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诗人张乔写的〈送僧雅觉归东海〉怎么翻译?

秋风五陵树,晴日六街山。有景终年住,无机是处闲。何当向云外,免老别离间。
送郑侍御赴汴州辟命(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官从谏署清,暂去佐戎旌。朝客多相恋①,吟僧欲伴行。河冰天际白,岳雪眼前明。即见东风起,梁园听早莺。
吊造微上人(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至人随化往,自堪伤。白塔收真骨,青山闭影堂。钟残含细韵,烟①灭有馀香。松上斋乌在,迟迟立夕阳。
经隐岩旧居(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题注:夜久村落静,徘徊杨柳津。青山犹有路,明月已无人。梦寐空①前事,星霜倦此身。尝期结茅处,来往蹑遗尘。
再题敬亭清越上人山房(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重来访惠休,已是十年游。向水千松老,空山一磬秋。入,河汉流。久别多,长吟洗俗愁。
浮汴东归(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齐韵  日暖泗滨西,无穷岸草齐。薄烟衰草树,微月迥城鸡。水近沧浪急,山随绿野低。羞将旧名姓,还向旧游题。
雨中宿僧院(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千灯有宿因,长老许相亲。楼台雨,更深江海人。劳生无了日,妄念起。不是真如理,何门静此身。
江行至沙浦(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青韵  烟霞接杳冥,旅泊寄回汀。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城侵潮影白,峤截鸟行青。遍欲探泉石,南须过洞庭。
送友人归江南(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麻韵  辛勤同失意,迢递独还家。落日江边笛,残春岛上花。亲安诚可喜,道在亦何嗟。谁伴高吟处,晴天望九华。
刘补阙自九华山拜官因以寄献(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冥鸿久不群,徵拜动天文。地主迎过郡,山僧送出云。登车残月在,宿馆乱流分。若更思林下,还须共致君。
岳阳即事(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引用典故: 远色岳阳楼,湘帆数片愁。竹风山上路,沙月水中洲。力学桑田废,思归鬓发秋。功名如不立,岂易狎汀鸥。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求闲未有因。
送龙门令刘沧(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去宰龙门县,应思变化年。还将鲁儒政,又与晋人传。峭壁开中古,长河落半天。几乡因劝勉,耕稼满云烟。
送友人往(一作归)宜春(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题注:落花兼柳絮,无处不纷纷。远道空归去,流莺独自闻。野桥喧硙水,山郭入楼云。故里南陵①曲,秋期更送君。
书边事(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尤韵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②此水,长愿向南流。《诗境浅说》: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有顿挫。亦高格之一也。前半首言正秋寒绝塞、角声横断之时,登戍楼而凭眺:近望则阴山之麓、明妃香冢、青草依然;远望则白日西沈、云天低尽处,约略是甘凉大野。五六乃转笔写登楼之客,因大漠销兵,行人无阻,乃能作出塞壮游。末句愿蕃人向化,如水向南流,与“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同一诗人忠爱之思。《唐诗鉴赏辞典》: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你看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多象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神旨。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所说:“此诗高视阔步而出,一气直书,而仍顿挫,亦高格之一也。”(陶光友)
送僧雅觉归东海(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冬韵  题注:山川心地内,一念即千重。老别关中寺,禅①归海外峰。鸟行来有路,帆影去。几夜波涛息,先闻本国钟。
和薛监察题兴善寺古松(薛一作崔)(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种在法王城,前朝古寺名。瘦根盘地远,入云清。鹤动池台影,僧禅雨雪声。看来人旋老,因此叹浮生。
听琴(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清月转瑶轸,弄中湘水寒。能令坐来客,不语自相看。静恐鬼神出,急疑风雨残。几时归岭峤,更过洞庭弹。
送友人游蜀(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引用典故: 此心知者稀,欲别倍相依。无食拟同去,有家还未归。巴山开国远,剑道入天微。必恐,疑君学赋非。
闻仰山禅师往曹溪因赠(唐·张乔)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曹溪松下路,猿鸟重相亲。四海求,千峰绕定身。异花天上堕,灵草雪中春。自惜经行处,焚香礼旧真。
共164,分9页显示&
(1).指黄泉路。 唐
诗:“至人随化往,遗路自堪伤。”(2).失败;危险。路,通“ 露 ”。 明
《元故秘书少监揭君墓碑》:“ 文安 薨,天子锡金钱,百僚皆致赙。襚人劝君输货县官而给盐 淮安 ,可获利数倍,且无遗路。”(1).月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王逸 注:“夜光,月也。” 三国
《芙蓉赋》:“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 扶桑 ;其扬晖也,晃若九阳出 旸谷 。” 晋
:“筑圆邱以视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2).星月之光。 唐
诗:“石窗清吹入,河汉夜光流。” 唐
之二八一:“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3).萤火虫的别称。 晋
《萤火赋》:“翔太阴之玄昧,抱夜光以清游。”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俾子蜕蜣丸而化为蠽蝒,化腐草而为夜光。”参阅 明
李时珍 。(4).珠名。 晋
:“凡探明珠,不于 合浦 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 荆山 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 南朝
《述异记》卷上:“ 南海 有明珠,即鲸鱼目瞳,鲸死而目皆无精,夜可以鉴,谓之夜光。” 唐
《五悲》:“何异夫操太阿以烹小鲜,飞夜光而弹伏翼。”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五:“鱼目混夜光,流俗难与伍。”(5).冠名。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四》:“九星、灵芝、夜光, 上元夫人 冠也。”(1).新造。:“春,新作南门。” 唐
《处州孔子庙碑》:“独 处州 刺史 邺侯
李繁 至官,能以为先,既新作 孔子庙 ,又令工改为 颜子 至 子夏 十人像。”(2).新作品;新著作。 唐
诗:“久别多新作,长吟洗俗愁。” 宋
:“先生示我何矜夸,手携文编谓新作。”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吾知举世之人不约而同皆以‘续貂’、‘蛇足’四字为新作之定评矣。”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 中国 作家的新作,实在稀薄得很。”犹清风。卷三十引 南朝
徐勉 《鹊赋》:“逢翳荟而翔集,乘清吹而西东。” 唐
诗:“石窗清吹入,河汉夜光流。” 清
:“水滨以旷而气舒,鱼鸟风云,清吹远目,自与知者之气相应。”清越的管乐,如笙笛之类。 晋
诗:“王子爱清吹,日中翔 河
汾 。” 南朝
宋 鲍照 诗之一:“不见 柏梁
铜雀 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南朝
:“一为清吹激,潺湲伤别巾。”石砌的窗。 唐
诗:“石窗紫藓墙,此世此清凉。” 唐
诗:“石窗清吹入,河汉夜光流。” 唐
诗:“书架想遭苔藓裹,石窗应被薜萝缠。”夜长;夜深。多用于诗中。 唐
:“美人不眠怜夜永,起舞亭亭乱花影。” 唐
诗:“夜永楼台雨,更深江海人。”(1).佛教语。色体的极小者称为极尘,七倍极尘谓之“微尘”。常用以指极细小的物质。《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应知极微是细色。不可断截破坏贯穿,不可取舍乘履抟掣,非长非短,非方非圆,非正不正,非高非下,无有细分,不可分析,不可睹见,不可听闻,不可嗅尝,不可摩触。故说极微是最细色。此七极微,成一微尘。是眼识所取色中最微细者。” 北齐
:“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 恒 沙世界,微尘数劫也?”:“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纳 须弥 于黍米。” 唐
诗:“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 清
《法性即佛性论》:“十方,三世,所有微尘非他,知见而已矣。”(2).极细小的尘埃。 唐
:“《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艾青 《光的赞歌》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3).喻指卑微不足道者。常用作谦词。 南朝
《冥通记》卷二:“ 刘夫人 曰:‘ 周生 ,尔知积业树因从何而来,得如今日乎?’ 子良 答曰:‘微尘下俗,实所不究。’” 前蜀 杜光庭 《洋州宗夔令公本命醮词》:“伏念臣获以微尘,累叨皇泽,入参辅卫,出领藩维。”
诗:“纵横宙合一微尘,偶到人间阅廿春。”(1).佛教的教义。:“唯浮图为教,逖自 龙堆 ,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诗:“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清 陈康祺 卷十二:“ 章皇帝 万几之暇,时召 木陈 、 玉林 诸禅僧,讲究宗旨。”(2).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 灵晖 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 惠蔚 手录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唐
:“ 峤 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 孟坚 之亚欤?”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序》:“ 金华子 者, 河南
刘生 ……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清
《与顾梁汾书》:“台兄与 会老 札,有所下问。弟老而失学,岂能知先儒之宗旨。”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亦作“ 无踪 ”。
没有踪迹或踪影。 唐
诗:“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宋
诗:“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卷四:“﹝ 张寅 ﹞被恶宦谋财害命……尸首无踪,滔天大变,万古奇冤。”香风。 唐
诗:“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唐
:“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 宋
诗:“西风澹无味,微度成香吹。”精微的义理;深奥的道理。:“ 绰 子 遐 ,善言玄理。” 南朝
梁 沉约 《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博极群书,善谈玄理。”:“少笃学,善《老》……为尚书外兵郎,尝与 袁粲 罢朝相会言玄理,时论以为一台二绝。” 唐
诗:“四海求玄理,千峰绕定身。”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通灵佛教网&||||||
--(846)[] newsbody
浅析唐朝时期新罗求法僧人及僧诗
浅析唐朝时期新罗求法僧人及僧诗崔华洋摘要: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它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无论从经济、文化、政治还是军事等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唐朝的繁盛强烈地吸引着周边民族及其它国家,朝鲜作为中国的邻国,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每年都向唐朝派遣留学生、使臣、僧侣等,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关键词:唐罗交往;僧诗;意义一、新罗僧人渡唐历史背景唐朝与朝鲜的交往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当时的唐朝处于中国历史王朝的全盛时期,经济军事实力以及思想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众多的附属国中,新罗是学习唐朝文化中成就最大的国家。公元七世纪,统一新罗的建立,不仅结束了长期以来朝鲜王朝中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还使新罗国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快发展。其中农业生产的恢复、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革新以及造船业的壮大,使新罗国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随着新罗国内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壮大,新罗在发展本国经济社会的同时,也开始将眼光投向海外,开始频繁的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在新罗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同唐朝的关系居主要地位。特别是699年以后,新罗遣使入唐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唐罗间的各种交往不断活跃,为唐罗时期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入唐求佛风气盛行随着各国入唐求学风气的盛行,当时周边各国入唐求法几乎成了佛教界的一种风气。新罗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研修佛教,这些入唐僧人不仅在数量上有大幅增加, 而且求法的质量也有所提高。据记载,从法兴王十五年,到十四世纪初新罗灭亡的三百年间,大批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人中,涌现出七十多名高僧,他们都为朝鲜佛教的发展和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罗僧侣回国后备受尊崇和重用, 成为新罗佛教及其各宗派发展的核心群体。而有些僧人则继续留在中国研究大唐佛理,这其中也包括新罗的王室子孙, 例如中国九华山佛教的开山祖金乔觉,就是新罗的皇室王子。 新罗法相宗的开山宗师圆测, 也是新罗王孙。在唐朝求法的新罗僧人们通过与唐代社会各阶层、文人及官员们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与唐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热情好客的唐人在交往中发现, 新罗僧人不仅有很强的探究精神, 而且还具有很深的汉文学功底, 这为他们之间的交流搭建了良好的桥梁与基础。由此, 出现了很多两国学者和僧侣之间的赠答的优秀诗篇。三、唐罗僧人的赠诗在新罗渡唐的诗僧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位,即金乔觉、释慧超。他们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具有相当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曾在中国九华山修行的新罗王子金乔觉,被世人尊为九华佛祖。他写的《送童子下山》 一诗是朝鲜现存较早的七律: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全诗以自然的感情和淳朴的诗风,描写了金乔觉送一位在九华山修行的童子下山时千般嘱托,望其要摒除色欲与贪欲,正其言行。诗中“休招月”、“罢弄花”,暗示了月和花都是色相,招月、弄花是一种色欲、贪欲。表现了僧人在修持中,必须坚决摒除色相、贪欲,才能最终达到最高境界,达到成佛的目的,也是对童子言行的一种规劝。而“好去”、“不须频下泪”、“相伴”等又表现出佛家的慈悲为怀的境界,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了唐罗僧人友好交往的。另外,诗僧释慧超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形容慧超其人“妙思奇拔,远契玄纵;文翰焕然,宗途易晓……” ,可见慧超当时的诗歌思维敏捷,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创作了很多汉文诗歌,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慧超的诗作只留下五首,并收在《往五天竺国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揭罗驮娜寺闻汉僧亡故有感》:故里灯无主,他方宝树摧。神灵去何处,玉贝已成灰。忆想哀情切,悲君愿不随。孰知乡国路,空见白云归。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北天竺的一座寺庙里,想与一位来同样来印度探求佛学并且学成将归的中国僧侣结伴同行,但中国僧侣却不幸去世,慧超十分伤感便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抒发对中国僧侣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可以说,新罗僧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文学才能,深受唐朝诗人及僧人们的欣赏及尊崇,并且在长期的接触中,互相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因此,唐朝诗人在新罗僧人学成归国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赠与新罗僧人,以抒发友好之意,或互相唱和进行文学交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以下几首:释贯休的诗作《送新罗僧归本国》忘身求至教,求得却东归。离岸乘空去,终年无所依。月冲阴火出,帆拶大鹏飞。想得还乡后,多应着紫衣。诗人在全诗中抒发了对此新罗僧的敬仰之情,“忘身”、“多应着”、“求得”等都准确的表达出对新罗僧执着求法精神的尊崇,并且通过诗句寄托对即将归国的新罗僧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希望其归国后可以有更好发展的祝愿。顾非熊有《寄紫阁无名新罗头陀僧》诗,其曰:棕床已自集, 野宿更何营。大海谁同过, 空山虎共行。身心相外尽, 翼发定中生。紫阁人来礼, 无名便是名。这位新罗头陀僧为修练佛法, 在野兽出没的偏僻的山林里经历着千辛万苦, 虽然冒着生命危险“与兽同行”,但终得“紫阁人来礼”。他的苦行美举感动俗世, 使来访或参拜的人络绎不绝。虽无名却由其言行而闻名于世且令人敬仰。张乔的《送僧雅觉归海东》中写道:别家行万里, 自说过扶余学得中州语, 能为外国书与医收海藻, 持咒取龙鱼更问同来伴, 天台几处居。山川心内地, 一念即千重老别关中寺, 秋归海外峰。鸟行来有路, 帆影去无踪。几夜波涛息, 先闻本国钟。全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雅觉和尚不远万里来到大唐求法,在大唐潜心学习,精通外国书、学的中州语,而离开唐朝时已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了,经过几夜的波涛,才听到本国的钟声,学成而归。充分表达了张乔对雅觉和尚的敬仰之情。除了以上代表诗歌外,关于僧侣的赠诗还有皮日休的《送新罗弘惠上人》、陆龟蒙的《和龚美为新罗弘惠上人传》、孙逖的《送新罗法师还国》等等。三、渡唐僧侣赠诗的历史意义上述所举的两国僧人间的赠诗,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文学家们对新罗佛僧们的真挚情感,而且还渗透着两国诗人“以文会友”的友好精神。中朝两国与僧有关的诗歌交流,不仅丰富了汉诗创作的题材,为佛学界的文化增砖添瓦,更为两国文坛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和新气象,成为唐朝与新罗文化交往的一个见证。参考文献:[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3年10月.[2]陈景福.中朝历史交往诗辑注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6年.[3]党银平. 从崔致远诸文看唐末与新罗的交往关系[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 (02) .[4]刘素琴. 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5]郑传锐, 王树森, 余恕诚. 论唐代对外交往诗歌的文化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李福祯. 由唐朝送新罗使诗看新罗与唐的往来[J]. 语文学刊,2006,(02) .[7]姜清波. 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 2005.[8]李岩. 新罗留学僧在唐的文学交流[J]. 当代韩国, 2002, (03).[9]谢澍田. 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5,(01) .[10]陈尚君. 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J]铁道师院学报, 1994,(02).出自: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 2011年3期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_city_新浪安徽_新浪网
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
  在唐朝的时候,新罗国有一位学者,叫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新罗王京(今韩国广尚北道庆州)人。
  他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十二岁时渡海入唐,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历任溧水尉、淮南节度使幕府都统巡官,直到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归国,留唐达十六年之久。
  崔致远归国后,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正月,将所编诗文集呈献于新罗第四十八代宪康王金,希望借此获得国主的赏识与重用。但本年所献二十八卷文集,唯有《桂苑笔耕集》二十卷传世,其余八卷(私试今体赋五首一卷、五言七言今体诗共一百首一卷、杂诗赋共三十首一卷、《中山覆篑集》一部五卷)散佚无传。
  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收录了他在淮南幕府四年期间所撰的表状书启等公私文翰,内容涉及到唐末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末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图景,蕴含了许多我国正史失载或语焉不详的原始史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清代以研经博物闻名东南的朱绪曾,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都对该集的史料价值颇为推重。2007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党银平的《桂苑笔耕集校注》(全二册),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辨正,分别对该集的史料价值略作考论,填补了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空白点。
  崔致远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造诣,韩国学界尊崇他为“汉诗学宗师”、“东国儒宗”,非常重视他在韩国文学史、思想史及中韩关系史上的重要作用。《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是崔致远归国后自编的文集,也是韩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汉文典籍之一,更是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唯一传世的个人别集,有“东方文章之本始”和“东方艺苑之本始”之誉。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作了《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的演讲,在叙述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相扶相济的传统源远时,例举了在唐朝求学为官的“东国儒宗”崔致远。
  崔致远在唐这十六年间,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党银平《新罗文人崔致远与唐末文士的交游》一文,对此有着较详细地介绍(《文史》2004年第四辑)。我觉得,现在全国都在进行崔致远研究,其中以江苏省的南京、溧水、扬州等地研究成果显著。这对我们研究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有很大的启发。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共十卷,立专传者278人,其中有42人与池州(九华山)有缘,占到了百分之十五,这个比例是高的。除此之外,在《唐才子传》内有附传的和没有附传的,还有31人。前者42人,后者31人,两者相加为73人。如“九华山人”杜荀鹤,“九华四骏”张乔、张、周繇、许棠,“咸通十哲”张乔、张、周繇、许棠、郑谷、喻坦之、李栖远、李昌符、剧燕、任涛等。在与池州(九华山)有缘的唐代才子中,有不少人与新罗文人、僧人互相酬答。如杜荀鹤《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张乔《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送僧雅觉归东海》、《送新罗僧》、《送杜充侍御归海东》,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马戴《送朴山人归新罗》等,详见笔者拙著《唐才子咏九华》(黄山书社,2006年5月)。
  在这里,笔者主要是就崔致远与池州(九华山)文人的交游,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初步分叙如下:
  1、顾云
  顾云,唐末池州贵池人,字垂象,一字士龙。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肄业九华山,其《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有“九华太守行春罢,高绛红筵压花榭”诗句。乾符元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十五年,亦即僖宗乾符元年(874),是年进士三十人,可考者有归仁泽、刘崇望、夏侯泽、崔致远、顾云、蒋曙、杨环等七人,进士科状元是归仁泽,礼部侍郎裴瓒知贡举。《东国通鉴》:“崔致远,少梁部人,十八登第。”崔致远《桂苑笔耕》序云:“右臣自年十二,离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往矣,勤哉,无隳乃力。’臣佩服严训,不敢弭忘,悬刺无遑,冀谐养志,实得人百之,已千之。观光六年,金名榜尾,后调授宣州溧水县尉。”崔致远又状奏云:“前湖南观察巡官裴V,是某座主侍O再从弟。某去乾符三年冬到湖南起居座主侍O之时,见于诸院弟兄中,偏所记念。”《永乐大典》引《池州府志》:“顾云字垂象,一字士龙,贵池人。咸通十五年进士第。”崔致元与顾云同年进士科,无疑。
  崔致远《请转官从事状》云:“某官薛砺”、“某官郑m”、“某官顾云”。(《桂苑笔耕集》卷六)据状文“某远率舟师,誓除国贼……辄具荐论,仰希甄奖”语,知薛砺、郑m、顾云三人转官乃在中和元年高骈出兵东塘时,本状亦应撰于是年。薛砺,事迹无考;郑m,事迹不详;顾云,已有介绍。顾云与崔致远交游事,可参阅党银平《新罗文人与唐末文士的交游》一文(《文史》2004年第4辑)。
  崔致远《献诗启》:“某启:某窃览同年顾云校书献相公长启一首,短歌十篇,学派则鲸喷海涛,词锋则剑倚云汉。备为颂,永可流传。”(《桂苑笔耕集》卷十七)据原文“所冀趋仁化于江北,终得传美谭于海东”语,知此启及所附之“七言纪德诗三十首”,约撰于广明元年(880)崔致远投淮南幕府时。原文“同年”,也佐证崔致远与顾云同科进士第,这是科举应试者对同榜登第者的称呼。
  崔致远在《谢示延和阁记碑状》(《桂苑笔耕集》卷十八)一文中,介绍中和三年(883),高骈筑延和阁竣工,为了树碑立传,遂命顾云“谨撰碑词”,并遣观察衙推邵宗将此“《延和阁记》碑本一轴者”赠与崔致远。崔致远“披阅”之后,盛赞顾云,并决定将其携回新罗,以“待过天池之外,遍夸日域之中。”高骈于扬州造延和阁事,《广陵妖乱志》系于中和元年冬,《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系于中和二年,原状有“叙三年望幸之丹诚”语,唐僖宗西迁成都乃在广明元年冬,故知此文撰于中和三年(883)。
  据高丽李奎报《白云小说》称:“崔致远入唐登第,以文章名动海内,有诗一联曰:‘昆仑东走五山碧,星宿北流一水黄。’同年顾云曰:‘此句即一舆地志也’。”(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院编《高丽名贤集》第一册,1986年)可见,顾云对崔致远的汉诗才华也颇为欣赏。
  据《崔致远纪念馆资料集》介绍,崔致远与顾云的交游,以淮南幕府时期最为密切。如《三国史记》卷四十六本传录载顾云所作《送崔致远西游将还》诗:“我闻海上三金鳌,金鳌头戴山高高。山之上兮,珠官贝阙黄金殿;山之下兮,千里万里之洪涛。旁边一点鸡林碧,鳌山孕育生奇特。十二乘船渡海来,文化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又如《孤云先生文集》卷一载有《暮春即事和顾云友使》,即崔致远与时任观察使的顾云在淮幕中的唱和之作。顾云也曾以崔致远号“孤云”为题,作《孤云篇》:“因风离海上,伴月至人间。徘徊不可驻,漠漠又东还。”崔致远归国后,还给顾云写信寄诗《和友人除夜见寄》:“与君相见且歌吟,莫恨流年挫壮心。幸得东风已迎路,好花时节到鸡林。”
  2、周繇、周繁
  《唐摭言》卷十云:“周繁,池州青阳人也。兄繇,以诗篇中第。”《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五云:“周繇,字为宪,池州人,咸通十二年登第,调建德令,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诗一卷。”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卷十九云:“周繁,池州至德县(今属安徽省东至)人,唐末与温庭筠‘以词赋标名’(《剧谈录》卷下)。乾符四年(877)获京兆府解,因故未赴礼部试,后转入高骈淮南节度使府,与崔致远结交于扬州,成为幕府同僚及文友。”从以上引文而知,周繇、周繁系兄弟,均池州市东至县人。《唐摭言》说是青阳人,为九华山在青阳县境而误。
  先说周繇,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进士及第。是年进士三十人,可考者有郑昌图、张演、韦庠、裴贽、郑延昌、赵崇、邹希回等八人。郑昌图为进士科状元。礼部侍O崔殷梦知举。《唐才子传》:“周繇,江南人。咸通十三年郑昌图榜进士,调福昌县尉。”《永乐大典》引《池州府志》:“周繇字允元,”《唐诗纪事》:“繇字为宪,池州人。及咸通进士第,以《明皇梦钟馗赋》知名,调池之建德令。李昭象以诗送曰:‘投文得士而今少,佩印还家古所荣。’后以御史中丞与段成式、韦蟾、温庭皓同游襄阳徐商幕府。”在《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五里,周繇不仅有《和段成式》诗,而且还有《望海》:“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欲作乘槎客,翻愁去隔年。”周繇与杜荀鹤同为池州人,交往甚密。如杜荀鹤有《送福昌周繇少府归宁兼谋隐》诗。(《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后说周繁,转入高骈淮南节度使府,与崔致远成为幕府同僚及文友。崔致远《谢周繁秀才以小山集见示书》(《桂苑笔耕集》卷十九),记载了周繁与崔致远一次交游情况。据原文介绍,中和年间某日,周繁曾携所撰《小山集》至崔致远居所拜访,因崔致远外出未归,遂留下该集离去。崔致远归来后,始知其来访及留赠《小山集》之事。所谓《小山集》,就是周繁在淮幕自编的诗集,以汉淮南王刘安之淮南小山为名。原集已佚。崔致远称该集有“温辞一幅”、“雅什九篇”,并盛赞“莫不振纪纲于六义,饰冠冕于七言。既崇《大雅》之基,实播中和之响”,可知原集是由九首七言诗自编的诗歌别集,其内容兼具《诗经》“六义”旨趣和《大雅》风韵。尤其崔致远的原文中,有“终览九华之后,方知鲁出圣人”之句,使我眼睛为之一亮。“九华”,山名,即九华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境内,山有九峰,古称陵阳山,旧称九子山,唐李白游江汉,见九峰如莲华,改名九华。“终览”,有因周繁为池州人,故以美称之意;“终览九华之后”,也似有崔致远与九华山交游之意。
  3、杜荀鹤
  杜荀鹤与顾云等友善。《全唐诗》卷六百三十七顾云传云:“顾云,字垂象,池州人。风韵详整,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肄业九华。”如杜荀鹤《寄顾云》诗云:“省得前年别,O洲旅馆中。乱离身不定,彼此信难通。侯国兵虽敛,吾乡业已空。秋来忆君梦,夜夜逐征鸿。”(《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又如杜荀鹤《贺顾云待御府主与子弟奏官》,有“青桂朱袍不贺兄,贺兄荣是见儿荣”诗句。(《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还如杜荀鹤《顾云侍御出二子请诗因遗一绝》云:“二雏毛骨秀仍奇,小小能吟大大诗。想得月中仙桂树,各从生日长新枝。”(《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三)
  杜荀鹤与崔致远等新罗文人亦友善。如杜荀鹤《赠溧水崔少府》:“庭户萧条燕省喧,日高窗下枕书眠。只闻留客教沽酒,未省逢人说料钱。洞口礼星披鹤氅,溪头吟月上渔船。九华山叟心相许,不计官卑赠一篇。”(《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少府”,是唐人对县尉的别称。“溧水崔少府”,即是崔致远。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崔致远被调授为江南道宣州漂水县尉。《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杜荀鹤传云:“杜荀鹤,字彦之,池州人,有诗名,自号九华山人。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九华山叟”,即杜荀鹤。如杜荀鹤《依韵次同年张曙先辈见寄之什》,也有“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的诗句。
  杜荀鹤不仅与崔致远有交游,而且与许多新罗文人也有往来。如杜荀鹤《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归捷中华第,登船鬓未丝。直应天上桂,别有海东枝。国界波穷处,乡心日出时。西风送君去,莫虑到家迟。”(《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
  另外,杜荀鹤与崔致远的师友裴瓒亦有交往。杜荀鹤一生久困场屋,仕途蹭蹬,曾于乾符三年(876)冬末赴长沙投奔裴瓒。在《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一《冬末投长沙裴侍O》、卷六百九十二《投长沙裴侍郎》二诗中,“长沙裴侍郎”,即裴瓒。崔致远《与恩门裴秀才求事启》(《桂苑笔耕集》卷十八),写作时间未详,约撰于中和末年。“恩门”,唐代科举应试者对主考官的称呼,犹师门。“裴秀才”,是指崔致远好友裴V,裴瓒之弟,曾任湖南观察巡官。据本卷《前湖南观察巡官裴V》叙及,崔致远于乾符三年(876)赴潭州时,于湖南观察使府结识他,后裴V随裴瓒北上洛阳,受困于襄州,遂写信向崔致远求救。
  &4、罗隐
  罗隐与杜荀鹤有交游。如杜荀鹤《献钱塘县罗著作判官》:“还乡夫子遇贤侯,抚字情知不自由。莫把一名专懊恼,放教双眼绝冤仇。猩狍懒著辞公宴,鹤氅闲披访道流。犹有九华知已在,羡君高卧早回头。”(《全唐诗》卷六百九十二)
  罗隐与顾云也有交游。如罗隐《送顾云下第》:“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后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棠敝,潮打村田活计贫。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三)罗隐与淮幕也有联系。如罗隐《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七)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崔致远随商船渡海入唐求学,时年十二岁,罗隐三十六岁。崔致远第一个拜访学习的中国诗人就是罗隐,而罗隐亦关怀这一异国后辈,将自己的五卷歌诗赠示崔致远。金富轼《三国史记》卷四十六《崔致远传》:“(致远)始西游时,与江东诗人罗隐相知。隐负才自高,不轻许可人,示致远所制歌诗五轴。”韩国知名唐诗研究学者柳晟俊认为:作为诗人的罗隐,应成为诗史上的再述对象,应将罗隐定位为“晚唐诗界的最高峰。”(柳晟俊《唐代后期诗研究》第398页,首尔,青思想社2001年出版)
  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云: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罗隐四十九岁。春,罗隐与顾云游扬州,时扬州高骈幕下尚有周繁、崔致远等,皆罗隐之旧识。夏,罗隐与顾云同谒扬州高骈,未获辟留,返故乡新城。
  可能有人会问:罗隐,字昭谏,余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你怎么说罗隐是池州人呢?是的,罗隐是余杭人,但是他的第二故乡在池州。其依据:
  &一是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九:“罗隐,字昭谏,余杭人。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广明中,池守窦,营墅居之。”
  二是宋尤褒《全唐诗话》卷五:“隐,字昭谏,余杭人。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为唐朝相郑畋、李蔚所知。畋女览隐诗,讽不已。畋疑有慕才意。隐貌陋,女一日下窥之,自此绝不咏其诗。广明中,池守窦谲营墅居之。”
  三是宋袁韶《钱塘先贤传赞?后梁给事中罗公》:“公字昭谏,讳隐,新城人。连举进士不中,遁于池之梅浦,池守窦谲营墅居之。”
  四是明李贤《一统志》卷十六《池州府?流寓》:“罗隐,本余杭人,父仕于池,因家焉。”
  五是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五十三“流寓”:“罗隐字昭谏,又号江东生,余杭人,父则,乾符间为池州铁官,遂家梅根浦上。”(按:罗则乃罗邺之父,罗隐伯父)
  六是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四《罗隐传》:“罗隐,字昭谏,新城人也。后改新城为新登,亦为新登县人。初寓池州梅根浦,刺史窦谲营墅居之。”
  七是李定广《罗隐集系年校笺》附录七,“罗隐年谱新编”:父修古,应开元礼,曾任池州贵池尉。唐宣宗大中六年(852),二十岁,本年弱冠,隐居池州、江西等地读书。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四十七岁,隐居池州,与宗人罗鄂、罗邺及杜荀鹤、张乔等隐居池州九华山、梅根浦,时间长达六七年。
  5、张乔、李昭象、殷文圭等
  《全唐诗》卷六百三十八张乔传:“张乔,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张乔与崔致远的诗歌交往,今所见仅有《孤云先生文集》卷一补辑崔致远《和张进士乔村居病中见寄》诗云:“一种诗名四海传,浪仙争得似松年。不惟骚雅标新格,能把行藏断古贤。黎杖夜携孤屿月,苇帘朝卷远村烟。病来吟寄漳滨句,因付渔翁入郭船。”张乔与崔致远交往的时间,韩国学者金文经推测,当在崔致远任溧水县尉期间,时张乔隐于距宣州溧水不远的池州九华山。
  《全唐诗》卷六百八十九李昭象传:“李昭象,字化文,父方玄为池州刺史,因家焉。懿宗末年,以文干相国路岩,岩问其年,曰十有七矣。岩年尚少,尤器重之,荐于朝。将召试,会岩贬,遂还秋浦,移居九华,与张乔、顾云辈为方外友。”李昭象今存《学仙词寄顾云》、《喜杜荀鹤及第》等诗八首。
  《全唐诗》卷七百七殷文圭传:“殷文圭,池州人。居九华,苦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穴。”今存《寄贺杜荀鹤及第》、《寄池州张太守》等诗。(文/钱 征)
在微博上分享城市生活资讯~更多精彩请关注:http://ah...
城市资讯榜
岁月的戒指 三孝口人行天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代诗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