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建筑变形测量量有哪些方法?控制点在什么地方

变形测量的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变形测量的方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建筑变形测量——控制测量(北京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控制网复测周期应根据测量目的和点位的稳定情况确定,宜在使用前检测其稳定性,确定点位稳定后,复测周期可适当放宽。基准点检测的限差不应大于2√2m变。
最弱边边长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仪器指标精度
10mm+2X10-6XD
10mm+5X10-6XD
10mm+5X10-6XD
(2)GPS控制点选择及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
CJJ 73的有关规定。
(1)导线网中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观测点位中误差。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最弱点位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注:C1 、C2为导线类别系数;n为测站数
可根据点位所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基岩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也可埋设墙上水准标志。
(黑红面)
(黑红面)
所测高差之差
往返较差、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
单程双站所测高差较差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光学测微法
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中丝度数法
注: n为测站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湖北谢天祥测绘技术有限公司
地 址: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58号光谷总部国际1栋507室
生产基地:湖北仙桃市叶王路叶王工业园
联 系 人:谢百想
电 话:027-
客 服Q Q:
当前位置 >
控制点标志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型的建筑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施工和运营时的安全性,很多建筑物常常需要进行变形测量,哪些类型的建筑物需要进行变形测量呢?下面湖北谢天祥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1.进行加层、扩建的建筑物。
2.受到地下水或者附近的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的建筑物。
3.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的建筑物。
4.需要进行建筑经验的积累或者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工程。
5.软弱地基或者复合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6.规定需要进行变形测量的建筑物。
以上就是需要进行变形测量的几种建筑物了,随着建筑物的逐年增多,它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在施工时,除了做好控制点标志等测量标志的选取,也要严格设计变形观测方案,将建筑隐患扼杀于摇篮之中。
上一篇:下一篇:
鄂ICP备 号房屋建筑变形测量和竣工总平面图测绘
房屋建筑变形测量和竣工总平面图测绘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深基坑和房屋建筑沉降及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深基坑和建筑物倾斜、挠度、裂缝观测,以及竣工总平面图测绘;简要介绍导线法、前方交会法测量水平位移的方法。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和精度等级;水准测量和液体静力水准测量进行沉降观测的方法;视准线法、小角法测水平位移;用经纬仪进行房屋建筑和塔式建筑的倾斜观测,以及用测斜仪进行深基坑倾斜观测的方法;挠度和裂缝观测方法;竣工总平面图测绘。
§13. 1& 房屋建筑变形测量概述13.1.1变形测量的意义及其特点在建筑物密集的城市兴建高层建筑、地下车库时,往往要在狭窄的场地上进行深基坑的垂直开挖,这就需要采用支护结构对基坑边坡土体加以支护。由于施工中许多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使得在深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边坡土体变形过大,造成支护结构失稳或边坡坍塌的严重事故。因此,在深基坑开挖和施工中,应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变形监测。
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会产生一定量的沉降。沉降量在一定范围内认为是正常的,超过一定范围即属于沉降异常。
其一般表现形式为:
①沉降不均匀;
②沉降速率过快;
③累计沉降量过大。
建筑物沉降异常是地基基础异常变形的反映,会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严重影响,或使建筑物产生倾斜;或造成建筑物开裂,甚至造成建筑物整体坍塌。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和最初的使用阶段,定期观测其沉降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主体结构差异沉降过大时,还要对其进行倾斜观测和挠度观测。
所谓变形测量是对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地基或一定范围内岩体和土体的变形(包括水平位移、沉降、倾斜、挠度、裂缝等)进行的测量工作。其特点是:通过对变形体的动态监测,获得精确的观测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对基坑或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异常变形可能造成的危害作出预报,以便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13.1.2& 变形测量的内容和技术要求(1)变形测量的内容
深基坑施工中,变形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监测;
②支护结构沉降监测;
③支护结构倾斜监测;
④邻近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网设施的沉降、倾斜、裂缝监测。
在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中,变形测量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物的沉降、倾斜、挠度和裂缝观测。
变形监测要求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对深基坑和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作出评价,起到指导安全施工和实现信息施工的重要作用。
&(2)变形监测等级和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按不同的工程要求分为四个等级。现将主要精度要求列入表13—1。
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变形特别敏感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精密工程设施等
变形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耸构筑物、古建筑、重要工程设施和重要建筑场地的滑坡监测等
一般性的高层建筑、工业建筑、高耸构筑物、滑坡监测等
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构筑物和滑坡监测等
&& §13.2& 建筑物及深基坑垂直位移测量
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基点定期测出变形体上设置的观测点的高程变化,从而得到其下沉量。
常用水准测量的方法,也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方法。
13.2.1& 水准测量法&(1)水准基点的布设和建立监测网
水准基点是确认固定不动且作为沉降观测高程基点的水准点。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建筑物变形影响范围之外,一般距基坑开挖边线50m左右,选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可按二、三等水准点标石规格埋设标志,也可在稳固的建筑物上设立墙上水准点(参见第2章)。点的个数不少于3个。
沉降监测网一般是将水准基点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采用独立高程系。通常使用DS05或DSl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对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也可按三等水准施测。监测网应经常进行检核。
(2)观测点的布设
观测点是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点。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地质情况、支护结构形式、基坑周边环境和建筑物(或构筑物)荷载等情况而定。点位埋设合理,就可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变形体的沉降情况。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锁口梁上,一般20m左右埋设一点,在支护结构的阳角处和原有建筑物离基坑很近处应加密设置观测点。
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可设在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间隔10~15m布设,或在柱上布点,每隔2~3根柱设一点。烟囱、水塔、电视塔、工业高炉、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可在基础轴线对称部位设点,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此外,在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裂缝或沉降缝、伸缩缝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以及大型设备基础等也应设立观测点。
观测点应埋设稳固,不易遭破坏,能长期保存。点的高度、朝向等要便于立尺和观测。锁口梁、设备基础上的观测点,可将直径20mm的铆钉或钢筋头(上部锉成半球状)埋设于混凝土中作为标志(图13-1a)。墙体上或柱子上的观测点,可将直径20~22mm的钢筋按图13-1b、c的形式设置。
&&(点击图片放大)&&&&&&&&&&&&&&&&&&&&&&&
图13—1& 沉降观测点埋设(单位mm)
(3)沉降观测
①观测周期的确定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
深基坑开挖时,锁口梁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周期应较短,一般每隔1~2天观测一次;浇筑地下室底板后,可每隔3~4天观测一次,至支护结构变形稳定。当出现暴雨、管涌、变形急剧增大时,要加密观测。
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时,每1~2层楼面结构浇筑完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每两个月左右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投入使用后,观测周期视沉降量大小而定,一般可每三个月左右观测一次,至沉降稳定。如遇停工时间过长,停工期间也要适当观测。无论何种建筑物,沉降观测次数不能少于5次。
②沉降观测方法
一般性高层建筑和深基坑开挖的沉降观测,通常用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技术要求施测,将各观测点布设成闭合环或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到水准基点上。为提高观测精度,观测时前、后视宜使用同一根水准尺,视线长度小于50m,前、后视距大致相等。每次观测宜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台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为了正确地分析变形原因,观测时还应记录荷载变化和气象情况。
二等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n为测站数。
对于观测精度要求较低的建筑物可采用三等水准施测,其高差闭合差容许值为。
&③成果整理&&&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观测记录。先根据基准点高程计算出各观测点高程,然后分别计算各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的沉降量(本次观测高程减上次观测高程)和累计沉降量(本次观测高程减第一次观测高程),并将计算结果填入成果表中(表13-2)。为了更形象地表示沉降、荷重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绘制荷重、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简称沉降曲线图(图 13-2)。
(点击图片放大)&
对观测成果的综合分析评价是沉降监测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深基坑开挖阶段,引起沉降的原因主要是支护结构产生大的水平位移和地下水位降低。沉降发生的时间往往比水平位移发生的时间滞后2~7天。地下水位降低会较快地引发周边地面大幅度沉降。在建筑物主体施工中,引起其沉降异常的因素较为复杂,如勘察提供的地基承载力过高,导致地基剪切破坏;施工中人工降水或建筑物使用后大量抽取地下水,地质土层不均匀或地基土层厚薄不均,压缩变形差大,以及设计错误或打桩方法、工艺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建筑物异常沉降。
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工程名称:××××综合楼&&&&&&&&&&&&&&&&&&&&&&&&&&&&&&&&&&&&&&&&&&&&&&&&&&&&&&&&
观测:×××&&&& 检核:×××
由于观测存在误差,有时会使沉降量出现正值,应正确分析原因。判断沉降是否稳定,通常当三个观测周期的累计沉降量小于观测精度时,可作为沉降稳定的限值。
13.2.2&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
在高精度的沉降观测中,还广泛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方法,它是利用静力水准仪,根据静止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保持同一水准面的基本原理,来测定观测点的高程变化,从而得到沉降量。其测量精度不低于国家二等水准。
图13-3为组合式遥测静力水准仪的示意图,它由测高仪、观测器、控制系统、溢水器、连通器等构成。
(点击图片放大)&
图13-3& 静力水准仪
观测时,将测高仪、观测器和控制系统安置在沉降观测点附近,将与连通管相连的溢水器、、挂置在沉降观测点标志上。
向观测器注水,打开溢水器的阀门,其他溢水器阀门关闭,待中水溢出时停止供水。这时观测器中的水位和溢水器的水位相同。打开控制系统的探测开关,测高仪内装置的电动机便驱使探针下降,至接触水面时立即自动停止。在读数表盘上即可读得水位量程值,估读到0.1mm。通过前后两次量程值的比较,便可得出的沉降量。如此逐点加水、逐点观测。为保证观测精度,观测时要将连通管内的空气排尽,保持水罐和水质干净。
§13.3& 建筑物及深基坑水平位移测量根据场地条件,可采用基准线法、小角法、导线法和前方交会法等测量水平位移。
13.3.1& 基准线法和小角法
(1)基准线法
&基准线法的原理是在与水平位移垂直的方向上建立一个固定不变的铅垂面,测定各观测点相对该铅垂面的距离变化,从而求得水平位移量。
&&在深基坑监测中,主要是对锁口梁的水平位移(一般偏向基坑内侧)进行监测。
(点击图片放大)&
如图13-4所示,在锁口梁轴线两端基坑的外侧分别设立两个稳固的工作基点A和B,两工作基点的连线即为基准线方向。锁口梁上的观测点应埋设在基准线的铅垂面上,偏离的距离不大于2cm。观测点标志可埋设直径16~18mm的钢筋头,顶部锉平后,做出“十”字标志,一般每8~10m设置一点。观测时,将经纬仪安置于一端工作基点A上,瞄准另一端工作基点B(称后视点),此视线方向即为基准线方向,通过量测观测点P偏离视线的距离变化,即可得到水平位移值。
用小角法测量水平位移的方法如图13-5所示。
(点击图片放大)&
将经纬仪安置于工作基点A,在后视点 B和观测点P分别安置观测觇牌,用测回法测出&&&&&
∠BAP。设第一次观测角值为,后一次为,根据两次角度的变化量,即可算出P点的水平位移量,即
&&&&&&&&&&&&&&&&&&&&&&&&&&&&&&&&&&&&&
式中:—206265&;
&&& D—A至P点距离。
角度观测的测回数视仪器精度(应使用不低于DJ2的经纬仪)和位移观测精度要求而定。位移的方向根据的符号确定。
工作基点在观测期间也可能发生位移,因此工作基点应尽量远离开挖边线,同时,两工作基点延长线上应分别设置后视检核点。为减少对中误差,有必要时工作基点可做成混凝土墩台,在墩台上安置强制对中设备。&
观测周期视水平位移大小而定,位移速度较快时,周期应短;位移速度减慢时,周期相应增长;当出现险情如位移急剧增大,出现管涌或渗漏,割去支护对撑或斜撑等情况时,可进行间隔数小时的连续观测。
建筑物水平位移(滑动)观测方法与深基坑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受通视条件限制,工作基点、后视点和检核点都设在建筑物的同一侧(图13-6)。观测点设在建筑物上,可在墙体上用红油漆做“▼”标志,然后按基准线法或小角法观测。
13.3.2& 导线法和前方交会法测水平位移基准线法和小角法监测深基坑和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是很方便的,但若受工程场地环境限制,不能采用这两种方法时,可用导线法和前方交会法观测水平位移。
首先在场地上建立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然后用精密导线或前方交会的方法测出各观测点的坐标,将每次测出的坐标值与前一次测出的坐标值进行比较,即可得到水平位移在x轴和y轴方向的位移分量(),则水平位移量为,位移的方向根据求出的坐标方位角来确定。
在特殊情况下,可用GPS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来观测点位坐标的变化,从而求出水平位移值。还可采用地面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取水平位移值。但这两种方法成本较高,一般情况较少采用。
§13.4& 建筑物和深基坑倾斜观测13.4.1& 深基坑的倾斜观测锁口梁的水平位移观测反映的是支护桩顶部的水平位移量。
利用钻孔测斜仪可对支护桩进行倾斜观测。
(点击图片放大)&
图13-7是我国生产的CX—45型钻孔测斜仪,它主要由探头、监视器(或微机)两部分构成。探头内装置有天顶角(竖直角)和方位角传感器,CCD摄像系统,外侧安有导向轮。顶角传感器为一圆水准器,当探头不铅垂时,圆水准器气泡偏离零点,从而可测出钻孔轴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方位角传感器为一指南针,可测定出气泡偏离零点的方位。圆水准器气泡偏离的大小和方位通过CCD摄像系统摄录后,经过通讯线将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摄像系统也可与微机联接,从而可直接获得钻孔深处观测点的坐标(x,y),比较坐标的变化值即得观测点位移量。
13.4.2& 钻孔测斜仪的测斜方法首先埋设测斜管。根据工程地质、支护结构受力和周边环境情况,确定测斜点位置。如图13—8所示,在支护桩后lm范围内,将直径70mm的PVC测斜管埋设在100mm的垂直钻孔内,管外填细砂与孔壁结合。测斜管内壁开有定向槽,埋设时应平行或垂直锁口梁方向。孔深与支护桩深度一致,孔口打人直径130mm、长800mm的护管,管顶设置保护盖,以防杂物进入。
观测时,将探头定向导轮对准测斜管定向槽放人管内,再通过绞车用细钢丝绳控制探头到达的深度,测斜观测点竖向间距为1~1.5m。打开测斜仪摄像系统开关,反映孔斜顶角和方位角的参数以及图像即显示在监视器上。如与微机连接,则直接可得到探头深度测点的坐标值(x,y)。通过比较前、后两次同一测点坐标值的变化就可求得水平位移量。
(点击图片放大)&
13.4.3& 房屋建筑的倾斜观测
图13-9 房屋倾斜观测
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物倾斜。房屋建筑的倾斜观测可采用经纬仪投点的方法进行。如图13-9所示,在房屋顶部设置观测点M,在离房屋建筑墙面大于其高度的A点(设一标志)安置经纬仪(AM应基本上与被观测的墙面平行),用正、倒镜法将M点向下投影,得N点,作一标志。当建筑物发生倾斜时,设房顶角P点偏到了P′点的位置,则M点也向同方向偏到了M′点的位置,这时,经纬仪安置在A点将M′点(标志仍为M点)向下投影得N′点。N′与N不重合,两点的水平距离表示建筑物在该垂直方向上产生的倾斜量。用H表示墙的高度,则倾斜度为:
& &&&&&&&&&&&&&&&&&&&&&&&&&&&&&&&&&&&&&&&&&&&&(13-2)
对房屋建筑的倾斜观测应在相互垂直的两立面上进行。&&&&&&&&&&&&&&&
13.4.4& 塔式构筑物的倾斜观测水塔、电视塔、烟囱等高耸构筑物的倾斜观测是测定其顶部中心与底部中心的偏心位移量,即为其倾斜量。
(点击图片放大)&
图13-10 烟筒倾斜观测
如图13-10a所示,欲测烟囱的倾斜量OO′,在烟囱附近选两测站A和B,要求AO与BO大致垂直,且距烟囱的距离尽可能大于烟囱高度H的1.5倍。将经纬仪安置在A站,用方向观测法观测与烟囱底部断面相切的两方向A1、A2和与顶部断面相切的两方向A3、A4,得方向观测值分别为,则∠1A2的角平分线与∠3A4的角平分线的夹角为:
即为AO与AO'两方向的水平角,则O′点对O点倾斜位移分量为:
&&&&&&&&&&&&&&&&&&&&&&&&&&&&&&&&&&&&&&
&&&&&&&&&&&&&&&&&&&&&&&&&&&&&&&&&&&&&&
式中:—分别为AO、BO方向A、B至烟囱外墙的水平距离;
R—底座半径,由其周长计算得到;
—206265″。
烟囱的倾斜量为:
&&&&&&&&&&&&&&&&&&&&&&&&&&&&&&(13-5)
烟囱的倾斜度为:
&&&&&&&&&&&&&&&&&&&&&&&&&&&&&&&&&&&&&&&&&
O′的倾斜方向由和的正负号确定。当或为正时,O′偏向AO或BO的左侧;当或为负时,O′偏向AO或BO的右侧。
当塔形构筑物顶部中心能设立观测标志时(如水塔避雷针、电视塔尖顶,或在施工过程需进行倾斜度观测时),因受场地限制,设立测站点A、B有困难时,也可测定O与O′的坐标来求倾斜量。
如图13-10b所示,在烟囱附近确定两个控制点A、B,可采用独立坐标系,但应使∠AOB在60°~120°之间,且两点通视(A、B也可设在屋顶上),并有一控制点能观测到烟囱底座(如A点)。O′坐标可用前方交会法求得;O点坐标可用下法求得:
在测站A经纬仪,瞄准烟囱底部切线方向Am和An,测得水平角∠BAm和∠BAn。将水平角度盘读数置于(∠BAm+∠BAn)/2的位置,得AO方向。沿此方向在烟囱上标出P点的位置(P点与m和n点等高),测出AP的水平距离为。AO的方位角为:
O点坐标为:
由O点和O′点坐标可求出烟囱的倾斜量。
§13.5& 挠度和裂缝观测13.5.1 挠度测量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随着荷重的增加,基础会产生挠曲。挠曲的大小对建筑物结构各部分受力状态影响极大。因此,建筑物挠度不应超过设计允许值,否则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挠度是通过测量观测点的沉降量来进行计算的。如图13-11所示,A、B、C为基础同轴线上的三个沉降点,由沉降观测得其沉降量分别为A、B和B、C的沉降差分别为和,则基础的挠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挠度;
&&&&&& —B、C间的水平距离;
—A、C间的水平距离。
3.5.2& 裂缝观测当基础挠度过大,建筑物可能出现剪切破坏而产生裂缝。建筑物出现裂缝时,除了要增加沉降观测的次数外,还应立即进行裂缝观测,以掌握裂缝发展情况。
(点击图片放大)&
裂缝观测方法如图13—12a所示。用两块白铁片,一片约150mm×l50mm,固定在裂缝一侧,另一片50mm×200mm,固定在裂缝另一侧,并使其中一部分紧贴在相邻的正方形白铁之上,然后在两块白铁片表面均涂上红色油漆。当裂缝继续发展时,两块白铁片将逐渐拉开,正方形白铁片上便露出原被上面一块白铁片覆盖着没有涂油漆的部分,其宽度即为裂缝增大的宽度,可用尺子直接量出。
观测装置也可沿裂缝布置成图13—12b所示的测标,随时检查裂缝发展的程度。有时也可采用直接在裂缝两侧墙面分别作标志(画细“十”字线),然后用尺子量测两侧“十”字标志的距离变化,得到裂缝的变化。
§13.6& 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土木工程竣工时,为了反映主要结构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位置的工程实际状况,为将来工程交付使用后进行检修、改建或扩建等提供实际资料,应进行竣工测量,以便编绘竣工总平面图。
竣工测量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设计有所更改的部分,直接在现场指定施工的部分,以及资料不完整无法查对的部分,根据施工控制网进行现场实测,或加以补测。
竣工总平面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点、厂房辅助设施、生活福利设施、架空及地下管线、道路的转向点等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或尺寸)和高程,以及留置空地区域的地形。
编绘竣工图是根据竣工测量资料,在设计总平面图的基础上进行的,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或1:500。编绘时,先在图纸上绘制坐标格网,将设计总平面图中在施工中未更改的内容按其坐标和尺寸展绘在图上,然后把竣工测量获得的竣工资料补充到图上去,即获得竣工总平面图。
竣工总平面图一般尽可能编绘在一张图纸上,但对较复杂的工程可能会使图面线条太密集,不便识图,这时可分类编图,如房屋建筑竣工总平面图,道路及管网竣工总平面图,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