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伯结膜炎用什么眼药水水

&u&对不起,这跟洗澡不洗澡一点关系都没有。&/u&&br&&br&对『美』的认识,流行文化向来有两种观点。&br&一种叫『质感美』。&br&前述张绍林脏兮兮的《水浒传》、浑身污垢的《魔戒》、张叔平/胡金铨的『丝麻古朴』古装武侠、最近的《星球大战 VIII》都是一类。&br&他们推崇的东西叫『质感』。&br&比如这张星球大战海报:&br&&img src=&/11e088319bbc9eb7623bba2a0ec26233_b.jpg& data-rawwidth=&770& data-rawheight=&11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0& data-original=&/11e088319bbc9eb7623bba2a0ec26233_r.jpg&&整个海报可以突出女演员满脸的皮肤斑痕与金属坑洼粗糙,完全不避讳。这在中国是很罕见的,因为中国人不习惯女人满脸褶子是美,也没有那个女演员敢这么出海报。&br&(同时,看那个金属武器,我们对科幻片的理解也是『流光溢彩』,特别害怕『傻大粗黑』……所以我们的金箍棒是刷黄灿灿的亮漆的……)&br&&br&『质感』这东西,很难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你看了几十部八十年代TVB的武侠电视剧,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大侠们穿的都这么好,满身绫罗绸缎,有点不真实;但是你不深究,久而久之就习惯。某天一看张叔平的《东邪西毒》,立刻惊为天人一样的感觉。&br&有个答案说为什么《水浒》里面总是烟雾缭绕的,其实这是故意的,这叫『放烟』,电影剧组有专门干这个的团队。&br&为什么?因为烟雾制造了一种『层次感』,让你对前后景有明确的区域认识,也对光线的造型有明显的提升作用。&br&这不是PM2.5吗?不是&br&这就是『质感美』。&br&她大概可以用这么几个词汇来概括其含义:原始、粗糙、真实,触觉……&br&这实际上是流行文化在二十世纪初之后对古典美学最大的一个反叛,从印象派就开始了,一直到现在。&br&一个字形容:糙。&br&&br&另外与之相对的另外美就是『修饰』。&br&&br&前面已经举过TVB八十年代武侠剧的例子,大概再举一点例子,包括不限于:绝大多数的巴洛克艺术品、个版本《红楼梦》、光洁圆润的古希腊经典时期的雕塑、琼瑶于妈剧、戏曲艺术、甚至是《小时代》。&br&简单说,就是不追求原始性,讲究包装、修饰、折射、梦幻、Polishing……&br&一个字形容:腻。&br&两个字形容:唯美。&br&&br&这个流派的电影海报:&br&&img src=&/71a45f540d30e48a7f140d5f087b2b8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1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71a45f540d30e48a7f140d5f087b2b83_r.jpg&&&br&&br&两者并无绝对的高下对错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的美学办法。一个过度流行了之后,另外一种必然就来捣乱。那个多了,另外一个就稀罕。&br&&br&回过头来说《魔戒》与《加勒比海盗》。&br&实际上,西方整个电影美学思维和西方人的审美是一致的。到目前为止,西方人的审美依然是『工业时代氛围下对充满野性的原始魅力的崇拜』,这句拗口的话的意思,就是说:&br&即使我们有了机器,但是我们依然怀念和喜欢那些肌肉发达的野性之美。所以,白人偶像基本还是粗犷男/女。&br&换句话,人家不劳动、脱离蛮荒很多年了,想念劳动和野性的美感。&br&&br&中国正好相反,亚洲文明的偶像都是白脸小生和娇滴滴的可爱女生。原因很简单,亚洲脱离农业太短,广大劳动人民对于袖手好闲,不参与劳动的阶层拥有绝对的嫉妒与崇拜。&br&所以东亚社会的审美是『不从事体力劳动的白净阶层的喜爱』。&br&&br&正因为与此,我们觉得为什么都脏兮兮的?这多不上镜啊?电影镜头里面白白亮亮的,干干净净多好。(潜台词:我不想被人说成乡巴佬)&br&洋人正相反,脏兮兮,充满汗水和毛发,那才是美呢。&br&&br&所以这样你可以理解『美图秀秀』这种东西在大陆的流行了……缺什么就吆喝什么……我们的社会依然以不苦劳而获,四体不勤为美,只能说明人民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刚刚过去农业文明的恐惧……
对不起,这跟洗澡不洗澡一点关系都没有。对『美』的认识,流行文化向来有两种观点。一种叫『质感美』。前述张绍林脏兮兮的《水浒传》、浑身污垢的《魔戒》、张叔平/胡金铨的『丝麻古朴』古装武侠、最近的《星球大战 VIII》都是一类。他们推崇的东西叫『质感…
10月31日更新===========&br&万分抱歉,本来说是周五晚上更新圣母院水印的制作方法,但最近太忙回家已经半夜,现在是31日凌晨了……大家久等了……&br&另外,本文作为一种照片水印思路和设计风格的阐释,并非PS操作及技巧的具体教程。本文不会手把手的把所有步骤细节一一讲解,敬请大家理解。需要学习PS基础技巧的朋友请自行GOOGLE各类教程。&br&&br&首先,我们在PS中打开这张照片以及制作好的基础水印:&br&&img src=&/ef6638df_b.png& data-rawwidth=&1044& data-rawheight=&7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4& data-original=&/ef6638df_r.png&&&img src=&/3f6ed22ecf75fa_b.png& data-rawwidth=&364& data-rawheight=&29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4&&&br&&br&把水印放到图片的适当位置,根据图片空间透视,用自由变换工具进行变形&br&&img src=&/9e4a45b9b3158630cde491b53febe99e_b.pn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4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9e4a45b9b3158630cde491b53febe99e_r.png&&&br&复制一层,略作平移,并把下面的一层填充一个深色调(从照片中最暗的部分取色),营造出厚度感。&br&&img src=&/e68895aca4bd94aa26f4c96_b.png& data-rawwidth=&932& data-rawheight=&3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2& data-original=&/e68895aca4bd94aa26f4c96_r.png&&&br&在顶层图层上方新建一个图层,创建剪贴蒙版。用画笔工具,根据烛光与文字的空间关系和光照效果上色,这方面没什么技巧,主要是对光影感觉了。&br&&img src=&/3005def9f340ac95ddc4c_b.png& data-rawwidth=&877& data-rawheight=&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77& data-original=&/3005def9f340ac95ddc4c_r.png&&&br&合并这三个图层&br&&img src=&/1b6fa79361c13eae7c98_b.pn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1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br&然后我们开始使用模糊工具&br&&img src=&/28c144c2afdce98f699c2ede2d788704_b.png& data-rawwidth=&58& data-rawheight=&1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58&&&br&它可以对栅格化的图层进行局部模糊处理。我们根据应有的景深效果,利用模糊工具对水印进行局部处理:&br&&img src=&/cb5f0464154efc056d2dde2_b.png& data-rawwidth=&459& data-rawheight=&2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9& data-original=&/cb5f0464154efc056d2dde2_r.png&&&br&空间层次感出现了!&br&再之后,利用一些图层效果(例如我使用的渐变叠加、内阴影)对它的色调、光影、亮度等进行进一步调整(颜色尽可能从原始照片中取色,保证画面色调的统一)。同时对水印的位置、形态再做一些微调:&br&&img src=&/91b7d50eceab597cb6928314dfa3a51c_b.png& data-rawwidth=&818& data-rawheight=&4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8& data-original=&/91b7d50eceab597cb6928314dfa3a51c_r.png&&&br&于是乎我们就拥有了一个带空间纵深效果的立体水印。&br&&img src=&/c4be440fd987c50e4c59_b.png& data-rawwidth=&783& data-rawheight=&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3& data-original=&/c4be440fd987c50e4c59_r.png&&&br&当然,这个案例中其实还有不少瑕疵。例如,如果不用模糊工具,而用渐变alpha通道配合一些专业的景深插件,会做出含有光斑、焦外重影等更细腻元素的虚焦效果;文字本身还可以再加入一些质感,等等。追求细节的完善是没有止境的,这里也仅是抛砖引玉,分享一个粗浅的思路——水印不一定都是半透明压在图上的,它完全可以是画面的一部分。&br&&br&&br&10月29日更新===========&br&首先感谢大家的认可~这是我知乎第一次答题,感谢大家的鼓励&br&&br&&br&熊猫君 问道怎么制作圣家堂照片中的矢量水印,这里简单介绍下步骤&br&比如说,我想做央视大楼的矢量水印,于是先找素材图:&br&&img src=&/7a318c86e7e6acac68cfd61eabcbb542_b.png& data-rawwidth=&383& data-rawheight=&4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3&&&br&类似这样的。然后我们先用PS处理下:&br&&img src=&/9c4e586c15b776b2a456c2bb_b.png&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3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7&&抠图,转成黑白(具体过程不详述……一些基本PS技术,各种教程满天飞)&br&然后,打开ai,新建一个文档,把PS中这个图层,直接拖移到AI的文档中&br&&img src=&/2d827c93cec74e_b.png& data-rawwidth=&482&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2& data-original=&/2d827c93cec74e_r.png&&下面是重头戏,实时描摹&br&&img src=&/d00eb86cdcf46b7e2f019_b.png& data-rawwidth=&502&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d00eb86cdcf46b7e2f019_r.png&&&br&&br&选择最后一个描摹选项,然后多测试一下里面的各种设置组合&br&&img src=&/2abb293f3c7afa8c90ef4e0f5ac57d9e_b.png& data-rawwidth=&617&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7& data-original=&/2abb293f3c7afa8c90ef4e0f5ac57d9e_r.png&&&br&&br&&img src=&/dee15c8f6ea32c9b8680_b.png& data-rawwidth=&232& data-rawheight=&2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2&&&br&黑白印章化了!扩展成图形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矢量徽章。然后再配以各种文字设计,就成功啦~&br&&br&&img src=&/5fce7ad39adb8a08fab2_b.png& data-rawwidth=&140& data-rawheight=&1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40&&&br&&br&配在图片上~&br&&img src=&/a3cbba25f44c980d87c820f_b.pn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5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6& data-original=&/a3cbba25f44c980d87c820f_r.png&&&br&完成!&br&所有央视大楼图片素材来自百度图片搜索,侵删。&br&&br&&br&我是原始答案的分割线========&br&&br&多图预警&br&&br&&br&首先,尽量不要太大,不要让水印喧宾夺主影响了图片本身。&br&水印的位置尽量规整,可以考虑和某些画面元素对齐或者交互。&br&&br&如果是摄影作品,尤其是风光类的,我的习惯是设计一个和被摄地点有关联的小icon,然后配上20xx Carl Armen Photography之类提高bigger(略装)的文字。&br&颜色方面,我习惯用画面中某种颜色直接取色。&br&总之,就是让水印成为一个个人专属logo,画面版面的一部分。&br&不多说,上图。&br&&br&小图标设计+复古的英文字体+对齐居中排版&br&&img data-rawwidth=&1502& data-rawheight=&2250& src=&/42d8ccc8c095dd5c1de5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2& data-original=&/42d8ccc8c095dd5c1de5c6_r.jpg&&&br&&br&这张是巴黎圣母院,花了点心思把水印做进了画面空间中,拥有透视、光影和景深虚焦效果&br&&im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502& src=&/3fcb44f7b23b2ab553f3be2fd5df4e3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3fcb44f7b23b2ab553f3be2fd5df4e3c_r.jpg&&&br&&br&巴塞罗那的F1比赛,应用了富有动感气息的字体,配上了加泰罗尼亚赛道的场地图做成的logo&br&&im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502& src=&/b0c2ef1bfc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b0c2ef1bfc8_r.jpg&&&br&&br&&im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502& src=&/934fd70e9789fcb35bef723b4cd4cf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934fd70e9789fcb35bef723b4cd4cf9a_r.jpg&&&br&&br&神圣家族大教堂,则直接用该建筑的外立面照片矢量化转换为印章风格搭配文字&br&&img data-rawwidth=&1502& data-rawheight=&2250& src=&/fbc7cb2864374bfdf35b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2& data-original=&/fbc7cb2864374bfdf35b7_r.jpg&&&br&&br&参加戛纳广告节时的照片,个人信息的文字采用了广告节logo同样的字体,把logo融入到远山雾色中&br&&img data-rawwidth=&1502& data-rawheight=&2250& src=&/2b343befa3a47cd8f654871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2& data-original=&/2b343befa3a47cd8f654871d_r.jpg&&&br&&br&把水印做在杯子上,适配杯子曲面做变形&br&&img data-rawwidth=&2250& data-rawheight=&1502& src=&/7ccde19ac71cf2faf71c43f37b8c15c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50& data-original=&/7ccde19ac71cf2faf71c43f37b8c15c9_r.jpg&&
10月31日更新===========万分抱歉,本来说是周五晚上更新圣母院水印的制作方法,但最近太忙回家已经半夜,现在是31日凌晨了……大家久等了……另外,本文作为一种照片水印思路和设计风格的阐释,并非PS操作及技巧的具体教程。本文不会手把手的把所有步骤细…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讨论黄继光,我也发表下浅见:黄继光的事迹我是从不怀疑的。军人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舍身忘死不是个别现象,反而是普遍现象,千百年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都被认为是军人的荣耀!&br&讨论的焦点在于他堵枪眼的效果,效果不理想是肯定的就是冷兵器时代,肉身挡刀枪也左右不了站局。但是夸大效果也是宣传的必然!&br&以下是原答案。&br&——————&br&黄继光暂且不提,他是战时英雄,想模仿也模仿不来的。而雷锋,他让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做个好人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br&《吕氏春秋》有个记载:&br&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br&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鲁国法律有规定,在外国碰到鲁国人为奴,可以花钱把他们赎回,回国后找国家报销。子贡有一会赎回了一个人,却发扬风格没要国家的钱。孔子说“你这么做是错误的,有你这个榜样在,其他人赎人后不再好意思去要国家的钱,不要国家的钱,个人却没有财力做这样的事,从此,鲁国人在外为奴的不能得救了。”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小孩,小孩的父亲为了感谢子路,就把家里的耕牛送给了子路。子路坦然接受了。孔子听说后,很高兴,说“从此不怕落水的人没人救了。”&br&看到了吧,孔子批评了子贡而表扬了子路,而雷锋之行,相当于子贡之行。&br&因为雷锋的种种,吾等遥望而不可及也,即使做了些许好事,正沾沾自喜间,一旦想到雷锋同志,就会感到自行惭愧,羞愧难当。譬如公交让座,而受座之人反倒觉得理所当然,受之无愧,你却不能要求他感谢你。再比如,有人捡到钱包有现金若干,票据若干,证件若干,原处苦侯失主。若干时辰后,失主来寻,交还失主。原本,此类事件,失主之酬谢应是理所当然,以补人家苦侯之失。然,有雷锋前辈在,此谢礼哪个敢收?&br&做好事没有报酬也就罢了,可是呢,而受了帮助又反过来坑害助人者的也越来越多,网络搜索一下此类新闻,挨个浏览的话,可以让你打发一个星期的无聊时光。&br&现在的情况是:帮助人已经不能用“得不偿失”来形容了,而是“无得却有失”。&br&所以,为了让我国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必须要黑雷锋。把他拉下神坛,成为我们真正的好榜样。
鉴于评论里好多人讨论黄继光,我也发表下浅见:黄继光的事迹我是从不怀疑的。军人在战场上奋不顾身,舍身忘死不是个别现象,反而是普遍现象,千百年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都被认为是军人的荣耀!讨论的焦点在于他堵枪眼的效果,效果不理想是肯定的就是冷兵…
&p&&img src=&/4a5b6a1fddef6a6e825db68cfb529db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4a5b6a1fddef6a6e825db68cfb529db0_r.jpg&&作为一个摩登的女性,如果我在五分钟内接触不到数码产品屏幕发出的幽幽蓝光,就会感受到浓重的孤独迷惘。所以,我的(可爱的大)眼睛也总是超负荷工作,常常在“困了累了没关系眨眨眼打个哈欠接着刷”的状态下连续工作N多个小时。&/p&&p&眼睛累,于是容易生病。我目前度过的短暂人生中,几乎随时都处于下列这些症状之一:&/p&&blockquote&&p&眼干,每天醒来感觉眼球表面全是沙,眼球内核已干裂;&/p&&p&眼球肌肉僵硬,视力模糊,对不准焦;&/p&&p&眼睛充血;&/p&&p&眼睛烧灼、刺痛;&/p&&p&怕见光、迎风流泪……&/p&&/blockquote&&p&(看到这里你一定很奇怪我怎么还没瞎)&/p&&br&&p&因为眼部时常不适,我一度养成睡觉前、起床后都要滴眼药水的习惯,白天想起来也会滴个两三次。这样爽不爽?爽。但对不对?不对。至于为什么不对后文会慢慢讲,我想说在前头的话是,一滴眼药水所影响的,是人类所能进化出来最高级、最敏感、最脆弱的器官,我觉得它值得好好爱护,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血泪)经验和(道听途说的)知识。&/p&&br&&ul&&li&&b&第一个问题:眼药水要解决什么问题?&/b&&/li&&/ul&大多数眼药水对应的症状,是”眼干、眼涩、眼疲劳“,具体描述请抬头见上文,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就是”干眼症“。&br&&br&以下内容摘自果壳:&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8760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眼药水闪亮不了你的双眼&i class=&icon-external&&&/i&&/a& ,比我写的好多了,看完你就懂。&br&&blockquote&&b&干眼症与眼泪&/b&&p&所谓的视疲劳,就是很多人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明显感觉双眼干涩,有些人甚至会觉得有烧灼感、异物感。这些都是干眼症的典型症状。&i&所谓干眼症,就是眼泪的不足。&/i&&/p&&p&眼泪可不是只有在你想哭的时候才产生的。我们的泪腺一直在制造眼泪,只不过量比较小,不被我们察觉。当我们眨眼的时候,眼睑会使眼泪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液膜——泪膜,这样我们的眼睛表面才能保持湿润。泪膜可不是一层简单的液膜,它像三明治一样有3层,最表面一层是脂质层,简单说是一层能够阻止泪液蒸发的油;中间一层是等渗的盐水,里面含有多种细胞因子;最内层是粘蛋白层,黏糊糊的让泪膜能够抵抗重力附着在眼睛表面。但如果一直睁着眼睛,这层泪膜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破裂,而泪膜一旦破裂,眼睛表面就失去液体膜的保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各种不舒服就来了。正常情况下,眼睛不适时会自动眨眼,这是因为我们每眨1次眼,就会重新形成一层泪膜。不过如果注意力非常集中,全力解决工作难题或是在网上挖坑灌水织围脖的时候,眨眼的次数会不由自主地减少。长时间下来,眼睛自然就干涩难受了。这种叫做蒸发过强型的干眼症,是办公室里的流行病。&/p&&/blockquote&注意斜体部分的描述:&i&所谓干眼症,就是眼泪的不足。——&/i&&b&事实上,干眼症(xerophthalmia)不仅指眼泪”量“的减少,还有”质“(即眼泪成分)的改变。泪液成分失调,本身失去保湿功能,导致角膜干燥,即使通过刺激让眼泪多,但”变质“的眼泪根本毫无功效。干燥的角膜变得脆弱,一旦遇到刺激,就容易产生过敏、发炎,反过来继续伤害角膜,角膜上皮细胞越折腾越薄、越难再生……&/b&&br&&br&所以眼药水要解决的问题:1)补充泪液中缺失成分,保持眼睛湿润;2)缓解过敏和炎症&br&&br&&ul&&li&&b&第二个问题,滴眼药水&b&为什么&/b&会让你产生爽感?&/b&&br&&/li&&/ul&&p&为了说明眼药水不是资本主义商业文明为了骗光你的钱所编造出来的神话,首先分析一下,眼药水里的成分一般是什么,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p&&br&&blockquote&&ol&&li&&b&人工泪液成分:作用是保持眼睛湿度,&/b&常见成分有牛磺酸+强化的电解质配方(典型的日系配方),硫酸软骨素、甲基纤维素、玻璃酸钠、玻尿酸、聚乙二醇等(含有增稠型保湿成分,欧美系眼药水一般采用这种配方);&/li&&li&&b&缓解疲劳成分:&/b&比如调节瞳孔、却不易作用于角膜、瞳孔的新斯的明;促进循环代谢的天冬氨酸等;&/li&&li&&b&减轻敏感、镇定成分:&/b&氯苯那敏、尿囊素、甘草提取物等&/li&&li&&b&收缩血管成分:&/b&四氢唑啉(最常见的去红血丝成分)等&/li&&li&&b&营养成分:&/b&维生素B6等&/li&&li&&b&抗菌/防腐成分:&/b&苯扎氯胺,三氯叔丁醇,羟苯乙酯,氯己定,硼酸等&/li&&li&&b&清凉成分&/b&&/li&&/ol&&/blockquote&&br&这些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滴一下,湿润舒服凉快,红血丝立马消失——但它有没有真正解决干眼症的问题所在呢。&br&&br&&ul&&li&&b&第三个问题:哪些成分必须有,哪些成分必须没有?&/b&&/li&&/ul&眼干症,症结在”干“,所以眼药水中必须要有的成分,也是成分中的主体当然是保湿成分——&b&人工泪液&/b&。&br&&br&人工泪液会尽可能的模拟健康眼泪的成分和结构,其主要成分是水和保湿剂。&br&&br&目前市场上的常用的人工泪液分两大派,一是日系眼药水常用的牛磺酸+强化的电解质配方,牛磺酸属于氨基酸(日本人真的爱死它了),主要功效是促进视网膜生长,缓解睫状肌痉挛,提高免疫力;电解质则是调节酸碱度,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眼组织疲劳。日本人对这种配方的热爱程度我已无力吐槽,即使加入粘度增强剂(下面会解释),他们也不会放弃一切能加入这两个成分的机会,但在我看来,这种成分保湿度其实不是很强,甚至可以说有点过时了。&br&&br&另一派就是欧美系眼药水常用的粘度增强剂配方了。比如硫酸软骨素、甲基纤维素、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玻尿酸 )、聚乙二醇…… 一听名字你就知道这些材料比较高科技,没错它们就是传说中的高分子材料,能够吸水又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假可塑性所以可以被塑造成相对立体的形状,甚至还能支撑其他物体,但这种状态不能长久保持(我为什么会懂呢因为用玻尿酸做假鼻梁就是这个原理啊泥垢= =)甚至有些还会添加一些类似油脂的成分来模仿人体自身形成的泪膜。&br&&br&那么眼药水中必须没有的成分是什么呢?&br&&br&&ol&&li&&b&防腐剂成分&/b&:苯扎氯胺,三氯叔丁醇,羟苯乙酯,氯己定,硼酸等。一般来说,看到含有其中任意一种成分的眼药水就可以弃了。我绝对不相信所谓的”防腐剂浓度低是为了抑菌,不会引起眼睛损伤“这种说法。防腐剂对眼睛的伤害跟对皮肤相似,主要是其中的去脂性成分引起对角膜的刺激,但角膜比皮肤又要娇嫩多少万倍,长期使用会加剧角膜上皮干燥,使角膜上皮细胞减少甚至不能再生,刺激严重是会立即出现角膜充血。目前最安全的眼药水防腐剂是 ocupure 专利技术,这种防腐剂在不透光瓶中可以抗菌,遇光则分解;排名第二的是 polyquarternium-1,但没有什么新技术,只是把去脂率降低了。&/li&&li&&b&收缩血管成分 &/b&:一般是四氢唑啉、奈甲唑啉等成分。红血丝本身是视疲劳和干眼症的警告信号,通过休息可以缓解,如果休息后症状还是很严重,就应该去医院查验是否有过敏和炎症。收缩血管药物在日本属于二类医药品,如果结膜发炎变成兔子眼必须用它。但这类“GET THE RED OUT”的药物功效其实就是让眼部血管急速收缩,肯定会刺激角膜,长期使用会使角膜受损。刚开始用的时候一滴效果可以管很久,后来每天要滴无数次才能保持,产生“耐受性”,说明结膜的血管调节能力进一步恶化。&/li&&/ol&&br&&ul&&li&&b&第四个问题:什么值得买&/b&&br&&/li&&/ul&&br&SYSTANE(R) ULTRA (适然)&br&&br&&img src=&/8db2ea262de08eed065583ac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8db2ea262de08eed065583ac_r.jpg&&&br&0.4%的聚乙二醇加0.3%丙二醇为人工眼泪的主打成分,产品系列很全。有无防腐剂和有防腐剂两个版本,有防腐剂的版本用的是polyquaternium,防腐安全度排第二。有液体和凝胶状可选,凝胶状只适用佩戴硬性隐形,不适用软性隐形。&br&&br&AMO 的 Blink Tears (冰蓝)&br&&img src=&/d5dc705183eef779175e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3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br&人工泪液成分使用0.4%纯聚乙二醇,类似适然,但防腐剂采用他家专利ocupure,目前安全系数最高的防腐剂,也是他们的主打。美版有无防腐剂版本,国内好像没有。&br&&br&Refresh plus (亮视)&br&&img src=&/a355a9c12b553bea8cb0e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355a9c12b553bea8cb0e7_r.jpg&&&br&无防腐,单只包装,有高浓度、低浓度两种版本,高浓度含1%的羧甲基纤维素,应该是目前最为浓稠的人工泪液,适合特别眼睛干燥的人,锁水力较好。低浓度人工泪液是0.5%羧甲基纤维素,比较清爽。&br&&br&欧美系牌子里另外还有Tear Nuturale和Bion两个牌子是采用0.7%的右旋糖酐为主打成分,还有之前有知友推荐过的卡波姆凝胶,实际是博士伦出的。&br&&br&日系眼药水被大正、参天、乐敦三家垄断,但日系配方大多含防腐剂(但儿童配方明显比国内安全很多)人工泪液的成分我个人认为也有点过时,在这里不做推荐。&br&&br&国产里推荐瑞珠,聚乙烯醇,比较过时,但不含防腐剂。&br&&br&千言万语后总结——眼药水是药!不是角膜的保养品!不存在没事滴滴保护视力这种事情!&b&如果有发炎过敏请对症下药,症状消除立即停止使用,&/b&&b&人工泪液仅在干燥时使用,尽量选成份简单、无防腐剂、单只包装、&/b&&b&无缩血管药物和其他添加的&/b&&b&产品。&/b&
作为一个摩登的女性,如果我在五分钟内接触不到数码产品屏幕发出的幽幽蓝光,就会感受到浓重的孤独迷惘。所以,我的(可爱的大)眼睛也总是超负荷工作,常常在“困了累了没关系眨眨眼打个哈欠接着刷”的状态下连续工作N多个小时。眼睛累,于是容易生病。我…
不喵自来。我尽量把这个回答写得短一点,因为毕竟已经是有定论的事情了。&br&小时候看过一篇很诡异的小说,叫做《托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见这里:&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sff.net/people/doylemacdonald/l_tober.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obermory by Saki&i class=&icon-external&&&/i&&/a&),讲的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教会一只名叫“托伯莫里”的姜黄色短毛猫学会英语、导致那只猫的智商远超过人类然后把人整得团团转的事情。故事整个就是一个喵喵叫的黑色幽默,但是里面有一段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想把托伯莫里支出茶会,就叫它去看看自己的晚饭有没有准备好,托伯莫里说自己刚用完下午茶不想撑死,有位绅士就说,“那没事啊,你也知道,&b&猫有九条命&/b&。”&br&对此,托伯莫里很镇静地回答说:“大概吧。&b&但是只有一个胃&/b&。”&br&讲这么个故事不是要和大家说猫可以学会人话——当然人也很难学会猫话,而是点出一个事实:我们的能力实现,很多时候并不是受意愿控制的,而是受限于我们本身的生理机能。母语期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算你有一个完善的第一语言学习机制(也就是没有自闭症光谱症状、SLI、其他学习障碍或其他智能障碍),周围有二十种不同的语言,但是你只有一个大脑,而习得语言的过程是要经过大脑处理的,大脑处理的时间也是有限的。&br&&br&首先让我们定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从出生到36个月,这段时间是小孩子从完全没有语言到建构起基本完整的母语语法系统的阶段(在36个月之后还会出现语法错误,不过已经有了基础的句法结构);如果我们严格定义的话,&b&只有在这段时间内习得的语言才可能被称为“母语”&/b&,也就是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我们会对这段时间内完全习得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音系、句法、语义上的直觉,了解它的全部parameters,即使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语法现象也能依靠直觉判断。第二个时间段则是三岁到六或七岁,通常称为学龄前阶段,是孩子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但尚未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b&在这段时间里,小孩子依然可以依靠接触其他的材料来习得新的语言,但是在这个阶段里学会的语言已经不能被算成“母语”的行列了,&/b&我们对于非母语的最好判断是“near native”,能够接近语法的使用熟练度和准确度,但是缺乏判断的直觉。上次在这边听我们系的Margaret做英语-威尔士语双语者分类的时候,她采用的分类如下:双母语者(自出生起即开始习得两种语言);早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四岁起习得);中前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小学起习得);中后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中学起习得);成人顺序双语者。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语言习得的时间拖到四岁,那么这门语言就不能再叫习得者的母语了,那么也就不能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了。&br&一般我们讨论一个人的“母语”,会指一种或者两种语言,一种母语的人被称为“单语者”,两种母语的人会被称为“双语者”,似乎再往上讨论“三种&u&母语&/u&”,就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了。实际上,在母语习得期、也就是上文的第一阶段里,接触到三种以上的语言(含三种)是很正常的情况,特别是在欧洲国家;但是真正在母语期内&u&完全习得&/u&三种语言的孩子,也就是同时掌握三种语言音系句法词汇系统的孩子,在当前的研究里并不常见,讨论中也很少提到。当然,在第二个时间段里从双语变成三语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我身边就有俩例子),但是那也不能算是母语了。如果去搜childhood multilingualism,一般得到的案例还是双母语+早期顺序三语的孩子;当然有些网站给的什么单母语+早期顺序双语的我就不说了你这也好意思叫multilingualism……&br&&br&那么在这样的定义里,为什么双母语者的人就多,三母语者的人就少呢?回复里 &a data-title=&@王永豪&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9d6e40114dfba1c03f8a3& data-hash=&9d6e40114dfba1c03f8a3& data-tip=&p$b$9d6e40114dfba1c03f8a3&&@王永豪&/a& 也提到了:&b&这和在一种语言里暴露的时间有关&/b&。这就是我所说的“猫有九条命,但是只有一个胃”的意义了。坊间流传的说法是30%左右,而去年二月Fred Genesee教授在Cambridge Assessment做的演讲里提到的说法则是:如果要达到能和单母语者水平相同的程度的话,&b&母语的暴露时间不能低于40%&/b&(数据来自&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science/article/pii/S081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effect of bilingual exposure versus language impairment on nonword repetition and sentence imitation scores&i class=&icon-external&&&/i&&/a&,容许范围35%到40%,也可以参见作者Elin Thordardottir的其他研究),否则将会导致这种语言习得不完全、在听说读写时出现语法错误词不达意、即使是“母语”也有“外国口音”之类的“把母语当外语”的情况。&br&当然,现实情况里,我们绝对不会冒着搞死孩子的危险去这么折腾孩子,所以有关语言水平和暴露时间的调查,都是以双语者来进行调查的,看看把暴露时间压缩到多少才会明显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当前研究的案例集中在英语-西班牙语(美国)和英语-法语(加拿大魁北克)这两个组合上(前者的研究可以参考&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323282/&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ual language exposure and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后者则是Elin Thordardottir的研究领域)。一般来说,三岁以前的幼儿在一种语言里暴露50%左右,就能和同龄的单母语者达到近似的水平,而在一种语言里的暴露时间一旦低于40%,表现则明显低于同龄的单母语者。而在母语学习时间段里,只要保证能达到&u&相同的总暴露时间&/u&,早引入(早至六个月前)或者晚引入(晚至二十个月后,不晚于三十六个月)语言,并不造成明显的影响(参见&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content/15/4/426&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exposure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i class=&icon-external&&&/i&&/a&)。也就是说,&b&要想完好地学会两门语言,达到同龄单语者的水准,最好的总暴露时间安排应该是五五开,至不济也要保证能够四六开&/b&;如果连四六开都不能保证的话,那还是索性等三岁以后让孩子去做一个早期顺序双语者吧。&br&&br&如果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有着这样的限制的话,为什么很难找到三母语者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要是能让三种语言同时满足35-40%的最小暴露时间的话,这孩子也就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了。如果同时让孩子暴露在三种语言下,必然会有至少一种语言不满足最小暴露时间,而无法被孩子正常习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虽然并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但也只能算是双母语者,因为他的“第三母语”并不能达到母语的水平。而他在母语学习期内习得的“第三母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只是会变成“残缺的母语”,也就有可能会变成&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语言学习&/a&里面的情况了(该题阅读推荐青格乐与拾荒少女两人的回答);当然,这个“第三母语”也可以在母语习得期之后的学龄前阶段里深入习得,甚至达到近似于母语的水平,不过这样的孩子就只能是双母语+早期顺序三语者了。&br&既然三母语都很难达成了,那么题主所设想的二十母语就更难达成了。受到幼儿生活环境、父母双方母语、教育策略、个人喜好的影响,在三岁之前,孩子真正能够习得的能作为母语的语言会有一到两种。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学龄前阶段里,孩子可以把这二十种语言里的剩下十八种选出一种或多种来学习,这样他虽然依然只有两种母语,却能掌握至少三门(含三门)语言。&br&至于小孩子多学语言会不会导致失语/说话晚/不爱说话,我的回答是:不是。相关内容可以参考&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在多语言环境,婴儿学习语言是否会有障碍? - 拾荒少女的回答&/a&。&br&至于小孩子多学语言会不会导致自闭症,我的回答是:&u&在说这话之前您能稍微花点时间用下必应先了解一下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吗?&/u&&br&&br&所以说,猫有九条命,却只有一个胃。我们遇到再多的语言,也可惜只有三年作为婴儿的时间(还要刨去睡觉的时间),以及一个大脑。要是能开发出可穿戴式的大脑附加设备,我也想要一个,说不定到那个时候我们就能够把更多的语言作为母语了。&br&不过这么说来,既然母语的学习是有时间限制的,那么对于一个没有时间束缚的类人种族——比如Time Lord来说——他们最多能拥有多少个母语呢?&br&就这样喵。&br&哦对了我才发现我把题主拉黑了,本来还想和题主愉快地探讨一下的,可惜之前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只能放弃这样了,不好意思。
不喵自来。我尽量把这个回答写得短一点,因为毕竟已经是有定论的事情了。小时候看过一篇很诡异的小说,叫做《托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见这里:),讲的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教会一只名叫“托伯莫里”的姜黄色短毛猫学会英语、导致那…
我以前在另一个答案曾经写过:分析问题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全面的肤浅”,另一种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几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肤浅”就是说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还要……”;“片面的深刻”则是从一个角度把问题说透,但结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r&&br&在我看来,张磊这话就属于“片面的深刻”,其实很有道理,有道理并不在于他是个大人物,而在于他从业这么多年,见过大量的创业者、投资人。其个人判断的形成不是基于逻辑,而是基于经验。张磊本人作为学霸,对于学霸模式的警惕是有反思精神的,这也是做投资非常必要的。&br&&br&我们在工作中确实经常见到很多“习惯性优秀”的人,他们聪明、勤奋、野心勃勃,在每个方向上做的都还不错,却很难把一件事持续做到极致,因为缺乏发自内心的驱动力。从统计上看,张磊的个人判断很难被证实,找到反例也是很容易的,正如任何一句名人名言都能找到大量的反例。但对人的判断是艺术而不是科学。&br&&br&与其去较劲名人讲的一句话是对还是错,不如去探究其形成这种观点(或公开发表这种观点)后面的思想脉络或经验支撑。
我以前在另一个答案曾经写过:分析问题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全面的肤浅”,另一种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几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肤浅”就是说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还要……”;“片面的深刻”则是从一个角度把问题说透,但结…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科普心理名词,概念是比较宽松的,并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心理舒适区很好地说明改变自己带来的不适感是成长的必然,不能因为不舒服的感觉而回避成长(改变自己)。&br&&br&乍看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大家都会觉得很有道理,有受启发。&b&可是仔细一想,我在舒服圈里(心理舒适区)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一定要我跳出舒服圈呢?&/b&例如,我做教师这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每天工作生活也很愉快。如果不能一直待在舒服圈,我是不是要辞掉教师工作,当当医生、律师什么的,扩大自己的舒服圈呢?按照这么理解,心理舒适区的理论简直荒谬之极。&br&&br&但是要跳出心理舒适区的说法在很多时候又显得那么有道理,一个内向孤僻的学生应该要勇于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扩大交际范围,这样的说法又往往是正确的。&br&&br&&b&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要不要跳出舒服圈?或者应该这么问,我到底什么时候该跳出舒服圈?&/b&&br&&br&我还是用图像的方式来表达比较清楚吧。自从上次写了情绪为什么会反复的答案之后(&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情绪为什么会反复? - 蔡中元的回答&/a&),我有点喜欢上这种表达方式,直观形象。&br&&br&我们为什么想跳出舒服圈?因为我们想成长,成长的动机来源于自己的追求和社会的期待(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我尽量简化我的理论模型,不求完美,但求明了)。例如,我想跳出总是宅在家里的舒服圈是因为我想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自己的追求),或者也可能是你的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提高交际能力(社会期待)。&br&&br&那么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br&一、当成长动机(自己的追求或社会期待)与舒服圈落差较小,那么来自内部压力较小,反之则较大。&br&&img src=&/b1a6ffdced1b1fec9f2716_b.jpg& data-rawwidth=&742& data-rawheight=&3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2& data-original=&/b1a6ffdced1b1fec9f2716_r.jpg&&&img src=&/06f948e205f72bd6f39d8a72b0ab8b9b_b.jpg& data-rawwidth=&736& data-rawheight=&3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6& data-original=&/06f948e205f72bd6f39d8a72b0ab8b9b_r.jpg&&&br&&br&当我的心理舒适区既符合自己的追求也符合社会期待,那么就不存在跳出舒服圈的必要了。例如,教师工作我得心应手,也是我的追求,也符合社会对我的期待,那我干嘛要换工作呢?&br&&br&&br&二、我的追求和社会期待的偏差可能会影响跳出的动力。&br&&br&&img src=&/5fb94dacec3c_b.jpg& data-rawwidth=&735&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5& data-original=&/5fb94dacec3c_r.jpg&&例如,周末要戒掉打电脑的习惯安排复习任务,如果只是父母的要求(社会期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么跳出这个舒服圈(戒掉打电脑)的动力就会较小。如果这既是父母的要求,也是自己想做的事,那么跳出舒服圈的愿望会更强烈一些。&br&&br&三、社会期待、我的追求和我的舒服圈重合度越高,那么幸福感就越强&br&&img src=&/ffbb20c0fca6c096a2612f20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3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br&&br&&br&另补充:&br&&br&1.心理舒适区鼓励的是【扩大】舒服圈,而不是【跳出】舒服圈。&br&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我教师工作做得得心应手,但是为了让自己不跟社会脱节,我应该在做好教师这份工作的基础上,多走出学校,出去走走,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样就【扩大】舒服圈了。而不是不当教师了,【跳出舒服圈】,换一份不熟悉的工作。&br&&br&2.扩大舒服圈总是在自己的追求和社会期待范围之内,而自己的追求和社会价值又总是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而&b&不是任何不熟悉的事情都值得尝试或可以尝试。&/b&&br&不符合自己追求和社会期待的事&b&不值得尝试&/b&,例如我对医学不感兴趣,虽然它在舒服圈以外,但他对我来讲不值得让它成为我舒服圈的领域。&br&例如,杀人放火的事情我也不熟悉,因为它违反法律和道德,所以&b&不可以尝试&/b&。&br&&img src=&/c41a9dc053abc35cdb19a32_b.jpg&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4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c41a9dc053abc35cdb19a32_r.jpg&&
心理舒适区是一个科普心理名词,概念是比较宽松的,并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心理舒适区很好地说明改变自己带来的不适感是成长的必然,不能因为不舒服的感觉而回避成长(改变自己)。乍看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大家都会觉得很有道理,有受启发。可是仔细一想,…
我随便说两句,不针对楼主的事情。&br&&br&有种说法,叫“第一世界问题”(first world problems),意思就是那些处境舒适的人遇到微不足道的挫折和琐碎小事,就把它们当成“问题”。这些“问题”,相比起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所遇到的&b&真正的&/b&问题,不能算问题。&br&&br&&img src=&/c11fb54e50791cdc8064f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c11fb54e50791cdc8064f5_r.jpg&&&br&&br&哪些是第一世界问题呢?&br&&br&比如&br&&blockquote&我家房子太大了,WiFi信号好差。&br&今天买了太多吃的,冰箱放不下。&br&飞机商务仓的座位太宽敞,都没有办法躺着点触摸屏。&br&女佣在洗浴缸,我都没法洗澡了。&br&这个酒店的自助早餐居然没有大吉岭茶&br&手机电池用着用着就没了,出门还要带移动电源真麻烦&/blockquote&不继续举例了,注意领会精神。&br&&br&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呢?&br&&blockquote&离我家最近的卫生站要步行三十多公里,家人生病了都没有办法去看病。&br&干净的饮用水?那是什么?&br&一些非洲国家的婴儿死亡率高到每千人一百多,也就是每十个婴儿中,就有超过一个会夭折。&br&伟大领秀金正恩……&/blockquote&这些是真正的问题,是很严肃的事情。&br&&br&&br&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久了,每每遭遇“第一世界问题”,人们确实会感到不便,用俗话说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有不舒服的感觉,是正常的,这是人性。&br&&br&&b&&u&感受到了第一世界问题带来的不便后,很多人的做法是理解和思考,要不忍受这种不便,要不设法解决,这些都是正常的处理方法。&br&&br&也有一些人,选择抱怨和负面情绪,甚至用这种负面情绪去影响身边人。&/u&&/b&&br&&br&后一种人,&b&中文里叫无病呻吟,英文里叫white whine,在知乎上叫不优雅。&/b&&br&&img src=&/2c7d3c50c0d21f863ff13a7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r&&br&我想留下一道应用题:&br&&blockquote&如果给下面几中情况分类,那些属于“感情中的第一世界问题”和“感情中的第三世界问题”?&br&A.男友妈妈来学校见他的时候没有喊我一起散步&br&B.男友瞒着我和学妹约会&br&C.男友妈妈把她不要的新包包转送给我&br&D.男友喜欢吃甜豆腐脑,但我喜欢吃咸豆腐脑&/blockquote&
我随便说两句,不针对楼主的事情。有种说法,叫“第一世界问题”(first world problems),意思就是那些处境舒适的人遇到微不足道的挫折和琐碎小事,就把它们当成“问题”。这些“问题”,相比起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所遇到的真正的问题,不能算问题。哪些…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br&&b&答主所在学校为非著名一本,行业院校,就业率不错,但是基本都是行业内的公司。学风一般,一年考研的不多,考上985的更少。&/b&&br&&br&隔壁班有A君,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泡图书馆学习,除了四六级,基本不参加任何校内任何竞赛。参加社团,做完干事也就退出了。班级活动基本不参加。还因为宿舍间的dota交流搅扰他休息和班里同学闹过矛盾。&br&&br&所以隔壁班好多人对A君有点小看法,感觉A君不合群,没人情味。渐渐地大家都疏远A君。可是A君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学校实验室招人,老师带项目找人。这种学霸最爱的活动他也没兴趣。老师动员考研,他也直接说不考。(此处有误,原文不删改,见后附)&br&&br&就这样过去了三年,到了毕业季。大家签工作的,考研的。陆陆续续都有信了。A君的无声无息又称为负面案例。大家觉得这不就是 死读书找不到工作 的典型么?&br&&br&可是A君,就是这样闷声发大财。不声不响地搞个大新闻!隔壁班那群还是图样图森破。全班都傻眼了。他成功获取美国某世界级名校的Computer Science读研的offer,而且还是从学校首页的新闻稿的获取的消息。不要惊讶,我们学校以就业见长,学术不咋地,考上985的都不多。考上世界级名校的更是破天荒。所以学校在首页发新闻稿,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宣传。&br&&br&答主和他在一个社团,虽然他社团不做多久,但是交情还在,毕业前不久,同一届的社团几个关系不错的人聚会,我好奇的问起了他的大学经历。&br&&br&A君是因为高考失常,落到了一本B的本学校。当初开始泡图书馆只是想拿点奖学金。但是他有一个在复旦读研的哥。大一暑假他跟着他哥去他哥的实验室打下手,体验生活。一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三观。所以他选择了孤独的旅程。但是他绝对不是独自埋头苦读,人家交流指导的人比本校的low货们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b&复旦学长在和他聊考托考雅报考世界名校的时候,学校的low货学长在教他考试过了就好;四级争取毕业前拿到;大学学习不重要;告诉你行业内那些公司那些好,其实都是矮子里面选高个。&/b&对于那些所谓的竞赛,所谓的学长经验,A君根本不屑。&br&&br&在《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词:&b&Institutionalized——体制化&/b&&br&如果A君积极参加学校比赛,接受本校学长经验,做一个合群的学霸,那就被学校institutionalized了,那么他只是鸡窝里一只飞的比一般的鸡高一点的鸡,再也不会是凤凰,也就没有那个上世界名校A君。&br&&br&===============================&br&补充一点:&br&A君不是全天都学习的人,他也有放松休息和业余爱好。&br&他酷爱游泳,只要学校的游泳馆开放,他一周最少2次。&br&爱看动漫,爱收集音乐CD&br&==================================&br&更新:日&br&根据与A君以及隔壁班其他同学的联系确认一下事实:&br&1.他没有参加如数学竞赛、英语竞赛、制图竞赛、飞思卡尔、数学建模等竞赛;&br&2.他有跟着老师做项目,还发过文章。&br&3.在所联系到隔壁班同学中来看,知道他有参加项目的人没几个,很低调。&br&&br&套用其答主的回答:A君不是闷头苦读不合群,只是他合群的人里面没有你&br&===============================&br&针对评论里面的问题:&br&&br&&blockquote&我想问的是A君不参加比赛不做项目,那他如何拿到CS的offer的?&/blockquote&这篇回答是结合我自己的了解加上A君的叙述写的。但是A君没有说他申请Offer的细节,答主也不太了解。所以抱歉,没法回答你。我试着去联系A君看看,能否把这部分补上。毕竟缺了这部分感觉是个很大的BUG。&br&&br&peace shi:&br&&blockquote&能做到你说的a君的还是少数,首先,他要有一个在复旦的哥。你强调他不和体制去了名校,我的关注点是他的哥。&/blockquote&Qamar Leo:&br&&blockquote&首先要有一个在复旦的哥&/blockquote&&br&确实,要是答主学校A君能成为多数说明这个体制很优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处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和在答主这种学校,个人认为在前者,应该积极体制化,见贤思齐。而后者还是别体制化,不能见不贤而思齐。&br&关于他哥,就像是安迪的地质学知识。其他囚犯认为100年都挖不通的的隧道。安迪偶尔在墙壁上扣下来几块石头就判定越狱是可能的,但是你不能因为安迪的知识而否认他默默挖隧道20年的历程。&br&&br&================================&br&答主也属于那种被体制化的人,现在行业内公司工作,圈子比较小,隔壁班还有现在同事,答主的领导就是本校早几届学长。毕竟答主在文中贬损了自己的母校还有隔壁班的同学,为了避免尴尬,大家就不要追问学校了。&br&知道了学校,虽然匿名,还是容易猜出答主,对于一切猜测,不删除,不评论,不回复。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答主所在学校为非著名一本,行业院校,就业率不错,但是基本都是行业内的公司。学风一般,一年考研的不多,考上985的更少。隔壁班有A君,大一下学期就开始泡图书馆学习,除了四六级,基本不参加任何校内任何竞赛。参加社团,做完干事也就…
A good apology has 3 steps:&br&Step 1: I'm sorry.&br&Step 2: It was my fault.&br&Step 3: How can I make it right?&br&The sad thing is ... most people usually miss the last step.
A good apology has 3 steps:Step 1: I'm sorry.Step 2: It was my fault.Step 3: How can I make it right?The sad thing is ... most people usually miss the last step.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313 人关注
268 个回答
28968 人关注
698 个回答
237 人关注
206 人关注
6554 人关注
5914 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药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