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自投牒求试,一去不复返使人察举矣 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
什么是科举制度
问题: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什么意思?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它起源于隋王朝,定制于唐王朝,最初目的是变革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不合理现象,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门第出身,一律委派官职。因此,科举制度在早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对提高整个统治阶级的文化素养,扩大政府的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找入门资料就到入门吧
在中国科举制度的研究中,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问题成为最大热门课题之一。1983年至今,仅在《历史研究》杂志上,有关专论文章就有六七篇之多。另外,还有不少学者在专著中进行过专门讨论。但是,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科举制度的定义及特点 -入门吧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目前,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众说纷纭的原因之―,是对科举制度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关于科举制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分科举人”说。第二种说法是“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第三种说法是“三要素”说。如何忠礼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以‘投牒自进’为主要特征,以试艺优劣为决定及第与否的主要标准,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的选官制度”。第四种说法是“广义狭义”说。如刘海峰认为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狭义的科举则指进士科举制度。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上述四种定义的表述都不太准确。1993年,我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对科举制度曾下过一个定义,即:“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土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一定义与“三要素”说颇为相近,但是更为确切。 www.rumen8 com-入门吧-入门资料大全
第一,第一个要素是“朝廷开设科目”。“朝廷”表明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考试;而“科目”则未加具体列举。因为在隋朝及唐初,恐怕并不一定是“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明经”、“诸科”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科举时就被废除了,以后再未设置;“制举”在南宋以后大为衰微,南宋150多年间,仅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一科,仅于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举行过一次御试,而登科者仅为李重一人而已。元、明两朝不设制举;清朝也不过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和一次经济特科考试罢了。所以,在科举定义中不必列举具体科目。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第二,关于第二个要素,我的表述是“土人可以自由报考”,用了“可以”,而不是“完全”。因为唐宋时期,士人应贡举,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即可以自由报考,不必他人推荐;但武举、制举,一般必须有官员的推荐,还保留有察举制度的残余。“投牒自进”即自由报考并不是“科举制度”的“必要条件”。 -入门吧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第三,关于第三个要素,我的表述是“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强调了“主要”二字,而不是“―切以程文为去留”。因为在隋唐五代至北宋前期的430多年间,在决定取舍的因素中还有“通榜”、“公荐”等不少推荐的成份;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之后,既废“公荐”,又罢“公卷”,程文始成为评定艺业、决定去取的唯一根据,即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所说的“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找入门资料就到入门吧
第四,我所下的定义还说明科举制度的实质和目的乃是一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问题: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什么意思?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那么科举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呢?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有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制度和科举制度等。世卿世禄制度,又称世官制,是一种主要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实行于夏商周时期。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一选官制度从西汉文帝开始创立,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被废除,实行了将近800年。科举制度则是主要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唐至明清,共实行了1300年之久。关于科举制度与世卿世禄制度、察举制度的根本区别,有人认为是“分科举人”,有人则认为是“投牒自进”,恐怕不妥。因为唐宋时期,土人应贡举,固然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即可以自由报考,不必由他人推荐;但是武举、制举,一般则必须有官员的推荐,还保留有察举制度的残余。难道能说唐宋时期的武举、制举不是一种科举制度吗?应如吴宗国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中所说:“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仅在于,科举是完全按考试成绩来进行选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而察举则不然。”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或曰与其他选官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明乎此,也就比较容易确定科举制度的起源了。 -找入门资料就到入门吧
科举制度的起源 www.rumen8 com-入门吧-入门资料大全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主要也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始于汉代说;其二是始于隋代说;其三是始于唐代说;其四是兼顾汉、隋说,如刘海峰认为:“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起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科举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既然我们明确了科举制度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就找到了解决科举制度起源问题的门径。首先,科举制度始于汉代的说法难以成立。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的贤良方正等科虽然实行对策一类的考试,汉顺帝阳嘉元年(132)的孝廉虽然实行“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但这些考试都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汉代的察举制度,举荐是第一位的,考试是第二位的。所以,不能说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 -入门吧是最好的入门资料网站
其次,虽然自唐至今有许多学者持科举制度创始于隋之说,但却无法令人坚信不疑,关键在于缺乏隋代科举的直接证据。不过,唐初实行科举制度是不乏证据的。王定保(870-940?)《唐摭言》卷一《统序科第》云:“始自武德辛巳岁(按四年,621)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按一作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唐贡士之始也。”又卷十五《杂记》云:“至[武德]五年(622)十月,诸州共贡明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 -入门吧收集整理入门资料
武德四年至五年首开科举一事,唐人多有记载。根据《唐摭言》两条史料和唐人有关记载可知,武德四年至五年的选官活动,第一,朝廷设有明经、秀才、俊士、进士四科;第二,应举人既有生徒(“学士”),又有乡贡(“白丁”),可以自由报考;第三,州县考试合格方能贡于朝廷,支部考试合格才能赐第、授官。这就充分表明:进士科以及科举制度至迟在唐高祖武德四年已经完全确立。据此,我们即可进而推定科举制度创始于隋。因为武德四年四月科举敕下之日,唐朝建立不到三年,而且仍忙于征讨隋朝的残余势力如据守洛阳的王世充,平定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以及抵御突厥的进犯。在戎马倥偬之际,唐王朝的首要任务是用战争手段统一全国,巩固政权,无暇在选官制度方面从根本上创立新制。故而可以推断,唐高祖武德四年四月一日敕中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应该只是沿袭隋制,并非唐朝新创。正如杜佑在《通
相关文章>>
&&&&&&&&&&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投牒自进”可排除AD两项,征辟制和察举制都是由地方官推荐的并不能自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排除B项,而九品中正制则只需门第不需程文;“定期赴试”说明需要考试,则只有C项科举制符合要求。故选C。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  )①防范宰相擅权&&&&&&&&&&&&&&&&②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③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提高行政效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0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8分)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的时代。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吴铮强《宋朝国运真相》(载《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材料三: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利克里(1)材料一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4分)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文化的角度举例说明“宋代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并简析宋代并没有因创新而把中国带进近代化的原因。(10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的政权是否真的“掌握在多数人手中”。伯利克里为民主政体创新了哪些措施。(8分)(4)谈谈制度创新对国家发展的认识。(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汉代尚书台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内阁制D.清代设军机处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中外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郡县制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A.甲B.乙C.丙D.丁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12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0 p.许昌市四校学年期上期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许昌市四校学年期上期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5小题计50分)1.“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河南许昌市四校学年上期第四次联考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pdfpdf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周考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周考试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