ”。 南朝
《与徐陵书荐方圆》:“吾荷朝恩,得安丘壑,身名两泰,夫复奚言。”(1).甜美。 汉 晁错 《论贵粟疏》:“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晋
《闲居赋》:“堇荠甘旨,蓼荽芬芳。”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甘旨茜脆,柔滑芬芳。”(2).美味的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甘旨百品,月祭日祀。” 清
:“俄而行酒荐馔,备极甘旨。”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起初是视为销纳外来稿件的尾闾,其实才是一个爱吃甘旨的饕餮。”(3).指养亲的食物。 南朝
《上萧太傅固辞夺礼启》:“饥寒无甘旨之资,限役废晨昏之半。” 唐
《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药饵或阙,空致其忧。” 明 沉鲸 《双珠记·二友推恩》:“目下虽窘,奴家力攻针指,足备甘旨之奉。”(4).指对双亲的奉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久违甘旨,备历辛酸。”第九四回:“ 闺臣 正因妹妹离别伤感,适听 亭亭 嘱托堂上甘旨,猛然想起父亲流落天涯之苦,跪在地下,也是大放悲声。”指父母。 宋
之一:“朱衣老卿列,白首恋亲庭。”《剪灯新话·金凤钗记》:“一旦声迹彰露,亲庭罪责……在妾固所甘心,于君诚恐累德。” 清
:“女流涕曰:‘亲庭罪责,良足愧辱!我二人缘分尽矣!’”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师之所为, 郑 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今吾诸营楼橹千里,积谷三百万斛,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 唐
诗:“朝见一片云,暮成千里雨。”(1).一个早晨。:“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屠牛 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汉 王充 :“不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2).一时;一旦。《淮南子·道应训》:“使者谒之, 襄子 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 灵助 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谓方术堪能动众。”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一朝有事,连队上点我的名时,说是给婶婶买海味去了,那要得吗?”参见“ 一朝之忿 ”。(1).一次觐见或朝拜。:“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 ,如家人父子礼。”:“丁酉,诏丞相以下,月一朝 重华宫 。”(2).满朝。:“今臣言一朝皆不忠,是诬一朝也;然其事类,可推而得。”《诗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唐
孔颖达 疏:“《北门》《北山》,下怨其上,未必一朝之臣皆怨上也。”一时激发的愤恨。:“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 燕王 之无臣,非忠也。” 清
《任源邃传》:“兄 元祥 尝为无赖子所侮,愤曰:‘我即出而仕,宁不能为若所为耶!’ 源邃 目止 元祥 ,既而谓曰:‘一朝之忿,终身之耻,失言矣!’ 元祥 改容谢焉。”海鸟名。或说即江鸥。 南朝
宋 鲍照 诗之二:“霁旦见云峰,风夜闻海鹤。” 唐
诗:“别岸迥无垠,海鹤鸣不息。” 唐
诗:“ 楚 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仇兆鳌 注引《西京杂记》:“海鹤,江鸥。” 唐
诗:“行骑飞泉鹿,卧听双海鹤。”(1).祖父。 南朝
宋 刘义庆 :“ 张苍梧 是 张凭 之祖,尝语 凭父 曰:‘我不如汝。’ 凭 父未解所以。 苍梧 曰:‘汝有佳儿。’ 凭 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唐
诗:“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 元
《祭孙秬文》:“阿翁与汝阿爹阿妳,以家馔祭于中殇童子 阿秬 之魂。”(2).对年长者的敬称。:“﹝ 陆腾 ﹞尚 安平主 ,即 东莱王
贵平 女也。 魏孝武 幸 贵平 第,见 腾 ,与语悦之,谓 贵平 曰:‘阿翁真得好婿。’”:“及出, 广平王
怀 拜 绍 ,贺曰:‘阿翁乃皇家之正直,虽 朱云 、 汲黯 何以仰过。’”《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皇帝阿翁发自 冀 北,亲抵 河东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3).为老年男子的自称。 清
独逸窝退士 :“ 郑仁凯 为 密州 刺史,有小奴告鞋穿, 凯 曰:‘阿翁为汝经营。’”(4).父亲。“ 黄初 二年,进爵,徙封 燕公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干 一名 良 …… 良 年五岁,而 太祖 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于诸弟。 良 年小,常呼 文帝 为阿翁,帝谓 良 曰:‘我,汝兄耳。’” 清
:“《小知录》: 周 、 秦 、 晋 、 陇 皆曰阿翁。”(5).用以称丈夫的父亲。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 清
《证俗文》卷四:“舅姑亦曰翁姑。案:舅曰阿翁。 代宗 曰:‘不痴不聋,不作阿翁。’姑曰阿姑,:‘络索阿姑餐。’”(1).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自 威 、 宣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 宋
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 蓬莱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他本 蓬莱 仙种,偶然寄迹人间。”(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3).:“是时学者称 东观 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莱山 。”后因以指秘阁。 唐
《登秘书省阁诗序》:“ 周王
群玉 之山, 汉 帝 蓬莱 之室。” 宋
诗:“隽游追幕府,高步集 蓬莱 。”(4).指 蓬莱宫 。 唐
诗:“宿昔 青门 里, 蓬莱 仗数移。”(1).高大的树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唐
诗:“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影子》:“我手栽的那株大山朴,怕已经长成乔木了。”(2).:“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赵岐 注:“所谓是旧国也者,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当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乃为旧国可法则也。”后因以“乔木”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诗:“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 李善 注:“曰:‘观乔木,知旧都。’” 明
高攀龙 《鸣阳伯兄六十序》:“乔木之门,百世不易姓可矣。” 清
《读葛庄诗有感》诗:“故家乔木今谁在,永日残棋局更新。”(3).植株高大,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1).旋风;暴风。:“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毛 传:“飘风,回风也。”:“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毛 传:“飘风,暴起之风。” 唐
诗:“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 明
诗:“或乘飘风入烟霄,或翳落日沉隍濠。”(2).旧指逛妓院、吃花酒之类行径。《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饮酒赌博,飘风宿娼,无所不为。”《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我把你这起光棍,专一引诱人家子弟,在院飘风,不守本分,本当重处,今始从轻责你这几下儿。”五中。 汉 蔡琰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惊惋摧恸,五内交殒。”第三三回:“心中早已五内摧伤。”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他的话太感动人了,使我深铭五内。”(1).分裂;离散。:“朝有颠沛之忧,国有分崩之祸。”:“ 高欢 逆乱,宇内分崩,群盗竞兴,人皆徇己。”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夫孰使我祖宗丘墓之墟为他国宰割分崩者,政府也。”(2).指闹翻,互不理睬。第七十回:“ 彩云 因近日和 贾环 分崩,也染了无医之症。”晦暗;深黑。:“歠粥,面深墨。” 唐
《袁家渴记》:“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亦用以比喻脏污。 章炳麟 《沉荩哀辞》:“翳 荆
申 ,覆 黄
炎 以深墨。”(1).跛行貌。 唐
:“天钧鸣响亮,天禄行蹒跚。”《东周列国志》第九三回:“其楼俯临民家,民家之主人有躄疾,晓起蹒跚而出汲。”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2).行步缓慢貌。 宋
诗之四:“客散茅檐寂,蹒跚自闭门。”《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但见他:戴一顶玲珑碧玉星冠,被一领织锦绛绡羽衣,黄丝绶腰间婉转,红云履足下蹒跚。” 清
:“缩颈蹒跚而归,父母皆不能识。” 清
《暮春同吴门沉归愚登蒜山》诗:“老去攀跻兴尚存,蹒跚陪客蹑云根。”(3).行步摇晃跌撞貌。 宋
:“老翁垂八十,扪壁行蹒跚。” 明 沉德符 :“盖侵晨向北步入,朔风剺面,不啻霜刀,蹒跚颠踬,数里而遥,比至已半僵矣。”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三幕:“ 林志成 要站起来,但是两脚蹒跚,重新坐下。”(4).舞步翩跹貌。 唐
窦暨 《述书赋》:“ 仲正 则宽而壮,赊而密。婆娑蹒跚,绰约文质。”(5).旋行貌;徘徊貌。 元
《湛渊静语》卷一:“蹒跚石罅,得一穴,颇深暗。” 清
《责猫》诗:“蹒跚未能上,此物先兔脱。” 鲁迅 《彷徨·祝福》:“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 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1).现出曙色。《水浒传》第一○五回:“ 王庆 领众上山,来到寨中,此时已是东方发白。”:“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第一场:“天色逐渐发白以后,露出那小杂院来。”(2).脸上没有血色。如:他吓得脸色发白。(1).互相注视;共同观看。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回照金屏里,脉脉两相看。” 唐
诗:“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宋
诗:“二子相看面无色,疾趋山后空王宅。”(2).探望。 宋
《再奏雪张亢》:“又进士 黄通 来 泾州 相看,与钱五十贯文。”(3).对待;看待。 宋
沉俶 《谐史》:“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 宝叔塔 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再生缘》第二一回:“望祈照拂如儿女,万勿相看当上宾。”(1).端详;观察。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 陈医生 ﹞望望 景武 ,又歪向左边,仿佛在相看他的面貌。”(2).提亲后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亲。第三一回:“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不教我相看相看他,你不用想上轿子!”叙谈往事、旧谊。 唐
诗:“话旧全应老,逢春喜又悲。” 明 沉德符 :“时 刘 以故少宰起田间,总督河漕, 吴 谒之。留款坐话旧良久,因留之饭。” 胡也频 《倒莫斯科去》二:“接着他们的谈话又开始了,这是一番非常真挚的话旧。”(1).赞叹。:“何亲揆 发 ,定 周 之命以咨嗟?” 王逸 注:“咨嗟,叹而美之也。”:“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枝…… 武帝 以植于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 宋
诗:“ 李师 琴纹如卧蛇,一弹使我三咨嗟。” 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学士大夫高尚其道,负贩佣妪咨嗟其行。”(2).叹息。 汉 焦赣 《易林·离之升》:“车伤牛罢,日暮咨嗟。” 唐
《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 王涣 ﹞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 明 刘若愚 :“是时, 高公 已居林下,颇为咨嗟,然已无可奈何。”不多日;数日。卷三一八引 南朝
刘义庆 《幽明录·甄冲》:“至家少日而染病,遂亡。”:“悉与亲游啖,少日便尽。” 宋
:“ 兢 ( 李兢 )至 湖南 ,少日遂卒。”年少之时。 宋
词:“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金 元好问 诗:“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閒。” 清
《湘灵鼓瑟》词:“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1).风流动或流逝。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 风流云散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协 :“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于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3).风尚习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 唐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4).犹遗风;流风馀韵。:“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骘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仆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复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9).风度。:“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玺绂。’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鲠之操。” 唐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茜茜,容貌堂堂。”(10).风操,品格。:“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矶。”(11).荣宠。 唐 张说 :“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12).风格、流派。:“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婿,风流无准凭。” 清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准拟风流病。”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月色皎洁。语本:“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唐 沉佺期 诗:“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前蜀
:“愁瞳兮月皎,笑颊兮花娇。” 宋
《洞天清禄集·古琴辨》:“露下弹琴而声不乏,盖阳材也。若钟鸣鸡唱,霜清月皎,以阳琴鼓之,声更清彻,阴材则不然。”赏月。 南朝 陈后主 之六:“大妇初调筝,中妇饮歌声,小妇春妆罢,弄月当宵楹。” 唐
诗:“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 泾溪 。” 明 陈自得 《太平仙记》第一折:“他也曾弄月筛金在鹊桥。”做诗与饮酒;诗与酒。:“ 粲 负才尚气,爱好虚远,虽位任隆重,不以事务经怀,独步园林,诗酒自适。” 宋
诗:“且待 渊明 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清 秋瑾 《清明怀友》诗:“诗酒襟怀憎我独,牢骚情绪似君痴。”(1).痴颠。:“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凡狂者,阴阳脉尽浊。今此人不狂似狂者,故言清狂也。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慧曰清狂。清狂,如今白痴也。”:“ 子徽 亦有文采,而清狂不慧,常以父为戏。” 清
:“语多清狂,人谓不慧。”(2).放逸不羁。 晋
《魏都赋》:“仆党清狂,怵迫 闽
濮 。” 金 赵元 《寄裕之》诗之二:“清狂旧日耽诗客,灰朽而今有发僧。” 张昭汉 《吊吴子一粟墓》诗:“既侠亦清狂,取予廉复宽。”(1).多变乱,多患难。:“ 桓公 ……问于 史伯 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 韦昭 注:“故,犹难也。”:“及 吕后 时,事多故矣,然 平 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昔以中州多故,旧邦丧乱。随侍先臣,远庇有道,爰客逃难,求食而已。” 唐
《授李忠臣右仆射制》:“往者寇孽乱常, 关
洛 多故,爰奋其旅,以先启行。”第三三回:“你们两个切切不可拘定了上的‘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孝’这两句话。那 晋 太子 申生 ,原是处在一个家庭多故的时候,所以他那班臣子才有这番议论。”(2).多诡诈。《淮南子·主术训》:“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 高诱 注:“故,诈。”(1).年纪轻;年轻的时候。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 唐
诗:“青年俱未达,白社独离群。” 元
《朱砂担》第一折:“为甚青年便头白,一夜起来七八遭。” 清
《再和卢雅雨》之二:“莫以青年笑老年,老怀豪宕倍从前。” 丁玲 《母亲》:“幺妈也像恢复到了青年,她不停的四处穿走。” 曹禺 《三访日本》:“我三次访问 日本 ,正是从青年到中年,又进入了老年。”(2).指年轻人。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二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除开他们夫妇外,还有三个穿西装的青年。”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七:“ 三仙姑 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 小芹 。”(3).犹青春。指年纪、年岁。《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婆子道:‘老媳妇犬马之年,七十有五。教授青年多少?’教授道:‘小子二十有二。’”(1).太阳;阳光。:“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汉 王粲 《登楼赋》:“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青关望断,白日西斜。恬源靓雾,垄首晖霞。” 唐
诗:“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清 黄鷟来 《送田月枢归隐王屋》诗:“层林翳远空,白日忽西匿。”(2).喻指君主。:“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张铣 注:“白日喻君,言放逐去君。” 唐
之二:“ 昆 浪 黄河 注, 崦嵫 白日颓。”(3).白昼;白天。:“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 唐
诗之六:“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 元
《四春园》第三折:“我白日里就见个簸箕星。”《西游记》第六七回:“白日里尚且难行,黑夜里怎生敢宿?” 管桦 《山谷中》:“从南方吹来的热风,就是在这夜晚也没有减低它的热度,只有压倒了青草的露水,散发出白日所没有的凉气。”(4).时间;光阴。 汉 王符 :“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毁败成功。” 三国
之六:“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唐
:“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 宋
诗:“志士惜白日,高车无停轮。” 明
:“世间白日如过隙,谁能耐烦等尔一落笔遂三十年也。”(5).人世;阳间。 唐
诗:“一闭黄蒿门,不闻白日事。” 唐
诗:“青春辞白日,幽壤作黄埃。” 宋
《祭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文》:“遐福未终,大期奄及。去白日之昭晰,归下泉之窈冥。”绿水。 南朝 梁简文帝 :“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唐
诗:“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五代
词:“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 元
诗:“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1).黄色的尘土。:“风行云转,匈磕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唐
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2).比喻俗世;尘世。 唐
诗:“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明
诗:“观图忽起沧洲想,身堕黄尘又几年。” 清
《有感寄舍弟靖公暨唐肯堂》诗:“看尽黄尘迷不得,相期破衲老江滨。”(3).犹黄泉。 清
《空谷香·怀香》:“黄尘碧落两难凭,神仙有数,生死无常,那不关情。”(1).从此时或此地起。:“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晋
卷十六:“恩爱从此别,断肠伤肝脾。” 唐
诗:“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宋
诗:“北客初来试新险, 蜀 人从此送残山。” 明
《乞崇圣学以隆圣治疏》:“若从此再加学问之功,以讲求义理,开广聪明,则太平之业,可计日而待也。”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三》:“舍弟蹉跎二十年,不得已请书于先生,从此或有遇合以成其用,皆先生之赐也。” 巴金 《灭亡》第八章:“但不到半年,她底丈夫抛弃了她,从此音讯杳无。”(2).从这一道理或事实基础出发。 汉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从此观之, 齐
楚 之事,岂不哀哉!” 晋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明
《寄焦弱侯》:“是以天资虽或鲁钝,而从此真积,或可几于一唯之 参 ( 曾参 )。” 清
:“若乃 孔子 所谓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者,亦从此(指 夏
少康 封其庶子于 会稽 )而可知之矣。”(1).方位名。东方与西方;东边与西边。:“古者 尧 治天下,南抚 交阯 ,北降 幽都 ,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 汉
:“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看椅上坐。 钱青 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 叶圣陶 《黄山三天》:“ 文殊院 前边的 文殊台 比较宽阔些,可是靠南突出的东西两块大石,顶部凿平,留着边缘作自然的栏杆,那地位更窄了。”(2).从东到西。 晋
《博物志》卷四:“ 秦 为 阿房殿 ,在 长安 西南二十里,殿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先是,自 西河
总秦戍 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馀里。”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一章:“举全地经纬分为百度,赤道之北五十度,赤道之南五十度,东西百度,共一万度。”(3).近旁,旁侧。 唐
:“雪耳红毛浅碧蹄,追风曾到日东西。” 宋
诗:“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 清
《夏日园居杂咏》之二:“同荷阴阳受埏埴, 金
张 只在岸东西。”(4).犹四方。 汉 焦赣 《易林·讼之未济》:“避患东西,反入祸门。” 唐
诗:“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宋
诗:“生涯身事任东西,药笥书囊偶自赍。” 清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人生游迹过如扫,鸿爪一瞥飞东西。”(5).指七、八十岁。:“ 嶷 谓上曰:‘古来言愿陛下寿偕南山,或称万岁,此殆近貌言,如臣所怀,实愿陛下极寿百年亦足矣。’上曰:‘百年复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济。’”按, 东晋
南朝 时钱陌不足,以西钱七十、东钱八十为百,故 齐武帝 以为百岁难期,遂借东西钱短陌之数为喻,犹言寿如东钱之八十、西钱之七十于事亦济。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读书杂识》。(6).物产于四方,约言称之为东西。古代亦以指产业。 宋
:“ 大中 二年制:‘所在逃户,见在桑田屋宇等,多是暂时东西。’”(7).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明
朱有燉 《豹子和尚自还俗》:“我又无甚希奇物,我又无甚好东西,他偷我个甚的?”第三五回:“ 凤姐 笑道:‘这一宗东西,家常不大做;今儿 宝兄弟 提起来了,单做给他吃。’” 沙汀 《闯关》一:“感情真是一种奇怪的东西。”(8).特指人或动物(含爱、憎感情)。 元
《青衫泪》第三折:“但犯着吃黄齑者,不是好东西。”第一○三回:“ 王夫人 哼道:‘糊涂东西!有紧要的事,你到底说呀!’” 老舍 《二马》第三段一:“看那个老东西的脸,老像叫人给打肿了似的!” 贺敬之 《放声歌唱》诗:“天呵!叫我怎么养活呵--这个可怜的小东西?”如:她养的几只小东西真可爱。分散;四散。:“ 维 为 魏 大将 邓艾 所破于 段谷 ,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唐
诗:“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韩北屏 《非洲夜会·奴隶和奴隶海岸》:“人们抛弃了一切,星散了,逃走了。”亦作“ 同游 ”。(1).互相交往。:“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 曾子 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这两位先生同里,少同学,长同游,壮同事。”(2).一同游览。 南朝
刘义庆 :“ 王东亭 作 宣武 主簿,尝春月与 石头 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镳俱进。”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 平伯 同游 秦淮河 。”(3).指同游者;同伴。 唐
诗:“琪树西风枕簟秋, 楚 云 湘 水忆同游。” 清
:“﹝ 张生 ﹞开尊自酌,恨无同游。”梦中幻境。多喻空妄。 晋
诗之八:“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唐
《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宋
《祭王宜甫文》:“百年梦幻,其究何获。”第四回:“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见一对薄命儿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秋风袅袅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沉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佥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 汉
龙骧子 名 邛 ,讳之,呼蛩曰秋风。”谓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 明 郎瑛 :“俗以干人云打秋风,予累思不得其义,偶于友人处见 米芾 札有此二字,风乃‘丰熟’之‘丰’,然后知二字有理,而来历亦远。” 明
《牡丹亭·诀谒》:“你说打秋风不好, 茂陵
刘郎 秋风客,到后来做了皇帝。”第四回:“ 张世兄 屡次来打秋风,甚是可厌。” 阿英 《盐乡杂信》九:“盐警打秋风的事情很多很多……想出种种的方法,如做生日之类,向盐民们弄钱。”(1).江岸上。《吕氏春秋·异宝》:“﹝ 伍员 ﹞因如 吴 。过于 荆 ,至 江 上,欲涉。”:“ 吴 人怜之,为立祠于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鲍照 诗:“ 江 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诗:“津头 习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归梁》词:“江上花开趁蝶寻,拚买醉千金。”(2).江面上。:“ 伍胥 遂与 胜 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 江 , 江 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清
诗:“清风 江 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3).江中。 宋
诗:“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同“ 思鲈莼 ”。
诗:“采若未能浮 楚 泽,思鲈犹欲钓 吴松 。”(1).指 函谷 等关与 黄河 。:“ 秦 四塞之国,被山带 渭 ,东有 关
河 ,西有 汉中 。” 张守节 正义:“东有 黄河 ,有 函谷 、 蒲津 、 龙门 、 合河 等关。”:“近者东寇纷扰,皆欲伺国瑕隙,今之 吴
会 ,宁过 二汉
河 ,根本既摇,于何不有。” 唐
诗:“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
河 空锁 祖龙 居。”(2).关山河川。:“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宋
诗:“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清
《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空山冰雪卧懒出,征旆关河送敢负?”听而生愁,怕听。 唐
诗:“忆君遥在 潇
湘 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宋
词:“疏帘风动,漏声隐隐,飘来转愁听。”公正允当。:“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归公当。” 宋
《议学校贡举状》:“皆须具状申本州,委知州通判更加审覆,委得公当,然后给牒补之。”《元典章·吏部六·书吏》:“今据见呈相度如准签事, 张承直 所言实为公当。” 明
《送都御史陈公之南京》诗序:“弹纠公当,足以厌人心。”(1).重大的事情。指祭祀或征伐。:“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孔 传:“大事,戎事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郑玄 注:“大事,祭祀也。”(2).重大的事情。指丧事。:“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郑玄 注:“大事,谓死丧也。” 宋
:“谁能脱左骖,大事不可缓。” 茅盾 《子夜》十六:“忽然想起夫人的‘大事’也许要赶在他自己做寿之前就会发生。”(3).重大的事情。指夺取政权。:“能行大事乎?” 杜预 注:“大事,谓弑君。”:“ 梁 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 吴中 兵。”:“ 韬 既死,主上必亲临丧,因行大事,蔑不济矣。”:“得无当举大事乎?”(4).重大的事情。指重要的政事,国家大计。:“ 勃 为人木彊敦厚, 高帝 以为可属大事。”:“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 清
昭梿 :“其处大事,明决若此,亦未可徒责以素丝之节也。”(5).重大的事情。指男女婚事。第九回:“我听见说你们居乡的人儿都是从小儿就说婆家,还有十一二岁就给人家童养去的,怎么妹妹的大事还没有定呢?”(6).重大的事情。泛指其他各种大的事情。第五一回:“上次我要说这话,我见你们的大事太多了,如今又添出这些事来。” 毛泽东 《反对自由主义》:“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1). 汉 律,官二千石者病满三月当免。“赐告”谓皇帝优赐其假,准其带印绶僚属归家治病。:“ 黯 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高祖 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裴骃 集解引 三国
孟康 曰:“ 汉 律,吏二千石有予告、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者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复其告,使得带印绂,将官属,归家治疾也。”(2).给假;准予告假。 唐
诗:“振衣去朝市,赐告归林泉。”:“诏从官先茔在 洛 者赐告祭拜。”(3). 宋 代皇子纳妻的一种仪式。见。孤舟;一只船。 唐
:“片帆在 桂水 ,落日天涯时。” 宋
之五:“片帆忽逐秋风起,聊试人间万里途。” 明
《浣纱记·放归》:“ 钱塘 云水连。见片帆东渡,顺流如箭。”《人民日报》:“若不退出 虎门 ,自有千百烧船妙法,烧尔片帆不返。”(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 常山王 背 项王 ,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于 汉王 。 汉王 借兵而东下,杀 成安君
泜水 之南。”:“ 曹操 自 江陵 将顺 江 东下。” 清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久之,有闻其复东下者,主于 海虞 一故人。”(2).谓向东攻克。 唐
:“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准公……东下 齐 城七十二,指挥 楚
汉 如旋蓬。”(1).单独飘浮的云片。 唐
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唐
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宋
诗之二:“勌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 长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思亲回首望孤云,回首望孤云。”(2).比喻贫寒或客居的人。:“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李善 注:“孤云,喻贫士也。” 宋
诗:“今日江南行,孤云无系程。”(1).指同里的人。:“ 秦 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 清
:“西邻 唐 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 东岳帝 , 唐 主其事。”(2).犹家中。:“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1).老年人。:“养长老,慈幼孤。”:“近世之事,语尚在于长老之耳。” 唐
《谏用刑书》:“臣闻长老言: 隋 之末代,天下犹平。” 清 唐甄 :“ 清 之有天下也,党人之长老犹有存者。”(2).佛教对 释迦 上首弟子的尊称。如:长老 舍利弗 ;长老 须菩提 。(3).住持僧的尊称。 宋
善卿 《祖庭事苑·释名谶辨·长老》:“今禅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径来 灵隐寺 投奔 印铁牛长老 出家,做了行者。”《水浒传》第四回:“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 智真长老 ,是我弟兄。”(4).用为僧人的尊称。 唐
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西游记》第十三回:“长老休怕,我不是歹人。” 明
《夷白斋诗话》:“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芝麻﹞种时必得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若独种必无可得之理,故云。”(1).对待。:“犹用计算之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张胜 心坚似铁,只以主母相待,并不及乱。” 清
吉尔杭阿 《致英法公使照会》:“彼此相待两歧,未免相形见拙。”(2).招待;款待。《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免不得买些酒相待他们。”穿心莲的别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学以叶或全草入药。润湿衣服(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八:“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摆这符号,何况答案!”(2).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一章:“将人生中不良不妥的成为问题的情事,由几个扮演人,仿效了(即表演了)给一般人观看。”(3).关键;重要之点。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4).事故或意外。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出山》:“形势稳定可进到局一级,出了问题可上推下卸,躲在二道门内转发一下原则号令。”何人。:“ 桓公 问于 管子 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 管子 对曰:‘ 文
武 是也。’” 三国
之四九:“平昼整衣冠,思见客与宾,宾客者谁子?倏忽若飞尘。” 宋
诗:“诗成字字梅样香,却把春风寄谁子?”传说中的得仙化鹤之 丁令威 为 辽东 人,故称。 宋
:“犹胜 辽东
丁 ,化鹤还故乡。”参见“ 辽东鹤 ”。同“ 辽东隺 ”。
指传说中的 辽东 人 丁令威 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晋
《搜神后记》卷一:“ 丁令威 ,本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化鹤归 辽 ,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隋
:“时见 辽东 鹤,屡听 淮 南鸡。” 宋
词:“归来恰似 辽东 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明
:“衷情诉与 辽东 鹤,松柏西陵正可哀。” 清
《哭陈其年检讨》诗:“得似 辽东 隺,重来吊故丘。”《人民文学》1978年第6期:“千年若化 辽东 鹤,飞跃 燕山 恋帝居。”即 丁令威 。传说中的神仙名。 晋
《搜神后记·丁令威》:“ 丁令威 ,本 辽东 人,学道于 灵虚山 。后化鹤归 辽 ,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 丁令威 ,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唐
诗之二:“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 辽东 老 令威 。” 明
《空明道人诗》:“于今定非死,飞游去何许,海上几秋风,谁传 令威 语?”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归去 令威 犹海鹤,朅来斥鴳笑溟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