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经济周期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已被公认为是指导社会主义再生产实践的通用理论;然而,马克思关于资本再生产周期的理论,却一直被认为是与社会主义再生产实践水火不容的禁区理论。笔者认为,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又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的贯彻执行。为此,本文拟对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专门论述,以求教于诸位。
一、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
&1、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
所谓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也称为经济周期,即指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峰和低谷每隔若干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客观现象。国民经济的每一个波动周期,大体要依次经历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阶段。其中,上升阶段的表现是:国家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正确的宏观政策,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供求关系,提高经济效益,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景气上升。高峰阶段的表现是:宏观政策发挥最大效益,经济结构最适宜,市场环境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供求实现饱和,经济效益最佳,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协调。下降阶段的表现是:经济运行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宏观政策出现偏差,经济结构失调,市场环境混乱,经济发展下滑,供求关系不良,经济效益下降,工人少量失业,经济大起大落。低谷阶段的表现是:经济危机出现,宏观政策失效或失控,政府无能为力,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市场环境混乱,经济停滞或膨胀,供求困难,企业亏损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经济全面崩溃。
2、马克思对再生产周期的论述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进行了专门分析,指出,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任何固定资本都有一个使用若干年的生命周期,当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后,生产技术先进,吸收劳动力增加,企业生产效益提高,产品数量扩大,经济逐渐上升,以至达到高峰。当固定资本使用几年之后,生产技术落后,企业生产效益下降,产品积压滞销,企业停产,工人失业,导致经济下降,以至进入低谷。要使经济走出低谷进入上升,就必须大规模进行固定资本更新,淘汰落后的机器设备,应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这样,又使国民经济进入下一个再生产周期。因此,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既是资本主义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出路,又为下一次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分析,实质上是对一切发达商品经济再生产周期的分析。这是因为:其一,马克思一向把发达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划等号,因此,对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分析,就等于对发达商品经济再生产周期的分析。其二,马克思一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
会主义不是商品经济,因此,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再生产周期问题;而实际上社会主义社会却存在商品经济。因此,马克思对发达商品经济再生产周期的分析,也应包括对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周期的分析。
3、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必然性
国民经济之所以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发展趋势,取决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因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达商品经济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如资本循环时间上连续性与空间上并存性的矛盾,固定资本投资上集中性与使用上长期性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运行上客观性与指导上主观性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任何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偏差;而某一个别时间出现的这种偏差往往会表现为每隔若干年重复发生作用。于是,国民经济运行便出现周期性波动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外因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思想、军事、文化、外交等。例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政治动乱,挫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思想政治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再如,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传播,使本世纪三十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治理和缓解,并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五十年代以后的历次中东战争,都使发达国家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经济困境。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自觉地认识这一规律和运用这一规律,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措施。例如,在上升阶段,注意调整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在高峰阶段,注意调整经济结构,防止出现盲目膨胀;在下降阶段,要调整供求比例,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低谷时期,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固定资产,缓解经济危机。
二、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的划分
所谓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结构、速度、效益等各项指标的综合状态,以及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决策、指导、控制、协调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的运行情况。所谓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就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和恶劣状态每隔几年重复出现的周期式发展变化趋势。我国建国42年来的经济发展宏观景气状态,大致可分为四个半周期,即每十年一个周期。
(一)第一个周期——五十年代()
1、上升阶段()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中共中央于1951年10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和决定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当时指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在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于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把“三反”当作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这一中心任务的重大措施。从而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1年工农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并第一次出现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局面。
2、高峰阶段()
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9%,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恢复国民经济任务胜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3%。1953年开始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党中央提出“一化三改”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0%,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两年城乡三大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开展,生产稳步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党风民风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我国第一个景气时期。
3、下降阶段()
1956年三大改造步子过快,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中苏关系破裂。这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都给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一定损害。1957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了5%,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状态。
4、低谷阶段()
党和国家经济指导方针出现严重失误,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一系列不切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大搞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状态。两年中,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分别是84%和31%,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率分别是33%和20%。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破坏,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最不景气的时期。
(二)第二个周期——六十年代()
&1、上升阶段()
为了摆脱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迅速走出低谷,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讨论通过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并先后研究通过了《农村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商业四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工业七十条》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这两年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和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因灾荒十分困苦,但从党的方针政策转变看,形势是向着景气方向逐渐转化的。
&2、高峰阶段()
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最景气的时期。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继续调整国民经济。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从本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并对三年以后的任务提出了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工农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分别是33%、42%、3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分别是9%、15%、19%。与此同时,由于学习雷锋运动和城乡四清运动的开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这时期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我国最好的时期之一。
&3、下降阶段()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搞乱了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1966年为13%,1967年下降为-9%。同时由于停产停业和武斗升级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4、低谷阶段()
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最不景气的时期。生产停滞,物资短缺,人民生活严重困难。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不稳1968年为-19%,1969年为62%,大都用于战备工程。
(三)第三个周期——七十年代()
1、上升阶段()
为了减轻文革内乱造成的经济损失,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开展“增加生产、历行节约”运动的指示,这是文革运动中开展的一次生产运动,这是我党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三个八字方针,尽管受到文革的干扰,但这个方针对启动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41%和13%,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20%和11%。
2、高峰阶段()
这四年是文革十年内乱中比较景气的年头,经济秩序得到恢复。1973年2月周总理主持制定《经济工作十条》,1974年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队和国务院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批判“左”倾错误。虽然受政治运动的干扰,但经济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这四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1%、6%、5%、17%;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4%、2%、1%、11%。
3、下降阶段()
1976年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搞乱了全国政治经济秩序,国民经济出现不稳定因素。
4、低谷阶段()
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百业待兴,处于暂时休整和徘徊时期。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1%,经济出现过热问题。
(四)第四个周期——八十年代()
&1、上升阶段()
这两年,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建国以来第四个八字方针。1981年召开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这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6%和-1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8%和5%。开始了农村改革和经济特区建设,人们思想面貌大变。
&2、高峰阶段()
这四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第三个最好的时期。1982年召开党的十二大,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轰轰烈烈展开,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物资丰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6%、12$%、42%、;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9%、10%、12%、17%。虽然有点投资过热,但基本是正常的。
&3、下降阶段()
这两年流通领域物价不稳,出现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7%和16%,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10%和15%。
&3、低谷阶段()
这两年物价猛涨,中央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措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20和-8%,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17%和8%。
(五)第五个周期——九十年代()
1、上升阶段()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这八字,又成为我党建国以来提出的第五个八字方针。市场出现疲软,生产出现滑坡,但经济运行趋向正常。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为15和20%,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是8%和9%。
2、高峰阶段(1992-——)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大胆改革,加速发展。党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又跃上一个新的高峰阶段。
(此文发表于
佳木斯市委党校理论学习辅导班讲座。署名王振岳。)
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下
三、对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的分析
从以上对我国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周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划分国民经济周期的标准是综合的,不是单项的。
目前,划分国民经济周期的标准,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单项指标,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劳动生产率、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等。不过,这些单项的变动周期,只是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周期的一个侧面,单项周期与总体周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例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四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极不稳定,从年增长率分别为110%、12%、2%、52%。但是从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综合各项指标而判定为高峰阶段,并且是我国第一个最景气的时期。1958年和1959年大跃进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84和31%,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是33%和20%。从单项周期看都处于高峰阶段,而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由于政策失误和经济混乱等多种综合指标而判定为低谷阶段。又如196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4%,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是-7%,从单项周期看处于低谷阶段,而从国民经济宏观景气周期看,由于指导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向好的方向发生变化而判定为高峰阶段,而且是我国最景气的时期之一。因此,评价经济活动的周期及各个阶段的标准是综合的,不是单项的。
2、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的划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我们对我国国民经济周期的划分采用了每十年一个周期的方式,而且周期的次序分别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样的划分,不是笔者的主观创造,而是对国民经济周期运行状况的客观反映。请看下列分析:
(1)上升阶段。都是各个周期的前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党中央针对国民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经济恢复上升的指导方针,而且都毫无例外地概括为“八字方针”。这五个方针都不是随意发表的,而是通过正式会议正式文件公布实施的;除上升时期外,其余三个时期虽然包括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方针政策文件,但并没有出现新的“八字方针”,而只是继续贯彻上升阶段的“八字方针”。
(2)高峰阶段。都是各个周期逢2、3、4、5四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都是各个周期人们公认的宏观景气最好的阶段,如合作化时期,文革前调整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第三周期的高峰阶段虽然处在文革期间,但比较而言是较好的景气阶段。
(3)下降阶段。都是各周期逢6、7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在国民经济良好的状态之后,出现经济和社会矛盾激化的现象,对国民经济形成干扰。如反右派扩大化,文革内乱、反右倾翻案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都发生在这两年。
(4)低谷阶段。都是各周期逢8、9两个年头,其共同特点是: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混乱状态,宏观调控失灵。如大跃进、经济停滞、经济徘徊、经济过热,都发生在这些年头,相对而言都是不景气的阶段。
3、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每个周期的上升、高峰、下降、低谷四个阶段,只是从一个周期具体情况相比较而划分的,不是与别的周期的某些阶段相比较而划分的。如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高峰阶段,只是与本周期别的年头相比较是最高的;而它们在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比不上八十年代的低谷阶段和九十年代的上升阶段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国民经济是呈现波浪式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后面周期各阶段的总体水平及景气程度,都比前面周期各阶段的总体水平及景气程度有所提高。同样是上升和高峰阶段,后面周期比前面周期上涨程度要大一些;同样是下降和低谷阶段,后面周期比前面周期损失程度要小一些。
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通过以上对国民经济周期波动规律的阐述,以及对我国宏观景气周期的分析,我们对党中央目前提出的“必须始终坚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方针”,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实现持续的发展速度,力争几年上一个新台阶
所谓持续的发展速度,就是指国民经济始终保持适当的连续的不间断的发展速度。我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我们必须狠下诀心花大气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实现四个现代化。要达到这个目标,低速度是不行的,因为别的国家也都在不断向前发展,没有谁肯停下脚步等待我国去追赶。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请看下表:
中国与日本国民收入比较表(亿美元)
————————————————————————————————————————
年 代 中 国 日 本 中国与日本差额
————————————————————————————————————————
<font COLOR="#6F 320 218 +102
<font COLOR="#6F 495 386 +109
<font COLOR="#6F 563 776 -213
<font COLOR="#6F 782
<font COLOR="#6F
————————————————————————————————————————
&上表说明,日本由于加快了发展速度,20年中由落后于中国,很快上升为超过中国3倍,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刚刚进入第五个周期的高峰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对我国发展经济十分有利,我们千万不可失去良好时机,一定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并尽量转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我国比世界发达国家落后50年,我国在世界各国中排100位之后,欧美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000多美元,而我国只有300美元。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很块,亚洲四小龙就在我国国内和国边,他们人均都在5000美元以上,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很慢,我们就难以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说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会有什么问题呢?说穿了,就是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问题。你总说社会主义制度好,可是搞了几十年面貌也没有人什么大变化,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好几十年,那么老百姓就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产生怀疑,对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产生动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当前对我国比较有利的时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凡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发展快些,只要能发展就不能阻挡,只要是讲经济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要发展就要保持较高的速度,在各国经济激烈竟争的条件下,低速度就等于停步后退,而后退是没有出路的。过去我国失掉了好多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例如六十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正掀高潮之时,我国正忙于搞文化大革命,不仅不发展经济,而且大批唯生产力论,迫害科学技术人员,因而使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被动。这个教训一定要认真汲取。当前,世界正处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短时间内涉及中国的大的战争不会发生,所以我们要抢时间,争速度,尽快把我国经济搞上去。看到的机会不抓住,机会就会失掉,时间一幌就会过去这就是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从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可以看到,国民经济发展不是平面直线发展的,而是曲折多变和波浪起伏发展的,小起小落是经常的,也是正常的,我们所要防止和避免的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大起大落和时断时续。而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速度,就必须考虑国内外资源的因素。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限不能低于本国资源的最低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发展速度过低,不仅使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造成各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而且也会拉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差距,推迟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这是我们应当避免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的上限不能高于本国资源的最高增长速度。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大大超过我国国力的承受能力,那就可能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也是我们必须避免的。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上,既要反对消极保守和缺乏紧迫感的倾向,又要反对急于求成和盲目冒进的倾向。
(二)实现稳定的经济秩序,防止出现新的混乱。
所谓稳定的经济秩序,就是国民经济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的稳妥安定而不出现混乱的秩序。经济活动同一切其它社会活动一样,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秩序。人们只有在比较正常的稳定的经济秩序中,才能从事经济活动,才能避免出现各种经济混乱,即使出现了某些矛盾,人们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加以协调和处理。倘若国民经济没有稳定的秩序,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自已是在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就会担心预期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于是就必然出现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以上我们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每隔十年就进入一次低谷阶段,出现反常现象,就是因为我们不注意建立并保持稳定的经济秩序。例如文革时期免费乘车大串连和停课停产闹革命,把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都打烂了,所以人们就失去了赖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人心一乱,整个经济就处于瘫痪状态。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当然,经济秩序的稳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旧的经济秩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时,就必须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代之以新的经济秩序。
当前,我们要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对旧的经济秩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秩序。其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活动制度化、商品化、平等化。企业必须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是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必须是平等互利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关系。(2)市场机制体系化、开放化、竞争化。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打破地区分割和部门封锁,实现对国内国外全方位开放,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3)政府工作民主化、法制化、高效化。各级政府要健全民主制度,搞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工作,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法执政,以法治国,同时要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4)个人收入合法化、公开化、货币化。每个公民的个人收入必须是合法收入,公开收入、货币形式的收入,禁止一切非法收入、隐蔽收入和非货币实物收入。为了实现稳定的经济秩序,必须加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的治理和整顿。
(三)实现协调的经济关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所谓协调的经济关系,就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各种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关系是否协调,对国民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各种经济关系比较协调,各部门各企业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经济建设就迅速发展。反之,如果各种经济关系不协调,各部门各环节互相拆台,互相扯腿,那么就会互相抵消力量,经济建设就会停滞和倒退。例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只有钢铁等个别指标飞跃上升,而农业和轻工业及基础产业十分落后,造成严重比例失调,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相反,改革十年来,我们虽然也有过经济过热的现象,但是由于我们十分重视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因此,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并未造成严重损害。在现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各方面关系协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协调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建国以来我们走的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道路,造成了当前我国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极不相称的二元结构。多年来,重视农业总是停留在文件上和会议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部门和单位,以支农为名,行吃农之实。这些问题己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不发展农业,不仅农业现代化无法实现,连工业现代化也将成为泡影。因此,必须协调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逐渐实现工农业同步发展的理想目标。
2、协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近十年的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使企业增强了活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国营大中型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国家当企业婆婆的局面没有真正打破,企业还不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仍然是被婆婆管辖的媳妇。这些问题不克服不解决,就不能增强企业活力,就不能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和发展壮大。因此,协调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3、协调沿海地区与内地边境地区的关系。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发展对外经济得天独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西北部地区虽然地广物博,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国家目前的经济政策是既要考虑经济效率,又要考虑社会公平。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鼓励各种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进行投资建设,以便迅速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不失时机地把经济迅速发展上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帮助内地落后地区迅速发展经济,把丰富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4、协调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
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二者如果协调,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者如果不协调,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要使我国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协调,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控制人口数量并提高人口素质。要努力实现我国人口数量增长与消费资料数量增长相协调,实现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与生产资料数量增长相协调。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水平实现翻两番和小康,这是以全国人口不超过12亿为前提的。我国1991年人口已达到11、58亿人,比1990年普查数字增加1490万人。如果按年平均增加1500万人计算,本世纪末人口将达到13亿多人,比计划超1亿人。因此,物质生产必须再努力增加,而人口生产必须再努力控制,以便实现两种生产的协调均衡发展。
(此文发表于 佳木斯市委党校理论学习辅导班讲座。署名王振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