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顿(ssD)ssd固态硬盘怎么样样

120G固态硬盘标杆 金士顿SSDNow V+200评测_硬件_科技时代_新浪网
<h1 id="artibodyTitle" pid="2" tid="1" did="6844461" fid="G固态硬盘标杆 金士顿SSDNow V+200评测
  第1页金士顿V+200出世
  金士顿V系列固态硬盘一直是金士顿面向消费级用户的旗舰产品,产品凭借良好的性能以及金士顿的品牌优势在市场斩获颇丰。而金士顿V+系列在V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作为V系列的另一枝,为广大企业用户提供稳定、高性能的固态硬盘解决方案。
  今天评测的这款金士顿V+200固态硬盘正是此系列的企业级新作,相比V+100性能提升了近100%。其设计使用领域为日常企业用,产品优秀的硬软件搭配采用了目前主流配置,包括最新SF主控芯片、高性能Flash以及能够确保数据安全可靠的DuraClass和RAISE技术。在选择性方面也提供了60/90/120/240/480多种选择,是一款非常出色的精品。
金士顿V+200
60/90/120/240/480 GB
Form Factor
SATA III, 6Gbps (7+15Pin)&
Sequential Read/Write (Max)
535/480 MB/s
IOPS Read/Write (Max)
85,000/55,000
  第2页磨砂工艺优雅外观
  金士顿V+200使用蓝色包装,盒装左上角标注V+标志,左下角为SandForce认证和三年质保、免费技术支持的金士顿标签。
  产品包装
  产品外形为金士顿中灰色主调磨砂工艺,正面凸显出金士顿稳固形象及产品容量和型号。多种认证标志齐聚在左下角,彰显金士顿稳固、高性能、出色兼容性多种特色。
  金士顿V+200
  金士顿V+200正面
  其体积为2.5寸,采用通用的SATA规格接口支持SATA3 6Gbps也同时兼容SATA2,产品能够广泛应用在各种平台。
  背面SATA接口
  除了能够安装在笔记本电脑中,通过加装附送的硬盘支架、大4PIN口转SATA供电、SATA线材,也能够在台式机电脑中工作。此外,附送的2.5寸硬盘盒可以容纳2.5寸SATA存储设备充当移动硬盘。
  产品附件
  金士顿V+200与硬盘盒
  随机附送2.5寸硬盘盒
  第3页产品内部拆解
  拆除金士顿V+200外壳,观察到其内部采用软质导热粘垫,在保证散热性的同时,防止固态硬盘因硬性碰撞或摔落造成PCB板损坏。
  金士顿V+200 PCB板
  其内部工艺精细、布局合理。主控芯片为目前主流的SandForce SF-2281VB1-SDC主控芯片,此款SandForce作为新一代主控芯片产品能够兼容市面上多数内存颗粒,数据算法也较为成熟,是一颗稳定高可靠性芯片。支持TRIM、NCQ等各项优化功能。
  主控芯片
  正反面各有8颗29F64G08ACME3闪存颗粒,颗粒容量大小为8G,为异步运行芯片,共128G容量,预留8G为额外缓存,提供垃圾回收操作使用。
  闪存颗粒
  第4页测试平台
  测试平台硬件配置包括:Intel Core2 i52300处理器,华硕P8P67 LE主板,威刚DDR3-1600内存,ATI 3870显卡,长城GW-5000电源以及极冻酷凌Alaska散热器等。另外,为了发挥硬盘的最佳效能,本次测试是在开启TRIM以及AHCI模式下进行。
height=30 colSpan=2 align=评测室
测试平台介绍
Intel 酷睿 i5 GHz/32nm/LGAM)
华硕P8P67-LE
威刚DDR3-1600G游戏威龙 2G x 2
微星N460GTX Cyclone 768D5
极冻酷凌Alaska
长城GW-5000
Windows&7 64bit With&SP1&简体中文旗舰版
天极网硬件评测室战略合作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第5页产品测试
  我们仍然先通过Crystaldiskinfo查看这款金士顿V+200 120G固态硬盘的详细参数,此款固态硬盘支持SATA 6Gbps接口以及S.M.A.R.T、NCQ和TRIM指令,总容量为120GB。下面我们将通过几种常规测试软件来测试这款固态硬盘。
  ATTO Disk Benchmark
  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优秀且免费的磁盘基准测试软件,支持对稳定性/突发性传输速率进行读写测试,适用于常规硬盘、RAID、USB闪存盘、移动存储卡等产品的读写性能测试。
  在默认队列深度为4的测试下,读写可以达到最佳速率,在120G尺寸固态硬盘中表现良上水平。
  HD Tune Pro
  HD Tune Pro是一款硬盘健康诊断性能测试的工具。它能检测硬盘的传输率、突发数据传输率、数据存取时间、CPU 使用率、健康状态,温度及扫描磁盘表面等。另外,还可详细检测出硬盘的固件版本、序列号、容量、缓存大小以及当前的传送模式等。
  基准测试方面,这款固态硬盘最高读取速率达到了382.5MB/s,平均368.5MB/s,突发传输速率为357.3MB/s;而在写入方面,最高速率398.4MB/s,平均速率达到了250.4MB/s,突发传输率为327.6MB/s。
  随后是随机存取测试,详细关注其随机存取速度,随机读取速度为418.311MB/s,随机写入速度为367.717MB/s。
  Crystal DiskMark
  Crystal DiskMark是由Crystal公司出品的一套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与ATTO类似,但又有所不同,这款软件可测量的数据流量更大(100M或以上),其柱形图经过简化后,只反映定量大小的大文件连续读写能力,和512K以及4K定量大小数据的随机文件读写能力,因为其设定的随机读取文件大小刚好是Page或者Block的基本单位大小或其整数倍,因此数据相当具有参考意义。
  默认1000MB测试下,观察金士顿V+200 120G固态硬盘的表现,4k测试读写分别为30.07MB/s和94.45MB/s,4K数据的测试能够完全体现固态硬盘主控芯片的性能。
  第6页金士顿品牌品质保证
  编辑点评:金士顿作为领先的世界存储厂商是国内存储行业的标杆,其推出的一系列存储产品建立了金士顿稳固,高性能,性价比出色、服务质量可靠的品牌标榜,这也是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去选择金士顿产品的原因。
  这款金士顿V+200 120G固态硬盘容量居中,因此在性能方面并未达到此系列的顶峰,适合于中小企业、家庭、SOHO用户日常工作使用,相信其不错的性能和可靠地质量将会给使用者留下不错的固态硬盘享受。
金士顿V+200 120G固态硬盘评测优缺点
评测亮点:成熟SF主控芯片搭配高性能异步FlashDuraClass和RAISE提高数据可靠性品质保证 三年质保
不足之处:暂无
推荐指数:★★★★★
电话:010-金士顿 HyperX Savage SSD 固态硬盘,不权威但彻底评测,与意想不到的大结局!_使用评测_什么值得买
金士顿 HyperX Savage SSD 固态硬盘,不权威但彻底评测,与意想不到的大结局!
开场首先要表扬一下张大妈的效率,我众测状态还写着等待发货呢,6月15号星期一一早这边快递就已经到了。其实猜下来应该是勤奋的后勤人员周五把快递发出来了,但网站的工作人员因为周末休息没更新状态吧?中通,好可怕,不过好在东西一点问题木有,值到了,谢谢!给工作人员鞠躬。&先拿到背面,那就先拍个背面。产地——中国、中国台湾、美国、日本、韩国,都不是产地……幽灵SSD啊!不管,反过来继续拍,这就是庐山真面目还带膜的正面照了。3秒后……就是赤裸的了正面竟然还有立体纹刻,蛮漂亮么,呵呵,不过反正等下你就进机箱了。然后在暗无天日高温、噪音、光污染的环境里操劳一生吧,哇哈哈哈哈!&取走SSD,发现盒子下面的设计也挺有意思,交叉口的痕迹设计刚好有这次产品“X”的意思。品牌的整体性给加点分呗(然并卵啊)!之后就简单了,因为要各种折腾和测试,所以也不固定了,直接走起。这里仔细看一下,原来是台湾产,呵呵,看来是包装上没来得及打标记吧!OK,OK继续我的机箱,原本的镁光SSD做系统盘,容量也是240G的,以及一块2T的机械盘做仓库和工作空间的。下面红色SSD托架就是镁光那块M500,其上是机械硬盘。接下来,来说说本人评测的计划和方法。标题已经点明,不权威彻底评测。这个不权威怎么说呢?&首先我只是个人用户,不是什么数码网站的编辑高手达人之类的,真要专业测试,也没那么多软硬件设备。我能用的,也就是等下大家看看的两个软件跑跑分。反正更专业的有人做的比我专业,我也不会装作自己很专业的说一堆专业名词然后按个大戳说我认证之类的——假。参加众测虽然确实占了公家便宜,但还是要公正的折腾折腾的。其次,因为本人的IT狗属性,确实很喜欢折腾硬件,对SSD可以说是狂热。&看看这些从10年开始的购买记录,可以说,但凡评价不是太糟糕的牌子,我都尽量尝试。没钱的时候买64G的,有钱的时候买120G的,现在开始买240G的。天猫的,淘宝的,京东的各种渠道我也都买过。&&&&这就是那块和金士顿作伴参与本次测试的镁光,240G。JD入手,看了下,现在便宜了50多,一年跌50,还成啊!我公司电脑里正在服役中的主力。当年也曾年轻矜持过!现在么……自己家里3台机器,公司的工作机,还有已经淘汰了300块卖给基友的机器,统统都插上了SSD。所以,说一句彻底评测(其实就是经验谈和横向对比啦)应该不算大言不惭吧!&&&&intel,我的第一块SSD,真的很安逸。目前已经随着卖给基友的电脑飞了!三孙的SSD,老婆作废一台电脑上使用的。现在这台电脑给岳父在斗地主……上面这3块,两块分别在我和我老婆的打游戏的电脑上,另外一块下落不明……买太多真的忘了塞哪里去了。另外呢,作为个人用户,实际上跑分啊数据啊,都是然并卵,我要的只有一个结果——快,而且并不要求傻快。毕竟不同环境下,SSD跑分有点区别和落差也很正常,我是实用主义者,而且很客观,对于官方数字向来一笑置之。不是数字追求者,所以我只要求它能够尽量快,不需要无限快,只要比我的同事快就好了!(终于说实话了,看你这点追求&因此本次测试很多东西都是比较感性的得出结论,但好处是这是比较直观的体验。就好像键盘青轴红轴跟你讲段落和回弹一样,没用。还是说这个软这个硬我觉得好就成了。真正给出来自己的感受我也就算尽力和客观了。好,测试计划说明完毕,上环境。首先是在我这台已经有镁光做系统盘的win7系统上的开机速度——嗯,我很满意!配置情况操作系统、内存和系统分值。硬件情况,主要是显卡和硬盘。看看就好。金士顿这个已经接好了,饥渴难耐了!系统识别硬盘和格式化并正式使用之后就是测试的ISO流程了,第一关,软件测试软件就两个:AS SSD Benchmark 1.8英文版;CrystalDiskMark 3.0.4某个特殊主题版,咳数据对比的就是我的镁光(英锐达)M500,跑分的时候是这样的,容量占用了30%,理论上对数据的存取速度不会有太大影响,空余空间足够大了。然后再是金士顿&HyperX Savage ……走起嗯,不愧是新品,竟然分数都略有上升啊!但是对比官方的数据我就不说了,差太远,我拍马莫及。关于读取速度低和写入速度高,反正我看中写入,就此跳过。&不过比较公正的是,这两块SSD在我的系统上跑得都不是很高分,回到主题我说的,跑的是实实在在的感觉。那么高分数除了自己爽但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另外我这个配置和总线如果能跑出700+的分数来那才是不正常。OK,那么然后让我们继续做全面测试……第二关,大文件拷贝当然拷电影最简单了,谁硬盘里没几部小电影是吧,我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部正常的……走起首先是从机械硬盘拷贝到金士顿这块硬盘上,因为机械硬盘不在对比羞辱内容中,所以一张流。差不多就行了,不用精确到小数点后多少位。115M,呵呵然后是从金士顿SSD往镁光SSD上拷。开始和结束各一张。260+稳定的速度让人心旷神怡。拷完了再从镁光SSD往金士顿上拷……(我蛋有点疼结果数据来看,一台电脑上接两个SSD然后互相拷贝的话,貌似双方吞吐的速度都不错啊,好像大问题在主板,哈哈哈哈!第三关开始比较苛刻了毕竟LZ是IT狗,这下要从工作角度开始了。我试着把outlook、Excel等之类的作为读取内容测试,但因为容量比较小,或是软件有完整的自己的库和压缩方法,在两个SSD上效果差异非常不明显,考虑到人为计算的误差,就不拿出来被丢鸡蛋了。但有众测任务在身不测不行啊……还好,难不倒我。我们来玩PhotoShop吧,官方免费的CS2一直是我的常驻软件。分别在两块SSD盘符下安装PSCS2,并且把要打开的源文件放到同样的盘符下,加上要把PS的缓存空间也指向这块SSD。测试完镁光的,我要删除PS,然后再安装到金士顿= =(蛋又有点疼了源文件是535M的一张海报图,PSD的,层数密密麻麻不可细数,good,这就是我要的。测试方法:把PSD文件打开软件默认为PS,然后双击PSD源文件算作开始。以PS启动、加载、直到完完整显示出海报图为止算作结束。就这么简单,这么粗暴。好,然后拿出心爱的IP4作为计时器,第一张是在镁光下的,抱歉海报内容是公司产品内容只好高斯模糊了,马赛克我不会打,也没见过。第二张是在金士顿下面的。结论是,金士顿&HyperX Savage 快了1秒左右,算上个人手抖,看到出现结果通过反射神经再到让我按下停止的误差,大概也还是有0.5秒的速度优势吧。(干得好&第四关,开始无聊了,那就多搞点事吧,本着唯恐天下不乱的精神找到Audition,打开,顺手找一个小600M的视频AVI丢进去,再从正常听的公告板MP3合集里面找170多M歌曲,然后也丢进去……之后随便排列一下顺序,存成一个未命名工程.ses之后老规矩,双击工程文件,以启动为开端,到正式全部加载完毕为结束。蛋疼的读条之后,机械硬盘差点让我等了半分钟。OK,come on,之后是两块SSD来battle一下。当然必须还是先扫盲,这类编辑软件(包括之前的PS)其实首先看的是内存,把大文件读入到内存,内存不够的情况下往硬盘的缓冲区写。软件打开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从硬盘读取资料然后往内存塞的速度。我们能够感受和记录的速度,实际上是非常依赖CPU、内存为主的,硬盘读取速度只是次要条件,所以能分出胜负哪怕一点点,可能在背后,则是硬盘们使出吃奶的力气来获得的结果了。&镁光的:金士顿的:&哎呀,为啥金士顿的竟然慢了一点,不怕,再给一次机会么。结果依然……好吧,这就是客观。原因不明,也可能是我手抖眼神不好计时器问题之类,但总之,大概是这么个结果。&第五关……代码编译,我的eclipse已经饥渴难耐了……但是这一次,杯具发生了,当我把要编译的代码和文件丢进金士顿SSD的时候,竟然给了我这么一个提示。然后怎么操作都无果之后,以及连原本在硬盘里的刚刚的海报,也已经无法打开了……沃德法科?&所以我决定重启……经过几十秒之后,我发现……我了个大X。直接盘符不见了,这还不算,打开设备管理器,竟然告诉我这块硬盘回到了初始化状态,以及,容量2M……什么鬼?&幸好之前截图了,大家看出区别了么?下面的是之前的正确识别的金士顿,而上面……TC58NC10,这是什么?百度一下,并没有针对TC58NC10的直接说明,但是有其他的TC58NC关键词的一些文档,确认了大概是金士顿某种主控芯片。而我经过再次测试,实际上这2M的空间就算我重新格式化划分主分区,经过SSD的重新插拔,让SSD重新被识别。也不会有资料丢失的问题。就是动不动这个分区会消失,只要一消失,就要重新插拔让电脑重新识别。&(不插拔重启也没用,真是神了)后来又尝试了2次,其中一次拷贝过程中还是遇到这个问题(其实才300多个文件啊)。另一次能顺利拷贝完毕,但是编译的时候硬盘消失……所以测试暂时到此结束……所以我到底遇到了质量问题的版本,还是使用姿势不对呢?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发信给了众测支持信箱等待支援。3个工作后,收到了回复,人家说我们问过厂商了,可以更换一块。您发给我们吧!末了还特别提示了一句“可以发顺丰到付哦”。好吧,态度这种东西,就算满腔怒火的时候也能稍微让人心旷神怡一下。不过问题又来了,马上要到交作业的时候了,来不来得及啊!再问,信箱那边又说了,安啦,您先提交就好了,会帮你hold住,等东西到了你测试好了,编辑好了再提交。好吧,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所以众测先发了啦!这体验绝对别人少有的&在还缺少编译环境测试的情况下先总结总结首先说要升级或者更新SSD的心态,如果您是发烧友,极客,能够保证自己的系统性能不会成为SSD发挥的瓶颈。那就买官方数据最好的(反正官方也都会吹一下,但是各自都吹就等于各自没吹了),但凡要考虑性价比的,再继续往下看!SSD因为其两大特性:贵、存储方式不同于机械硬盘。所以使用方向上很明显的偏重于提升系统整体速度和效能,以及无法用来存储太多及大容量资料。我的这次测试也是要把众测拿到的这块来丢给工作使用看看,搞个别人走不起的路子。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解决方案依然是把SSD作为系统盘存在的,工作盘另有工作机械硬盘。以本次能收集到的资料来说,效果还是喜人的(在几十秒十几秒为单位的环境下,能提升1秒2秒已经是很棒的了)如果作为从无到有的朋友,想爽一把十来秒开机的快感,其实任何SSD都可以达到这个速度。剩下的是在这个基础上谁更快几秒的区别。那么,性价比和安全性就是最首要考虑的问题了。毕竟为了提升几秒钟,付出的金钱代价是几何级增长的。金士顿这个品牌,说红不红说黑不黑,因为U盘什么的,应该大家都买了它不少东西。质保和渠道是属于大盘商的(当然问题也来自于太大,各地都有所谓的经销商总代理之类的,良莠不齐),相对来说只要找到OK的卖家,售后维权什么的相对容易和简单。横向对比下来,至少我拿到的这块&HyperX Savage SSD 固态硬盘 对比在役的三孙、intel来说略有速度优势,不知道是否因为是新品或者有什么新工艺,但总之实打实的来自生活中的数据。如果同一价格下,还是推荐一下的。还有就是电子产品要本着买新不买旧的原则,什么固件啊、主控啊之类的,显然是新的要强一些。如果没有这个奇妙的不良小插曲。HyperX Savage还是相当可以一战的,性能参数对比一年前的前辈来说在数据上有明显提升。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在以十几秒为单位的前提下于大数据方面有1秒左右的提升,我觉得还是很可贵的。另外其造型也不错,良好的外壳做工比我买的三孙、镁光之类的贴贴纸要有诚意和质感得多,但是这东西毕竟是放到机箱里不见人的东西,所以仁者见仁吧。鞠躬,谢谢大家的观看!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什么值得买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值客原创欢迎您的投稿。
相关热门原创
作者其他原创(15)
赞879评论314
赞778评论765
赞290评论210
赞156评论369
赞286评论349
【抢先首发】海带宝转运 666元 运费优惠券
ReFa CARAT 微电流铂金滚轮 美容按摩仪器(日本原装进口)
【抢先首发】美的 M3-L205C 智能 wifi 光波炉
【抢先首发】飞利浦
VisaPure 净颜清透洁肤仪 轻柔玫瑰套装
【轻众测】Manfrotto 曼富图 Compact Xtreme 两用自拍杆
【轻众测】W.Dressroom 多丽斯 浪漫香水 香氛喷雾 套装(5种香味/套)
【抢先首发】COCLEAN-C1 智能 随身空气净化器
新一代 亚马逊 电子书阅读器 Kindle 入门版
【达人专享】NuFace Trinity 美国进口 微电流 提拉紧肤瘦脸 美容仪 专业版
【抢先首发】Bose
SoundSport 无线耳机
【抢先首发】魅族 MX6 智能手机
【抢先首发】Miss Candy 小黑糖 护甲胶 香风爵士套组
【抢先首发】真融宝 值友福利 理财大礼包
赞361评论376
赞38评论295
赞78评论58
赞32评论62
赞24评论26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固态硬盘寿命测试一年半 连写2500TB终于全挂 - 国慧电子技术(西交)的日志,人人网,国慧电子技术(西交)的公共主页
下载大文件网速太慢,可以把文件离线到百度网盘,然后把网址里面的/disk/改为/wap/,再点击下载,你会发现下载速度拥堵时可以达到500k,高速时可以达到10M每秒并保持稳定。毕业了之后没有教育网也可以体验六维的快感哟!
已经没有上一篇日志
固态硬盘寿命测试一年半 连写2500TB终于全挂
&【整理自驱动之家】固态硬盘寿命测试一年半 连写2500TB终于全挂作者&:&&
固态硬盘可靠性测试:写入22TB数据之后&&
SSD固态硬盘相比传统HDD机械硬盘的优点是性能强、体积小、无噪音,但是特殊的工作原理也让它的使用次数有限,而且这个次数还会随着制程工艺的升级而降低,编程/擦写循环次数从之前的5000+降低到3000次甚至1000次。
SSD使用寿命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厂商一次次强调随着SSD容量的增加和主控技术的进步,SSD有限的写入次数对使用寿命来说并不是严重问题了,不过想打消消费者的疑惑还没这么容易。
此前网站以TLC闪存的三星840 SSD为例做了一次长期的SSD使用寿命测试,结果显示其可用写入次数是大大超过官方标准的,TLC闪存的可靠性也不是问题。
现在又有媒体来接力了,也做了SSD使用寿命的长期测试,不过他们采集的样本更多,使用了6款SSD,包括三星840 Pro、三星840、金士顿HyperX 3K(这个使用了两款,一个进行可压缩数据测试,一个进行不可压缩数据测试)、Intel 335及海盗船Neutron GTX,容量都是256GB或者240GB的。
他们使用了Anvil's Storage Utilities软件进行大规模数据写入,现在过去了两周多了,写入的数据已经达到了22TB,是时候检验一下这六款SSD的情况了。
第一个节点选择22TB是因为这个写入量是Intel公布的335 SSD正常使用寿命,官方称它可以在每天20GB的写入量情况下使用三年。此外,金士顿的HyperX 3K SSD官方公布的写入量是192TB,其他三款SSD就没有官方数据公布了。&
首先来看各个SSD的平均写入速度,但是上述数据并不具备可比性,因为为了加快测试进度,这6个SSD是安装到了两套平台上同步进行的,有的使用了SATA 6Gbps接口,有的使用了SATA 3Gbps接口。上面的平均写入速度只能用于评估各SSD写入22TB所用时间。
相比速度绝对值,他们更关注的是写入22TB数据之后的SSD性能的前后变化。这时候的测试结果是恢复到之前测试平台和系统上进行的,因此前后结果可以对比。
写入22TB数据后的随机、连续性能变化:
连续读取速度变化
连续写入速度变化
随机读取速度变化
随机写入速度变化
大部分测试中SSD前后性能变化都在1-2%左右,考虑到误差因素,可以说他们在写入22TB数据之后性能并没有什么变化。
让人吃惊的是金士顿HyperX 3K SSD的随机读取性能,不论是可压缩数据还是不可压缩数据,性能都提升了30%以上,Intel的335 SSD也小幅提高了8%,这二者使用的都是SF主控。
此外,SMART信息也会不断追踪SSD的坏块、写入数据量等信息,不过目前为止还没看到有坏块出现,这些SSD依然很健康。
测试中有2个型号的SSD都使用了SF主控,而且随机读取速度在写入22TB数据之后反而有46%的提升。另外,数据压缩测试中,不可压缩数据写入了22.8TB,而可压缩的那个只写入了15.5TB数据,节省了32%,还是有用处的。
再看下SSD的写入放大。两款HyperX 3K SSD的本机写入量都是21.6TB,实际写入数据一个是22.8TB,可压缩的则是15.5TB,写入放大率分别是1.05和0.72(注:这种持续写入数据的情况下写入放大率不会很大,接近1是很正常的)。
Intel的335 SSD的NAND写入量是22.9TB,主机写入量是21.6TB,写入放大跟金士顿HyeprX 3K差不多。至于其他SSD,因为追踪不到NAND写入量,所以无法计算写入放大。
以上就是写入22TB数据之后的基本情况,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100TB,估计还要等很长时间了
固态硬盘耐用性试验:200TB重压下的坏块
TechReport从今年八月底开始了一项固态硬盘耐用性试验,找来多款240/256GB的产品对它们持续进行写入,看看什么时候会挂掉,性能又会如何变化。
半个月后他们写入了22TB数据,相当于连续三年每天20GB,所有硬盘都应付得很好。
现在,数据写入量已经达到200TB,相当于连续五年每天100GB,终于有扛不住的了。&
其实在写入量超过100TB的时候,三星840就第一个出现了问题,S.M.A.R.T.属性中显示有11个重新分配的扇区,换句话说就是有了坏块(bad block)。三星840采用的是3bit TLC闪存,写入耐久性本来就比其它用2bit MLC的要差一些,这并不意外。
不过尽管如此,这块硬盘的性能、容量都没有丝毫变化,一切表现正常。
写入了200TB之后,三星840重新分配的扇区已有370个,金士顿HyperX 3K也有了四个坏块。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测试用了两块Hyper 3K,其中一块写入可压缩数据(46%),另一块则和其它一样用不可压缩数据,出问题的是后者。
这显然是SandForce主控的缘故,经过它压缩的前者实际只向闪存写入了143GB。
金士顿HyperX 3K的区块大小为4MB,所以损失的总容量为16MB。三星840的区块大小不详,三星也一直没有回应询问,从测试看应该是1.5MB,那么损失容量就达到了555MB。
不过由于损坏并替换的区块都位于冗余容量内,两块硬盘的实际可用量都没有变化,Windows下仍然分别是HyperX 3K 224GB、840 234GB。
三星SSD Magician工具显示840的健康状况依然是&良好&(good),但是用来获取S.M.A.R.T.属性数据的Hard Disk Sentinel却并不乐观:
在它看来,写入100TB数据后三星840的健康度就只剩下了66%,840 Pro也不过78%,另外Intel 335也损失了12%。
200TB写入后,三星840 19%的健康度看上去岌岌可危,840 Pro 51%也不怎么样,不过金士顿HyperX 3K(不可压缩数据)仍然有98%,写入可压缩数据的海盗船Neutron GTX都还是100%。
此外,海盗船的工具没有健康度显示,金士顿的不兼容测试平台。
尽管有损坏的区块,以及看起来很吓人的健康度指示,但不得不说这些固态硬盘都很好地经受了考验,迄今仍可正常使用,而且不要忘了,连续五年每天写入100GB在实际应用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性能上都有了什么变化呢?
100TB、200TB写入后都对六块硬盘的持续、随机读写速度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都和最初水准相差无几,200TB后也没有超过2%。
值得一提的是,金士顿HyperX 3K的性能在写入22TB后反而大大高于最初,100TB之后仍然更高,200TB后才降下来。
此外,测试人员还使用了Anvil的耐久性测试工具,安全擦除全盘后写入一系列随机大小的文件,直到预定的限制,然后在下次常规写入前删除它们,下边就是每轮写入的平均速度:
注意:六块硬盘连接在两套相同的系统上,但因为接口数量限制,两块HyperX使用的是SATA 3Gbps,其它都是SATA 6Gbps。这里我们对彼此性能差异没兴趣,只看各自性能随时间的变化。
金士顿、Intel都使用了SandForce的主控,峰值都出现在22TB、100TB写入后的安全擦除,这使得主控暂时恢复了活力。
三星840 Pro每次擦除后也会复活,但是性能飘忽不定、波动太大,不过从一开始就这样,可能和垃圾回收、内部管理机制有关,而不是闪存的问题。
三星840出现了最明显的性能滑坡,从超过100MB/s跌到了大约85MB/s,但这和坏块没什么关系。
海盗船的Neutron GTX反倒是越来越快了。
试验还在继续,等着看写入300TB之后又会如何吧。
固态硬盘连续写入300TB:Intel 335也&坏了&
TechReport坚持进行的固态硬盘耐用性马拉松试验再次达到关键节点,数据写入量已经走过300TB,现在各位参赛选手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背景回顾:
最先出现问题的三星840 250GB情况正在持续恶化。100TB的写入后就出现了11个重新分配扇区,200TB后增至370个,300TB后则达到了833个。三星依然拒绝透露每个扇区的具体尺寸,如果按照1.5MB的猜测计算那就是1.2GB。
看上去不少,但幸运的是,因为冗余容量更多,用户实际可用的仍未发生变化。
840是唯一一个使用TLC闪存颗粒的,其耐久性存在天然缺陷,因此这一切都并不意外。
写入不可压缩数据的金士顿HyperX 240GB之前出现了4个重新分配扇区,但此后表现稳健,没有进一步增多。另一款写入的是可压缩数据,感谢SandForce主控的数据压缩,实际写入量仅有215TB。
除此之外,Intel SSD 335 240GB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出现了1个重新分配扇区。
健康度方面,S.M.A.R.T.属性显示840只有恐怖的1%,可谓岌岌可危,840 Pro 256GB也掉到了26%,不过三星自己的SSD Magician工具依然报告它们俩状态&良好&(Good)。
Intel SSD Toolbox也报告其SSD 335状态良好,尽管健康度指数已经跌至58%。
金士顿HyperX不可压缩版仍旧维持在98%,可压缩版和海盗船的Neutron GTX 240GB则坚挺在100%。
这里其实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固态硬盘缺乏统一的磨损、健康状态评判标准,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有的甚至根本不理会S.M.A.R.T属性指标,而第三方工具也只是在估算。
那么,此时的性能又有了什么变化呢?
4MB持续读取
4MB持续写入
4KB持续读取
4KB持续写入
除了金士顿HyperX 4KB随机读取中的一些异常波动,所有硬盘都维持在了最初的水准上,即便是情况日益严重的840也变化非常小。
这是每一次写入循环(大约190GB)完成后记录的写入速度。200TB节点后,840 Pro又爆发了一下,随后回归往常的飘忽不定。其它的都几乎纹丝不动,840也是如此,只有Neutron GTX又在逆天地缓慢增加了,虽然幅度极小。
不停地写入300TB数据,相信这是绝大多数普通用户都不会碰到的,而如此残酷考验下固态硬盘们都坚持了下来,虽然有些扇区出现了损坏但都能及时自我修复,且丝毫不影响性能。这确实可以让我们对固态硬盘的长期可靠性大为放心了,尤其是TLC也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糟糕。
测试还在继续,我们等下一个节点&&
固态硬盘连写500TB:个个都是&猪坚强&
TechReport自去年八月开始的固态硬盘耐用性持久测试又跨过了一个关键点,持续写入的数量已经突破500TB。有没有谁被击垮呢?
前景回顾:
参测成员:
- 海盗船Neutron GTX 240GB
- Intel SSD 335 240GB
- 金士顿HyperX 3K 240GB(两块,分别写入可压缩、不可压缩数据)
- 三星840 250GB
- 三星840 Pro 256GB
重分配扇区数量趋势:
三星840是惟一一个采用TLC闪存颗粒的,其天然属性决定了耐用性相对较差,也毫不意外地第一个出现了坏块,100TB之后就有了11个重新分配的扇区,200TB之后增至370个,300TB之后达到了833个,如今则是1722个。
其它硬盘仍然只有寥寥几个坏区,影响微乎其微,Neutron GTX、Hyper 3K(可压缩版)则是唯一两个至今完好无损的。
三星依然不肯披露840的扇区规格,但基本可以确定为1.5MB,那就是已经损失了大约2.5GB,但是因为冗余容量足够,这对实际可用容量仍无影响。
840虽然明显是最糟的,但不能因此就说TLC闪存不靠谱。算一下你就知道,500TB相当于在十年的时间里每天写入140GB,平常谁能做到这一点?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840的确有些吃力,好几次都没能通过重建测试中的HASH校验。虽然最终还是过去了,但是查看SMART属性可以看到大量的不可恢复错误,实际应用中这很容易导致数据丢失,甚至系统崩溃。
但奇怪的是,三星自家工具Magician依然认为840很健康,它能访问SMART数据但主界面上依然说健康程度良好。840 Pro终于也有了两个重新分配扇区,没有不可恢复的错误,健康度也是良好。
第三方工具的结果就差异太大了,HD Sentinel就把840、840 Pro的健康度都列为了1%,照它看来这俩硬盘都废了。
接下来看看各块固态硬盘的性能变化趋势:
4MB持续读取
4MB持续写入
4KB随机读取
4KB随机写入
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是总体而言,经过了这小半年的折磨,大家的性能基本都还维持了原样,这下子大家可以彻底放心了。
不过,840 Pro的持续写入最近开始有所下滑,从大幅领先变成了接近Neutron GTX,后续要重点观察。
此外,Intel、金士顿的随机读取速度初期反常地偏高,至今原因不明,可能和它们使用的SandForce主控有关。
再看平均写入速度:
840 Pro从一开始就飘忽不定,至今仍是这个样子,不过似乎有衰退的趋势,最高、最低值都不如早前了。
总的来说,大家的表现都很稳健,没有出现重大变故,Neutron甚至还在逆天地缓慢增长中。
那些突起可以忽略,每次到达关键点后对所有硬盘进行安全擦除的缘故。
最后是个小插曲:测试进行到300-400TB之间的时候,三星840/840 Pro、金士顿HyperX 3K(可压缩版)突然系统崩溃,没有任何预先警告,当时系统也一切正常。系统日志中出现了系统盘突然断开的条目,可能就是罪魁祸首。
测试使用的系统盘是海盗船Force GT 60GB,寿命才两年,数据写入量不过几个TB,按理说不应该有什么问题,SMART属性里也没有错误,不过它的主控是SandForce,闹个脾气也很正常。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重现,系统盘换成了Intel SSD 510,此后也确实一切顺利。
测试仍在继续,下一站:600TB。
固态硬盘连写600TB:这都弄不死你们
TechReport发起的固态硬盘耐久性测试已经进行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数据写入量也突破了600TB,那么参赛选手们的最新状况如何?
照例前景回顾:
参测成员:
- 海盗船Neutron GTX 240GB
- Intel SSD 335 240GB
- 金士顿HyperX 3K 240GB(两块,分别写入可压缩、不可压缩数据)
- 三星840 250GB
- 三星840 Pro 256GB
首先是个小八卦:你可能注意到了,500TB之后经过一个半月才有600TB的报告,明显比以往的节奏慢。这倒不是测试硬盘们出了问题,而是TechReport的评测人员跑去泰国海边度了两个星期的假(恨&&),所以才拖到现在。
好了回归正题,先来看重分配扇区的最新趋势。
840在写入100TB之后第一个出事儿了,开始出现坏块并被重新分配,之后一直稳定增加,现在已经达到了2192个,远远超过其他硬盘,TLC NAND闪存的天然缺陷暴露无遗。
不过即便这样也只损失了大约3GB的容量,而硬盘的冗余容量有23GB,所以仍然不是回事儿,可用容量还是完整的。照目前这种线性增加的趋势,要向耗尽这些冗余容量可得不少时日。
其他硬盘都是MLC闪存的,情况好得多,坏块在慢慢增加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HyperX 3K(不可压缩数据版)的从4个增至10个,840 Pro则从2个增至28个。
Intel 335仍然是只有1个,而海盗船的Neutron GTX堪称逆天,至今仍无任何损失。
另一块HyperX 3K因为写入的是可压缩数据,主控压缩后的实际写入量小得多,也安然无恙。
那么性能呢?
4MB持续读取
4MB持续写入
4KB随机读取
4KB随机写入
真没什么好说的,不管坏块多寡,各个硬盘的性能都始终极其稳定,除了偶尔莫名其妙的起伏之外根本没受到任何影响。
擦除后的平均写入速度也波澜不惊。840开始阶段明显下滑了一些,之后就稳住了。海盗船Neutron GTX又一次逆天,竟然还在缓慢增长!
600TB是个什么概念?即便是每天写入300GB,足够你用五年半。这就是说,就算是840这样看似不靠谱的TLC固态硬盘,也足够任何普通用户折腾的,这种连续写入的测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弄死它。
TechReport最后表示,如果未来一段时间没有太明显的变化,700TB、800TB、900TB阶段可能就不出来单独报告了,直接等1PB(1000TB)。
固态硬盘连续写入1000TB:终于弄死三个!
TechReport的固态硬盘连续写入耐久性试验仍在继续。将近四个月前,他们公布,所有固态硬盘依然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只是三星840在以稳定的频率损耗TLC闪存单元,部分MLC闪存的也出现了坏块。
对于这些顽强的家伙,测试人员表示有些&厌倦&了,不打算每100TB公布一次报告,而是直接等1PB,也就是1000TB。
现在,这一里程碑终于达成了,想看热闹的绝对不要走开哟。
还是再次回顾一下参测的固态硬盘吧:
- 海盗船Neutron GTX 240GB
- Intel SSD 335 240GB
- 金士顿HyperX 3K 240GB(两块,分别写入可压缩、不可压缩数据)
- 三星840 250GB
- 三星840 Pro 256GB
前景回顾:
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块最终倒下了,占总量的一半,而且死去的方式各不相同。
【第一个牺牲品:金士顿HyperX 3K】
这一款其实有两块,分别测试可压缩、不可压缩数据。你应该能想到,失败的是不可压缩那块。
它最后的写入量是728TB,而可压缩那块只写入了501TB。
第一次出现警告信息是700TB的时候,忽视它继续,725TB时再次报错,而这次来自系统:&Windows检测到一个硬盘错误。立即备份你的数据,以免信息丢失。&
不管它接着继续,又出现了几次警告,只过了3TB就不行了,Anvil开始报错。硬盘还能访问,但是在导出最后一批SMART数据之后就变砖了。
事实上,真正指示寿命的并非闪存颗粒完整性,而是损耗指数(MWI),大部分第一方和第三方工具都以它为基准,指示固态硬盘的剩余寿命。
该指数在出厂时为100,一经使用就开始逐渐降低,最终为0的时候耗尽寿命(理论上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一段时间),而它和重新分配的扇区数量是完全无关的。
查看可知,700TB的时候降到了10,728TB时变为零。
再来看看错误趋势:
其实过了上一次的门槛600TB,各种错误就开始迅速增加了,到最后有986个重分配扇区(600TB时仅有10个)、111个编程错误、381个擦除错误。这意味着,失效的扇区里有一半是因为ECC错误校验失败。
HyperX 3K设定了一定比例的冗余容量,但用途是内部管理功能和RAISE(SandForce的冗余技术),能用来重新分配的很少,因此很快就会耗尽。
金士顿表示,寿命到期后硬盘就会拒绝加载,自然就检测不到了。
【第二个牺牲品:Intel SSD 335】
写入量同样达到700TB的时候,SMART信息就发出了失败警告,但是使用起来仍然一切正常,闪存单元也几乎都是完整的,只有一个重分配扇区,还是写入300TB时候出现的。
于是继续写入,但仅仅又过了50TB,也就是到达750TB,最终就崩溃了。负责持续写入的Anvil Storage Utilities工具里出现了写入错误,程序本身也失去了响应。幸运的是,再次启动软件成功了,至少能提取出日志(稍后分析),但不能再继续写入了。
SSD 335写入了700TB之后,WMI指数就已经归零,标志着闪存不再可靠,不能继续使用了。
奇怪的是,写入报错后,SMART也不再返回任何信息,任何工具都无法访问,证明SMART技术已经挂掉。
重启系统,Intel SSD Toolbox里又出现了这块硬盘,仍然检测为存储设备,但容量是0GB,无法访问。
Intel表示,这种结果完全符合预期,写入错误意味着硬盘进入了只读模式,并触发一种自毁模式,让硬盘不再响应。永别了&&
【第三个牺牲品:三星840】
TLC闪存的它并不是率先倒下的,仅此一点就可以让大家放心了。它坚持超过了900TB。
其实,刚过200TB她就出现了重分配扇区,之后不断增加,最后有接近3500个,但因为可用的冗余空间较多,所以坚持得比较久一些。
写入量达到900TB的时候,840仍然看起来很正常,三星自己的SSD Magician工具也报告还有不少剩余寿命,但是突然之间,它就挂了,Anvil崩溃,系统和工具都检测不到,只有Intel存储驱动报告了一个未知的三星SATA设备,也只能看看而已。
由于没有任何事先警告,死的又很彻底,最后一段时间的SMART数据就丢失了,无法得知最后确切写入了多少,状态分析也只能截止到900TB。
损耗指数在300TB的时候就变成了零,但是三星自己的工具仍然报告状态健康,继续使用也没问题。
再看可使用的保留空间,一直在稳定减少,但是最后死亡的时候仍有大约40%,理论上还能坚持。由于SMART日志丢失,无法得知死亡的确切原因,可能是突然就坚持不住了。
再看另一个重要参数:不可修复错误。它是在写入300TB时候出现的,有176个,当时用来校验数据完整性的200GB文件确实Hash失败了好几次,不得不重新拷贝,但此后不可修复错误一直没有增加。
在800-900TB之间的某个时刻,不可修复错误数量突然增加了119个,总量达到295个。虽然这时候Anvil没有报错,但这应该就是死亡元凶。
三星表示,840用户最终是应该能看到错误提示的,比如说兼容性错误、蓝屏死机等。至于这里为何突然死亡,还在进一步调查。
【1PB俱乐部:三位坚强斗士】
海盗船Neutron GTX、三星840 Pro、金士顿HyperX 3K(可压缩数据)都挺过了1PB,真是奇迹,因为它们标称的终身写入量没一个超过200TB。
HyperX 3K因为对付的是压缩数据,实际写入闪存的其实只有716TB,节省了几乎三成。
寿命指数最后只剩下了10,不过重分配扇区只有2个,没有编程和擦写错误(不可压缩的有上千错误),闪存状态良好。
它能坚持到何时还不好预测,估计还能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就看重分配扇区何时突增了。
三星840 Pro的寿命指数在400TB时就很低了,500TB后为零,700TB后开始大量使用冗余容量,但最后也只用了20%。
SSD Magician显示目前一切良好,但是不敢保证何时会突然死亡。
重分配扇区在600TB之后持续大幅增加,如今已有1836个。每扇区1.5MB,那就是2.7GB,理论上还有很多冗余可用。
海盗船Neutron GTX仍然牛逼得一塌糊涂,寿命指数竟然至今还接近80!重分配扇区至今还是0!真是一个逆天的存在。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至少能坚持到4PB。
坐等海盗船解释&&
【性能测试】
再来看看各款固态硬盘的性能趋势,包括那些死去的。
4MB持续读取
4MB持续写入
4KB随机读取
4KB随机写入
大多数都始终如一。HyperX 3K最初曾有明显的随机读取暴涨,但此后基本稳定。
海盗船Neutron GTX一直是最稳健的,不过最后一次持续读取测试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反复测试五次都是如此。原因不明,等到1.1PB的时候再看看。
三星840最后一次随机读取速度有所下滑,可能和将死有关。
平均写入速度也都波澜不惊。840 Pro还在高低跳跃,Neutron GTX还在缓慢增加,真是无语了。
那些突起峰值不用理会,都是每100TB安全擦除后的干净状态。
不妨再看看死去三款固态硬盘最后时刻的表现,很明显都出现了波动,Intel、金士顿的还很轻微,三星840的就激烈多了,只可惜没有死亡前的数据。
【结语:死得其所】
1PB是个里程碑。那些通过了的固态硬盘可喜可贺,没有达成的也不用沮丧,你们同样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
直到最后时刻,失败的固态硬盘才出现些许性能波动,这证明一款固态硬盘完全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维持良好的性能。
不过,不同设备最后终结的方式略有不同。Intel SSD 335预先设定好了界限,一旦越过就&自杀&,金士顿HyperX 3K则力图压榨出最后一丝潜力。
三星840一直是焦点,最终虽然死的很突然,很蹊跷,但再一次证明TLC闪存也可以很耐用。虽然这是以大量重分配扇区为代价的,但对容量的影响很微小。
尽管测试的样品不多,但完全可以拍着胸脯告诉大家:即便你在固态硬盘上每天不停地写入,只要不是人品太差,700TB也是毫无问题的!
接下来,剩余的三名斗士将继续接受考验&&
固态硬盘连写1500TB:最神奇的莫名完蛋了!
TechReport进行的固态硬盘持续写入试验在不久前跨过了1.5PB的大关,换用大家更熟悉的计量单位就是1500TB。都说闪存很脆弱,但是消费级产品能够坚持到PB级别,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吧。
当然了,毕竟是消费级产品,毕竟不是专为超大数据量持久写入而设计的,参与测试的六块固态硬盘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问题。1PB就干掉了其中的三块,现在又牺牲了一个,而且是最没想到的一个。
前景回顾:
参测固态硬盘:
- 海盗船Neutron GTX 240GB
- Intel SSD 335 240GB (已死)
- 金士顿HyperX 3K 240GB(可压缩)
- 金士顿HyperX 3K 240GB(不可压缩数据) (已死)
- 三星840 250GB (已死)
- 三星840 Pro 256GB&
其中海盗船之前一直表现稳健,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任何性能下滑,事实上性能反而在持续缓慢上升,实在难以理解。
但同样难以理解的,是它的突然死亡。
写入约1.1PB之时,Neutron GTX出现了三个重分配区块,按说不多,S.M.A.R.T.警告却很快就出现了,说原始读取错误率超过了阈值。
即便如此,仍然看似风平浪静地坚持到了1.2PB,但检测发现重分配区块数量暴涨,已经超过了3400个。
然后就完蛋了。准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时候,系统无法启动,而之前几块固态硬盘就是这么死的。热插拔也无效,能检测到硬盘,但是访问的时候磁盘管理器失去响应。
这根本不科学啊。固态硬盘挂掉之前,理应有一段缓冲期,尤其是应该进入一段只读状态,方便用户转移、保存数据,但是Neutron GTX突然就彻底无法访问了。
Neutron GTX S.M.A.R.T.属性里的参数还是很丰富的,但都比较奇怪。重分配扇区指标就有俩,一个从0开始,一个从256倒数,其中后者到死都没有归零。
剩余寿命也在一直稳定递减,但到最后也还有很多。
刚才说的原始读取错误率最后显示为零,但并不完全准确。1108TB之后它就已经到了最低值,也就是错误最初开始出现的时候。
Neutron GTX的死因仍待进一步调查,海盗船也未提供扇区尺寸、冗余替换比例等指标。
【最后两位勇士】
三星840 Pro、金士顿HyperX 3K(可压缩数据)都突破了1.5PB,还都完成了另外一次不加电存留测试。1.5PB写入后,二者都载入200GB测试文件,然后断电拔开,闲置一个星期,再次加电启动,MD5 Hash测试顺利通过,说明数据都完好无损。
Anvil Storage Utilities工具对720MB小文件进行的Hash检测同样没有任何错误。
840 Pro的出错速度在降低,但也有了3400多个重分配扇区(跟海盗船死前的差不多),每个1.5MB那就是损失了大约5GB。
损耗均衡指数早在500TB前后的时候就彻底归零了,到现在又写入了1PB,但用掉的冗余空间比例还是不到40%,仍然有很大的余地。
三星SSD Magician工具显示健康度仍然是良好(good),不过别忘了,840死前也是给的这个评级呢,看来很不靠谱。
HyperX 3K使用的SandForce主控支持压缩写入技术DuraWrite,这是第二块坚持至今的一大功臣。
主控写入1.5PB,而得益于压缩,实际写入闪存的之后大约1.07PB,也就是节省了三分之一。另一块写入不可压缩数据的,因为写入放大的存在,实际写入一直略高于主控写入。
如果压缩是维持其生存的唯一原因,那么在1.1PB左右就应该支撑不住了,不可压缩版就是这时候挂掉的,内置的健康指数也在那时候报警了。
但是,1.5PB写入完成后,这货仍然只有区区12个重分配扇区!不知道是不是这块盘的体质特别好,这种差异在半导体产品上是极为正常的,不过至少两块盘是同时抵达的,测试方法也完全相同。
再细挖S.M.A.R.T.数据,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900-1000TB之间出现了2个不可恢复错误,恰恰就是头两个重分配扇区出现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巧合。无论如何,不可恢复错误是很致命的,它们会损坏数据、崩溃程序,甚至搞死整个系统。
编程与擦写错误分别有2个、3个,但它们都不致命,能够将其中的数据转移到其他完好区块上。性能可能会略有影响,但关系不大。
【现在性能咋样?】
好了,来看看读写性能的历史变化吧。当然到最后就俩了。
尽管有一些波动,但几乎所有固态硬盘自始自终性能都很平稳。
海盗船Neutron GTX在到达1PB的时候,持续读取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在1.1PB节点恢复正常,可惜死之前又下去了。
三星840 Pro的持续写入有些反复,其他很稳定。
金士顿HyperX 3K虽然性能相对较低,但也表现稳健。
安全擦除后的性能,840 Pro依然频繁跳跃,HyperX 3K还是稳定但周期性来个峰值。
Neutron GTX之前一直在缓慢爬升,不可思议,不过到最后,很突然地,它就完蛋了。
再放大看最后一段。发现没?其他固态硬盘失效之前都出现了微弱的下滑,唯有海盗船,升着升着,就走了。
【下一个目标:2PB!】
虽然只剩下了两位,但是TechReport表示试验仍将继续进行下去,而获得的那么多宝贵经验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最关键的是,现代消费级固态硬盘的可靠性远远超出了一般想象,应付典型的日常使用实在是绰绰有余。全部六个试验品都毫无问题地写入了几百TB数据,后期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继续使用仍然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固态硬盘在到达预期寿命之后,问题和失效现象各有不同。大多数都能预先给出警告,甚至包括海盗船Neutron GTX,但也有说死就死的,因此在使用了很久之后,备份很重要。
840 Pro作为三星的旗舰产品,表现着实不俗(当年夸
它完美还真不亏),而且至今看起来很健康,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金士顿HyperX 3K虽然凭借数据压缩坚持至今,但也出现了一些致命错误,下一步很可能会倒下。
因此,840 Pro已经成了事实上的赢家。
截至目前,这两块盘都已经写入了1.6PB,而不把它们弄死,这个试验就不会结束!
2PB见&&如果你们能坚持到的话&&
固态硬盘连写2000TB:这俩货还不死!
2013年8月份,TechReport发起了一项固态硬盘耐久性试验,找来六块盘进行持续的数据写入,看看它们能坚持多久。结果是惊人的,这些消费级产品标称的寿命都不是很长,但最终都大大超出了理论值。
上一次检查截止到1500TB写入数据,三星840 250GB、Intel SSD 335 240GB、金士顿HyperX 3K 240GB(不可压缩)、海盗船Neutron GTX 240GB先后光荣地倒下了(具体...
阅读(2011)|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cie ssd固态硬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