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是不是这样说的,别人给你的那是他的人情,别人不给你的那是他的本份与本分,

聪明的人&常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余觉中:《》讲记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我们有平素一词,在这里当动词用,素位,意为按我们现在的地位去做。位是什么呢?是本份。素位,就是按我们的本份去做。“不愿乎其外”,指不贪求体份之外的任何东西。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但是,人生的问题就出在我们守不住本份。有个成语叫“安分守己”,我们现在好像并不看好这个成语,认为老实人吃亏,好像只有老农民才应安分守己。至于我们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人,谁还去管这个。实际上,我们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与到达的最高境界,就在这四个字。
  人生中的一切问题,都是出在不安分上。因为不安分,所以我们就守不住自己。精气神是我们的宝贝,是我们的立命之本,我们一旦守不住了,精气神就在耗散,随之精神空虚,气血不足,烦恼不断。我们要想尽性立命,要想守住精气神,没有别的方法和出路,就在这个安分上。你守住了自己的本份,老天就会保佑你。
  中国人说“老天保佑”,西方人则说“天助自助者”。我们说“老天保佑”,听起来好像还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带有一些宗教的色彩。而西方人说“天助自助者”,就把这个理挑明了。老天为什么会保佑你呢?是因为你自己保护自己,是因为你安分了。也就是说,你是站在这个理上,有什么力量比天理更大吗?没有。我们知道,在法律面前说人人平等,办不到,因有人情在里面。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天理面前绝对是人人平等的。只有我们做得合理,守住了自己的本份,根本就不用害怕别人会把你的东西拿走。
  所以,老实人能吃亏吗?老实人是最不吃亏的人。因为老实,他守住了那个理;因为守住了那个理,别人想贪是贪不走的。而“聪明人”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他只看见了表面那个利,而没有看见里面那个理。表面上他好像得到这个得到那个,可是当他失去理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为什么有的人发了不义之财以后,我们会发现他的心态也不好了,身体也不行了,因为那都是命换来的呀!有那么便宜的事吗?我们在任何东西得到之时,必定是有付出的,付出多少回报多少,这就是天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我们普通百姓都说这句话,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忙于事情的时候,心被事情带走了,我们就很容易舍本逐末。所以,道家讲返本归真,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才是最大的学问。
  这个最大的学问是需要学习的,没有圣贤的教化,我们自己是不好悟的。“鸟为食死,人为财亡”,对于芸芸众生的多数人而言,不是说经历了,吃亏了,就能悟到这个理。没有教育,他会执迷不悟,甚至至死不悟。经典教育就是教我们怎样去“返本”。这个难度很大,但是对我们的幸福来说,是最关键的地方。
  君子和小人区别在什么地方?君子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理。他不在乎做什么事情,而在乎所做都要合理。小人往往看不到这个理,他只看到了这个利。义字当头是君子,利字当头是小人。所谓义字当头,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合乎这个理,这就叫义。相反,你做事情不管这个理,只管挣钱,那就是利字当头,你就是小人。
  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小人不是骂人的话。君子和小人是做人的两种境界。在我们芸芸众生当中,君子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小人。但是,小人不是一个“品种”,小人永远是小人?不是的!君子也是由小人过来的。因为我们看不到理,只看到利,所以这个利会伤人。不是说君子不求利,君子求的是真利,是实利,是长久的利,是究竟的利。小人求的是表面的利,短暂的利,后果不好的利。小人的利是损人利己的利,君子的利是利人利己的利。君子明白,我自己要想得到利的话,必须让别人也得到利,这个利才不伤害我,也不伤害别人。小人只管自己的利,不管别人的利,以为去骗去抢,做不义的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好处,结果这个好处就不能持久。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的富贵跟我无关,因为你如果求了以后,必然通过一种“灾难”去偿还,还要加利息。
  经典告诉我们,通过不义赚来的大钱,要通过五种途径去偿还:一是水灾,发个大水把房子冲垮了,钱也冲走了。二是火灾,来一把火把房子烧掉了,什么都没了。三是盗难,小偷进来把保险柜撬了,防盗门也不管用。四是王难,政府查出来,没收了财产,还要进牢房。五是逆子,不肖之子的使劲挥霍,不久就挥霍完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人就能做到“素富贵,行乎富贵”。
  富贵是我们人人都喜欢的一个东西。谁喜欢贫苦呀?没人喜欢。求富贵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我们人有精神,也有身体,这个身体要存活,必须有物质的基础去支撑他。如果有饥寒,我们活着就不自在,所以做人第一步要免于饥寒。马克思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这个层面讲是正确的,跟儒家的道理是相合的。孔子也讲,人多了怎么办?“富之”,先让他富起来。当然,我们人富了还不够,如果只是“富之”,人和动物没有多大区别,动物凭着这个本能,也可以养活自己。我们人还有高贵的灵魂和高度的智慧,可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人不合道就有一种精神的痛苦。动物没有这个痛苦,只是在饥俄时才有痛苦。可人吃饱了饭,还可以有痛苦,这个问题要通过教化来解决,“富之”以后还要“教之”,通过教化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超越这种物质层面的执着,你才能得到这种解脱的感觉。所以,富贵我们用不着去拒绝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有些人就生在富贵之家,有些人的眼下就处于富贵的地位。你富贵就“行乎富贵”,就是按一个富贵人应该做的去做。富贵的理是什么得明白。富贵之人如果不明白他是怎么富怎么贵的,富贵就守不住。明白了富贵的道理,富贵就能守得住。
  富贵的理是什么?人怎么能变富呢?人怎么能变贵呢?按照因果的道理来说,在物质上面你要丰富,你就要在物质上对别人有所奉献。当你有钱财的时候,你要尽量将钱财施舍给需要的人,这叫“花钱如流水”。不能为了积财而去积财。古人说:“财有害气,积则伤人。”我有一位朋友是大老板,年薪几百万,可是当我讲这句话给他听时,他不能接受,不能认同。他现在的心态特别不好,他不知道,是财的害气把自己伤了。
  财与水的特性一样,是流通的。钱过去也叫“泉”,是流动的。水好不好呢?既好也不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可以解渴,人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但是,水也有害人的一面,发大水会淹死人。因此,水是具有两面性的。就象钱财,没有它我们没法生活,拥有它,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因此,当我们面对钱财的时候,我们要将它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将它有害的一面,最大限度地避开,不让它害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智慧。这是需要学习的,否则明白不了。
  水的本性是流通的,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治不了,是因为他用堵的办法,违背了水的特性。大禹能够治水,是用了疏通的办法。水流走了,就不会有后患了。钱也是如此。钱不在于你有多少,你如果能够把握它,钱越多我们越自在,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想干事情也行。穷困穷困,穷了以后就被困住了,想干事情干不了,肚子饿了没钱买东西吃,想帮人也帮不了。
  明白水的流通的本性极其要紧。积财相当于蓄水,建水库当然可以防止干旱。但如果为了建水库而建水库,跟别人比库容量,为了保持水量,天气干旱也不放水,水越积越多,到时一场暴雨或地震就可能毁了堤坝,那就害人了。当你赚取越来越多的不义之财时,你的德就越来越小,当钱财的力量超过你道德的力量时,钱财就控制你了,你也就成为不自由的财奴了。所以,不是说钱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钱多好还是钱少好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跟钱的关系怎样,你是不是它的主人。
  真正的幸福是内财,即精气神。精气神如何得到呢?我们需要做一个转化工作,其中布施很要紧。比如我们有烦恼,就要学会布施智慧,将学到的道理讲给别人听;别人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解开他的心结。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烦恼会越来越少,这也是因果的道理。
  钱财也是如此。你去布施钱财的时候,外在的钱财好象越来越少,但自己内在的德会越来越大,所以你就容易控制钱财。在你行善的时候,外财变小不是真小,外财转化到你的德里面了。这个时候,老天把不必要的麻烦帮你避开了,等于把众生当作你的银行。当你要用钱财的时候,别人马上就给你了。不用钱财的时候,它不给你增加负担。你的外财太多了,别人看见眼红的有,借了债不还的有,谋财害命的也有,所以布施就把你的麻烦去掉了。有了福德,要什么可以换什么,这个就叫自在了。所以说花钱要如流水,不能只积不流,要让它流到该去的地方。
  因为你有行善的想法,老天不会不给你这种能力,不会的。观音菩萨为什么有千手千眼?因为他有这种大慈悲心,佛就给他这种能力。你有为普天下的人免除饥寒的心,老天就给你一种赚钱的能力。不管你经营什么,钱财自然滚滚而来。但是,你心里要明白,这不是我的私有财产,老天只不过通过我的手,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因为老天看中你,知道钱财流到你这里,还会流走的,所以,老天就会将钱财源源不断地供应给你。你如是个吝啬鬼,得到钱之后天天数钱,不舍得给别人,连自己也舍不得花,这个就麻烦了,肯定要出问题,这个叫钱作祟。就象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你的家,如不让它流走,家里就会闹水灾。
  贵也是如此。贵人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比如你做了大官,你这个大官怎样才能守得住?关键是你要明白成贵的道理。成贵的道理在哪里?尊重别人,不轻贱别人。老天在平衡我们,当你觉得了不得、高高在上的时候,老天就把你打下去,让你变为一个贱人。你特别谦卑的时候,老天就提升你,让人人尊重你,这就是平衡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越有地位的人越懂得尊重人。古时的君王要称自己为“寡人”,寡德之人;称自己为“不谷”,不善之人。因为他的德和位那么高,所以他要用这种谦卑来平衡自己。因此,我们不断地修持,当我们的品德越来越高的时候,自己的心就越来越谦下。当我们越来越懂得尊重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地位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是贵人的来路。若你现在处于贵人的地位,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对上面和下面的人没有尊重之意,你就在慢慢地失去你的尊贵了。所以,你在贵位的时候,更应该去尊重别人,去提携底下的人,这样你的贵才能保住,而且能变得更贵。
  “素富贵,行乎富贵”,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要做到却不容易。富的时候,容易骄傲,甚至吝啬,不愿意把钱拿出来行善。一个人贵了以后,生活容易奢侈,甚至会仗势欺人,高高在上,看人不起。把这些毛病改了,我们才能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假如我们落在贫贱的位置上,也要行乎贫贱。怎么行乎贫贱呢?要明白贫贱从何而来。穷则思变,要明白怎么变。我们之所以贫,是因为不明贫贱的理。不明理,我们会产生懒惰的恶习,好吃懒做。俗云“勤劳致富”,不勤劳何来富呢?所以,我们首先要有一个职业,这是我们养活自己最基本的一种付出。通过付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的时候,这个职业可以上升为事业。比如开一个公司,目的是养活更多的人。你有了钱,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你在事业上再升华,就到道业上去了,你的心不在具体做什么事情上,你的一切付出是为了明这个道,行这个道,弘扬这个道,让普天下的人得到这个道,这就是道业。
  一个社会上正常的人,最起码要有一个职业。如果连职业都没有就想干事业,或者想成就道业,这是缺乏基础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四种职业,这是我们社会的一种需要。过去还有士的阶层,主要职责是要把文化继承下来、弘扬开去,他是负责教化工作的,不用去耕田种地。本份也叫天职,你必须做的不好好去做就要堕落。比如我是一个老师,我的天职是要做教化工作,负责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如果只管自己赚钱,不做好教化工作,我就违背了我的本份,失去了我的天职,结果我就往下堕落。我周末在外面义务讲课,有些人认为很崇高,实际上对我来说很平常,我是在尽自己的一点本份。
  农民以务农为本。我们吃的问题要靠农民来解决。没有农,就没有工商。过去社会是以农为本的。社会要创造财富在根本上必须靠农业。春下一粒种,秋收万颗粮。土地能帮助我们创造无穷无尽的财富。当一个社会不重视农业,随便浪费土地的时候,不管表面上工商如何发达繁荣,实际上是在走向贫困。
  没有工具,农民也不好进行劳作,所以工也离不了。社会要互通有无,没有商也不行。但商业太发达了,也不见得是好事,我们现在的社会重商不重农,这是暂时利益的驱使,如果长时间这样发展下去,社会肯定要出问题。商作为一个职业,绝对有存在的必要。但要明白流通的规律,钱财的本性,才能把经营搞好。否则,商者,伤也。季节主秋,五行属金,有伤杀之气,因此商场如同战场,贸然下海,很少有不受伤的。
  有了正当的职业,解决了温饱问题还不够,你还要把这个做事的理搞明白才能生活得好。你要明白这个理,就必须修自己的这颗心。这两个结合起来,道和业就不矛盾了。孔子说的特别好:“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谋道不谋食”,就是说,职业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吃饭,不能把吃饭当成活着的终极目标。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个地方说的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们,毕业以后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所谓好工作就是付出少而薪水高的工作,这不是把人害死了吗?
  “耕也,馁在其中矣。”你去劳动,不见得就能养活自己。来了天灾,种的农作物被动物或昆虫吃了,你还吃不着。《》中记载了一段“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孔子有一次从泰山脚下经过,发现有一个妇人很悲伤地在坟前哭泣。孔子让子路前去询问,妇人告诉他,她的公公和丈夫都被老虎吃了,现在他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所以很悲伤。子路说,这个地方有虎患,你怎么不知道避开呢?妇人说这个地方没有苛政。政通征,就是说这个地方没有繁重的赋税。政府要收繁重的赋税,哪怕你去种地了,依然要饿死。可是,这个地方因为没有苛征,所以饿不死。这个地方虽有老虎,但我小心点,还有活命的可能,所以我宁愿在这个地方呆着。因为有天灾人祸,把生存目标仅仅放在温饱上,往往连温饱也保证不了。多少农民种地吃不饱饭,多少商人经商赚不到钱,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去谋道,他只为了赚钱,钱是赚不到的,赚到了也会害他。
  “学也,禄在其中矣。”你去学,俸禄自然就在里面了。这个学就是学做人,学这个道。做什么事都站在这个理上,你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老天不会亏待你,会给你补偿。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只为赚钱而干过一件事,但至今也没有穷死,虽然没有什么积蓄,但心里却有越来越富的感觉。夫子说的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
  造成穷的原因一是懒惰,二是吝啬,三是挥霍。勤劳致富,节俭守富,所谓勤俭持家,这是古传的脱贫致富的真诀。可惜的是世人大都不要现成的真诀,却信奉骗人、投机、走险的行径,结果钱越赚人越穷,甚至以命换钱,“及到钱多眼闭了”,真是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穷则思变”,这个思很重要,只有自己悟出为什么受穷的道理,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穷困,否则单靠别人的救济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旦养成依赖别人的心理,只会使自己变得更穷。道家主张“救急不救贫”,就是看到了这个理。因此,贫穷是自己造成的,改变贫困也要靠自己。只要悟明道理,改掉懒惰、吝啬、挥霍的毛病,学会布施,多行善事,穷苦肯定会改变。修道之人不可能是穷人。“忧道不忧贫”,我们忧的是自己做事没有做在理上。没有做在理上,这个事情就做不好;只有做在理上,做什么事情都会越做越好。人不做事不行,一味地做事也不行。做事是为了做人,而不是做人为了做事。只有以修道为志,以修身为本,以做人带动做事,以做事促进做人,我们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改变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要学会敬人,多去尊重他人。敬人很难,实际上它代表做人的一种至高境界。如果一个人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不能理解他人,要敬人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敬人要建立在好学与恕道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老师更能敬学生,贵者更能敬贱者。因为老师是从学生过来的,所以比学生更好学,也更能理解学生。贵者是以贱者为基础的,如不敬贱者,等于在给自己拆台,因为贵者就是靠一个敬字才使自己从贱者变为贵者,因此贵敬贱比贱敬贵更容易做到,而且会做得更自然。当一个人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就能敬一切人,一切物。因此,敬字既是入德之门,也是成圣之本。舍敬别无脱贱之法。
  “素夷狄行乎夷狄”,夷狄,过去指中原以外不太开化的地方。东边叫东夷,西边叫西戎,北边叫北狄,南边叫南蛮,中部叫中国或中原。中原地区也叫华夏,夏指大,华是华美。在中原地区,有圣贤的教化,文明程度高;边远地区缺少圣贤的教化,生活原始,文明程度不够。华夏这块地方,自伏羲以来,有诸多圣贤的教化,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只不过从周代下来,礼崩乐坏,这种大道开始衰落,现在的文明程度还比不上周边的邻国。
  当我们拥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处在边远不太开化的地方时,就要“行乎夷狄”。第一要入乡随俗,尊重别人。不尊重别人自己就走不通。国与国之间的矛盾都是不尊重别国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不尊重别人造成的。尊重别人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个金钥匙。谁得到这把金钥匙,人际关系就无所不通。这叫“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还有一点,“行乎夷狄”不是说我什么都随着别人,你的内在真正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对别人是有影响的,你就可以帮助别人,提高他们的文明水平。
  “素患难行乎患难”,人在患难之中,怎样从中摆脱出来?首先,也要明白患难的道理。我们生病了,处于逆境了,坐牢了等等,这些灾难不是老天给我们的,是自作自受。什么叫自作自受?你的一切福分都是自己行善得到的,你的一切灾难都是自己作恶造成的。这个地方没商量,就是如此。什么时候把这个道理认清了,我们的善就在不断的长,恶就在不断的灭。否则,谈不上什么学做人。这个理你别看简单,但不容易悟,为什么会怨天尤人?就是不明白自作自受的理。
  《》是怎么说自作自受这个理的呢?它说,“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笃焉,你是什么材,老天就帮助你长成什么材。你是大树的料,老天就帮助你成就大树;你是小草的料,老天就帮助你成就小草;你是能活几千岁的,就帮助你活几千岁;你是朝生暮死的,就帮助你朝生暮死。“天助自助者”,你善待自己了,老天就让你有福气,老天就保佑你。相反,你糟蹋自己,作恶多端,老天就让你遭难,这叫“倾者覆之”。
  人在患难当中对这个理既好悟,又难悟。患难在客观上会促使我们去悟,无事的时候我们往往懒得去悟,事情来了就不得不去悟一悟了,这是好悟的一面。但在磨难当中,所谓业障现前,我们的心往往完全陷到境中,各种忧恼恐惧之情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静不下来,心不静就理不明,这是难悟的一面。如果我们在患难当中能够悟明这个理,在当下就能做到逆来顺受。
  逆着来的必须顺着去受,顺是顺着这个理。对于自己遇到的一切灾难,首先要想到这都是自己对别人不好的一种报应,以后再也不能这样了;其次,现在把这个债还了,就无债一身轻。对于我现在该承受的,我会乐意去承受。别人对我不好,是来找我要债了;我知道自己欠债了,就会很高兴地把债还了。否则他来要债,你说我没欠你,你不就和他对着干起来了吗?我们修行得不得力,能不能从磨难中走出来,这是个很关键的地方。我们人受害主要是在名利色三方面,每一个方面我们碰到了,都要去悟。
  《》里面讲“止其所”,所就是本份。怎么止法,本份之道是什么,如果不明白我们就很难守得住本份。《大学》里面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就是本份之道。本份既简单又复杂,既动又不动。整个生活是一张网,每一个人是一个坐标点。你的身份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不固定的一面:面对老师你是学生,面对父亲你是儿子,面对部下你是领导,身份既不变又在变。你要把每一个关系处理好,跟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和睦相处,那这个本份之道不可不明。
  做人难,做人难,难就难在我们不明本份,守不住本份。当领导的,你得有爱心,而且爱心要遍及到所有的部下。下面的人要守住“敬”,一心一意、忠心耿耿地把领导交给的任务做好,至于报酬、地位我都不顾,有了这种素质,你心就安了。
  做儿女的本份就是孝,不管父母怎样,你都要培养起自己的爱敬之情。你对父母厌烦,恼火,就是失去爱敬之情的表现,一旦失去爱敬之情,心中就没有快乐可言。所以不孝父母的人,肯定是不快乐的。因为连对有大恩于自己的亲人都生不起爱敬之情,更不要说对其他一般人了。因为爱敬之情是幸福感的基础,而通过孝敬父母来培养这种情感应当是最方便、最自然的,因此,一个人如不从孝顺父母上去培养这种爱敬之情,而企图通过学术、艺术或宗教的途径去寻找幸福,往往是徒劳的,因此《》上说:“立爱从亲始。”从另一角度上说,孝敬父母是我们获取爱心与智慧营养的最佳途径。就象树一样,树根吸取营养一定会输送到树叶花果上去,它不会自私地说,我只养活自己。这是树根的天性。父母就像树根一样,关心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当我们的心跟父母隔绝的时候,我们等于在拒绝父母给我们输送养分。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就会枯萎。因此孝顺父母,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我们自己。
  做父母的一定要守住这个慈。父母对于子女负有养育的职责。这跟治国是一个道理,治国必须先富之,后教之。父母对儿女也须先养之,后育之。养就是让孩子有饭吃,有衣穿,解决身体方面的需求。育就是要教他做人的道理,使他懂得行善,解决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就是人跟动物的区别。动物只有养,没有育,它教的不过是本能谋生的一些技巧,还不懂如何行善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要提高精神境界先须明善行善,因为快乐是从行善中得来的。做父母的有了慈心才能明善行善,也才能教子女明善行善。如果缺乏慈心,对孩子就会不耐烦,也容易被孩子气死。慈心是最具亲和力的,有了慈心自然容易激发出孩子的孝心,因此,孩子的逆反往往跟父母缺乏慈心有关。“父为子纲”,父母的心扭转了,孩子的心说变就变,变化之快,往往会出乎父母的意料,因此,父慈子孝往往是相互作用的,而起决定因素的常在于父慈。可以说父母如守不住“慈”这个本份,不管采用什么教育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我常跟大学生说,你们学业很好,因为天天都在做作业,但是读到硕士博士了,为什么还不快乐?因为你没有做快乐的作业,快乐的作业就是行善。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合情合理,这就是在行善。做事情做在理上叫做善,离开了这个理叫做过,有意违背这个理叫做恶。
  人与人相交要守住这个信。人要言而有信,人际的交往才有可能。信德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仁、义、礼、智四德都是建立在信德之上的,它就象土地一样,一切功德之苗都要凭借着它才能生长,所以有“信为道源功德母”之说。天地无言,但却以信昭示世人。而诚信作为美德则为全人类所普遍尊崇。孔子教导我们在修行上要“主忠信”,下手要从“言忠信,行笃敬”开始。政治上足食、足兵不如取信于民。交往上,无信之人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在社会上根本走不开。即使到了大同社会也不过是“讲信修睦”而已。因此,抓住这个信字,也就抓住了修行的根本,成己与成人的工夫全在里面了。可以说全社会的人,人人都守住诚信这个本份,大同社会自然就实现了。
  “道莫大于伦常”,通过敦伦去尽性便是行大道。天道就在人道之中,尽人自能合天,人成自然佛成,这便是夫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的道理。
  《中庸》接着讲,“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是你把本份之道都尽到之后的境界。尽到了本份就是达到了中和,达到了中和就是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因此不管去哪里,处于何种境地,你都怡然自得,轻松自在。
  因此,这个本分就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一个人有了本份的概念即开始拥有安身立命之地,当他不断努力地去守住这个本份时,他就在做尽性立命这项最伟大而又最艰巨的工作了。当他完全尽了本份之道,他便具有了中庸之德而成为圣人,达到了人生至真、至善、至美、至乐的境界。
  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你做上司,不会欺压下属,做下属不会巴结上司。上欺下是因为失去仁的本份,下攀上是由于失去忠的本份。不贪不求,自然能做到不攀不凌。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句话真是金玉良言,是千金不换的去怨妙方。怨这种情,在我们人当中是不太容易去掉的。假如说一个人没有怨,他已经成圣成贤了。怨恨怨恨,积怨则会成恨。怨伤脾,恨伤心,怨恨这种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影响很大。因情感不正所造成的病痛单靠吃药、手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靠自己拔除病根才能彻底好病。
  要想无怨,首先要正己。何为“正”?心止于一为正。止字上面的一代表道,代表至善之地。我们只有把这颗心放在至善的地方,把私欲去掉,我们的心才能正。因此,我们对别人有怨恨情绪的时候,就要想到这是自己的心不正造成的。我气别人,恨别人,就是我的错,对别人不好,也同时伤害了我自己。所以,从道理上说,这个情绪不好,我要去掉它。然后再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怨别人。凡是怨人,往往是因为我们对人有所责求。当我们一味责求别人的时候,我们肯定忘了正己。心不正自然会产生怨情。那么如何做到不责求他人呢?关键还是在于一心尽自己的本份。只有当我们忘记自己的本份时,我们对于他人不守本份才会更加敏感,也才有心去责求他人尽本份。而当他人的表现不符合我们的心愿时,我们自然会心生怨恨。对治的最好办法是做自己觉得应做的事,对别人可以劝说,但不要强求。在容易生怨的地方,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职责,这样将责人转向责己就自然无怨了。
  下面接着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天是什么?天就是理呀!人为什么会怨天呢?怨天就是不明理。当我们发生不幸说老天不公的时候,实际上是不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所遭遇的不幸与痛苦,实际上是天理制约我们的结果。这个天理如何起作用呢?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会通过有形的事物来展现。比如你老是不尊重别人,它就要通过别人不尊重你来让你明白。表面上是别人不尊重你,实际上是你自己不尊重别人的反映。“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只有把这个理搞明白以后,你才会自然做到。不明白天理,不怨天不尤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君子就会“居易以俟命”。易是平常之理。我们说做人也是最简单的,你做什么事情都站在平常的那个理去做,就行了。我们生活也是如此,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你能够如理地生活,就最了不起了。刘止唐先生说:“免于饥寒是人生第一美事。”这一辈子,能不挨饿不受冻,这就是人生最美的事情了。多少人做不到。富人就能做到?不见得。一个人能知足到这个份上就能安于平常之理,人生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我们不能安于平常之理是因为贪心太大,拿自己的福德去赚别人的大钱,结果,虽然记在名下的钱很多,但是该用的时候,不见得用得了。肚子饿的时候,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吃的。富人饿死的不乏其人。所以,这个地方有很高深的道理。
“君子居易以俟命”,是说君子能守住平常,随缘度日,以等待命运的安排。这里说的“俟命”并不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一种乐天知命。命是理在我们身上的一种体现,是我们思想与言行所造成的一种生命趋势。一个安于平常的人是不可能命运多舛的,一个老干坏事的人也不可能拥有安乐的人生。
  “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想要富就走险路,走私呀,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他不明白害了别人最后一定害自己的这个理,所以他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徼”通“侥”。什么叫侥幸?就是企图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不明白这个理,所以我们就会产生少付出多得到的这种心理。坑蒙拐骗,实际上都是一种侥幸的心理。我们现在的商业社会,各种彩票、股票、赌博很流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心理在起作用?都是这个侥幸的心理。这个赌博,表面上看赌几块无所谓,实际上不是的,它是在增长我们的贪心。你只要有了那颗贪心,当有大便宜可贪的时候,你就过不去。实际上小与大不在事情上,是在那个理上。宋儒的小程子当皇帝的老师,皇帝看见春天的柳条很美就折了一根,这个时候小程子就批评他。小程子为什么要批评他?因为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时候,折柳枝是逆着生之理的。我们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恶的区别不在量上,而在质上。因此,一个人只有明理才能行善。
  最后,子思引用孔子的话:“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儒家的教育有“六艺”,礼、乐、射、御、数、书。礼乐着重培养人的德行。人与人的交往得有规矩,才会有秩序,这需要礼的教育。但是,我们人光守规矩,心里不痛快、不快乐也不行。通过礼乐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我们能够快乐地守规矩,这样就有德了。
  我们要得到“乐”,必须建立在有德的基础上,没有德的人是不可能有真乐的。“礼”的背后是“理”,天理的具体呈现叫礼。所以,我们去守礼实际上是为了行这个天理。你的内在达到那个境界,化现到外面自然就是礼。孔夫子也不是很古板地照着古礼去做,他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这里说的是法古要宜今的道理。时间在流逝,社会在变化,同样的天理,在不同的时代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就是“时中”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叫“与时俱进”。
  然后是射、御。古人有射礼,认为射箭是“仁之道”。为什么射箭是仁之道?因为射不准的话,要反求诸己,看看自己哪里不行。射不单是一种肢体的训练,还可以“观德”。射得准不准,可以看出你的德行来。为什么呢?你要射得准,要有几个方面的合一。首先,射的时候进退要合乎礼节。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揖让而升,下而饮”,实际上是讲礼的一面。比赛的时候,不是把对方看成我的竞争对手,这跟西方的体育比赛不一样,通过打败对方来证实自己是一个强者。我们的射箭是在培养一种德。你要射中的话,你的心要静,你的弓要拉得开,力气还要够。又要合礼,心还要定,体力还得够,这样我们的身心肯定是健康的。
  古时天子在考核官员、选拔人才的时候要用射礼。箭的靶叫“侯”,为什么叫侯?你射中了这个靶,你也就中了这个侯,所以射箭又叫射侯。如果“失诸正鹄”,“正”读“争”,鹄是一种鸟,古人叫鳱鹄,即现在的鹤或天鹅。古人的侯有两种,一种是布做的,一种是皮做的。正鹄,一种解释是把鹄画在上面当目标,皮的叫“鹄”,画在布上叫“正”。还有一种说法,整个叫鹄,鹄里面中心点叫“正”。我射不准,不是别人打败我,是我自己没有射准。所以,就反求自己,是我的体力不够呢?还是我的心不静呢?等等,找自己的毛病。古时留下来的炼身的东西,用火旁的“炼”,不用丝旁的“练”。西方体育用丝旁的“练”,主要是锻炼肌肉这个层面。我们可不是这样,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双管齐下,通过炼要把精气神转换了,所以必须用“炼”。通过射箭主要培养人的体力和德行。
  “御”是驾车,驾车是一种生活的本领,而且需要一定的体力和反应能力。我们现在讲“德智体”,“御”可以归到“体”上。“书”是指文字和书法方面的,我们现在归为文科。“数”是指数学,算术之类,现在归为理科。“书”与“数”是培养智的。
  所以,六艺的教育也体现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点。而且,教育是有轻重本末的。礼乐在先,就是德行第一,射御继之,就是健康第二,书数居后,便是学识第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用的人。
  圣人的学问是本末兼赅,动静交养,内外合炼,性命双修,知行并进的。这是圣人的全功呀!我们后人的学习只抓住了一点点。我们现在的教育连文科都不重视了,也就抓到“数”里面的一点点,还美其名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德,可以说寸步难行。没有健康,学问再大也用不上。因此德智体三者要全面发展。
  孟子讲:“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乐从何来?就是“反身”到达“诚”了,自己不断地克己,把私欲克服掉了,我们的快乐才能够出来。如果我们不“反身”,不找自己的缺陷,不去克制,尽管我们生而为人,但一切生命都在追求的这个乐,我们是得不到的。
  圣贤的学问从来没有过时。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人,都在追求快乐。可是,又有那么多的人得不到快乐,这说明了教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世道乱是因为没有好的教化,没有好的教化是因为没有好的老师。经典的内涵是什么?跟我们个人的关系是什么?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怎么去结合?这里如果断了的话,那么经典是经典,我们是我们,我们就不能从经典里得到利益,这个文化也就不能传播开来。我们现在要找明师去学这个文化,让自己接续这个文化,我认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
  (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
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在线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本分还是本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