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和表现友好的压力反应通常表现在

国际政治的特征趋势_百度知道
国际政治的特征趋势
我有更好的答案
//d,新的分化和组合已开始,世界进入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这将推动国际机制朝着协调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国际化。第三世界国家是维护和平的主要力量;同时,交通。西欧.baidu。20世纪末、日本经济力量强大。 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日渐加强。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消失后,主要表现为下述几方面,经济的作用已不仅仅在于增加国民财富.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http,维护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各国间还存在着利益的分歧。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d、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自然资源匮乏,为争取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经济权益开展斗争,实现共同发展、贫富,是从两极向多极过渡。这是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但在重大问题上仍保持与美国的一致.hiphotos,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日益成为一国保障国家安全,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需要国家间通力合作.jpg" esrc="http。<a href="http、军事和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共同解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竞赛在今后国际力量的角逐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演变中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促进社会繁荣。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各国经济利益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开展友好合作,核心是变革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上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了、大国支配国际事务的局面.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c708d2ecddf4dc25fe1aeb/8ad4b31cf4ddac992f,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baidu.hiphotos、对立和斗争,但在经济发展,许多发达国家也强烈要求维护世界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几百年来以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国际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明显加快。虽然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各国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国际政治的发展揭示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历史任务。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com/zhidao/pic/item/8ad4b31cf4ddac992f。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繁荣,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人口激增,世界的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依然很严峻,但世界的总体和平是可以维持的。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分工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由美苏两极体系逐步演变为两极与多元并存的、通讯手段日新月异。发展问题,主要是解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多层次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主题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反对战争、生态失衡。国际政治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d、强弱、国家安全,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平力量正在不断壮大,提高国际地位、人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同时政治独立性愈来愈强。相互依赖和合作的可能性加强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不断推动下、社会稳定,推行政治.baidu,开始成为国际政治中脱离美国控制的独立力量、快速变动的网状体系./zhidao/wh%3D450%2C600/sign=dac8ef1d31d3d539cc566/8ad4b31cf4ddac992f。多极化趋势加强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继续存在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1273639试题类型:综合题 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盟旗制度,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更新日期:
识别下面三图,指出三图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政治形势,概述各图形成过程并指出三图显示的历史发展趋势。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匈奴的兴起: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狩猎占重要地位。善骑射。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1、背景: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2、结果: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1、不同: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2、认识: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1、战国时期: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2、秦朝: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③修建万里长城& &&&&3、西汉:①汉初,“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4、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吕后只得“复与匈奴和亲”(《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前锋)至雍甘泉”,威胁长安。后来,匈奴又从云中、上郡南下,西汉政府又陷入惊恐。汉景帝时,匈奴骑兵仍不断南下,北方边郡不安。
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1、两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成员的战争,是兄弟民族矛盾的体现,不能以侵略和反侵略性质定性,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2、两汉时期匈奴经常南下掳掠中原地区的财产、人口,破坏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因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是正义的战争。&&&&&&&& &&&&3、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灾难,破坏了社会经济;但是客观上,战争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后人对汉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大战的咏叹:宋朝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方》:“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鹯驱雀,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强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万高著。”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汉昭帝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五单于并立,相互混战不休,“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单于庭和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率众迁至漠南,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的建议,决定投靠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他亲来长安,谒见宣帝,“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并“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汉书·匈奴传》),承认他是匈奴的单于。汉宣帝派军队北上“留卫单于,助诛不服”,还供给他大量粮食。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郅支单于感到难以控制局势,乃率部西去。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呼韩邪北归单于庭,临行前,他同汉朝使者约定“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匈奴传》)。汉元帝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汉书·匈奴传》)。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昭君故里今属湖北兴山)人。当时,她主动“请掖庭令(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入匈奴后,呼韩邪单于为王昭君加尊号为“宁胡阏氏”,认为匈奴得之,国以安宁。他们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后来是匈奴的右日逐王。昭君的子女,以及她在内地的兄弟,也都为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做出过贡献。昭君出塞以后的几十年里,“边城晏(很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盟旗制度: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旗的划分:旗的划分大致以过去的封建领地鄂托克(otok,地域集团)、爱马克(aimak,血缘集团)等为基础,尽可能予以分割,划一部为多旗。只有少数部得就原部编为一旗。由于统治上的考虑和历史、地理的原因,旗分两类:①清中央委派大臣、都统、将军直接节制的总管旗,统称“内藩蒙古”,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新巴尔虎、陈巴尔虎以及分散于热河、新疆境内的蒙古诸旗属之,共六十一旗。②清中央理藩院监督的札萨克(jasak)旗,统称“外藩蒙古”。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六盟二十四部五十一旗、漠北蒙古(又称外蒙古或喀尔喀蒙古)四盟四部八十六旗、漠西蒙古(即西套蒙古)八盟四部六十四旗属之,共十八盟、三十二部、二百零一旗。札萨克旗又有“内札萨克”、“外札萨克”之分,漠南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内札萨克”,漠北、漠西蒙古诸札萨克旗属“外札萨克”。其区分同样出于统治上的考虑,两者的职权、体制也因之略有差异。
旗的性质:旗为军事、行政合一单位,由清中央就旗内王公中任命札萨克为其长,可以世袭;其职权为战时动员本旗兵丁出战,平时总揽本旗行政、司法、税收等项事务;下设协理台吉(tosalakitaiji,札萨克之副职)、管旗章京(hoigugijahiroki-janggi,次于台吉之管旗官)等僚属,协助札萨克治事。旗以下置佐(或称“箭”,蒙古语为“苏木”som),设佐领。佐原为基本军事单位,后逐渐成为旗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佐领不仅领本佐兵丁,还办理清册、收税、征夫等事。佐的多少标志着一旗的兵力状况。原则上,佐由一百五十名壮丁组成,但实际上有增有减。凡年在十八岁至六十岁之间的蒙古男丁,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内札萨克建旗少而置佐多,外札萨克建旗多而置佐少,有的旗甚至只置一佐。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  盟为旗的会盟组织,合数旗而成。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原由盟内各旗札萨克在会盟时推举,后改由理藩院就盟内各旗札萨克中签请皇帝派人兼摄。喀尔喀蒙古各盟是在部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部长又是盟长。盟并非一级行政机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三年一次的会盟召集人,履行比丁、练兵、清查钱谷、审理重大刑名案件等职责,但无发兵权,不能直接干涉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向各旗发布命令,只是对盟内各旗札萨克实行监督,有责任随时告发札萨克的不法或叛逆行为。厄鲁特蒙古各盟则不设盟长,其盟务由该管地区将军或办事大臣直接掌管。
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①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蒙古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②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蒙古草原的管理;③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④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⑤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接表现。
郑和():云南人,回族,本姓马。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外洋的一些情况。明军平定云南时他被掳,成为燕王朱棣的太监。靖难之役中,他多次立功,明成祖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1405年,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
西洋:西洋是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2)中国航海技术的发达 (3)明朝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明初郑和下西洋经过:(1)时间:年(比欧洲远航早半个多世纪)。(2)次数:7次。(3)规模:A.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B.船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C.人数:每次出海2.7万-2.8万人(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明初郑和下西洋与15—16世纪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比较:
1、目的不同点:新航路开辟是适应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利益的趋使。其目的是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即经济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具体表现为:(1)宣扬国威(即宣传明王朝的强盛);(2)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即发展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其影响和后果不同点: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2、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3、郑和下西洋鲜明的特点:(1)时间早:前者比后者早半个多世纪;(2)规模大:郑和船队船多、船大、人多,远远超过后者;(3)次数多:郑和7次下西洋,是开辟新航路无法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终止原因及启示:1、终止原因:(1)耗费浩繁,国库枯竭,财政短缺;(2)朝贡贸易违背经济规律;(3)明末禁海的闭关政策。2、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着眼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积极意义:(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广泛的传播了中华文明;(3)把中国同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4)古代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开放的态度,和平友好的原则,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2)不计经济利益,缺乏持久的内在推动力;(3)没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实质性推动,更不具备近代意义。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岛。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掠夺,并以台湾为跳板,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的强盗行径,一直极为愤慨。从起兵抗清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收复台湾。1661年乘清朝顺治皇帝病死、清军无暇征战之机,郑成功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这年4月21日,郑成功亲率25000名将士,100多艘战船,离开金门,经过澎湖,在台湾同胞的协助下,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台湾强行登陆。经过激烈战斗,打败了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为盘踞台湾,曾以每年送给郑成功几万两饷银和土产为条件,要求郑成功退兵。郑成功断然拒绝,并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怀。1662年,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军队分到各地去屯田垦荒。他还派农师向台湾少数民族传授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为台湾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收复台湾的斗争,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建设,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台湾当时叫夷州;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台湾当时叫琉球;元朝时,元政府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清军进入台湾: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在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2、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 3、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郑成功的孙子)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清设台湾府: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5、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知识点梳理
一、起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产生了新矛盾,进而形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四、经过概况:1、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间: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1918年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规模空前、灾难深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六、正确认识一战: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直接触发一战的是萨拉热窝事件。2、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的争霸战争。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4、教训:①世界性的大战,给人类进步和发展带来深重灾难;②人类应当学会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争取和平。③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④远离战争,热爱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七、中国与一战:1、主要事件:①1914.8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②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③1918年中国段祺瑞政府在日本怂恿下,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④一战期间,中国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也获得了短暂发展。2、分析评价:①日本出兵山东和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之际,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②一战期间,中国在袁世凯死后出现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矛盾与争夺的结果。
一、巴黎和会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2、与会国家:27个3、操纵国:英、法、美4、主要内容:①签署《》(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②签订对其它战败国的条约(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等)③决定成立国际联盟。5、结果和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西方),形成了。6、实质: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分割殖民地)。二、1、时间地点:年,华盛顿2、与会国家:9个3、操纵国:美、英、日4、原因:巴黎和会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5、主要内容:①《九国公约》
主要内容: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②《四国公约》③《五国条约》6、结果和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最终帝国主义建立了一战后在全球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的相对稳定期,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但它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因而这个新秩序极不巩固,它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2)经济上:①(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一、当今世界格局的现状和特点——一超多强1、“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2、形成原因:、苏联解体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3、表现:(1)美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利用北约集团,随意干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内部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布置导弹防御系统。(2)多极的兴起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二、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朝着发展1、发展趋势: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2、当今世界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3、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原因:(1)历史根源: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多极趋势初建雏形。(2)现实因素:第三世界的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三、我国应对多极化趋势的策略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之中,中国经济发展在获得有利外部条件的同时,又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积极提升综合国力,发挥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以便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相似的试题还有:
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请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三(1)图一反映的是哪场战争前的剑拔弩张的气氛?图二反映了哪一种反动势力的猖獗?图三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世界形势?这种对峙局面的结束的标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幅图反映出影响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现代史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9分):材料一: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材料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闪耀着另外一个智慧的选择——这就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这种选择,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政治、安全和战略因素的考量。材料三图一 现代化工厂排出的废气
图二 饱受饥荒之苦的非洲儿童图三 孟买恐怖袭击
在战争中失去土地的巴勒斯坦难民(1)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形势暂时出现了什么局面?材料一中布什的话反映美国的意图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反映的区域一体化的合作试举一例加以说明。(1分)(3)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发展中国家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是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常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是什么?(1分)(4)根据材料三中四幅图片,概括出当今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危机。(2分)(5)面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我们该如何应对?(3分)
(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新航路的开辟
图三 互联网标志(1)唐朝通过图一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举一例说明。(1分)(2)图二交通路线能够大规模开通的原因是什么?(2分)(3)图三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1分)(4)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促进这一转变的因素有哪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变化?(2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血糖反应表现和处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